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风景画小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16:53 体裁作文
风景画小说体裁作文

篇一:谈汪曾祺小说的风情描摹

小谈汪曾祺小说的风情描摹

汪曾祺说:“人到晚年思乡之情变得益浓烈了,这些年每逢工作之余,故乡的风土人情,家乡的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感人形象总是时时在我脑海中浮现,使我产生了写作欲望。” 汪曾祺的家乡在苏北下河地区高邮,这里是苏北有名的河汊地带和玉米富庶之乡。那里的民间习俗又多又奇,人情味又浓又醇。它着力描写高邮优雅恬淡的生活,揭示了平凡人的美好心灵,以清醒质朴的笔调勾勒了一幅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风景画风俗画,透露一股芙蓉的风芳。

汪曾祺小说开头往往有大段的风土风物风俗的描绘。乡土风情,是人物的活动,是展现人物灵魂的东西,它们不仅因人而活泛起来,也给人物增添了活力与血肉。

汪曾祺小说常常涉及大大小小的湖泊池塘,如大淖,白莲湖,因作者自幼生活在水边耳目所接无非是水,《大淖纪事》描绘了大淖四季的风光,看似闲笔实则为所描写的生活增添了立体感,真实感而且为人物性格活动提供了铺垫《受戒》中小英子家的描写。如世外桃园般宁静甜美舒适,展开了人性美的故事。汪曾祺写的是风俗里的人生。风物,指与地方风俗密切相关的景物,器用和土特产。高邮是水乡,桥随处可见,写得最多的是“承志桥”桥上汇聚的货担生意被当作高邮代表性风物加以表现,能够让我们窥见当时高邮生活的郁勃之气;《受戒》写庙里的故事高邮很多大大小小的庙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异秉》中的保全药店源昌药店布店杂货店烧饼店,显示出高邮浓厚的商业氛围;《鸡鸭名家》先细笔道出该地盛产鸡鸭乃当地人衣食父母的乡风,之后引出孵鸡高手余老五和养鸭名家陆长庚,为人物个性展示限定了条件。风俗,指那些在民众中自行传承或流传的程式化的不成文规定的一种流行的模式化的世态生活相,它是人类生活中普遍社会存在,是一个民族集体文化意识综合汪曾祺对风俗画的描写是自觉地,也深知其内在精神。他说我以为:我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反映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或者对所感到的喜悦。他把生活的诗情用一定的外部形式固定下来。《晚饭花》描绘了南方过灯节的情形,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看到送灯的队伍,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带着双喜大红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而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是一年的元宵节,这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一种真诚的艺术表演这灯节有一种超越实用的味道,寄托了人们对多子多福,吉祥和幸福的希望。再如《岁寒三友》写农历八月十六阴城放焰火的风俗,作者极力叙述阴城的祥和喜庆,而把欢乐的制造者陶虎臣隐去,让他消融在欢乐的人群中。然而读者看到了陶虎臣用劳动为他人提供化了的善良人品,《王四海的黄昏》用23的笔墨展示了家乡桥南卖艺人作场的热闹场面,将爱情故事隐藏其中,令人回味不已。作者创造了异彩纷呈,诗情画意的典型环境衬脱人物,描画人物,这使他的小说有一种独特的气质,风情与人物融为一体形成独具魅力的艺术磁场。

汪曾祺将自己的父老乡亲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让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凡夫俗子。引车卖浆之流作为自己作品的主角,,涉及领域广阔,工农学商,柴米油盐,布帛麦莜,几乎无所不包,展开了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小人物的生活图景,他们生活在田园牧歌式的环境

里,以和为贵,凡事忍让,相安无事。汪曾祺觉得一个作品刻意写出生活的痛苦悲伤,但不能让人绝望,要使人产生生活下去的希望,“一个作品如果使人觉得活着还是比较有意义的,人还是美的,很富于诗意的,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健康向上的力量,它的影响就是积极的”[7]他总是想给这个世界增加一点好的东西,让人们在任何逆境之中没有丧失对生活的爱。正是对美和爱的惊奇和向往,是汪曾祺从美学情感的需要参出发,怀着对生活的温爱,着重对普通人的关心、尊重与欣赏,发掘其美和诗意,形成这样的文学观与汪曾祺的气质有关,汪曾祺为人谦和,总是带着温和的微笑。《大淖纪事》中兴化邦的锡匠们很讲义气,又极正派。世代居住在“轮船公司东头”草房里的挑夫们更是安贫乐道,勤劳,善良,对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他们的是非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街里的穿长衣念过‘子曰’的人完全不同”,女人可以当着男人的面脱光衣服跳到淖里洗澡,媳妇地哦是自己跑来的,姑娘一般是自己找人,他们在男女关系上是比较随便的,他们质朴、纯净、高尚、坚强。明海小英子的聪慧、纯真、以及他们健康的感情是一次人性美的展示,《八千岁》昙花在情人家里“朝朝寒食,夜夜元宵”爱的天昏地暗,情意正浓,钱袋却空了,宋侉子就说声“明天我有事不来了”跨上踢雪乌骓马,没影了。在一起时恩恩爱爱,分开时潇潇洒洒。

通过对旧社会高邮生活的系列描写,汪曾祺歌颂了人民生活中的风俗美、人性美、人情美、和道德美,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人物,描绘了一幅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以怀旧的心态,讲述四十多年前的事,以“静”的基调唱了一曲艰难时代舒缓与抒情的歌。

篇二:小说欣赏示例

第四节 小说欣赏示例

一、《红楼梦》之《宝玉挨打》

二、张天翼的《华威先生》

(一)作者介绍:

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祖籍湖南湘乡,生于南京。1922年在《礼拜六》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新诗》(署名张元诤),开始了文学生涯。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退学回杭州,当过教员、职员、编辑、记者。1929年在鲁迅、郁达夫主编的《奔流》上发表小说,开始新文学创作。1931年参加左联。抗战爆发后,曾在上海、长沙等地进行抗日救亡工作和文化界的抗敌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人民文学》主编、《儿童文学》主编。

张天翼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是左联时期涌现出来的现实主义讽刺作家。他善于用轻松明快的笔调、讽刺与幽默的手法,暴露和讽刺生活中的庸俗、可笑和罪恶。写有《从空虚到充实》、《畸人集》、《速写三篇》等12本短篇小说集,《清明时节》、《鬼土日记》等中长篇小说。他又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建国前出版过《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等长篇童话,建国后发表了小说《罗文应的故事》、童话《宝葫芦的秘密》等。

(二)小说分析

1、《华威先生》主题:

小说通过对华威先生匆匆忙忙以相同的方式,相同的发言,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对各种组织进行所谓“领导”的描写,讽刺了只对限制和控制抗日工作的“领导”感兴趣,而对加强和促进抗日的实际工作不感兴趣的国民党政客。

2、华威先生的形象及其意义

(1)华威先生的形象

“领导迷”:

他是文化界抗敌总会属于国民党方面的一个领导成员。各种团体他都要去做领导。小说写到的难民救济会、工人抗战协会、伤兵工作团、通俗文艺研究会等团体,甚至连战时保婴会这个妇女界的组织,他也硬要进去当个委员,去进行领导。他认为没有他的领导,就是非法团体,就是秘密行动,要查背景。

“开会迷”:

华威先生的领导工作就是忙于参加各团体的会。他每会必到,每到必发表他的领导意见,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参加了无数的会,似乎够辛苦的,但他的领导意见是千篇一律。

(2)华威先生形象的意义

就其特定意义而言,反映了国民党在抗战时期的限制、控制群众抗日活动的政策。对华威先生讽刺就是对国民党这一政策的揭露和讽刺,就是对国民党政客的揭露和讽刺。 就其普遍性意义而言,它讽刺了那些“领导迷”、“开会迷”和官僚。华威先生千方百计要当领导,挂了许多组织的领导之名,却不务领导之实,不做实际工作;他整天泡在各种会议里发指示,讲的全是套话和空话;他混迹于官场交际应酬中吃喝玩乐而乐此不疲;他对下颐指气使、盛气凌人;自己不干工作别人干了却要寻衅问罪。凡此种种都并非华威先生那个时代所独有。而只要还有上述现象存在,华威先生形象就具有现实生命力。

(三)艺术特色

1、小说是一篇人物速写,不注重曲折复杂的情节,而只是粗笔勾勒和精心安排了几个具有漫画意味的场面,逐层剥去人物的伪装,显示其本质。写了三个会议、两次发怒。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风景画小说)

2、绝妙的讽刺艺术

(1)漫画式的夸张

①华威先生肖像漫画式的夸张:

“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名指上戴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对华威先生手的部分放大描写,勾勒出一个庸俗、浅薄、盛气凌人的官僚政客的嘴脸。 ②对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进行漫画式的夸张描写。

如,写华威先生的包车:这个城市跑的顶快的是华威先生的包车,象闪电一样快,踏铃不断地响着,黄包车立刻就得往旁边躲开,小推车马上打斜,担子很快地就让到路边,行人赶紧就避到两旁的店铺里去。这是漫画式的夸张,凸现华威先生这位官僚老爷的威风八面。

又如,写华威先生到会:照例的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已经等得极不耐烦了,他呢,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他铃踏一下,意思是通知大家他到会了;他态度庄严,用从容的步子走进去,在门口还稍停一会儿,并且看着天花板点点头,算是向整个集体打招呼。会议主席讲话时,他不断地在那里括火柴点他的雪茄,括了两分钟火柴就跳起来打断主席的发言发表自己的领导意见。这些夸张的描写画出华威先生一幅架子十足,自命不凡的官僚相,凸现了他的官僚特征。

(2)在强烈的对比中进行讽刺,刻画人物。

言行矛盾:他口口声声要别人努力于抗战工作,他自己的行动却都是对抗战工作起阻碍作用的;他说抗战工作太多了,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制度,但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家吃饭。

前后不一:如先后参加三个不同的会议的不同态度。

又如有时要人家叫他“威弟”、“阿威”,似乎是非常谦虚平易的人;有时候却瞪着眼睛骂人“混蛋”,恫吓人家“你们小心”,一幅流氓相。

三、沈从文的《边城》

(一)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1918年加入地方军队,任上士司书。青少年时代,他走遍湘黔川边界,了解、体察社会生活和民风民俗,这成为他日后从事文字创作的主要生活源泉。1922年,他到北京求学受挫,生活穷困,于是发奋学习写作,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1929年起,先后在中国公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30年代执编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北方京派作家群体的组织者之一。一生创作丰富,结集约有80多部。主要作品有《从文小说习作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二)作品分析

《边城》写于1934年4月,是一部描绘湘西农村的风俗人情,寄托作者美好理想的代表作。

《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顺顺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1、主题:

小说通过对男女之爱、亲属之情、邻里之睦等世态人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2、小说中展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老船公、翠翠都是勤劳、善良、宽厚和重义轻利的劳动者。

翠翠这一少女形象,更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与极至。青山绿水和古朴的环境,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依循古老的法则、传统的方式生活着。

船总顺顺和他的儿子们也是令人敬佩的。顺顺虽然在前清的营伍里混过,但他并没有沾染恶习。回家乡后,他成了茶峒的一个慷慨济人、公正无私的名人。他明白出门人的甘苦,凡是路人遇难或船只失事,都尽力相助。老船公去世后,他要求收养可怜的翠翠。他对儿子管教很严,两个儿子都像他,个个结实如牛,能驾船,会泅水,精于各行。老大天保豪放豁达;老二傩送人称岳云,是“美男子”。他们见义勇为,乐于助人而不露身份。此外,杨马兵怕翠翠过度伤心,义务料理老船公的丧事,陪翠翠生活,象亲人一样守护她。他们虽处偏僻穷乡,却保持着豪爽侠义,扶危济困的古朴遗风。

3、艺术特色

小说所描绘的爱与美的人生,是在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浓厚的地方色彩的特定环境中展开的,社会背景与社会矛盾被淡化了、诗化了。优美的湘西风景画和迷人的湘西风俗画,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与作品中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人物独具的风采,浑然交融。作者注重小说的意蕴和情致,却不很讲究情节和结构,他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中,创造出一种抒情写意的表现方式。

茶峒社会处处都融洽和谐,欢乐秀美,连具有湘西特色都风俗人情和自然景色也令人陶醉。老船公答应天保来提亲,说出“走车路”或“走马路”的两种方法,就很新颖。前者是让媒人说媒,正式以聘礼相亲,虽是父母言订,但是子女可以选择,不必绝对服从;后者是由青年男女用对唱情歌的方式抉择终身。可见湘西淳厚的农村生活中,男女恋爱是很少封建意识。茶峒的景色更迷人,酉水两岸的村镇,边城的炮眼和墙垛,碧溪岨的白塔和翠竹,小溪流的绳渡和水磨,深山峡谷间的雾霭和风雷,家家户户临水一面的吊脚楼,熙攘热闹的河岸街道,端午节狭长朱红龙舟的竞技泅水能手抢夺大雄鸭子的游戏,元宵节奇光异彩的爆竹烟火以及节日里妇女、小孩额头上点着雄黄酒“王”字的打扮,无不显示着湘西地区风俗人情和自然环境的特色。这些绘声绘色的描写,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心灵美,像是把读者带到了武陵桃源般的仙境,令人心旷神怡!

四、余华的《活着》

(一)作家介绍

余华(1960年- )原籍山东高唐。生于浙江杭州,长于海盐。父母都是医生。 1973年小学毕业,1977年中学毕业,曾在一家镇上的医院任牙医。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处女作《星星》发表在《北京文学》1984年1期。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现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他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早年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着于描写的对象,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象力,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看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生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震撼。然而他在90年代后创作的长篇小说与80年代中后期的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使他享有盛誉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

