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忏悔录爱抉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1:12:35 字数作文
忏悔录爱抉择字数作文

篇一:读卢梭《忏悔录》

读卢梭《忏悔录》

《忏悔录》的价值在于它记录了一个平凡的卢梭,一个生活中的常人。从小学徒到文学家、思想家,其过程自自然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没有不可复制的传奇。

卢梭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的知识是通过大量阅读获得的。从小同父亲一起读母亲和外公留下的书,成为卢梭知识和情感的奠基部分。在做学徒时,通过租书来阅读,这是知识的接续和巩固。在瓦朗夫人家的阅读,繁杂如大树的枝叶部分。没有受过正统教育的卢梭,获得了丰富的、芜杂的知识。没有受教育的制约,思想更加自由,更有个性。

谈卢梭不能不谈情感。卢梭生下来便失去母亲,但他的成长并不缺少爱。卢梭做事、为人顺应情感,而不是听从理智。这种处世方式有其父亲的遗传,也有后天的影响。卢梭从瓦朗夫人那里体验到的情感是最丰富的,也是其成长必需的。没有瓦朗夫人就没有后来的卢梭。所以,尽管瓦朗夫人招至很多流言,但卢梭始终尊敬她、感激她、维护她。卢梭与泰蕾丝的感情是一种自然的、平常的、现实的感情,平淡中见真情。瓦朗夫人与泰蕾丝的共同点,就是对卢梭不加限制,任其自由发展。正是这一点成就了卢梭。

卢梭对自然充满了爱。他热爱乡间生活,热爱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喜欢乡民的纯朴。也只有在大自然中,他的思维活跃,有了

创作的能量。他厌恶巴黎社交界,若身处其中,他难以超脱。因为他太认真、太较真,回归自然是一种有益的逃避。

卢梭的情感也是自然的,真诚、热烈而不造作。他同百科全书派人物的情感纠葛,也是自然的流露。他太过敏感,所以,这种纠葛中,他不一定是对的,却是认真的。太过敏感太较真,注定友谊不会常青。《忏悔录》的后半部分,卢梭陷入这种纠葛中难以自拔,破坏了书的艺术性。成也情,败也情。成也真,败也真。 卢梭是自负的、孤傲的。他相信自己的作品是伟大的,相信自己的才能和思想。这种自负给他斗争的力量。在道德上他也是自负的。他受到同时代人在道德上的指责,但他坚信自己是高尚的。他相信在上帝面前,没有人敢说比他更坦诚。这种傲岸,是对世俗的不屑和鄙视。

在社交圈,卢梭是自卑的。他不知如何恰如其分地表达,不知在大人物面前如何表现才能。他象一个笨人,说笨话,做蠢事,被人嘲弄,被人小看。社交界是虚情假意流行的地方,卢梭的真诚无法自然流露。失去自然的卢梭就是笨人。

卢梭的一生注定是不幸的,因为他是自由的。自由之路上,必定有种种不测。幸福是有规律可循的。而创造新规则的人,要披荆斩棘,要遍体鳞伤。

篇二:从《忏悔录》看奥古斯丁

课程:人文经典导读

课程老师:张源

从《忏悔录》看奥古斯丁

说到基督教,我们脑海中会出现一群虔诚的基督徒;而谈到基督徒,我们眼前则会浮现他们真诚忏悔的样子;而提到“忏悔”这个词,则不得不说说奥古斯丁与他的《忏悔录》了。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的《忏悔录》让我们透彻地看到了一个伟大天主教主教的成长历程以及他的心理一步步成熟变化的过程。

《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但在教会文学中,转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满心的悔恨与真心的认罪之意以及他对上帝满满的顺服和真挚的爱。他激烈而至诚的话语让我们从心里被他的话语感动。全书以祷告的形式行文,详尽地叙述了他归信上帝的内心挣扎和历程,尤其是他对自己心路历程的深入剖析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心愿意认罪悔改并跟定上帝的虔诚的基督徒的心,只有那样的基督徒才愿意将自己那些阴暗面进行剖析,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正是因为这样,他的《忏悔录》才成为所有自传的始祖,开创了从心理层面进行文学创作的传统。

