恐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5:33:38 作文素材
篇一:恐龙的种类
恐龙
简要介绍
恐龙已经灭绝,不过根据已有化石证据显示,鸟类可能是由某些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但和同样出现于三叠纪的哺乳类几乎无任何关系。恐龙(英文:dinosaur)全称:恐怖的蜥蜴,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属于陆生。
灭亡时间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亿3500万年的三叠纪晚期,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发生的末白垩[è] 纪生物大灭绝事件。
名称由来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直到古生物学家曼特尔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查理德·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英文的
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动物)。对于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则不是)。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并不多。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800多个属(古生物学上的种属,不完全同于现代动物的分类方式)。 后来,中国、日本等国的学者把它译为恐龙,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
恐龙灭绝
地球历史上的中生代曾经栖息过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这其中最著名的也许就要属恐龙了。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恐龙化石多达几百种,这样一个主宰地球1.6亿年之久的庞大动物类群在白垩纪末期却突然覆灭。写下了生物史上令人费解的一章。
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来自中国的古生物学和物理家黎阳2009年在耶鲁大学发表的论文引起国际古生物学界的轰动,他和他的中国团队在6534.83万年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K-T线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二百三十二倍。如此高浓度的铱只有在太空中的陨石中才可以找到,地球本身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据墨西哥湾周围铱元素含量的精确测定,当时是一颗相当于珠穆朗玛峰的小行星的物质不仅撞击了地球中美洲地区,还撞破了地壳,地球因此停转0.2毫秒,然后是地球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大地震。撞击使熔浆被抛到数千米的高空,继而是长达几十天的流火现象,高温也许不是最致命的。数以千万吨的灰尘、有毒物质在随后的一个月内遍及全球。在以后的四个多月里,太阳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植物停止了生长,食草动物大量减少,污浊的空气、短缺的食物、肆意的疾病等等无不摧残着幸存下来的恐龙。由于尘土的遮盖,地球上面临着寒冷的侵袭。但寒冷似乎不是最严重的问题,但是,请记住一些动物的性别是由温度决定的,恐龙正是其中之一。造成此次生物的大灭绝。以前学术界都是把外来天体撞击说和火山喷发说分开讨论的,但这两个学术都有相当大的缺陷,外来天体说光是撞击不足以影响那么严重,时间那么久,范围那么远(全球性的),而火山说,地球上的火山活动本身就很多很巨烈,但都不足引起如此大的生物灭绝,包括黄石超级火山在内,而中国学者黎阳提供的论证方向和证据完美地解答了国际古生物界的长期疑问,两者的结合才可能造成如此重大的地球生物大灭绝。
近期理论 德国科学家最近提出,恐龙灭绝是由当时恶劣的“空间天气”造成的,也就是说,来自宇宙的强烈粒子流闯入地球大气并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从而致使恐龙灭绝。
据德国《科学画报》杂志报道,来自波恩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约尔格.法尔教授介绍说,地球在6千万年前曾陷入一次强烈的宇宙粒子流“风暴”中。在遭遇这样的风暴时,高速进入地球大气的各种粒子会达到平时的上百倍之多,将大气中的分子“撕裂”成为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结核,最终导致地球大气中云层增厚,降雨频繁,气温急剧下降。
科学家认为,正是宇宙粒子流的爆发导致了地球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化,而不能适应此种气候变化的恐龙也因此在较短时间内灭绝。
迄今为止,各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解释均不能自圆其说。近年来美国物理学家路易·阿尔瓦雷兹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假说备受各方关注。他在研究意大利古比奥地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的黏上层时发现微量元素枣铱的含量比其他时期地层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之后人们从全球多处地点取样检测都得出同样结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元素合量异常增高的确是普遍性的。于是阿尔瓦雷兹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有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气候环境巨变,导致了恐龙的消亡。但是,用小行星撞击地球来解释岩层中铱含量增加和恐龙灭绝存在许多疑点。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铁类元素构成,这样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经历漫长岁月也不可能踪迹全无,而在地球上从未发现有这样大型的陨石;
2.白垩纪末期的岩层大部分是熔岩冷却形成的火成岩,由尘埃堆积而成的沉积岩只占地表很小一部分。仅一颗小行星撞击扬起的尘埃能够把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动植物埋入深达几千米的岩层中吗?
