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过程中感人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3:15:18 高中作文
篇一: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
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
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
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三个: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
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篇二:红军长征中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红军长征中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cn 2006年08月03日 06:32 解放军报
姚柏林
红军妈妈们的艰辛付出和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她们在革命战争年代舍弃了儿女情长,才使新中国亿万儿童幸福安康。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即便是硕健的红军儿郎,要战胜人间罕见的种种险阻也是难以想像的。然而,长征路上的红军妈妈们,为了中国革命的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长征过程中感人故事)成功和妇女自身的解放,果敢地承载着更多的苦难,显示出一种超出母性的伟大的爱。 笔者曾见到世界上也许最奇特的纸条:“我们是为万千人服务的工农红军,今在苗家借地生子,实在出于万不得已。因军情紧急,此子无人携带,深望老乡将其抚养成人,不胜感激。”署名:“红军休养连董必武留。”这个留在苗地的孩子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骨肉。而在长征开始时,他们已将爱子毛毛留在了江西老乡家,后来音讯全无。长征中生下的这个孩子,毛泽东与贺子珍十分喜爱但又十分为难。当时为了避免与围追堵截的敌人遭遇,部队每天急行军90多公里,有时不得不打仗。带着孩子,无疑困难不少;送给老乡,又于心不忍。思忖再三,贺子珍还是把警卫员叫来,声泪俱下地吩咐:“孩子不能带,把她寄养在老乡家里吧!战争是残酷的,不能怪我们不喜欢后代,实在是没有办法,让孩子在人民当中长大也好。”毛泽东、贺子珍夫妇为了中国革命共失去了5个子女。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哪有母亲不疼爱子女的?而红军妈妈们却在那个非常时期,腆着肚子,艰难地行进在长征途中。生下骨肉,又将其留在边远的不知名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是何等感天动地的壮举!这是何等气壮山河的精神!长征中的红军妈妈们将“奉献”二字演绎到了极致。
红军使命是北上抗日,解放全国。“但有使命,万死不辞”。红军妈妈们跟随红军大部队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一路上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江河,经过11个省份,突破10道封锁线。红军妈妈们在长征中所表现的使命高于天的精神千秋不朽,与日月同辉。
长征出发前已婚的红军女战士,在长征路途上尽量避免与丈夫在一起生活,只有在部队休整时间比较长的时候,才小心翼翼地聚上几天。她们虽然受到分离的煎熬,大多数人却免除了怀孕生孩子的痛苦。但也偶有失误的,这使她们不仅面临生死考验,同时也面临亲情分离的痛苦。即使如此,为履行神圣使命,红军妈妈们强忍苦痛,舍生取义,鞠躬尽瘁。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的曾玉,在长征途中生下一个胖娃娃,但部队要紧急出发,孩子不能
带,只得忍痛放在稻草上。伴着父亲写的字条,孩子在空屋子里声声啼哭。曾玉被人搀扶着,告别了亲生骨肉,一步一回头地走出了屋子。孩子在屋内嘶哑地哭叫,曾玉在屋外掩袖抽泣。婴儿的啼哭像锥子刺着她的心,像绳索拴着她的腿,她那如同灌了铅的双腿怎么也迈不动。但不走是不行的,后面有追敌,心中有使命,这个时候哪里还容得儿女情长,曾玉坚毅地走了。刚生完孩子就要走路,又没有担架,而且头一站便要过河,横在眼前的河水浪涛翻滚。强烈的使命意识,使曾玉咬紧牙关下河,在几个女战士的搀扶下趟了过去,向着陕北,迈开双腿,载着使命疾行。
对很多红军战士来说,明天是个神圣的字眼,令人憧憬,催人奋进。红军妈妈们的未来观是为了国家的明天、人民的未来、万千的后代而矢志不渝,孜孜以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即使自己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在长征胜利20周年时,廖承志画了一组再现长征感人情景的画送给女儿廖茗。画面上一位红军妈妈忍痛将孩子送给当地一位老汉,她亲吻着孩子,盯着孩子那张小脸,生怕忘记了似的。忽然,她像想起了什么,掀起衣襟给孩子喂奶。泪水和着奶水,把孩子喂饱后,便把他轻轻地放下,头也不回地追赶队伍去了。廖承志随画还写给女儿一封信:“千万不要忘记革命是千辛万苦,无数牺牲才得到胜利的。你们是在一帆风顺、温暖暖、软绵绵的温室中长大的,千万要警惕,不要忘了本。”
因为有许多红军妈妈们已经失去过自己的亲骨肉,长征路上,她们不想再失去自己的孩子。尽管许多人再三动员她们留下来或者把孩子寄养在老乡家,但为了新的生命,为了明天,红军妈妈们凭着坚强的意志,为长征路上诞生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孩子营造着“安全港”。任弼时的妻子陈琮英在长征路上生下了他们的女儿远征。朱德总司令听到远征诞生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他跑到河边去钓鱼,并亲手给陈琮英做了一碗鱼汤。陈琮英产后没几天,部队又要进行艰苦行军。任弼时对陈琮英说:“把孩子留给苗家兄弟吧!”陈琮英紧紧地抱着女
儿,默默垂泪。两人的前几个孩子都已夭折了,此刻,陈琮英多么想带女儿一起行军啊!可这将会给部队带来很大的麻烦。红军战士闻讯后,坚决反对将远征留下,争着要求背远征行军,并抢着逗她玩。这样,远征方才留下,并一起来到了延安,来到了北京,为新中国的未来留下了少数几个长征路上诞生的儿女。
红军妈妈们的艰辛付出和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她们在革命战争年代舍弃了儿女情长,才使新中国亿万儿童幸福安康。长征伟大,参加过长征的母亲们同样伟大,让历史这样告诉未来吧!
“长征”是一种精神
2006-09-19 17:19:14