让我们从他的《忏悔录》中看看他的思想是怎样变化的吧。

奥古斯丁出生在一个信仰复杂的家庭里,父亲是很有地位的异教徒,为人懒散偷安,贪恋世俗,直到临终的时候才在他母亲的耐心感化下信主受洗。而他母亲莫尼加却是个忠诚的基督徒。受这样家庭的影响,奥古斯丁的信仰很混乱,他搞不清楚自己该信什么,也找不到精神的寄托。稍微长大后,他到附近地方上学,后来迦太基专攻修辞学。离开家人的奥古斯丁像脱了缰的野马,逃学、看剧、撒谎成了家常便饭。并且他因不喜欢希腊语而拒绝学习它,这虽然阻碍了他了解希腊神学和哲学,但也正是这样使得他的著作具有原创性不依赖别的传统。另一方面,似乎父亲的放纵情欲及母亲的坚持都遗传到他一个人的身上,使得他在青年时将自己的迷失转移到情欲方面,却不愿改变自己的这种状态。

在迦太基的日子里,他有了自己女友和孩子,也是在这里他被西塞罗的《荷尔墩西》所吸引,开始“爱智慧”和“渴求贞洁”了。在接触异教理性主义,基督教和摩尼教后,他选择了摩尼教。因为摩尼教让他感受到了一群志同道合朋友间互相帮助、彼此关爱的精神快乐和对基督的尊重。回乡不久后他的挚友去世,心情悲痛的他离开家乡再次在迦太基深造,但读的书越多,他越是发现摩尼教有很多无法解决的疑问,这使得他对摩尼教很失望。所以他辗转到罗马开始更深的探究。然而神奇的是,几年后,他皈依了基督教。这还源于他一次奇异的经历。《忏悔录》中记述,某一天正当他在住所花园里为信仰而彷徨之际,耳边响起清脆的童声:“拿起,读吧!拿起,读吧!”他急忙翻开手边的《圣经》,恰是圣保罗的教诲赫然在目:“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他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放荡生活,他感到这段话像针一样扎在自己的心上,“顿觉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中心,驱散了阴霾笼罩的疑云”。他也理解到信仰不是他的选择或他的决定,而是上帝恩典之召的结果。387年复活节,他接受安布罗斯洗礼,正式加入基督教。这个浪子终于回到了上帝的怀抱中。这也让一直为他祷告,天天以泪洗面而为他赎罪的母亲极其喜悦。之后他便一直竭尽毕生心血为基督教福音的传播奉献着,从而“成为神所使用的器皿”。

通看《忏悔录》,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这篇“自传”与现在意思上的自传有很大的不同。他的着眼点不是自身,而是自己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对于大家一定会在自传中大写特写的个人重要事情,如家庭、事业、爱情之类的,他只淡淡一提或直接忽略。而对于大家认为可以忽略不计的“偷梨”事件,他却长篇大论一番来写。这是因为他以上帝恩典的来看待他的事情,在他的思想中他就是带着原罪来的这个世界的,这个“偷梨”是他走向堕落的开始,之后一步步走向歧途,心志丢失,而在上帝恩光的带领下,他渐渐从堕落的深渊爬上来,走在了为上帝服务的道路上,从而对上帝有了新的认识及体会。

另外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他对他母亲的感情变化。从最初的不愿听,到欺骗逃离,再到后来的与母亲一同见证异象并成为信仰上的盟友,这期间他的心一直在变化,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孩子心灵成长的过程,以及他在母亲、家庭环境影响下的心路历程。他是爱母亲的,但是因为信仰的不确定,他只想逃离天天在自己耳边念叨的母亲。当他认识到上帝的