(二)作品分析

《活着》以福贵的一生为主线,讲述了他从一个父母、妻子、儿女齐全的地主家的少爷到身边亲人一个一个地死去,临老孤独地与一头老牛为伴的凄凉、悲苦而又充满温情的故事。

1、主题思想:作品讲述的是死亡的故事,描摹和揭示了人的生活与生命状态,表达了在充满苦难的人生中坚持活着的主题。

《活着》感动了很多的中国人,其最深层的意义在于其写出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几千年来沉积于中国人意识深层的文化心态。传统东方的文化心态是自我萎缩、感知恐惧和生命意识。由于文化心态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东方人在自我实现以及成功观念方面,是以自我对世界的顺应来实现的,由于感知恐惧,东方人在对待自然和世界的方式上是以“合”来实现的,一个人有多大的成功,不是对世界的征服,而是在于对“天”或“命运”的顺应与适应,在《活着》的时代中,表现出来的自我萎缩就是福贵对命运的逆来顺受和对自我的完全放弃,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境遇的一种表现,由于感知恐惧,福贵不对生命和命运进行思考,而是以一种坦然的方式来承受,苦难对于他来说,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就是生命本身。《活着》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尽管文本中围绕主人公福贵出现了很多的死亡,他的亲人和朋友相续的死去,他因此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但他本人却始终没有被命运给他带来的痛苦而催垮,而是以一种“乐天知命”的态度来对待死亡,强烈的生命意识使福贵在半个世界的动荡中最后仍然活了下来,苦难和幸福对他已经不再重要,与一条老黄牛的相依为命的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身。

2、艺术特色

(1)独特的叙述方式

作品开始时“我”作为一个民间歌谣收集者,讲述在乡间的经历和遇到“名叫福贵的老人”的经过,接下来的故事主体却是通过福贵的自述来讲的。这使得读者在读福贵一生的故事的同时,也读到了经历苦难的老福贵对生活和命运的理解和一种近乎达观的超脱,而且讲述者的主观性使得故事的感情色彩浓郁,尤其是那些生活细节,每每于温情之中催人泪下。

(2)淡化历史背景

福贵的一生贯穿了从抗日战争到当代中国的几乎所有的历史阶段,然而历史对于福贵的生活只是一道远远存在、几乎不发生的关系的背景。福贵的一生所发生的一切多少有些偶然性、戏剧性,异乎寻常地凄苦悲凉。如:有庆和凤霞都死于与历史无关的偶然事件。余华说过,外部世界都是不真实的,只有自我才真实。历史无疑是外部的世界,在余华的作品中它只是作为提供书写可能的布景存在。讲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篇三:小说笔记

四、杨争光的小说

杨争光,男,1957年生于陕西乾县,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写诗歌后写小说。

《黑风景》 (1990年《收获》第一期)

《赌徒》 (1991年《收获》第一期)

《老旦是一棵树》 (1992年《收获》第二期)

《从两个蛋开始》 (2000年《收获》第三期)

《流放》、 《棺材铺》 电影编剧《双旗镇刀客》、 电视剧编组之一《水浒》、 总策划《激情燃烧的岁月》

1. 杨争光小说的审美特性

[陕北农村的镶嵌画]—土窑洞、土炕、裹白手巾的农民、以人为本的小说。

“就我的创作来说,我更像一个游击队员,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属于‘后寻根主义’,也有人把我归为‘先锋派’、‘乡土派’、‘新历史传奇派’,他们都有他们的道理。但我想,对于一个作家的创作来说,吃喜欢吃的,做喜欢做的,最好是‘我派’。无论你什么派什么主义,读者不喜欢读,你就得干瞪眼。”

A. 揭示出贫瘠地区人们内心的贫乏和外在行动的麻木

短篇小说《叛徒刘法郎》

B.对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批判

短篇小说《罗过》

C.揭示出比物质贫乏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乏

表现为对他人的死和自己死的双重麻木~~~~

《黑俊》、《死刑犯》、《耳林和马连道的笑模样》、《高坎的儿子》、《他好像听到了一声狗叫》

D.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万天斗》、《洼牢的大大》

洼牢的大大:

---我日他妈不弄了,我!

---我日他妈弄了一辈子,我!

---我日他妈给谁弄,我!

2. 杨争光小说的美学风格

潇洒——即化孤独和悲哀为喜剧:以悲剧始;而以喜剧终,怜悯中微带讽刺,尊重中不无调侃,始终与描写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

此外,其小说还体现出一种哲学抽象意味

《黑风景》中土匪头老眼说:人总要有点什么事。无事生非哩,你没听人这么说!(no zuo no die)

第四讲 现代观念小说

该类型的小说,主要体现了现代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并构成新潮小说的第二个层面。

代表作家

首席作家是刘索拉,其次是王朔、徐星和一批校园里的大学生

刘索拉

刘索拉,女,陕西志丹人。1955年出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主要音乐作品:

激光唱片《蓝调在东方》、《中国拼贴》、《缠》、《六月雪》及《春雪图》等。

小说集有《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浑沌加哩格楞》

现为作曲家、小说家、人声表演艺术家,定居纽约,在作曲、演出、写作之余,亦经常受邀到各大学演讲。

三部代表中篇:

《你别无选择》 《人民文学》1985年三期

《蓝天绿海》 《人民文学》1985年六期

《寻找歌王》 《钟山》1986年一期

二、特征

写作只不过是别一种生活景色。就像上街走走,到商店买件漂亮的连衣裙一样。

1、 生存批判的主题

如果说,寻根小说激发了文化批判的话,现代观念小说的历史效果则是生存批判:

—反常规,是其重要主题

《你别无选择》中的主人公:

李鸣已经不止一次想过退学这件事了。有才能有气质富于乐感,这是一位老师对他的评语,可他就是想退学······

《你别无选择》的特点和意义

该小说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整个叙述疯疯癫癫,但引起轰动的原因在于它所展示的那种行为。它是一纸宣言,向社会宣告一种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确立。

[美]海勒 《第二十二条军规》 (黑色幽默)

[美]赛格林 《麦田里的守望者》

前者的情绪和行为是无可奈何的苦笑和别无选择的自嘲,而刘索拉则变成了一种潇洒。

把卓别林扮演的流浪汉的悲苦变成了不太愉快的表演。

3、 平民性

在社会面前保持一种自尊,自爱和自我

再冷酷无情的生活面前保持一点儿人的自尊,或者蕴藏一部分不让流失的人情。

三、王朔的小说

1958年生,北京人

王朔是现代观念小说的集大成者,坚守此阵地的最后一人。但用小说坚守已很艰难,故转而直接进行干预

[无知者无畏]的目的:向传统的现存的规范思维模式宣战,唤起或搅起人们的变革意识和变革的思想涟漪

主要作品

空中小姐 顽主 过把瘾就死 动物凶猛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我是你爸爸

永失我爱 爱你没商量 看上去很美

王朔小说主人公的特点

主人公形象大致不变(多为男性青年)。以固定的视角叙述大同小异的故事

其人物形象是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刘思佳和徐怀中《西线轶事》中的刘毛妹形象的系类延伸

这些形象大多年纪轻轻,但各个仿佛饱经风霜,熟谙世故。骨子里正直善良,行事却玩世不恭;举止老练,却又城府在胸。

一方面嫉恶如仇,行侠仗义,却又标榜看破红尘;

一方面是成熟的男人,却又不屑于自己的成熟。

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痛苦的话,那么,就让我一个人来承担吧,为了爱!

