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安娜卡列尼娜2012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6 01:28:15 体裁作文
安娜卡列尼娜2012体裁作文

篇一:浅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悲剧的原因

浅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结局的原因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安娜不仅天生丽质,光艳夺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聪慧。在当时人的眼中她的生活应该幸福美好的,可她最终却是走向毁灭的悲剧结局。造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结局的原因有很多。

关键词:安娜 悲剧 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戕害

当时俄国所处的时代环境,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十九世纪的俄国,正是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贵族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渴求,无法与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相抗衡,更无力承受来自传统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击。外部社会环境的极端恶劣,决定了她必然的悲剧结局。

当时的社会下,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形成的家庭才是“合法”家庭。安娜在其姑母的包办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过着毫无爱情的婚姻生活,所以当她与伏伦斯基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她渴望对伏伦斯基双宿双飞,永远在一起,可是当时那个俄国社会,允许已婚的人偷偷摸摸、不清不楚地在一起,却不能接受离婚后名正言顺地在一起,而安娜无法忍受丈夫卡列宁,选择勇敢地出走,却成为千夫所指,被她所仅有的生活圈子所抛弃、所不容。

上层社会的贵族对于交际社会的不可缺少也是造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她的丈夫卡列宁需要和安娜的婚姻来稳固他的政治地位,所以即使他不爱安娜,也不愿意和她离婚;另一方面,安娜和伏伦斯基都过惯了交际生活,无法容忍失去交际的生活,这也为安娜的悲剧埋下伏笔。

二、人物自身性格的局限

安娜的悲剧,根本原因当然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强加与迫害,但是安娜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无疑加剧了外界因素对自己的伤害,从而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在安娜多重的、复杂的性格因素中,武断和任性、激情与偏执等因素无疑都带有一种毁灭性的力量。安娜这种极端性格恰恰很容易使人产生自杀倾向,这也就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正如作品所言:“作为柳里克皇室的后裔安娜拥有与生俱来的地位和尊严,贵族血统所带来的种种特权和优越的地位,使安娜从小就体验到了高高在上,君临一切的威严,而天赋的美丽又使她处处受到人们的青睐”。生活在这种宽容和宠爱的环境中,安娜形成了高傲的、任性的、固执己见的性格特征。安娜天生美貌,从小在受宠、溺爱的环境中长大,优越感很强。贵族血统

及优越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安娜性格中带有自私、狭隘、固执己见的因素,而且,随着安娜爱情追求的进展,这些因素也逐渐膨胀、增加,力量日趋强大最终致使悲剧的发生。

三、传统观念的桎梏

对于安娜,压迫最早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她自身。安娜出身贵族,自幼受到正统的贵族教育,尽管后来她也受到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但事实上,她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既是妻子又是母亲的已定事实,构成了安娜爱情追求中特殊复杂的矛盾,无力摆脱的传统道德感,使安娜深受精神上的折磨。她一直活在激烈的矛盾中,这是安娜悲剧的内在根源,也是她无法克服的自身局限之一。

四、爱情至上的爱情观

拜伦曾经说过:“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拜伦的这一名言真可谓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男女两性在爱情观上的重要区别。安娜,美丽、聪慧而又热情的贵族妇女,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强烈渴求得到爱情与幸福。她把爱情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全部,生活在这样一个不能容忍真爱的环境里,对她本身就是一场悲剧人生。加之,安娜任性、激情与偏执等性格特征,使得她在与伏伦斯基生活无法继续,而她选择以自杀结束生命。

终上所述,安娜生活在一个不容爱存在的时代,种种的社会因素,她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及受到传统思想的桎梏和爱情至上的爱情观等等多重原因,使得安娜的这一悲剧结局时不可避免的。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

(2)贾冬晓.安娜悲剧成因简析[D].