真谛的时候,他也了解了母亲的信仰以及对自己的爱。也许真是母亲的眼泪让这个孩子找到了爱的归宿及心灵的筑巢。

在这本《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深刻反省了自己从出生到三十三岁的内心挣扎。奥古斯丁曾说过“我的著作中,最引人乐于批阅的,莫若我的《忏悔录》。我晓得:我的《忏悔录》不但过去,就是现在,也还使许多弟兄们不忍释手。”他之所以敢这样自信满满地这样评价他的著作,是因为《忏悔录》的确是他用自己全身心的热情所书写。而且这本书在基督史上的位置非常重要,许多基督徒都会以奥古斯丁的这种忏悔形式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过错。不仅如此,这本书也让我们看到奥古斯丁的神哲学的精妙之处。裴理伯·亚夫在他的基督教史中论圣·奥古斯丁时说:“他是神哲学的第一流权威,仿佛一座震古烁今的金字塔。把他同历代的大哲学家比起来,可以一敌众。神学界的王座舍奥氏莫属:圣师、士林学家、新教徒都望尘弗及。”这样一位神哲大师在这本书中紧扣“认识自己”和“认识上帝”的主题。在写认识自己时,他对自己剖析清晰、入木三分。他是诗意十足的思想家,比如主张人带有上帝形象,可以在心灵功能当中体会记忆、理解、爱三而一的神圣上帝痕迹,这种描述非常接近诗的境界;比如因丧母之痛而表现出来的至情至性,如果不是有诗人的真性情是不会写得如此真切;比如主张从记忆中寻找神圣,这对于带有浓厚怀旧心理的基督教是最好的解释。而在“认识上帝”部分,他更是全心全意地用心灵去赞美上帝的灿烂功绩,他用一位基督徒的真心满心欢喜地去赞美上帝的伟大。那语言的优美与热烈更可以与无数诗人媲美。

我只能粗浅地分析一下我从《忏悔录》中所看到的奥古斯丁的一个小小的部分,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如果想了解更深的奥古斯丁,看到整座冰山,那就得深入去体会他的心灵与思想。

篇三:忏悔录名言

1.由于内心的怒火,能把一个人从人群中剔出去。

在Seven deadly sins中,Wrath(愤怒)就是其中一项。其实很多次我扪心自问,就觉得这七宗罪:色欲(Lust)、贪食(Gluttony)、贪婪 (Greed)、懒惰(Sloth)、愤怒(Wrath)、妒忌(Envy)、傲慢(Pride),严格来说我岂不是占全了……太可怕了太可怕了……罪过 罪过……

2.可见婴儿的纯洁不过是肢体的稚弱、而不是本心的无辜。我见过也体验到孩子的妒忌:还不会说话,就面若死灰,眼光狠狠盯着一同吃奶的孩子。

奥古斯丁认为婴儿也是有罪的,“我是在罪业中生成的,我在胚胎中就有了罪”(《诗篇》),那天上课的时候,秦老师讲她不能认同这种观点的,那天她讲到了自 己4岁的小女儿,就觉得小孩子真的是本性善良的,而不是因为她“weak”因此想做坏事儿而做不成。秦老师很动情地说:“我看到我女儿,和那些和她一起玩 的小朋友,我就相信孟子的‘性善论’了,你们小的时候肯定也很善良。我看到那些孩子,我就觉得世界是有希望的,人人都是从那么小时候的善开始的。”她又 说:“我看到那些小孩子那么爱听故事,我又觉得,文学也是有用的啦!”笑。

3.“没有妻室的人能专心事主,惟求取悦于主;有妻室的则注意世上的事,想取悦于妻子。”如果我能比较留心,一定能听到这些声音,能“为天国而自阉”,能更荣幸地等待你的拥抱。 这是奥古斯丁引用自《新约·哥林多前书》里的话,而那句“为天国而自阉”是出自《马太福音》的……这本书给我最初的感觉就是它绝对是一本禁欲的书,当时读 到这些段落的时候我就一直在笑。奥古斯丁在书中不断忏悔自己年轻时沉醉于情欲的罪过,每每我在读到这些的时候也就跟着他崇高起来了,谈恋爱就是把你的爱分 给你男人了,能够给主的就少了……但是显然我们觉悟不够,用M67的话来说就是“那我宁愿受罪……”orz……? = =b 我也想起了杨千嬅的《少女的祈祷》里的歌词:祈求天地放过一双恋人/怕发生的永远别发生/

从来未顺利遇上好景降临/如何能重拾信心/祈求天父做十分钟好人 /赐我他的吻/如怜悯罪人/我爱主/同时亦爱一位世人/祈求沿途未变心/请给我护荫……

4.我却愿意偷窃,而且真的做了,不是由于需要的胁迫,而是由于缺乏正义感,厌倦正义,恶贯满盈。因为我所偷的东西,我自己原是有的,而且更多更好。我也并不想享受所偷的东西,不过是为了欣赏偷窃与罪恶。我们所以如此做,是因为这勾当是不许可的。

5.罪恶是丑陋的,我却爱它,我爱堕落,我爱我的缺点,不是爱缺点的根源,而是爱缺点本身。我这个丑陋的灵魂,挣脱你的扶持而自趋灭亡,不是在耻辱中追求什么,而是追求耻辱本身。

