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塞下曲阅读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25:52 作文素材
塞下曲阅读答案作文素材

篇一:塞下曲

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

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2.(2011·聊城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 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

休的志士的化身。

3.(2011·潍坊期中)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本题考查对时间意象的把握,从季节的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清秋、落叶;从一天的时间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日暮、月初白、流萤

和孤灯。

答案: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4.(2011·威海模拟)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注】 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②此句用宋朝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的词意。③此二句用唐朝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

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①②

答案:“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

的沉闷芜杂的对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5.(2011·菏泽统考)阅读下面的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梧叶儿 嘲谎人

无名氏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瓮来的大肉馒

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醉太平 讥贪小利者

无名氏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②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

腹内刳③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注】 ①阳沟:屋檐下流水的明沟。②嗉:鸟类食管后段暂藏食物的膨大部分,状如袋子。

③刳(kū):剔,挖。

这两首小令各自用什么手法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答案:《嘲谎人》主要是用自我表演的方法塑造了一个爱吹牛撒谎的可笑人物形象。《讥贪小

利者》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贪小利者的可耻形象。

6.(2011·临沂统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 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面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②蕤(ruí):花草下垂

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

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7.(2011·济宁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咏竹

(梁)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①

耻染湘纪泪,羞入上宫琴。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 ①篁:竹子。②湘妃: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

③上宫:宫殿名。

请分别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两诗中的作用。

答案:王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刘诗中的竹象征正直清高、安贫乐道、

不慕富贵的人格,表现诗人对这种品格的持守或崇尚。

8.(2011·济南外国语检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

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9.(2011·烟台一中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

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述,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

的关键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地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 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

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1)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②

(2)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案:(1)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

(2)①女子灯下裁衣,忽感剪刀冰冷,连手也觉得凉了。②诗人于此不直接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之意,而捕捉这一丝细腻的心理感受,表达女子内心之“怨”,虽简实丰,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答

“手先知”为拟人也可)

诗歌的语言

1. (2011·滨州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选材是宋代著名词人潘阆的一首《酒泉子》,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本题考查“炼字”,属常见题型。答题时先答出该字的意义,再结合词句进行解释,最后总结该字的使用对情

感抒发的作用。

答案: 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开对

西湖美景的描写。

2.(2011·济南一模)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著柳,两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 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②原:原野。③辛夷:木笔花,又叫

迎春花。

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案: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

美感。

3.(2011·省实验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2)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

要分析。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

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2)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

“望”的关系即可。

答案:(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

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

“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

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4.(2011·济南统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湘门

陶 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 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②行(hánɡ):行列。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

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

解析: (1)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没。“沉”的主语是“江势”,宾语是“山”。这样,锤炼得好的字就是“沉”字无疑了。“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

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第一句要抓住“烟”字。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第三句要抓住“疑没草”三字。“疑”为“怀疑”,显然不是事实本身;“没草”即“没入草丛”,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没入草丛”的错觉,所以

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

答案: (1)“沉”字好。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

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5.(2011·省实验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①

篇二:九年级语文经典诵读检测试卷(附参考答案)

九年级语文经典诵读检测试卷

一、填空题:

1.晓战随金鼓, 。 (李白《塞下曲六首》)

2.月黑雁飞高, 。(卢纶《塞下曲》)

3. 窈窕淑女, 。 (《诗经》)

4. .曹操《龟虽寿》中最能体现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精神的句子是 , 。 , 。

5. 晏殊《浣溪沙》中抒发惜春伤时之情的对偶句,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句子是 , 。

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 7. ,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

8. ,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9.宝剑锋从磨砺出, 。

10.逝者如斯夫, 。(孔子) 11. , 。南山可移。(曾国藩) 12. ,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1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 。(陶渊明)

15.读一本好书, 。(卡迪尔)

16.理想的书籍, 。(列夫·托尔斯泰)

17.读一本好书, 。(臧克家)

19.朝霞不出门, 。

20.天上钩钩云, 。

21.《格列佛游记》作者是 斯威夫特 ,主人公是 格列佛 。

22.小人国利里浦特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代划分阵营,分为 高跟党 , 低跟党 两派。

23.格列佛游历了 小人国 、 大人国 、 飞岛国 、 慧骃国 等国家。

24.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发现小人国是用 绳技比赛 来选拔官员的,她第四次出游来到了 慧骃国 (国名)

25. 格列佛以 随船医生 身份,得以随船出游,周游世界的。

26. 鲁迅原名 周树人 ,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 文学 家。

27.《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 旧事重提 》,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 散文 集。

