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故乡》的人物典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7:15:26 体裁作文
《故乡》的人物典型体裁作文

篇一:《故乡》人物形象

《故乡》人物形象小结

1. 闰土

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装弶逮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是儿时“我”羡慕向往的英雄。二十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更可怕的是他内心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以“老爷”称呼;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他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2. 杨二嫂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力,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3.“我”

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要等同于作者。“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篇二:《故乡》分析人物形象案例

《故乡》分析人物形象案例

作者:蓝庆花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5年第04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速读课文,掌握小说中进行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描写的具体方法,包括作家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2)学会准确分析主要人物闰土、杨二嫂的性格特点,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正确理解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表现主题。

(3)通过表演使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栩栩如生,从而使其在趣中显智,能够快速地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选择能体现小说主题的精彩片段,分角色阅读小说,掌握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描写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创造性的分析能力。

(2)重视从小说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方面来探究人物的言行及影响人物的性格因素,让学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

(3)合作探究小说的人物形象时,重点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恨之情,并概括出小说主题。

(4)通过学生人物形象的表演,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主题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旧社会人民痛苦的根源,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珍惜与热爱。

(2)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做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社会有用之人。 教学重难点

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特点来表现主题。

教学方法

分角色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人物形象表演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一)小说有三要素。其中哪些要素最主要?为什么?

(二)如何通过这些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的主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看看他们有怎样的人物性格特点?

二、速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一)复述故事情节,思考:

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

(二)分角色诵读法

在文中标出闰土、杨二嫂前后二十年变化的有关的句段。

三、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

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年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表现的?

(一)分析闰土形象

1.填充表格。

2.揭示根源何在?

表面原因:(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社会落后愚昧。

深层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社会制度的毒害造成。

(二)分析杨二嫂形象

1.填充表格

四、理解探究,归纳主题

1.小说刻画了主要人物闰土,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的形象?

(目的:通过杨二嫂的尖酸刻薄、自私势利贪婪反对闰土的正直善良。)

2.二人发生变化的原因?

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毒害,造成人们纯真人性的扭曲。

3.小说通过塑造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来表现身,什么主题?

(板书)

人物:闰土 杨二嫂

形象:勤劳善良 尖酸刻薄

痛苦不堪 势利贪婪

(农民) (小市民)

塑造 农村经济衰败 小工商业者破产

目的:农民愚昧贫困 生活日益贫困

主题:揭示…… 揭露…… 反映……

(揭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村经济萧条,农民生活困苦,小工商业衰败,人民愚昧、贫穷、落后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思想对人精神的摧残,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是“冷漠、隔膜”的社会现实。反映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能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强烈愿望。)

五、拓展延伸

试分析下面鲁迅塑造的“孔乙己身材高大,是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人物形象,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形象:自命清高 穷困潦倒 迂腐愚昧 好吃懒做(读书人)

主题:抨击封建教育的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毒害极深的社会现实。

六、创意表演

请欣赏《前后30年》片段表演,说说前后30年人物形象的变化,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儿子10岁

(家穷,没米下锅,儿饿哭,母忙农活焦头烂额)

30年后

(家富,儿当总经理,鸡鸭牛羊吃不完,母跳广场舞)

主题:人民生活好,祖国繁荣富强

七、关注社会,开展德育

同学们,鲁迅笔下的闰土,生活痛苦不堪,因为生在黑暗的旧社会制度下,由活生生的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木偶人;举止端庄、美若天仙的杨二嫂变成了贪婪、自私、势利的丑女人。他们俩是当时千千万万农民与小商业的典型代表,他们悲惨的命运是因为当时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双重压迫造成的,我们对他们遭遇只是同情和痛惜!

希望你们珍惜拥有的幸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再创新的辉煌!

