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一鹤东飞过沧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9:14:27 字数作文
一鹤东飞过沧海字数作文

篇一:鹤的意象

中国传统文化中“鹤”的意象

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

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

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翾。

同游不同志,如此十馀年。

一兴嗜欲念,遂为矰缴牵。

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

一鹤东飞过沧海

放心散漫知何在

仙人浩歌望我来

应攀玉树长相待

鹤,属鸟之涉禽类,形似鹭,嘴长而坚直,色绿,头顶赤色,全身纯白,也有灰色苍色的。下颚、两翼末端或尾部多果断色,足长,胫骨披鳞,色青绿。高三、四尺,形貌潇洒,繁殖于黑龙江等处,夏季北归,冬季南去,以小鱼、昆虫及谷类等为食。中国古代的人很早便注意对鹤的研究,特别是它的叫声,《诗经》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的描绘。很多详尽,也很有参价值。由于鹤形貌出众,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又因鹤舞姿态美妙,所以古时王公贵胄和文人雅士很爱养鹤以供玩赏。最早记载养鹤的事要属《左传》:"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晋羊祜镇荆州时,尝取泽中野鹤,教之以舞,娱乐宾客。至如陆机为成都王司马颖所诛,临死时犹"顾左右

而叹曰:'今日欲闻华亭鹤唳,不可复得。'"可见其爱鹤心切。至于文人雅士以鹤为题材的作品,如白居易《池鹤》、杜牧《别鹤》、苏轼《鹤叹》等,更多不胜数。鹤在中国文学里,是一个很常见的描写对象,有平实的白描,也有加以神化,以至用以象征离别、情义、君子、大志、清高、隐逸、神仙、长寿等。

一、情义中国古籍文学里,常常用成鹤对幼仔的精心哺育,象征父母对子女的爱,为了维护子女,甘愿牺牲。

《广五行记》记载,隋炀帝要组织仪仗队,于是下令征课各县羽毛,用来制造侍卫穿的氅衣。百姓为了应付课税,只好捕捉禽鸟,拔取羽毛。在乌程,有鹤身于百尺高的树上,人们要把树砍下来,鹤怕幼子受到伤害,于是自动用咀衔下身上的羽毛,投在地上。鹤的出现,有时是由于孝行所致。《晋书·吴隐之传》记述吴隐之丧父时,痛哭流涕,路过的人也是感动得落下泪来。后来母亲去世,隐之更是悲伤不已,正当号泣的时候,忽然有双鹤鸣叫,时人都认为是孝行所感致,《晋书·陶侃传》亦载有此类故事,而且还多了一种色彩。陶侃因母亲病逝,辞官司守丧。一日,有两个客人来吊丧,没有哭便走了,陶侃觉得奇怪,于是跟在他们后面,只见那两个客人变为双鹤,冲天而去,后世因此称吊丧为"鹤吊"。从以上两则记载,可鹤与孝行有密切的关系,鹤的出现,正是孝行所致,这大概就是古之所谓"'孝感'动天"的一种文学表现吧。古代诗歌中,不乏关于鹤的爱情故事。汉代《古歌辞》中,有一首是以白鹤忠于爱情为题材的"飞来白鹤,从西北来,十十五五,蜀列成行。妻卒被病,不能相随,五里不能开,吾欲负汝

去,毛羽日摧颓。"曹植也有一首同类题材的咏鹤诗。东晋王韶之《神境记》的记载,更富神奇色彩:传说一对夫妇隐居兰岩,一活就是是数百年,后来双双化身为鹤,不料其中一只为人所害,孤鹤终年哀鸣,长留不去。此外,《渚宫故事》记述南朝宋明帝修建竹林堂,新阳太守郑裒献雌鹤于堂,留雄鹤于府邸。雄鹤失侣,昼夜鸣叫,闻者为之泪下。雄鹤又常飞赴堂中,与雌鹤交颈共舞,宫人驱之,不肯离去。南北朝时庚信也写过《鹤赞》诗,赞美了鹤对爱情的忠贞。