这两句,正所谓 prohibition 和 desire 的永恒矛盾吧。

6.懒惰自诩为恬静。

7.我得到了爱,我神秘地带上了享受的桎梏,高兴地带上了苦难的枷锁,为了担受猜忌、怀疑、忧惧、愤恨、争吵等烧红的铁鞭的鞭打。

爱情确实是这样让人既折磨痛苦又幸福欢悦的事情啊……但若没有那些甜蜜的负担,爱情便也不称之为爱情了。

8.于此可见,人们欢喜的是眼泪和悲伤。但谁都要快乐,谁也不愿意受苦,却愿意同情别人的痛苦;同情必然带来悲苦的情味。那么是否仅仅由于这一原因而甘愿伤心?

人心喜欢看悲剧的原因。

9.如果一人怀抱真挚的同情,那必然是宁愿没有怜悯别人不幸的机会。

我非常非常赞赏的一句话!可见很多时候我们的怜悯并不是真怜悯吧。

10.爱好、追求、获致并坚持智慧本身。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爱好智慧是一种美德。

11.他自会在书本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和狂妄。

好的书籍能让我们变得更加智慧、理性和深邃。

12.没有一人能丧失你,除非他离弃你,而离弃了你能走往哪里,逃往哪里去呢?不过是离弃了慈祥的你,走向愤怒的你。

13.把得自真理的一切,托付于真理,你便不会有所丧失。

14.一个爱良马的人,即使可能变成马,也决不愿自己变成马。

15.我背着光明,却面向着受光明照耀的东西,我的眼睛看见受光照的东西,自身却受不到光明的照耀。

16.我的聪明,我思想的敏锐,都是你的恩赐。

17.他们不崇拜奉事造物的主宰,反而崇奉受造之物。

出自《新约·罗马书》。

18.一件事不能因为说得巧妙,便成为真理,也不能因言语的朴拙而视为错误;但也不能因言语的粗率而视为真理,因言语典雅而视为错误;总之,智与愚,犹如美与恶的食物,言语的巧拙,不过如杯盘的精粗,不论杯盘精粗,都能盛这两类食物。

非常有道理的一段话。

19.这种人哪里还有人格,他们“远离你而犯奸淫”,流连于时间所玩弄的浮影,贪嗜着沾污他们双手的粪土般的利益,拥抱着这个消逝的世界,却蔑视永久存在的你,正在呼唤并宽

恕一切失身于邪恶而能迷途知返者的你。

拥抱着这个消逝的世界……我承认我是喜欢这一句……

20.责备具有智慧的人,他必然爱你。

21.我年龄愈大,我思想的空虚愈显得可耻。

这句话我用来一直鞭策我自己嗯。

22.为此,我设想你,我生命的生命,是广大无边的,你渗透着整个世界,又在世界之外,充塞到无限的空间;天、地、一切都占有你,一切在你之中都有限度,但你无可限量。犹如空气,地上的空气、并不障碍日光,日光透过空气,并不碎裂空气,而空气充满着日光。

23.既然天主是全能,为何不能把它整个转变过来,不遗留丝毫的恶?

似乎是多少神学家和哲学家都未能解答的问题。读到这里时,我发现我自己也曾经这样想过。

24.我学会了“战战兢兢地欢乐”。

语出《哥林多前书》。

25.不要自以为聪明,因为谁自称为聪明,谁就成为愚蠢。

亘古不变的真理,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是出自于《罗马书》。

26.事前忧患愈重,则所得的快乐也愈大。

27.永远的真福在上提携我们,而尘世的享受在下控引我们,一个灵魂具有二者的爱好,但二者都不能占有整个意志,因此灵魂被重大的忧苦所割裂:真理使它更爱前者,而习惯又使他舍不下后者。

28.人生的其他一切,越不值得我们痛哭的,人们越为此而痛哭;而越应该使我们痛哭的,却越没有人痛哭。

29.爱则无所不信。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见《哥林多后书》。

30.无论文学、论辩学以及各种问题,凡我所知道的,都藏在记忆之中。我的获知,不来自别人传授,而系得之于自身,我对此深信不 疑,我嘱咐我自身妥为保管,以便随意取用。但在我未知之前,它们在哪里?它们尚未进入我记忆之中。那末它们究竟在哪里?我何以听人一说,会肯定地说:“的 确如此,果然如此。”可见我记忆的领域中原已有它们存在着,不过藏匿于邃密的洞穴,假使无人提醒,可能我绝不会想起它们。

