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叫化鸡,的传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5:29:57 体裁作文
叫化鸡,的传说体裁作文

篇一:中国各大名菜传说故事

中国菜源远流长,众多风味佳馔均为历代名厨所创,由於深受食者喜爱与推崇而流传至今。人们根据历史的传说编写了很多这些菜名的起由与故事,因而流传了许多烩灸人口的中国菜典故。

神仙鸭子

这是孔府的一个传统名菜,相传始于孔子七十四代孙孔繁坡时期,在孔繁坡任山西同州知府时,府内厨师以鸭子出骨,加调料入碗加盖,上笼蒸制而成,肉质酥烂,香气浓郁,滋味鲜美,孔繁坡品尝后,觉得此菜制法与众不同,上笼蒸制以点香三炷烧尽为度,滋味鲆美美胜于它菜,故取名为神仙鸭子。

佛跳墙

福建名菜,现已成为闽菜中居首位的传统名菜,闽菜中的佛跳墙是由海参,鲍鱼,干贝,鱼翅,鸡,猪蹄筋,羊肘,鸽蛋等18种原料用酒坛煨制而成。特点是味道鲜醇,质地软嫩,入口即化,食后余香显著。

清代,福州官钱局宴请布政使周莲,席间一道菜是用几种海产品及鸡,鸭,羊肘,蹄爪,鸽蛋等煨制而成,极为可口。周莲命衙厨郑春发学习仿制,郑登门求教后,并改进工艺,多用海鲜,使此菜愈加鲜美。后来郑春发辞去衙,开办聚春园菜馆,在一次文人聚会时送上此菜,初名福寿全,乍一启封,浓香夺坛而出,食者纷纷叫好,有人即兴赋诗云。“坛启荤菜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遂由众人公议将此菜改名佛跳墙。百余年来风靡省内外,享誉港澳。

麻婆豆腐

四川传统名菜,始创于清同冶初年,当时成都北郊万福桥有一陈兴盛饭铺,主厨掌灶的是店主陈春富之妻陈刘氏。她用鲜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酱等烧制而成。她烹制的豆腐,麻、辣、烫、嫩,味美可口,十分受人欢迎,人们越吃越上瘾,名声渐传开,因她脸上有几颗麻子,故传称为麻婆豆腐。从此名扬全国。

叫化鸡

江苏常熟名菜,又称黄泥煨鸡。相传明末清初时,常熟虞山麓有一叫化偶得一鸡,苦无炊具、调料,无奈,宰杀去脏后,带毛涂泥,放入柴火堆中煨烤,熟后敲去泥壳,鸡毛随壳而脱,香气四溢。适逢隐居在虞山的大学士钱牧斋路过,试尝,觉其味独特,归家命其家人稍加调味如法炮制,更感鲜美。此后,遂成为名菜,并一直流传至今。

回锅肉

四川名菜,又称熬锅肉,传说这道菜是从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当家菜。当时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清末时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隐家居,潜心研究烹饪。他将原煮后炒的回锅肉改为先将猪肉去腥码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后再煎炒成菜。因为早蒸至熟,减少了可溶性蛋白质的损失,保持了肉质的浓郁鲜香,原味不失,色泽红亮。自此,名噪锦城的早蒸回锅肉便流传开来。

白煮肉

北京传统名菜,此菜创始于明末的满族,约有 300多年历史,清入关后从宫中传入民间。北京“砂锅居”饭庄制作此菜最为著名。传说,清乾隆六年(1741),砂锅居初建时,用一口直径 133厘米的大砂锅煮肉,每天只进一口猪,以出售白肉为主,由于生意兴隆,午前便卖完,摘掉幌子,午后歇业,于是在民间逐渐流传开一句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

开水白菜

四川传统名菜。“开水白菜”原系川菜名厨黄敬临在清宫御膳房时创制。后来黄敬临将此菜制法带回四川,广为流传。30多年前,川菜大师罗国荣调来北京饭店掌厨,又将“开水白菜”的烹调技术带回北京,从而成为北京饭店高档筵席上的一味佳肴,“开水白菜”烹制不

