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24:37 体裁作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体裁作文

篇一: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作者:毛顺友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4年第10期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如何实现这一理念呢?培养质疑品质便是打开这个空间的金钥匙。

【关键词】新课程;探究学习;质疑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0-0030-0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教师们深刻领会到新课程对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视,对素质能力的重视。那么,语文学习应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那就是培育质疑的思维品质。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探究学习的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这里仅以《愚公移山》为例来展开研讨。

《愚公移山》作为传统的教学篇目,编者、教者都无可置疑地强调了精神的力量,强调了愚公的伟大,甚至千百年来一直传诵着这个“不朽的传奇”。殊不知,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迁,我们的现实生产力、思想观念有了质的飞跃,那么对文本的解读,我们是否应该多点思考,多点对学生灵魂的关注,多点对已有知识的质疑呢?笔者认为,《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就是一篇很好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文章,不妨以此为范例,打开思维的突破口,践行教与学的新方式,让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持之以恒进而养成语文学习的好品质——质疑探究。请看新课《愚公移山》的教学实践。

一、《愚公移山》的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梳理字词,理解文意。

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会寓言主旨。

3.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自选角度谈谈自己独到的感受,写成300字左右的随笔。

【课堂教学】

1.新课导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可见愚公在我们心目中的伟大。那么,时代发展到今天,你我有怎样的感受、思考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愚公移山》。

2.教学目标(多媒体展示):

(1)熟读课文,梳理字词,理解文意。(预习完成)

(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会寓言主旨。(预习完成)

(3)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经历和体验,自选角度谈谈自己独到、真实的感受。(重点、难点)

3.走进文本。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师):请同学们简洁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简要谈谈自己读后的真实感受,分作两问回答。

生1:愚公苦于太行、王屋二山的堵塞而移山,天帝感其诚心,命夸娥氏二子移山。(不少同学鼓掌)

生2:愚公移山(齐呼简洁)。

生3:不是愚公移山,应该是:二神移山。(顿时一片沉默)

师:同学们真有自己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还有其他表述吗?

生4:愚公诚心感天地,天帝命神移二山。(学生鼓掌,有感于语言对称、内容简练) 师:同学们真棒,都有独到的解读,那么你的真实感受有哪些?简要说说。

生1:愚公移山气壮山河、惊天动地,让人敬佩、值得传扬。(全班鼓掌,看来有共识) 生2:愚公年迈体衰,能做出惊人之举,实属难能可贵。能力排众议,坚定不移,更是让人敬仰。

生2:还有,愚公有远见,会用发展、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生3:我在想,我们学习上要是有愚公的精神,那该多好!堆积如山的作业就是“小儿科”,大家说呢?(同学大笑)

生4:我感觉文中有不少地方值得商讨,有不少地方值得质疑。(开始转向)

生5:愚公不该移山,应该修路,他的方法不对。投资那么大,历时那么长,不划算。(全班静默,随即赞同)

(其他同学意犹未尽,纷纷发言……)

师:刚才同学们的课文梳理很不错,我们既读通了文章,还读懂了主旨、人物形象,预习过程很充分。老师很佩服同学们的精彩谈吐,这么多的想法,真是见识了你们的聪明才智。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深入文本,用慧眼、慧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的感受吧。

(2)研读课文,质疑探究。

师:生活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慧眼。其实语文学习也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敢于质疑的品质。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程颐曰:“学者先要会疑。”同学们,你能有独到的发现吗?

观点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到底有多高啊?

生1:文章下面的注释,“仞”,古代七八尺为一仞,那二山的高度是在七八万尺吧。 生2:那就有当今的23000多米高呀(1米=3尺)。

生3:《邹忌讽齐王纳谏》有说明“一尺=23.1厘米,这样的话,二山高度是16000多米。 生4:当今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8800多米,而这两山远超这个高度,这不科学呀。(全班大笑)

师:(心想,这个问题以往不会有人质疑,而且也不可能把文本、学科前后联系如此之多。幸好这个问题老师还有知识储备,无忧!)这里的“万”在古汉语里面就是和“千、百、

三、六、九”一样表示约数,意思是很多,不是确指,“万仞”即言很高。

观点二:愚公吃苦耐劳,意志坚韧,浩气长存令人敬仰,可是,愚公之“愚”不可否认。(不少同学举手赞同)

