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2:28:02 作文素材
篇一: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前言 <开学第一课〉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但他留给我们f的思考却刚刚开始。尤其是“成长比成绩更重要”这句话让我有所共鸣。一直想说点什么,只因工作忙时间紧一拖再拖。放假三天我将自己的想法整理写在了笔记本上,今天将他发到博克上与大家探讨交流,我只是以事论事,就话议话,心无余悸的直言自己的教师教育观而已。如果有些话言过其实或者说得不合适,请大家谅解。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阳泉市郊区东南舁小学 荆慧琴
《开学第一课》在全国中小学生的注目中结束了。这期以“幸福”为题的一课,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群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禁锢心中的“希望”被唤醒,渴望“幸福”的心灵又一次震天撼地被放飞,期盼“快乐童年”的呼声从心底如排山倒海般呐喊.
人只有在失去自由时,才会对自由有焦渴般的企盼,人只有在失去快乐时,才会对快乐无时无刻的憧憬。由此而推,现在的学生已然失去了自己的“幸福”。是什么剥夺了他们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是什么阻碍了他们快乐成长的步伐?也许这句话可以让我们找到答案,“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也许有人不解,现在的孩子要吃有吃,要喝有喝,父母辛苦赚钱全是为了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看看孩子的穿戴与和我们那个时代天壤之别的学习条件,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可是
你知道吗,物质上有所满足的人就是幸福吗?
看看现在的孩子,刚上一年级,初步踏入小学的大门,就被沉重的书包所负累,一天八小时的在校读书时间让本还是稚气未脱的孩子喘不过气来。“学习”“上学”在他们心中如魔鬼般可怕。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将要失去差不多所有自由活 动的时间,每天晚上不得不在父母的监督下“挑灯夜读”的完成不同学科的作业;周末的时间不仅有繁重的作业等待着他们,父母给他们报的各类学习班还得让他们马不停蹄的各处奔跑。其实在周末让孩子学点特长、培养一些兴趣是比较科学的,然而孩子们在假期去的更多的是补课班。似乎这些对于家长来说是一种无奈,也或是一种乐此不疲,更或是一种赶时髦。可又有谁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问问他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难道成绩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吗?难道成绩可以决定他一生的命运吗?难道85分的学生就不如100分的学生吗?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这句话不仅要让家长反思,更应该让广大教师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如果真要找到剥夺孩子幸福的元凶,教师恐怕难以逃脱责任吧?沉重的作业负担是谁给的?本该属于学生活动的课堂、发挥想象的课堂、展现特长的课堂、培养兴趣的课堂是谁占用的?语文、数学、英语充斥了孩子们的每一个角落。当然教师这么做亦是为了学生的成绩,希望学生的成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是学生的成绩只能靠剥夺他们的某些快乐来获得吗?我们是否为孩子的长期发展着想呢?也许未来可能
成为“刘翔、朗朗”的天才梦想就在我们手中夭折了。快乐成长与成绩难道不可以同步而行吗?他们本来就是并行不悖的啊。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而成绩却成为检验教师能力的最高标准,为了一点点成绩而让学生叫苦不迭也就可以理解了。追根溯源是我们教师的评价体系在作祟,多少教师为此没日没夜,不怕劳累的教书教书、辅导辅导。也许更可怜的应该是这些老师吧?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我多么希望可以成为现实,可它也许又将会成为一句口号。真正从生活中实践它的家长与教师又有几何。作为教师同时也作为家长,我真的希望我们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更应该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童年的幸福。让成长伴随着成绩、成绩紧跟着成长一起前行。
我一直很欣慰并引以为荣——有一个既值得回忆又充满快乐并装满五彩颜料的童年。我又特别可怜并痛心现在的孩子,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他们的快乐却呈递减趋势。不知道当你们听到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一听上学想要去死这样的豪言壮语,是如何感想。我觉得这是一种悲哀^
中国孩子的悲哀。中国家长的悲哀。中国教师的悲哀。中国教育的悲哀
篇二: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第四讲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教学目的】
1、帮助家长梳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不听话、多动、冲动、任性、撒谎等)及处理技巧。
2、通过案例分析及谈话的教学方式让家长感受到正确养育孩子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
弄清养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而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
【教学难点】
在交谈互动过程中对现场的调控及家长情绪的调动。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和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孩子的成长问题。作为家长,家庭教育的主导者,是怎样影响子女成长的呢?如何判定你对孩子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孩子的学业成绩呢?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更有利于促使孩子成才,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环境起不到这样的作用乃至产生相反的效果?我想,通过今天的座谈,和大家一起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请各位家长听下面一个故事。
二、故事启发,激活谈话
1、讲述案例:我想要个新书包
星期六,妈妈带孩子逛商店。在文具专柜,孩子看中了一个新书包。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这个书包。”妈妈说:“你的书包不是新买的吗?怎么又要新的?”孩子对妈妈说:“这个好看,我喜欢这个。”
妈妈坚定地说:“不行,不能这么浪费,书包旧了才能买新的。”
听完妈妈的话,孩子说:“妈妈真小气!连个新书包都舍不得给我买,还口口声声说疼爱我呢?哼!”