3.一颗小行星所含的铱元素就能均匀的散布以至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吗?铱元素在地球深处也同样存在,为什么只推测铱元素来自地球以外而不是来国地球内部呢?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的热核反应会不断积聚起巨大能量,一旦地壳承受不住时,内部压力便冲破地壳突然释放形成大爆发。铱枣这种主要存在于地核内的元素在大爆发时通过熔岩喷发从地球深处被带到地壳表层,而公认的标志白垩纪结束的黏土层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尘堆积形成。所以,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含量普遍增多证明当时地壳曾发生了普遍性剧烈喷发。
化石档案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恐龙的死亡时间和绝大部分恐龙蛋化石的产出年代是在白垩纪末期,已发现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铱的薄黏土层下的地层中,这与地质学界认定的白垩纪末期大规模造山运动等一系列全球性地壳构造剧烈变动的时间相吻合。
近年来在内蒙古巴音满都呼白垩纪末期的地层里出土的数百个原角龙和甲龙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龙骨架成群堆积在一起,从遗骸的埋葬姿势看,它们是在极度痛苦中死去,其中还有整群的恐龙幼仔骨架。这一情景显示它们是灾难性的集体死亡,而且死后尸体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龙化石许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征)。同时发现当地含化石的岩层是一种砖红色的粉沙岩层,这种由大量火山灰堆积而成的层积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环境。可以推测那次环境剧变的过程相当突然和短暂。因为,如果地球的环境是在较长时间逐渐变化,恐龙种群是缓慢消亡的话,它们是不会留下这么大量埋没时间相对集中的恐龙蛋化石和整群恐龙幼仔化石的。所以,大多数恐龙应是在生存环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因突然降临的毁灭性灾难而大批死亡。
大量体现当时地球环境特征的动植物化右均显示,白垩纪末期以前,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和厚度远远超过现在,地表较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那时极地和赤道温差很小,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曾在北极圈内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一片以水衫为主的化石树林,林中还有鳄等动物化石,说明极地曾具有热带的气候环境。自然环境是决定生命存在形态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发后,当那些身躯硕大的恐龙赖以生存的湿热环境不复存在时,即使有一些幸存下来,也无法适应相对寒冷干燥、有冷暖季节区分的气
候环境而继续生在。所以,大多数恐龙的绝迹便自然而然了。
一些早在侏罗纪就已经进化为原始鸟类、哺乳类的动物、遵循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经过7000万年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来的形态。当然,每次大规模物种进化后,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留原状,像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后,鱼类还延续生存,爬行类中也有极少数(鳄、蜴蝎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万年前的原始形态。
地球岩层中的生物遗迹揭示,在生物进化史上,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发生一次物种大灭绝,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灭绝不是生物进化史上惟一的灾难,在更早的年代曾发生过绝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在很短时间突然出现的“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现象。就像生物从单细胞向多细胞进化与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进化一样,它们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有1984年发现的我国云南澄江化石群为证)。
