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三国曹操人物形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7:20:36 字数作文
三国曹操人物形象字数作文

篇一: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精辟)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从“拥刘反曹”的历史倾向和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出发,进行了对曹刘政权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1、曹操:

首先,作为一代霸主,他雄才大略、见识高超。这一方面在与同为奸雄的袁绍的外宽内忌、多谋少决的对比中突出得更为鲜明。如曹操入冀州后,有须发皆白的父老数人跪于地,说袁绍“重敛于民,民皆生怨”,歌颂曹操“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使百姓“可望太平矣”。

其次,虽然曹操奸诈巧伪,但同时也具有仁德之心,争取民心,爱惜百姓。他虽然知道刘备胸怀大志,久为必患,但是他认为“方今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为也。”在关羽挂印封金离去时,曹操又认为“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裴松之赞扬曹操有王霸之度,休美之心。

再次,曹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领州牧之后,就急忙“招纳贤才”,荀彧来投奔,他认为是“吾之子房”;郭嘉应聘,曹操以为是“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荀彧与郭嘉后来果然成为曹操智囊团的核心人物。典韦、张辽、庞德等人,或是自来投奔,或是被俘的降将,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后来均成为曹操手下冲锋陷阵的猛将。

但另一方面,曹操信封的人生原则又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当争取民心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抵触时,她就会视民命如草芥。如杀吕伯奢、血洗徐州。同时,对待部下,他是阴险和残酷的,如借仓官的头来稳定军心,割发代首、梦中杀人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假名借势之举,确实是一种明智的表现,是他成就霸业的一个重要策略和手段。但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种“欺君罔上”的行为,因之小说一再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2、刘备:

刘备是作者极力推崇的仁德爱民、宽厚诚信、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作者对刘备的描写塑造寄托着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

首先,《三国演义》浓墨重彩地渲染刘备的仁德爱民形象,大力凸显了刘备的仁君形象。他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时,就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当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

篇二:《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的小人、“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又真假难辨。其实,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的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大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名义上的国祚。假若曹操是奸臣的话,那么,二袁、刘表、刘备、孙权等人中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大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曹操是奸臣吗? 关键词:曹操精神思想丰富唯才是用悲剧英雄

在丰富多彩的明清小说中,历史演义小说是一个非常兴盛的分支。而在众多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演义》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典范。西方哲学诠释学认为,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解读不是读者通过文本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而是读者依据自身的历史性使文本的意义得以不断创生和流动的过程。哲学诠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曾说:“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的。因此,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成书以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正是在历代读者的诠释和解读之下才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使这部作品直至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拥刘反曹”思想是《三国演义》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三国演义》这一“拥刘反曹”的基本思想倾向,在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进行校正、删改、评点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使《三国演义》的正统色彩和伦理道德观念更加浓厚。因此,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品评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自觉不自觉地总是把他归为反面人物,并加以夸张,使一个粉脸奸臣、狡诈枭雄、玩弄权术的曹操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曹操在大众心目中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他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诡诈、残忍、多疑、机变等一系列特征。然而历史上的曹操却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下面笔者将从三个层面讨论一下个人对曹操的解读。

一、一个精神思想丰富的人物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并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但却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以知人著称。据《后汉书·许劭传》记载,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三国志》中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中亦认为其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精神思想具体表现如下:

(一)生机勃发,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董卓作乱,群臣束手无策、无奈痛哭之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

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曹操便提出了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尽管未获得成功,但他顺便来个跪地献刀,暂时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从此,召义兵,会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在这条举义讨贼的路上,他历尽艰辛与磨难,却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勇于进取,足见其政治家的风度。