易,其关键在于吊汤,汤要味浓而清,清如开水一般,成菜乍看如清水泡着几棵白菜心,一星油花也不见,但吃在嘴里,却清香爽口

东安子鸡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客商赶路,入夜饥饿,在路边小饭店用餐。店主老妪因无菜可供,捉来童子鸡现杀现烹。那子鸡经过葱、姜、蒜、辣调味,香油爆炒,再喷以酒、醋、盐焖烧,红油油、亮闪闪,鲜香软嫩。客人吃得赞不绝口,到处宣传此菜绝妙。从此小店专营此菜,名噪远近,竞传千年,成为湖南名菜。,鲜美异常。

西湖莼菜汤

据《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阳做官,“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又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后人称思乡之情为“莼鲈之思”,可见莼菜之迷人。莼菜与鸡丝、火腿同烹,碧翠鲜醇,清洌爽口。乾隆游江南,也必尝莼菜汤,有“花满苏堤抑满烟,采莼时值艳阳天”之诵。

沛公狗肉

汉高祖刘邦在家乡沛县嗜食狗肉,故此得名。以狗肉、甲鱼与酒、葱、姜、硝腌渍后,加酒、糖、盐、酱油、八角、花椒及水焖制,狗肉酥烂腴香,甲鱼软嫩鲜美。此菜至今仍是徐州地区的名馔。

奶汁肥王鱼

肥王鱼又称淮王鱼、回王鱼,国内罕见,产於安徵凤台县境内峡山口一带数十里长的水域里,为鱼中上品。西汉淮南王刘安喜食肥王鱼,一次刘宴众大臣,因人多鱼少,厨师以其它鱼混充,被刘安识破,大发雷霆:“吾一日不能无肥王,”可见肥王鱼受宠之程度了。后此菜流入蚌埠、合肥一带民间,并以奶汁鸡汤煨煮,成为徽菜一绝。

龙井虾仁

传说,龙井虾仁与乾隆皇帝有关。一次乾隆下江南游杭州,他身着便服,遨游西湖。时值清明,当他来到龙井茶乡时,天忽下大雨,只得就近在一位村姑家避雨,村姑好客,让坐泡茶。茶用新采的龙井,炭火烧制的山泉所沏,乾隆饮到如此香馥味醇的好茶,喜出望外,便想要带一点回去品尝,可又不好开口,更不愿暴露身份,便趁村姑不注意,抓了一把,藏于便服内的龙袍里。待雨过天晴告别村姑,继续游山玩水,直到日落,口渴肠饥,在西湖边一家小酒肆入座,点了几个菜,其中一只是炒虾仁。点好菜后他忽然想起带来的龙井茶叶,便想泡来解渴。于是他一边叫店小二,一边撩起便服取茶。小二接茶时见乾隆的龙袍,吓了一跳,赶紧跑进厨房面告掌勺的店主。店主正在炒虾仁,一听圣上驾到,极为恐慌,忙中出错,竟将小二拿进来的龙井茶叶当葱段撒在炒好的虾仁中。谁知这盘菜端到干隆面前,清香扑鼻,尝了一口,顿觉鲜嫩可口,再看盘中之菜,只见龙井翠绿欲滴,虾仁白嫩晶莹,禁不住连声称赞,“好菜!好菜!”

从此这盘忙中出错的菜,经数代烹调高手不断总结完善,正式定名为龙井虾仁,成为闻名遐迩的美馔佳肴。

鼎湖上素

又称鼎湖罗汉斋。用香菇、草菇、银耳、榆耳、桂花耳、竹荪、鲜莲子、白菌、银针(绿豆芽)、笋等,蒸、焯、炒、味而成。特点是色彩典雅,层次分明,鲜嫩滑爽,清香适口。广东制作最为出名。