二、离别在南北朝的诗文中,诗人常常以别鹤来比喻夫妇离另的悲哀,其中大部分是写深闺女子对客居它方的爱人的思念。

如汤惠休《白歌》、柳恽《掏衣诗》、吴均《与柳恽相赠答诗》、陆厥《李夫人及贵人歌》、虞羲《自君之出矣》、梁武帝《燕歌行》等。柳恽《掏衣诗》曰:"鹤鸣劳永叹,采?伤时春。念君方远游,望妾埋执素。秋风吹绿潭,明月悬高树,佳人饰净容,据携从所务。"此处,也有写男子思念女子的,如江淹《悼室人诗》、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等。从以上提及的诗文中,可以找到用字极相似的诗句,如陆厥《李夫人及贵人歌》中有"寡鹤羁雌"句,梁武帝《燕歌行》中有"沙汀夜鹤啸羁雌"句,梁朝王筠《春月》也有"独鹤惨羁雌"句。"孤鹤羁雌"在以后的诗文中也常常出现,用以象征夫妇或恋人的分隔异地,遥相思念。古人还用别鹤来比喻朋友的离别,如鲍照《与荀中书别》:"劳舟厌长浪,疲饰倦行风。连翩感孤志,契阔伤贱躬......渐无黄鹤翅,安得久相从。顾遂宿知意,不使旧山空。"以鹤比喻感伤。除了离情别绪外,还有用以表现游子思乡以及痛悔自已行为的等,如到溉《秋

腐咏琴诗》:"寄语调弦者,客子心易惊。离泣已将坠,无劳别鹤声。"繁钦《愁思赋》:"鸣鹤之哀音,知我行之多违。怅俯仰而自怜,志荒咽而摧威。聊弦歌以励志,逸奉职于闺闱。"

三、神仙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关于鹤的出生也有种种神话传说,例如影生、声交而孕、胎生等,加上古代人相信鹤的形象于是被神化了。

因此,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鹤多被喻为"仙禽",或是直接比喻为神仙。在神仙的传说中,仙人驾驭的多是鹤。如《列仙传》中载有王子乔乘鹤的故事。《述异传》中的仙人是"驾鹤之宾",能够"跨鹤腾云",鹤于是成为"仙人的骐骥",常常往来于仙凡之间。鹤与神仙既然有这样密切的关系,所以诗文中"驾鹤"的意象,也往往有"神仙"的寓意。例如南北朝诗歌中何召《游仙诗》、鲁范《神仙篇》、释慧净《英才言聚赋得升天行诗》等。除了"驾鹤"外,还有"控鹤"、"御鹤"、"驭鹤"、"拂鹤"及"乘鹤"等语汇,并且在诗文中配上"琼台"、"桂寝"、"金坛"、"瀛洲"等与神仙或仙境有关的词语,更突出了鹤所具有的神仙意象。还有传说修道的人可以化成鹤,或是仙鹤可以化成人的故事。葛洪的《光朴子·释滞》:"君子为鹤,小人成沙。"《神仙传》中又载苏仙公成仙化鹤的故事。其中陶潜《搜神后记》记载丁令威的成仙经过最为详尽:"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绯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还夺

薛用弱《集异记》记述徐佐卿化成鹤时,被箭所伤;吴淑《江淮异人录》载孙绍元死后变鹤的故事;王世贞《列仙全传》记赵惠守修道成仙,化为仙鹤而去。至于仙鹤化成人的故事,范晔《后汉书·郑弘传》中记:射的山有白鹤替仙人取箭,但遗箭被樵夫弘拾得,后来白鹤化成人向弘讨还遗箭。《古琴疏》载:恒山有双白鹤,化成神女在台上载歌载舞,今遍山俱响。刘敬叔《异苑》记载:晋情帝永嘉中,徐被一个由白鹤化成的女子迷惑的事。刘义庆《幽冥录》也记晋元帝元兴时,苏琼由白鹤化人迷惑一少年的经过。虽然这些能化成人的鹤不尽是神仙,但超越常人而类于神仙的意象则仍然可寻。可见,鹤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往往有着强烈的神仙意象。

四、君子由于鹤的形态是长颈、竦身、顶赤、身白,给予人一种清高的感觉,所以鹤很早就被人认为是有德行的禽鸟。

《诗经·小雅》就有《鹤鸣》诗:"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爱有树檀,其下维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正是以鹤寓喻君子。《周易·系辞上》也以鹤比作君子:"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于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也。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言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鹤在树萌中鸣叫,小鹤也会随声呼和,喻指有道德学问的君子,虽深居简出,他的嘉言善行,也会传至千里之外,受人赞扬。因此,"鹤鸣"一词也经常在诗文中出现。如汉《虞?碑》:"惟此君子,

篇二:鹤的意象

中国传统文化中“鹤”的意象

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

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

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翾。

同游不同志,如此十馀年。

一兴嗜欲念,遂为矰缴牵。

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

一鹤东飞过沧海

放心散漫知何在

仙人浩歌望我来

应攀玉树长相待

鹤,属鸟之涉禽类,形似鹭,嘴长而坚直,色绿,头顶赤色,全身纯白,也有灰色苍色的。下颚、两翼末端或尾部多果断色,足长,胫骨披鳞,色青绿。高三、四尺,形貌潇洒,繁殖于黑龙江等处,夏季北归,冬季南去,以小鱼、昆虫及谷类等为食。中国古代的人很早便注意对鹤的研究,特别是它的叫声,《诗经》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的描绘。很多详尽,也很有参价值。由于鹤形貌出众,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又因鹤舞姿态美妙,所以古时王公贵胄和文人雅士很爱养鹤以供玩赏。最早记载养鹤的事要属《左传》:"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晋羊祜镇荆州时,尝取泽中野鹤,教之以舞,娱乐宾客。至如陆机为成都王司马颖所诛,临死时犹"顾左右