王朔小说的意义

在于使年轻的读者自信起来,并在生活中得到某种确定的启迪。

现代观念小说的未来

发展前途不乐观,因为它们的意义对于一种尚未开化的封闭空间来说,在于输入嬗变因子,而生存方式的演变一旦正式开始,其意义也就逐渐消失了。

要生存,就得时时走在时代的浪尖上。

第五讲 寻根文化小说

一、 产生的背景

许子东 (华东师大学者)认为:1985年以后小说出现三中趋向:社会文学、探索文学、通俗文学,且都发展到一个引人注目的高度。

寻根是1985年的一支流,主流是通俗文学向严肃文学提出挑战。

1985年出现的探索小说存在两种趋向:

其一是向前看:如张辛欣《北京人》,关注现实,反思历史;刘索拉等表现现代人的骚动。 其二是向后看:也就是寻根,主要是寻优跟。如莫言的《红高粱》系列;郑义的《老井》、《远村》努力挖掘支撑普通人生存的精神力量;李锐的《眼石》、《合坟》揭示出支撑吕梁山地区普通百姓生存的精神力量。

1、 寻根产生的过程

1984年杭州会议是寻根文学出笼的起点。

会后发表的文章:

韩少功《文学的根》 (后被称为寻根派宣言)

郑万隆《我的根》 ( 《上海文学》1985第五期)

李航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 《作家》1985第六期)

《文艺报》文章《他们在寻根》

周政保《小说创作的新趋势——民主意识的强化》 ( 《文艺报》1985年10月号) 接着,阿城,郑义,贾平凹的理论文章陆续发表

寻根思潮最初始于美术界:

陈丹青《西藏组画》

琪复古思潮影响到音乐界(谭盾《风雅颂》 )

舞蹈界(舞剧《丝路花语》 )

电影界( 《黄土地》 )

各种艺术门类互相影响。

小说最早的寻根的是李陀( 《七奶奶》 )

1984年在通信中提到寻根

贾平凹的《商州初录》亦有寻根意味

文学界最早出现的寻根之作是诗人杨炼的《诺日朗》 小说最晚,但很快上升到理论高度,

1984年,张承志《北方的河》系类作品发表,揭露出作家们梦寐以求的走向世界的愿望,但也存在苦恼:用什么走向世界?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的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给作家们的启示。 全球意识的交融给作家们的启示。

2、 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

a. 姊妹艺术样式的影响

b. 拉美爆炸文学的影响

c. 当时文化热的影响

d. 全球意识的交融

e. 反思文学的影响

f. 寻根被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

3、[根]是什么?

包含的内容:

其一是民族集体无意识

其二是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

二、 作家的个性化寻根

1、 从原始文化中寻找现代素养

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类( 《老棒子酒馆》 )

2、 揭示整个民族在历史积淀下产生的心理,寻找生存的内驱力

《合坟》 (死亲)、《眼石》 (换亲) 揭示了支撑吕梁山百姓生态的深层心理结构。 李航育[葛川江系列]揭示支撑特定地区百姓世世代代生存的精神、生命形态。生存方式。 ( 《鱼老儿》、话剧《北京大爷》 )

3、 从民俗文学。风俗文学的角度重新认识文化传统,寻找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

和与众不同的审美模式。

贾平凹的《商州初录》、 《浮躁》、 《高老庄》 ----借田园山水,描摹民情世风 阿城的《棋王》寻找特有的民族价值观与审美意识

《孩子王》山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渴望

《树王》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认同

韩少功则关注湘西地域文化

三、 寻根作家的共同寻根追求:

1、 对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的强烈追求

2、 力图在深厚文化背景的显现和历史、现实及未来的融合中,把握人生

3、 追求哲学意识的渗透

四、寻根文学的不足:

王东明《寻根文学从亢奋到虚脱》 :

其一:寻根的身体力行的理论准备不足,仓促上阵;

其二:存在盲目性

其三:文化视野的排斥,偏爱通俗文化和地域文化。

五、 关于后寻根文学

后寻根文学的几种形态:

1、 仍然是寻根文学的一种延续。作者为一群被认为是探索中的年轻人

篇四:2013一模小说

课外阅读五 班级 姓名

以下是2013一模小说阅读题,请大家认真阅读原文,分析选文特点和出题角度。

鼓楼 绝不回头(尹全生)

①这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长大、刚刚成年的一匹公狼,它承袭了祖辈在大漠里奔袭

捕杀养成的桀骜不屈的野性,两眼闪着生机蓬勃、特立独行的气息和气吞万里的寒光。

②狼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很少在白天出窝。可公狼不然,光天化日之下照样在荒漠上游

荡。它矫健、敏捷、凶悍,那森冷凛然的目光不是在沙漠里寻找猎物,而是在扫视天空,好

像它的猎物潜藏在天空哪片云朵后面,潜藏在蔚蓝色的深处。

③它在等待和寻找一只鹰。

④那是一只曾经捕杀了它的父亲,又捕杀了它的母亲的一只食狼鹰。当时公狼还在哺乳

期,父母太饥饿了,光天化日之下到荒漠上觅食,它跟随在后面撒欢。突然,飞过来一只巨

鹰,就是凶猛强悍、以狼和黄羊为食的食狼鹰。乌孜别里山本来没有形体巨大的猛禽,这只

食狼鹰不知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落户到这里,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狼的天敌。

⑤那时,公狼还不知道食狼鹰对于狼意味着什么,站着看稀奇。

⑥食狼鹰从高空俯冲而下,箭簇般迅猛。当它意识到危险,拼命逃跑时,食狼鹰已经逼

近,巨翅扇起的风飞沙走石。父亲见状猛扑过来,用身体阻挡食狼鹰的攻击。近在咫尺的食

狼鹰随即改变了攻击目标,一只钢钩般的爪子抓住了父亲的后腰。父亲嚎叫着转过头,欲同

天敌拼一死活。不料食狼鹰老练而迅速地伸出另一只爪子,准确无误地钩进了父亲的双眼。

⑦那一刻,公狼目睹了食狼鹰的凶猛,凶猛到没有可能抵挡。对于相对弱小的狼来说,

除了被捕杀似乎再无其他选择。不久,母亲同样丧命于食狼鹰的利爪。

⑧公狼是在对食狼鹰的仇恨和恐惧中长大的,是在对父母痛苦的思念中长大的。仇恨、

恐惧和思念,最终熔铸成了讨还血债的欲望。它走上了光天化日之下的荒漠,向仇敌挑战??

⑨食狼鹰终于出现了,悠闲、高傲地在天际盘旋,如同在巡视自己的领地。公狼冲着仇敌仰

天发出一声宣战般的长啸,而后不紧不慢地小跑。食狼鹰一阵回旋作势后,敛翅俯冲而下,像一....

道黑色的闪电射向公狼。

⑩公狼开始加速,撒开四蹄向一片灌木丛狂奔,那是展示公狼全部野性和活力的狂奔。

从天而降的食狼鹰还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近了公狼,一只钢钩般的爪子抓住了它的后

腰。公狼感到钻心的疼痛,但它没有停止狂奔,更没有像父辈那样掉转头与食狼鹰相搏。

(11)其实,对狼的攻击,食狼鹰的第一爪不是杀手,而是激发狼回头反击;当狼回头

欲以死相拼时,食狼鹰才使出撒手锏——迅雷不及掩耳地将备用的利爪钩进狼的双眼。

(12)从对父母被捕杀惨痛景象的记忆中,从一次又一次同类遭捕杀血淋淋的场面中,

公狼掌握了食狼鹰的伎俩。因此它克制、遏止住了自己的本能和天性,绝不回头,继续狂奔。..