说完就生气的跑开了,妈妈急忙跟了上去??
然而,这件事并没完。孩子自有他的办法,妈妈不给我买让奶奶给我买,奶奶可疼我了,要什么就给我买什么,从来都不含糊。
孩子的行为给这位妈妈怎样的感受呢?她在想:这孩子,竟然指责起自己的妈妈来,说我不爱她,怎么会这样?唉!都是她奶奶给惯的。
2、家长谈话
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是怎样做的?(启发引导家长发言)
3、案例分析
孩子乱花钱,爱攀比跟这些行为有什么关系呢?我可以告诉你,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没有任何一种现象是孤立存在的,人的性格是一个完整的、统
一的整体。孩子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跟我们家长的养育方式、家庭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孩子在无意义的事情上面用的时间越多与能说明她是一个缺少自信的孩子,越能证明他在学校遇到的困难会比一般儿童要多,也能说明他的学习情况会比较糟糕。一个缺少自信的孩子总想在其他方面获得更多的心理补偿,借此来弥补自己的自卑感,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这一心里,较多的满足他的欲望,那么不仅不会促进他的健康成长,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著名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社会情感是衡量孩子发展的重要标尺”而检验“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情况最有效的方法是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在开始我们谈到的案例中,那位妈妈已经认识到,孩子的行为是由于他奶奶的宠爱造成的。本来买个新书包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他用的书包就是刚买的,那么,他的这一行为背后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强烈的控制欲望,他想控制自己的妈妈,并用这种控制来检验妈妈是否像奶奶一样“爱”自己,他的生活目标已经开始成为控制的价值取向,即用控制别人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请大家看课程中的其他三个故事——
我还小
【案例一】
放学了,班主任老师像一只老母鸡一样,扎煞着两手护着孩子们走过马路。 奶奶立即迎上去,笑呵呵的接过孙子递过来的书包。王老师看见了,温和地对老人家说:“孩子长大了,以后要让孩子自己背书包。”奶奶不以为然地说:“他还小,等孩子大大再说。”
【案例二】
公交车上,奶奶背着孙子的书包,站立不稳。
有年轻人主动给老人让座。还没等奶奶反应过来,孙子一屁股坐下了,对奶奶说:“奶奶,我还小,我站不住,您坚持一会就好了。”
奶奶“好好好,是是是”地答应着。
车上很多人看看孩子,看看老人,都不自觉地皱起了眉头。
【案例三】
星期天,爷爷带孙子到超市买了许多好吃的。结完帐之后,爷爷把其中一个最轻的袋子给孙子。
爷爷说:“来,帮爷爷一个忙。”
孙子赶忙把手缩到背后,说:“我小,拎不动。”
爷爷说:“这么多袋子,爷爷一个人拎不过来,你帮忙拎一个。”孙子依然不肯出手。
爷爷无奈,吃力地拎着大包小包在后面走。孙子空着手,在前面一蹦一蹦的,还不时催促爷爷:“快点!”
