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关于情感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8 17:26:31 高中作文
关于情感的作文高中作文

篇一:关于情感的作文素材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关于情感的作文)

1

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相爱。

那时的孙中山已经在家乡和卢氏成亲,孙中山又反对纳妾,于是在万般不得已之下,去征求卢夫人意见,问询她是否同意离婚,并说明了离婚的理由。

在那个一纸定姻缘,一言定半生的年代里,裹着小脚的卢夫人,在回信中只写下一个“可”字。她同意离婚。

不追究不问询,不埋怨也不抱恨。

朋友问她“为什么这么轻轻松松就同意了,你可知离婚对一个女人意味着什么?”

她对友人说:“我常识唔够,更唔识英文,我又缠脚,行动也不便,我怎可以帮到先生呢?”

2

小舅死在06年的秋天。北方的秋天,瑟瑟而萧冷。

他在世时,就与小舅妈不和,常常争吵不休,整天锅碗瓢盆轮番摔。小舅来城里做工,小舅妈一路尾随其后,来了接着吵。男人的包容与女人的柔情早被他们磨灭得销声匿迹。 我曾小心翼翼问过我妈,“为什么他们在一起那么难,却从不分开。”

我妈说,“结发夫妻。”

自他过世后,小舅妈便独自带着一儿一女讨生活。艰辛也不语。

我和妈妈几次去看望她,妈妈都在旁侧劝她,不妨再找一个男人聊以度过往后的日子。毕竟往后还很是漫长。

小舅妈总是笑笑,敷衍着“再说吧。”

有次我拿着小舅妈的手机玩贪吃蛇,不小心按到了短信里的已发信息,里面只躺着一个收信人,是小舅的名字,最近的一次信息是:又梦见你了,我还在梦里骂了你。我真该死。 我惊慌失措地退出来,又调到贪吃蛇的游戏界面。

“姐啊,我永远忘不了他的样子。”小舅妈坐在沙发的一端对妈妈讲。阳光洒在她身上,却一点也不显得温暖。

自此,我妈再不提让小舅妈再觅一夫的事情,再提也是枉然。 只当是生死作相思。

篇二:情感与作文

浙江省特级教师姜汉林情感与作文

姜汉林

姜汉林,男,1943年1月出生,江苏通州人。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嘉善县教育局教研室和教科室工作,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工作。系浙江省文学学会、省语文学会、省写作学会会员,嘉兴市作家协会会员,嘉兴市学术委员会委员,嘉善县作协名誉主席,嘉善县第十届政协委员。终身享受特级教师津贴者。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其中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二十二年,自1995年8月起从事教育科研和语文教学研究工作。

各位老师:首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作为这次讲座的开题(略)。

情之所至,自然流为至文

——对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点看法

浙江一考生(鲍周生)

《古文观止》的编者吴调侯吴楚材在评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说过:“情之所至,自然流为至文。”意思是说:情感达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写出来的便是好文章。我认为吴氏之论是启迪我们提高作文水平的至理名言: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希望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最关键的应当是学生对写作的对象是否有情感、有激情,“为情而造文”(刘勰:<文心雕龙> ),写出来的必然是好文章。否则就如材料中的同学所说的:“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如此写出来的文章,任凭语文老师如何“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写作水平断然“提高不快”。因为老师和学生还没有真正“注意”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情感。如此怎能较快地提高作文水平呢?

“情之所至,自然流为至文”,精辟地说明了情感与作文的密切关系:先有“情至”,后有“至文”,“情至”是产生“至文”的原因,“至文”是“情至”的必然结果。古今中外的好文章,总是离不开一个“情”。就拿鲁迅的文章来说吧,他的小说、散文、杂谈等无一不表现出他对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深厚感情,无一不表现出他对旧社会、腐朽事物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憎恨和鞭挞。记得他说过这样的话:我以为根本的问题是作者是不是一个“革命者”,如果是的话,那么无论写的是什么材料,都是“革命文学”。他又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又如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他第一次写小说,便创作出举世闻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首先就在于他具有满腔的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革命激情,而不是首先靠东拼西凑、编造材料,更不是靠生花妙笔所能“批改”和“评讲”出来的。我的作文水平提高得比较快,是得益于我的语文老师对我的情感与写作技巧两方面的正确指导,我的语文老师不注重于作文的批改,而注重于文章的情感方面的评讲,我们学生受益非浅。

从我的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刻的体会到:要较快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作为老师,首先应当十分注重培养和陶冶学生的写作激情,这种激情应该是健康的、丰富的和有个性特征的,而决不是标语口号式的。在这基础上教给学生写作技巧,进行必要的批改和评讲。作为学生,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陶冶情操,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多读点书,扩大知识面。如此,教师教得得法,学生学得得法,还担心作文水平不能较快地提高吗?