相传位于今广州西门中山六路的西园酒家,敬奉高僧佛院斋门的名菜是十八罗汉斋。有一次,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庆云大师来广州六榕寺,曾到西园酒家吃过罗汉斋,知道罗汉斋虽由竹荪、发菜、冬菇、草菇、蘑菇、榆耳、银耳、桂花耳、黄耳、湘莲子、佛手果、炸面筋、笋肉、银针、菜心等主料烹制而成,但质味欠佳,遂提出了与上述用料相似的材料,但烹制细节有所变更,试制后为西园厨师所采纳,定名为鼎湖上素。

九转大肠

此菜是清朝光绪初年,由济南“九华楼”首创,此楼烧制的大肠下料狠,用料全,先煮熟焯过,后炸,再烧,出勺入锅反复多次,直到烧煨至熟。有一次“九华楼”店主杜某请客,席间有一道“烧大肠”,品味后客人们纷纷称道,有说甜,有说酸,有说辣,有说咸,座中有一文人提议,为答谢主人之盛意,赠名为“九转大肠”,赞美厨师技艺高超和制做此菜用料齐全、工序复杂,口味多变的特点。此菜色泽红润,大肠软嫩,兼有酸、甜、香、辣、咸五味,为山东的传统风味菜。

八仙过海闹罗汉

八仙过海闹罗汉是孔府喜庆寿宴时的第一道名菜,从汉初到清末,历代的许多皇帝都亲临曲阜孔府祭祀孔子,其中乾隆皇帝就去过七次,至于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前往朝拜者更为众多,因而孔府设宴招待十分频繁,孔宴闻名四海,八仙过海闹罗汉,便是孔府名菜之一,它选料齐全,制作精细,口味丰富,盛器别致,该菜取用鱼翅、海参、鲍鱼、鱼骨、鱼肚、虾、鸡、芦笋、火腿等十几种原料为主,以鸡作为“罗汉”,其中八种主料为“八仙”,故名为八仙过海闹罗汉此菜一上席随即开锣唱戏,一面品尝美味,一面听戏,十分热闹。 一卵孵双凤

一卵孵双凤又名西瓜鸡,为孔府名厨首创,用西瓜制菜始于清宫,孔府此菜是用西瓜和雏鸡加干贝、口蘑等配料烹制而成,其口味清鲜,营养丰富,颇有特色,孔令贻品尝后极为先赞赏,便问厨师此菜何名?厨师答西瓜鸡,孔令贻认为该菜制法别致,滋味鲜美,但名称不雅,后来他就将此菜更名为一卵孵双凤,即以西瓜为卵,两鸡为凤,从此该菜便成为孔府菜中的上品。

佛跳墙 怎样“跳”出来

佛跳墙这道菜,相传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有两百多年历史。此菜以十八种主料、十多种辅料互为融合。其原料有鸡鸭、猪肚、蹄尖、蹄筋、火腿、鸡鸭肫;有鱼翅、海参、鲍鱼、干贝、鱼高肚;也有鸽蛋、香菇、笋尖、竹蛏等共三十多种原料与辅料分别加工调制而成。 关于这道菜的创始,说法颇多。据费孝通先生记,一说,发明此菜者乃一帮要饭的乞丐。这些乞丐拎着破瓦罐,每天到处要饭,把饭铺里各种残羹剩饭全集在一起。

据说有一天,有一位饭铺老板出门,偶然闻到街头有一缕奇香飘来,遁香而发现破瓦罐中剩酒与各种剩菜倒在一起。这位老板因此而得启悟,回店以各种原料杂烩于一瓮,配之以酒,创造了佛跳墙。