很显然,故事中的孩子跟前面的那个一样,都属于被宠坏的类型。他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在行为上缺少控制力,表现出来的是冲动、任性,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哭叫,他们想支配周围的一切。这种类型的儿童在学校的表现会让人担忧,他们很可能会现上面我提到过的种种情况。上课精力不能集中、注
意力不持久、坐立不安、活动过多甚至会攻击别的同学等等,与之相伴随的是数学、阅读和写字会出现障碍,学习成绩不理想。用阿德勒的理论来说,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逻辑推理,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一般不需要动脑就会得到他想得到的一切。所以我们说关注孩子的成长比关注孩子的成绩更重要。
那么,在家庭环境中哪些因素影响孩子的成长呢?或者说哪些因素影响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只有弄清楚这些因素,我们的家庭教育才会有章可偱,有的放矢。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调查,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父母的教养方式
从学校教育实践中观察到,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这里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对天津市和平区、河西区、西青区四所幼儿园的257名4—6岁儿童的父母教育方法、家庭关系、养育情况调查的结果表明,父母的教育方法、家庭成员关系和养育方式对儿童的行为有明显影响。在出现问题的儿童中,有8.3%不是由父母亲自养育,导致这些孩子对人对物缺乏爱心、不善于与人交际,易产生暴力倾向。
在被调查的幼儿中,存在多动、攻击、抑郁、焦虑、违纪等行为问题的共有36名,占14%;无上述行为的健康幼儿为221名,占86%。在存在行为问题的36名儿童中,有15人出现了多动情况,表现为精神不能集中、注意力不持久、坐立不安、活动过多、功课差;有9人出现了攻击性行为,表现为虐待欺侮别人、在家不听话、经常打架、威胁他人;有7人出现了忧郁心理,表现为闷闷不乐、悲伤、有自卑感、过度恐惧;有4人喜欢孤独、害羞、胆小、不活跃、动作迟钝。
从家庭教育方法、家庭关系、养育情况来看,存在行为问题的36名儿童中,有41.7%的儿童家庭采用百依百顺、打骂体罚、放任不管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有8.3%的儿童家庭关系不和,包括经常争吵、离异、丧父丧母等;有8.3%的儿童不是由父母亲自抚养,而是由外祖父母、保姆代养或干脆寄养。而对应的行为健康的221名儿童中,相应的比例分别为14.5%、1.4%、4.1%。(新华网天津频道6月26日电)
父母的教养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社会交往、心理发展和社会行为,从而影响到学业成绩。研究表明:父母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导致儿童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较低,经常感到自己是个无用的人,这会严重阻碍个体的发展,产生许多行为问题,而孩子的种种不良性违反过来又让父母的很没有成就感,在人前很没有面子,觉得孩子让自己失望,父母的情感温暖教养方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抑制或减少行为问题,特别是违纪和攻击性行为。所以几乎所有的教育专家都强调这么一点:要想改变孩子,做家长的要先改变自己,“孩子折射出来的是家长的影子”。具体来说,就是改变你的教养方式,变严厉惩罚、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为过度保护或放纵溺爱为采取鼓励、关心、爱护、民主、平等等感温暖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拒绝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惩罚、归罪、羞耻以及在旁人面前过分批评、责骂孩子等行为,这些行为易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感和不安全感,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避免被别人否定上,并最终导致孩子丧失自信和降低自尊水平。课堂上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课外不积极完成作业,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搞不好,伤害别人,对老
师和家长撒谎等等,都是孩子缺少自信的表现,这些孩子过分保护自己,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从而影响学业。
2、父母教育期望、父母态度和父母关系
受我国传统的教子观的影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若家长对子女抱有合理的期望,并通过激励、关怀和依赖传导给他们,于是就会是子女产生持久的努力和进取心,如过低地估计子女,没有什么期望,就会使子女丧失自信心;如果期望过高,致使孩子经努力仍是失败多于成功,则易形成自卑心理。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不同,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将产生不同影响。过分严厉,非打即骂,会使孩子变得抗逆悖理或怯懦被动;过分溺爱,任其所为,会使孩子主观任性、喜怒不定。另外,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和尊重爱护的关系处理不好,同样会给孩子心理上带来不良的影响,或者悲观失望、自卑自怜,或者意志薄弱、狂妄自大,导致心理不平衡甚至畸形人格。其结果是,孩子的社会适应性较差,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答疑解惑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家长很可能会联想到家长的一些行为,作为一次家庭教育报告会,其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给家长们解决了多少问题和困惑,让他们知道今后具体应该怎样做,因此,这一环节非常有必要,也很有实际意义。你的理论再好,别人不理解也不管用,再说,短时间也根本不可能理解。
四、总结
苏霍姆林斯说过: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父母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去影响孩子。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家长不仅要努力地为生活而忙碌、工作,回家之后还要面对活泼、好问、好动的孩子,这里请千万打起精神随时随地做幼儿的表率,以耐心的态度引导他们,不要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尽情表现自己。
总之,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家长、老师和社会都有责任。一个孩子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是“以分为本”还是“以人为本”,这是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只看孩子一时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成长,终将害了孩子,也害了我们的国家。请还给孩子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自由地成长更顺其天性,更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更好
地理解社会,适应社会,成长为社会、国家的人才。【作业】
1、你的孩子是否缠人?面对这种情况你是怎么做的?