而叹曰:'今日欲闻华亭鹤唳,不可复得。'"可见其爱鹤心切。至于文人雅士以鹤为题材的作品,如白居易《池鹤》、杜牧《别鹤》、苏轼《鹤叹》等,更多不胜数。鹤在中国文学里,是一个很常见的描写对象,有平实的白描,也有加以神化,以至用以象征离别、情义、君子、大志、清高、隐逸、神仙、长寿等。

一、情义中国古籍文学里,常常用成鹤对幼仔的精心哺育,象征父母对子女的爱,为了维护子女,甘愿牺牲。

《广五行记》记载,隋炀帝要组织仪仗队,于是下令征课各县羽毛,用来制造侍卫穿的氅衣。百姓为了应付课税,只好捕捉禽鸟,拔取羽毛。在乌程,有鹤身于百尺高的树上,人们要把树砍下来,鹤怕幼子受到伤害,于是自动用咀衔下身上的羽毛,投在地上。鹤的出现,有时是由于孝行所致。《晋书·吴隐之传》记述吴隐之丧父时,痛哭流涕,路过的人也是感动得落下泪来。后来母亲去世,隐之更是悲伤不已,正当号泣的时候,忽然有双鹤鸣叫,时人都认为是孝行所感致,《晋书·陶侃传》亦载有此类故事,而且还多了一种色彩。陶侃因母亲病逝,辞官司守丧。一日,有两个客人来吊丧,没有哭便走了,陶侃觉得奇怪,于是跟在他们后面,只见那两个客人变为双鹤,冲天而去,后世因此称吊丧为"鹤吊"。从以上两则记载,可鹤与孝行有密切的关系,鹤的出现,正是孝行所致,这大概就是古之所谓"'孝感'动天"的一种文学表现吧。古代诗歌中,不乏关于鹤的爱情故事。汉代《古歌辞》中,有一首是以白鹤忠于爱情为题材的"飞来白鹤,从西北来,十十五五,蜀列成行。妻卒被病,不能相随,五里不能开,吾欲负汝

去,毛羽日摧颓。"曹植也有一首同类题材的咏鹤诗。东晋王韶之《神境记》的记载,更富神奇色彩:传说一对夫妇隐居兰岩,一活就是是数百年,后来双双化身为鹤,不料其中一只为人所害,孤鹤终年哀鸣,长留不去。此外,《渚宫故事》记述南朝宋明帝修建竹林堂,新阳太守郑裒献雌鹤于堂,留雄鹤于府邸。雄鹤失侣,昼夜鸣叫,闻者为之泪下。雄鹤又常飞赴堂中,与雌鹤交颈共舞,宫人驱之,不肯离去。南北朝时庚信也写过《鹤赞》诗,赞美了鹤对爱情的忠贞。

二、离别在南北朝的诗文中,诗人常常以别鹤来比喻夫妇离另的悲哀,其中大部分是写深闺女子对客居它方的爱人的思念。

如汤惠休《白歌》、柳恽《掏衣诗》、吴均《与柳恽相赠答诗》、陆厥《李夫人及贵人歌》、虞羲《自君之出矣》、梁武帝《燕歌行》等。柳恽《掏衣诗》曰:"鹤鸣劳永叹,采?伤时春。念君方远游,望妾埋执素。秋风吹绿潭,明月悬高树,佳人饰净容,据携从所务。"此处,也有写男子思念女子的,如江淹《悼室人诗》、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等。从以上提及的诗文中,可以找到用字极相似的诗句,如陆厥《李夫人及贵人歌》中有"寡鹤羁雌"句,梁武帝《燕歌行》中有"沙汀夜鹤啸羁雌"句,梁朝王筠《春月》也有"独鹤惨羁雌"句。"孤鹤羁雌"在以后的诗文中也常常出现,用以象征夫妇或恋人的分隔异地,遥相思念。古人还用别鹤来比喻朋友的离别,如鲍照《与荀中书别》:"劳舟厌长浪,疲饰倦行风。连翩感孤志,契阔伤贱躬......渐无黄鹤翅,安得久相从。顾遂宿知意,不使旧山空。"以鹤比喻感伤。除了离情别绪外,还有用以表现游子思乡以及痛悔自已行为的等,如到溉《秋

