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蚂蚁觅食图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9:26:12 作文素材
蚂蚁觅食图片作文素材

篇一:《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1

2

3

教学流程图

板书设计: 课题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一、蚂蚁的分类

二、蚂蚁的生活习性

三、蚂蚁的群体

四、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实验

5、讨论交流

6、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1、不足之处:

4

经过这次实验,我觉得: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设计,完全是在教师的意图下安排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做限制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且场面很乱,问题不明确,学生的活动并不实在、有效。同学们学习兴趣仅仅停留在对实验的好奇上。在老师“权威”的“引导”下,孩子们进行的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式的实验,并没有真正走进实验,思维并没有融入整个实验的过程。

2、成功之处:

通过探究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探究实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探究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蚂蚁放回大自然,培养了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

参考:

百度网

《农业昆虫学》

蚂蚁觅食图片

《中学生物学》

5

篇二:“探究蚂蚁觅食行为”创新实验的设计

“探究蚂蚁觅食行为”创新实验的设计

作者:丁璐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5年第06期

一、教材分析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是初中生物学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实验内容。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体现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而且也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蚂蚁行为的主要类型,学会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创新、合作及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交流展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亲近动物,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2.教学难点: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四、教学准备

1.准备好各种食物。

2.各小组制作蚂蚁工坊。

3.《蚁后产卵》《捕食蟒蛇》视频剪辑。

4.《欢迎走进奇趣生物世界》视频制作。

五、教学过程

1.导入。师:出示蛇的骸骨图片,在非洲热带草原深处,一条巨蟒被吃得只剩下骸骨。到底谁是凶手呢?播放《捕食蟒蛇》的视频。生:猜想谁是捕食巨蟒的凶手。通过观看视频,说出捕食蟒蛇的凶手是蚂蚁。师:蚂蚁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昆虫,无处不在,到处可见,整天忙碌地爬个不停,蚂蚁虽小,行为种类却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设计实验。师:对于蚂蚁的觅食行为你有哪些问题想提出?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怎样的假设?根据提出的假设,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生:学生5位同学一组,思考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设计出探究的方案(完成活动单1~3项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在共同商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展示交流。师:请3~4组同学,向大家展示自小组设计的实验。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实验设计,能汲取一些值得借鉴的内容,并为其提供一些改进的建议。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其他组的设计,完善本组的实验设计。

4.实验并得出结论。师:给每组分发蚂蚁工坊和食物,进行实验探究。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和老师提供的器材,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世界观。

5.蚂蚁的其他行为。师:刚刚我们一起交流了蚂蚁的觅食行为,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下列资料,它们反映了蚂蚁的哪些行为呢?

场景一:法布尔实验。这群蚂蚁之所以有这样的结局就是因为它们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蚂蚁平时就是仗着这种化学物质识路、寻找食物、与同伴联系、行走天下,而法布尔实验里的这群蚂蚁就沿着自己或者其他蚂蚁留下的“标记”行走,一圈又一圈,直到死亡。

场景二:播放视频《蚁后产卵》。蚁后产卵后,其他蚂蚁在干什么,他们是如何分工的。生: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够说出这些代表的蚂蚁的通讯行为、生殖行为、社会行为。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总结。师:本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其他动物又有哪些行为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介绍。生:我们着重探究了蚂蚁的觅食行为,并了解了蚂蚁的其他行为。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蟒蛇被蚂蚁捕食的视频作为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对蚂蚁觅食行为的兴趣,运用工作单记录小组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设计方案,通过课前制作的蚂蚁工坊及准备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及时拍摄学生工作单上的内容,通过投影进行展

示,及时讨论和评价,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科学探究的评价指南,从而使得评价更科学严谨。

编辑 马燕萍

篇三:蚂蚁觅食过程中通讯行为的观察

无声的语言,奇妙的通讯系统

——蚂蚁觅食过程中通讯行为的观察

作者:钱进 陈尧 张雪纷 凌莉 指导教师:张志强

学校:安徽农业大学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2011级生物科学类3班

摘要:蚂蚁是地球上种群数目最多、分布最广的昆虫种类。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优势极为明显。蚂蚁全都属于社会性昆虫,具有多种通讯方式,主要以化学信号通讯,通过身体发出的信息素来进行交流沟通。当蚂蚁找到食物时,会在食物上撒布信息素,别的蚂蚁就会本能地将有信息素的食物拖回蚁穴。因此,蚂蚁的觅食行为特点可能与其自身的通讯方式有关。 关键词:蚂蚁 觅食行为 通讯行为 信息素