28. 《朝花夕拾》中的第一篇是《 狗·猫·鼠 》。

29. 《朝花夕拾》中的《 二十四孝图 》以幽默讽刺的笔调嘲笑封建教育的无效。

30. 《朝花夕拾》中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回忆早年在私塾里的读书生活。

二.选择题

31.《塞下曲六首》(其一)的作者是( )

A.李白 B.杜甫 C.王之涣 D.王昌龄

32.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自的作品是( )

A.《塞下曲》 B.《凉州词》C.《惠崇春江》晚景 D.《行路难》

3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周代诗歌( )篇

A.305 B.300 C.350 D.250

34.从体裁的角度看,余光中的《乡愁》属于( )

A.古体诗 B.新诗 C.说理诗

34.从表达方式的侧重点看,曹操的《龟虽寿》属于( )

A.抒情诗 B.叙事诗 C.说理诗 D.古体诗

35.从作者的思想感情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 )

A.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B.对家乡的思念 C.忧国忧民

36.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属于( )

A.描写 B.叙事 C.议论 D.说明

37.苏轼属于下列哪个朝代( )

A.唐朝 B.南宋 C.北宋 D.晋朝

38.下列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

A.王安石 B.柳宗元 C.欧阳修 D.范仲淹

39.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出自(

A.爱迪生 B.爱因斯坦 C.牛顿 D.伽利略

40.名言“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出自( )

A.莎士比亚 B.郭沫若 C.鲁迅 D.高尔基

41.下列哪个句子出自文嘉《明日歌》( )

A.明照又有明朝事 B.万事成蹉跎 C.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得充实 D月既往,不可复追。

42.名言“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出自( ) ) .日

A.高尔基 B.富兰克林 C.川康端成 D.但丁

43.下面那句名言告诉我们看人要看全面,不能只看表面( )

A.人不可貌相 B.刀不磨要生锈 C.良药苦口利于病 D.人不学要落后

44.列夫·托尔斯泰属于( )

A.俄国 B.法国 C.英国

45.下列哪句名言出自列宁之手( )

A.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B.品格能决定人生。 C.珍惜有限的生命,生命是可贵的。

46.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A. 拟人 B.比喻 C.夸张

47.名言“时间就像海绵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是说( )

A.要珍惜时间 B.要勤奋刻苦 C.要善于学习课外知识

48.和“刀不磨要生锈”的意境不同的句子是( )

A.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B.玉不琢不成器。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9.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意境相同的句子( )

A.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B.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 C.白云苍狗,沧海桑田

50. 慧骃国中“骃”的意思是( )

A.驴 B.猪 C.马 D.狗

51. 飞岛国又称作( )。

A.勒皮他 B. 布罗丁奈格 C. 日本 D. 利立普特

52.格列佛的身职是( )

A.船长 B.随船医生 C.政府官员

53.《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哪个国家的人?( )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54.《格列佛游记》共有多少卷?( )

A.4 B.5 C.6 D.8

56. 《格列佛游记》中提及亚洲哪个国家的详细游记?( )

A.日本 B.英国 C.朝鲜 D.越南

57. 《朝花夕拾》中,阿长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哪一个不是

阿长的性格特点( )

A.迷信 B.不拘小节 C.马虎 D.朴实

58.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

A.《风筝》 B.《无常》 C.《父亲的病》 D.《藤野先生》

59. 《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是哪篇文章?( )

A.《琐记》 B.《无常》 C.《二十四孝图》 D.《狗猫鼠》

60.《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D.学医太难

三、简答题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格列佛在大人国的遭遇?

格列佛又一次出海时,遭遇风暴,被刮到了一个陌生的陆地,那里的居民身高有如铁塔,在大人国的农夫面前,格列佛像鼹鼠般大小,被农夫当作玩物带回家,为了赚钱,农夫把他带到市镇上,让他耍把戏,供人观赏。后来他被王后卖去,得以与国王相处。逐渐地,格列佛思乡之情日益浓烈,在一次随国王巡视边境时佯称有病,去海边呼吸新鲜的空气,当他在岸边钻进小木箱睡觉时,一只大鹰将木箱叼走。后来木箱落入海中,被路过的船只发现,里面的格列佛获求教,终于又回到了英国。

2.请简要说说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参考答案

8.业精于勤荒于嬉

9.梅花香自苦寒来

24. 跳绳比赛 慧骃国

25. 随船医生 51. A 57. C 58. A 59. B 60. C

1. 格列佛又一次出海时,遭遇风暴,被刮到了一个陌生的陆地,那里的居民身高有如铁塔,在大人国的农夫面前,格列佛像鼹鼠般大小,被农夫当作玩物带回家,为了赚钱,农夫把他带到市镇上,让他耍把戏,供人观赏。后来他被王后卖去,得以与国王相处。逐渐地,格列佛思乡之情日益浓烈,在一次随国王巡视边境时佯称有病,去海边呼吸新鲜的空气,当他在岸边钻进小木箱睡觉时,一只大鹰将木箱叼走。后来木箱落入海中,被路过的船只发现,里面的格列佛获求教,终于又回到了英国。