迄今没有明显的证据可以证明恐龙灭绝这种大规模生物灭绝是由小行星撞击引起的。但是,地球内部至今仍在继续的地质构造频繁变动的事实表明,周期性地壳构造变动引起的环境“灾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始终起主导作用,当然,小规模的物种逐渐进化也是贯穿于整个生命演变过程。周期性天体爆发(如新星爆发)是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行星在演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些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海底矿藏就是解释恐龙时代因地壳剧烈变动而终结的最好说明。末大灭绝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灭绝的时间是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地质年代为中生代白垩纪末或新生代第三纪初。而且在那个时候,不仅统治了地球达1亿多年的各种恐龙全部绝灭了,同样悲惨的命运还同时降临到了地球上的很多种其它的生物头上。在这次灾难中灭绝的还有鱼龙、蛇颈龙等海洋爬行动物,有翼龙等会飞的爬行动物,有彩蜥等恐龙的陆生爬行动物亲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动植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微型浮游植物等也几乎被一扫而光。经过这场大劫难,当时地球上大约50%的生物属和几乎75%的生物种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这真是一场大灭绝、大灾难。大灭绝的结果使得在距今约6500万年这个时间的前后,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这场大灭绝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地球的地质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生代。
科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为止可以发现的所有线索,提出了解释这一大灭绝现象的各种理论。但是至今,关于这场大灭绝的原因科学界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完全正确的答案。 也许,这样的答案等待着我们来寻找。
在此仅将一些较为人所知的说法分述如下:被饿死,被互相残杀等等,不过现在的说法越来越多,但中国科学家考证:陨石撞击后,恐龙还存活了200万年左右。
陨石碰撞 1980年,美国科学家阿弗雷兹父子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直径大约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墨西哥犹卡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现在,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科学家们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尽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冲天大水横扫着陆地上的一切,汹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会合于撞击点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发了德干高原强烈的火山喷发,同时使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那是一场可怕的灾难。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的灰尘,极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也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恐龙)与地质史(中生代)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由于这一陨石坑现已被找到,并且科学家也已经掌握了一些相关证据,所以,恐龙灭绝之谜似乎可以尘埃落定了,但是,如果真的是陨石造成的恐龙灭绝,那么为什么鸟能够度过劫难而一直生存的现在呢?这不能不促使人们再去寻找其它的思路来分析恐龙绝灭的原因。
造山运动
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许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就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候变化,植物也改变了,食草性的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而相继灭绝。食草性恐龙的灭绝使肉食性恐龙
也失去了依持,结果也灭绝了。此一灭绝过程,持续了一千至两千万年。到了白垩纪末期,终至在地球上绝迹。
气候变化 由于板块移动,海流产生改变,更引起气候巨幅的改变。严寒而干燥的气候使植物死亡,恐龙缺乏食物而导致了灭亡。
也可能是气候变化直接导致了恐龙因饥渴而灭绝。
海洋退潮 根据罗伯特-巴克的说法,海洋退潮,陆地之间相接壤时,生物彼此相接触,因而造成某种类的生物绝种。例如袋鼠,袋鼠能在大洋洲这种岛屿大陆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陆上遇见别种动物就宣告灭亡。除了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以外,还有疾病与寄生虫等的传染与传播问题。
火山爆发 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喷发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但是这个学说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火山大规模的爆发。