腐咏琴诗》:"寄语调弦者,客子心易惊。离泣已将坠,无劳别鹤声。"繁钦《愁思赋》:"鸣鹤之哀音,知我行之多违。怅俯仰而自怜,志荒咽而摧威。聊弦歌以励志,逸奉职于闺闱。"

三、神仙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关于鹤的出生也有种种神话传说,例如影生、声交而孕、胎生等,加上古代人相信鹤的形象于是被神化了。

因此,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鹤多被喻为"仙禽",或是直接比喻为神仙。在神仙的传说中,仙人驾驭的多是鹤。如《列仙传》中载有王子乔乘鹤的故事。《述异传》中的仙人是"驾鹤之宾",能够"跨鹤腾云",鹤于是成为"仙人的骐骥",常常往来于仙凡之间。鹤与神仙既然有这样密切的关系,所以诗文中"驾鹤"的意象,也往往有"神仙"的寓意。例如南北朝诗歌中何召《游仙诗》、鲁范《神仙篇》、释慧净《英才言聚赋得升天行诗》等。除了"驾鹤"外,还有"控鹤"、"御鹤"、"驭鹤"、"拂鹤"及"乘鹤"等语汇,并且在诗文中配上"琼台"、"桂寝"、"金坛"、"瀛洲"等与神仙或仙境有关的词语,更突出了鹤所具有的神仙意象。还有传说修道的人可以化成鹤,或是仙鹤可以化成人的故事。葛洪的《光朴子·释滞》:"君子为鹤,小人成沙。"《神仙传》中又载苏仙公成仙化鹤的故事。其中陶潜《搜神后记》记载丁令威的成仙经过最为详尽:"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绯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还夺

薛用弱《集异记》记述徐佐卿化成鹤时,被箭所伤;吴淑《江淮异人录》载孙绍元死后变鹤的故事;王世贞《列仙全传》记赵惠守修道成仙,化为仙鹤而去。至于仙鹤化成人的故事,范晔《后汉书·郑弘传》中记:射的山有白鹤替仙人取箭,但遗箭被樵夫弘拾得,后来白鹤化成人向弘讨还遗箭。《古琴疏》载:恒山有双白鹤,化成神女在台上载歌载舞,今遍山俱响。刘敬叔《异苑》记载:晋情帝永嘉中,徐被一个由白鹤化成的女子迷惑的事。刘义庆《幽冥录》也记晋元帝元兴时,苏琼由白鹤化人迷惑一少年的经过。虽然这些能化成人的鹤不尽是神仙,但超越常人而类于神仙的意象则仍然可寻。可见,鹤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往往有着强烈的神仙意象。

四、君子由于鹤的形态是长颈、竦身、顶赤、身白,给予人一种清高的感觉,所以鹤很早就被人认为是有德行的禽鸟。

《诗经·小雅》就有《鹤鸣》诗:"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爱有树檀,其下维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正是以鹤寓喻君子。《周易·系辞上》也以鹤比作君子:"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于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也。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言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鹤在树萌中鸣叫,小鹤也会随声呼和,喻指有道德学问的君子,虽深居简出,他的嘉言善行,也会传至千里之外,受人赞扬。因此,"鹤鸣"一词也经常在诗文中出现。如汉《虞?碑》:"惟此君子,

篇三:李白诗全集 卷七

李白诗全集 卷七 (古近体诗五十三首)

秋浦歌十七首

其一

秋浦长似秋。

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

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

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

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

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

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

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

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

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

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

不敢照毛衣。

其四

两鬓入秋浦。

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

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

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

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

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

风日似长沙。

其七

醉上山公马。

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

泪满黑貂裘。

其八

秋浦千重岭。

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

水拂寄生枝。

其九

江祖一片石。

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

绿字锦苔生。

其十

千千石楠树。

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

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

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 (

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 (

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

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

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

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 人一作叉 ) 舟一作行 )

篇四:李白诗中的神仙坐骑

李白诗中的神仙坐骑

李白非常的推崇庄子和屈原,他的思想和风格有很多都是继承于两位前人。庄子与屈原来各自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仙人及其坐骑的形象,李白也喜欢在诗中运用这一类的形象来表达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

一、李白写神仙坐骑形象的原因

1、时代环境的影响。唐朝的统治者姓李,一直以老子的后代自居,一直极力抬高道教的地位。因而道教在唐朝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形成了释、道、儒三家分天下的局面。而李白成长在蜀地,蜀地又是道教的兴盛地,故而李白从小就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此后他的一生都与道家结下了不解的缘分,所以李白的游仙诗非常之多,在他流传下来的近千首的诗歌之多有一百多首是游仙诗,在这些游仙诗中自然而会出现许多的神仙坐骑的形象,这显然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的。