(3)王娅娴.浅析安娜·卡列妮娜的悲剧根源[D]

篇二: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分析

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安娜像杂草丛中的一朵奇葩, 以其惊人的美貌, 丰富的内心世界,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 寄托了托尔斯泰的思想。同时,这个颇具悲剧色彩的俄国妇女形象, 震撼着中国读者的心灵, 使多少纯洁、善良、正直的中国读者为之落泪、掩卷深思。 女人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往往在爱情生活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以其富有哲理意义的语言, 在小说开篇便把读者的心牢牢抓住, 令读者深思。作家试图从家庭剖析入手, 以探索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 并努力追寻其根源。家庭来源于婚姻, 婚姻必然要组织起家庭, 婚姻和家庭的组织形式, 其间必然折射出其所生存的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直至社会习俗、道德风范。安娜与卡列宁所组织的家庭的分裂, 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社会里, 妇女尤其被轻视、被蹂躏、被利用, 她们无权利、无地位、无自由, 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 一条条有形和无形的枷锁无情地禁锢着她们。在婚姻问题上, 妇女根本没有自由选择丈夫的权利。无情的封建包办婚姻, 不知戕害了多少可怜柔弱的女子, 妇女简直就是活生生的高级商品。安娜与卡列宁所组成的家庭就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结果。安娜16 岁便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卡列宁是一个伪善、僵化和缺少生命力的贵族官僚。他在生活中追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 在他看来, 家庭并非是爱情的需要, 而是他仕途上的装饰品。安娜曾悲愤地诉说道: “八年来他摧残了活在我身上的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活着的女人”。在这样的家庭里, 安娜丝毫没有感受到家庭的幸福, 也没有精神上的抚慰, 过着毫无感情、毫无自由的生活。她从丈夫那里也没有得到丝毫的爱情, 而她的感情又那样细腻、那样强烈。在这种没有爱情的封建式的家庭里, 于是她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孩子, 从母爱中得到了一点点精神上的安慰, 以填补她那空虚孤寂的心。但是内心奔涌着强烈情感的安娜,母爱怎能遏制住她对爱情的渴望?长久的压抑却使她感情变得越来越强烈。她对她的哥哥说: “ 我不能够, 不能够和他一起生活! ”卡列宁根本不理解安娜这种心理, 他娶安娜不过是为了装饰自己的社会门面, 作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点缀而已。卡列宁要的只是家庭和妻子, 而不是爱情和女人, 他简直就像锈死的闸门一样, 堵塞了安娜那汹涌奔腾的感情的洪流; 而实际上快到了使这遏止感情的堤坝濒临崩溃的边缘, 他竟还蒙在鼓里。当卡列宁知晓了安娜爱上青年渥沦斯基后, 他是如何表现的呢? 他发抖地说: “很好! 但是我要求你严格遵守外表的体面”, “直到我可以采取适当的办法来保全我的名誉”, “否则我就会不得不采用手段来保全我的名誉”。他到底采用了什么手段呢? 那就是不允许她离婚和断绝她与儿子的关系, 以此对安娜实施了最残酷的惩罚。

然而, 安娜最终并未屈服, 她还是勇敢地冲出了那濒临崩溃的家庭, 尽管这对于她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和障碍,但她还是勇敢地冲出来了。为了追求真正的幸福生活, 为了取得真正做人的权力, 为了自由, 为了爱情, 她不顾一切地冲出来了。安娜不愿再做卡列宁这个陈旧“机器”的“附件”。作为妻子, 她也曾一度产生过恻隐之心, 一度同情起卡列宁的处境, 但她与卡列宁又是那样水火不相容。她已经无法容忍这个观念陈旧的、封建宗教思想顽固的、代表专制政体的官僚。作为母亲, 安娜为自己儿子的处境深感痛苦, 忍受了割断母子之情的最大痛苦。作为女人, 她冲破了封建伦理道德、宗法社会的传统观念, 闪烁着要求个性解放、妇女解放的光辉。如果说安娜破坏了家庭的话, 她破坏的正是“戕杀个性, 禁锢自由, 摧残爱情”的封建家庭。