而食狼鹰这时完全不必等待狼的回头,它完全可以用另一只爪子,抓住狼的脖颈或脑门,腾

空而去。但食狼鹰墨守惯用的章法套路,固执地、坚定不移地在等待狼的回头,被狂奔的公

狼拖着朝前飞。

(13)公狼已经狂奔到了灌木丛的边缘,食狼鹰还抱着胜券在握的信心在等待。公狼拖

着张开翅膀的食狼鹰,狂奔进了灌木丛,食狼鹰被灌木丛撕扯成了碎片。

(14)痊愈后的公狼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狼王。

(选自《微型小说名作选》,有删节)

19.阅读全文,梳理情节,完成填空。(3分)

等待寻找仇敌—— (插叙) —— ——最终获胜称王

22.赏析品味加点词语。(4分)

(1)文章第(12)节中加点的“伎俩”在文中具体指什

么?

(2)赏析第⑨节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公狼冲着仇敌仰天发出一声宣战般的长啸,而后不紧不慢地小....

跑。

21.联系全文,说说“公狼最终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狼王”的原因。(3

分)

2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本文是微型小说,虽然篇章短小,但情节相对完整,情节设计可谓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B.小说在写公狼与食狼鹰决斗时,将公狼的狂奔与食狼鹰的从天而降写得惊心动魄,公狼

的狡猾本性一览无遗。

C.塔克拉玛干沙漠、乌孜别里山山麓、丛生的灌木、漫漫的风沙??作者为故事的发展设

置了一个苍凉劲美的环境,很好地突显公狼的形象。

D.微型小说必须“以小见大”,即通过短篇幅展示大主题。本文明写公狼与食狼鹰之间的

决斗,实则是站在人类的视角去揭示社会生活的内在意义。

建邺 薄暮下的刀锋(凸凹)

①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

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

上挂着一个工具袋。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

菜的我竟说:“磨。”

②我住一楼,很快就又走出门来。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可见他是个成

熟的匠人。

③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心里说,...................................

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

“您这两把刀,虽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

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

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觉。

④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

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其实,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但他

居然舍轻就重,用手。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便表现出不耐烦,说:“干

吗不用砂轮?”他憨然一笑,说:“您这把刀是合金做的,钢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

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数,

一把4块。”说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我看到了朴实的模样,

便心生一丝惭愧,说:“就依你。” ..

⑤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

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下去。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

锋利了,但他还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其间,因为离得近,更看出他皱

纹绵密皮糙骨瘦,我便真切地说了一句:“差不多就行了。”他说:“我自己知道行与不行,

您尽管去忙,不必等。”

⑥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看了一眼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

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他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还是

重复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真的有些不耐烦,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⑦人在家里,却总是时时地到临街的后窗旁看一眼那人。那个人专注地工作着,夕阳的余晖.....

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

⑧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我便出门。掏出10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我说。

他坚决把2元毛票塞进我兜里,说:“8块钱是我的手艺,10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

子最恨的就是贪。”

⑨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情不自禁地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句喊:“磨剪子来—

—戗菜刀——”

⑩邻人被惊动,纷纷拿刀出户,匠人有了新的商机。没想到他满脸惊慌,推车欲走。我

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我说:

“不是有路灯吗?”他说:“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磨不好。”便仓皇骑

远,一如逃。

⑾最先来到的是县中张老师。我便把磨刀的经历与他言说。听完叙述,他感叹道:“这

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小人物不趋时、不趋利,他们不怕辛劳,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

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⑿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

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摘自《读者》2013年第8 期,有删改)

16. 以“磨刀人”为中心梳理文章情节,根据所给的短语形式填空。(2分)

试刀锋 → ▲ → 磨刀锋 → ▲ → 拒商机

17. 文中的磨刀人具有怎样的品性?(3

分) ▲

18. 文中有三处提到夕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A)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

(B)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

(C)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

纸。 ▲

19. 说说文章末尾划线句的作用(2分)

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

锋。 ▲

20.“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对下列文章中的小人物的品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

A. 拉三轮车的老王在去世前送香油和鸡蛋给杨绛,体现出小人物的善良和知恩图报。(杨

绛《老王》)

B.农民父亲拼命劳动,终于建起了有高高台阶的新屋,反映了小人物与命运抗争的不屈。(李

森祥《台阶》)

C.“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表达了

小人物简·爱对平等的执着追求。(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D.于勒沦落在船上以卖牡蛎为生,都不愿回国拖累哥哥,表现出小人物的自立自强。(莫泊桑《我

的叔叔于勒》)

秦淮 门缝里的风景(清山)

①他自己也记不清有多长时间没回家看看了,自从在城里结婚成家后,乡村的老家似乎

就成了一个遥远的记忆。其实老家离城里并不远,只有百十里的样子,那里曾是他求学时无

限惦念的地方,可当他真的适应了城里的生活,又迅速把乡村忘记了。

②不是不想常回家看看,带着妻子回家,路上的颠簸让在城里娇生惯养长大的妻子怨声不断。

刚到村口,乡里乡亲自动排成两列,看风景一般,让他和妻子浑身不自在。终于到了家门口,

希望赶紧找一个清静的地方躲避一下,但敲了很长时间的门,始终没有人来开。许是父母年

纪大了,耳背,继续狠狠地敲门,等得不耐烦的时候,门终于打开了,是母亲。父亲坐在屋

里抽烟,看到他和妻子只是点了点头。屋里太逼仄,阳光也不充足,烟雾在屋内缭绕,有一

股呛人的味道,他提着三个马扎来到院子里,和母亲唠嗑。

③母亲开始向他反反复复讲街坊邻居的琐事,他不是很感兴趣,思想开了小差,想起了单位

上的一些事情;母亲讲累了,他开始讲城里的一些趣闻,一些在城里人看来很可笑的笑话,

母亲听得云山雾罩,不知道什么意思。终于,母亲打起了盹,他有些无可奈何,而父亲照例

在屋里抽烟。那一瞬间,百无聊赖的他突然很认同妻子的感觉,回老家其实真的没有什么意

思。父母想吃什么,可以找人捎过来,或者直接给他们钱,自己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他甚至

想,父母可能不欢迎他们来,对他的到来,从来就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忱!迟迟不开的家门,

只会闷头抽烟的父亲,单口相声一样的乏味对话??母亲经常叮咛他:没什么事就不要回来,

我和你爸都挺好的!有事我会给你打电话的。

④想到这些,忍无可忍的他大声呼唤了一声母亲,被惊醒的母亲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人

老了,不能总坐着,坐久了就会睡着了!母亲抬头看了看太阳,张罗着给他和妻子做饭。母

亲烧火,炒菜,蒸馒头,期间从来不洗手,这在有些洁癖的妻子看来简直难以下咽。吃罢饭,

妻子就冲他使眼色,催促他回去。母亲也没有丝毫挽留的意思,照例叮嘱他:不要总想回家,

你们在城里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妈就放心了!

⑤于是,他真的记牢了母亲的话,不是中秋节、春节,他一般不会回家。也会打个电话,母

亲一接电话就紧张,越是想听清楚他的话,一紧张一着急,越发听不清楚。他在电话这边大

声喊,母亲在另一头一遍遍地问,你说什么呀?终于,他像泄了气的皮球,挂断了电话。

⑥又是春节,携妻带子回农村老家。天冷得很,甚至不敢把冰凉的空气吸到肚子里。到了家

门口,急急地敲门,他怕冻着年幼的孩子。院子里半天没有动静,他有些烦躁,甚至想用脚

踢门。真不知道父母是怎么想的?儿子、孙子回来过春节,敲了半天的门,他们怎么坐得住?