提起长征,人们自然就会想到七十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是的,长征故事——让人永难忘怀的一段壮烈史诗,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而在长征中所表现出“长征精神”更会如日月同辉,激励代代华夏儿女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从儿时的课本里,我就感受到了泸定桥的艰险,尝到了过草地、吃皮带的滋
味,更切切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所付出那带血的艰辛,那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对于我们后人,这,可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如今的我,成了一名老师。每次在课堂上提到长征的故事,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起长征中的一个个感人的情节,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教育学生:今天的幸福生
活,是我们先辈为我们创造的,是他们把苦吃在了前头,我们才没有吃苦,我们才能安心地学习,今天,我们学习长征,并不是让大家一定要亲自去尝尝吃皮带的滋味,我们要学习的是长征中的精神,学习红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豪情,学习他们在困境里舍己为人、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习他们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
今天的我们,生活的是这样美好,有的人却怨天尤人,抱怨这,抱怨那,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天天瞎混过日子。这种精神,这种面貌,与我们的红军相比,真的是有天壤之别,我们一定要有红军在那种困境之下仍然抱着必胜希望的心
态,好好学习,争分夺秒,把我国建设成为更强大的国家而努力奋斗。前人进行
了长征,我们才可以免去了长征的艰辛,今天的我们绝不能因为贫穷再受人欺负,再让我们的后辈去吃苦。
长征路上沼泽满地,红军战干心凝成结。有的战士在牺牲前还把自己身上最后的一点食粮留给大家,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互相帮助的精神,真是值得如今的我们去好好学一学的。我们要把红军战士的这种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更和谐、幸福、美好。人生如海面,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会有狂风暴雨,当我们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有的人畏缩了,不前了,可你们有没有想到我们红军进行的长征,谁的困难可以与红军的长征相比?“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这句话说的多好,在我们前行的路上,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心中有长征精神,我们就不会觉得苦,不会觉得累。
回忆过去是珍惜现在的最好表现,学习长征精神是对我们先辈最好的怀念,也是对我们现代人最好的激励。不管前面的路有多长,多曲折,多凶险,只要我们心中有长征精神,就没有过不去的山、淌不过去的河。苏秦
听着长征的故事成长
2006年09月11日 00:00:00 来源:泉州晚收藏此页到365Key 报
□向迎佳
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从小父亲就给我讲红军长征的故事,那些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无数动人的故事,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成为不断激励我前进的不竭动力。
还在我刚上幼儿园时,父亲就找来一些红军长征的连环画让我看,我边认字边记住了不少红军的故事,还在幼儿园讲给小朋友听。上小学时,经常出差的父亲只要一回家,就关心我的学习,每当看到我的作业本上打满“√”和考试成绩优良时,就讲一个故事作为奖励,我记得讲得最多、印象最深的还是红军长征的故事。
小时候我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虽然还比较肤浅,但还是认真地照着红军的样子去做,用长征精神激励自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用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故事鞭策自己,攻克了学习上一个个“拦路虎”,使自己各门功课成绩在班级都名列前茅;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我用红军“一袋干粮”、“七十六粒粮食”等故事激励自己,主动为他人排忧解难,体味助人的快乐;在个人利益与
篇三:《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后感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后感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是由《纽约时报》原副总编辑哈
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著的纪实文学。该书作者在成功地以西方人的独特视角来完美再现半个多世纪前那段故事而叹服的同时,也发现有很多值得我们国内记者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中国人民最熟悉的一位老朋友、美国记者斯诺曾经在《西行
漫游》一书中写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在他说这番话不到五十年后,他的一位同胞,也就是本书作者,实现了这个目标,写成了这部传世之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九八四年四五六月,在短短的三个月里,作者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长秦兴汉将军和外交部译员张援远的陪同下,进行了七千四百英里的旅行,几乎完全沿着了第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进行,他感慨到:这在一九三四年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今天任然如此,只有亲身走过这段路程的人才能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出长征中的战斗和艰辛困苦——特别是过雪上和草地!