八、课外作业

联系生活实际,刻画出你熟悉的一个人物形象,要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反映当今的社会生活,题目自拟。

教学课后反思

1.学生掌握了运用的对比手法,懂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课堂结构完整 从课前的导入(小说三要素)——速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归纳总结(表现主题)——创意表演(关注当今社会)——布置课后作文(学以致用)。这方面完成得较好。

2.能抓住小说的重点来实施课堂教学

小说的篇幅较长,所写的人、物和事比较散乱,叙述的故事错综复杂,如果老师不抓住小说的重点,学生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就会产生厌学心理,或是对小说学得一塌糊涂。我认为:正确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正确

理解作品主旨是让学生读懂小说的关键。在这环节上,我能够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是我上这一节课的最大成功之处。

3.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来实施课堂教学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学生对问题的合作研讨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在分析孔乙己形象练习中学生很快概括的主题内容。

4.加强作品与现实社会的链接,为作品注入时代的活力

鲁迅作品中有改造国民性思想,我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生活发生的变化,与闰土做个对比来体现当今生活的美好、国家政策好、制度的优越,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

5.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以《30年前后》为题,让学生表演爸爸10岁时家庭困苦生活,与爸爸30年后成为富豪的家庭景况,来让学生对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的主题加深理解。特别是奶奶晚上出去跳广场舞《小苹果》表演,这环节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 但在合作探究闰土中年形象时花的时间较多,练习少,课堂时间分配欠妥。

编辑 段丽君

篇三:故乡人物

故乡——人物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2、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3、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所学方法运用到中考记叙文阅读人物性格概括。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课文所学方法运用到中考记叙文阅读人物性格概括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 2、完成闰土人物性格分析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课

外阅读的小说作品就更多了,阅读这些小说作品,为我们积累了许多阅读小说的

经验。那么,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情节、人物、环境)欣赏小说,要学

会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今天,让我们借助鲁迅先生

的《故乡》,再一次学习如何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二、分析文章刻画的人物形象。

1、通过预习,大家说说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说说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

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主要人物是闰

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线索人物是“我”。

2、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

(1)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

化。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

(2)朗读12-30段:记忆中的少年闰土

(3)朗读54-76段:眼前的中年闰土

(4)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动作、语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

的态度。(借助表格)

A.外貌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12段),“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

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15段),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55

段)——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

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

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55段)——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使人倍感怜悯、同情。

B、动作:

少年闰土:(12、18段)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

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中年闰土:(60、71段)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

迟钝麻木。——迟疑麻木、痛苦难言。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

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C、对“我”的态度: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15段)送“我”贝壳和鸟毛,(30段)告

诉“我”很多稀奇的事。(18-28段)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

真的友情。——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说也说不完。——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

可悲的厚障壁了。(59-61段)——“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

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D、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17-28段)??天真活泼,无

忧无虑。——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75段)——悲哀、痛苦,生活压

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5)小结:

从上面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年闰土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少年闰土已判

若两人。

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装逮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

“我”羡慕向往的英雄。二十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先前的

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

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更可怕的是他内心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以“老

爷”称呼;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他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

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极度愤慨和对劳动人

民的同情。

(6)曾经是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活得这样麻木、悲惨。是什么原

因造成的呢?从原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74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

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

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

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

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

创伤。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

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

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7)作者不但通过闰土这一形象本身前后两个阶段的对比中完成闰土这一人物

形象的塑造,而且通过闰土父亲、闰土、闰土儿子水生这一系列的对照来完善闰

土这一形象,使之更丰富,更富于典型性。

三十年前,在生活重压下的闰土父亲,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为了怕他夭

折,取名闰土,还“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三十年后,在更沉重的压迫下的闰土,生活比父亲更艰难,连圈子都无力给

儿子戴上,用香炉、烛台代替了银项圈。寄希望于神灵,连“希望”也变得比父

亲渺茫了。

三十年前,闰土是一个聪敏勇敢,天真烂漫的少年。

三十年后,他的儿子水生又长成了当年闰土的模样,所不同的是,“黄瘦些,

颈上没有银项圈。”

这一组形象的对比,使闰土之一形象更丰富,更富于典型性。在他身上,集

中地表现了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同时,这一形象还说明:故乡没有变,闰土们

一代接一代地在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当马,一代接一代地遭受经济上的

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重复着这一悲惨的人生;可故乡却又变了,

剥削更重了,压迫更深了,摧残更烈了,劳苦大众的命运,一代比一代更悲惨了。

也许他们的后代,也会步他们的后尘,在这样的轮回中挣扎。因为中国漫长

的封建时代,广大民众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过来的,好像黑暗隧道中看不到尽

头(无数农民起义推翻封建王朝,然后又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再爆发农民起义,

再??历史不停地轮回着,民众的苦难也不停地轮回着)。

三、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

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

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

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四、考场人物形象答题技巧指导

(一)过渡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明白“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有人说,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都是人物

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从人物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中,便能管窥出人物细腻而

复杂的内心世界。基于此,近几年中考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小说、散文阅读考

查的力度,对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的分析更是必考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应该

采用怎样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呢?