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基最近提出,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
齐基基教授认为,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从而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并进而引起了陆地气候的变化,因此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维持生存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他的理由是,现代海底火山爆发对海洋和大气产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是其影响程度比起6500万年前发生的海底火山爆发的程度小多了。
齐基基教授认为,过去,科学界对海底火山爆发的情况了解得很少,现在需要对这种严重影响地球环境的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举例说,格陵兰过去曾经生长着茂密的植被,但是当全球性的海洋水温平衡变化以后,寒冷的洋流改变流向后经过了格陵兰,从此把这个大大的岛屿变成了冰雪覆盖的大地。这是海洋水温平衡变化对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典型实例。海底火山活动是影响海洋水温平衡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齐基基教授认为应该将海底火山的大规模爆发引起的海洋水温平衡变化作为研究恐龙绝灭问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温血动物 过去,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像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是冷血动物或变温动物,但是随着化石资料的不断增多,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龙可能是温血动物。首先,他们认为有些恐龙行动极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样在地上爬行,而是靠两条后腿在地面上跑动,其速度可达每小时20至90多公里。这就需要有强壮的心脏并且维持较高的新陈代谢,这些显然冷血动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龙的食量都相当大,据推测,一头30吨重的蜥脚类恐龙,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吨食物,只有温血动物才需要这么多的能量。从食肉恐龙远远少于食草恐龙来看,这一点也是合理的。另外,还有一些身体较小的恐龙,它们身上覆盖着一层羽毛或毛发,这也是为了防止体温散失。其它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龙是温血动物。温血恐龙的说法一提出,就受到强烈抨击,但到底结论如何,目前还难下定论。
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气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懒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但是,这种学说有一个疑点,那就是恐龙不都是那么庞大的,也不一定都不能躲进洞里避难,所以这种学说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也需要修正。
哺乳进化
在中生代后半,已有哺乳类的祖先生存。根据化石的记录,当时的哺乳类体型甚小,数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垩纪的后期,数量才开始急速增加。推测它们属于以昆虫等为主食的杂食性,这些小型哺乳类发现恐龙的卵之后,即不断取而食之,最终导致恐龙的生育危机,导致恐龙灭绝。
物种化说 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间长达1亿6千多万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最终导致绝种。
恐龙中最具代表性的迷惑龙,体长二十五米,体重达三十吨,由于体型过于庞大,使动作迟钝而丧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龙等则因不断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护头部的骨骼等部位异常发达,反而走向自灭之途。
(疑点:并非所有的恐龙体型都如此庞大,也有体长仅一米左右的小恐龙。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够轻快奔跑的恐龙。但为什么这种恐龙也同时绝种了呢?而且,异常发达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动物体内,推测能够吸收外界的温度,也能放出体内的热,以调节身体的温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我对于恐龙因种的老化而绝种的说法表示怀疑。)
受挫理论