2、你理想中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篇三:比分数更重要的是成长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成长
作者:刘传斌
来源:《广西教育·D版》2015年第03期
长春市李先生最近相当烦恼,他的儿子小丁当(化名)是吉林大学附属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结束了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数学考了96分,班里47人,满分的13人,平均分98分。虽然老师没有排名,但在他心里,已将儿子纳入差等生行列。(1月10日 中国吉林网) 李先生的烦恼是当下很多家长的普遍心态。“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说起来,真正视分数为命根的不是学生,而是某些家长和老师。有些家长和老师对分数的追求远不止烦恼,有的甚至到了近乎病态的地步。家长过分看重分数,是怕孩子输给了别人;老师过分看重分数,是因为分数与考评挂钩。前者折射了畸形、功利的教育观,后者折射了不合理的考评制度。
分数可以成为升学的制胜法宝,但不等于能力素养,更不等于事业成功。分数只是学校用于评价学科考试成绩的一种指标。如果仅仅用分数来评价孩子的能力,那是对孩子极大的不负责。大家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调查:小学期间的“尖子生”,在升入高中和大学之后,很多都表现平平;而一些从小成绩中等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常常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上学时,成绩在十名左右,而他的哥哥朱筑文一直是班上第一名。参加工作后,朱棣文当上了教授,他的哥哥还是副教授;朱棣文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的哥哥还是一名普通的大学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首任校长朱清时说:“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到100分就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不会出小错。而要争得这100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掉了。”朱清时的话很让人深思。要想夺得高分,就得经过反复的应试训练,而这必然会压抑孩子的天性,“绑架”他们快乐的童年。
国家近期出台了多项高考改革方案,力图革除“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可以说,在日后的招生录取和评价体系中,考试分数将不再一家独大般强势,学生的综合素质会更加重要。因此,像该则新闻中的小丁当丢掉了4分这样的事情,家长大可不必过分紧张,让孩子感受到过大的压力。孩子丢掉4分,或许只因马虎。对此,家长应该怀着平常的心态,对孩子多加鼓励和引导,帮助其改正毛病,养成细心的习惯。
其实,比分数更重要的是成长。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孜孜不倦的学习热情,才是最重要的。为此,家长和学校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淡化分数意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千万不要随意给分数低的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有关部门更要加大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度,让绿色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落地生根、深入人心,真正做到为孩子一生的幸福保驾护航。
(责编 欧金昌)
看了本期教育时评的文章,您是不是也有话要说呢?或者对别的教育事件,您也有自己的观点?欢迎留言或投稿:gxjydd@126com。
篇四: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作者:李素霞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第09期
摘 要:“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教育应该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帮助、一种服务。教师给予学生的,是他们多年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血液和骨髓的习惯和性格,这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成长;成绩;智力;意志
每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成长不能重来;成绩不是目标,个性才是关键。这个道理,既被心理科学的研究所证明,也被无数的事实所检验。下面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老师,你看,这是我的成长足迹!”我刚走进教室,慧就兴高采烈地向我报喜。只见她一手拿着获奖证书,一手拿着奖牌,满脸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此时同学们围着她,致以热烈的掌声。看着这鲜红的证书和闪亮的奖牌,我百感交集,思绪不觉回到了三年级上学期的时候…… 慧升入三年级后,我任她的班主任并教学英语。一开学,这个有点野性的女孩子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劳动中,什么重活、脏话、有难度的活她都敢去做,但却不管结果好坏,有时候做不来干脆一走了之;在班队活动中,她大胆参与,从不害羞;在学习上,慧很聪明,作业完成得很快,但马马虎虎,往往错误百出;对同学很少和气地说话,不是吩咐这个就是吩咐那个,奇怪的是,同学们竟然十分听话,原来慧能主持公道,同学有困难时,能慷慨地伸出援助之手。对这样一个聪明活泼、热情大方但不扎实、缺乏意志力的学生,我该怎样去教育她呢?
