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洛丽塔,电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9 07:33:45 体裁作文
洛丽塔,电影体裁作文

篇一:《洛丽塔》电影完整版

洛丽塔 Lolita (1962)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编剧: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主演:詹姆斯·梅森 / 谢利·温特斯 / 苏·莱恩 / 彼得·塞勒斯 / 露易丝·麦斯威尔 / 更多...

类型:剧情 / 爱情 / 情色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 英国

语言:英语 / 法语

上映日期:1962-06-13

片长:152 分钟

又名:一树梨花压海棠(台) / 萝莉塔

剧情简介

在大学教授法文的亨博特(James Mason 詹姆斯?梅森 饰)少年时期曾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当年的初恋情人不幸夭亡,令他此去经年依旧对那些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有着别样

情感。

因工作之需,亨博特寻找住房,因此结识了寡妇夏洛特(Shelley Winters谢利?温特斯 饰)及其妖精一般的女儿洛丽塔(Sue Lyon 休?莱昂 饰)。夏洛特迷上了这位儒雅庄重的大学教师,一心与之交往;而亨博特却迷恋上了青春逼人的洛丽塔,为了和这个精灵长相厮守,甚至违心与夏洛特结婚。他将对洛丽塔的情感全部写进日记,锁入抽屉。直到某天夏洛特打开了潘多拉宝盒,他们的命运从此改变……

本片根据作家纳博科夫同名小说改编。

获奖情况

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 (1963)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影片短评

男猪脚长的跟尼玛毕姥爷一样

这个版本才是好的

不喜欢一树梨花压海棠这名字。

这不是纳博科夫的而是库布克的洛丽塔,彼得赛勒斯的独角戏。他撕下了书中亨伯特激情美妙的伪装,表现了这个故事真实的一面,那些丑陋的猥亵的,与纳博科夫对美的追求完全相悖。他突出了犯罪和偏执的主线,这是两个男人的搏斗游戏,对欲望的讽刺。撇开小说,这也只是一个干巴巴的社会讽刺备注。

男猪脚真怂真猥琐。女主角貌似也没97年的可爱。情节又拖沓。衬托得97年的男主角好有气质啊。

LOLITA的电影,书,人,甚至名字都代表了一种诱惑~

老库可以抓住大的主题和重的主题,老库也懂得幽默,然而对于情绪的微观把握,或许还差一点,人无完人,如果他都行,那就过于完美了。不对,其实已经完美了,《大开眼界》对情绪的操控已经炉火纯青,毕竟较之《洛丽塔》,他又长了三十多岁,三十多年,能发生多少事情啊。总而言之,97版的选角和意味更

漂亮女孩大都成了被男人玩弄的牺牲品。通过伤害后来者并不能改变她们曾经被前面的男人所伤害的事实。在这里,自以为是的胜利其实是虚妄的。女人,要么靠自己成就一片天空,要么找个好男人过小日子也是不错的,不停地瞎折腾并非获得幸福的康庄大道。当然,如果希望人生多点故事、多点起伏者又另当别论。

篇二:洛丽塔悲剧原因

过早凋零的野百合

——浅谈洛丽塔的悲剧性

汉语言102 李璐瑶 201050515204

摘要:《洛丽塔》作为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描写了小仙女洛丽塔和继父洛丽塔的

畸形之恋。一个少女该享受的美好年华却蒙上了黑色的阴影,整个故事笼罩着强烈的悲剧色彩。本文试图从分析洛丽塔所处的生存困境入手,通过对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的破碎以及亨伯特的出现来探究,揭示洛丽塔的人生悲剧。

关键词:洛丽塔 悲剧 亨伯特

引言

纳博科夫——俄裔美籍小说家、文艺评论家,被世界文学评论界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散文体大师。他的作品中影响最为广泛,最受争议的并且使其获得国际声誉的还是他的小说《洛丽塔》。起初,对“洛丽塔”这个名词有了解是通过一首歌,歌曲是根据洛丽塔故事而创作的,之后看了97年的电影被那个纯真调皮的小洛丽塔所吸引,最后有很大兴趣去读小说,这也许不是一种好的读书方式,也许脑子里已经有了电影的思维模式,但是脱离一切外界影响,我还是为小说中那个小仙女的结局而感到惋惜,正像黑兹太太第一次介绍洛的时候那样,她和那些百合花融为一体是那么的美,对于亨伯特的爱,我是同情的,但是结局是不可逆转的,时间是握不住的沙,一切都已经不能回到从前了。