二说,福建风俗中有一个规矩叫“试厨”。按这规矩,新婚媳妇第一天上门,第二天回门,第三天须到夫家在大庭广众面前试厨,这是对新媳妇治家本领的测试。

相传有一个从小娇惯的女子,不会做菜。出嫁前因此而为即将到来的试厨而发愁。母亲为女儿想尽了办法,最后把家藏之山珍海味都翻找出来,一一配制后用荷叶装成小包,反复叮嘱女儿各种原料的烹制方法。谁知这位新娘到了试厨前一天,慌乱中忘记各种烹调方法。她到了晚上才到厨房,把母亲包好的各种原料一包包解开,堆了一桌无从下手,正在无计可施之际,又听公婆要进厨房。新媳妇怕公婆挑剔,见桌边有个酒坛,匆忙中将所带的原料都装入坛内,须手用包原料的荷叶包住了坛口,又把这酒坛放在了快灭火的灶上。想想明天要试厨,新媳妇生怕自己无法应付,就悄悄溜回了娘家。第二天,宾客都到了,却不见了新媳妇。公婆进厨房,发现灶上有个酒坛,还是热的。刚把盖掀开,就浓香四溢,宾客们闻到香味都齐声叫好,这就成了佛跳墙。

还有一说来自笔记所

叫化鸡 的传说

记。按笔记所记,此菜创于光绪丙子年。当时福州的一位官员,设家宴请当时的布政使周莲。这位官员的内眷是位烹调高手,她以鸡鸭、猪肉同入绍兴酒坛内煨制,上桌后香气扑鼻。周莲品尝赞不绝口,命家厨郑春发仿制。郑春发求教于官员内眷,回来改造原料,多用海鲜少用肉,起名为“坛烧八宝”。

据称,这道佛跳墙前后共改换过三个菜名。刚开始叫“坛烧八宝”,后来叫“福寿全”,再后来才叫“佛跳墙”。至于从“福寿全”改为“佛跳墙”,也有两种说法。

一说,此菜在聚春园成为佳品后,经常有文人墨客闻名而来。这些文人品尝后,赞叹不已,免不了要以诗助兴。一天有一帮秀才宴饮之余,轮流赋诗。其中一位赋诗曰:“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意思是此菜香味太诱人,连佛都会启动凡心。另一说,则此菜启坛后浓香四溢,刚巧隔墙有寺,香气使隔墙和尚垂涎欲滴,于是不顾一切清规戒律,越墙而入,请求入席。

此菜食物多样,软糯脆嫩,汤浓鲜美,味中有味,回味无穷,营养丰富,并能明目养颜、活血舒筋、滋阴补身、增进食欲。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是中国豆腐菜肴中最富地方风味特色菜之一,已成为风靡世界的川菜名肴。此菜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成都“陈麻婆豆腐店”传世佳肴。凡到四川的游客莫不以一尝为快事。 麻婆豆腐,是清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小饭店店主陈森富(一说名陈富春)之妻刘氏所创制。刘氏面部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1909年成都通俗报社出版的《成都通览》(清·傅崇矩著)已将此店及“陈麻婆之豆腐”,列入与包席馆正兴园、钟汤圆等店齐名的22家“成都之著名食品店”。《锦城竹枝词》、《芙蓉话旧录》等书对陈麻婆创制麻婆豆腐的历史均有记述。清末诗人冯家吉《锦城竹枝词》云:“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麻婆豆腐由于名声卓著,已流传全国,乃至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但仍以四川陈氏麻婆豆腐为正宗。

此菜的特色是以“烧”法烹之,在雪白细嫩的豆腐上、点缀着棕红色的牛肉末和油绿的青蒜苗,外围一圈透亮的红油,如玉镶琥珀,具有麻、辣、烫、嫩、酥、香、鲜的独特风味。 夫妻肺片

五十多年前,有郭朝华、张田正夫妻二人,以制售麻辣牛肉肺片为业,两人从提篮叫卖、摆摊招客到设店经营。他们所售肺片实为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并不用肺。注重选料,制作精细,调味考究,深受群众喜爱。为区别于其他肺片,便以“夫妻肺片”称之。夫妻肺片片大而薄,粑糯入味,麻辣鲜香,细嫩化渣。