(二)【常见题型】

一般有以下三种题型:①指认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

评价)。

(三)【答题技巧】

如何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品味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

果戈理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老舍认为,“人物的外表要足以烘

托出一个单独的人格”。因此可以从人物外貌入手,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此外,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如果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

谈话中推出每个谈话的人物。”因此,也可以抓住人物富有特征的语言来品味人

物形象。除了观其形、听其言外,还可以察其行,从人物的行为事迹中来分析其

形象。比如《社戏》中阿发让大伙儿偷他家的蚕豆一事可以看出阿发淳朴憨厚的

性格特点。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可采用“从??中可以看出×××具有??的性格特

点”的答题模式;评价人物形象可以采用“从??中可以看出×××是一个??

的人,具有??的精神品质”的模式。

2、通过环境背景分析人物的性格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故事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因此人物的

性格或情节的发展必然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为了更好地揭示人物的性格,

必须准确地把握各种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渲染、烘

托气氛,抒发或寄托作者和人物的感情。社会环境描写不仅可以交代背景、渲染

气氛,而且对人物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有重要的影响,使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

主题切合时代。

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可以剖析人物的性格。

比如《故乡》中“我”离开故乡时,“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那么“我”

对故乡到底怀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呢?先看时代背景,文章反映的是二十世纪二三

十年代的事情,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故乡当时的生活情形和故乡人的生活

现状让“我”感到失望;再看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作者对闰土的遭遇是深表同情

的。由此可见,作者对故乡的感情是既失望又抱有希望,既想离开又很留恋。

这类试题往往采用“这句(段)话表达了×××??的思想感情”的形式来解

答。

3、深入剖析事件分析人物的性格

人物通常是靠事件来表现的。通过事件,可以看出人物的职业和身份。这是

分析人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分析人物的性格时,尤其要抓住文章中特殊的事件

来看,因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在一个特殊事件里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4、联系作品的主题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的性格

作品的主题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要靠人物和事件来表现的。我们也可以通

过联系作品的主题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反推人物的性格。

比如《故乡》中“我”离开故乡时,“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那么“我”

对故乡到底怀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呢?先看时代背景,文章反映的是二十世纪二三

十年代的事情,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故乡当时的生活情形和故乡人的生活

现状让“我”感到失望;再看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作者对闰土的遭遇是深表同情

的。由此可见,作者对故乡的感情是既失望又抱有希望,既想离开又很留恋。这

类试题往往采用“这句(段)话表达了×××??的思想感情”的形式来解答。

5、从对比中剖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

有些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将人物不同时期的外

貌、神情、语言、动作以及所做的事情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寻觅人物性格形成变

化的原因。

如在分析《故乡》中闰土的形象时,可以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形象进行

比较,从而得出闰土性格变化的社会原因。可以采用“??是其性格形成变化的

原因”或者“其性格形成变化的原因是??”这样的形式答题。

五、真题演练

例1.他走向手术台,眼中浮起严肃郑重的神色。我注意到他双脚踏上了一个约

20厘米高的木台。陪我的人附耳轻声告诉我:他身高只有1.62米,那木台是为

他特制的。站在手术台前的他和在换衣间的他有了明显的区别:老态一扫而光,

一副昂然冷峻之状。随着他的眼神改变,手术室里的气氛也骤然一变:一股紧张

弥漫开来。

(选自周大新《大医仁心》)

【真题回放】吴孟超进手术室后作者有两次描写到他的神态,请找出来,并说说

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2011年四川乐山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这道题是考查考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也是考查考生的理解概

括能力。解答这道题要整体感知全文,应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辨

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眼中浮起严肃郑重的神色。”“老态一扫而光,一副昂然

冷峻之状。”这里运用神态描写,准确地反映了吴孟超对工作严肃认真、投入工

作时精神抖擞、自信沉着、全神贯注和忘我工作的状态。

【参考答案】神态描写:“眼中浮起严肃郑重的神色。”“老态一扫而光,一副

昂然冷峻之状。”作用:准确地反映了吴孟超对工作严肃认真、投入工作时精神

抖擞、自信沉着、全神贯注和忘我工作的状态。

例2.吃过面,峰子便去村小学找校长。

[B]说是学校,其实不过一层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木杆,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学校长年驻校的,也就校长一人。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