2、庄子的影响。前面讲过李白受到道家的影响,而道家中又以庄子对李白的影响最深。庄子哲学中是把自由看得非常重要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就是庄子所向往的生活,同时也是李白所向往的生活。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连巨大无比的大鹏都要受是约束,并不是绝对的自由自在的,只有那些“神人”、“至人”、“圣人”才是绝对逍遥、来去自由的,而让他们来去自由的工具则是这些必不可少的神仙坐骑了。所以在,在庄子的影响下,李白的诗歌,尤其是游仙诗呈现出一种自由、自然、清新的风格,而在诗歌出现那么多的神仙坐骑的形象更是衬托了这一风格。

二、李白笔下神仙坐骑的种类

1、泠风。泠风即清凉、凉爽的风。以“风”为坐骑是受到《庄子·逍遥游》中:“列夫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列子乘风而行,来去自由,逍遥无待自成一种自由、潇洒、无拘无束的状态庄子对这种状态羡慕不已,李白也是。所以,李白的《登太白峰》中:“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尽可月,前行若无上。”也用了“泠风”这一坐骑的形象,诗人乘风而去,到达仙界,从此逍遥自在。另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使用了“风”这一形象,“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诗人将霓虹做衣,清风为马,接着下句的“纷纷而来下”将神仙那种御风而下的逍遥自在表现的淋漓尽致。

2、白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鹤本身就具有长寿、吉祥的寓意,并且常常和神仙、仙境联系在一起,所以白鹤也成为了神仙坐骑的一种。在《感兴八首·其五》“欲逐黄鹤飞,相互向蓬莱。欲乘鹤而起,向蓬莱而飞,飘然出尘。”中非常形象的描写了白鹤的“飘然出尘”的气质以及悠然自在的逍遥,这些都是与神仙气质相符合的。其他还如:《七古·怀仙歌》“ 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李白游泰山六首·其五》“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五古·赠嵩山焦炼师》“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五古·古风其四》“徒霜镜中发,羞彼鹤上人。”

3、白鹿。鹿奔跑起来的样子优美而高雅、空灵而灵动,与神仙气质有颇多相似之处因而成为神仙坐骑。李白有很多诗歌描绘了白鹿这一神仙坐骑的形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如《李白游泰山六首·其二》的“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如《至陵阳山登天柱石》的“韩众骑白鹿,西往华山中。玉女千余人,相随在云中。”如《古风二十》“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4、鸾。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雄为凤,雌为凰,历来都是吉祥幸福的象征。传说王子乔吹箫引凤,他便乘风而上,羽化为仙了。此后凤凰也归为神仙坐骑的一类。李白在他的诗歌中也有非常多以凤凰为坐骑的诗句。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猛虎击鼓,凤凰拉车,仙人多如麻。又如《飞龙引》中“宫中彩女颜如花 飘然挥手凌紫霞 从风纵体登鸾车。登鸾车,侍轩辕。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以及“后

宫婵娟多花颜,乘鸾飞烟亦不还。”都是描写诗人梦想乘“鸾车”遨游天际的情景。还如《凤凰曲》中“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

5、龙。在李白诗歌中龙主要是以青龙的形象为主,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合称为四方之神,为道教所信奉。龙在中国古达传统文化中有着无比尊贵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华汉民族的图腾崇拜,所以很多神仙的坐骑都是龙,。如《五古·古风其十一》中的“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如《乐府·来日大难》中的“乘龙天飞,目瞻两角”。如《飞龙引》中的“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如《五古·玉真仙人词》中的“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如《七古·元丹丘歌》中的“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

6、鸿,即鸿雁。古人用鸿雁传书,交流信息。所以古人一向认为鸿雁是有灵性的动物。李白在《古风·其十九》中道:“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神仙召唤自然要骑着神仙坐骑鸿雁而去了。

三、李白写神仙坐骑的意义。

1、寄托诗人对自由的向往。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喜欢游历名山大川,他一生都在漫游之中渡过。但他毕竟只是凡胎肉体,终究要受到现实生活的束缚,不可能想神仙一样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他在作品中写神仙坐骑的形象就是为了寄托这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2、形成李白特有的豪迈、飘逸、灵动的浪漫主义诗风。仙人乘着坐骑迎风而走的样子,白衣飘飘、霓云萦绕使得整个换面更加的飘逸、轻快,诗的整体风格呈现出轻盈、灵动之感。在配合上李白“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迈语言,形成了独具李白特色的浪漫主义诗风。