目前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陆续发现了古老爬行类的蛋化石,尤其是恐龙的蛋化石。按照形态结构,可以把恐龙蛋分为短圆蛋、椭圆蛋和长形蛋等种类。恐龙蛋的大小变化范围很大,蛋壳厚度及其内外部“纹饰”、蛋壳结构及其壳层中的椎状层和柱状层比例变化范围都存在不同的差异。为了深入开展恐龙蛋内部特征的研究,科学家已经采用了很新的技术和多种方法,如扫描隧道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偏光显微镜,CT扫描仪等等。近年来,我国科学家首次采用CT技术对山东莱阳出土的恐龙蛋化石进行了无损伤内部结构特征的研究,发现了山东莱阳的一些恐龙蛋化石具有其它方法无法观察到的恐龙胚胎。一些科学工作者认为。恐龙胚胎的变形与错位,有可能导致恐龙蛋无法正常孵化,从而使恐龙走向衰弱最终灭绝。
骤变理论 根据深海地质钻探得到的资料,一些科学家认为在6500万年前的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温度忽然升高。这种变化使恐龙等散热能力较弱的变温动物无法很好地适应环境,引起其身体中的内分泌系统紊乱,尤其是造成雄性个体的生殖系统严重损坏。结果,恐龙无法繁殖后代,从而走向了最终的绝灭。
还有一种理论,虽然同样是认为气候骤变引起恐龙绝灭,但是推测的过程却不一样。这一派学者认为,在距今大约7000万年前,北冰洋与其它大洋之间被陆地完全隔开,并在最后的日子里,那咸咸的海水因各种因素的作用渐渐地变成了淡水。到了距今6500万年前,分隔北冰洋与其它大洋的“堤岸”突然发生了决口。大量因淡化而变轻的北冰洋的水流入其它大洋。由于北冰洋的水温度很低,这些“外溢”的冷水形成了一层冷流,使得地球大洋的海水温度迅速地下降了大约20度。海洋温度的下降又严重影响了大陆气候,使大陆上空的空气变冷。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也迅速减少,引起了陆地上普遍的干旱。陆地上的这些气候变化产生的综合结构就是,恐龙灭绝了。
气候骤变造成恐龙绝灭的一条可能的途径是严重影响恐龙的卵。一些科学家发现,在恐龙灭绝之前的白垩纪末期,恐龙蛋的蛋壳有变薄的趋势,说明在恐龙大绝灭之前有气候急剧变化造成的作用。我国的一些古生物学家也发现,在一些化石地点产出的恐龙蛋中,临近绝灭时期的那些恐龙蛋蛋壳上的气孔比其它时期的恐龙蛋蛋壳中的气孔要少,这很可能与气候变得寒冷干燥有关。
变化理论
白垩纪末期的恐龙大绝灭是生物历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理论来试图解释其原因,但是至今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定论。较为流行的的说法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灾难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但是这一理论并不完善。因为恐龙是当时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其丰富的多样性更是表现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生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果是小行星撞击造成的灾难引起了恐龙的灭绝,那么为什么鸟能够度过劫难而一直生存的现在呢?这不能不促使人们再去寻找其它的思路来分析恐龙绝灭的原因。
篇二:恐龙
一、恐龙名称:甲龙
生存的年代:7000万年-65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
甲龙的体型:甲龙体长7~10米长,2米宽,1米高,重达7吨。
它有个像高尔夫球棒一样的尾巴。它的四只腿都是
短的,脖子也很短,脑袋是宽宽的。
甲龙的食物:草食性中等体型恐龙,吃各种植物
甲龙的本领:甲龙主要生活在森林里,它的装甲包含了坚实的结
节及甲板,嵌入在皮肤上,很坚硬,可以保护自己。尾巴棒槌就是一个主动的保护武器,可以对施袭者
的骨头造成重击。
生存的年代: 8500万年~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
霸王龙的体型:霸王龙体型十分的粗壮,身长约13米,体重约14
吨。头骨沉重,高而侧扁,牙齿极为发达,前足退
化细弱,腰带粗壮,表明其后肢活动强烈
霸王龙的食物:霸王龙是大型的肉食性恐龙,吃各种动物
霸王龙的本领:霸王龙非常凶猛,在当时的陆地上是无人可敌的,
它的牙齿大而厚,形状被归为香蕉牙,咬力惊人,
但霸王龙的牙齿并不锋利,牙齿里面藏有细菌。
生存的年代:约6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三角龙
是最晚出现的恐龙之一,经常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
表化石。
三角龙的体型:三角龙是一种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龙,全长大约有
8-9米,臀部高度为3米,重达6-12吨。它有非常
大的头盾,以及三根角状物,有些象现代犀牛。
三角龙的食物:三角龙是草食性动物
三角龙的本领:它的头部低矮,所以它经常使用头角、喙状嘴、
以身体来撞倒较高的植被来食用。三角龙的颚部前
端具有长、狭窄的喙状嘴,被认为较适合抓取、拉
扯,而非咬合。三角龙总共拥有432到 800颗牙齿,以垂直或接近垂直的方向来切割食物。
生存的年代:重爪龙生存在中生代最后的一个纪,始于距今1.37
亿年,结束于距今6500万年,经历了7000万年。 重爪龙的体型:重爪龙约8-10米长,约3.6米高,体重为2吨。
重爪龙的每只手掌的拇指上有大爪,有31厘米长。头颅骨成一锐角。 重爪龙的长颚骨就像鳄鱼的一
样,有着96颗牙齿。
重爪龙的食物:科学家认为重爪龙非常可能生活在水边,它是吃
鱼的。