蚂蚁是人们常见的一类昆虫,很容易识别,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蚂蚁一般体小(0.5mm-3cm),颜色有黑、褐、黄、红等,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变化很多,通常阔大。有六足,体壁薄且具有弹性,光滑或有毛。有膜翅,硬且易碎。口器为咀嚼式,上颚发达,很容易识别。触角有明显的膝状弯曲,4-13节,柄节很长,末端2-3膨大,腹部第1节或1,2节呈节状。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http://image.baidu.com/)

蚂蚁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性的生活习性昆虫,是世界上三大“社会性昆虫”(蚂蚁、白蚁和蜜蜂)之一,具有社会昆虫的3大要素,即同种个体间能相互合作照顾幼体;具明确的劳动分工;在蚁群内至少二个世代重叠,且子代能在一段时间内照顾上一代。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蚂蚁大家都经常看到,那么蚂蚁是怎样与其他个体交流的呢?现在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二、问题的猜想

1、蚂蚁通过触角的碰撞互相交流,并通知对方哪里有食物;

2、蚂蚁通过释放一种特殊的化学信息素,从而达到交流与认路的目的;

三、探究目的

(一)实验目标:

1、了解社会行为的特征及蚂蚁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2、知道信息交流对群体生活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信息交流方式

2、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3、探究报告的完善。

(三)情感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2、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3、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拒绝残害生命的现象发生。

四、实验原理

1、蚂蚁的生活习性及分工:蚂蚁是一种群居昆虫,喜欢集体处在大型巢穴内,每窝蚂蚁按分工不同可分为工蚁、兵蚁和蚁后。分工明确后,每窝蚂蚁都会尽职尽责:蚁后产卵;兵蚁负

责保护蚁穴安全;最辛苦的就数工蚁了,它们不仅要管理蚁穴,还要负责找粮食、运送粮食、哺育幼蚁等。

2、蚂蚁的交流及觅食:蚂蚁腹部的末端有一种特殊的腺体,可以分泌有刺激性的蚁酸。它的脚上有钩状物,有了这些小小的钩状物,蚂蚁就没有去不了的地方了。蚂蚁们每天除了寻找食物这个艰巨的工作之外,还有许多事情要商量和交流。它们靠的是头上的触角来“说话”。蚂蚁头上有一对触角,触角不但很灵敏,也是很好的嗅觉器官,一只蚂蚁如果找到食物,自己搬不动,它会立刻返回蚁巢,它一边走一边从腿部和肛门分泌出一种外激素,在路上留下记号,等回到巢里,通过交流,其他的蚂蚁闻到了这种气味,就会跟着它找到食物。蚂蚁可以寻找并分辨各种气味。蚂蚁是进行气味沟通的。

3、蚂蚁认路:蚂蚁的腹部可以分泌出一种特殊的气味,有些蚂蚁会在爬过的路上留下这种气味,它们沿着有气味的路返回。不过,也有蚂蚁是通过光线及周围的景物来认路的。 五、实验材料

蚂蚁,红糖,面包屑,白纸,铅笔,小刀,放大镜,花露水,铲子,相机,记录本,笔,镊子(夹取蚂蚁及其食物用)

六、实验步骤与结果分析

? 第一次实验:

1.寻找蚂蚁的巢穴

2.取面包屑,放在有蚂蚁活动处

3.观察以下几个现象:

(1)蚂蚁是怎样找到并爬上面包屑的?

(2)其他蚂蚁通过什么方式传递信息而聚集在面包屑上?会不会形成众多蚂蚁搬移食物的现象?

4.取另一面包屑放在有蚂蚁处,爬上一只或几只蚂蚁后,即用镊子夹取放在离巢穴稍远处,该处应是蚂蚁未爬过的地方。注意等待(如几小时以上),可定时观察有无其他蚂蚁前来搬取食物?

观察结果

过了一会儿,我们看见一只蚂蚁好像在找什么食物,就赶紧把第一片面包屑放到蚂蚁旁边,这蚂蚁不断的用它的触角向四周探索,好像一个猎人到处寻找它们的猎物,终于它的触角碰到了面包屑,它围着面包屑转了几圈,又用触角碰了碰,却离开了。过了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来

了,蚂蚁爬到面包屑上、狼吞虎咽,吃得津津有味。几分钟后,一整块面包屑被分成了几十块小碎末,蚂蚁们毫不客气地吃了个饱,吃完之后蚂蚁们有的拉、有的推,高高兴兴地把吃剩下的面包屑向洞里搬去。但是等了两个多小时(期间我们也在做第二、三个实验),都没有看到有蚂蚁去找第二片面包屑??