在学习的问题上,我一直是有这种观念的。我在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观点时,便被深深地震撼和吸引住了,此后很多年至今,我都对此一直笃信不疑,那就是柏拉图的 “学习回忆说”。他借苏格拉底之口说道:“灵魂是不朽的,并多次降生,见到过这个世界及下界存在的一切事物,所以具有万物的知识。毫不奇怪,它当然能回忆 起以前所知道的关于德性及其它事物的一切,也就没有理由认为我们不能通过回忆某一件事情——这个活动一般叫做学习——发现其他的一切,只要我们有勇气,并 不倦地研究。由此可见;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只是回忆而已。”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不朽的,见过天上地下的一切,只是由于受到肉体的妨碍把理念遗忘了。 只要努力学习,就能让灵魂回忆起先前对理念的认识,使自身中的知识自发地回复。可见奥古斯丁在这个问题上,也是与柏拉图秉持着相同的信念的。 我读的《忏悔录》是商务印书馆版本的,周士良翻译,据秦老师讲,这个应该是最好的一本,因此小小地推荐一下。

篇四:《忏悔录》经典语句

1、罪恶是丑陋的,我却爱它,我爱堕落,我爱我的缺点,不是爱缺点的根源,而是爱缺点本身。我这个丑陋的灵魂,挣脱你的扶持而自趋灭亡,不是在耻辱中追求什么,而是追求耻辱本身。

2、这种人哪里还有人格,他们“远离你而犯奸淫”,流连于时间所玩弄的浮影,贪嗜着沾污他们双手的粪土般的利益,拥抱着这个消逝的世界,却蔑视永久存在的你,正在呼唤并宽恕一切失身于邪恶而能迷途知返者的你。

3、于此可见,人们欢喜的是眼泪和悲伤。但谁都要快乐,谁也不愿意受苦,却愿意同情别人的痛苦;同情必然带来悲苦的情味。那么是否仅仅由于这一原因而甘愿伤心?

4、永远的真福在上提携我们,而尘世的享受在下控引我们,一个灵魂具有二者的爱好,但二者都不能占有整个意志,因此灵魂被重大的忧苦所割裂:真理使它更爱前者,而习惯又使他舍不下后者。

5、一件事不能因为说得巧妙,便成为真理,也不能因言语的朴拙而视为错误;但也不能因言语的粗率而视为真理,因言语典雅而视为错误;总之,智与愚,犹如美与恶的食物,言语的巧拙,不过如杯盘的精粗,不论杯盘精粗,都能盛这两类食物。

6、无论文学、论辩学以及各种问题,凡我所知道的,都藏在记忆之中。我的获知,不来自别人传授,而系得之于自身,我对此深信不 疑,我嘱咐我自身妥为保管,以便随意取用。但在我未知之前,它们在

哪里?它们尚未进入我记忆之中。那末它们究竟在哪里?我何以听人一说,会肯定地说:“的 确如此,果然如此。”可见我记忆的领域中原已有它们存在着,不过藏匿于邃密的洞穴,假使无人提醒,可能我绝不会想起它们。

7、我却愿意偷窃,而且真的做了,不是由于需要的胁迫,而是由于缺乏正义感,厌倦正义,恶贯满盈。因为我所偷的东西,我自己原是有的,而且更多更好。我也并不想享受所偷的东西,不过是为了欣赏偷窃与罪恶。我们所以如此做,是因为这勾当是不许可的。

8、我得到了爱,我神秘地带上了享受的桎梏,高兴地带上了苦难的枷锁,为了担受猜忌、怀疑、忧惧、愤恨、争吵等烧红的铁鞭的鞭打。

9、我背着光明,却面向着受光明照耀的东西,我的眼睛看见受光照的东西,自身却受不到光明的照耀。

10、为此,我设想你,我生命的生命,是广大无边的,你渗透着整个世界,又在世界之外,充塞到无限的空间;天、地、一切都占有你,一切在你之中都有限度,但你无可限量。犹如空气,地上的空气、并不障碍日光,日光透过空气,并不碎裂空气,而空气充满着日光。