[成功探源]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这是一个永不过时的热门老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以下简称《至文》)对如何提高作文水平的见解,完全摒弃了一般的看法,另辟蹊径,从情感与作文的关系上引经据典,议论纵横,极力证明自己的一个新颖独特的观点:激情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要想提高作文水平,应当从培养学生的健康、丰富、富有个性特征的情感入手,然后才是授之写作技巧,并进行批改、评讲。这种观点考生在开篇就明确指出,而后阐明了“情”与“文”的关系——先有“情至”,后有“至文”,并用鲁迅先生的文章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为例加以论证。最后以自己对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实践的看法体会,进一步论证要较快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应当十分注重培养和陶冶学生的写作激情”。这种观点颇有见地,使其他许多感情相形见绌;高下雅俗,略加对照,一目了然。这与从不同的立论是文章成功的主要原因,它源于教师得法的作文教学实践。

从技法讲,《至文》也很有特色。文题是至理名言,更显示作者立意非同凡响。开篇交代文题的出处,而且作了通俗的解释,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摘引材料,一气贯下,层层递进,思维严密。第一自然段的结句用反问句,突出作者斩钉截铁的态度,文章也显得颇有力度。在论证的过程中,《至文》用例的方法也颇具特色。举鲁迅为情造文的例子用的是概括法,举奥斯特洛夫斯基为情造文用的是具体的作品,这样在行文上就避免雷同。在引用鲁迅的论述时也注意行文上的变化:先引用大意(也许是作者在记忆上没有把握),用冒号而不用上引号,接着是冒号和引号合用,援引原文,在行文上无呆板之嫌而有活泼之感。最后一段对“情”的涵义以及“情”与写作技巧的指导、批改、评讲的辩证关系作了阐述,避免立论的片面性。文章两个“得法”的提出,既是对作者自己提出的师生双方为提高作文水平各作努力的概括,也是对材料中师生双方在提高作文水平上的不得法做含蓄的批评。结句作反问句,答案肯定却耐人寻味。纵观全文,写作技法相当成熟。

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总是力求让内容与形式尽可能完美地结合起来,考场作文也不例外。如果说《至文》的论点是独到的见解,那么,娴熟的技法则使这种观点得到充分的表现和有力的论证。不难看出,《至文》是1984年高考作文中的上乘之作。

我们都知道,情感在文艺创作中是极为活跃的因素,在我们学生的写作的时候,也是极为活跃的因素 。古今中外许多文章大家的写作经验都告诉我们,能否写出好文章,首先决定作者是否具有真情而不是写作技巧。因此,情感与作文之间的关系,既值得我们从事写作研究和写作教学的同志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研究,也值得我们学习写作的学生们的高度重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在写作的实践中自觉地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这将对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重大作用。

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未见其人,覘文辄见其心。”(<<文心雕龙·知音>>)意思是说:写作者的情感活动起来了,文章也就写出来了,读者根据文章进入作品的情感之中,即使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比较掩蔽,读者也能从中发现作者的感情,虽然世代久远未见作者的面,读了文章以后也能从中知道作者的心情。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说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清朝的袁枚则说: “提笔先须问心情。”还说: “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这句话是<<古文观止>>的编者吴楚材和吴调侯对唐代文学家韩愈<<祭十二郎文>>的评语,把情感在作文中的地位说得清清楚楚,确凿不疑,是论述情感对作文地位和作用的至理名言,很值得我们研究写作者和学习写作的人很好地去研究与体会。

古今中外许多文章大家的写作经验都告诉我们,能否写出好文章,首先决定于作者是否具有真情而不是写作技巧。因此,情感与作文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既值得从事写作研究和写作教学的同志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重视,也值得我们学习写作的学生们重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写作实的结合上加以重视,也值得我们学习写作的学生们重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要写作实践中自觉地调动情感因素,将对自己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重大作用。本文就情感与写作技巧的关系这四个问题,与大家谈一些粗浅的意见。

先说情感在作文中的地位。

情感在文艺创作中是极为活跃的因素,在我们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它也是极为活跃的因素。我们在写作中,如果十分注意调动情感这个极为活跃的因素,并使它在写作过程中自始至终激荡于作者的胸臆,奔泻于作者的笔端,进而便可以成为描形绘物,抒写情感的血肉。这在文艺创作中是如此,即便是一般的记叙文、散文以及理论性的文章的写作,也总是作者

的情感导于前而文章成于后的。对此,我们的前人曾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未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文心雕龙.知音》)意思说:写作者的情感活动起来了文章也就写出来了,读者根据文章进入作品的情感之中,即使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比较隐蔽,读者也能从中发现作者的情感,虽世代久远未见作者的面,读了文章后也就知道作者的心。刘勰还说过:“昔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必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文心雕龙》)这里,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和“为文造情”两个极为重要的命题,对后世的文章学发展影响极大。所谓“为情而造文”,就是说作者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需要而写文章,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是作者内心强烈思想感情不可抑制的必然流露,故成千古不朽之著作。所谓“为文而造情”,就是说作者为了写文章而硬是编造自己思想情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则是矫揉造作、编织情感、夸大其辞、沽名钓誉之篇什,所以最终流传不远,后人不可知也。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十分强调情感对于作文的重要作用。他说:“人之文,六经道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为大柄,决此以为大窦也。”(《与元九书》)这段文字是“粗论歌诗大端”强调诗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诗要直接反映政治时事。这里,他又特别强调了情感对治理国家和诗歌创作的巨大作用。“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把“感人心”之情感的作用和地位说得如此重大显赫,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者、恨情”,这是白居易根据自己的诗歌创作总结出来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是对中国文学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并对后人的诗歌创作以及其文体的创作以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感动人心的诗歌没有比情感更领先、更重要的了,感情好比是一个树的根。树没有根,就无所谓苗、花、果,诗歌若没有感动人心的情感也就无所谓诗歌了。他又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发于叹,兴于咏,而后形于歌诗焉。”(《进士策问》)仍然强调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清代的袁牧,是清初至清中叶二百年间最进步的诗论家,是清代“性灵”说的代表。他的“性情”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极深。“提笔先须问性情,风裁休划宋元明。”(《答曾南论诗》)“宦途少累神先定,天性多情句自工。”(《读白太傅集三首》)“且夫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答蕺园论诗书》〉这些都是袁枚论“性情”即情感在诗歌创作中重要地位的名言。他曾自称:“余最爱言情之作,读子如桓子野闻歌,辄唤奈

