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图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3:21:43 小学作文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图解小学作文

篇一: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图解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现象。人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所以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应用阴阳学说分析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矛盾,提出了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理论。阴阳匀平谓之平人。机体阴阳平衡标志着健康。健康包括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平衡的破坏意味着生病。疾病的发生,就是这种平衡协调遭到破坏的结果。阴阳的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而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疾病。因此,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础。

(四)用子指导疾病的诊断

中医诊断疾病的过程,包括诊察疾病和辨别证候两个方面。“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学说用于诊断学中,旨在分析通过四诊而收集来的临床资料和辨别证候。

(五)用子指导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防病:中医学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不仅用阴阳学说来阐发摄生学说的理论。而且摄生的具体方法也是以阴阳学说为依据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就可以延年益寿:因而主张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精神内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借以保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内外界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2,用于疾病的治疗: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一是确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运用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和归纳人体的形体结构及其功能,以及外界环境各种要素的五行属性;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阐述人体五脏系统之间的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用五行乘侮胜复规律来说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五行学说的应用,加强了中医学关于人体以及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论证,使中医学所采用的整体系统方法更进一步系统化。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人体组织结构的分属:中医学在五行配五脏的基础上,又以类比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以六腑(实际上是五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为配合,支配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组织(爪、面、唇、毛、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的结构系统,从而为脏象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2〃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

3〃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医五行学说对五脏五行的分属,不仅阐明了五脏的功能和特性,而且还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五脏之间既有相互滋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4〃说明人体与内外环境的统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除了将人体的脏腑组织结构分别归属于五行外,同时也将自然的有关事物和现象进行了归属。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

1〃发病:五脏外应五时,所以六气发病的规律,一般是主时之脏受邪发病。由于五脏各以所主之时而受病,当其时者,必先受之。所以,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长夏的时候,脾先受邪;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

2〃传变: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之间又是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因而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从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可以分为相生关系传变和相克关系传变。

(三)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当内脏有病时,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诸方面的异常变化。由于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以五行分类归属形成了一定的联系,这种五脏系统的层次结构,为诊断和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临床诊断疾病时,就可以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材料,根据五行的所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

篇二:中医护理学第二章阴阳五行

第二篇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第二章 阴阳五行

【重点难点】 一、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 (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四个方面。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的组织结构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以脏腑来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等。

2.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各部的生理功能以及整个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都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诀,精气乃绝。”

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两个部分。 4.指导疾病诊断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尽管疾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都可以用阴证或阳证加以概括。

5.确立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原则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和护理的基本原则。

6.指导养生防病 要保持体内阴阳协调,必须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顺四时而调阴阳。 二、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它认为自然

界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木、火、土、金、水5类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领域,主要是阐述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临床辨证施护。 (二)五行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2.五行归类

3.五行的生克乘侮

(1)相生:五行之间互相滋生、互相促进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的相生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的相克关系。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相克。五行之间相乘的

顺序与相克的顺序是一致的,只是相克是正常现象,相乘为异常现象。 (4)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克。五行中相侮的规律以反克推之,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按五行学说的分类方法,将人体的五脏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抽象的特点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以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说明各脏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

3.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理论,来说明人体在病理情况下,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疾病之间的相互传变。 4.用于诊断、治疗与护理

(1)用于诊断:五行学说把五脏与五色、五味等以五行分类归属联系起来,作为诊断疾病的理论基础。

(2)用于治疗与护理:运用五行生克乘侮关系可以推断和概括疾病的传变规律,并能确定预防性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阴阳

2.中医五行学说 3.相生 4.相克 5.相乘 6.相侮 二、填空题

1.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和相互转化。 2.按照五行归类,黄色属,北方属。

3.疾病按五行相生关系传变,如肾病及肝,称为;按相克关系传变,肝病传脾,称为 。 三、单选题

1.“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是属于( )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阳平衡 2.五行中木的特性,古人形容概括为( )

A、曲直 B、炎上 C、从革 D、润下 E、稼穑

3.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心之“母”是( )

A、心 B、肺 C、脾 D、肾 E、肝

4.下列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阴的是( )