篇五:李白诗歌特色的深层次分析

李白诗歌特色的深层次分析:李白作为久负盛名的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豪放顺意、恣肆多端、清逸明净,任何一个时代诗歌都无法与之媲美。本文将从儒、释、道对李白性格及思想的深层次影响上入手,从豪放的个性之魂、清逸的侠士悲情和现实的浪漫主义三个方面分析李白诗歌的特色。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大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地的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青少年时期在蜀中受到良好教育和道教文化的熏陶。成年后,游历了长江、黄河流域的名山胜地。唐玄宗天宝元年,李白应召入京,为供奉翰林。两年后因个性狂放、行为任肆,触怒了朝中权贵,被排挤出了长安,又重新开始了其漫游生活。安史之乱中,因参加永王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归,晚年漂泊在东南一带,后病逝于安徽当涂,时年62岁。

让我们在理解和体会中,也尝试着对李白诗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三个方面总结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豪放的个性之魂

一个人年轻时代的经历对这个人的一生将产生重大影响。

李白青少年时期生活在蜀地,而蜀地的紫云山正是道教胜地,这座山恰好就坐落在李白家附近。受环境的影响,李白从青少年时代就喜好道教的神仙之说。他在诗中说“寂寞缀道论,空帘闭幽情”,可见李白有明显的弃世缀道思想。他所追求的正是一种人性的解放、顺乎自然的惬意。环境造就人,正是道教造就了李白,也幻化了他的梦想,使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放的个性魅力。如果没有道教的影响,李白也许不可能有这样的诗风。

李白正式履行过入教仪式,成为了受过符箓的道士,在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上是一派道家的洒脱、道教的狂放。我们知道,与佛教的普渡众生和祈求来世不同,道教讲究“游世”,是一种珍视个体生命并渴望现世快乐的宗教,即所谓“乐生”;它重视人的自然性,提倡一种脱离社会体制的自然生活。因此,道教没有空、幻、寂、灭的禁欲色彩,而是充满了饮酒谈玄、长生不老的成仙享乐情绪。所有的这一切,在李白的生活和创作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仙人浩望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尧舜之事不足惊,自余嚣嚣直可轻。巨鳌茗载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

可见,李白是多么期望得道,成仙的渴望成了他积极进取的风向标。

李白的一生可谓潇洒。他以“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的惊人天赋和罕见才华,受到朝野人士的广泛关注,而且声名鹊起,直到赋《临终歌》与世长辞,仍不改其文人的豪放个性和道士的洒脱。

受道教的影响,李白的诗歌极力凸显个性风采,其狂傲、豪放的诗歌特色一览无余。李白的诗歌常常语出惊人、行文跌宕。

“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仰喷三山雾,横吞百川水,凭陵随海运,燀赫因风起。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

诗人以大鹏自况,气势盛大,豪放的个性之音倾泻而出。如果不是受道家特别是庄子遗世独立思想的影响,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他性格之中的豪放因素能在诗中爆发出来吗?李白的个性意识常常处于一种膨胀状态,这使得他的诗歌处处以豪放的姿态展现自我、表现个性,充分强调人的一致。这在李白的乐府诗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将近酒》,一开始便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种充满豪壮激情的诗句开篇,由此展开联想,抒发“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超迈气概,将及时行乐时的狂饮写得激情澎湃,具有大河奔流的雄奇气势和伟大力量,充分展示出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

李白的寻道,本质上是在寻己。因此,李白的诗中始终都有着一个愤世嫉俗、遗世高蹈、特立独行的个性形象。

“肠断枝上猿,泪添山下樽。白云见我去,亦为我飞翔。”

这种道教的“有我之境”,显然有别于佛家的“无我之境”。即使在反映世俗生活的诗

歌中,李白的主体形象、个性特征也是及其鲜明的。失意时,他大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得意时,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既不似儒家的温柔敦厚,也不像佛教的空澈澄明,但却都以豪放的声音唱出了李白自身的性格之魂。道教对李白的影响是广泛的、全方位的。除了上述“有我之境”的直接体现外,更多的是间接影响。他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豪迈宣言,充分显示了李白是个愿意或者善于将自己的感情推向极端的诗人。李白的这种带有狂放色彩的自信,成就了他诗歌中豪放的个性魅力的尽情展示。

“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仙人归。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芬菲,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作为一位心比天高的宇宙间的自由人身份,李白是个极其自信的个性化诗人,其自信的原因正是源于他对自己诗赋魅力的充分自信。这种非凡的个性气质只有在李白身上才能够找到。

王国维在《人间诗话》中言:“太白纯以气象胜。”这里的气象,应该就是李白豪放的个性气质在诗歌中所展示出的个性魅力。其实,在李白的内心世界里,整个大唐就是为他施展鸿图大志而预备的。“夫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这种当仁不让的霸王气度,是盛唐时代锻造出来的性格,是时代精神的象征与代表,这恰恰是李白的个性魅力之所在。表现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傲视天下的雄风!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胡为呼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难》)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构思新颖,把巴山蜀水的险峻描述殆尽,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全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显然,这首诗具有李白式的豪放的抒情形式。这种气势是无与伦比的,只有李白才具有。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诗人的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庐山瀑布壮美雄奇的景色和凌空而下的气势有声有色地展现出来,使人在惊异赞叹之时可以充分体味到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豪迈感触。