机会终于来了。去年12月,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报名。毕竟是农村的孩子,毕竟只学了半年的英语,我动员了半天,全班没有一人敢参赛,突然我想到慧的聪明,平时没有羞怯心理,英语发音又很标准,如果去参赛,对她肯定是一种锻炼,对其以后的成长一定帮助很大。首先我与慧的家长沟通,达成教育共识。响鼓还需重锤敲,然后我用话激她:“慧,老师知道你很聪明,虽然只学了半年的英语,跟县城、市里的孩子相比基础差得很多,但你只要去学就一定会超过他们的。不过,你还是不报名的好,因为你没有耐性,没有灰太狼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你会放弃的。”“谁说我会放弃?今天我报了名,就一定会坚持到最后!”慧的话正合我意,锻炼她毅力的时候到了。
既然报了名,那就选择了吃苦。早晨、课余、放学后,我都会把慧叫到办公室进行辅导。不知因为每次辅导的时间短,还是因为自己的话已经说出,慧学得很认真,没发觉她有厌烦的情绪。1月,慧进行了初赛,并取得了县赛区第一名的成绩。3月复赛,内容多了,任务重了,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练习。但我几次发现慧的注意力不如以前。一次慧看到伙伴们在操场上欢快地玩耍时,她默默地注视着,面带羡慕,见此情景,我严厉地对她说:
“现在离开,你可以获得短暂的快乐;继续练习,你可以享受到苦尽的甘甜,你自己选择吧!”慧有所感悟,大声说:“我会坚持到最后的!”寒假里,慧知道我有三天的值班时间,就主动找我带她去学校辅导,我高兴地答应了。真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在我值班的那三天里,狂风肆虐,我和慧各自推着单车艰难地向前行走着,我看着慧冻红的小脸,顿生恻隐之心:11岁的同龄孩子此时正待在家里享受着温暖呢,而慧却选择了这么一条充满艰辛的路。凛冽的寒风无情地吹打着我们的脸颊,同时也磨炼着我们的心灵。复赛的时间到了。慧自信地参加了比赛,并且取得了市级第一名的好成绩。然后,慧接受了4月份参加省赛的挑战。在学校的辅导时间明显不够了,于是我让她每天晚上来我家学习。每晚一学就到九点半。这样过了一个月,慧竟然没有一天不来的时候。比赛的前一天,我们大体上过了一遍,我对慧的表现非常满意。离开我家前,慧对我说:“老师,您瘦了,辛苦您了!”我欣慰地把她搂在怀里说:“我们的野丫头长大了!”
4月1日,慧去了石家庄。经过两天的角逐,慧获得了省赛二等奖。说实在的,这次省赛的成绩我不太在乎,因为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今天的慧知道了坚持,懂得了付出,也明白了风雨之后方可见彩虹,这在她以后的人生路上才是最珍贵的。
慧的变化,说明了最终能让自己走向成功的是那些“非智力因素”。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在智力上面完全没有问题,而要着重培养的反而是学习、做事的毅力,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教育应该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帮助、一种服务。我们给予学生的,是他们多年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血液和骨髓的习惯和性格,这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黄德祥.青少年发展与辅导.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4.