生1:年且九十移山,近一个世纪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不愚蠢吗?风烛残年,老之将死,却去实施一个天大的工程,不是以卵击石,玉石俱焚吗?结论“愚”。

生2:这可以理解为,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愚公大彻大悟之后的幡然醒悟。我们闭关锁国几千年,到上世纪才改革开放,不也如此吗?(社会课代表的发言,掌声雷动) 生3:愚公还是“愚”。再美丽的梦都需要现实支撑,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可见工具之简陋,不像今天挖掘机、推土机、运输车一应俱全,只凭钢钎、畚箕,肩挑背扛腿走路,面对极其高大的两山,理想就是一厢情愿的神话。

生4:还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了,才往返一次),可见耗时之长,劳动强度之大,即使“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子孙中毕竟能够移山的数量仍是捉襟见肘地少!面对天量工程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可见愚公之“愚”。

生5:也可以理解为“愚”,那么多的土石移到海边同样也会危害海边的居民,不是堆积如山也会海水四溢危害无穷。

生6:愚公不“愚”,他有移山精神,他持之以恒,反驳智叟……

生7:愚公“愚”,智叟“智”,因为……

师:(默默赞许!)同学们真是智多星啊,老师我都没有想到如此多的问题!

观点三:其实愚公的方法有误,自古都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怎么流传千古的经验都不用,而偏偏要移山呢?百思不得其解啊!

生1:对呀!愚公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就是出入要绕远路,那么移居山外不是很好的选择吗?或者修宽路道,裁弯改直。甚至开挖隧道,造木船顺流而下都是很好的选择呀。既不毁坏山体的美观,又能达到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生2:愚公虑事不周,好端端的原始生态环境如此就毁掉了,他没有替子孙后代着想。如果迁移、挖隧道,走水上交通,愚公于子孙功德无量,也不会让子子孙孙挖山不止,劳民伤财。

观点四:愚公的观念也有问题:开头不少同学说“愚公有远见,用发展、长远眼光看问题”,这观念值得质疑。愚公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推论出“何苦而不平?”事实上,从科学、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家族的灭绝是常有的现象,自然愚公的思想理念要一以贯之下去也就是个问题。还有自然界瞬息万变,更何况大自然沧海桑田的现象无处不在,一座大山、一条大河今天在,明天不在;今天垮塌,明天隆起,怎么就没有可能呢?凭什么愚公就是那样地武断定论“子孙无穷匮,山不加增”呢?是维护权威,还是好高骛远?结论:愚公也只是凭当前现象推知以后,而且把以后看做一定是现在“同样”的延续,难道这不也是静止的眼光吗?愚公不懂科学,自然他做的这些也是不科学的呀!(班长振振有词,瞬间掌声一片。) 生2:班长阐释精辟啊!真让人茅塞顿开、耳目一新。

生3:愚公活在精神里,智叟活在现实里。其实智叟的批评应是正确的,在他身上体现的实事求是、敢说真话的求真精神,恰恰是新时代所要大力提倡的。(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刚才班长给予我们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同学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让我想起了岑参的诗句,哪一句呢?

生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对,我们只要敢于质疑,敢于深度开掘课文内容,就会有驿路梨花处处开。 生1:老师,我以为标题不对,应是“二神移山”。

生2:老师,愚公精神可嘉,他的想法、方法、做法不对。

生3:还有很多质疑的地方……

生4:愚公也爱面子、好大喜功…… (整堂课,气氛都是如此地热烈,学生们热情高涨。)

【收束全文,最后总结】

师:愚公九十而移山,敢叫天地换新颜,这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创举,这个传演千年的寓言故事,给予我们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传承美好,践行美好。当然,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也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做事要因时而异,因地制宜。更让我收获的是:同学们质疑创新的精神,同学们精彩纷呈的辩论。我在想:你们不屈从、不盲从、不自封的学习方式将会掀起新时代的愚公移山,我为同学们的质疑精神、质疑品质而喝彩!(掌声)

二、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学生的智慧,他们有思考,有思想。他们有特异的视角,有独到的感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接收器和存储卡,而是有生命活力、有理性思维的生命体。他们的学习方式不应是传统知识的识记、应考,而应是主动学习、质疑探究。我们要积极关注他们:不要屈从“圣贤”,不要迷恋“经典”,更不要盲从于“课本”、“老师”。要让他们养成质疑探究的思维方式,要让他们面对语文学习要有质疑的品质。作为课堂的参与者、引导者,教师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质疑品质的培养呢?