何。”(《随园诗话》卷+)有人评论他的诗说:“语必惊人总近情。”他听了很高兴,说:“尤爱‘语必惊人总近情’七字,包括《仓山全集》,直指心源,觉他人万语千言,都为皮博。生前知己,微阁下吾谁与归?”〈《答惠瑶圃中丞》〉可见他对情感是多么执着、多么强调。在他看来,诗就是“性情”,即情感的产物,就是情感的表现。袁枚之所谓情感,当然是泛指人的各种感情,他又认为男女之情是他之所谓感的主要内容:“情所最先,莫如男女。”(《答蕺园论诗书》)袁牧对男女之情的大力肯定,是他的诗论中最为鲜明的观点。“诗由情生”(引文同前)是袁牧对于诗的全部总要求,是他从表达感情提出来的。这“情”,即人之寸心。先有寸心,后有千古。袁牧在创作中倡导的“性情”,就是真切新鲜的情趣。真情与生趣是分不开的,真情与生趣、真实与生动必须联在一起。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是《古文观止》的编者呈楚材和吴调侯对韩愈《祭十二郎文》的评语,把情感在作文中的地位说得清清楚楚,确凿不疑,是论述情感对作文地位作用的至理名言。

1913年10月至12月,毛泽东就读湖南长沙一师时,留下了一本36页冠名《讲堂录》的课堂笔记。《讲堂录》所记主要为“修身”和“国文”两课内容,其中有大量前人论和先生关于作文法的言论。其中有:“文以理胜,诗以情胜。无论情胜。无论诗文,切者斯美。”这对他以后文章观的形成有重要扔作用,他一生写作实践,都是与他的崇高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真情、挚情联系在一起的。

在外国,许多文章大家也非常重视情感在写作中的地位。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说过:“愤怒出诗人。”这“愤怒”就是强烈的情感。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经引述“愤怒出诗人”这句名言,并且肯定尤维纳利斯说得对。他说:“‘愤怒出诗人’。愤怒在描写这些弊病或者抨击那些统治阶级否认或美化这些弊病的各谐派都不能打动人心。”这也是千真万确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也十分重视情感的地位。他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地上。”

前人对于情感在作文中的地位的论述已经很多了,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历代文章大家关于情感在作文中的理论论述,产生于人们年长日久的丰富的写作实践,反过来又去指导人们的写作实践。我们中华民族人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其中的文章著作是极为重要的负载物体。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中所创造的宝贵财富,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其间倾注和凝聚着千百代人对中华民族无限热爱的执着情感,没有这种情感,就决不可能产生流传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早在大约2500年前,孔子就开始对文化成果进行整理。

篇三:情感与作文

情感与作文

姜汉林

各位老师:首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作为这次讲座的开题(略)。

情之所至,自然流为至文

——对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点看法

浙江一考生(鲍周生) 《古文观止》的编者吴调侯吴楚材在评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说过:“情之所至,自然流为至文。”意思是说:情感达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写出来的便是好文章。我认为吴氏之论是启迪我们提高作文水平的至理名言: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希望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最关键的应当是学生对写作的对象是否有情感、有激情,“为情而造文”(刘勰:<文心雕龙> ),写出来的必然是好文章。否则就如材料中的同学所说的:“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如此写出来的文章,任凭语文老师如何“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写作水平断然“提高不快”。因为老师和学生还没有真正“注意”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情感。如此怎能较快地提高作文水平呢?

“情之所至,自然流为至文”,精辟地说明了情感与作文的密切关系:先有“情至”,后有“至文”,“情至”是产生“至文”的原因,“至文”是“情至”的必然结果。古今中外的好文章,总是离不开一个“情”。就拿鲁迅的文章来说吧,他的小说、散文、杂谈等无一不表现出他对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深厚感情,无一不表现出他对旧社会、腐朽事物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憎恨和鞭挞。记得他说过这样的话:我以为根本的问题是作者是不是一个“革命者”,如果是的话,那么无论写的是什么材料,都是“革命文学”。他又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又如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他第一次写小说,便创作出举世闻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首先就在于他具有满腔的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革命激情,而不是首先靠东拼西凑、编造材料,更不是靠生花妙笔所能“批改”和“评讲”出来的。我的作文水平提高得比较快,是得益于我的语文老师对我的情感与写作技巧两方面的正确指导,我的语

文老师不注重于作文的批改,而注重于文章的情感方面的评讲,我们学生受益非浅。

从我的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刻的体会到:要较快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作为老师,首先应当十分注重培养和陶冶学生的写作激情,这种激情应该是健康的、丰富的和有个性特征的,而决不是标语口号式的。在这基础上教给学生写作技巧,进行必要的批改和评讲。作为学生,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陶冶情操,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多读点书,扩大知识面。如此,教师教得得法,学生学得得法,还担心作文水平不能较快地提高吗?