安娜的反抗和追求是紧密联系着的, 正所谓有追求必定有放弃。让安娜长期地忍受卡列宁的压抑是不可能的,因为她不甘愿做这样一个只接受丈夫费用的附属品和点缀物。她压抑了八年之久的感情, 在风度翩翩的渥沦斯基出现在她面前时, 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当安娜发现自己爱的人出现在面前的时候, 她那被压抑的感情, 是那样明显强烈地表现出来, 已经到了难以遏止的程度,她勇敢地向丈夫和旧生活决裂, 她说: “ 我不能再欺骗自己, 我是活人, 罪不在我, 我要爱情, 我要生活。”这一点被细心的渥沦斯基发现了, 渥沦斯基在安娜那“迷人的脸上发现了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 在她那亮晶的眼睛和她的朱唇弄弯曲了的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 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 时而在眼睛的闪光里, 时而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 但它却违反她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耀着”。虽然如此, 而安娜此后的追求, 还是从始至终伴随着恐惧和不安。

为了摆脱卡列宁封建专制家庭的束缚, 同时为了摆脱强烈的情爱被压抑的缘故, 安娜在追求渥沦斯基的时候,难以认真考察和窥视渥沦斯基的内心世界, 便匆忙不顾一切地投入到了他的怀抱, 以至于不能自拔。安娜怀着希望, 那是一种伴随恐惧的希望, 而这种希望最终化为泡影。安娜把爱情寄托于渥沦斯基显然是一个错误; 她所追求的自由、爱情和幸福, 无疑是合理的, 行动也是果敢的, 但她与渥沦斯基的结合又是注定要破裂的。因为渥沦斯基所追求的不是安娜的心灵, 他也根本不理解安娜的心思, 他追求安娜不是追求爱情, 而是向她施发情欲; 他要的只是情欲和女人, 而不是家庭和妻子。托尔斯泰写道:“结婚这件事, 对于他是从来当作没有可能的。他不但不喜欢家庭生活, 而且家庭、特别是丈夫, 照他所处的独身社会的一般见解看来, 好像是一种什么无缘可厌的, 尤其是可笑的东西。”在这一点上, 他正好与卡列宁相反。

渥沦斯基的思想性格有着严重的两重性。一方面他是具有浓重虚荣心的 彼得堡花花公子的一个最好的标本, 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在资产阶级思潮冲击下要求自由、渴望独立、具有某些进步思想的贵族青年。前者酿成了他爱情的悲剧, 后者则使他获得暂时的幸福。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和虚荣心, 他全力以赴追求安娜。而一当上流社会不容忍他与安娜的关系而要将其挤出去的时候, 渥沦斯基便向社会妥协了; 他终于又回到他所不能离开的上流社会去了, 又可以安心在上流社会活动了, 又可以继续追逐功名了。渥沦斯基最终为了要保住自己的虚荣心, 强烈阻止了安娜一切带有抗议性的举动。渥沦斯基向上流社会屈膝投降了, 表示了他最终的软弱, 安娜的追求, 也随之终结。安娜那种近似疯狂的不顾一切的追求, 使她付出了所能付出的一切, 于是最终便只有一死, 以示她对渥沦斯基和那黑暗的现实社会做最后的抗议。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悲剧就是将美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是什么撕毁了安娜震撼人心的美?

将安娜逼到卧轨自杀之路的,从根本上说是那个罪恶的社会。安娜的出轨行为, 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本是不足为奇的。她的不同凡响在于她不屈从虚伪的社会,勇敢地追求幸福生活, 公然对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挑战。但是安娜遭到了最严厉的抨击。心怀叵测的莉姬亚操纵卡列宁拒绝安娜的离婚要求, 使安娜永远失去儿子, 永远失去合法的地位;渥伦斯基的母亲对儿子和安娜的关系由赞许到愤恨, 原因就是安娜所做的不是风流韵事; 渥伦斯基的嫂子可以接待千百个堕落的贵妇人, 却断然拒绝接待安娜。安娜失去了她所生存的上流社会、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失去了纯贞的名誉, 同时又失去了家庭、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儿子。安娜像一株初春的小草顽强地冲破了坚硬的土层, 她是那么新鲜, 那么富有生命力。然而, 她刚刚生成不久, 就被无情地践踏和扼杀。她的死是很悲壮的, 她采用了她曾经亲跟目睹、令她时时感到痉挛、在她心中引起巨大惊悸的死的方式。她似乎一开始就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命运结局。她的死是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抗议, 而绝非仅仅是因为失去了爱子和爱情。