重爪龙的本领:它的口鼻部长而低矮、颚部狭窄、牙齿锯齿状、
爪像钩子一样,适合捕食鱼类,估计重爪龙是坐在
河岸上栖息,并且用它那强壮的颚骨捕鱼。就像今
天在北美洲河流捉鱼吃的大灰熊一般。
篇三:恐龙
恐龙
恐龙是日本生物学家对英文Dinosauria即“恐怖的蜥蜴”(恐蜴)的翻译,汉语界接受了日文译词,应该知道它不属于汉语的龙类。在1861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度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着羽毛痕迹,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自从197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唯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主张它们应该分类于同一纲之内。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主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二叠纪晚期,并在三叠纪中期成为优势陆栖动物群。
霸王龙又名暴龙,学名Tyrannosaurs.Rex的意思是残暴的蜥蜴王。是已知的肉食性恐龙和最著名的恐龙之一,它们是肉食恐龙中出现最晚的种类,身长约12米至15米,肩高约4米左右。暴龙体重约7.5至12吨,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垂克阶
最后300万年,距今约6850万年到
6550万年,是白垩纪-第三
纪灭绝事件前最後的恐龙种群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
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加广泛。 霸王龙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最晚期。是已知最大的
陆生性食肉类之一,种群平均成年个体长11-12米,仅头部就有
1.3-1.5米,一些其他肢体化石可以推测出更大的头骨,能达到长1.65
米。臀部最高达到5.2米。头骨沉重,高而侧扁,霸王龙的双眼向前,
具有立体视觉,视觉非常好,头骨具有两个很大的眶前孔,眼眶呈椭
圆形。牙齿极为发达。在齿骨、髃骨和前关节骨之间有粗大的活动韧
带固着痕迹 ,颈骨较短,有10块颈椎,其构造特点是短宽型。肩带
退化,虽然前肢较为细小,但肩胛骨并不小,比镰刀龙还大,肩胛骨
比较大,而肱骨却相对短小,但是末梢粗壮,FMNH PR 2081的肱
骨长度39厘米,不到其肩胛骨(114厘米)的一半。霸王龙在6500
万年前白垩纪-第三纪中的大灭绝事件中绝灭了。
甲龙(属名Ankylosaurus)意为「坚固的蜥蜴」,是甲龙科下的一个属,当中只有一种,称为大面甲龙(
A. magniventris)。甲龙的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的地层被发现,年代属于白垩纪末期。虽然甲龙的骨骼没有完整地被发现,甲龙常常被认为是装甲恐龙的原型。其它甲龙科亦同样有它的特征,如重装甲的身驱及巨型的尾巴棒槌,但甲龙却是这个科内最大型的成员。 甲龙5~
6.5米长,1.5米宽,1.7米高,体重1.8~6吨。
三角龙(属名:Triceratops)鸟臀目角龙下目角龙科的草食性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纪晚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约6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三角龙是最晚出现的恐龙之一,经常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表化石。。目前已有两个有效种:恐怖三角龙、T. prorsus,但还有其他属被命名。三角龙也是最著名的恐龙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欢迎的恐龙。三角龙(属名:Triceratops)鸟臀目角龙下目角龙科的草食性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纪。
三角龙是一种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龙,全长大约有7.9到10公尺,臀部高度为2.9到3公尺,重达6.1到12吨。它们有非常大的头盾,以及三根角状物,令人联想起现代犀牛。虽然没有发现过三角龙的完整骨骸,它们仍因大量从1887年起发现的大量部分骨骸标本而著名。长久以来,关于它们三根角以及头盾的功能处于争论中。传统上,这些结构被认为是用来抵抗掠食者的武器,但如今的理论认为这些结构可能用在求偶,以及展示支配地位,如同现代驯鹿、山羊、独角仙的角状物。
古生物学家们还不确定三角龙在角龙科的正确位置。有两个有效种:恐怖三角龙、T. prorsus
,但还有其他属被命名。
三角龙也是最著名的恐龙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欢迎的恐龙。虽然三角龙与霸王龙居住在同一陆地上,且根据新近发现的化石表明,霸王龙与角龙确实会发生打斗。
犀牛的角是由皮肤构成的,而三角龙的角则是实心的骨头长出来了,因此可能有强大的破坏力。三角龙已经演化出坦克一般的形态,是白垩纪最强的草食恐龙之一,霸王龙也不敢轻易捕食它们,一只成年三角龙完全可以战胜一只成年霸王龙。
腕龙(学名:Brachiosaurus)是蜥脚下目的一属恐龙,生活于晚侏罗纪,可能还有白垩纪早期。它的名字是由古希腊文的“βρατιων”(前臂)及“σασρο?”(蜥蜴)结合而来,因它的前肢比起后肢大很多。腕龙是曾经生活在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之一,亦是所有最闻名的恐龙之一。