一九三四年中国革命的长征不是什么象征,而是考验中国红
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从我的角度看长征就像是一个不可能事件,但是在红军的演绎下,华丽地变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
军”,不是战役,也不是什么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了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可以说,二十世纪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首次接触关于长征的故事,一是初中语文里学着毛泽东在长
征胜利结束后写的七言律诗《长征》,一是初中历史课上对长征有所了解!然而此次通过哈里森-索尔兹所著的《长征,前所未
有的故事》,让我对长征故事的前前后后有了一个很深刻的了解!
虽然一开始看这本书是有点被动,不过从书中详细描述的故
事细节,我开始对这本书有了浓厚的兴趣,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里面的那首伟大的人类史诗——长征!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华丽的史诗,壮美的乐章,作者成功的把它改写为一部纪实文学。该书写于一九八四年,距离事情的发生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我们从该书中,却感觉并无历史隔膜,彷佛一切
皆发生在昨天。长征中人物的音容笑貌,似乎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书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长征:真实,没有歌功颂德,就好像看见了一个真正的人,他不是只有工作,也要吃饭睡觉。但这样的真实不会降低我们的敬畏,这样的真实照样带给我们感动。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通过该书的叙事,对大量史料的再现,我们可以感受到在那个艰苦的特定时期,我们的先烈们前仆后继,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伟大革命人格。
长征的胜利,其实就是当时的共产党领导人对自己本身实力的正确认识的一个结果。在这个通往胜利的尝试的过程中,我们的革命家们审时度势,多次在关键时刻度过难关,最终完成了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行军,并将革命的星星之火燎亮了中原大地。
在该书中,长征的开始是如何发起的,作者写出来就像是一个谜一般的故事,因为长征事前没有什么计划,也没有进行很明显的准备工作,相关的工作都做了严格的保密工作,而在部队转移中,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他们将要面对一场艰苦的生存危机。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而且这时国民党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红军在占领通道城后,立即 进入贵州东部,一举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于1月7日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城。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之后,红军像重新获得了新的生命,他们重整旗鼓,振奋精神,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他们转战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四渡赤水,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歼灭大量敌人。随后,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分兵黔东,诱出滇军来援。这时,红军出其不意地向云南疾进,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随即于5月初抢渡金沙江。至此,
中央红军摆脱了优势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两万五千里长征简述在这短短的几百字里面确实不足以展现长征之艰辛。以下以红一方面军为例,通过一些具体数字来想象感受以下长征的艰难支出,红一方面军长征路上走了368天,其中15天打大仗,235天白天行军,18天夜里行军,休息44天,平均走365里休息一次。每天平均行走74里,爬过18座山,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的大山,渡过24条河流,经过了11个省,占领过62个
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包围,通过了6个少数民族居住区。据说一方面军开始踏上征途时约有八万六千名男女战士。一年后的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九日,可能只有六千人与毛一道抵达陕北,这其中还有沿途参加红军的新兵。是什么让既要面对国民党的围剿追捕,又要对抗大自然的残酷考验,还要解决来自内部的错误
和矛盾的红军克服重重险阻而最终获得胜利?是革命红军的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心中永存让人民翻身做主人,过幸福生活的信念!爬雪山,过草地,牺牲了无数的战士,在长征途中,出现了一幕幕很感人的事迹。为了这心中永存的信念,他们不畏牺牲,浴血奋战。是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也是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更是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温情!