云南过桥米线的传说

传说云南蒙自县城有一书生,很英俊,很聪明,但喜欢游玩,不愿下功夫读书。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和一个年幼的儿子。夫妇之间,感情很深。但妻子对书生喜游乐,厌读书深感忧虑。一日,对书生道:“你终日游乐,不思上进,不想为妻儿争气吗?”闻妻言,生深感羞愧,就在南湖筑一书斋,独居苦读,妻子也与生分忧,逐日三餐均送到书斋晌生。日久,生学业大进,但也日渐瘦弱。妻子看在眼里,很心疼,思进补之。一日,宰鸡煨汤,切肉片,备米线,准备给书生送早餐。儿子年幼,戏将肉片置汤中,生妻怒斥儿子的恶作剧,速将肉片捞起,视之,已熟,尝之,味香,大喜。即携罐提篮,送往书斋。因操劳过度,晕到在南湖桥上,生闻讯赶来,见妻已醒,汤和米线均完好,汤面为浮油所罩,无一丝热气,疑汤已凉,以手掌捂汤罐,灼热烫手,大感奇怪,详问妻制作始末,妻一一详道。良久,书生说道,此膳可称为过桥米线。书生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考取了举人,这事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从此,过桥米线不胫而走,竟成云南名膳

昆明八十年代的民谣

看不见的战线 打不尽的毛线 吃不完的米线

看不见的战线,是一部八十年代从朝鲜进口的电影。八十年代初,人们的文化生活还比较单调,因此,如此的“进口大片”就被反反复复看了“N”遍。打不尽的毛线是指,昆明八十年代的生活场景的写真之一。不管年青或是年老的众多昆明女同胞,不管春夏秋冬,不分昼夜地

织毛衣,籍此消磨实在是太悠闲的时光或是为亲人、恋人、熟人展示自己心灵手巧,或是积累些街坊婆姨们的谈资。米线和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就可以管窥云南人对米线的痴迷程度了。

在云南,米线是各族人民喜爱的风味小吃,真可谓风靡全省,遍及城乡。米线系选用优质大米通过发酵、磨浆、澄滤、蒸粉、挤压等工序而成线状,再放入凉水中浸渍漂洗后即可烹制食用。米线细长、洁白、柔韧,加料烹调,凉热皆宜,均极可口。

云南人把米线的吃法发挥到了极致:烹调方法有凉、烫、卤、炒;配料更是数不胜数,单大锅米线就有焖肉、脆哨、三鲜、肠旺、炸酱、鳝鱼、豆花等。滇东有玉溪的小锅米线,滇南有过桥米线、滇西有凉米线、过手米线等等。

云南长期在外,回家第一件事必是下米线馆先过米线瘾;也有的甚至不惜千里迢迢,请人从昆明坐飞机带碗米线解馋。

云南人偏好米线,如果不亲眼目睹,简直是难以相信。北方人拿小麦磨面做面条,煮着吃。南方过去不种小麦,因此拿大米磨面做面条,同样可以煮着吃,而且别有一番风味在口中。到了云南才知道,除了米线,还有一种同样是大米做的“饵丝”,加工方法据说不同于米线,形状是扁平的,因而和米线的口感有点不同。不过,任何店家,都是米线、饵丝齐备,价格、调料完全一样,任凭顾客选择。因此,云南人说米线,也包括了饵丝。不过云南人偏食米线的热情执着要叫偏食面条的北方人退避三舍。 一般而言,在昆明,米线是2·5元一碗,在乡村饭店是2元一碗,到了街子天即集上,却只要1元了。当然是一分货一分价格,不过乡镇上卖得比昆明确实便宜一点,因为肉要放得多些。

那么,云南人津津乐道的过桥米线和米线有没有不同之处呢?两者是很有区别的,虽然就米线本身而言,两者的“米线”,本质是完全一样的,都是用大米先做出熟粉条,但吃过桥米线的方法要讲究得多。这可以叫做换汤不换药。

所谓米线者,可以说是云南人的第一快餐。卖家将米线放在滚水中烫热,再舀一勺肉汤浇上,外加葱花、辣椒、酱油等等调料,加工或食用,极其简单方便。不管城乡什么档次的餐馆,都有米线出售。仅仅卖米线的店家,比比皆是。不分民族,不论男女,各色人等,米线都是天天不能缺少的食品。如果有一天,云南的市场上没有了米线出售,云南人没有了米线填肚子,我看云南人就要发疯了。