[成功探源]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这是一个永不过时的热门老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以下简称《至文》)对如何提高作文水平的见解,完全摒弃了一般的看法,另辟蹊径,从情感与作文的关系上引经据典,议论纵横,极力证明自己的一个新颖独特的观点:激情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要想提高作文水平,应当从培养学生的健康、丰富、富有个性特征的情感入手,然后才是授之写作技巧,并进行批改、评讲。这种观点考生在开篇就明确指出,而后阐明了“情”与“文”的关系——先有“情至”,后有“至文”,并用鲁迅先生的文章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为例加以论证。最后以自己对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实践的看法体会,进一步论证要较快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应当十分注重培养和陶冶学生的写作激情”。这种观点颇有见地,使其他许多感情相形见绌;高下雅俗,略加对照,一目了然。这与从不同的立论是文章成功的主要原因,它源于教师得法的作文教学实践。

从技法讲,《至文》也很有特色。文题是至理名言,更显示作者立意非同凡响。开篇交代文题的出处,而且作了通俗的解释,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摘引材料,一气贯下,层层递进,思维严密。第一自然段的结句用反问句,突出作者斩钉截铁的态度,文章也显得颇有力度。在论证的过程中,《至文》用例的方法也颇具特色。举鲁迅为情造文的例子用的是概括法,举奥斯特洛夫斯基为情造文用的是具体的作品,这样在行文上就避免雷同。在引用鲁迅的论述时也注

意行文上的变化:先引用大意(也许是作者在记忆上没有把握),用冒号而不用上引号,接着是冒号和引号合用,援引原文,在行文上无呆板之嫌而有活泼之感。最后一段对“情”的涵义以及“情”与写作技巧的指导、批改、评讲的辩证关系作了阐述,避免立论的片面性。文章两个“得法”的提出,既是对作者自己提出的师生双方为提高作文水平各作努力的概括,也是对材料中师生双方在提高作文水平上的不得法做含蓄的批评。结句作反问句,答案肯定却耐人寻味。纵观全文,写作技法相当成熟。

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总是力求让内容与形式尽可能完美地结合起来,考场作文也不例外。如果说《至文》的论点是独到的见解,那么,娴熟的技法则使这种观点得到充分的表现和有力的论证。不难看出,《至文》是1984年高考作文中的上乘之作。

我们都知道,情感在文艺创作中是极为活跃的因素,在我们学生的写作的时候,也是极为活跃的因素 。古今中外许多文章大家的写作经验都告诉我们,能否写出好文章,首先决定作者是否具有真情而不是写作技巧。因此,情感与作文之间的关系,既值得我们从事写作研究和写作教学的同志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研究,也值得我们学习写作的学生们的高度重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在写作的实践中自觉地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这将对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重大作用。

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未见其人,覘文辄见其心。”(<<文心雕龙·知音>>)意思是说:写作者的情感活动起来了,文章也就写出来了,读者根据文章进入作品的情感之中,即使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比较掩蔽,读者也能从中发现作者的感情,虽然世代久远未见作者的面,读了文章以后也能从中知道作者的心情。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说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清朝的袁枚则说: “提笔先须问心情。”还说: “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这句话是<<古文观止>>的编者吴楚材和吴调侯对唐代文学家韩愈<<祭十二郎文>>的评语,把情感在作文中的地位说得清清楚楚,确凿不疑,是论述情感对作文地位和作用的至理名言,很值得我们研究写作者和学习

写作的人很好地去研究与体会。

古今中外许多文章大家的写作经验都告诉我们,能否写出好文章,首先决定于作者是否具有真情而不是写作技巧。因此,情感与作文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既值得从事写作研究和写作教学的同志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重视,也值得我们学习写作的学生们重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写作实的结合上加以重视,也值得我们学习写作的学生们重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要写作实践中自觉地调动情感因素,将对自己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重大作用。本文就情感与写作技巧的关系这四个问题,与大家谈一些粗浅的意见。

先说情感在作文中的地位。

情感在文艺创作中是极为活跃的因素,在我们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它也是极为活跃的因素。我们在写作中,如果十分注意调动情感这个极为活跃的因素,并使它在写作过程中自始至终激荡于作者的胸臆,奔泻于作者的笔端,进而便可以成为描形绘物,抒写情感的血肉。这在文艺创作中是如此,即便是一般的记叙文、散文以及理论性的文章的写作,也总是作者的情感导于前而文章成于后的。对此,我们的前人曾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未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文心雕龙.知音》)意思说:写作者的情感活动起来了文章也就写出来了,读者根据文章进入作品的情感之中,即使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比较隐蔽,读者也能从中发现作者的情感,虽世代久远未见作者的面,读了文章后也就知道作者的心。刘勰还说过:“昔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必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文心雕龙》)这里,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和“为文造情”两个极为重要的命题,对后世的文章学发展影响极大。所谓“为情而造文”,就是说作者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需要而写文章,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是作者内心强烈思想感情不可抑制的必然流露,故成千古不朽之著作。所谓“为文而造情”,就是说作者为了写文章而硬是编造自己思想情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则是矫揉造作、编织情感、夸大其辞、沽名钓誉之篇什,所以最终流传不远,后人不可知也。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十分强调情感对于作文的重要作用。他说:“人之文,六经道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为大柄,决此以为大窦也。”(《与元九书》)这段文字是“粗论歌诗大端”强调诗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诗要直接反映政治时事。这里,他又特别强调了情感对治理国家和诗歌创作的巨大作用。“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把“感人心”之情感的作用和地位说得如此重大显赫,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者、恨情”,这是白居易根据自己的诗歌创作总结出来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是对中国文学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并对后人的诗歌创作以及其文体的创作以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感动人心的诗歌没有比情感更领先、更重要的了,感情好比是一个树的根。树没有根,就无所谓苗、花、果,诗歌若没有感动人心的情感也就无所谓诗歌了。他又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发于叹,兴于咏,而后形于歌诗焉。”(《进士策问》)仍然强调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清代的袁牧,是清初至清中叶二百年间最进步的诗论家,是清代“性灵”说的代表。他的“性情”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极深。“提笔先须问性情,风裁休划宋元明。”(《答曾南论诗》)“宦途少累神先定,天性多情句自工。”(《读白太傅集三首》)“且夫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答蕺园论诗书》〉这些都是袁枚论“性情”即情感在诗歌创作中重要地位的名言。他曾自称:“余最爱言情之作,读子如桓子野闻歌,辄唤奈何。”(《随园诗话》卷+)有人评论他的诗说:“语必惊人总近情。”他听了很高兴,说:“尤爱‘语必惊人总近情’七字,包括《仓山全集》,直指心源,觉他人万语千言,都为皮博。生前知己,微阁下吾谁与归?”〈《答惠瑶圃中丞》〉可见他对情感是多么执着、多么强调。在他看来,诗就是“性情”,即情感的产物,就是情感的表现。袁枚之所谓情感,当然是泛指人的各种感情,他又认为男女之情是他之所谓感的主要内容:“情所最先,莫如男女。”(《答蕺园论诗书》)袁牧对男女之情的大力肯定,是他的诗论中最为鲜明的观点。“诗由情生”(引文同前)是袁牧对于诗的全部总要求,是他从表达感情提出来的。这“情”,即人之寸心。先有寸心,后有千古。袁牧在创作中倡导的“性情”,就是真切新鲜的情趣。真情与生趣是分不开的,真情与生趣、真实与生动必须联在一起。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是《古文观止》的编者呈楚材和吴调侯对韩愈《祭十二郎文》的评语,把情感在作文中的地位说得清清楚楚,确凿不疑,是论述情感对作文地位作用的至理名言。