一位从法国移民美国的中年男子亨伯特·亨伯特在少年时期,与一14岁的少女安娜贝尔发生了一段初恋,最后安娜贝尔因伤寒而早夭,造就了亨伯特的恋童癖,他将“小妖精”定义为“九到十四岁”。亨伯特最先被一名富有的寡妇抛弃,后来又迷恋上女房东黑兹的12岁女儿洛丽塔,亲呼她为小妖精。由于儿时的阴影,亨伯特对洛丽塔无法自拔,为了亲近这名早熟、热情的小女孩,亨柏特娶女房东为妻,成为洛丽塔的继父。后来女房东发现自己的丈夫对女儿的企图和对自己的不忠,一时气疯往外跑,被车子撞死。亨伯特将洛丽塔从夏令营接出一

起旅行,他以为在洛丽塔的饮料中下药,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猥亵她。结果药效全无,相反第二天清晨洛丽塔主动挑逗亨伯特,发生乱伦的关系。亨伯特之后告知洛丽塔她的母亲已经去世,至此洛丽塔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必须和继父生活下去的这个现实。亨伯特带着洛丽塔以父女的身份沿着美国旅游,他利用零用钱、美丽的衣饰等小女孩会喜欢的东西来控制洛丽塔,以及继续满足自己对她的欲望。长大后的洛丽塔开始懂得和畸形的生活抗争,于是她开始跟年纪相当的男孩子交往,在奎尔蒂的掩护下借着一次旅行的机会脱离继父的掌握,一开始亨伯特疯狂的寻找,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三年过去,一日亨伯特收到洛丽塔的来信,信上说她已经结婚,并怀孕了,需要继父的金钱援助。亨伯特给了她400美元现金和2500美元的支票还有把屋子卖了买家先付的10000美元跟房子的契约。他要求洛丽塔说出当时拐走她的人,洛丽塔告诉他那人正是奎尔蒂,并且她和奎尔蒂出走后,因为拒绝了奎尔蒂要她和其他男孩子拍摄色情影片的要求,而被奎尔蒂赶了出来。亨伯特请求洛丽塔离开她的丈夫和他走,但是她拒绝了这个要求,亨伯特伤心欲绝。他追踪并枪杀了奎尔蒂。最终,亨伯特因血栓病死于狱中,而17岁的洛丽塔则死于难产。

一、 社会时代的因素

《洛丽塔》是在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当时的社会风气对洛丽塔这一代的青少年的影响很巨大。他们的生活中充斥了商业广告和电视广播,从而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习惯以及价值观,慢慢地侵染后,他们学会追逐物质享受,崇尚及时行乐。正如康马杰在《美国精神》中所描绘的那样:“20世纪20年代那十年是经济繁荣、讲究物质享受和玩世不恭之风盛行的十年”。[1]洛丽塔生活在此种社会大环境下,再加上亲眼目睹自己母亲的市侩虚荣,自然而然的养成了对物质利益狂热追求的态度,是那个时代典型的消费者。所以小说中的洛丽塔才会被亨伯特的零用钱和漂亮衣服所掌控,她在金钱面前抵挡不住诱惑,甚至为了零用钱而和亨伯特发生关系。在得知妈妈已经去世的消息后,亨伯特买了一堆小女孩的玩具、衣服、零食来满足洛丽塔,在我看来,她已经无处可走,亨伯特的物质满足已经是最后的求生稻草。小说中亨伯特这样说道“她所爱好的事物清单上那些显著的项目——悦

耳动听、节奏急促强烈的爵士乐、方形舞、又甜又腻的圣代冰激凌、音乐片、电

[2]影杂志等”,她对任何电视广告和意见深信不疑,看到广告牌一定要亲身尝试。她爱看电影,不厌其烦;爱听哼哼唧唧的流行音乐;吞食五花八门的糖果、冰激凌和各式饮料;贪婪地阅读少年杂志和画报上的笑话、漫画和明星照片。[3]洛丽塔这些享乐消费思想以及扭曲的价值观无不影射了美国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侵蚀,也让我想起了现在发达的网络生活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小觑,不少学生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为了虚拟的游戏和家人争吵。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网络的作用不可或缺,它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学会平衡其中就像美国当时的社会风气,在不好的另一面却是经济的繁荣发展。