她最终明白了, 一切一切都是虚伪的, 法律也是虚伪的, 同样也不会保护她。安娜曾经顽强地活着, 对生活充满了渴望。然而, 当她看到“全是虚伪的, 全是谎话, 全是欺骗, 全是罪恶”之时, 她不以死做最后的反抗和控诉, 还会用什么方式呢?

在安娜整个一生的反抗、追求、幻灭、抗议之中, 是充满着复杂思想矛盾和斗争的。在她的思想性格当中, 有其不可否认的历史局限性。作为贵族妇女, 在她思想当中, 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尽管她冲破了思想上的束缚, 但在她冲破这一防线之时, 那种思想还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她。所以, 她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常常感到羞耻不安, 对追求到的爱情, 既感到幸福, 又感到惊惶, 感到是一种不可饶恕的幸福。她感觉自己罪孽深重、咎无可辞。再者, 宗教思想的影响在她身上也有表现。当她瞬间爱上了渥沦斯基之时, 恰巧在火车站上看到有人卧轨自杀的一幕, 她顿时感到 这是不祥之兆, 并且事后时常做起恶梦来。她把自己生渥沦斯基的孩子时所得的病, 也看成是上帝对她的惩罚。她还乞求卡列宁宽恕自己, 这实际上就是在乞求上帝对她的宽恕。甚至安娜就是在临终那一刻, 她还在请求上帝饶恕。

安娜的死, 大量包含了对那个社会的强烈抗议, 同时也包含了她对所处社会的绝望。作为安娜, 她感到走投无路, 对于她也不可能有别的什么出路可走, 这是时代所给予她的局限。在爱情问题上, 她对渥沦斯基的爱情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因为她只爱渥沦斯基的外貌、风度, 却不真正了解渥沦斯基的心灵。一旦了解了, 命运便将她推上了绝路。在那个社会、时代里, 作为贵族出身的安娜, 她也只能爱渥沦斯基这类人, 她也不可能爱上下层阶级的人, 正如“黛玉只能爱上宝玉”一样, 这又是她无法摆脱的阶级局限。另外, 安娜的爱情, 也缺乏理想, 她只追求爱情本身所蕴含的幸福, 而这幸福注定不可能长久。

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是造成悲剧的内在因素。

安娜正直、勇敢、顽强, 她宁死不做丈夫的奴隶, 誓死追求自由真挚的爱情, 在反抗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 揭露社会的冷酷和虚伪方面, 做到了她那个地位上所能做到的一切。但是, 安娜作为远离人民的贵族妇女, 有明显的自身局限性,她把爱情当作生活的唯一内容,她为爱情而生, 为爱情而死。当她失去渥伦斯基的爱情时, 对社会的总结是: “ 全是虚伪, 全是谎话, 全是欺骗, 全是罪恶。”所以她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同社会的先进力量结合起来, 只能单枪匹马地孤军奋战。她又怎能承受住整个上流社会来自法律、宗教、传统道德到社会舆论等各方面对她的沉重压力? 她的死是必然的!她只能以死来向那个可恶的社会表示控诉。

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就这样被毁灭了, 但留给读者的却是强烈的震撼, 深刻的思索。安娜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孕育着一种觉醒的、要求个性解放、争取人权的社会意识, 一种朦胧的民主主义因素。安娜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 把高尚的爱情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与当时欧洲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先进思想是合拍的, 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安娜做出了那个时代女性可能做出的一切。安娜的形象必将激励着现代女性, 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 紧紧地合着时代的脉搏,奏响时代赋予女性先进思想的最强音, 让女性作为社会中一个完整独立的人而存在, 那么她们才能永远洋溢着生命的青春活力。