1913年10月至12月,毛泽东就读湖南长沙一师时,留下了一本36页冠名《讲堂录》的课堂笔记。《讲堂录》所记主要为“修身”和“国文”两课内容,其中有大量前人论和先

篇四:感人至深的情感类作文写法

感人至深的情感类作文写法

* 感情要真实 * 感受要独特 * 情感要广博 * 传递要恰当

感情要真实

著名作家冰心说:“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出来。所以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

一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二是虚构和想象符合生活规律。

感受要独特

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物,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心境。比如:同样是在月下饮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却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 视角独特

? 以小见大

情感要广博

①人与人 ②人与社会 ③人与自然

传递要恰当:

切忌从作者的口中直接喊出:“真情啊你真的令人感动啊”等类似的话。

描写,特别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对表达感情无疑是有直接的功效。细节描写加适当议论,能使得所抒之情得以升华,高明的记叙本身也是一种抒情方式。

结尾抒情议论段

请以“真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情感,发表议论,展开想象;

(2)题目自拟。

(3)600字左右。

真情无价

有一首歌唱的好:“真情像草原广阔??”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情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我们。

(引用歌词开头,简洁 而生动)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地震过后,一所小学的教学楼坍塌。问讯赶来 的家长都觉得孩子们已无还生的可能,失声痛哭。只一位父亲,不相信这一点。他凭自己的双手,扒开一块又一块的瓦砾。最终,瓦砾间传出了一声微弱的但饱蕴真情的“爸爸”。人们惊呆了,当那对父子拥抱在一起时,所有的人眼中都流露出钦羡。

( 这是一个来自阅读的材料,叙述比较简练,可惜缺少点抒情的句子,材料的作用就大大折扣。)

想起自己的生活,我不禁心头涌起暖意。每天当我回家的时候,就感受到浓浓的真情。一回到家,推开门,我说:“妈,我回来了。”妈妈笑了,赶忙端上热热的饭菜。春天,妈妈给我春风般的温馨,夏天妈妈给我清凉的雨露;秋天,妈妈给予我收获;冬天,妈妈给我温暖。就这样,每天在妈妈真情的唠叨中,我愉快的成长着。

(这一例来自自己的生活,有描写,有抒情,但总体上看,材料琐碎陈旧,有些蜻蜓点水,深刻的意蕴没有写出来。)

真情不仅存在于人类,整个生物界中,真情都永远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小到一草一木,大到哺乳动物,它们都充满着对生命、对世界的挚爱。真情,是一盏导航的灯,永远地指引我们奔向更加文明的行程。

(本文中的材料有优有劣,第一例来自阅读积累,较为新颖,有可读性;第二例则太过于琐碎,虽来自于生活却比较陈旧,没有独特性,因而缺乏感人的力量。所以不妨将第二例改换一下,可以是自己的体验,也可以是阅读的积累,力求新颖独特。此外,语言描写方面,情感抒发的力度不够。

[升格佳作]

真情无价

有一首歌唱的好:“真情像草原广阔??”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情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我们。真情在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真情无价。

真情无价,生命的历程中,是真情让身处绝境的人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

真情无价,生命的历程中,是真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这两句是围绕主题设置的,语言新鲜,既呼应全文的主旨,又照应下文的内容。)

地震过后,一所小学的教学楼坍塌。闻讯而来的家长都觉得孩子已无生还的可能,失声痛哭。只有一位父亲,不相信这一点。他凭自己的一双手,扒开一块又 一块的瓦砾。手上鲜血淋漓,指甲也脱落了,但他毫不顾惜,一心要为孩子寻求一线生机。 “爸爸??”最终,瓦砾间传出了一声微弱的但饱有真情的声音。人们惊呆了,因为在废墟中,十四个小时幼小的生命安然无恙。当那对父子拥抱在一起时,所有的人眼中都流露出钦羡。事后,那个孩子说:“我知道,爸爸一定回来救我的,你不知道他有多爱我。”是啊,爱不就是那无价真情吗?世界上还有比这更让人心动倾情的吗?