恐龙名称: 腕龙(大陆)、巨臂龙(港台)
侏罗纪晚期的巨大草食性恐龙,名字的原意为「有武装的蜥蜴」。
拉丁文名: brachiosaurus
篇四:恐龙的分类
恐龙的分类
恐龙,它们存活于侏罗纪、白垩纪、三叠纪三个地质年代内,大致可分为草食性恐龙、肉食性恐龙和杂食性恐龙三大类:
第一类草食性恐龙:
大部分生活在靠近水源的森林内,其目的是为便于取水、取食。草食性恐龙中较具代表性的有腕龙、梁龙、雷龙等。它们的长颈让它们可以轻易取食林内大树上的嫩叶,一旁的河川又方便他们夏天时就近泡水消暑。另外剑龙、原角龙、三角龙、优甲龙等恐龙则较喜生活在广大辽阔的草原上,如果遇到肉食性恐龙侵犯它们的生活领域时,则会群集向侵略者发动攻击,以保障群体的安全。
第二类杂食性恐龙:
以似鸟龙、始祖鸟、偷蛋龙较具代表性,它们极少群居,大多是零零散散的分布在各处。只有在迁移或远行时才有例外。它们生活在深谷、密林内的原因是:(一)为了逃避伤害。
(二)深谷、密林中有许多树木、各种植物、杂草丛生,昆虫也非常多,食物较易取得。
第三类肉食性恐龙:
肉食性恐龙大部份居无定所,以大家都知道的暴龙(霸王龙)而言,它们有时住在山林中的洞穴里、有时住在浓密
的丛林中,它们是以突袭的方式猎捕食物。它用那粗大有力的尾巴横扫猎物,将其打昏再冲过去一口咬住,这是大部分大型肉食恐龙的猎食方式。肉食恐龙中的恐爪龙(迅猛龙)体型较小,是群居型的肉食恐龙,不论猎捕食物或迁徙都是群体而行决不单独行动。它们速度极快,猎食时都一起以扑杀的方式群攻,使被盯上的猎物几乎没有逃生的机会,其残暴的猎食方式令人毛骨悚然。
篇五:恐龙的故事
恐龙的故事
大约在2亿多年前,地质史上开始进入中生代,这个时候,地球上出现了恐龙。在以后的1亿多年里,恐龙的家族越来越庞大。后来它们好像在一天之内突然消失得干干净净,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谜。经过科学家们不懈的探索,我们才渐渐对恐龙有了一些认识,原来恐龙虽然又大又笨又可怕,其实它们的故事还是挺有趣的呢。
慈母龙的故事: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恐龙和今天的爬行动物一样,都是一生下蛋就走开,根本不管它们的孩子会怎么样。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一些幼小恐龙化石的牙齿有明显的磨损痕迹,这表明它已经开始吃东西了。但是这些幼龙的四肢却还没有发育完全,显然还未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爬行。这似乎可以说幼龙是在巢中由父母来养育的。另外,分析恐龙足迹化石表明,它们常列队外出,大恐龙在两侧,小恐龙在队列中间,如同今天我们看到的象群。于是科学家给这种恐龙起了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名字,慈母龙。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仅凭这些证据,并不能证明恐龙是有目的志养育自己的后代。因为现在世界上任何爬行动物都没有表现出这样的爱心。鳄鱼算是做得最好的,也不过就是用嘴巴含起刚出壳的小鳄鱼,把它们带到水边,就算完成任务了,至于小鳄鱼会不会游水,能不能捕食,它可不管。慈母龙每次能生25个蛋,这25只小恐龙每天要吃掉几百斤鲜嫩的植物,慈母龙需要不辞劳苦地到处寻找食物。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它们是无愧于慈母龙这个称号的。
人们刚发现剑龙的时候就注意到它们背上长着许多骨板。最初,科学家们估计这些骨板是像护盖一样平铺在恐龙身上。后来,经过仔细的考察,最终确定骨板是竖立的。这些骨板里面充满空隙,表面还有很多沟槽,这些空隙和沟槽里布满了血液。当气温降低时,
剑龙就会张开骨板,吸收阳光的热量,气温升高时,又会将骨板转一下,利用凉风散热。
剑龙的头小得很,脑子只有核桃大小,与它庞大的身躯极不相称,科学家们由此认定,剑龙一定很笨。
在恐龙家族中,个子最大的要属梁龙了。它们又高又长,简直就像一幢楼房。按说身躯如此庞大的梁龙,体重也应该不轻,可实际上它们只有10多吨重,那些比它们个头小许多的恐龙倒往往比它们重上好几倍。原来,梁龙的骨头非常特殊,不但骨头里边是空心的,而且还很轻。因此,梁龙这样的庞然大物就不会被自己巨大的身躯压垮了。
在加拿大的雷德迪尔河沿岸,曾经生活着很多恐龙,其中有一种叫阿尔伯特龙。这种恐龙和霸王龙属于同一个家族。与一般恐龙相比,它们的身躯要小一些,但它们却更令其他动物害怕。因为它们奔跑的速度极快,据估计,短距离内可达时速30多公里。阿尔伯特龙的可怕之处还在于它的嘴巴特别大,里边排满了尖利的牙齿,能咬穿坚硬的骨头,更不用说其他恐龙的厚皮了。另外它们的前爪像老鹰一样非常尖锐,任何动物被它抓住都难以逃脱恶运。
1993年,科学家在我国河南西部的西峡县发现了大批恐龙蛋。在这以前,人类总共才发现了500多枚恐龙蛋化石,而这次西峡出土的的恐龙蛋多达5000多枚,没有出土的估计还有上万枚。一时间,世界都为之震惊。但是,为什么那么多恐龙都跑到西峡来生蛋呢?科学家们推测,恐龙喜欢在水边、向阳、地势较高的地方下蛋。西峡恰恰就符合了这些条件。古地质时代的西峡是一个盆地,湖泊沼泽很多,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恐龙生存。