漫漫长征路上,只因心中信念永存,革命烈士倒下了,又有
红军站起来!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路有多长,红军洒下的汗水就有多长,红军撒的热血就有多长!无尽的深渊葬送了红军战士的生命,确送不走他们忠贞于党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巍峨的雪山掩埋了无数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炮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他们是英雄,他们是路标,他们是丰碑!可歌可泣的事迹,可赞可叹的信念,可敬可畏的军魂!谁又能不深深地被他们的伟
大而感动,他们是永恒的,因为信念永存,因为长征的精神永存! 长征为人类历史写下了最壮丽的一页:永恒的英雄、永存的信念、永远的丰碑!喇叭声依旧低咽,战鼓声仍然重响,马蹄声还在长鸣。若要问我学到的长征精神是怎样的,我会回答:乐于吃苦,
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长征是一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这其中的艰险自是我
们这些在平和年代出身的人所难以想见的。后有追兵,前途漫漫,环境险恶,粮食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而我们的前辈却穿着草鞋在雪化、在沼泽中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精神撒满了长征的每一个角落。我似乎感觉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感谢那些长征中的先辈们,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坚持到底,永恒的长征精神。
长征是“人类伟大的史诗”。 一个外国人对红军长征如是评
价:“长征过去是激动人心的,它现在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新时期的长征。这次长征虽然时代不同,条件不同,但是难度一点也不比战争年代的长征轻松,它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而我们必须要发扬长征精神,像红军当年长征那样,满怀信心去面对困难、
战胜困难,经受新的考验,创造出新的业绩。困难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面对它,记得小学老师说过一句话,“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要像科学家们攻克难关一样,因为成功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只有披荆斩棘,奋勇当先,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知识就像满目琳琅的大宝库,涉猎探寻知识的路是坎坷曲折的,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是我们中华儿女每个人的神圣责任,时值你我在校奋发努力学习之际,我们要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好好发扬下去,无论是在现在的学习中还是将来的工作生活中。我们要学好每一科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用科技来强国,我们要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伟大的祖国永远如巨人般立于世界之林。
此时此刻,长征的前前后后浮现在眼前了,脑海里想起了毛
主席长征胜利后写的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篇四:重新整理 长征途中的感人小故事
第一个: 13岁的小姑娘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第二个: 邓小平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三个:张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
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很快,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
篇五:三位开国元帅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三位开国元帅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6周年。