(二)唯才是举,随能任事的博大胸襟。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曹操的自信,袁绍、袁术、刘表等无论见识、才干、能力、用人的确都不如曹操,这点是无可争议的。他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求贤若渴。他身边的文臣阮瑀投其门下时颇有些喜剧色彩。当初,曹操闻其名,征阮瑀出来做官,阮瑀不应,曹连连逼促,阮瑀乃遁入山中。不料,曹操有一颗火热的心,不肯罢休,使人放火烧山,阮瑀招架不住,只得出山,投其门下。这就说明曹操求贤若渴。不仅如此,徐庶、关羽、周瑜他都想聘其门下,他曾以强力乃至欺骗将徐庶骗至营帐,而徐庶到达曹营后方知上当,从此徐庶一言不发,一策不献。曹操攻下徐州和小沛后,劝降关羽并约法三章,其中一条便是:“如果有一天找到刘备下落,不管天涯海角,我都要追随哥哥而去,请丞相勿拦。”关羽降曹后,曹操美酒玉食,锦衣美女,好生伺候着关羽,并将吕布的赤兔马赠与关羽,可知道,这匹赤兔马,曹操的世子曹丕向他请求了数次他都没有答应,由此足见曹操对人才的渴望和留住人才的赤诚之心。他也曾想聘任周瑜:“曹闻听周瑜年少有美才,乃秘密下扬州,遣蒋干往说周瑜,

可惜周瑜不为所动。否则,赤壁之战这一页将是另一种写法。”长坂坡对赵云又何尝不是动了惜才之心,起初不忍杀之,只可活捉,只是后来拼杀的过程中赵云锐不可当、越杀越勇,曹操不得已方痛下杀令。

(三)赏功罚罪,严正不苟的法治思想。曹操能统领百万雄师,靠的是严正不苟的法治。古者有云:“法不加御尊”,而曹操则不然。他的战马受惊,误入农田,按照曹操军法,应当斩首,自己制法又犯法,他觉得不加法于己则无法服众,于是想出了割发代首之计。这既打破了“法不加于尊”的古训,又维护了军阀的权威。况且割掉几根头发并没什么大碍。曹操在《败军令》中说:“司马法将军死缓,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可见他赏功罚罪,正大光明。

(四)勇往直前,开拓创新的精神。汉朝末期可谓“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的时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吞八荒,权势越来越大。身处汉朝后期的曹操,看破了大汉气数将尽,有取而代之之心,也有取而代之之行,但他终究还是没有改号称帝,不是没有胆量取代大汉皇朝,而是不愿意自己开这先河而成为群雄的众矢之的,于是他选择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此看来,曹操是多么聪明。面对曹操的“嚣张”与日渐雄起的霸业,各路公卿、士大夫既妒之又怯之,各路诸侯都打着“兴复大汉”的旗号,高喊着“诛杀曹贼”的口号,群起而攻,人人都想”啖操肉,寝操皮”。

而曹操却毫无怯意,傲视群雄,一如既往地继续致力于扩展自己的事业从而一统中原。如“火烧白凤楼”一辑,曹营将士抓住了带头起义的耿纪,将其带至曹操面前,曹问耿道:“你为何杀我?”耿答:“我杀的是篡国贼。”操言:“大汉气数已尽,我替大汉兴复天下,有何过错?你们没有看到现在中原地区百姓生活幸福安康,乐享天年吗?这一切是谁的功劳?是我!曹操!我就不明白你们为何还死守着这个俨然已成废墟的大汉有何用?愚忠啊,愚忠!”这一小节正体现了曹操的远大理想,却也展露了他四面楚歌的悲境。 从这些思想层面来看,笔者一直以为,曹操虽然奸诈,但是奸诈得直爽,他从不会去掩饰自己的贪婪,他从不会认错却绝对会有错改错。他想要取代汉朝而建立自己的魏国,他不掩盖自己的野心,挟天子以令诸侯,光明正大地在满朝文武和世人面前展现自己对天子的震慑力。

二、一个唯才是用的多疑者

曹操曾经提出两个用人的观点:一是贤人多出自社会下层,“曾不出闾巷”,如“被褐怀玉钓于渭滨”的姜子牙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因过去只注重在社会上中层选拔人才,导致社会下层的贤人没有机会发挥才能。二是用人必须唯才是举,如按东汉时期以德行取士的标准,就得不到陈平这样的人才,如果只选用廉士,齐桓公也不可能称霸。

曹操的用人思想,概括起来有两句话:为我所用,唯才是用。曹操与袁绍曾经讨论时局,袁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