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儿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

“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选自秦俑《榜样》)

【真题回放】[B]处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这里既反映了乡村 的特点,

又衬托了峰子 的品质。

(2011年福建福州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可先从环境描写渲染了什么氛围、营造了什么意境、

提供了什么背景等角度,总结出环境描写的作用;然后再从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

物性格、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这一点,总结出环境描写烘托出的形象特征。[B]

的环境描写,既反映了乡村的贫穷落后,又衬托了人物形象峰子立志乡村教育的

高尚品质。

篇四:春蚕与故乡的主要人物比较

《春蚕》和《故乡》的主要人物比较

[内容提要]

《故乡》与《春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篇佳作,创造出闰土、老通宝等典型的人物形象。两篇小说都是描写农村生活,通过对主要人物不幸生活的描写去展现特定背景下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从而提示更加深刻的问题。但由于写作时间、写作背景、环境、作者等各个原因,从而导致人物身上存在差异。本文在人物方面做出比较,通过生存状态、性格形成原因、悲惨遭遇的原因、由人物揭示的主题不同做出具体的阐述,来说明鲁迅和茅盾在小说题材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

闰土 老通宝 人物比较 题材 异同

[正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茅盾无疑是文坛两颗璀璨的巨星,两位大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同时他们带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自从鲁迅开辟了农村题材之后,农村由一个无人注视的小角落,变成人们竟相创作的焦点,在那一段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如台静农的《地之子》、叶紫的《丰收》、许杰的《疯妇》等第。鲁迅的作品中自然也有不少这样的佳作如《故乡》、《社戏》等。而《故乡》更具有代表性,茅盾沿着鲁迅开辟的农村题材继续前进,在前进的道路上又有自己的特点并留下经典作《春蚕》。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它深刻的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春蚕》是以“九.一八”变为背景,是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富裕的江南农村破产的过程.茅盾在“九.一八”事变后,曾回到阔别以久的故乡—浙江桐乡乌镇。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浙东农村的变化,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渗透,如日货倾销所造成的农村经济危机。这一现实触发了茅盾心中的生活经验:母亲的外祖父家是丝商,亲戚世交中有不少是蚕季“叶市”的要角,他耳闻目睹了“一年一度因桑叶、茧子价格的涨落而造成的紧张悲欢”。以这些丰厚的生活体验为基础,此后他便开始进行构思。

《春蚕》与《故乡》都是取材于农村生活,通过对主要人物不幸生活的描写去展现特定背景下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从而揭示更加深刻的问题。由于写作时间、写作背景、环境、作者等各个原因,从而导致人物身上存在着差异。

《春蚕》和《故乡》的出现为中国的现代文学史留下不朽的艺术典型,纯真活泼的少年闰土、固执善良的老通宝、充满青春活力的多多头等。在这些人物的命运遭遇上,可以折射出某些重大的问题。本文就是从人物比较出发进行探讨。

闰土和老通宝都是贯穿全文的中心人物,他们是本文比较的对象。

一、生存的状态不同。

闰土是一个有自己土地的农民,“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的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又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从描写闰土外貌的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像闰土这一辈农民的艰辛,以及大概的生活状态。“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这就是闰土的生活,每天起早摸黑,日晒雨淋,辛辛苦苦连第六个孩子都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贫穷就是他的生活,自己却不知为何这样。“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闰土对现在的生活已经麻木了,迟钝了,背负着传统的重担,生活在贫困线上,但无法摆脱。

老通宝是《春蚕》和《秋收》中的主人公,是“农村三部曲”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是中国老农民的典型:勤劳节俭,倔强坚韧,保守迷信,也有较浓的家长作风。这是继鲁迅写闰土之后的最具有典型性的老中国农民形象,老通宝跟闰土一样有共同的文化心理:靠天思想,认为只要有个好收成,乡下人就可以翻身。他乞求老天爷要长眼睛。他那种忍辱负重的精神,安份守纪的做人之道,写得很深刻。但是,正是这种天时地利和辛勤的劳动换来了罕见的大丰收,却是春蚕越多,它损失越大。老通宝“白赔上十五担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下的忍饥熬夜还都不算!与闰土不同的是老通宝对自己的生活有清楚的认识,却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使他找不到导致自己这种生活状态的原因。他思想上背着沉重的封建社会自耕农的因袭重负,保守,固执,迷信鬼神,相信天命,在贫困和破产的处境中仍然恪守“安分守已”,做“规矩人”的处世哲学,希图一边靠勤俭持家,拼命死干,一边靠对天命的虔诚祈祷,来改变贫困和艰难的生活状况。在这条坎坷不平的老路上,他向大自然夺得了意想不到的蚕茧丰收,却在社会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一败涂地,丰收的胜利带来的是更多债务和更大的饥荒。