安娜是从她所生存的贵族阶级之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新势力的代表, 而这种新势力虽然还很弱小, 以致最终竟被扼杀, 但它依然彰显出了反抗的力量。由于新势力的产生, 使那个社会开始摇摇欲坠了。安娜这个形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时代渊源。安娜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俄国大动荡的时代, 正如小说中所述的“一切都混乱了”,“一切都翻了个身”。正因为如此, 安娜才有可能大胆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19世纪70年代,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俄国迅速形成, 俄国社会内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新的资产阶级思想进入了这个社

会。妇女可以进入社交界, 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妇女要求解放等等。汹涌澎湃的社会变革洪流冲击着旧的婚姻制度、家庭形式、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安娜的思想性格, 正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安娜的抗争与追求, 反映了新势力的要求, 而由于这种势力产生于封建贵族阶级的土壤里, 又不可避免地带有软弱性。但事实已经证明, 安娜与这个社会已经决裂, 她的卧轨自杀并不意味着新势力的灭亡, 谢辽萨所代表的一代新人不正在继续抗争吗? 另外, 安娜的死也等于为那个腐朽没落的阶级敲响了死亡的丧钟。

很明显, 托尔斯泰笔下安娜的形象充满着复杂性与多样性, 这与作家在创作时的思想变化、社会探索不无关系。我们知道, 创作《安娜·卡列尼娜》这部长篇小说时, 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正处于极度矛盾的时期, 他矛盾的思想必然影响到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他之所以同情安娜的不幸, 正是因为他痛恨安娜身处的那个贵族上流社会。他试图通过安娜的不幸, 来揭露那个社会的丑恶和虚伪。然而, 他对当时俄国由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 却也怀着不满, 对封建宗法社会还有着某种留恋之情。所以, 他笔下仍谴责安娜破坏了神圣的家庭, 流露出了对卡列宁的同情情绪, 希望安娜能应该像吉提那样安于家务琐事, 做一个贤妻良母, 像她自己以前那样忍辱负重, 以抚养孩子来忘记她所肩负的屈辱和痛苦。也许这就是托尔斯泰的家庭观、妇女观。在这一点上, 显然同安娜的追求和反抗形成了很大的矛盾和冲突。另外, 由于作家在小说里渲染了大量的浓重的宗教色彩, 并使之表现在了安娜身上, 尤其在卡列宁的身上表现得更为强烈。卡列宁的宽容大量和宗教式的宽恕, 充分反映了托尔斯泰希望卡列宁所代表的那个社会以“道德自我完善”的方式, 来净化人们的灵魂, 以企求社会变革的思想。也许正因为托尔斯泰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使安娜的死染上了浓重的宗教色彩, 渗透出了因果报应的味道。正如小说开篇提词所言“伸冤在我, 我必报应”。如此看来, 托尔斯泰最终也没有站到妇女解放的一边, 这也许就是作家思想的局限性所致。尽管如此, 作为新势力的代表, 安娜形象的诞生, 依旧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依然会鼓舞着人们去勇敢地同旧势力决裂。

篇三:安娜卡列尼娜书评

安娜·卡列尼娜的幸与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书评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三部小说三部是托尔斯泰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在这三部代表作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它是这三部巨著之中艺术上最为完整的一部,并且深刻的反映了托尔斯泰的思想,可以称之为代表作中的代表作。