篇三:《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意图将曹操树立为反面人物的典型——“奸雄”,集奸诈多疑、凶暴残忍、假仁假义于一身的封建统治者。作者之所以要如此塑造,一是因为受封建正统思想的约束,二是因为三国故事在民间经过隋、唐、宋的流传后,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看完新版《三国》,再通读《三国演义》,却别有一番体会——曹操并非“奸雄”,乃真英雄也。

[关键词] 奸雄 假仁假义 尊刘抑曹 军事天才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代风起云涌、英雄辈出,三国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元末明初,罗贯中结合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与民间传说,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该书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像爱民如子,仁义无双的刘备、忠义双全,威震华夏的关羽、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孔明以及接下来我要重点分析的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意图将曹操树立为反面人物的典型——“奸雄”,集奸诈多疑、凶暴残忍、假仁假义于一身的封建统治者。作者之所以要如此塑造,一是因为受封建

正统思想的约束,二是因为三国故事在民间经过隋、唐、宋的流传后,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如苏轼《东坡志林》载王彭语云:涂巷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说明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宋朝已非常明显,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只是这种思想倾向的总结和发挥。看完新版《三国》,再通读《三国演义》,却别有一番体会——曹操并非“奸雄”,乃真英雄也。

一、天资聪慧、谋略过人

《三国演义》第一回讲到“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曹操的叔父看不惯他放任无度,便屡次向他父亲告状,曹操也因此受到责备。于是有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见叔父,便假装中风之状。他叔父惊慌跑去找他父亲,可当他父亲到来时却见他完好如初。从那以后,叔父再说曹操的坏话,他父亲都不相信了。作者罗贯中采用此种方式向世人介绍幼年的曹操,就是想告诉人们曹操的奸诈是天性,与生俱来的,然而世人也就这么认为。一个小孩子见了自己讨厌的人,不是躲藏,而是想办法不与其谋面,这不是一般小儿所为,仅凭这一行为就说其“奸诈”,未免太过牵强了些,充其量只能说明其顽皮,从另一层面看又恰恰说明了曹操幼年时的天资聪慧。曹操征战张绣的途中,天气炎热,道上严重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耐,军心涣散。此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策指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可取来解渴。”军士们听了无不口内生津,便不知渴了, “望梅止渴”之事更是表现出了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断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

也鼓舞了士气。再比如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保全性命,反应如此机敏足以证明其聪慧过人。正如鲁迅所说“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

二、胸怀大志、勇于进取

董卓作乱,公卿大臣们措手无策、只得抱头痛哭,此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曹操便提出了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不料行刺失败,后来在逃回乡里的途中,被中牟县令陈宫所擒。陈宫问到:“我听说丞相非常器重你,你怎能行刺与丞相?”曹操回答说:“‘燕雀安知鸿鹄志哉!’你既然已捉到我了,就应该去丞相那里领赏。问这么多有什么意义啊!”又说:“我曹氏祖宗世受皇恩,而今董卓篡权,祸害朝廷,如果不杀贼报国,不就是禽兽了吗?”曹操这一番说辞表达了其远大的志向,令陈宫深受感动,弃官追随曹操而去。曹操逃回乡里后,并没有销声匿迹,苟全性命,过普通人的日子,而是召义兵,会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曹操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勇于进取,是政治家应有的风度。曹操所期望的是结束“

三国曹操人物形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场面,此等志向岂是一般的凡夫俗子所敢奢望的。也是为封建礼教不能容忍的,做一个忠臣良将是何等荣耀的事情,为什么要去过多的奢望呢?如果他真象其他普通人一样悲天悯地,愤世嫉俗,恐怕就难以成就其后来三国鼎立之业。

三、智勇双全、军事天才

作为军事家,曹操更是有勇有谋。他胸怀丰富的实战经验,在众多战

役中都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天才。曹操对各路诸侯的战略战术,人力物力均了然于胸,做到了知己知彼。所以他在军事决策上时时会料事如神,数年间军力扩大数倍,领地增加数十倍。小说第十二回曹操用计大破吕布于定陶。曹操率兵至定陶,连续数日不战,而是引军退四十里安营扎寨。当时正是麦熟时节,曹操军中也确实缺粮,就命军士割麦为食。吕布得此讯息后带领人马赶来,快要到曹军营寨时,发现左边有一大片茂密的树林,担心林子里有伏兵,而返回了。曹操便用疑兵之计,在林子里插了大量的旗帜,命部队第二天埋伏于营寨西侧没有水的河堤中,他料定吕布会来烧林。果然第二天,吕布中计战败,落荒而逃。此战,可见曹操对敌人的心理分析,以及对作战地形的观察已面面俱到,做到了天时、地利,因而他料事如神,行军布阵井井有条。