朝门缝里望过去,他看到了坐在堂屋门口晒太阳的母亲,显然她已经听到了敲门声,知道自

己的儿子回来了!

⑦她急着站起来。第一次,她猛地想起身,但没有起来,又坐了下去;第二次,她伸展开手

臂,头使劲向前拱,费了好大的劲,仍旧没有站起来;第三次,她显然有些焦急,用两手撑

着腿,费力地直身,板凳歪倒了,她一下子坐在了地上。有些绝望的她开始抬头用眼睛四处

搜寻,她发现了门框,便用手抓着门框,斜着身子,一点点用力,终于站了起来。

⑧看着一脸欣喜的母亲前来开门,他感到心里疼得厉害。

⑨妈,您的腰怎么了?他努力控制不让自己哭出来。

⑩没事的,就是年纪大了,天一冷,腰就疼得厉害。坐久了啊,就站不起来。你爸啊,也越

来越不中用,耳背,喊他开门,他也听不见!

11他第一次试着和母亲谈起自己的童年趣事,这一下打开了母亲的话匣子,母亲讲小时候

的他如何调皮,妻子在旁边兴致勃勃地听。到了吃饭的时间,他让父母歇着,安排妻子择菜、

洗菜,给自己打下手,他的厨艺博得了全家人的一致好评。

12回城的路上,他和妻子商量:我想以后每个周末都来老家看看,因为父母年纪大了。妻

子半天没有吱声。其实,他心里还有一句话没有对妻子讲,他很怕有一天,老家的双亲都无

法站起来,回家的门再也没有人为他开启。

17.联系全文,说说标题“门缝里的风景”的含义。(2

分) ▲

18.根据⑥-11的内容,用四字短语仿照下面的形式从事件、心情等角度进行概括。(3分)

无人开门,焦急烦躁→ ▲ , ▲ → ▲ , ▲ → ▲ , ▲

19.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有些绝望的她开始抬头用眼睛四处搜寻,她发现了门框,便用手抓着门框,斜着身子,一点

点用力,终于站了起来。 ▲

20.如何理解“他感到心里疼得厉害”中“疼”的含义?(3分) ▲ .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

A.文章讲究伏笔的运用,文中多次提到敲很长时间的门始终没有人来开,就是在为下文揭示

门缝里的秘密埋下伏笔,这样写使文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分隔两地的生活让他和母亲没有了共同话题,他和父母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亲情也越来

越淡。

C.文章对妻子刻画不多,但这个人物贯穿全文,推波助澜,使文章更有生活气息,更有真实

感。

D.文章的结尾一句意味深长,发人深省。无论多么忙碌的都市人,都要常回家看看,避免“子

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剧。

篇五:契诃夫小说《草原》主题新探

契诃夫小说《草原》主题新探

作者:曾思艺

来源:《汉语言文学研究》2014年第04期

摘 要:对于契诃夫的著名中篇小说《草原》,以往中俄学者都几乎一致认为其主题是歌颂俄罗斯祖国的,表明了俄罗斯有着幸福、美好的未来,思考了俄国未来的命运。实际上细读原作,可以发现其更贴切的主题应该是:孤独的儿童心理,神秘的外面世界,并因此具有相当浓郁的现代色彩。

关键词:契诃夫;《草原》;儿童;孤独

《草原》是俄国19世纪伟大作家契诃夫著名的中篇小说,关于这一名篇的主题,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俄中学者都一致认为,小说是歌颂俄罗斯祖国的,表明了俄罗斯有着幸福、美好的未来,思考了俄国未来的命运。

叶尔米洛夫较早提出这一观点,他宣称:“无论在短篇小说《幸福》里,还是在中篇小说《草原》里,草原都是作为生活的形象,作为渴望幸福的祖国的形象而出现的”,“这篇小说是歌唱生活的欢乐、歌唱大自然、歌唱那巨人般的辉煌壮丽之美的雄健而庄严的赞歌”。{1}卡普斯金更具体地谈道:“契诃夫热爱草原,他完全沉浸在草原的瑰丽气魄和那难以描摹的奇异风采中了。在草原本身和契诃夫的概念中,草原体现了俄国生活的雄壮刚毅。这些广袤无垠的原野,一望无际的草地,使人产生一些想象,并使人想起最奇幻的美景。草原以独特的、永不重复的生活生活着。单调的概念一接触这种生活便会消失的。草原可以鼓舞人,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对草原的美的感觉充满了精神内容:关于祖国、人民、人的美的信念和关于幸福的信念。”他还进而谈道:“人,可以说是包括在自然范畴之内的,但他也是一个积极的、独立的人。草原在生活着。法尔拉莫夫、德兰尼茨卡娅伯爵夫人之类的人存在着,而对这些人来说,草原是不美丽的。他们只有发财致富的欲念。他们好比是美丽的草原背景上的黑斑。金钱和人的真正幸福的主题与关于自然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2}

受俄国学者的影响,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中国学者沿袭此说。如有人认为:“中篇小说《草原》是契诃夫写的第一篇大型作品。在《草原》中,他歌颂祖国美好的大自然,描绘草原人民的生活,思考农民的命运,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整篇作品充满着浓郁的抒情意味。《草原》也表明了契诃夫在艺术上是一位描写自然景色的大师。”③有人更具体地阐发道:“与契诃夫的许多幽默、滑稽的讽刺作品迥然不同,《草原》更像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诗。作家在对草原景色的描绘中,不时切入饱含激情的抒情插笔。契诃夫描写自然景色的卓越才华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在作家的笔下,辽阔的大草原被赋予无限的生命力,千变万化的色彩组成一幅绚丽多姿的风景画:各种各样的声音汇成一部雄伟壮丽的交响乐。这一切使人感到?美的胜利,青春的朝气,力量的强大,对生的渴望?。草原是俄罗斯祖国的象征。作家通过对草原景色的描绘,抒发了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而这种赞美和热爱又与作家的忧思结合在一起:?在美的胜利中,在幸福的洋溢中,透露着紧张和痛苦,仿佛草原知道自己的孤独,

知道自己的财富和灵感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荒废了,没有人用歌曲歌颂它,也没有人需要它;在这欢乐的闹声中,人听见草原悲凉地、无望地呼号着:歌手啊!歌手啊!?”“草原是美丽的,祖国是可爱的,然而现实生活却是丑恶的。草原上的主人不是勤劳、朴实、智慧的人民,而是贵族、地主和?像凶猛的老鹰?一样辗转于草原上的瓦尔拉莫夫这类追逐金钱、财富的商人。这些人不配做草原的主人,俄罗斯大地应该由英雄的人民来主宰。作者通过叶果鲁希卡的想象,呼唤人民英雄的出现:似乎在草原宽阔的大道上,古代的巨人、勇士骑着高头大马,驾着战车,飞驰而来。作者借小主人公的口感叹道:?要是真有那些人的话,他们跟这草原和大道相配起来会是多么合适啊!?”{1}有人进而认为小说思考了俄国未来的命运:“?这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说的是叶果鲁希卡的即将开始的生活。这说的也是俄罗斯的命运。契诃夫在《草原》里的对于草原命运以及在草原上逛荡的人的命运的思考,最终落脚到了对祖国命运的思考。”{2}