如上分析,李白对于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将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他的英风豪气。他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大山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比如“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他笔下的山峰高耸峻拔,峥嵘奇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

即使是在抒发自己愤懑不平的诗作中,李白仍不改其豪放的个性,这在《将近酒》中得到了体现。虽然这首诗是借酒浇愁,但开头的一个十字长句“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诗人以豪迈的语言,表达了豪放乐观的积极向上情绪。“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李白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豪放的本色是其风流的根源。

二、清逸的侠士悲情

我们知道,盛唐是经济繁荣、政治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儒、释、道三足鼎立、多元并存的时代,处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之中,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流派、任何一个作家能够体

现一种纯而又纯的宗教信仰和哲学理念。佛教虽然不是唐代的国教,但却比道教有着更为深厚的文化土壤。与追求长生不老的道教不同,佛教对现实世界抱有极大悲观态度,因而禁欲、出世、忘我不是其扬名的手段,而是其真正的追求。李白受佛家禅宗的影响,诗歌境界清新俊逸、明净空灵。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是吸收和改造印度佛教思想及修持方式,融合中国儒道文化而形成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的宗旨是“十六字真言”,即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李白在自己的诗中将诗禅巧妙结合,诗禅相互渗透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诗歌的发展和提高,正所谓“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山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这两首诗充满禅味。禅宗主张:平常心是道。我们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的确是以自己的平常心在写自己的道。李白的这种顿悟,是用出世的佛家思想作积极的入世文章。从这些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诗歌在艺术表现上是偏重于内心感受的抒写,从这个角度上说,李白是个性灵派诗人。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人以自己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生发出新奇灵感,有超脱禅意之韵。

“金绳界宝地,珍木荫瑶池。云间妙音奏,天际法蠡吹。”

完全一派佛家境界,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

这些空灵明净、清新俊逸的诗歌风格,在李白的其它绝句中也得到了体现。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把秋水、月色、白云连成一个清新的世界,内蕴飘逸潇洒,把人带入了明净秀美的神仙境界。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湖。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多么美丽、明净的境界啊!李白的七言绝句,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也写得最出色。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无论写景言情,都具有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像这样写得明秀俊逸的佳作,大多都是诗人内心流露出的片刻情思和生活感悟,都是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通过这些饱含深情的清逸诗句,李白将自己开朗向上的性格、率真纯情的感悟以及飘逸洒脱的气质,全都灵光一现地展现出来,脱口成章,“字字神境,篇篇神韵”。

同样是受环境的影响,李白大约十八岁时,隐居在岷山之阳的大匡山读书,从赵蕤学纵横之术,并往来旁郡,游剑阁、梓州。蜀中也是任侠风气较盛的地方,这对李白也有很大影响。他说“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在李白的诗歌中,游侠形象是其诗歌创作的一部分,它丰富了李白诗歌的内容。当然,他对游侠形象的描写也是由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和他本人的思想性格决定的。

李白的生活经历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他能生活在唐代,真的是一种幸运。在李白的诗中,游侠形象出现颇多。李白在诗中极力刻画崇尚武功、打抱不平、重义存交、积极用世、功成身退的游侠形象,其实,这也是诗人的志趣所在。例如: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候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慙世上英。准能书阁下。”

这首诗是诗人的游世宣言。在诗中,李白对侠士进行了由衷地赞颂,言外之音清晰可见。

又如:

“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

通过对高渐离轻死重义、以身报恩的侠义精神的赞美,暗喻了诗人的侠士思想。虽然诗人身处盛唐,有着昌明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但李白的这种侠士思想却只是他的一种自我安慰,他无法从根本上摆脱所在的社会体制对他的束缚,在这傲荡的赞美中,自我安慰多多少少夹杂了些许诗人的自哀、自伤。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但在李白心中,他真正的理想是成为政治家,他说自己有“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但由于他傲慢的个性,他的心愿最终未能实现,而只能成为皇帝的一个御用文人。所以,李白虽是侠士,但他的许多诗中都含有悲切的自我感伤。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这是一首自沉、自伤的诗歌,一腔怨愤于咏物中汩汩流出。

“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

一鹤东飞过沧海

持。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归去潇湘沚,沉吟何足悲。”

诗人以美人自喻,抒发贤才不为世用的哀怨之情。

“清溪清我心,山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还游子。”

虽然是热衷于漫游的侠士,但仍然在抒写游子之悲,感情凄凉而沉郁。可见,李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并非是一无是处的浪子。这就是真正的李白,有情有义!