(加强了描写,突出了形象,材料的感染力加强了。问句的形式很有启发性。)

真情无价。生命的历程中,是真情演绎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

真情无价。生命的历程中,是真情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曲。

(这两句的作用同上一节相同,突出主旨,照应下文。)

一只成年雄性的狗,看着自己那嗷嗷待哺的孩子,终于不顾街上川流不息的机动车辆,向对面的肉食店奔去。

一声凄厉的刹车过后,那只狗倒在一片血泊中。但它迅速翻身而起,在肉食店里觅一块骨头,又迅速回到妻子和儿女们身旁。但是当它把骨头交给妻子时它却无声的到下了。在默默的注视中,它们的眼睛中都充满了哀痛,悲伤和无助。尤其是雄狗的眼睛,似乎包含热泪,充满着对生命的留恋,它是那么固执地看着自己的爱侣,看着自己的孩子,连眼睛都不眨一下。面对此情此景,人性的琴弦被拨动,情感的心潮在澎湃,面对这博大的真情,你还能无动于衷吗?

(新加的这一例也是来自阅读积累,而且很切合题意,很新颖,有感染力。)

真情,它是对生命的无私奉献,它是对亲人的不渝眷念,它是对生死的勇敢选择,它是对世界最后呼唤。

(运用排比,加强抒情。)

真情不仅仅存在于人类,在整个生物界中,真情都永远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小到一草一木,大到哺乳动物,它们都充满着对生命对世界的挚爱。真情,是一盏导航的灯,永远指引我们更加文明的行程。

真情无价,真情永存!

(后几段突出抒情的作用,强化真挚的感情。

篇五:情感类作文指导

一 关于情感类作文

情感类作文,一般以亲情、友情、师生情、家乡爱国情为重点,突出对情感的感受和追求,已经成为了考试的一个热点。

二 情感类中考作文题目

呵护 不能没有你 想起你时很幸福

我懂得了----- 沉默的爱

心中的阳光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为----许愿 给母亲的情书

有多少爱能够从头再来

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

三 模拟作文及写作指导

模拟一

【文题展现】

我想唱首歌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可用代号表示,如A中学、B老师、小C。

【写作指导】

(一)显明要素分析

1、“我”

题目中的“我”字,是第一个显明要素。这清晰地规定了这篇文章的叙述主体和叙述线索:以第一人称的叙述主体的视角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来构思全篇。同时,“我”也成为了这篇文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对象,深刻剖析“我”的心理变化也是这个要素所指向的写法。

2、“想”

从语法上来看,“想”是一个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是指动词主体产生了一种意愿和念头。以此来看,“想”不是“做”。所“想”之事不是现实中正在进行的事情,是未实现而可能实现的一种行为。部分考生考试时忽略了这一点,写成了“我正在唱歌”,这是审题粗糙导致的偏题行为。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想”字,既然是一个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考生在构思的时候也应该着眼于叙述主体即“我”的心理描写,写出“我”个人成长中的一段心路历程。

3、“唱歌”

“唱”的基本含义是口中发出乐音,或者是依照乐律发出声音。“唱”的引申意义可以是宣传、歌唱、颂扬。如果考生在写作前能够稍作分析,那么,他既可以选择“唱”的基本含义来写自己具体想唱的歌曲,也可以根据“唱“的引申意义来写对某些优秀人物的品质和某些美好事件渗透的精神进行宣传和颂扬。

“歌”的含义也有多个方面。首先,最基本的还是其本义“歌曲”。考生当然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写。其次,“歌”字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也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古代,“歌诗”两字常常连用。由此,精美的诗歌、散文或其他篇章也可称作是“歌”。考生不妨从这些角度来考虑,写作触角似乎可更广泛些。

4、“首”

很多人以为,“首”字此处是个量词,似乎不必考虑。我倒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析题切入口。从“我想唱首歌”整个题目来看,此处之“首”可以理解为两个层

次:其一是“一首”,其二是“多首”。如果理解为“一首”,个人以为,文章可以写成记叙文,而且因为数量为“一首”,主题较为集中,很容易写得详尽细腻。如果理解为“多首”,个人以为,考生则可以从散文构思的角度入手,构成很多的排比段落。这样写,容易将文章的结构建筑得清晰井然。

(二)隐含要素分析

1、为谁?

“我想唱首歌”,为“谁”唱呢?这是题目中第一个隐含的要素。

考生必须选择好适合的对象,填充到题目中去。这个对象正是考生在作文中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是文章的材料组织和整体结构构思的基础。因此,考生应该细细思考,甚而列列提纲方可动笔写作,这是一种谨慎的做法。

当然,这个题目具有很大的开放度,写作对象非常广泛。一般而言,可以简单地分作三类:第一,为自己。考生应该理直气壮地为自己“唱首歌”,为自己的成长感悟,为自己初三学业的艰辛和心酸的历程,为自己获得成功的畅快淋漓,为自己在毕业时与好友分别时的勉励和不舍……“我为自己唱首歌”,绝对是一个非常精彩的选择!第二,为好友、亲人、师长。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在自己的成长中总是有好友与自己风雨同舟,结伴同行,总是有父母用温暖的大手竖成自己坚强的后盾,总是有师长为自己指点一二,开导几回……他们都是最为熟悉的最值得歌颂的人。第三,为那些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们:为那些不顾自己生死战斗在非典第一线的白衣天使,为那些在炎夏里维护秩序的交通警,为那些在小区里默默无闻的清洁工、老居委们,为那些在黄浦江边轨道交通四号线工地上紧急抢险的武警战士,为一切“可爱的上海人”……