除却那些物质消费上的影响,洛丽塔在经过电视上那些过于开放的问题的耳濡目染,已经对于自己的童贞满不在乎,并且她认为那是成人间的秘密世界的一部分。在亨伯特之前,洛丽塔就在那些所谓正规的夏令营和玩伴多次做“好玩”的事。第一次两人在旅馆里住宿,早上的洛丽塔可以算是主动引诱亨伯特的,显然很老成的样子“你是个孩子的时候从来没有干过这种事吗?”[4]可以看出,单纯的洛丽塔是对所谓的贞操很淡薄,这应该让亨伯特所没有预料到的。洛丽塔生活在这个社会下,没办法不被影响,更何况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她的年纪是模仿能力最旺盛的时期,不管好坏。在我看来,社会方面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社会上的负面因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 家庭破碎的影响

俗话说:最好的启蒙教育是父母的言传身教。然而一个完整的家庭都没有,没有宠爱自己的母亲,哪来的温暖和好的教育呢。托马斯·摩尔认为:“如果今天的家庭中缺乏父亲的话,那也许是因为在社会中缺乏他的灵魂形象”。[5]父亲的角色不管是在家庭里还是社会上都是很重要的,父亲的影响可以决定孩子的安全感,没有父亲就像是没有保护,洛丽塔就很需要这种保护。作为母亲的夏洛特是不称职的,她并没有做到母亲该做到的责任,但她又是一个可怜的女人,生活失意,孤独寂寞,从而把洛丽塔当做发泄对象,恶语相加。在这种残缺的家庭里洛丽塔和母亲关系的恶化更加深了对父亲的幻想,虚幻的父亲是完美的,和虚伪自私的母亲截然不同。极度渴望拥有完整家庭的洛丽塔在见到亨伯特后产生了父

亲的感觉,她自觉不自觉地靠近亨伯特,希望获得那父亲的宠爱,和母亲争宠一般,看到他们坐在秋千上,她一定要去挤在中间,说说笑笑就像真正的一家人那样。

夏洛特和洛丽塔的生活中是会有惯常的争吵,这对亨伯特这个父亲更有利,他对洛丽塔的关爱变得名正言顺。夏洛特看不惯亨伯特对洛的宠爱,想尽一切办法把洛丽塔支走,在假期迫不及待的把洛丽塔送到夏令营,她没有意识到营地并不会培养孩子的知识、健康和性情,反而是不负责任的做出些龌龊事。她希望让洛丽塔早点离开家,完全投入在自己的婚礼准备中,放心的把洛丽塔放在夏令营中。其实,我相信夏洛特是爱着自己的孩子的,没有哪个母亲不舍得爱孩子一点,要不然也不会在发现亨伯特的日记后崩溃痛哭,她第一时间是给自己的孩子写信,想要确保她的安全。也许是儿子的夭折和丈夫早逝对她的打击,让她对洛丽塔很苛刻,这应该是害怕失去的一种表现。

这就是家庭的力量,它可以让一个孩子优秀,也可以摧毁一个孩子。

三、 亨伯特的孽行

如果说洛丽塔在这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迷失方向,那么亨伯特则进一步从心理上和生理上再次将她推进无尽的深渊,亲手扼杀洛丽塔的青春。有时我想也许不是亨伯特,也会有别人来代替这个角色,成长在破碎的单亲家庭,生活在纸醉金迷的社会环境下,一切已成定局。

少年时,亨伯特爱上了比他大几个月的安娜贝尔,但这一段早恋是坎坷的,他们多次试图进行亲密的举动都被打扰,不久安娜贝尔死于伤寒。敏感的他有着压抑的童年,也造就他迷恋九到十四岁的少女,这应该也是在寻找安娜贝尔的影子,那个一直存在于内心不变的少女。

在亨伯特第一次见到洛丽塔时,他拿每个细微之处去和他死去的小新娘的容貌核对比照,之后便疯狂的迷恋上了洛丽塔。正是由于这疯狂的痴恋和洛丽塔对父亲的渴望,使洛丽塔的后面的生活变得畸形,变得可悲。在他内心的想法得逞后,带着洛丽塔开始旅行,这也是悲剧生活的开始。洛丽塔从寄宿学校被接走后,他不让她参加同龄人的正常交往活动,阻止她和同龄的异性接触,连对洛丽塔正常的活动与游戏一一阻止,洛丽塔为了出演话剧而和他发生关系,似乎洛丽塔已