二、性格形成的原因不同。

少年闰土心里装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是儿时我羡慕向往的英雄。20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端麻木,更可怕的是他心灵的变化。“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精;动着嘴唇却没做声。他的态度恭敬起来,分明叫到:‘老爷??””这位朴实憨厚的农民,见了阔别多年的朋友也是百感交集,却选择了社会和身份都需要的“老爷”的称呼。“啊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

《故乡》的人物典型

小孩子,不懂事??”正是这些规矩扭曲了闰土的性格,污染了他的灵魂,而且也毁灭了人与人之间真正平等的友宜。传统的封建意识,窒息了闰土反抗思杨的火焰,他在对我的感叹自己艰难的境遇之后,“沉默了片刻,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在他脑中没有想到抽刃而起,依靠自己的力量搅乱社会的秩序,谋取自身的解放,所以在“我”搬家的时候,选取的是一堆草木灰和一副香炉和烛台,使他的性格愚昧无知,善良却很懦弱。瞿秋白同志曾说过:“小资产阶级的知识阶层中,有些是和中国农村、中国受尽欺骗压榨束缚愚弄的农民群众联系着。这些农民从千百年的经验中学会了痛恨老爷和田主,但没有学会,也不能学会怎样去回答这些问题,怎样去解决这种痛苦”闰土自身的遭遇“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使他变得像木偶一样的人,麻木呆板。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社会的劣根性,使得农民觉醒还是一段遥远的路程。

老通宝勤劳善良,有着普通劳动人民的一切优秀品质,却又顽固迷信,虽对自己的生活有清晰的认识,却由于历史条件限制,他找不到形成自己悲剧的原因。他曾把自己家庭破败归诸鬼神作怪,因而他不知多少次为长毛鬼悼念。同时,他和一般农民一样,有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摆脱不幸的困顿生活的强烈愿望,但又不能寻求出通往幸福的生活的正确道路。他知识有着一般农民所固有的朴素而又直感的思想,把希望寄托在“勤俭忠厚”这一点上,并以此自慰。正是有“勤俭忠厚”的信念,他精诚专一,全力心赴春蚕收获工作之中。另外他依赖有一种超现实能力主宰人们的观念,相信“真命天子”真会出世,故他遵守而且还要他儿子遵守养蚕时的一切禁忌。老通宝这种思想性格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因素。前者使老通定这人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造成了导致他走上悲剧命运的性格因素——愚昧落后,而后者又使老通宝具有追求幸福,向往勤劳忠厚等,使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老通宝身上潜在的朴素的阶段意识和潜藏着对现实的反抗性。正是这两种因素的交相影响,才形成了他既矛盾又统一的性格特征。

三、悲惨遭遇的原因不同。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母亲的话说出了闰土悲剧的基本原因。“挑出去卖,总要捐几回。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深刻的社会矛盾,逼得

农民走投无路。中国资产阶段领导的民主革命并未给农民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并未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民国”建成后,民不堪命。政治“比满清尤坏”的社会现实对于自己的艰难处境的社会根源闰土并没有清楚的认识,但实际生活的感受中,他觉察到在那个社会里,勤劳的劳动人民是没有出路的。因此可以这样说,闰土的命运代表了20世纪初中国广大贫苦农民的共同命运,闰上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社会现实。