1.去掉分数外壳,培育素质基质。语文课堂教学,不要把考试的指挥棒架在学生的脖子上,更不要用分数的“紧箍咒”将他们禁锢。课堂语言“考点、试题”字样尽量不出现,如此死记硬背,题海鏖战更不可取!如果还是“分数是命根,考试是法宝”的课堂教学,肯定失败。去掉分数的外壳,转变应试的理念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只有改变教学理念,才有可能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转变应试理念就要树立素质理念,也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是主

篇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作者:石琰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4年第08期

为了加强高中数学教学交流,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由珠海、中山、江门三市教研部门共同组织了一个“珠中江”高中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2013年12月27日上午,在江门市新会一中学术报告厅,笔者有幸代表我校参加了本次活动,对于此次活动笔者感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收获颇多!

这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始终认真地去听,生怕漏掉任何一句话.本次活动的课题是《圆的标准方程》,分别由江门市的钟老师、中山市的孟老师和珠海市的赖老师上课,他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一位教师都精心做了准备,教学风格各异,每一节课都有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首先上课的是江门市的钟老师,他以两幅校园风光图引入了圆与圆的定义,先回顾直线方程的推导步骤,再详细地推导了圆的标准方程,他的板书非常整洁美观;接着马上进入了题组的训练,他一共设计了三个题组.题组一是4个已知圆的标准方程,指出圆心和半径,由学生口答.题组二的第1题是课本上的例1,增加了问题:“若点不在圆上,请指出点是在圆内还是圆外”;第2题是总结出点与圆的三种关系和判断方法;第3题是“已知点P(a,4)在圆x2+y2=25的内部,求a的取值范围”.题组三的第1题是“已知圆C经过三点A(4,0)、B(0,2)、O(0,0),求圆C的标准方程”;第2题是“已知△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4,0),B(0,2),C(0,0),求它的外接圆的方程”,在这道题中,钟老师总结出了待定系数法和几何法两种解法;第3题是“已知圆心为C的圆经过A(4,0)和O(0,0),且圆心C在直线l:2x+y-5=0上,求圆的标准方程”,对于这道题,钟老师让第1、2组的学生用待定系数法来求解,让第3、4组的学生用几何法来解答,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第4题是“已知圆心为C的圆经过点O(0,0),且圆心C在直线l:2x+y-5=0上,当圆的半径长最小时,求圆的标准方程”.钟老师运用“几何画板”软件演示了图形的变化规律,可惜在这时,下课铃声响起了……

第二位上课的是中山市的孟老师,她首先提出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哪些条件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哪些条件可以确定一个圆?”接着推导出了圆的标准方程,并和学生一起分析了标准方程中每一个字母的含义,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方程中的“-”号;然后布置了3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熟悉和巩固圆的标准方程,总结了通过求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来求圆的标准方程这一知识点,并称之为定义法;最后,她重点讲解了课本的例1:已知△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5,1)、B(7,-3)、C(2,-8),求它的外接圆的方程.与书上一笔带过的方程解法不同的是,孟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如何解这个三元二次方程组,手把手教会学生怎样将其消元、降次,将其变成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然后总结出待定系数法的步骤为“设、列、解、答”,非常简洁且容易记忆.紧接着,孟老师展示一道情境创设题:“A、B两个村庄间有一条公路,现要在此公路沿建一个加油站,使加油站到A、B的距离相等.”从而引出

了本堂课的另一个重要例题——例2:已知圆心为C的圆经过点A(1,1)和B(2,-2),且圆心在直线l:x-y+1=0上,求圆心为C的圆的标准方程.刚开始,学生没有头绪,孟老师便让学生前后左右一起讨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并请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最后和学生一起找到了4种不同的解法.