经习惯用这个方式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他看起来受洛丽塔摆布,但是其内心有无数龌龊的想法,旅行间住旅馆的时候很担心别人的注意,经常换地点住宿,性格多疑,尤其是后面奎尔蒂出现的时候,这也给洛丽塔带来很大伤害更加想脱离这种生活。严加看管下的洛丽塔与世隔绝,唯一能做的是物质的享受,看漫画,买衣服,听音乐,长时间的被控制和不停变换的陌生环境,这对一个处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是很残忍的。为了减缓洛丽塔快速的生长发育,保持她的童稚状态,他不顾恶果给洛丽塔服用安眠药,因为超过十四岁,她就不再是小仙女。我记得有一次是亨伯特接到学校的电话询问洛丽塔没有上课的原因,这让亨伯特变得病态的疯狂,他就像自己的东西被侵犯了一样情绪激动并且打给她的朋友进行查证,他们之间的争吵也正是洛丽塔逃离计划的开始。

不可否认,亨伯特是爱洛丽塔的,但这种痴恋是畸形的,让人窒息的控制欲毁了洛丽塔的后半生,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在洛丽塔生病住院的时候,亨伯特走了六十英里去买各种书,亲自去采集野花来探望,这是一个可悲的男人,爱错了人,爱错了时间,铸就了洛丽塔的悲剧人生,也铸就了自己的悲剧。洛丽塔也爱亨伯特,但那只是对父亲的爱,父亲与情人角色的混淆无情的击碎了她的“父亲梦”,最后一次亨伯特拿钱来给洛丽塔时,她说:“他伤了我的心,而你干脆毁了我的一生”[6],她把奎尔蒂是当做情人看待的,却一直把亨伯特当做父亲。这份爱情疯狂又唯美,让我们打破自己的价值观而同情亨伯特,然而它无法抵挡时间的考验也躲不过命运的捉弄,我们只能为之一叹。

总之,不管是洛丽塔还是亨伯特都是一个悲剧收尾,最后洛丽塔难产而死始终遗留在我的脑海里。《洛丽塔》这部小说从被禁而被列为世纪之书及最为有影响的书籍,这体现了人们态度的转变,以及小说反映的问题的深刻,从而能够引发读者的深思。[7]小说里亨伯特的初恋安娜贝尔以及前妻瓦莱里亚难产的死、夏洛特的羞愤之死叛或许也诏示着悲剧的结局。也许小说人物开始就陷入了所谓的悲剧的怪圈。茅丽莎认为,“每一种悲剧都在编织该悲剧的民族周围划出一道魔圈圈着人和社会的发展,人会陷入不同的生存困境,即从一种生存困境走进另一种生存困境,从一道魔圈跳入另一道魔圈”,或许也不无道理。[8]她的命运在一道道的魔圈中不断交替,但又具有反抗的勇气,就像那草地里的野百合。

篇三:《洛丽塔》观后感

《洛丽塔》观后感

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瞒的,咳嗽、穷困和爱;你想隐瞒越欲盖弥彰。人有三样东西是不该挥霍的,身体、金钱和爱;你想挥霍却得不偿失。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挽留的,时间、生命和爱;你想挽留却渐行渐远。人有三样东西是不该回忆的,灾难、死亡和爱;你想回忆却苦不堪言。

——《洛丽塔》 在完整观看《洛丽塔》之前,这部作品在我脑海中的定义是一部“乱伦”题材的情色电影,一段中年人和少女的、继父和继女的恋情,一部在国内被封禁长达50之久的作品。我的观看动机可能确实出于要看一看《洛丽塔》到底有多“不道德”。看完整部电影后,我只为电影中男主角冷静、绝望的自述而震撼,为剧中扭曲的关系心疼,为他细腻的情感心动。