《春蚕》一文是以江南农村为背景的。它通过农民老通宝一家人蚕花丰收,而生活却更困苦的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旧中国农民须在年成丰收之外,去另找真正的出路。作品采用虚写的手法把人物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上:“一二八”的上海战争刚刚过去,由于外货倾销,民族丝织工业陷于破产的境地,因而江南一带农民的主要副产品——蚕丝也就没有了销路;封建地主阶级的高利贷剥削更加残酷;资本家也乘机压低蚕丝的收购价格。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面,老通宝一村人经过一个月的辛勤紧张的养蚕劳动,虽然取得了多年未有的蚕茧丰收,但是丰收给他们带来的不是富裕和幸福,而是更多的贫困和灾难:“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饿熬夜还都不算!”老通宝是一个勤劳忠厚而又保守落后的老一代农民。他凭着“活了六十岁,反乱年头也经过好几个”的经验来分析和对待眼前的事物。他限约地觉察到,世界之所以“越变越坏”,都只因为有了“洋鬼子”的缘故,因此他不仅痛恨“洋鬼子”,而且仇视一切带有“洋”字的东西。他热爱劳动,相信只有田地熟和蚕花丰收,才可能使他们的日子变好。他也相信命运和鬼神,虔诚地遵守、而且要他的儿子阿多也遵守养蚕时的一切禁忌。时代变了,周围环境变了,而他的思想却一直未变,这是他成为悲剧性人物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由典型人物揭示的主题意义不同。

《故乡》这篇小说通过“我”回故乡的搬家的见闻感受的描写,深刻的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极度贫困的严重现实,深刻而多方面的揭示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彻底的否定和对新生活殷切希望,召唤人民群众自己起来救自己,共同为实现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春蚕》较之作家以前的小说,主题的发掘要深刻的多。茅盾在早期的小说中,大多是表现小资产阶级青年在“五四”到大革命浪潮中反封建的苦闷、彷徨的心理,出现一些“平凡”者的悲剧或暗淡的结局。而《春蚕》中,他抓住了农村中具典型意义的“丰收成灾”的事件,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同时在《春蚕》

中,作者已不满足于早期作品对黑暗现实的单纯揭露,而是更进一步的揭示造成这种黑暗现象的根本的社会原因。同时他不满足于对单纯的劳动人民生活苦难的展示,而是又表现了劳动人民在黑暗现实面前的挣扎、觉醒和那种反抗作品主题既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又有一定的历史事件的鲜明特征,这是和其他短篇小说不同的。

这两篇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春蚕》中老通宝身上出现了恨洋的心理和出现了多多头这个人物。

老通宝的性格诸因素中,有一点还是值得注意,既他有着朴素而又鲜明的爱憎观念。一方面,因为他相信依靠自己的劳动能挽回厄运,故他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是始终不懈的;另一方面,他在现实生活的感受中,产生了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无比憎恶的感情,他意识到“世界越变越坏”,总和洋鬼子有关,因为他自从看到镇上出现了洋货,河里有了小货轮以后,“自已田里长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且镇上的东西却一天天贵起来,他父亲留下来的家产就这么变小,变做没有,而且现在负了债。”所以他就痛恨一切洋鬼子和一切洋东西。并且老通宝又看到新朝代(即国民党新政府)也没有使这种情况改观,恰恰相反“镇上的东西一天一天的贵了起来,派到乡人身上的捐税也更加多起来。”对此,老通宝深信这是他们“串通了洋鬼子干的”,因而,他对所谓的新政府也是深恶痛绝的。这种朴素的直观的爱憎感情,虽然还缺乏时确的阶级意识,但是他却是老通宝这个人物由愚昧到清醒的一个重要基础。而善良,忠厚,勤劳,朴实,有着传统中国农民的一切优点的闰土是悲哀痛苦,麻木迟钝,像个“木偶人”一样。这是一个被旧制度压得直不起腰的“苦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下苦苦挣扎的老一代农民的艺术典型。他的典型性格是: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而不觉悟,有严重的等级观念和迷信思想,对生活绝望,寄希望于神灵。这与老通宝具有了朴素的直观的爱憎感情是显著不同的。

《春蚕》中另一个人物形象多多头是老通宝的儿子,具有和父辈不同的性格,他年轻活泼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他不像老通宝那么固执偏见,迷信鬼神,忧悉沉郁。在整个家庭中他是唯一的“不大相信鬼神”的人,他也不大相信“勤俭忠厚”能改变自己穷苦的命运,他的见解要比老通宝高明的多。作者这样叙述道:“他永不相信靠一次蚕养好或是田里熟,他们就能就可以还清债有自己的田;他知道单靠勤俭工作,即使做到背脊折断也是不可能翻身的”同时,他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关注并且做了一些思索,他觉得“人与人之间有什么地方永远是弄不对的”虽然他由于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的局限,还不能用阶段斗争观点来看待社会上各种复杂的现象,但他毕竟和老通宝不同,他是对显示有一定认识的,而且具有自发反抗意识的年轻人,我们如果联第《秋收》、《残冬》这两个连续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