11、人生的其他一切,越不值得我们痛哭的,人们越为此而痛哭;而越应该使我们痛哭的,却越没有人痛哭。

12、没有一人能丧失你,除非他离弃你,而离弃了你能走往哪里,逃往哪里去呢?不过是离弃了慈祥的你,走向愤怒的你。

篇五: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读后感

By Guangzhou university @loli-莉

从我手心捧上卢梭的《忏悔录》开始,我便舍不得放下了,如果时间允许,真想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这世上没有任何人是圣人,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无瑕。一个真正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人,才是真正人格意义上完整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作者卢梭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描写自己的一生,毫不隐晦自己最下流最可耻的行为。正如卢梭所说:“我在从事一项从来都没有人从事过的事业。我想将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

看完《忏悔录》的上下部后,我感触良深。正如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自己的反省,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态度。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缺少自我反省,导致自己一错再错,没有进步和上升的空间。人在面对自己犯下的罪孽和过错时,往往会选择逃避和掩饰。我们都不愿意在总目睽睽之下公开自己的罪行,来让别人对自己进行批判。因为我们都认为那是我们身心所不能承受的痛,我们只好麻痹自己,蒙蔽自己犯下的鲜为人知的过错。但是,卢梭给了我们一个典例,他站在时代的风口处,接受这个世界给予他的各种批判。或者,我们不需要向世界公开和坦白自己,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时刻进行自己反省,检点自己的各种行为是否合理得当。 让我们回归到小说里面的内容。

卢梭只是一个日内瓦普通钟表匠的儿子,父亲嗜好读书,在父亲的鼓励和影响下,他凭借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凭借勤奋吃苦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自学,通晓历史、文学、数学、天文、地理等知识,成为令人敬仰的一位伟大思想家。整个自传是卢梭在颠沛流离四面受敌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充满着坎坷与悲惨。

生命伊始,他人生中一切不幸中的第一个不幸是母亲因他而死去。虽然缺失了母爱,但他的生命中并不缺少爱。父亲把对母亲的爱加倍地付出在他身上,再加上善良温和的姑姑的悉心照料,培养出他真善美的本性。即使生活在一个单亲的家庭里,但卢梭并没有受到一点心灵的创伤。因为这段时期的卢梭身边全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都特别疼爱他。孩子的心灵是特别敏感和脆弱的,他们经不起一点儿的打击和创伤。由此我们应该想到,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尤其是单亲孩子更多的照顾和关怀,给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气氛。犹记书中所述画面,父亲与5岁的卢梭一起着迷、沉醉于书香的环绕中,直到东方肚白。大部分人都拥有着同样的回忆,我们在父母亲的陪伴下快乐地成长,画面如此温馨,如此和睦。

童年时期,父亲发生意外,因被一个上尉陷害而流浪他乡,而卢梭则在乡村度过了两年快乐的时光,而且和他表哥情投意合,拥有不少的童年乐趣,乡村生活成为他美好的记忆。环境对一个的性格形成具有不可脱离的关系。喧闹的城市让人性情暴躁,平静的乡村生活则让人心境平和。正如卢梭所说:“这种乡村生活的朴实给我一个无价之宝。”乡村的生活方式是温和的、亲切的、宁静的,它源自于大自然最真实的一面。假如卢梭能在乡村生活得更久,则他的性情也不至于如此愤世嫉俗和忧郁。

12岁的他开始当学徒,师傅的专断蛮横和粗暴的待遇,让他无法忍受,并且还让他染上了许多恶习,比如撒谎、盗窃、贪婪、隐瞒、掩饰等。一年后他被迫外出流浪,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最无耻的兴趣、最肮脏的恶习取代了那些美好的消遣,那是一种多么令人难以接受的转变。卢梭的本性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被

扭曲的。正如孟子的“性善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或多或少受到身边一些人和环境的影响,如果我们的自制力不强,就很容易使自己的秉性受到玷污。一旦染上恶劣的行为习惯,就会像一滴污黑的墨水滴入大缸里,逐渐扩散,最终搅浑了一整缸的清水。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仅需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从事的工作,也要视工作的环境状况来选择。