整部影片的绝大部分是男主角亨伯特在狱中的自述与回忆。男主角亨伯特,一位在大学教授法文的教授,由于初恋情人的不幸夭折,而对未成年少女有着一种别样,甚至可以说是病态的迷恋。正是由于这种迷恋,使他在无意中见到女房东夏洛特的女儿洛丽塔的第一面便深深迷恋上了那个趴在庭院的草地上欣赏画册的少女。明朗的阳光下,草地上喷头的水打湿了少女白色的连衣裙,年轻的面盘显得那么美好。正是这个美好的画面征服了亨伯特,让他无法自拔。而这个温文尔雅的大学教授也征服了洛丽塔寡居的母亲夏洛特。三人陷入了一段扭曲的关系之中。为了接近心中的“小妖精”,亨伯特毫不犹豫地

住了下来。日常相处之中,洛丽塔的可爱、青春,以及她对亨伯特懵懂的喜爱和引诱,使亨伯特更加沉迷于中。为了维系和洛丽塔的美好,他甚至不惜娶她母亲为妻。不幸的是,他的日记被夏洛特发现,随之暴露的是他暗恋并伺机接近洛丽塔的阴谋。可怜的夏洛特冲出庭院死在了车轮之下。亨伯特借此接回了正在夏令营中的洛丽塔,并和她开始了一场乱伦之旅。途中,他们终于发生了性关系。直到洛丽塔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感到厌烦,偷偷和奎迪(一个性无能,变态的作家)离开。亨伯特苦苦寻觅三年,找到洛丽塔后却发现她饱经沧桑,怀着孩子,和一个年轻人结婚了。绝望之中的他,杀死了诱骗洛丽塔的奎迪,也因此被捕入狱,病死狱中。而洛丽塔也难产而死。

生命伦理学的原则是尊重、不伤害、有利、公正。从这一观点来说,如果亨伯特不和女房东夏洛特结婚,那他和洛丽塔的恋情虽然年龄差距悬殊,却没有什么乱伦色彩,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恋人,与道德伦理无关。但是亨伯特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希望留住洛丽塔,这是他最大的错误。洛丽塔的母亲夏洛特是他们恋情的最大受害者,她因为女儿和丈夫的暧昧关系,无辜地死在车轮之下。亨伯特也并不回避对自己的道德谴责,他对自己这个故事的判断是:“如果我站在自己面前受审,我就会以强奸罪判处亨伯特至少35年徒刑,其他指控不予受理。”然而在我看来,在洛丽塔和亨伯特的关系中,洛丽塔一直是一种“小妖精”的形象,主动引诱着亨伯特,最后尽管抛弃了亨伯特,也不忘向亨伯特索要金钱,甚至不惜以性为代价。而亨伯特不断地付出,沉迷,直至被厌倦、抛弃,也不忘为将所有的身家留给

洛丽塔,一个人走上绝路。

性道德原则中有三点是自愿原则,爱的原则,和无伤原则。对于亨伯特给予洛丽塔的爱并没有过错。尽管他和洛丽塔发生性关系,也是在洛丽塔自愿的前提的进行的。影片中,亨伯特将洛丽塔称之为“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他的爱是细腻而缠绵的“舌尖由上颚向下移动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在影片的末段,苦苦寻觅洛丽塔三年的亨伯特再次见到洛丽塔,洛丽塔拒绝和他离开,亨伯特的那句“你别碰我,你一碰我我就要死了”印证了他对洛丽塔的深情。亨伯特被捕入狱前,站在山坡上,望着山脚下的城镇,耳边传来孩子们的阵阵笑声,那句“让我心灰意冷的,不是身边没有洛丽塔,而是那些笑声中没有她”几乎让我落泪。亨伯特作为一个年过40的中年人,却仍然爱的如此单纯、痴情,让我不能不感动。

这个充斥着悲剧色彩的故事的结局,是四个人物都死去了,也印证了一句话——不论关乎道德,爱情可遇不可求。亨伯特毫不保留地爱着洛丽塔,甚至不惜坠入深渊,却仍然留不住自己最爱的女孩儿,而更让人不忍心揭露的是,尽管洛丽塔曾经懵懂地依恋过亨伯特,却从未付出过真心。

篇四:心理电影

心理电影赏析

姓名:尤书妮

学号:

120202137

《洛丽塔》赏析

在没有上心理电影赏析之前已经看过两遍《洛丽塔》。 一个是有着恋少女癖的成年男人亨伯特,另一个是正好处在“萝莉”年岁的小女孩洛丽塔电影中的男主人公,1910年出生于巴黎,虽然母亲早逝,但是家境优裕且不乏父爱,他得以度过幸福的童年。13岁时,亨伯特狂热地爱上了12岁的小姑娘阿娜贝尔,然而命运无常,未等他们偷尝禁果,阿娜贝尔便死于伤寒。阿娜贝尔的死在亨伯特整个沉闷的青春岁月里构成了一道无法清除的障碍,使得他在成年后养成了一种畸形病态的爱好——喜欢9至14岁之间的某一类小女孩。1956年,纳博科夫在文章《谈谈一部叫做〈洛丽塔〉的书》中指出:“我既不是说教小说的读者,也不是说教小说的作者。《洛丽塔》毫无道德寓意。在我看来,一部虚构的作品得以存在仅仅在于它向我们提供了我直截了当地称之为审美快感的东西。”他反对那些故作深刻的主题解读,更反对那些流于表面的批评,包括对此作“色情”或是“反美”的指责。

第一次从心理学角度观看《洛丽塔》,心中有着说不出来的一种感觉,(看完很压抑)开始理解男主人公的情感。(原来男主人公患有恋童癖)加上遇到一个妖娆的‘春天’。给男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带来了潜在的挑战。男主人公对于洛的占有相当极端,是他长久压抑的爱的精灵的大爆发,所以他才会禁锢她,怕失去她,失去了她就毁灭了。看完之后了解了一下恋童癖,恋童癖是指一个成年人的性要求和性反应部分或全部有意识地指向那些通常是13岁以下的儿童。目前越来越多的恋童癖者把兴趣放在与那些少男少女发生的性活动上,可称为青春恋。我觉得恋童癖应该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不管是从社会压力还是从保护儿童角度来看。

最后看完,我觉得男主人公对洛是有真爱在的。因为这个作品明显的恋童情结,所以一般都和变态、畸恋、精神问题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但是我认为这的确是爱。这里面的确有一个十足的变态,不过那是奎迪,他让一群少男少女一起还拍摄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是变态是什么,我认为亨伯特先生要光彩的多。男主人公对洛的确有着很强的控制欲,而且后来发展到洛和别的男人说句话他都神经过敏的程度,在心理上说他的确有些问题。其实这种强烈的占有和精神的敏感,在我们看来年龄相配的恋爱中不是也很常见么,所以不能基于此来否定男主人公什么。他对洛的付出,从头到尾我都认为是一种爱,而且世上不常有男人能付出如此多的爱来关心和照顾一个人。最最让我感动的是电影结尾——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这是有着怎样的迷恋啊!

篇五:《洛丽塔》男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悲剧之源 论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Modernism of Wuthering Heights 英汉否定形式的语用对比研究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 论苔丝悲剧的根源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 对《野性的呼唤》中的狗——巴克的分析研究 A Paralysed Wilderness—The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Symbols in Araby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疯狂主妇》 透过好莱坞校园电影解析美国青少年的特点 试析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成因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艺术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A Survey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English Major “Lady First” Reflected in Different Cultures 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开题报告+论)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 美国黑人说唱乐的语言特色及其社会影响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审视:基于通识教育的视角 对《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灶神之妻》 《鲁滨逊漂流记》--世纪典型的殖民主义叙事文本 英语公益广告中隐喻的应用及翻译研究 英语词汇教学中联想记忆法之研究 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Robinson Crusoe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影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因素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 从交际翻译视角看企业简介的汉英翻译 V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 儿童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教育语言学重估 英语运用中的歧义分析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 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当幸福来敲门》和《肖申克的救赎》两部电影主人公的对比分析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电影片名的翻译 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不同内涵和使用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

43 从《老友记》看美国幽默

44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

45 汉英谚语翻译中的文化异同

46 论《纯真年代》的女性意识

47 从《霍华德庄园》到《印度之行》:论福斯特联结梦的破灭

48 浅析《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49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50 论《弗罗斯河上的磨坊》中的人物关系及象征意义

51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52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

53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54 The Growth of Humphrey Weyden in The Sea Wolf

55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女主人公性格浅析

56 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点

57 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康普生的悲剧

5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59 中式英语成因之分析

60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in “The Big Bang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61 An Analysis of Memoirs of a Geish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t Feminism 62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

63 欲望与命运--《推销员之死》与《旅行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之比较 64 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