再如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仅此一战,曹操即察觉非刘备所能想的战术。曰:“但知谁为刘备画策?”此乃刘备初获徐庶的第一战。足见曹操那军事上敏锐的嗅觉。曹操无论在战略、战术方面,都能应付自如。在战斗时,曹操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在战略方面,曹操能集中部属智慧,择善而从,少有失误。例如当他与吕布争夺兖州,相持不下时,陶谦病死,曹操采用谋士之计,平定了兖州,继而征服了徐州,然后囊收了冀州。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行的。在各诸侯中,吕布的军队号称勇悍,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但经过多次较量之后,都为曹操所败,说明曹军的战斗力才是最强的。曹操一贯作战时身先士卒,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第十二回濮阳城曹操大战吕布,曹操领众将,率兵入城。李典曰让曹操在

城外等候,自己先进城,曹操当即训斥道: “我不自往,谁肯向前!”遂当领兵直入。曹操能如此身先士卒,曹军士气怎么能不高?曹操起兵,也打过不少败仗,但军队始终没有溃散,皆得力于他治军严格,首先从我做起,以身作则。反观其他军阀,袁绍指挥军队宽松、不严厉,法令就无法建立;吕布勇敢但没有计谋,不慎重、不稳重,言而无信;刘表对军事不熟悉,不钻研,只知道保护自己的领地;袁术娇奢、无礼,一点都没有善良之心。相比之下,曹操将他们各个击破,是迟早的事。由此可见,曹操可以称得上三国时代的军事天才。

四、爱才如命、胸怀宽广

自古以来,但凡能成大事者。都是能容才,爱才,用才之人。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那个诸侯群起,四方割据的乱世之中,曹操之所以能从一个起初只有五千人马的小小地方军阀迅速成长,历经几十年的东征西讨,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从而统一北方的大片土地。应当归功于他的爱惜人才,心胸开阔。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讲到刘备新野兵败,投奔了袁绍,刘关张三兄弟分离失散。关羽被围于城外土山之上,曹操对关公的神武仰慕已久,在讨伐董卓时见关公温酒斩华雄,便知关公乃不可多得的将才,一心想收为己用,苦于没机会。现在关公败在自己手上,正是天赐良机。于是他让张辽去劝降关公,虽然结果关羽答应了,但附加了三个条件,其中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第三条:“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这样一来,曹操不是养虎为患再放虎归山吗?这种史无前例的投降方式——败兵之将有条件投降,曹操也应许了。回到许昌,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

篇四:《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摘 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既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

同时也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本文正是从曹

操的“奸”与“雄”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其艺术形象。

关键词:《三国演义》 曹操 政治家 军事家 奸雄 英雄

中图分类号: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026x(2012)09-0000-01

一、 曹操之“奸”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主要体现在狡诈、多疑。

(一) 狡诈

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作品开始就写他用权术。曹操年少时

比较贪玩,“游荡无度”,他的叔父经常向他父亲反映,曹操很头疼。

一天,曹操在路上偶遇叔父,立刻做出面目扭曲的样子,叔父向他

父亲汇报,于是曹嵩找到儿子询问病情,不料操安然无恙,答道:

“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曹嵩就此起了疑心,

再也不相信弟弟的小报告了,曹操从此以后就更加放肆了。

当俘虏张辽后,张辽不但不肯投降,还破口大骂,曹操被惹火了,

亲自拔剑想杀张辽,被刘备与关羽劝阻后,他立刻掷剑大笑:“我

亦知文忠义,故戏之耳。”并亲自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

感情如闪电似的转瞬即变,令人瞠目结舌而脊背发凉。

“杨修之死”更显曹操的奸诈无常。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

操之忌:檀花园门,操虽称美,心甚忌之。又一日,修擅分酥吃,

操虽喜笑,而心恶之。经过几件事,曹操对杨修的厌恶仍不露形于

色,杨修一错再错,致使曹操已经起了要杀死杨修的心,但曹操仍

然隐藏的很好,竟然连杨修这么聪明的人也全然没有察觉,最后终

于被曹操借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死。可见曹操的奸诈已经达到“炉火

纯青”的境界。

(二) 多疑

曹操的好猜忌表现在他常滥杀无辜,错杀好人。他身边的人常遭

无妄之灾,也全因他的多疑。

在第四回,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董卓通缉,投奔吕伯奢庄

上,吕盛情接待,欲杀猪相款。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又闻人

语:“缚而杀之,何如?”曹操顿时杀了八口人。后来发现杀错了,

索性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

人负我。”

第二十回,许田打围后,汉献帝感觉到曹操非常狂妄,想除去曹

操,于是密诏董国舅入宫,董国舅过宫门恰巧遇见了曹操。曹操便

多加盘问,当知道汉献帝把锦袍玉带送给董国舅,马上要董将衣带

解下,对着太阳光细细的详看。他的多疑猜忌全都表露无遗。

二、 曹操之“雄”

(一) 卓越的政治家

1、 远大的抱负

曹操之谓政治家,目标是结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

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场面,实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愿望。

文中第四回,董卓欺主弄权,骄横跋扈。曹操借献刀行刺董卓,

事情败露后为县令陈宫所擒。陈宫审问他,操曰:“燕雀安知鸿鹄

之志哉!”又说:“吾祖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其

远大志向溢于言表。在求才若渴这点上,曹操比刘备有过之而无不

及。即便曹操为人奸诈多疑,但他对奇才良将均能真诚的以礼相待,

对于人才,他尽可能揽为己用。所以他身边一直不乏能人异士。

2、 捻熟的政治手腕

在尔虞我诈的争斗中,为获得最后胜利,曹操很明白顺应民心的

重要性。他为取得人心,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用尽一切手段,能

人所不能。

第十六回曹操明明已经意识到刘备是自己日后的劲敌、死对头,

是自己日后争天下的极大阻碍,但他总想把刘备留在自己的营垒

中,他身边的谋士们多次建议要寻找机会杀掉刘备,操曰:“方今

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想争取百姓的民心、

士子的忠心固然是曹操作如此决定的一个原因,而只要有一丝争取

的希望便不肯下辣手,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破袁绍后,曹操发现了“许都及曹军中诸人”与袁绍私通的书信。

荀攸提议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而曹操则认为“当绍之强,孤

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一语带过,并尽皆将书焚烧,不再过问。

如此胸怀,确实非一般政治家所有。

曹操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发动的大小战役不计其

数,但他每次的战争都出师有名,打着天子的旗号,都说成是去“讨

伐逆贼”,他的政治手腕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

(二) 优秀的军事家

1、 富有韬略

军事上,曹操对各路英雄的战略战术,人力物力均了然于胸,力

求做到知己知彼。所有他在军事决策上时时会料事如神,拥有军事

家特有的嗅觉。

第十二回曹操用计大破吕布于定陶。曹操率兵至定陶,连日不战,

引军退四十里下寨。正值麦熟,操即令军割麦为食。吕布闻讯引军

赶来。将近寨,见左边一望林木茂盛,恐有伏兵而回。操知布军回

去,乃谓诸将曰:“布疑林中有伏兵耳,可多插旌旗于林中以疑之。

寨西一带长堤,无水,可尽伏精兵。明日吕布必来烧林,堤中军断

其后,布可擒矣。”第二天,吕布不出曹操所料,果然中计战败,

落荒而逃。此战,可见曹操对敌人的心理分析以及对作战地形的观

察已面面俱到,所以他料事如神,行军布阵井井有条。

曹操无论在战略战术方面,都能应付自如。在战斗时,曹操常能

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在对吕布、张绣、袁绍、马

超、韩遂等一系列战争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

突袭、离间、劫粮、攻此救彼、弃物诱敌等方法,转弱为强,克敌

制胜。

2、 治军有道

无论曹操在战略战术上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

还是不行的。吕布的军队号称勇悍,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经过多

次较量之后,都为曹操所败,说明曹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曹军战

斗力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作战时能身先士卒,领兵一贯采取精兵、

简政、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

见第十二回濮阳城曹操大战吕布,曹操率兵入城。李典曰:“主公

且在城外,容某等先入城去。”操喝曰:“我不自往,谁肯向前!”