沃尔特·艾萨克森.爱因斯坦传.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篇五:第四讲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第四讲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教育目的】
当今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度溺爱,养成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通过本课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问题,因房家长思考:遇到问题怎么办?改变家长只重视成绩,忽视孩子成长的问题。指导家长采用争取的方法引导孩子。
【教育方法】
情景表演,讨论交流法。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指导家长采取恰当方式加以引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
1、 情景表演《妈妈喜欢吃鱼头》
吃午饭,孩子坐在桌旁,妈妈忙里忙外,端饭上菜,孩子一个劲的催促:“妈妈,快点!” 一条鱼上来,孩子二话不说吃个精光。
妈妈问:“孩子你全吃光了?”
孩子一脸诧异:“妈妈,你不知道我最喜欢吃鱼吗?对了,还有鱼头,你吃吧!”吧只剩鱼头的盘子推到妈妈面前。
妈妈一脸无奈。
2、 情景表演《我不想跟他一起看》
3、 阅读课上,大部分孩子在看自己带来的书,
二、情景剧观后感分享
通过情景剧谈谈自己的看法及想法。
引导家长对情景剧《妈妈喜欢吃鱼头》加以讨论。
1有的家长可能做得比较恰当,在吃饭前引导孩子帮家长拿碗筷,摆桌椅。也有的家长可能跟文中的妈妈一样,从不指导孩子做任何事情,总觉得孩子还小。
2在吃饭的问题上,遇到好吃的,可能都会留给孩子。也有的家长尽管对孩子进行教育,有好吃的药一起分享,但未必真正这样做,遇到好吃的,还是先让孩子吃个够。
3家长尽管知道这样做不好,但觉得只有这一个孩子,娇惯点就娇惯点,人家的孩子也都这样,孩子长大了也就树大自然直了。
老师:很多家长都抱着树大自直的想法,对孩子的心为缺乏具体的引导、指导,请家长朋友们想一想,如果我们教育孩子都抱着这个心态的话,会助长孩子的什么心理。
老师:第二个情景剧《我不想跟他一起看》中,我们看到的是孩子的什么?(孩子在学校里当众表现出的自私,是家长没想到的。大部分家长只认为孩子在家里很自私,但在学校里,孩子在老师面前很听话,因此,也不存在自私行为,这正是家长教育的又一个误区。) 老师:在生活中,如果您发现您的孩子有比较严重的自私倾向,您是怎么教育引导孩子的?您认为孩子的自私原因是什么?
三、话题讨论
平时您怎么对待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您是否意识到成长中的问题对孩子的影响吗?
四、结合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我们看到了孩子的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爱心,好东西要独吃、先吃,只知道向父母要这要那,一旦不满足他,就是性子,耍脾气,从不知道关心父母、体贴长辈。据调查,现在小学生,爱劳动、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只占四分之一,四分之三的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品质。当父母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孩子却不懂回报时,父母忍不住要抱怨,可是做父母的有没有也想过,这都是自己溺爱、纵容的结果。
家长平时教育孩子时,可能存在的误区?
1.只重视成绩,不重视孩子中性格出现的问题。
2.觉得无所谓,反正有老师教育,全部希望寄托在老师的身上,当孩子出现问题后,又会很伤心。
3.注意到了孩子性格中的问题,却不引导,总觉得孩子小,树大自然会直。其实,孩子成长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也是心理发展一个必要的过程,但是我们如果漠视孩子成长中的这些问题,那无异于在孩子的心上播下一颗冷漠的种子。孩子对父母、对长辈缺乏最基础的责任心、爱心,这样的孩子对社会也是没有责任心的人。
良好品质的养成,需要我们家长身体力行,加强对孩子行为指导。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人,远比一味把眼睛盯在成绩上要重要的多。
【针对原因,给出具体可操作的教育对策】
(参见《牵手两代亲子教程》小学①第95~98页)
1.重视孩子成长中的出现的问题。
2.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家长首先要做关心别人的典范。
3.家庭成员间要相互关心,让孩子感受这样一种氛围。
4.指导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5.让孩子做一些里欧所能记的事情。
6.让孩子了解一些生活和社会的实际情况。
【课后作业】
(参见《牵手两代亲子成长记录册》小学①第16~20页)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