76年前的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人类史上史无前例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这场人类史上的奇迹,留给人们的,除了当年“马嘶人叫号角吹,万面红旗天际挥。赤水金沙辗转渡,雪山草地等闲飞。横空出世人天将,绝地逢生穿铁蹄。一曲悲歌多壮烈,千秋正气树丰碑”的史实和不朽的“长征精神”外,还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革命先辈感人至深的故事:
彭德怀 为饥饿的战士杀坐骑
1935年8月,红三军团艰难地跋涉在川西北泥泞的草地上。与战士们一起行进的彭德怀深知,更危急的是全军已经断粮。部队开始以野菜、树皮充饥,后卫部队甚至连野菜、树皮也吃不上。因为饥饿,不知多少红军硬汉子倒在了渺无人烟的草地里! 一天傍晚,望着饥肠辘辘的战士和空空如洗的行军锅,彭德怀找来了老饲养员,脸色凝重地问道:“总共还有几头牲口?”“连你的大黑骡子还有6头。”彭德怀把手一挥,非常坚决地下令:“杀掉,杀掉!全部杀掉,保战士的命要紧!”“把大黑骡子留下吧,它伴你走了多少路,为革命立过功呀!”老饲养员流着眼泪说。
彭德怀是性情中人,何尝不爱自己的“无言伙伴”!多少年来,每到宿营地,彭德怀总要牵着大黑骡子遛一遛,给它刷毛、掸土,喂些草料,有时还会悄悄地从自己的那份干粮里分出一块,塞到它的嘴里,高兴地看着它吃完。这头大黑骡子很通人性,只要彭德怀轻轻一拍它的脖子,它就会乖乖地卧下,等着主人骑上去再慢慢起来。打仗时,只要主人一声令下,它就勇往直前。长征以来,大黑骡子不是驮着粮食、器材,就是驮着伤病员。过湘江时,许多不会游泳的战士就是它一次次地运过江的;过雪山时,一些奄奄一息的战士也是靠它拽过来的。老饲养员不止一次心疼地说:“这样下去,骡子也要累死的呀!”如今,为了革命,为了战士的生命,彭德怀只好让 大黑骡子作最后的牺牲了。彭德怀的命令虽然下了,但身边的警卫员和饲养员都低着头,默默地站着。10分钟过去了,没人动手。老饲养员抱着大黑骡子的脖子,像在小声说什么??20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听到枪声。彭德怀发火了,在他的命令下,副官抓过一挺机枪,对准6匹骡马,一闭眼就是一阵扫射。5匹骡马倒下去了,唯有那匹大黑骡子还在那里安详地站着,好像在等待执行任务。“把大黑骡子给军团长留下!”老饲养员叫喊着就要扑过去。“人比牲口更重要,不要留下它!”彭德怀提高了声音命令道。“啪、啪、啪!”又是一个点射,大黑骡子慢慢地倒了下去。老饲养员猛地挣脱拉着他的人,拼命地扑上去,抱住大黑骡子的脖子,失声痛哭起来??这时彭德怀再次发出命令:“军团部只留下一些杂碎,把6匹骡马的肉都留给后面的部队”。事后当彭德怀得知这些肉救了很多红军战士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贺 龙 为伤病员牵马坠镫
1936年4月底的一天,长征中的贺龙率前卫四师开始翻越哈巴雪山。部队艰难行进快到山顶时,东南方突然飞来了乌云,转瞬间狂风怒吼,山头上积雪被刮起几丈高,哈巴雪山顷刻淹没在昏暗之中。转眼间就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越下越大,风不停地呼啸,分不清哪是天上落下来的雪,哪是从地上刮起来的雪,哪里是路,哪里是沟,只觉得白茫茫的一片在眼前飞舞、旋转。指战员们你拉着我,我拉着你,互相搀扶,蹒跚行进,有的同志被锋利的冰壳划破了腿,雪地上留下了斑斑血迹。有的同志草鞋掉进雪窝,一时寻找不到,光着脚板行走。有的同志看不清路,一脚踩空,滚下山坡。有的同志早已冻僵,挂满冰雪的身躯向着前方重重叠叠的雪峰,样子像在继续前进。
这时,队伍中响起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同志们,将背包打开,把被子披起来!”山谷里马上有了回声:同志们、同志们??将背包、将背包??打开、打开??
“是贺老总!”
指战员们还没有从雪雾中看到人,就已经从声音中辨认出自己的总指挥了。贺龙裹着一条薄毯,迎着刺骨的风雪,双腿站在深雪里,向雪中行进的队伍在喊话。他的身上落满了雪花,眉毛、胡子全是白的,变成了一个雪翁老人,只有那双黑亮的眼睛闪耀出火一般的光芒。
“同志们加油!快到山顶啦,不要停下来,危险!”他在继续喊??
在贺龙的鼓舞下,四师的大部分队伍胜利地越过了山垭口,向雪山下走去。经过翻越垭口的拼搏,大家都感到疲惫不堪,贺龙总指挥也不例外,可是,当他发现还有不少同志掉在后面,还没有翻过垭口,又毅然带上警卫员,牵上牲口,一步一喘地向垭口二次攀去。
这时山坡上的一个雪窝里挤了八九个负伤生病的战士,正在为跟不上大部队而心急如焚,他们心里明白,在这里不要说在山上过夜,继续冻上一两个小时也就完了。正在他们以为会牺牲在雪山上的时候,突然发现垭口边出现了几个移动着的黑点。近了,更近了。
“啊,是贺老总!”负了枪伤又患着重感冒的四师供给部通讯员曾云钦首先喊出声来,其余同志被喊声惊动,也撑起身子向外张望。当他们抹去眼里的泪水时,贺老总已经站在面前了,他戴着六角形的红军帽,穿着单薄的灰军装,腰间皮带上别着驳壳枪,身后跟着一个战士,牵着两匹骡子。贺老总仔细打量着这几个困在雪窝里的战士,样子是那样亲切,神态是那样慈祥。 “呀,这不是曾伢吗?”他认出了曾云钦——这个经常到军区指挥部来的通讯员。
“军团长??”曾云钦呜咽着喊了一声,再也说不出话来。
贺龙看着他们快要冻僵的样子,心里一阵阵发酸,但他马上笑了,打着手势诙谐地说:“喂,同志们,这儿可不是休息的地方。大雪山,风雪猛,一坐下来要冻掉鼻子哟!”