后来,卢梭在古丰伯爵家当过仆人,过流浪着的日子。期间他体验到民间的艰辛苦楚,感受到百姓所遭受到的欺压,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卢梭对音乐和文学有着一股热情,他还发表了多篇《歌剧》、论文、和小说等等。晚年的卢梭定居于巴黎郊区清静的一间小屋里,他和质朴善良的泰蕾兹在一起生活,得到了暂时的安宁和清静。这里是卢梭逃避尘世纷扰的避难所,心灵自由飞翔的伊甸园。卢梭的晚年是不幸的,由于长期的流浪生涯和对敌对势力无休止的迫害,他的身心和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健康情况急剧恶化。卢梭的一生充满坎坷,不由得是令我感叹。所幸的是他的妻子一直陪伴着他。对于儿子,卢梭抛弃他的初衷其实是出于一种爱。他知道凭自己的经济情况无法抚养自己的孩子,把他们送到育婴堂让国家培养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排。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出卢梭的性格、志趣、爱好,正如他自己在该书几近结尾处所说:“我可以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他们去从头到尾地进行批判:我坚信,人们将总归会看到一个正直、善良、无怨无悔、与世无争的人,一个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更容易忘记别人的过错的人,一个在爱恋温馨的激情之中寻找自己全部幸福的人,一个凡事都实心实意到了不谨慎,到了难以置信的忘我程度的人。”

卢梭的性格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性情乖戾而又正直善良,大悲大喜而又无尽悲观,渴望理解而又生性腼腆,愤世嫉俗而又热衷痴情。他睿智但活得苟且,他坦诚但也有掩饰。他对事物的本质有着不屈的坚持,他对公平公正有着坚决的维护,他对宁静安稳的生活有着无限的憧憬,他对道德沦丧的小人有着凶狠的鞭笞,他对隐藏功利之心的人有着本能的厌恶,他对女性有着狂热的追求和向往。他对人生的看法是如此犀利透彻,让我佩服地五体投地。一个背井离乡、受尽冷落的人,一个疑心重重、无比高傲的人,一个城府很深同时又什么都不会隐瞒的人,一个蔑视一切同时又需要一切的人,一个卷入许多不可饶恕的事情中的人,他却仍能保持灵魂的纯洁。卢梭,是屹立于时代之上的圣人!试想,在追名逐利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够像卢梭一样始终保持着自己人格的自由呢?我们做不了品德高尚的恨世者,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受益,来改变自己的价值观。

卢梭情操高尚,漠视金钱,鄙视富贵,崇尚自由,对下层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在功成名就、可以跻身上流社会时,却始终不愿去过贵族们的那种奢侈豪华生活,只是祈求过上一种宁静的、不受纷扰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在卢梭的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真诚而高尚。于他而言,“人们得到的金钱是自由的工具;追求的金钱则是奴役的工具。”此话流露出他对金钱的巨大轻视,让人对他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依我所见,金钱能够满足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衣食住行问题,但我们决不可成为它的奴隶,贪念只会增加烦恼。增加自己的负担和束缚。对于金钱,我们在追求的同时也要保持一颗淡泊的心,毕竟有些乐趣并不是金钱能够给予我们的。只是,回归到现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够做到不为名利所惑,不被高官厚禄所动的人,又有多少呢?

卢梭的感情生活十分丰富,甚至有点放荡不羁。他对许多女人有着强烈的爱慕和欲望,几乎为他所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而伤感的眼泪。或者

他对女人的爱恋正是源于一颗太强烈、太痴情、太温柔的心。他有着为数不少的风流艳史,例如幼年的他对维尔松小姐和戈桐的爱慕,到达了一种狂热的境界;对瓦朗夫人更是像火一样热烈,把她当成自己的“温柔的母亲、亲爱的姐姐、迷人的女友”,最终成为卢梭的情妇;对加莱小姐、格拉丽芬小姐有着热衷的向往和追求; 对拉尔纳热夫人有着暧昧的情人关系等等。对于此,我更多地认为卢梭

忏悔录爱抉择

更加偏爱女性的美貌而不是源于内心纯洁的爱,那仅仅是因为美貌而片刻引起的性欲。又或者是一种恋母情结,因而对年龄几乎可以充当自己母亲的女人也会产生一种狂热的爱慕。作为一名读者,我并没有心存恶意要中伤作者。但在感情这方面,我觉得他应该接受批判的和自我反省,他这种过分风流的作风让我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反感。

最后,总的来说,《忏悔录》给了我很多感触,它对我日后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也有所影响。卢梭坦然率真的态度、高尚的生活情操和人格将会让我受益终生。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