65 An Analysis of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Theory 66 Cultural Barriers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67 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

68 Lex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69 从文学伦理阐释《榆树下的欲望》母杀子的悲剧

70 论应变能力在同声传译中的应用

71 王尔德童话中的毁灭与拯救

72 黑人社区的替罪羊-- 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 73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

74 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负载成语的翻译

75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76 浅谈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沟通

77 中西方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78 浅谈商务合同

79 “冰山理论”在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80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81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伦理观和英雄形象研究

82 《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83 从民族服饰角度看中美文化价值

84 从跨文化角度对中美语言禁忌的浅析

85 论身势语的跨文化交际应用

86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嘉莉妹妹》中嘉莉的新女性形象

87 对比分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

88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幽默艺术

89 遗忘曲线在记忆英语词汇中的运用

90 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91 中西婚礼习俗的比较研究

92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

93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94 英语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及汉译策略

95 从文化角度研究中英礼仪模式差异

96 广告翻译

97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与成长

98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99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爱玛的性格

100 论《爱玛》中的反讽

101 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102 Study on the Mute and Deaf People’s Language

103 英语“名词 +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

104 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

105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双关语的研究

106 试析英汉颜色习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异同

107 论英汉翻译过程

108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109 论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10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

111

112 美好象征与无情现实--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双重意象 113 英语中无意歧义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114 从《纯真年代》的女性角色看旧纽约的女性地位

115 《奥兰多——一部传记》中译者女性主义干预方式研究

116 A Study of the Personality of Emily from A Rose for Emily

117 论美国垮掉的一代和中国后

118 浅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119 论个人主义对美国英雄电影的影响

120 从古至今的吸血鬼文化

121 《简?爱》的女

洛丽塔 电影

性主义解读

122 哥特式特征在《黑猫》中的运用

123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

124 中英文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

125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126 简析《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的女性意识

127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

128 西丽自我身份的寻求——《紫色》的女性主义解读

129 解析《莎乐美》中的月亮意象

130 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131 A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merican TV Series

132 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133 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134 关于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

135 《飘》两个中译本人名地名翻译对比研究

136 试论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以《厄舍古屋的倒塌》为例

137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38 William Wordsworth’s Romantic Nature in Daffodils

139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的文体分析

140 从《生活大爆炸》分析幽默字幕的翻译

141 目的论视角下英语外贸函电汉译的研究

142 英汉广告文化和翻译

143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

144 英汉礼貌原则的比较分析

145 浅析苔丝之死

146 论商务谈判口译员的角色

14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8 从许渊冲“三美论”评析《声声慢》三个译本

149 报刊广告英语的文体特色分析

150 《远离尘嚣》中女主角的情感变迁研究

151 美国黑人英语在电影中的应用研究

152 中英文旅游广告语言特点对比研究

153 论奥康纳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

154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155 语境对词汇语义的语用制约

156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157 对《璃琅三部曲》中爱尔兰人的人性分析

158 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

159 《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解读

160 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

161 中英动物习语的跨文化分析

162 广告对中国百姓生活的影响

163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英汉商标翻译

164 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

165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166 浅谈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产业影响

167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精神世界的分析

168 语篇转喻的功能分析

169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170 从《喜福会》母女代沟看中西文化冲突

171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

172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道歉语及其策略

173 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74 英语财经报道中的词汇衔接研究

175 The Comparis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ndia

176 论斯嘉丽的形象特征分析

177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婚姻观及其原因

178 通往真正的人性之路:《紫色》中西丽的转变

179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

180 论电影《傲慢与偏见》对小说的二次创作

181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

182 论《月亮宝石》的现实主义手法

183 Strategy Research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oral English

184 探讨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185 论“孔雀东南飞”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186 解读《喜福会》中吴夙愿与吴精美母女之间被误解的爱

187 戏剧《哥本哈根》中体现的两性家庭分工差异

188 试析中文歌曲汉英语码转换的形式与功能

189 勃莱特.阿什利--《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新女性

190 协商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191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192 从安利(中国)的成功看直销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193 从奥巴马访华报道看中美媒体报道差异

194 简析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195 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

196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

197 认识、寻找和实现自我价值——剖析《飘》中的人生价值

198 An Analysis of the Fatalism and Pessimistic View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99 从释意学理论看中英口译

200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