过去,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像所有爬行动物一样是冷血动物或变温动物,但是随着化石资料的不断增多,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龙可能是温血动物。首先,他们认为有些恐龙行动极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样在地上爬行,而是靠两条后腿在地面上跑动,其速度可达每小时20至90多公里。这就需要有强壮的心脏并且维持较高的新陈代谢,这些显然冷血动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龙的食量都相当大,据推测,一头30吨重的蜥龙类恐龙,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吨食物,只有温血动物才需要这么多的能量。从食肉恐龙远远于少于食草恐龙来看,这一点也是合理的。另外,还有一些身体较小的恐龙,它们身上很可能覆盖着一层羽毛或毛发,这也是为了防止体温散失。其它方面,如骨骼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龙是温血动物。温血恐龙的说法一提出,就受到强烈抨击,但到底结论如何,目前还难下定论。
恐龙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约距离今天有2亿到7千万年的时候,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统治着海洋、陆地和天空,其他一切动物都无法和它们对抗,它们是名副其实的霸主,这就是恐龙。
在那个时候,地球的气候温暖湿润,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里居住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所以,不论是吃植物还是吃动物的恐龙,都有享受不尽的美食。因为有了这么好的环境,恐龙们一般都长得巨大无比。据推测,最大的恐龙有30米长,体重达40到50吨,就是用现在最大的公共汽车也拉不动它们呢。当然,也有小一些的恐龙,像细腭龙全长才60厘米,重3公斤,跟我们见到的鸡差不多。
可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却突然很快地从地球上消失了。消失的时间是在科学家们称为“白垩纪”的结束期。恐龙为什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净,这是一个科学之谜,很多年以来人们纷纷猜测,但一直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所幸的是有些死去的恐龙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们的骨骼变成了化石被大自然保留了下来,使我们今天知道过(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恐龙)去有这样一些动物存在,并且根据这些骨骼推测描绘出了它们的样子。如果你对恐龙感兴趣,也不妨试试,看能不能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绵山恐龙的传说
绵山恐龙来源于一个古老神奇的民间传说。天宝十四年(755),唐玄宗在绵山敕建大罗宫后,觉得自己办了一件敬天法祖的大事,心情十分愉悦。于是兴致勃勃来到水涛沟欣赏景色。不觉天色渐晚,大臣们劝玄宗在云峰寺过夜,玄宗执意不肯,说:“朕观天下景色,水涛沟当数第一秀色,朕今晚就在此歇宿。”由于劳累,玄宗很快入睡。睡至半夜,侍卫忽听一声惊叫,只见他满头冷汗。玄宗说:“吓死朕了!梦见无数只神兽将朕团团围住,其中一只首领样的上前讨封说:‘圣上敬天敬地,岂不知吾辈也是天地间之物?圣上乃真龙天子,恳请带吾辈上绵山栖居。’”因梦奇异,唐玄宗便下令在此依据梦境塑了这些神兽。[据旧唐书载: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冬十月丙申,麟现于介山。]
为了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绵山风景区根据这一传说,塑造了这组绵山恐龙。提示广大游客要增强天人合一、和谐自然、美化环境的意识。
奇怪的恐龙蛋
恐龙妈妈生了个特别大的蛋,她在嘀咕:我以前生的蛋从来没有这么大,这次真是奇怪!
可奇怪的事情还在后头呢。以前,恐龙妈妈把蛋埋在沙砾里,七七四十九天后小恐龙就乖乖地出来了;可这个大蛋,在沙砾里躺了九九八十一天还没有动静。
恐龙妈妈轻轻地敲敲蛋壳说:“小宝贝,该出来啦。”
“我们不出来,我们在里面挺好的。”蛋里传出小恐龙轻轻地声音。
“我们?我们不是指一个人哦。”恐龙妈妈纠正小恐龙。
“当然是我们啦。”蛋里的小恐龙说:“因为我们是两个。”
“哦,天呐!”恐龙妈妈兴奋地说:“我生了一对双胞胎呀,真是太好了!” “你们快出来吧,让妈妈看看你们长得像谁?像我还是像你们的爸爸?”
“里面又温暖又舒服,我们又有伴儿。”蛋里的小恐龙说:“我们不出来。” “外面好玩的可多呢。你们出来,妈妈带你们去玩。”
可是蛋里的小恐龙不回答。
一只小鸡走过。蛋里的小恐龙问:“叽叽叽,这是谁的声音?”
“这是小鸡的声音。”恐龙妈妈说:“小鸡有尖尖的嘴巴,毛茸茸的身体,你们可以和他做朋友。”
一只小鸭走过。蛋里的小恐龙问:“嘎嘎嘎,这是谁的声音?”
“这是小鸭的声音。”恐龙妈妈说:“小鸭脚上有蹼,是个游泳能手,你们可以和他玩水去。”
“月亮弯弯,像艘小船??”
“刚才又是谁走过去了?”蛋里的小恐龙问:“他念的是什么呀?”
“是熊先生,他在念诗。”恐龙妈妈说:“熊先生写了好多好多的诗。” “我喜欢诗,我要跟熊先生学写诗。”蛋里的一个小恐龙说。
“春天多么美呀,春天多么美??”
“这么好听的是什么声音?”
“这是小黄莺在唱歌呢,她是位歌唱家。”
“我喜欢歌,我要跟黄莺小姐学唱歌。”蛋里的另一个小恐龙说。
“外面这么好玩,有这么多朋友。”蛋里的小恐龙说:“我们要出来找朋友玩。” 两只小恐龙争先恐后地从蛋壳里钻出来,扑向恐龙妈妈:“妈妈,妈妈,我先出来,我是大大。”“妈妈,妈妈,我后出来,我是小小。”
恐龙妈妈一手抱一个小恐龙,带着他们去找朋友玩了。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