这些都可以作为考生写作的对象、歌颂的对象。

2、为什么?“我为什么想唱首歌”,是这个题目中最为重要的隐含要素。 考生写作的中心点应该就是“为什么”。无论是记叙文,还是散文;无认是记人,还是叙事;无论是叙述,还是描写;无论写一件事,还是几件事……考生所写的整篇文章的构思都要紧紧围绕“为什么”这三个字来组织。

从“为谁”的对应关系来分析,可以是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酸、喜悦、成功、失利、迷茫等心里感受,可以为自己获得的友谊、亲情、教诲、照顾、温暖、感动等情感体验,可以为每一个可爱的上海人的奉献、牺牲、进取、豪迈、尽职、无畏等精神激励。这些都可以成为考生笔下构思的主题,都可以成为考生浓墨重彩来表现与歌唱的内容。

模拟二

【文题展现】

“因为有了你/世界特别美丽/一分一秒我都好好珍惜/因为有了你/就有无穷动力/心中洋溢着无尽的感激/因为有了你/从此奋斗不息/是成是败我都坚定不移/因为有了你”……

歌手郑俊海这首歌,曾经感动过不少人。当我们今天再次唱起它时,是否也唤起了你的一丝感恩之心呢?请以“因为有了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要求选材真实典型,叙事生动感人,主题鲜明突出,篇幅在800字左右。

【写作指导】

这是一篇“引言+题目”式的命题作文。题目对于文体、选材及篇幅等方面都作了比较明确地要求。要写好这篇作文,我们应力求做到如下几点:

(一)审题准确,立意鲜明。

写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所谓“审题立意”就是仔细地审查和分析作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命题者的意图,明确写作的对象和范围,确立文章主题和文章的体裁,以求做到按题目划定的范围、提出的要求去写。所以说,审题立意决定着对文章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决定着作文的内容是否符合题目特定的要求。作文的主题就是在审题立意过程中确定的。我们先看“引言”,其关键词一眼就能找出来——“感恩”,这就是本文所要凸显的主题;再看“题目”——“因为有了你”,这显然是个省略了结果的因果关系式题目。其结果不言而喻是站在今天憧憬明天的作者自己。这里的“你”就是作者感恩的对象,是今天的自己能够走到今天的扶持者、关怀者、滋养者或凭借者。立意的重点在于追溯原因,即“你”对于“我”的重要意义。写作前对文题做一番这样的审查和分析,文章的主题就不难确定了。

(二)思路灵动,选材精悍。

要写好一篇记叙文,必须精选素材。首先,应围绕主题精选典型材料,因为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其次,选取的材料应力求真实准确,不能虚构编造,因为虚假的材料缺乏感人的力量;再次,所选材料应力求新颖,独辟蹊径,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选材时,我们要打开思路,可以细心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仔细分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你细心思索就会发现,本文可供遴选的素材实在不少:文题中的“你”既可以是自己的亲人、师友,也可以是帮助自己成长的书籍、物品甚至是自然的风花雪月……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写作素材。譬如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并抚养我们成人,值得我们感恩;譬如书籍,引领我们从无知的黑暗走向智慧的光明,值得我们感恩;譬如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值得我们感恩;譬如生活,让我们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值得我们感恩……从中选取精悍的素材,便可成就一篇美文。

(三)描写细致,手法巧妙。

要写好一篇记叙文,审题准、立意明、选材精,这只是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更重要的还是运用巧妙的手法传神描写、行文成章。那么,怎样描写人物、叙述事件,才能使记叙文生动形象、感人肺腑呢?一个巧妙的方法就是细致描写。描写即对人物、事件或环境进行具体的逼真的摹写描绘,使人读了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叙述过程中如能恰当地描写,文章就会具体形象,生动感人。描写可分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两大类。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既可以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又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既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又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有四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需要强调地是:外貌描写要融入情节,动作描写要细致分解,语言描写要插入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要凸显精神品质。

(四)事件典型,形象鲜活。

记叙文顾名思义就是写人叙事的文章。写人离不开叙事,叙事还是为了写人。为了使所写的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活灵活现,除了运用巧妙的手法细致描绘外,还要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特定的背景和故事情节里。这“背景和情节”就是“典型事件”。所以,要想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首先要通过一件或几件最能表现人物性格、思想品貌的典型事件来写。力求让人物在“典型事件”中“立”起来。当然,表现典型事件又离不开描写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有一条原则大家应该遵循: 就是要善于抓住那些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东西进行描绘,才能刻画出具

有个性特征的人物,使人物典型化。也只有这样,人物形象才能活生生的立在读者面前。千万不要直接写上一些结论性的话,如“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是一个热心的人”等。我们要让人物自己的言行来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这样刻画出来的人物性格才会更加鲜明生动,有血有肉,富于立体感。

四 范文引路

长发与短发

岁月,从黑发中流过,风,传播爱的信息,将黑发,一点点染白。

童年,梧桐树下,透过缝隙照下的阳光把那头黑发照得很黑很亮,那头黑发很长很长站在风中,轻轻地微笑,望着不远处一跳一跳的短发,满是欢乐的笑声。 夜晚,在灯光下,长发在为短发缝着书包带,因为书很重,长发怕这书包不能承受,于是就在书包带上缝上了一点点爱。