分析与结论

据观察结果和查阅资料初步得出:蚂蚁群体活动中,通讯传递信息有:“信息激素”、“触角信号”和“身体动作”等几方面。例如:蚂蚁搬取不动的食物如大片糖纸时,传递给伙伴用到的信息激素有:直肠分泌的示踪激素(随大粪便滴物排出)和口器反刍食物液滴给伙伴;而触角及身体动作有:触角碰触;张合上颚;身体动作提示食物所在方向。其活动方式:围绕食物源环形行走,可能在放出示踪信息激素(随蚂蚁粪便排出)。

? 第二次实验:

1.把面包屑放在地面上,仔细观察,看看是否有一两只蚂蚁接近来侦察食物,要记住侦察蚁来的时候的毕经之路

2.等侦察蚁侦察完毕后,用多张小纸片事先铺满侦察蚁的毕经之路,然后跟着蚂蚁返回蚁穴

3.等到看见大批蚂蚁工蚁出动要去搬食物的时候,返回放面包屑的地方,将小纸片重新排列,排列成以面包屑为圆心的圆形

4.观察蚂蚁的行动

观察结果与分析

在蚁穴的附近放了食物,并在蚁穴与食物之间放了一层纸,当蚂蚁找到食物后它延原路返回而不是抄近路?这时候如果我们把纸撤走蚂蚁很可能就找不到自己的巢穴了。只能在它返回巢穴之后才能把纸撤走。当我们把这张纸片围成一个圆后,蚂蚁在纸片围成的圆形上或者到处乱走,或者沿着纸片不停地转圈,并且越绕越执着。因为它在纸上留下的气味会越来越浓,它们相信这样走一定会找到食物。最后只有少数蚂蚁发现了食物,说明侦察蚁刚才在小纸片上留下了痕迹,现在这些痕迹的顺序改变后,蚂蚁就找不到食物了,而这些痕迹就是蚂蚁的气味,所以蚂蚁是通过气味来通讯的。

? 第三次实验:

1.寻找一处蚁穴并以此为地点观察蚂蚁觅食过程中的通讯行为

2.将一张面积较大的白纸铺在蚁穴附近,在白纸中央放置适量红糖来引诱侦查蚁,用铅笔在白纸上标记侦查蚁的路线;

3.当侦查蚁回巢报信时,剪去白纸上蚁径的一小段,观察蚂蚁的行为;

4.当蚂蚁在白纸上形成新的路径后,在蚁径的一小段上滴上适量的花露水,观察其反应。 观察结果

当侦察蚁返回时,路上遇见其他蚂蚁后,侦察蚁会用触角和其他蚂蚁的触角相碰撞,经过资料的查找,我们知道这是蚂蚁觅食后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

我们发现在后续帮忙的蚂蚁所走的路线和我们在白纸上标记的觅食蚁返回的路线完全重合,所以我们不妨假设觅食蚁在返回的路上留下一种物质,以引导后续帮忙蚂蚁。

当侦察蚁返回时,我们用小刀截取一截它所走过的白纸。结果我们发现:依旧有后续的蚂蚁到来所不同的是,后到的蚂蚁在被截取的白纸部分发生慌乱,没有立刻就找到食物。所以我们判断:觅食蚁在返回的路上留下了某种可以引导后续蚁的化学物质。经过查找资料我们知道了: 蚂蚁主要以化学信号通讯。它们全身有许多腺体,分泌费洛蒙,即通讯的体外荷尔蒙。例如找到食物的工蚁,回巢的路上腹部末端会分泌费洛蒙,以引导同类。

七、实验总结

在楚汉相争之时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用怡糖作诱饵,蚂蚁“闻糖”而聚,组成了“霸王自刘乌江”六个大字,霸王到此以为天意,吓得丧魂落魄,拔剑自杀而死。“汉家天下,蚂蚁助成”的故事从此流传开来。究其蚂蚁为何“闻糖”而聚,全因为蚂蚁的无声语言。蚂蚁以其独有的无声语言,包括化学物质不同的组合和触角信号,身体动作在内的多个征集系统,来策动其他个体。触角主要是接受信息而不是发送信息,蚂蚁用触角触摸同伴的身体主要是嗅闻对方的气味而不是向对方传递消息。用触角和前足探摸其他工蚁的身体通常是一种邀请或召引行为,探摸后会马上转身沿着事先排放的信息素踪迹一前一后地列队行进,把同伴引领到食物所在地或新巢址。正是这种高度进化的社会性适应,使蚂蚁这种古老而细小的昆虫,在大千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不断得以繁衍,被誉为昆虫世界的“智慧之花”。

这次实验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也使我们明白了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即利用了嗅觉,嗅觉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上。此外,蚂蚁也会利用触角的触觉功能相互沟通。另外我还知道了通讯在社会行为中的意义重大,许多弱小的动物和性情温和的草食动物都是集群生活的,比如蜜蜂、蚂蚁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能战胜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要是没有了通讯,动物的个体间就无法取得联系。对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孤立的个体取食和御敌都很困难,不同性别交配繁殖也将受到影响。另外小小的蚂蚁居然能搬得动超过它身体几十倍重的东西,靠的是团结,团结就是力量!