《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外表美丽、感情丰富、充满活力的年轻女人。她由姑母包办下嫁给了彼得堡官僚卡列宁为妻,从此便成为了一个贤妻良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相遇并坠人情网并因此怀孕。安娜·卡列尼娜因此而大病一场,并最终离家出走,投入了渥伦斯基的怀抱。她所面对的是整个上流社会的敌意,她奋然反抗,最终与渥伦斯基的感情出现裂痕。最后,她选择了卧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对于安娜·卡列尼娜这个女主人公,不管是在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形象中还是在文学长河中,安娜都算得上是一个塑造地相当丰满的人物形象,她以蓬勃的生命力和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命运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下面,我将从安娜的幸与不幸两个方面来对安娜这个人物形象来进行简单分析。

首先,安娜是不幸的。安娜父母早逝,寄居在姑母家里,后来由姑母包办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大官僚卡列宁。应该说,安娜与卡列宁之间并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卡列宁这个大官僚,野心勃勃,十分虚伪,一心只想向上爬,这就是他生命全部的意义。他最关心的是如何打败自己的政敌,巩固自己的官场地位,他根本不关心妻子的感情生活。和这种“官僚机器”生活在一起,对于感情非常丰富细腻的安娜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在渥伦斯基国外的庄园里,安娜也曾体验过短暂的“不可原谅的幸福”。她丢弃母亲的天职,但内心却无法掩饰因失去儿子而产生的痛苦;同时,安娜也一直摆脱不掉有罪的妻子的意识。她的灵魂备受折磨。而对渥伦斯基的爱又不可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安娜绝望了,她在临终前满含怨愤地喊出:“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安娜的卧轨自杀为她悲剧性的一生划上了一个句号。

同时,在我看来,安娜虽然一生备受煎熬,但是她也曾有过难得的幸福时光。吉蒂也曾发现安娜的单纯、自然、优美、快乐和活力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但是和卡列宁这种“官僚机器”生活在一起,无疑是埋没了安娜的这种魅力。风度翩翩、热情活泼又年轻、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渥伦斯基的出现才使安娜的枯燥的生活有了一丝生气。在渥伦斯基这里,安娜得到了她从卡列宁那里无法得到的爱情,认识到过去生活的虚伪。于是,个性解放的思想占据的安娜的心并喊出了“我要爱,我要生活”的叛逆呼声。虽然安娜所享受到的快乐时光是有限的,但是毕竟她曾经拥有过和渥伦斯基在一起的美好。如果安娜没有与渥伦斯基相爱的话,她最终也将和其他上层社会的女人一样平凡地度过一生,也不会对社会产生不屈的反叛。

总之,安娜·卡列尼娜的一生充满了幸与不幸的矛盾。她的幸在于她曾经体会到了与渥伦斯基相爱的美好并敢于冲破传统,不幸就在于她的内心仍受传统的影响并一直受到内心的折磨。夹在两者的夹缝中,安娜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她的死才使她从这种痛苦和煎熬中解脱出来。虽然安娜最终的结局令人唏嘘,但安娜这一人物形象的出现却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让人们开始了无尽的反思。

篇四: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分析

摘 要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直至今日仍

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本文从现代的角度出发,给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做一个全新的定义。 关键字:安娜,形象,爱情,

19世纪的俄国,社会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随着资本主义的侵入,封建农奴制社会逐渐解体,取而带之的是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但由于俄国的封建势力根深蒂固,资本主义的势力还很单薄。因此,19世纪的俄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人的思想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安娜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作为新型女性的安娜的形象也就呈现出多样的性格。

一、 充满生命力,富于激情美

安娜第一次出现时的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她姿态端丽、温雅,一双浓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从她眼神和微笑中显现”1。在这幅出色的肖像中突出展现了安娜与众不同2的美丽。她的美并不仅仅在于完美匀称的迷人外表,而更在那充溢着的活跃的生命力和优美高尚的激情。作为一个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上流社会里,她有如荒草丛中的奇葩:既聪慧、典雅,又质朴、活跃;既单纯、沉静,又从容、高贵,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充满魅力,洋溢着青春与活力,具有摄人心魂的高贵气质。这些都使她的美焕发出令人难以抗拒的光彩。