2.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篇三:【阅读欣赏+训练】《塞下曲》

1 《塞下曲》(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

主题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为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

赏析

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1

2

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题库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歌开头两句,抓住环境、气候的特点,描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为下文作了铺垫,表现诗歌的主旨。

B.第五、六句运用对仗,选取了一天的军旅生活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战士奋勇杀敌报国的精神面貌。

2

3

C.皑皑的白雪,凛冽的寒风,幽怨的笛声,惨烈的厮杀,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态度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D.这首诗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和化用“楼兰”这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杀敌的满腔豪情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参考答案:C

2.诗歌中“折柳”一词语意双关,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答:将士们常年驻守在边关,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春风杨柳的景致,所以只能奏起《折杨柳》的曲子。“折柳”既指《折杨柳》这首曲子,又指内地那杨柳依依的春天景致。

3.诗歌最后一联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答:歌颂了将士无怨无悔驻守边关的赤胆忠心和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

3

篇四:江苏省张家港市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质量调研考试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张家港市2014届九年级10月质量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3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怅( ▲ ) wǎng 和( ▲ )xù 如愿以( ▲ )chóng ( ▲ )xiāo声匿迹

2.下面两句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①仰望这缕芊弱而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序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

②“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碧波万倾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

别有一翻滋味。

3.默写古诗文名句。(10分)

① ▲ ,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六首》)

② ▲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③ ▲ ,单于夜遁逃。( ▲ 《塞下曲》)

④晓战随金鼓, ▲ 。(李白《塞下曲》)

⑤泪眼问花花不语, ▲ (欧阳修《蝶恋花》)

⑥ ▲ ,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⑦蒌蒿满地芦芽短, ▲ 。(苏轼 《 ▲ 》)

4.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6分)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需要依据天气时令安排生产的情况:

(1)【关注时令】上面前三幅图片呈现的是泰州地区的一组物候现象,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描述出来。(3分) ▲

(2)【心系农事】晓华家种有数亩农田,父母利用农闲去了邻近城市务工,根据你从上图中了解到的物候

现象和泰州天气预报信息,请以晓华的身份给他们发送一条提醒短信。(3分) ▲

第二部分(46分)

阅读《陈涉世家》中的一段文字,完成5~9题。(14分)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

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5.哪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 ) ..

A.以激怒其众 / 或以为死 B.从民欲也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

C.或以为死 / 或遇其叱咄《送东阳马生序》 D.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 乃行卜 ....

6.陈涉吴广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2分)

【答】 ▲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陈涉吴广发动起义的三部曲。(3分)

【答】 ▲

8.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所体现的陈涉的性格特点。(3分)

【答】 ▲

阅读苏轼的《记游松风亭》,完成第9题。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

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

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

【注】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县。苏轼游松风亭为宋哲宗绍圣元年十月间事,在贬谪。

9.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答】 ▲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答】 ▲

阅读《鼎湖山听泉》选文,按要求答题(8分)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泉声浸着月光,听

来格外清晰。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 ,是草丛中淌过的小

溪;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

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

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

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

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

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

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10.语段主要写了哪三个内容? (3分)

【答】 ▲

11.“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中的“浸”字用得好,请赏析。(2分)

【答】 ▲

12.请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听雨后的一点感受,要求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50字左右)

(3分)【答】 ▲

阅读韩青的《沉淀自己的心灵》一文,完成10-12题。(8分)

①在这个世界上,浮躁的人越来趟多。他们往往为了追求名利、权势、地位等身外之物,急于求成,

把不该缩短的过程缩短了,甚至想到什么就想立马得到。因此,在这个过程里,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等行

为就应运而生,更有甚者,为此诞而走险。

②在这些浮球面前,我们应该认识到,沉淀自己的一心是,对于整个人生是多幺曲要。

③当年,著名学者王叔岷考入北大文研所后,所长傅斯年首问他:“你想研究什幺课题’”他说“《庄

子》。”所长点了点头说:“要把才气洗净,三年之内不许发表文章!”这话让他很纳闷,为什么三年内

不许发表文章呢?但他没有跟所长去争辩,而是按照所长的要求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术研究上,从校勘