如果说米线是平民食品,那么过桥米线则是贵族食品。关于过桥米线,那个贤惠而苦心的妻子给盼望金榜题名的丈夫“过桥”送米线的故事,现在成了一件商业文化的金缕玉衣,给没有吃过所谓过桥米线的远方客人,平添了几分趣味,也就有了足以抬高身价的资格。看昆明店家的橱窗标价,过桥米线大约从10元一碗起,每10元一个等级,听说一直卖到100元之外。它贵就贵在汤好,另外再加上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吃法新鲜的“臊子”。但作为基本“药料”——米线,大概和一元二元一碗的米线没有精粗高下之分。尽管如此,对于初到云南的人来说,仍然不妨品尝一下。

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铺原名"德聚号",咸丰六年(1856),创办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店主叫高贵友,武清人,其乳名叫"狗不理".人们久而久之就喊顺了嘴,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为"狗包".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狗不理"三个字的另一种说法是,清光绪年间,河北省武清县一农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大,为其取名"狗子".意思是像小狗一样好养活.狗子十四岁来津学艺,在一家蒸食铺做小伙计,狗子心灵手巧又勤快好学,练就一手好活,不甘寄人篱下,自己摆起了包子铺.做出的包子色,香,味,形独具特色,十里八乡的人都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狗子忙得顾不上跟客人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日久天长都叫他"狗不理".

红烧狮子头

篇二:叫化鸡的制作步骤

叫化鸡的制作步骤:

1. 先用刀背将鸡腿的骨头敲断, 以便折叠成型;

2. 在鸡中加入葱, 姜, 蒜, 盐, 蚝油, 料酒, 胡椒等调味料;

3. 将调料料按摩揉搓到鸡肉中;

4. 将花椒煸炒出香味;

5. 将煸炒出香味的花椒用擀面杖碾碎

6. 再加入鸡中一起腌制, 用保鲜膜覆盖好, 放入冰箱中, 腌制一个小时以上, 中间拿出来翻动一下;

7. 将干荷叶用冷水泡上一会儿;

8. 用冷水和白酒一起和面

9. 将面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

10. 再在腌好的鸡上抹层五香粉和胡椒

11. 将洋葱, 香菇切成丝备用,丝放入腌个鸡的剩余汁料中充分混合;

12. 将混合好的香菇丝和洋葱丝, 姜, 蒜等其他调料塞入鸡腹中;

13. 放在泡过水的荷叶中,将它包裹起来

14. 将面团擀成一张大圆片擀成大小合适的圆片, 将荷叶包裹的鸡放在中间;

15. 再用面皮包裹起来,放在刷了层油的烤盘中

16. 预热160度, 中下层, 烤80分钟,. 敲开面皮,揭去荷叶,美味的叫花鸡就摆在眼前;敲开面皮,.揭去荷叶;

17. 中间破上一刀, 腹中内容多多;

18. 美味的叫花鸡就摆在眼前.

篇三:丐帮失传已久的叫化鸡做法(全程图解)

丐帮失传已久的叫化鸡做法(全程图解)

作者:胥阳 2008-06-20 10:53

收藏 | 阅读(537)

? 主料:嫩母鸡1只(1000克)、以头小体大、肥壮细嫩的三黄(黄嘴、黄脚、黄毛)母

鸡为好。

辅料:鸡丁50克、瘦猪肉100克、虾仁50克、熟火腿丁30克、猪油400克、香菇丁20克、鲜荷叶4张、酒坛泥3000克。

调料:绍酒50克,盐5克,、油100克、白糖20克、葱花25克、姜末10克、丁香4粒、八角2颗、玉果末0.5克、葱白段50克、甜面酱50克、香油50克、熟猪油50克。

做法:

1.将鸡去毛,去内脏、洗净。加酱油、黄酒、盐,腌制1小时取出,将丁香、八角碾成细末,加入玉果末和匀,擦于鸡身;