她不仅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美貌,也有着令人无法猜透的精神世界。安娜的美突出的是充溢的生命力和热烈的激情,正是这一点使她与众不同。这样的女子注定有着丰富的心灵,热情的灵魂,真诚的追求,即便这些将给她带来悲剧的结局。

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安娜这一形象为什么会令人读了之后就离不开视线,更多的是在于她自身那种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无论是思想、情感、智慧、品德方面都和其他贵族妇女不一般,这也正是安娜光彩照人的原因。

1、自我意识的觉醒 1 《安娜·卡列尼娜》P119

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反响就在于她自我意识的苏醒,在于她对爱情、个性的追求。这一方面,安娜有着和资本主义者共通的思想。起初安娜比其他贵族妇女多的只是生机和活力,但她依旧是活在封建枷锁下的奴隶。和机械死板、毫无生趣的卡列宁维持着毫无感情可言的婚姻,可是这一切随着沃伦斯基的到来而消失了,当年轻英俊的骑兵军官沃伦斯基带着狂热的爱闯入她的生活时,她那被控制着的生命之火终于熊熊燃烧,她晚熟的爱情开始觉醒,安娜开始意识到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安娜在觉醒中坚定的呼声。安娜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是对束缚女性思想的社会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挑战。安娜是属于走在时代前沿的女子

2、叛逆的精神

安娜的优秀还在于她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首先,安娜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妇女,而当时上流社会对于妇女的约束是很荒谬的。比如说:允许你有偷情的风流韵事,却不能容忍 公开的承认爱情。 而安娜追求的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这与她所处的上流社会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当安娜站出来争取真正的爱情时,却被看作大逆不道。因此,安娜成了贵族阶级的叛逆者。然而,安娜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坦诚的,当她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沃伦斯基时,她坦诚的向卡列宁承认,自己爱上了别人并无法再和他生活在一起。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不仅是执着的,而且是大胆的,毫无隐瞒的。对于上流社会的舆论,安娜采取的是一种漠然的态度。她所追求的是自己想要的爱情,所以她不顾一切。公然和沃伦斯基同居,出入公共场所。

安娜叛逆精神的一个特征,就是对于“真正的人的生活”的追求,并由此扩大到了对于贵族社会做人的标准的否定。在安娜的心目中,妇女不应该是被玩弄的社会对象,不应是男性生活中的摆设,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尊严,有理想,有感情,她们要求与男子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这种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当时俄国贵族社会中是有着进步意义。 安娜的叛逆性格还体现在她对爱情的理解有着深刻的内容。她生活在上流社会的污泥浊水中而感到窒息,她渴求着一种力量的支持,帮助她挣脱这层层缠绕的蛛网;在她看来,爱情是灵魂的碰撞,是一条通向光明世界的大道。这种爱的追求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它不单属于安娜自己,也属于那一个阶层所有不满于封建势力的妇女。这同单纯的爱情至上或渴望情欲的满足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二、 追求真正的爱情

作为一个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安娜一经接受沃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了。她渴望自由而大胆地

爱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偷偷与情人往来;她选择了勇敢地跟丈夫和旧生活决裂,毅然把与沃伦斯基的关系公开,这不啻向上流社会挑战,从而不见容于上流社会。因为她追求的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这种生活意味着自由的心灵、真挚的爱情。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这种爱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她热烈而执着地,献身这种爱,为此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安娜蔑视世俗成见和贵族道德的结果,就是被贵族社会冷酷地抛弃。回国后,安娜遭到了整个上流社会的非难和敌视。数不清的攻击诽谤,侮辱漫骂,像脏水一样泼在安娜身上。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斗争中,安娜的处境越来越困难,心情越来越痛苦,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就只有同沃伦斯基的爱情了,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然而,安娜并未能从伏伦斯基那里得到真正的幸福。沃伦斯基是彼得堡的一个纨绔子弟,在恋爱初期,他对安娜曾有过狂热的爱;而后,在安娜纯真爱情的感召下,他也做出了一些牺牲。可是,他却没能彻底了解安娜深邃的灵魂,她的精神上的迫切要求。这种精神世界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不能持久。沃伦斯基不能摆脱功名野心的驱使,不能像安娜那样同贵族阶级的道德传统决裂。当占有安娜的胜利感和幸福的狂热渐渐消失后,他开始为自己在上流社会失去了地位而苦恼,对安娜的态度也日渐冷淡。