遂当领兵直入。曹操能如此身先士卒,曹军士气怎么能不高?

且从政治、经济等方面配合和支持,所以终能转危为安、反弱为

强。反观其他如袁绍指挥军队宽松、不严厉,法令就无法建立。吕

布勇敢但没有计谋,不慎重、不稳重,言而无信。刘表对军事不熟

悉,不钻研,只知道保护自己的领地。袁术骄奢、无礼,没有一点

善良之心。相比之下,曹操将他们各个击破是迟早的事。所以,曹

操可以称得上古代卓越的军事家。

参考文献:

[1]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2004

[2] 陈寿 《三国志》 长城出版社 1999

[3] 刘宋时期 裴松之 《三国志注》

篇五: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 副本

《三国演义》之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届 杜 斌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唯曹操的形象最为复杂。曹操是其中唯有能够集政治、军事、文学等诸般成就于一身者。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他既是一位旷世之英雄:具有政治家和军事家、文学家的才能;同时又是一位乱世之奸雄:具有多疑奸诈,玩弄权术;骄盈自满,过于轻敌等诸多缺点。我们应当认识到《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具有发展性、矛盾性、多面性、和谐性等特点。曹操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既符合艺术真实,又符合生活真实,乃至历史真实。是奸雄与英雄的统一体。

【关键词】:《三国演义》 曹操形象 英雄 奸雄 复杂性

【正文】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作者罗贯中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等一个个鲜活形象的塑造无不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纵观这些英雄人物,争议最大,性格最为复杂,且能够集政治、军事、文学等诸般成就于一身者,唯有曹操一人而已。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他既是一位旷世之英雄:具有军事家和政治家、文学家的才能;同时又是一位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奸邪诡诈,玩弄权术。曹操是奸雄与英雄的统一体,是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他集功罪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既是扫荡群雄,逐步统一北方的英雄,又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既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臣,又是“所过多所残破”的罪人;既是善于广泛收罗人才,“不念旧恶”的创业之主,又是奸诈忌刻,随意置人于死地的不义之徒。

因此,在反复阅读了《三国演义》原著,并结合部分学者对曹操形象的研究,笔者就对罗贯中笔下曹操形象进行分析,并尝试探索在罗贯中笔下产生曹操这一复杂形象的原因,一起与读者共研。

一、《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的人物性格特点分析

《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被称为“奸雄”。他是个既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野心家 、军事家; 在他身上, 既有使人憎恶的“奸”的一面, 又有使人钦佩的“雄”的一面。“ 奸 ”、“ 雄 ”交织, 也就构成了他血肉丰满的奸雄形象。我们且来看《三国演义》 中曹操的形象特征。

(一)曹操之“奸”

1、奸诈狡猾,玩弄权术

《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曹操的出场就这样写到: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忽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1]。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从小就有了极深的心计,长辈被玩弄于股掌之间,曹操奸诈之才能令人感慨,如此事例如杀王垕、“割发权代首”等 。

2、生性多疑,滥杀无辜

曹操他的多疑表现在他常滥杀无辜,错杀好人。他身边的人常遭无妄之灾,也全因他的多疑,能体现出曹操多疑的例子莫过于他误杀“吕伯奢”一家了。《三国演义》第四回有写到: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董卓通缉,投奔吕伯奢庄上,吕盛情接待,欲杀猪相款。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但闻人语曰:“傅而杀之,何如[2]?”曹操顿时杀了八口人。后来发现杀错了,索性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曰:“宁叫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3]。”当猜测到某人有颠覆政权的行为或者哪怕仅仅是一丝意念,曹操总是杀人不眨眼,不曾有过片刻的犹豫,严格按照“罚不逾时”的古令,在第一时间先下手为强。此外,为了自家性命的安全,他常常也会或事急从权,或巧生变诈,杀人于无形之中。如此多疑和霸道让人汗颜!