说话间,暴风雪又来了。峡谷里狂风呜呜吼叫,有几处雪峰变得像豆腐渣一样疏松,嘎嘎地倾塌下来,发出惊心动魄的雪崩声。贺老总伸出温厚的大手,扶起坐在地上的同志,他们刚一起身,屈股下面的小水窝就变成了冰坨。
“瞧瞧!”贺老总挤挤眯缝的眼睛,指指冰坨,做了个怪样,把几个有气无力的小鬼逗笑了。
贺龙赶紧招呼一起来的战士说:“快,曾伢负伤了,感冒又很重,把骡子给他骑上!”
曾伢慌乱地连摇头带摆手,一叠声地说:“不,不不??”
“听话!”贺老总声音有些严厉了,一只大手抓住了曾伢的胳膊。曾伢使劲地往外挣,还不断地嚷:“不行啊,首长。不行??” “你就来吧!”贺老总不容曾伢再多说,左手扶着他的腰,右手托住他的屁股,双手用力一举就把曾伢放到了骡背上。“我不能骑首长的骡子!”曾伢挣扎着要下来,这时贺龙沉下脸,有些生气地说:“老实点,不许闹啦!”
看着贺老总气喘吁吁的面孔,曾伢趴在骡背上失声地哭了。
在贺老总的指挥下,另一名重伤号也被架上了牲口背。
当两匹骡子的背上都坐好了人,贺龙牵起缰绳转过身,抱歉地对剩下的几个同志说:“骡子少,大家慢慢走几步,收容队马上就来。”又回头嘱咐同来的那个战士:“你留下照顾他们,一个也不能丢下。”说完,亲自牵着牲口大踏步地向前走去??
罗荣桓 唱湖南花鼓戏为战士们驱寒
1935年8月,红军从毛儿盖出发,不久便进入了水草地。那时天老是阴沉沉的,空气中飘动着经久不散的雨丝和雾霭,不时又会来上一阵倾盆大雨或是栗子般大小的冰雹。带领战士们艰难行进的罗荣桓,虽然戴了一个破斗笠,可既不挡风,也不遮雨。他和战士们一样,衣服紧贴在身上,几乎没有干的时候。到晚上露营时,也只能找一块高一点的
地方,拣来一些枯草,将线毯铺在上面,一半垫,一半盖,裹着毯子入睡。
一天午夜,风比前几天大了许多,连绵细雨把他的毯子打湿了。北风一吹,冻得他像是掉进了冰窟窿,无法入眠,他只好起身到哨兵那烤火。这时篝火边已经围坐了一些冻得睡不了觉的战士。他们一会儿讲故事、说笑话,一会儿唱一支歌,用歌声笑语来驱赶潮湿和严寒。他们看到罗荣桓来了,便给他让了一个“座”,又继续互相拉歌。拉着拉着,有人提议:“请首长唱一段湖南花鼓戏好不好?”
“好!”战士们轰然响应,热烈鼓掌。
那时的罗荣桓,十分腼腆,历来不喜爱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说唱唱。但看着茫茫寒夜中受冻的战士,他欣然同意唱一个。唱什么呢?他推一推眼镜,咳嗽了几声,沉思片刻,便操着浓重的乡音开了腔:
我要当红军,把话告亲人, 全家乐呵呵,老少都送行。 要听党的话,好好闹革命。 叔伯嘱咐说,行动听命令, 打仗要勇敢,多多杀敌人。 姑嫂嘱咐说,穷人心连心, 处处为群众,当好子弟兵。 弟妹嘱咐说,咱家冤仇深, 不报冤和仇,就不转回程。 老少说得对,句句讲得明, 决心跟党走,永做革命人。
罗荣桓的嗓音并不圆润,甚至还有几分沙哑,可他的歌声却含有真挚的感情。战士们望着那在他眼镜片上不断跳动、闪烁的火光,听着那十分熟悉的湖南花鼓戏的曲调,也跟着哼唱起来,自己参军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决心跟党走,永做革命人”——当年父老兄弟的嘱托,在这风雨弥漫的草地长夜里听起来,字字都有千钧之力。罗荣桓的歌声为大家驱走了寒意,带来了温暖?? 如今长征已经过去70多年了,但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尊敬的开国元帅们,中国革命不会忘记你们,人民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