爱情破灭,生命终结。为了爱情,安娜几乎牺牲了一切,换来的结局却是失望与幻灭。安娜企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欺骗”的上流社会,沃伦斯基却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与冷酷无情,这个罪恶的社会就是通过他,最后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她对沃伦斯基估计过高,期望过大。她以为他能带她逃离“虚伪与欺骗”的社会,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错了。与沃伦斯基结合的有限快乐给她带来了无限的痛苦,激情后的冷淡厌倦是她不幸命运的最后一击。他的爱情消失后,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剧的绝境,她控诉这一切:“一切都是虚伪,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邪恶??”这就是她濒临毁灭前夕得出的结论。安娜心中美好的情感和希冀全都幻灭了,她真正看透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最后以一死摆脱了肮脏的一切。

结 语

《安娜卡列尼娜》都是一部值得人反复回味的经典著作。而安娜卡列尼娜这一经典的人物形象是托尔斯泰最伟大的艺术创造之一,也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最高的成就之一,她的形象会由于新的视角的不断出现而产生新的观点,经久不衰的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长江文艺出版社

篇五: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贤妻良母类的女人,让人感到一种慈祥的安宁。但是,她接下来与渥伦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极端,让人感到深深怜悯。 她是一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一种没有羞耻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

在这场与列文、吉蒂、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承担了无望爱情的全部后果。列文无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过。但是经过蜕变,与自己心爱之人喜结良缘,并接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米佳。而安娜与渥伦斯基婚外情,是最让人所不齿的。他们有了在自己罪恶的结合下的牺牲品:女儿安妮。

其实,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别人,是安娜自己。她走上了条极端的路,没有自制力其实是种可怕的东西。嘴上说着,我可以压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却不这么想。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明明是来促成渥伦斯基与吉蒂的婚事,却将自己搭了进去。表面上,压抑着,那真实,又是什么?因为自己成为了导火索,所以引发了后来的一切。渥伦斯基的逐渐冷淡和抛弃,卡列宁的渐渐折磨、后来的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卧轨自杀。一切的前因后果,都在于此,都在于她的不安于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这是一场悲剧,由她亲手导演,演员最后全部走光之后,又由她自己,最后终结。

安娜卡列尼娜2012

这部以死亡而收场的戏剧性悲剧,却成就了安娜·卡列宁娜的形象。这种对自己婚姻不贞,背叛家庭,抛弃自己的儿子,又担心被自己的儿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厌恶和不耻的。私通在上流社会并不少见,可是少见的是,安娜·卡列宁娜的勇于承认,虽然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被上流社会抛弃。但是,在这种列夫·托尔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写下,安娜·卡列宁娜的缺点,也正是她的闪光点所在。这突出了一个叛逆的女人,和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形象。这句话有褒有贬吧,可是谁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会对待不贞夫妻的惩罚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变态的宽恕,对安娜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无形的压抑感。安娜在别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却是光辉的,作为一个对比人物,她最后的往铁轨上的一卧,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许正如现在的人所说:自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很少有人有勇气去自杀。

“真不愧是个卑贱的女人,连选择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贱。”公爵夫人鄙视的说。其实我认为不然,她并没有权利去评判,真正的评论权,是掌握在当事人的手中。

安娜·卡列宁娜,总体来说,是一个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说,最后的卧轨,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来,却无能为力。

选择一个人背负所有,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宁,要的只不过是脸面和名誉,渥伦斯基喜欢追求新鲜等等甚至更多。一个人承担下因为背叛而带来的一切后果,带着绝望的那颗心,那可反叛的种子,是否,就是在这个时候,留在了这里?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