3、骄盈自满,过于轻敌

曹操骄盈自满过于轻敌的缺点在赤壁之战中表现最为明显:曹操的部队总数应该是孙刘联军总数的几倍以上。而且新降荆州,士气正旺。而荆州新降的将士,以文聘为首,都意欲沙场建功,其战斗力也不弱。如果此时曹操以荆州的部队来对抗江东的水军,而自己则率领精锐进攻夏口,则击溃刘备应该很有希望。但这次曹

操因骄纵轻敌却没有采取这样的战术:对联军中较弱的刘备,曹操可能仅仅是派出一支部队去监视,而并不进攻,而将进攻的主要方向指向了联军中较强的一部分:孙权部队。曹操在和孙权部队的对抗中,他又因轻敌舍弃了利用陆军骑兵战斗力强的优势,陆军在水军掩护下强行登陆,而后沿袭孙权部队后方的战术,却在江面上和江东的水军对峙,即使是水军和江东交战不利的情况下,曹操也仍然没有调整其战术,这样,曹操相对于江东陆军的优势就完全没有得到发挥,他实际上是用部队中最薄弱的一部分和孙权部队最为精锐的一部分相抗,成了赛马的齐王。最终,在孙刘两家的夹击下一败涂地。他也曾因慢待张松而坐失西川。曹操骄傲自大,过于轻敌的思想也使其收挫不少。

4、欺君罔上,窃国谋逆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脑海深处便产生了窃国谋逆的念头,如果不是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为了观察动静,曹操特地邀请天子“许田围猎”,群臣将校向献帝齐呼万岁,他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并借天子弓箭不还,自行悬带。此后,曹操权势更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只要是曾经反对过他的人,都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后快,马腾父子三人被诱杀;伏完等“为国捐生”;耿纪、韦晃等“五臣死节”。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5、骄奢淫逸,嫉贤妒能

历朝历代的许多皇帝和英雄人物,一旦他们的根基逐步稳固,事业蓬勃发展到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时期,他们便开始骄傲自满,追求起声色犬马和个人享乐来,即使是有着强烈进取心和权势欲的曹操也不例外。曹操进宛城,见张济妻美,不惜用甜言蜜语来打动她,“吾为夫人故,特纳张绣之降。不然灭族也”[4]。并许以还都后扶为正室,每日与之取乐,不思归期。其实张绣之降在此事之前,全与张济妻无涉;曹操本以“妓女”视之,岂有扶为正室之理。以曹操当时的地位,对阶下一个弱女子尚且如此,他的贪恋美色和狡诈本色可见一斑。当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志得意满时,个人的骄横无比和刚愎自用便显露无余,“宴长江赤壁赋诗”,刘馥只不过

指出“丞相何故说出不吉之言”,便惹来杀身之祸,曹操大怒说,“汝安敢败吾兴”,“手起一槊,刺死刘馥”。曹操还在漳河之上修建壮丽无比的铜雀台,并“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供自己晚年享乐。

曹操嫉贤妒能的典型事例,莫过于“斩杀杨修”。杨修具有过人的聪明才智,罗贯中有写到:曹操在门上写一“活”字、塞北送酥在盒盖上写“一合酥”三字、梦中杀近侍、曹丕曹植兄弟争宠斗智等,都被杨修一一识破,曹操虽然在表面上对杨修“称美”、“嘻笑”,但在内心深处却“甚忌之”,最后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战斗中,寻了个“乱我军心”的借口,将杨修斩杀了事。可叹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糊里糊涂地成了曹操嫉贤妒能的牺牲品。

(二)曹操之“雄”