2.将锅放在大火上,内加入猪油烧至五成热,放入葱花、姜爆香,然后将辅料中的鸡丁、瘦猪肉、虾仁、熟火腿丁、香菇丁分别到入锅中炒熟,出锅后,放凉备用;

3.鸡的两腋各放一颗丁香夹住,再用猪网油紧包鸡身,用荷叶包一层,再用玻璃纸包上一层,外面再包一层荷叶,然后用细麻绳扎牢;

4.将酒坛泥碾成粉末,加清水调和,平摊在湿布上(约1.5厘米厚),再将捆好的鸡放在泥的中间,将湿布四角拎起将鸡紧包,使泥紧紧粘牢,再去掉湿布,用包装纸包裹;

5.将裹好的鸡放入烤箱,用旺火烤40分钟,如泥出现干裂,可用泥补塞裂缝,再用旺火烤30分钟,然后改用小火烤90分钟,最后改用微火烤90分钟;

6.取出烤好的鸡,敲掉鸡表面的泥,解去绳子,揭去荷叶、玻璃纸,淋上香油即可。

小贴示:另可备香油、葱白、甜面酱供蘸食。此鸡皮色金黄橙亮,肉质鲜嫩酥软,香味浓郁,原汁原味,营养丰富,风味独特。

材料:

开炒:

放凉后填入鸡肚子里再塞上一个葱结,然后用猪网油包住整鸡:

荷叶包好,用绳子捆好:

和好的面粉代替泥巴的,有泥巴的也可以选择用,味道更鲜美,用面粉糊好后入进烤箱,完美主义者可以架火烧~~~

把烤硬的面糊敲开:

猛咽口水……

要扑上去了……

是谁,这么滴无耻,居然开始吃了…… :)

篇四:【丐帮】丐帮失传已久的叫化鸡做法(全程图解)

主料:嫩母鸡1只(1000克),以头小体大,肥壮细嫩的三黄(黄 嘴,黄脚,黄毛)母鸡为好.辅料:鸡丁50克,瘦猪肉100克,虾仁50克,熟火腿丁 30克,猪油400克,香菇丁20克,鲜荷叶4张,酒坛泥3000 克.调料:绍酒50克,盐5克,,油100克,白糖20克,葱 花25克,姜末10克,丁香4粒,八角2颗,玉果末0.5克,葱白 段50克,甜面酱50克,香油50克,熟猪油50克.做法:1.将鸡去毛,去内脏,洗净.加酱油,黄酒,盐,腌制1小 时取出,将丁香,八角碾成细末,加入玉果末和匀,擦于鸡身; 2.将锅放在大火上,内加入猪油烧至五成热,放入葱花,姜 爆香,然后将辅料中的鸡丁,瘦猪肉,虾仁,熟火腿丁,香菇丁分别到 入锅中炒熟,出锅后,放凉备用; 3.鸡的两腋各放一颗丁香夹住,再用猪网油紧包鸡身,用荷 叶包一层,再用玻璃纸包上一层,外面再包一层荷叶,然后用细麻绳扎 牢; 4. 将酒坛泥碾成粉末, 加清水调和, 平摊在湿布上 (约1. 5 厘米厚),再将捆好的鸡放在泥的中间,将湿布四角拎起将鸡紧包,使 泥紧紧粘牢,再去掉湿布,用包装纸包裹; 5. 将裹好的鸡放入烤箱, 用旺火烤40分钟, 如泥出现干裂, 可用泥补塞裂缝,再用旺火烤30分钟,然后改用小火烤90分钟,最 后改用微火烤90分钟; 6.取出烤好的鸡,敲掉鸡表面的泥,解去绳子,揭去荷叶, 玻璃纸,淋上香油即可.小贴示:另可备香油,葱白,甜面酱供蘸食.此鸡皮色金黄橙 亮,肉质鲜嫩酥软,香味浓郁,原汁原味,营养丰富,风味独特. 材料:开炒: 放凉后填入鸡肚子里再塞上一个葱结,然后用猪网油包住整鸡: 荷叶包好,用绳子捆好:【楼主】 (1):和好的面粉代替泥巴的,有泥巴的也可以选择用,味道更鲜美,用面粉糊好后入进烤箱,完 楼主】 美主义者可以架火烧~~~把烤硬的面糊敲开: OK