李白虽然尚侠,而且侠士思想也伴随了他的一生,然而,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始终残存着几分伤感,或是伤叹自我的怀才不遇,或是感伤民不聊生的时世,抑或是伤恨统治者的残虐,等等。

李白,由于深受佛家和游侠思想的影响,其诗歌以略带感伤的笔触痛斥时弊,以清逸之风放松自己的心灵,以侠士的精神自我激励,我们从中可以依稀窥见李白的伟岸身姿,真是美不胜收!一个天才的深悲巨痛,激荡着一个巨人的超然自信!李白是一个真正用生命写诗的人!

三、现实的浪漫主义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称赞李白诗时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与伦比的神奇艺术魅力,确实是李白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创造性的运用一切浪漫主义手法,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歌中除了浪漫主义而外,还有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应该说,李白的诗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浪漫主义居于首要地位。

李白和屈原有着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也有着可以媲美的高贵品质和艺术天才。他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并使之发展,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另外,他所接触的题材也明显地比屈原的广阔,因而,他对于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范围也就更加广泛。

李白灵活地采用古风和乐府歌行体式,不受诗歌格律形式的束缚,创作出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美诗歌。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律诗较少,五、七言律诗一共只有八十多首,大部分是乐府和歌行。这两种体式,字数灵活,格律不严,能够比较自由地表达诗人深刻的思想、奔放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例如《将近酒》,开头一句十个字,中间夹杂三字句、五字句,句式参差,运用自如。诗人以豪迈的语言,表达了蔑视功名利禄、追求自由理想的情怀。全诗有如行云流水,倾泻而下,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丝毫没有让人感觉到句式不整所带来的混乱。在李白的众多歌行体诗歌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具有代表性的佳作。这首七言歌行体诗,中间掺杂四言、五言、九言句,行文自如,句式灵活。全诗以梦幻为托,表明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对政坛黑暗、权贵当道的憎恶和鄙弃。这首诗同样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艺术成就非常突出,奇妙的想象、雄奇的形象,紧紧吸引着读者的感情,把心灵情志的“真”与艺术表现的“幻”妙融为一境。《蜀道难》也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运用奇妙的想象、浪漫的夸张和虚无缥缈的神化传说,创造了一个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风格雄奇奔放、纵横恣肆、淋漓酣畅,形象绚丽多姿,想象丰富而奇诡,使诗歌充满奇险神异的色彩,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和激情。《秋浦歌》组诗第十五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短短20个字,却能通过想象,极好地运用浪漫主义夸张手法,来表现诗人的愁怀,实在令人叹服。

李白始终都在以整个生命的神奇力量,振动着浪漫的羽翼。从青少年时起,李白就为理想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希望建立不世之功。但他又不想一步步脚踏实地地登上事业的顶峰,却想着一鸣惊人、一步凌人。他一生都怀有浪漫而可爱的“侥幸心理”。在处世上,道家的思想支配着他,他自由自在,毫无拘束。他在茶楼酒肆“天子呼来不上马,自言臣是酒中仙。”他以诗人的眼光洞察人情世态,有时异常敏锐地看出本质的东西。但李白的浪漫主义远离了社会的价值判断,这也是造成其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然而正是这样,他的浪漫主义诗作才具有了超越时代的魅力。

李白的漫游对其诗风的形成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向上面分析的一样,漫游让李白饱赏了祖国的壮美山河,所以他才能用他那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想象力惊人的浪漫主义佳作。另外,李白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十分自负,这就导致了李白诗歌总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境况。

李白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也接受了《诗经》现实主义的影响。李白继承并发展了屈原浪漫主义的传统,他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道家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救弱扶倾的精神有机而巧妙地结合起来,对祖国表达了热爱之情;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黑暗现实表示了深刻的憎恨和愤怒;对统治阶级中的权贵们表示了强烈的反抗和蔑视----他的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确比屈原具有更广阔的内容。他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更加密切,而且十分和谐。

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用了这种方法,就是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用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他是通过这样的幻想境界来表达自己对敌人残暴丑恶的憎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的: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步。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

诗人托游仙以寄托自己顾念社稷民生之情。他是这样来表现爱过主义热情的:

“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非飞。吴云寒,燕鸿苦,风号沙宿潇湘浦,节士悲秋泪如雨。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以洞庭落叶喻自身南北飘零,但是面对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是时,仍希望拥有倚天剑,跨海斩鲸,为国立功,。

他是这样表达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就是这样,用他对现实的深切关注的眼光把其怀中的浪漫情调倾泻出来。李白受儒家思想影响,责任感很强。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诗人。在他的创作中,有许多属于人民的无限宝贵的天才诗篇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