A、五脏 B、六腑 C、津液 D、血 E、腹部

5.治疗肺气虚的咳喘用健脾的方法称为( )

A、滋水涵木法 B、益火暖土法 C、培土生金法 D、佐金平木法 E、泻南补北法 四、简答题

1.简述五行的特性。

2.简述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中医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及其与外在环境的相互联系,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种中医学独特理论和方法。 3.相生: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 4.相克: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5.相乘: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相克。 6.相侮: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克。 二、填空题

1.对立制约,消长平衡 2.土,水

3.母病及子,木乘土 三、单选题

1.D 2.A 3.E 4.B 5.C 四、简答题

1.简述五行的特性。

答: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2.简述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答:(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4)指导疾病诊断

(5)确立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原则

(6)指导养生防病 要保持体内阴阳协调,必须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

篇三: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穑”。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

(1)生克和制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乘侮

相乘: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

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的反应。

相侮: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亦称反克。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

五 脏

五脏:是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心为君主之官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分为主血和主脉。

主血:血在脉中运行,心脏搏 动,发挥濡养功能。 主脉:脉是血液的运行通道,脉道通利,营气和血液功能 健全,血液正常运行。

2、主神智:

狭义:心所主之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 其华在唇---在窍为舌

肺为“华盖”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

2、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向上的升宣和向外的布散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 肃降: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通畅

3、通调水道: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4、肺朝百脉,主治节:指全身的血液,都经过血脉而汇集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

脾为“后天之本”-----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二、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血,以营养全身。

三、主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在血脉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的生理功能:

一、主疏泄调畅气机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调畅情志

二、主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

肾为“先天之本”腰为肾之府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藏精,主生殖发育:(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2.后天之精:出生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以及脏腑生理功能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

二、主水:肾中精气气化功能,对于体内 津液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 液代谢的平衡起着及为重要的作用。

三、主纳气: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才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

六 腑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总称。 胆“胆者,中精之府。”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腑。 胆的生理功能:

一、贮存和排泄胆汁(因胆本身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藏精汁,与胃、肠等腑有别,故又属奇恒之腑)

胃的生理功能:

一、主受纳、腐熟水谷:容纳于胃中的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气其精微物质经脾之运化而营养全身。

二、主通降,以降为和: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胃失通降影响食欲.小肠

篇四:中医阴阳五行

中医阴阳五行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几项

阴阳对立 阴阳依存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阴阳衍化 ?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包括哪些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 五行归类表

? 画出五行生克乘侮图

相 生 相 克 (乘) 相 侮

篇五:中医阴阳五行学说。11

中医理论—阴阳学说—中医基础理论阴

阳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这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它能统领表里、寒热、虚实三对纲领,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由此可见,阴阳辨证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地位。

阴证和阳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

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

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

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

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亡阴和亡阳

亡阴和亡阳多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证候。亡阴多在高热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阴液迅速丧失的情况下出现,常见汗出而粘、呼吸短促、手足温、躁动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数无力;亡阳常因邪毒炽盛,或内脏病变严重耗损体内阳气所致,亦能因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等所致,常见冷汗如珠、面色灰白、呼吸气微、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苔润、

脉细微欲绝。

中医理论—阴阳学说—简论中医的阴

阳五行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

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

阳和五行学说。

1.阴阳学

中医基本理论及阴阳学说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

阳和五行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之两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的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

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低下属阴等等。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并非绝对不变,而是相对的、变化的,要根据一定的条件来决定。例如胸与腹相对而言,胸在上属阳,但与背

相对而言,胸又属阴。

阴阳变化的规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阴阳的互根:阴阳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没有阴,就不可能有阳,没有阳,也不可能有阴,〞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例如,人体各种机能活动(阳),都必须有营养物质(阴)作为基础,没有营养物质就无从产生机能活动;而机能活动又是化生营养物质之动力,没有脏腑的活动,饮食就不可能变成体内的营养物质。这种阴阳的对立和统一始终贯彻在生命的全部过程,一旦〞阴阳难绝〞生命也就终止。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