训诂入手研究《庄子》,后来终于成为20世纪在《庄子》字意训诂方面最权威的学者。有了成就的王叔

岷,才明白了所长当初的良苦用心。——做学问最忌目光短浅、心浮气躁,“板凳要生十年冷”。

④沉淀自己的心灵,就是让心灵变得日益纯粹、明净,滤去那些杂质——诱惑、欲念等。“降魔先降

心,心伏则群魔退”,这也正是《菜根谭》里的智慧的忠告。

⑤生活中,我们常说,缓一缓、静一静、忍一忍,让一让、做一儆??其实这些都是沉淀,因为它们,

我们保证了最真实的自己。心灵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沉淀,那些人格的魅力就是沉淀的结果。

⑥台湾作家琼瑶首说:“人生如河,人要沉到河的底部。”所以,一个人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深度,一

些“急流”随时会扰乱他,甚至“冲走”他。因此,为了那深度,就必须耐心地去沉淀自己的心灵。只有

这样,我们才活得问心无愧,真实而高贵。

(有删改)

1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2分)【答】 ▲

14.文中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4分)

【材料】美国歌后惠特尼·休斯顿曾被誉为“美国第一嗓”,后来嗜酒成瘾。由于长期受到酒精的侵

蚀,她的嗓子变得沙哑粗糙,甚至发不出声来。酗酒最终断送了她的事业。

(1)请根据本文的主要观点,对材料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2分)【答】 ▲

(2)董老师认为,这则材料也可以用作本文的论据,请你揣摩一下他的意图是什么。(2分) 【答】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L3—17题。(16分)

大 风

莫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

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极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

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剖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 路的两边长满

野草,行人的脚压适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

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

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根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

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善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快,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捉着一柄小镰

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干就低头割他

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

去了。

不知何时,无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

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

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

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幺々”

“风。”

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

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

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城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

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爷像一尊青铜

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赶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粱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

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选自《萌芽》 2013年第1期,有删改)

16.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3分)

【答】 ▲

17.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 甸中,“爬行”一词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

分)【答】 ▲

(2)品味“我们钻进了风里”一句中“钻”的妙处。(2分):【答】 ▲ .

18.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结合全文说说爷爷是个怎样的人。(3分)

(1)“爷爷,那是什幺?”

“风。”

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腰。

(2)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 上的

塞下曲阅读答案

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

(3)“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答】 ▲

19.文中画线段描写了大风降临前的情形,请简要赏析。(3分)

【答】 ▲ 2 0.小说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3分)

【答】 ▲

三、作文(60分)

21.盘点过去的十几年的日子,这一路,和家人一起走过琐碎的温馨,和老师一起走过求索的艰辛,和伙

伴一起走过青涩的青春,和书籍一起走过墨香的惬意??请以“一起走过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书写整洁。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和人名。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调研试卷

初三语文试题答题卷(满分130分)

提醒: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的相应地方。

1、

2、

3、①

③ (作者 )

④ 。

⑤ ?

⑥ ;

⑦ 。(《 》)

4、(1)、

(2)、

5、( )

6、

7、

8、

9、(1)

(2) 10、

11、

12、

13、

14、

篇五:边塞诗练习及答案

边塞诗练习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①早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②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③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补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②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储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①更喜欢本诗。

②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③“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④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比较鉴赏,写出为什么)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好处。

答:①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

②反映宋军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

③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2)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上阕侧重描写,下阕侧重抒情。

全词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壮志难酬,有家难归。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1)诗中“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答:汉代羽林军穿棉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是借代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答:本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

① (结构上)“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

② (内容上)“无定河边骨”和“深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

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

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③ (情感上)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

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3)就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答:“可怜”“犹是”两句,以特别伤惨和沉痛的心情,用跌宕有致的语句,表达诗人①对阵亡战士的哀伤和悼念,为后方闺中人不知实情依然梦里与爱人相会的令人痛彻肝肠的情感与伤怀(②对闺中人的哀怜与同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指灵州。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之为受降城。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本题考查艺术手法)

① 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

② 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

③ 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

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

④ 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

⑤ 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

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河湟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注: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合流的一带称“河湟”。诗中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进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①记述了一个久戍河湟幸存的老兵,

②他的战友们都战死,自己有幸回到故乡,黄昏时分独自吹奏着边庭的乐曲,

③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哀伤。

(2)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请作简要分析。

答:诗通过河湟旧卒的遭遇,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控诉了唐政府的无能。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①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

②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答:①“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

②高度戒备,不事张扬,表现战事的紧张状态。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答: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请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

①诗歌描写了一个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的抗金英雄形象。

②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请分析这首词中典型的艺术手法。

①这首词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②这里是匹马驰骋疆场,那边是蒙尘貂裘战袍;这里是壮心在前线站场(天山),那边是退居家乡(沧州)

③作者用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抒发作者心中的满腔的幽愤和无言的抗议;激起读者对爱国志士产生很大的同情,对昏庸的南宋朝廷的憎恨。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