第三位上课的是珠海的赖老师,他一开始就借助“几何画板”这一优秀软件,直接导出了每一条直线都有相应的方程,从而每一个圆也应该有自己的方程,并通过动态演示,不断地尝试两种变换,一种是改变圆心的位置,半径不变;另一种是圆心的位置不变,改变半径的大小,让大家观察圆的方程有什么变化,从而引出了圆的标准方程,并和学生一起分析了方程的特点.他由“数:(x-a)2+(y-b)2=r2”到“形:圆心(a,b)与半径r之间的联系”,给出了一些特殊位置的圆的标准方程:1.圆心在原点;2.圆心在x轴上;3.圆心在y轴上;4.圆与x轴相切;5.圆与y轴相切;6.圆心在直线y=x上.接着讲解完书上的例1之后,他提问:“你能判断点P(-m,-5)与圆的位置关系吗?”虽然点P的坐标中带字母,但仍可判断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然后他讲解课本中的例2,当学生观察出“△ABC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时,赖老师大声地喝彩,并带头给学生鼓掌.最后他提出了把题目中的三个点的坐标去掉一个,改为“圆心在直线8x-6y-7=0上”,其余条件不变,让学生思考新问题.可惜的是,就在这时下课铃声响起了!

篇三: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作者:张鹏翀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年第09期

【摘要】 长期以来,中职电工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始终被普教的影子所萦绕,无视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造成了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极大的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此背景下,“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本文试探讨“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 学做一体 职教 实操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9-063-01 0

长期以来,中职电工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始终被普教的影子所萦绕,无视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对社会中不断变换的生产关系缺乏清醒的认识,教师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定势还存在相当的市场,造成了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极大的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需求之间的鸿沟逐步拉大,这从根本上背离了职业教育的本质。

笔者经过长时间身体力行的实践,摸索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本文试探讨“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

一、“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简析

“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将教学资源进行了合理的配置,职教的职业性、操作性和开放性有机结合,教学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一)突出“学以致用”,实现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根据社会就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流程操作,安全当先,干净利落,完成圆满”为目标,高标准,严要求,时刻为学生创造“我在工作”的实训意境,将学习过程与具体工位自然融合,体现职业性,突出“学以致用”的治学宗旨。

(二)进一步强化实操能力,深化理论和实际的水乳交融

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边教边做,边学边练,“双边”交替进行,让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萌生新的灵感,创新思维,开辟广阔的联想空间,催生科研的大脑,磨砺研修的超能力;让学生在实操中加深对知识形象生动具体的理解、吸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

(三)主动打通校园和社会的壁垒,还学生既是“校园生”又是“社会人”的庐山本貌

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关系理念,教师既是师者,又是师傅,学生既是在校生,又是岗位操作工。学生的实践,教师全程指导,教师的传道解惑,学生用心聆听,形成“工学结合”的意念雏形,师生之间的互动紧密而有条理,职教的开放性跃然于一副美丽的壮锦中。

二、“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特点呈现

(一)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学情、生情

在常规教学法中,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各司其职,缺少必要的交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呈平行走势,落实到学生个体上时,学生无法将理论和实训知识科学有效的整合,对将来的岗位实践影响深远。“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的完美结合,满足了教师对新型教学模式的渴求。

(二)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兄弟学校,“学做一体”化教室应运而生,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一体化教室将理论和实训合二为一,教学设施既包括桌椅、黑板,也包括设备、工具,还包括多媒体硬件等。

(三)国家编订的教材恰恰体现的是学和做的高度统一

常规教学所用的诸多教材因为是分开编写,教材之间的搭配性、协调性先天不足,教材与教材的重复性常见,甚至前后矛盾的现象频出,严重干扰了教学秩序。国家编订的新版教材注重学做统一,系统性不断增强,深受师生的喜爱,所以“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和当前教材是同胞姊妹,理应双剑合璧同步结合,方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三、“学做一体”教学模式之践行

(一)打造理、实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一体化教学的运行载体

教师是推进一体化教学的龙头式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情、生情也在潜移默化,中职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力促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和谐统一,以发挥中职学校“优学优才”的社会效能。

(二)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专项资金,有计划分步骤的建设“学做一体”化教室 一体化教室是开展教学一体化改革的常规场所,是主要练兵场,在教学中举足轻重。因此,一体化教室必须高标准建设,硬件和软件要高配置,学校有必要向上级申请专项资金,确保一体化教室一流装备,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一流展现。

(三)为了保证一体化教学的正常开展,校本教材的编纂同样不可小视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纲领,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没有配套的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学便无“章”可循。一体化教材是校本教材的范本,是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重要参照物,所以一体化教材的编辑必须注重动手实操性和教学有效性。