然而,认真阅读这篇作品之后,觉得上述解读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道理,但有点过于意识形态化,带上了极其明显的时代烙印。

关于契诃夫的小说,俄国著名契诃夫专家屠尔科夫概括得精辟而全面:“契诃夫的小说并不暗示任何明确的现成结论和处方,它只提供读者进行独立思考的广阔天地。”③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

首先,契诃夫的小说“不暗示任何明确的现成结论和处方”。这源于契诃夫的无倾向性的艺术原则。1888年10月4日,契诃夫在一封信中公开阐明了自己无倾向性的艺术原则:“我怕那些在字里行间寻找思想倾向的人,怕那些硬要把我看作自由主义者或者保守主义者的人。我不是自由主义者,不是保守主义者,不是渐进主义者,不是修士,不是冷淡主义者。我打算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仅此而已……我痛恨一切形式的虚伪和暴力……我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东西是人的身体、健康、智慧、才能、灵感、爱情、最最绝对的自由——免于暴力和虚伪的自由,不管暴力和虚伪用什么方式表现出来。如果我是大艺术家,这就是我要遵循的纲领。”{4}因此,特罗亚指出:“?放手自由地写作?,拒绝政治的或哲学的冗长说教,不受各种文学流派的制约,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坚定而又谦虚地独自前进,在契诃夫看来,这是一个真正的作家所应遵循的信条。”{5}这种无倾向性使得契诃夫以一种孤傲的姿态,对现实、社会甚至历史,都保持一种距离感,特别重视文学艺术的完全独立性,认为作家可以提出问题,而无须解决问题,也不要试图去证明任何东西,在作品里不应该进行变相说教,而应当展示生活。正因为如此,契诃夫只是描写一个9岁男孩的首次离家远行,描写俄罗斯的大草原,使它成为“草原百科全书”——“契诃夫曾开玩笑似地把自己的这部中篇小说叫做?草原百科全书?,他在给格里戈罗维奇的信中写道:?说不定《草原》会打开我的同时代人的眼睛,让他们看见有什么样的财富、什么样的美的宝藏始终还没人碰过,因而对俄罗斯作家说来路子是不窄的。?”⑥

因此,《草原》不会像上述俄中学者阐述的那样,具有极其明显的意识形态性(这是那个特定时代政治形势下的产物,一切作品都要求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即使有,充其量也只能达到屠尔科夫所说的:“契诃夫新发现的草原是足以同俄罗斯艺术的杰出成就相媲美的:列维坦的伏尔加河写生组画,科罗文和谢洛夫的风景画,苏里科夫和涅斯捷罗夫的油画。这些艺

术家各有个性和特色,他们有时间接地依仗幻想来力求把握并表达那一度被弗鲁贝尔称作?亲切的民族情调?的东西,把握和表达自然、历史、民族气质和生活之间的复杂关系。”{1}

其次,小说给读者提供了“独立思考的广阔天地”。也就是说,契诃夫的小说由于描写客观而富于暗示性,反倒给读者提供了独立思考的广阔天地,能让读者从中得出一些源于小说而可能各不相同的想法。其实,对于小说的主题,俄国早已有学者提出过不同看法。19世纪末,戈洛温就已谈到,这部小说里,“情节的毫无内容同许多异常细致微小的似乎是匆忙中捡来的景色描绘结合在一起。全部情节只是:一个神甫领着一个小男孩离城后整日行走在草原上,途中偶遇的印象接二连三地闪现在他们的眼前,这许多单独捡来的印象写得十分巧妙,但糟糕的是它们全是偶然的……惟一的一条线索,把这些零星的旅途邂逅串连起来并使之具有完整性的线索是草原,无边无际的单调而又荒凉的草原。也许,这中间包含着一个哲理,一种对生活的认识:生活本身就是某种无内容的东西,是一系列渺小事情和无目的的偶然邂逅,一个串着一个,没有内在的联系……”{2}当代学者格罗莫夫则认为:“《草原》是一部讲俄罗斯大地的中篇小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隐喻,是恢复原状、回归历史的大道,回到那横贯草原的古道,它的开端在发源地,而它的终点在一个遥远的地方,生活已经从古道转上了窄轨铁路。”③

正因为小说给读者提供了独立思考的广阔天地,所以上述不同见解尽管带有时代的烙印,但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还有新的解读不断出现。我们在这里,也提出自己对小说主题的新的解读。我们认为,这部中篇小说的主题是:孤独的儿童心理,神秘的外面世界。

第一,孤独的儿童心理。小说主要描写一个9岁的小男孩叶果鲁希卡远离寡母,由舅舅带着穿越草原,到一个小城去上学的经历,因此,小说的副标题叫作《一个旅行的故事》。小说通过叶果鲁希卡一路上的观感,充分表现了孤独的儿童心理,或者说小主人公的孤独感。 写一个小孩到外面的世界中去游历或旅行,一般有两种写法。大多数人会写出小孩对未知的外面世界的好奇、兴奋和由此产生的饶有兴味的探寻,经典和现代童话作品和儿童小说大多如此描写。但契诃夫恰恰选择了人们较少使用的另一种写法,写儿童面对外面世界的恐惧,对不可知的未来的害怕,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独特而突出的孤独心理。

按理说,叶果鲁希卡在旅途中本来不应该感到孤独。首先,是他的亲舅舅带他同行,而且还有一个温文尔雅、知书识礼、似乎颇有人情味的神甫赫利斯托佛尔一路同行;其次,他面对的是一个从未见过、丰富多彩的大草原,那么多的奇花异草、飞禽走兽,还有变化不定的天气,早中晚各不相同的景观,以及形形色色的人们,这一切应该使他目不暇接,兴奋不已,没有时间来感受孤独。然而,小说中的叶果鲁希卡却是实实在在的孤独,甚至相当的孤独。 小说一开始就写道,叶果鲁希卡是被母亲做主送到外地去上学的,而他本人并“不知道上哪儿去,为什么要去”,这种被迫的情形注定了他这次旅行心情不会愉快。而他的舅舅库兹米巧夫总是“热中于自己的生意,因此哪怕在睡梦中或者在教堂里做祷告,听人家唱?他们啊小天