1、 出身乱世

曹操一出场,作者便先介绍他的身世。其父曹嵩本姓夏侯氏, 因做了东汉常侍曹腾养子, 故改姓曹。曹操幼时即好权谋, 多机变, 游荡无度, 曾以诈装中风而离间父、叔的关系。他曾问善识人的许劭:“我何如人? ”许劭回答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言大喜[5]。可见 , 曹操一出场便以奸雄形象出现。随后, 随着小说情节的不断展开, 作者既展示了他雄才大略的一面, 又揭示了他凶恶狡诈的一面。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 《三国演义》中很多地方描写了他雄才大略的一面。这首先表现在, 他具有政治家的胆略识鉴和积极进取精神。董卓进京, 文武官员, 一筹莫展。一次大臣们聚集在王允家, 尽皆掩面而哭, 独曹操抚掌 大笑说:“满朝公卿, 夜哭到明, 明哭到夜, 还能哭死董卓否[6]?”于是自荐刺杀董卓。随后的矫诏讨卓, 实乃曹操发起,但他却真心推举实力最强的袁绍作盟主,自己充当配角,辅佐袁绍成其大功。当董卓连战失利, 溃退长安时, 曹操建议应乘胜追击, 但群雄各怀异心, 按兵不动, 独曹操一人出兵, 结果大败而归, 险些丢掉了性命。这两次斗争虽然都失败了, 但曹操的胆识和英雄气概由此可见一斑。“煮酒论英雄”一回则表现了曹操非凡的识鉴。在他看来, 袁 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等人皆非英雄, 只有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刘备和他, 才是真正的英雄。后来事态的发展正如他所料。

2、重视争取人心

他深知“方今正用英雄之时, 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7]”, 因此 , 他虽知刘备胸怀大志 , 久必为患, 但当刘备投靠他时, 他还是虚心接纳。关羽挂印封金而去,曹操认为彼各为其主, 不要追击, 况且他与关羽有约在先, 并亲自赶上为

之送行。曹操与袁绍战于冀州时, 有须发皆白的父老数人箪食壶浆迎接他 , 说袁绍“重敛于民, 民皆怨之[8]”, 并歌颂曹操“官渡一战, 破袁绍百万之众[9] ”, 使百姓可望太平。曹操闻言大喜, 于是号令三军:“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之罪一时军民震服破袁绍后,他从缴获的文件中发现了一束部下与袁绍勾结的信件,有人建议逐一点对姓名, 收而杀之, 曹操却说:“当绍之强, 孤亦不 能自保,况他人乎[10]?”遂命尽焚之, 便不再问。在攻打张鲁的时候, 杨松接受曹操贿赂, 为曹操做内应助他破了张鲁, 夺了南郑, 但城破之后, 曹操认为杨松卖主求荣, 将其斩首示众。这些行为都说明曹操十分重视争取人心。

3、求贤若渴,重视人才

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极力搜罗,加以重用。当他还在兖州时, 就急忙招贤纳士。荀来投, 曹操认为是 “吾之子房”。郭嘉应聘, 曹操与之谈论天下大事。典韦、许褚、张辽、庞德等人, 或是自来投奔, 或是被俘投降, 曹操都十分信任。这些人后来或成为多谋善算的谋士, 或成为冲锋陷阵的猛将。官渡之战期间,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先拜于地”[11]。以曹操当时贵为丞相的地位,对投诚自己的布衣谋士尚且如此,这种识才、爱才、重才之心,可见一斑。曹操手下,兵多将广, 文臣武将, 不可胜数。正是这些文臣武将的运筹谋划和拼死战斗,才使得曹操的势力逐步扩大,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

4、胸襟开阔,豁达乐观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若论胸襟开阔,豁达乐观,曹操当首屈一指。“白门楼吕布殒命”一回中,曹操擒住张辽,本打算亲手杀了他,但听了刘、关的劝谏,马上一改前态,掷剑而笑,并“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关羽降汉不降曹后,曹操待之甚厚,不但赐与府第给关羽和刘备两位夫人居住,还赠与关羽异锦战袍,赤兔宝马,美女金帛。关羽得知刘备确切消息,封金挂印护嫂寻兄,曹操“叱退蔡阳,不令追赶”,并亲自为关羽送行,赠与路资锦袍。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也不深究。官渡之战后,发现了大量“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曹操“命尽焚之,更不再问”,足见其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气度。

5、善纳良言,从谏如流

当献帝落难之时, 他先从荀之计, 出兵护驾;后采董昭之策,迁都许昌。从此,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 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官渡之战,他先后采纳郭嘉、荀、刘晔、许攸等人的建议, 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他听取郭嘉临终遗计, 不费一兵一卒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