(四)引进国际高标准质量评价体系,使教学评价张弛有度,又不失严谨

考评是一体化教学效果的打分阶段,效率高不高,效果好不好,要由评价结果说话。为此,学校有关科室立足国际放眼世界,大胆引进国际高标准质量评价体系,逐条考核。考虑到有些评价环节带有教条色彩,学校在引用时,加大评价弹性,既不打击教师的积极性,又达到了考核标准,找到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佳评价机制。

总之,中职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职业性,贯彻“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学做一体”是专为职业教育量身定做的最优教学模式,事实证明,只有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完美结合的教学模式,才是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最佳选择。“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特点,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立足点,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 参 考 文 献 ]

[1]台新明.面向市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宋旭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篇四: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摘要】在当今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知识经济时代,无疑创新是竞争不败的源泉,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和创新力将是学校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而创新教育亟需开放的育人观。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育民主化 育人环境

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振兴的灵魂和动力,这种精神必须从小培养,应该看到,一切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都可以成为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的环境和条件,但也可以成为窒息学生创造的精神束缚。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终将被时代所淘汰。创新教育必将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和创新力将是学校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有合适的周边育人环境才激发其创造性潜能,培育发展其创新能力。所以创新教育亟需开放的育人观,教育民主化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旧的育人观和旧的教育模式是创新教育的严重障碍

首先这种教育是一种“知识传授”模式,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它从不把学生看成一个有灵有肉、有情感、有欲望、有尊严的人,而是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存贮器”,或是知识的“仓库”,把僵化了的知识强制灌输给学生,从不考虑学生实际和真实的需要。这种为知识而知识的“注入式”教育模式,已经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

结果把学习这种原本令人愉悦的事情变成学生的沉重精神包袱,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磨灭了学生主体意识,滋长惰性,形成一种一味等待的“施舍”与“恩惠”,丧失了学习的自觉与主动的精神,这种教育模式,过于强调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作用,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决定性意义,最终使创新教育成为空中楼阁。 其次,这种教育模式也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分数”至上。考试取胜,是这一教育模式的最大特点。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所梦寐以求的是“高分”,教师手中指挥学生强迫他们埋头苦学的“鞭子”也是“分数”。为了得到老师、父母的表扬和奖励,学生只得按老师、课本的教条,答案死记硬背,也步也趋,从不敢越池半步,他们失去质疑,失去思考,忙于应付考试,使学生失去了童心和志趣,丧失学习的灵性,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三,这种教育模式进行的是“奴化”教育。传统教育强调的是“驯化”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严加管教,要求学生听话和顺从,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和尊严,要求学生无条件绝对服从教师,显然,这种教育所要培养的是学生对教师的尊崇,敬畏甚至是一种恐惧,不管是尊崇,敬畏还是恐惧。总之,带来的是学生的畏惧感,是胆怯,是惶惶不可终日。而这种奴化教育,导致他们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失去怀疑、思考、实践与探索等能力。

二、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创新教育呼唤民主

1.教育民主化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了心理安全的外部条件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性只有在一种没有威胁、恐惧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而这种条件只有在民主教育模式下才能形式,民主教育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信赖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珍视学生的观点意愿,而不是打击学生,压制学生。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学生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大胆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2.教育民主化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力心理自由的空间和条件 在实现了心理安全的条件下,社会和学校必须创造一种适合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形成自由空间和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所以学校必须给每个学生以全面自由发展的外部环境。准许他们自己去判断,思考、想象并自由地设计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充分尊重生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充分感知经验,形成自己的思想,从而创造一种轻松、宽容、自由的空间和环境,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成为创新的人才。

3.教育民主化重构学生创造学习的动力系统

民主化教育模式重构了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它重情感教育甚于认识教育。充分理解、信任、尊重学生,注重“倾听”这种活动,悉心领会学生的思想、意愿和要求,不强迫,压制学生,以了解学生内心深处隐藏着的人性与人情的呼唤,充满着关爱和温馨,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完全自觉、主动的过程,这种充满人性的关爱成为创新教育不竭的动力源泉。

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努力开创民主化的育人环境

1.教育管理民主化

教育管理民主化,首先要求学校管理走民主化道路。学校只有改变原有的专制管理模式,加强民主制度化建设,养成民主管理作风,创设校园民主氛围,才能使广大教师、学生受到民主观念的熏陶,增强民主意识、民主理念,才能带动想个校园民主的发展,其次,要求学校民主管理学生。尊重学生合法权益,悉心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努力创造一种宽松的校园环境,逐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习惯,强化学生主体意识,重铸学生自主精神。