早晨,短发背着这更加牢固的书包出发了,短发亲吻着长发,长发的发梢,触到短发的鼻尖,散发出清幽的香气。

傍晚,短发背着书包一蹿一蹿地回来了,长发在门边静静地等待,望着回家的短发露出一点微笑。

吃过晚饭,阳台上,长发为短发清洗着,短发顶着满头的泡泡,在阳台上嘻笑,长发用清水将短发的满头泡泡冲洗掉,用手轻轻揉着短发的耳朵和眼睛,然后用毛巾轻轻地为短发擦头。月光下,被清洗后的短发,显得乌黑流亮,就像长发一样,却不及长发长,长发轻轻地摸着短发说:“孩子,会长长的,就像妈妈的一样。”

长大后,短发离开了长发,长发为短发的书包缝补着,希望能承受更多的重量,而短发离开后,长发则是无尽的思念、担忧,时间一点点流逝着,长发不再乌黑光亮,可还是在静静等待,等待短发的归来。

梧桐树下,是长发等待,还有——落了一地的梧桐叶,短发长长了,回来看望长发,而在门边看到的还是长发露出的一点点微笑,只是长发不再乌黑光亮。 傍晚,还是在阳台,只是短发变成了乌黑的长发,这次,由童年的短发为长发清洗,长发变得和泡沫一样,都是白色的,在月光下,长发显得出银白色的光泽。

风,轻轻地吹,扬起丝丝缕缕的白发,传递着一点一点的爱,让短发变得更长、更黑。

【点评】

考场上,这篇作文尤如一股清风拂面,阅卷老师一致认为本文为满分,有以下理由:

一、构思精妙,结构严谨。考生把母爱这一深沉的情感融于“头发”这一事物中,以童年时母亲的长发和自己的短发进行对比,突出母爱。长大后,自己回报母亲。全文以“长发”“短发”形象地比喻母亲和自己,很有创意。结构上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结构紧凑而首尾照应。

二、语言清新,情感质朴。

本文语言清新、质朴,犹如夏天的一丝丝凉风,沁人心脾。作者在营造意境的时候,无论是叙述童年时夜晚和早晨与母亲之间的情景,还是长大后与母亲的分别,语言都给人从内心深处自然流露出来之感。作者把母亲对孩子的爱,孩子对母亲的依赖,都深深的包容在长发与短发这个意象中,让人读来,别有一番风

味。本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平实的语言,却包含着考生对母亲真挚的爱。

母爱三部曲

和你在一起,我的世界五彩缤纷。

——题记

童年——保姆

“哇,好香呀!”我放学回家,一进家门就闻到了一股炸鸡的味道,果不其然,桌子上摆着一碗黄澄澄、脆香香的炸鸡翅!我不由得奔过去,伸开五指山,捏起一个鸡翅就啃。从厨房里走出来的老妈看到我这副馋嘴的模样,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急忙叫我去洗手,当她看到我的手指甲长得老长老长的,不禁嗔怪到:“十岁了还不讲卫生,赶紧把指甲剪掉呀!”饭后,我伸了个长长的懒腰,坐在沙发上,伸出手来请求道:“老妈,你给我剪指甲呀。”老妈嘴上很不情愿地数落着我,而行动上却早已坐下来开始给我这个“小少爷”剪指甲。“老妈,快给我的指甲再磨一磨呀。”刚刚解决了“手上工程”,我又把脚翘到她的腿上。没办法,一并解决了这双臭脚吧,这小子!我心里偷偷笑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妈在心里肯定嘀咕着。哎呀,老妈——我亲爱的保姆,和你在一起,真的很舒服! 在人间——朋友

“大姐呀,不许动!要钱还是要命?”我头扎毛巾,身披浴巾,肩挎冲锋枪,手持“ak-47”步枪“挟持”着老妈。哪知道我老妈要钱不要命,宁可往我的枪口上顶,也不愿掏出一分钱来!我哪下得了手呀,只好败下阵来,郁闷!一日,我将留了多日的头发抹上点啫喱、发胶什么的,来一个爆炸头。在老妈面前,眯着小眼睛满屋子哼着“菊花残,满地伤-----”自我感觉很“周杰伦”呀!可我老妈冷眼瞧了半天,赏了我一拳,扔了一句:“小兄弟,你走错了门吧,这儿不是周府,我可不是周杰伦的妈!”我不禁喷饭!唉,唉,唉,老妈——我可爱的朋友,和你在一起,真是快乐无比!

我的大学——老师

“a,快来看开心辞典!”我在房间里琢磨着魔方的六面玩法,老妈在客厅里叫我。她要考考我这“读书人”。电视上,王小丫出的题目还真是千奇百怪的,比如“长江发源于哪里——昆仑山、唐古拉山?”我抢得先机,唐古拉山!老妈面无表情;“下面那种能源是不可再生的——水能、风能、石油?”我轻描淡写地说道:“石油!”老妈眼角有了些笑意,我愈加得意了,可是这道题:“‘历览前贤国与家,盛由节俭败由奢’这句话是谁说的?——张骞、张謇、司马迁、司马光”我就不会了,我用眼角的余光瞅瞅老妈,她早就胸有成竹地抛出了答案:“司马光”。电视上的老先生选择了司马迁,可把我老妈急得要命,好在王小丫放了水,老先生才过了关,我老妈才送了口气!啊呀,啊呀,老妈——我敬爱的老师,和你在一起,还真能学到知识!

老妈,我真的喜欢和你在一起,今生今世你陪伴我,我陪伴你。 仅以此文献给我可亲、可爱、可敬的老妈。

——后记

【点评】

本篇考场佳作的小作者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写出了这篇生活气息浓郁、感情真挚而又幽默风趣的佳作来,令人赞赏。

一、刻画人物形象可亲可感。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