使?的时候,也总是想着自己的生意,一刻也忘不掉”,不会也不懂得关心外甥,一路上要么说几句简单粗暴的教训的话,要么就一声不响地想生意的事情。赫利斯托佛尔神甫呢,虽然是个“温和的、随随便便的、喜欢说笑的人”,然而,“在他生平干过的为数众多的行业中,吸引他的倒不是行业本身,而是从事各种行业所必需的奔忙以及跟人们的周旋。因此,在眼前这次远行中,使他发生兴趣的并不是羊毛、瓦尔拉莫夫、价钱,而是长长的旅程、路上的谈天、马车底下的安睡、不按时间的进餐”,一句话,他也有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兴奋点,虽然爱说话,但往往是老年人空洞的说教,无法和叶果鲁希卡真正沟通,因此,不能使小男孩感到温暖。而且,不久他们为了追上瓦尔拉莫夫,把叶果鲁希卡交给了另外一个车队,这都是一些陌生人,而且各有各的不幸,各有各的心事,对他关心不多,以致小说这样写叶果鲁希卡的感受:“他胆战心惊,绝望地问自己:这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跑到这陌生的地方来,夹在一群可怕的庄稼汉中间呢?”这样,叶果鲁希卡就不仅感到烦闷无聊,而且倍感孤独,觉得自己“离家很远,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在叶果鲁希卡朝天躺着凝望天空的时候,作者特意插入了一段与小男孩相关的关于孤独的深沉文字:“每逢不移开自己的眼睛,久久地凝望着深邃的天空,那么不知什么缘故,思想和感情就会汇合成为一种孤独的感觉。人们开始感到一种无可补救的孤独,凡是平素感到接近和亲切的东西都变得无限疏远,没有价值了。那些千万年来一直在天空俯视大地的星星,那本身使人无法理解、同时又对人的短促生涯漠不关心的天空和暗影,当人跟它们面对面、极力想了解它们的意义的时候,却用它们的沉默压迫人的灵魂。那种在坟墓里等着我们每个人的孤独,就来到人的心头,生活的实质就显得使人绝望,显得可怕了。”这段文字不仅写出了小男孩面对天空的极度孤独,而且由此写出了人生在世的孤独和深邃哲理,极具感染力,很有艺术性。因此,格罗莫夫指出,在俄国,只要有一部著作提及《草原》,就必定会引用这段文字。{1}其实,小男孩在广漠的草原上旅行的过程中,面对着茫茫无际的草原,所产生的深深孤独,也类似于凝望天空的孤独。

正因为如此,草原本身虽然美丽壮观、充满青春的朝气,但就连它也像叶果鲁希卡一样,深感孤独:“在唧唧的虫声中,在可疑的人影上,在古墓里,在蔚蓝的天空中,在月光里,在夜鸟的飞翔中,在你看见而且听见的一切东西里,你开始感到美的胜利、青春的朝气、力量的壮大和求生的热望。灵魂响应着美丽而严峻的故土的呼唤,一心想随着夜鸟一块儿在草原上空翱翔。在美的胜利中,在幸福的洋溢中,透露着紧张和愁苦,仿佛草原知道自己孤独,知道自己的财富和灵感对这世界来说白白荒废了,没有人用歌曲称颂它,也没有人需要它。在欢乐的闹声中,人听见草原悲凉而无望地呼喊着:歌手啊!歌手啊!”对此,童道明先生指出:“契诃夫在创作《草原》时,就是全神贯注于?人和自然?这两种力量了”,然而,“在这一个被商业利益所驱动的人群里,要算赫利斯托佛尔神甫最有文化的了,但就是他也对草原的美景无动于衷,当五天的草原旅行完结之后,这位已经赚得了一笔钱的神甫是这样来谈论对这次草原旅行的感受的:?求求上帝拯救我们,千万别叫我们坐货车或者骑牛赶路了!上帝宽恕我们吧:走了又走,往前一看,总是一片草原,铺展开去,跟先前一样:看不见尽头!这不是旅行,简直是胡闹嘛。?神甫尚且如此,就不必指望在这一群人中会有什么别的人来欣赏草原、歌唱草原了”,“《草原》表现的另一个人群是货车队的车夫们。叶果鲁希卡跟这个货车队相处了两天之后,发现?这些新朋友,尽管年龄和性格不同,但却有一个使他们彼此相象的共同点:他们这

些人过去都很好,现在都不好。?这些人都是受了侮辱的命运不济的人;这些苦命的车夫要整日为自己的温饱操心,自然也不会有心思去欣赏草原的美色”,这样,“在草原里,自然,即草原,不单单是作为人活动的背景存在的。这个草原被契诃夫拟人化后具有了自己的人格力量……草原的美无人欣赏、无人歌唱,因而草原?孤独?,知道自己的魅力与财富?白白荒废了?。这是草原的悲剧。”{2}这种孤独,表面上看是草原本身的孤独,其实,它就是叶果鲁希卡“感时花溅泪”式的移情所产生的孤独。

第二,神秘的外面世界。9岁的叶果鲁希卡很少出远门,更没有见过草原。因此,在第一次出远门的他的眼里,外面世界的一切都是神秘的。

草原是神秘的:“这当儿,旅客眼前展开一片平原,广漠无垠,被一道连绵不断的冈峦切断。那些小山互相挤紧,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合成一片高地,在道路右边伸展出去,直到地平线,消失在淡紫色的远方。车子往前走了又走,却无论如?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部床磺迤皆幽亩耐罚侥亩埂恢裁次屡亩髋龅搅艘豆诚?ǖ谋臣埂T从幸坏拦獯那拇雍竺媛9矗庸底雍吐矶芄セ岷狭硪惶豕獯:鋈唬龉憷牟菰兜羟宄康碾剩殖鑫⑿Γ磷怕吨榈牧凉狻!薄暗仙脑斗皆谡庖郧霸疚任炔欢衷谌匆』纹鹄矗嫱炜找黄敕傻礁兜氖裁吹胤饺チ恕炒炎厣囊安荨⑻Σ堇撸豆诚?ǜ诒寂艿脑斗胶竺娣浅?斓刈纷拧S幸恢至α恳簧幌斓赝献潘恢裁吹胤饺ィ兹群褪谷朔趁频母枭诤竺孀匪娌簧帷!?/p>

草原的天气也是神秘的:“等到太阳开始西落,草原、群山、空气却已经受不了压迫,失去耐性,筋疲力尽,打算挣脱身上的枷锁了。出乎意外,一团蓬松的、灰白的云从山后露出头来。它跟草原使了个眼色,仿佛在说:?我准备好了。?天色就阴下来了。忽然,在停滞的空气里不知有什么东西爆炸开来;猛然刮起一阵暴风,在草原上盘旋,号叫,呼啸。立刻,青草和去年的枯草发出怨诉声,灰尘在大道上卷成螺旋,奔过草原,一路裹走麦秸、蜻蜓、羽毛,像是一根旋转的黑柱子,腾上天空,遮暗了太阳。在草原上,四面八方,风滚草踉踉跄跄,跳跳蹦蹦奔跑不停,其中有一株给旋风裹住,跟小鸟那样盘旋着,飞上天空,变成一个黑斑点,不见了。这以后,又有一株飞上去,随后第三株飞上去,叶果鲁希卡看见其中两株在蓝色的高空碰在一起,互相扭住,仿佛在角力似的。”

草原的夜景不仅神秘,而且有点阴森可怕:“可疑的、像是修士的人形由月夜明亮的背景衬托着,显得更黑,也好像更忧郁了。在单调的鸣叫声中越来越频繁地夹着不知什么东西发出的?啊!—啊!?的惊叫声,搅扰着静止的空气,还可以听见没有睡着的或者正在梦呓的鸟的叫声。宽阔的阴影游过平原,就像云朵游过天空一样。在那不可思议的远方,要是你长久地注视它,就会看见模模糊糊、奇形怪状的影像升起来,彼此堆叠在一块儿……那是有点阴森可怕的。人只要瞧一眼布满繁星的微微发绿的天空,看见天空既没有云朵,也没有污斑,就会明白温暖的空气为什么静止,大自然为什么小心在意,不敢动一动,它战战兢兢,舍不得失去哪怕是一瞬间的生活。至于天空那种没法测度的深邃和无边无际,人是只有凭了海上的航行和月光普照下的草原夜景才能有所体会的。天空可怕、美丽、亲切,显得懒洋洋的,诱惑着人们,它那缠绵的深情使人头脑昏眩。”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