2.教师教育思想的开放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一个墨守陈规的教师可能在一次次对学生答案的规范中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创新的意识。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首先教师在教材的处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法的选择等都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原则,努力探索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自觉性、创造性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积极思索,引导学生寻求新知。 其?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浞肿鹬匮母鲂院妥杂伞⒐健⒐囟源恳桓鲅萑萄娜钡愫陀字桑诖砻苁币钥砣萜降鹊奶龋陨泶Φ匚畔肱Υ丛煲恢挚硭伞⑵降取⒑托车氖ι叵怠?世界在前进、知识在更新,教育呼唤民主、呼唤创新。在竞争日

趋激烈时代,做为这个时代的教育者,更应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为社会今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

篇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辨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辨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了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了离愁乡思。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可欣赏的对象,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堪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岑参出身仕宦家庭。早岁孤贫,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攻打突厥、契丹。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生活了六年,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着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均入其诗。他既热情歌颂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战争的残酷和悲惨。此外还书写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诗境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主基调。

其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以为代表。这首诗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从帐外写到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

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

行文到此,不由人不想到诗中的点睛之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人说此句传达出诗人赏雪时异常惊喜的心情。单就这句而言,似乎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把这句与全诗意境联系起来分析,那么,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因为分析诗篇中任何一句诗都不能脱离全诗意境、时代背景、作者人生观。否则,就会以偏概全。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从诗题说起,诗题既然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内容就必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吟咏白雪,二是送别。既然是送别,当然会有离愁,在白雪皑皑的情境中与密友分别,何“喜”之有?

其次,从全诗的内容意境来看,此诗开头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就描绘了一幅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枯草连天的肃杀画面,更何况还有满脸嗔怒的“即”来怨恨“八月飞雪”的“胡天”呢。紧接着下文,作者就竭力铺排塞外天气的奇寒难耐。试想在封建军营里,将军、都护这些高层军事长官有着得天独厚的地位,他们的生活条件无疑要比普通士兵好得多,他们的“狐裘”都“不暖”,“锦衣”还嫌“薄”,那么军士的征衣该怎样御寒呢?这些长官们“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那么士兵们的长矛大刀该如何携带?不妨再想想,整个边塞冰天雪地,愁云惨淡,天气寒冷。而天公偏偏不作美,还要“暮雪纷纷”加剧这严寒。在这种境况中只有避寒之苦,哪有“惊喜”只说?酷寒也好,忍耐也罢,偏偏共事多年、肝胆相照的密友要在这风狂雪大的时候离去,怎能不让人骤增离恨呢?八月金秋,朋友去的京都正是果香氤氲的丰收时节,几多遗憾、几多留恋的诗人怎能不向往京都?他固有建功立业、守家卫国的壮志,但面对朋友的别离和对京都的无限向往,总不至于“喜”吧?按正常的思维而言,诗人可能是只有“惊”而无“喜”。诗中“置酒”“奏乐”为朋友送行,着酒、这乐难道是欢乐的吗?这酒这乐一定是离恨的愁和伤别的泪,是男子汉道别的话语,男人之间固然没有缠绵的话语,

但也不见得就没有分别的依恋吧?男子汉只能用酒、军乐来寄托这满腔的离愁、满腹的哀怨、满怀的惆怅,还有整个身心的担忧——遥遥归途,雪塞万里,朋友归期是何日?怎奈军务在身,不能留此,只能北望友人的身影在冰雪的世界中渐渐远去,只能任悠悠不尽的情思在雄浑旷达的边塞上空回旋升落。

第三,我国唐代疆域广阔,历代帝王们都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烽火连年。建功立业就成了文人登上仕途的一条捷径,已过中年的岑参正是怀着这样的理想屡次出塞,“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城障塞堡,无不经行”,漫漫黄沙、浩浩风尘在他眼中已是寻常之物,他怎会因“八月飞雪”而惊喜呢?

综合以上三点分析,笔者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不是道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而是诗人用来渲染边塞天气变幻莫测的一种艺术手法。人们常用“春风吹开花千树”来比喻万物在春风吹拂下变化之快,诗人在这里巧用上句,用“一夜春风”吹开“千树万树梨花”来比喻一夜朔风后塞外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让人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从中充分领略那种狂风搅雪的寒冷境况。

这只是我一家之言,说出来与同僚共同探讨,而已!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