篇四:课题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课题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中宁县鸣沙中学 龚建荣 联系电话:13519258385

一、设计思路:

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探究科学的问题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大自然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教室内进行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室外学生实验只要任务布置好,学生能带着问题去探究,同时实验的场地也不受限制,学生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去寻找,发现蚂蚁的巢穴,去观察。这种室外实验(体验式探究)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探究性学习,即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也改变了课堂实验教学的方式,把课堂实验教学部分实验内容留到课外,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去探究真实世界的蚂蚁的生活。这样课堂实验教学变为课前、课中、课后。充分利用上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布置下一节课的探究任务,并且把学生分组,有指定组长安排本组成员的分工,体现分工合作,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课中每组学生到已经观察好的蚂蚁场地进行实施实验计划,每组实验的形式多样,根据自己设计方案,大胆实践。同时负责记录的同学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通过小组交流分析后,全班进行讨论教学。在交流中有些在探究中有疑惑的问题或没有完成需要改进实验的同学留到课后继续探究。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中既能使全体学生都投身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又能让学生悟出鲜活生命的可贵。使他们自觉加入到保护动物的行列。

二、实验内容分析:

探究蚂蚁觅食行为,让学生观察蚂蚁生活的地方,蚂蚁每天忙忙绿绿的在干什么,把蚂蚁活动情况搞清楚后,按照科学探究的方式, 提出探究问题,蚂蚁觅食与食物的气味和颜色有关吗?各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材料等准备的情况作出假设(1)蚂蚁觅食气味有关(2)蚂蚁觅食颜色有关。每组只能探究一种假设。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假设,制定计划,准备实验材料,利用课堂时间到事先观察蚂蚁引发活动场所进行实验,专门负责记录同学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最后相互交流,全班总结。

三、实验目标

(1) 知识目标:

1. 初步学会观察法、科学探究的方法

2. 学会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实验报告

3. 学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推理和假设。

(2) 过程和方法

1. 提前2天布置观察实验任务,将学生分成7组,每组6人,简单说明

实验要求,初步对蚂蚁在自然状态进行观察。

2. 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结合教师指导、引导、提问、

总结的教学方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 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

情感,强化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的重点及解决的具体策略:

1.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觅食与什么有关。

2.培养学生在探究.合作中的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把学生分为6位,每组7人,每个人分工协作,各负其责,有两个同学寻找发现蚂蚁生活的地方,两个同学制定实验计划,2个同学准备实验材料(不同食物),一个同学负责记录实验表格,在炎热夏天7月2日,下午2:30,全体同学根据自己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地点在操场,健身场地,综合楼等,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数据。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五、教学的难点及突破的具体方法:

难点: 探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按照教材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部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蚂蚁觅食和食物的气味和颜色有关吗?

做出假设;:根据每组同学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按照教材内容提示要求,有条不紊去完成。实施计划部分,根据各抒己见制定探究计划,组织实施,把有关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

六、 实验准备:学生寻找蚂蚁巢穴,准备不同气味,不同颜色的食物,记录在本子上。

七、教学流程图:

将学生进行分组(6组)→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寻找蚂蚁巢穴→观察蚂蚁活动→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观察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交流并对改进后探究的问题进行了交流→确定了探究的问题。

八、探究过程:

情景导入:前面我们已经讲解了动物行为的研究,科学家们是怎样研究动物行为的呢?

学生回答:采用了观察法与实验法。

现在我们一起来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上节课,利用5分钟时间,把全班分为六组,每组7人,并且每组都确定实验组长,由组长负责对每位同学分工,明确职责,并要求利用课后寻找蚂蚁活动场所,并对蚂蚁活动进行初步观察。下面就各组观察情况进行全班交流。 第一组负责观察同学王帆,高岩,交流观察大蚂蚁活动情况:

1. 蚂蚁活动范围主要在蚂蚁洞穴方圆1平方米地方活动

2. 蚂蚁出出进进非常频繁,不知在干什么,有一只蚂蚁搬蝴蝶翅膀,非常神奇

3. 有个别蚂蚁把死蚂蚁搬回巢穴,而且运动迅速非常快

第二组交流,观察了小蚂蚁运动情况

1. 很小的蚂蚁在搬比它重10倍的七星瓢虫的尸体.