篇五:叫化鸡的做法解析

叫化鸡的做法解析

说到叫化鸡,我想没有人不知道的,就算是没吃过,也总听过。这是苏菜的一个代表菜肴,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现在的叫化鸡更具特色,味道也更加的丰富。下面小编就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叫化鸡的做法。

叫化鸡 - 制作材料主料:母鸡(1500克)猪网油(400克)辅料:猪肉(瘦)(100克)鸡肫(50克)虾仁(50克)香菇(鲜)(25克)火腿(25克)调料:大葱(50克)香油(50克)姜(10克)酱油(250克)小葱(25克)丁香(5克)黄酒(50克)盐(5克)肉豆蔻(1克)白砂糖(20克)甜面酱(50克)八角(3克)猪油(炼制)(50克)

叫化鸡 - 制作工艺1.猪瘦肉洗净,切成丁;2.鸡肫洗净;3.姜洗净,切末;4.葱去根须,洗净,切成葱花;5.香菇去蒂,洗净,切成丁;6.熟火腿切成丁;7.肉豆蔻切成末;8.虾仁洗净,沥干水分;9.鸡肫洗净,切成丁;8.将鸡煺毛、斩去脚,在左腋下开长约3厘米左右的小口,挖去内脏,抽出气管和食管,洗净血污,晾干水分;9.用刀背敲断鸡翅骨、腿骨、颈骨,放入钵中,加酱油适量、黄酒25克、精盐,腌1小时取出;10.将丁香、八角料各适量一并碾成末,加肉豆蔻末和匀,擦抹鸡身;11.将锅置旺火上烧热,舀入熟猪油,烧至五成热时,放入葱花姜末、八角煸炒;12.接着放入虾仁、猪肉丁、鸡肫丁、火腿丁颠炒,烹入黄酒25克,加酱油25克、白糖,炒至断生,即为馅料;13.待晾凉后,将馅料从鸡腋下刀口处填入鸡腹,将鸡头塞入刀口中,两腋各放1粒丁香夹住,用猪网油紧包鸡身;14.先用1张荷叶包裹,再用玻璃纸,外面再包1层荷叶,用细麻绳扎成长圆形;15.将酒坛泥3000克碾成粉,加清水拌和,将泥裹在鸡上约1.5厘米厚,再用包装纸包裹;16.将裹好泥的鸡放入烤箱,用旺火烤40分钟,视泥干裂,补泥裂缝;17.再用旺火烤30分钟后,改用小火烤1小时20分钟,最后用微火烤1小时30分钟;18.取出敲掉泥,解去绳,揭去荷叶、玻璃纸,淋上香油即成。

叫化鸡 - 制作提示1.制作叫化鸡要选用虞山特产,头小体大、肥壮细嫩的三黄母鸡,即黄嘴、黄脚、黄毛。1只约重1500克左右为佳。2.用刀背敲断翅骨、腿骨,颈骨时,不能损伤鸡皮,要使整只鸡的鸡皮完整。3.在网油外再包荷叶,是为防止鸡烤焦,又增加荷叶香味。

4.用酒坛泥包裹捆扎鸡时,把泥平摊在湿布上,约厚1.7厘米,再将鸡放在泥中间,把湿布四角拎起紧包,使泥粘紧粘牢,然后揭去湿布,再用包装纸包裹即成。 5.在煨烤时,有的用烤箱,而有的却用炭火。如用炭火煨烤,一般将鸡放在架上,紧贴炭火煨烤,每半小时翻动1次,约需4小时可煨烤熟透。

看了上面的介绍之后,相信大家对于怎么做叫花鸡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制作时间比较长,但是这样出来的东西才更好吃,不信大家可以去试试。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