2. 有些蚂蚁在搬干草

大家想一想,蚂蚁这些活动情况是否属于蚂蚁的迷失行为,请同学们上网查阅资料,蚂蚁这些行为是为了什么?

我们一齐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阅读教材P66 ,制定探究蚂蚁觅食的行为的设计方案。方案内容如下: 探究活动

一 、 提出问题;

蚂蚁觅食与食物的气味和颜色有关吗?

二、作出假设:

(每组自选一个)1. 蚂蚁觅食与食物的气味有关

2.蚂蚁觅食与食物颜色有关

三、制定计划:

每组分工明确,各自准备实验的材料(各类不同食物),查找相关资料,做记录用的工具等。组长负责设计观察时放食物的位置等。

四、实施计划:

根据每小组制定的探究计划,分组实施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专门负责记录的同学设计好表格把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记录,并进行分析。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拍照和录像。

五、观察实验现象,小组讨论和交流。全班汇报。

第二组将实验结果交流。

吴天明交流

1. 作出的假设:蚂蚁觅食与食物气味有关

2. 把食物放在距离洞口20厘米和100厘米的地方

3实验现象和统计数据

4,食物围绕洞口放一个圆形,蚂蚁只动了20厘米处的食物,,说明大多数蚂蚁觅食的活动范围只在洞口周围。(观察时间20分钟)

5.实验结果:蚂蚁觅食与食物的气味有关,而且蚂蚁对甜食,特别能释放甜味气味的食物感兴趣

第五组

温媛交流

1. 作出的假设:蚂蚁觅食与食物气味有关

2.把食物放在距离洞口30厘米和100厘米的地方

3实验现象和统计数据

4,食物围绕洞口放一个半圆形,蚂蚁只动了30厘米处的食物,,说明大多数蚂蚁觅食的活动范围只在洞口周围。(观察时间20分钟)

5实验结果:蚂蚁觅食与食物的气味有关,而且蚂蚁对煮熟去皮的红枣感兴趣。 第六组 : 刘丽莹交流

1. 作出的假设:蚂蚁觅食与食物的颜色有关

2.把食物放在距离洞口20厘米和100厘米的地方

3实验现象和统计数据

4,食物围绕洞口放一个圆形,巢穴周围蚂蚁很多,但都没有动这些食物,大约过了5分钟一只蚂蚁把一粒黑芝麻托着迅速的前进了,大约走了又4米距离另外一个蚂蚁洞穴80厘米的地方,放下芝麻跑了,我们观察了近6分钟这只蚂蚁在也没有回来,说明这只蚂蚁并不是对黑颜色的芝麻感兴趣,而是在学习本领。(观察时间20分钟)

篇五:s41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体现了《生物课程标准》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而且也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实验及自身生活经验明确蚂蚁的觅食行为。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明确蚂蚁觅食行为的特点以及该行为对于自身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与学生小组合作实验相结合。

五、实验器材

不同气味的食物如食盐、白糖、白醋、红糖、冰糖、馒头等,清水、不同颜色的纸、 烧杯、玻璃棒、镊子、棉球、剪刀等

六、教学过程

1

2

3

七、实验说明

新课程标准中有三大理念,其中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活动,而探究性学习就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本节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教学也能达到这样的一个要求。我觉得本节实验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1.本节的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的氛围学生往 往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思维也受到抑制,主观能动性也不易调动起来。所以在 本节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我努力营造自然、宽松、活泼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可以使学生由以前的“配角”转变成为课堂上的“主角”,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课堂上我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互相交流,自由、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互相讨 论。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更有 利于推动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 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3.本节实验课运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它的使用也改变了传统封闭式的课堂 结构和沉闷的学习氛围,使整个实验教学更加具有活力和生机,也大大提高了 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它的实施,让生物学科教学特点变得更加突出,学生的动 手、动脑以及实验、观察和操作的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也使素质教育真正 落到实处。

4.本节实验将课堂延伸到广阔的大自然界中,使得课堂内外能够密切结合,使学 生能够把所学真正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领略到 大自然的风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习中快乐,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 到提高。

4

附件1:

参考装置图

1-----蚂蚁觅食是否和气味有关

参考装置图2-----蚂蚁觅食是否和颜色有关

5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