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怎样安慰地震幸存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2:47:37 体裁作文
怎样安慰地震幸存者体裁作文

篇一:安慰震后幸存者都需要什么技巧

安慰震后幸存者都需要什么技巧

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医师 赵丞智

鼓励幸存者回忆

面对经历过灾难的人,亲友们往往不敢和他们提及发生的一切,唯恐触及他们还未愈合的伤口。很多幸存者也往往没有勇气再去回忆让他痛苦的那一切。然而,正是这种有意无意的逃避态度,会使一些人很难很快走出灾难留下的心理阴影,甚至给他们的心灵留下永久创伤。

在灾难后,幸存者到达避难所,生活比较安定的时候,要鼓励幸存者回忆,越细越好,鼓励他们以讲故事的方式说出遭受的一切苦难,恐惧、无助、内疚感等。这个过程中要体会幸存者感受到的恐惧无助、悲伤。

不要说“不要哭”

在安慰幸存者时,不要怕他们哭出来,也千万不要说“不要哭”之类的安慰语。在这样沉重的心理打击下,能流泪和哭泣是很好的积极应对,哭出来可以释放他们压抑的情感,让他们的压力瞬间得到释放,或者尽可能和他们在一起,递张纸巾、拍拍他们的肩膀等。 让孩子直面灾难

很多大人觉得孩子还小还不懂事,因此会刻意在孩子面前回避发生的灾难,不问也不提,以为这样孩子就可以忘记灾难。殊不知经历灾难、尤其是目睹死亡的孩子是个尤其需要特殊关爱的群体,灾难往往会强行加速他们的成长和成熟,让他们过早地失去童真。如果不能及时消除灾难给他们留下的心理阴影,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因此,对于那些经历地震灾害的孩子尤其是地震孤儿,要尽快安置好他们,给他们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例如找到一个愿意照顾他们的稳定的家庭,把孩子从受灾的环境中转移出来。除了上述和幸存者交流的方法外,孩子身边的人们,在和孩子建立了比较信任的关系后,还可以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画画的方式,让孩子说出他们经历的灾难以及他们当时的情感反应。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知道,自己会给他们希望,帮助他们更好地生活。 摘自:人民网-《京华时报》

篇二:地震幸存者脑中的秘密

地震幸存者脑中的秘密

他们毫发无损,但脑部异变已被科学家敏锐捕捉

日期:[2009年9月18日] 版次:[AT16] 版名:[深度周刊 科技] 稿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

论: 0 条

研究发现,四川大地震44名幸存者脑中控制情感的几个节点,如前扣带回、岛叶、尾状核、杏仁核、海马等区域,功能活动普遍比常人活跃。

8级大地震重创四川,赤裸裸地掠走生命和钱财之余,还给幸存者留下阴影。阴影

并非仅仅表现为情绪低落,大脑中控制情绪的相应部分其实有明显异动。一些异动,已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科研人员捕捉到。

这个新发现,再次将热门的脑科学带入人们的视野。而科研手段的革命性飞跃,正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大脑深处,更深处。

震后异动

平躺,闭目,随着按钮按下,窄床轻轻滑动,身体被带入巨型面包似的磁共振扫描仪中。在里面静卧一个多小时,深藏内心的一些秘密已悄然泄露在隔壁房间的电脑显示屏上。

四川大地震后13-25天之间,惊魂未定时,来自汶川、绵竹、什邡等重灾区的44名幸存者走入华西医院,经历了上述一幕。

年轻者20出头,年长者年过六旬,他们在惊天浩劫中,毫发无损,但都曾目睹地动山摇、灰飞烟灭,都有亲人死伤,心绪不宁。

在此前后,来自成都的32名健康人士也躺到磁共振扫描仪下。

电脑显示屏上的数据,找出了这两群人的真正区别。前者大脑中控制情感的几个节点,如前扣带回、岛叶、尾状核、杏仁核、海马等区域,功能活动普遍比后者活跃,系统的协调性减弱。

与此同时,两组人还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 S)上打钩。 “我一阵阵哭出来或想哭”,“与异性密切接触时和以往一样感到愉快”,“我认为如果我死了别人会活得更好些”,“我无缘无故地感到害怕”,“我觉得我可能将要发疯”??

每个问题后都有四个选项,无,偶然有,经常有,持续不断,不同选项对应不同的分数。

在这两份特殊的答卷上,谁都不愿意得高分。分数越高,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越大。

结果尽在预料中:重灾区幸存者的得分整体高于成都人。

再将扫描仪探得的数据与自评量表得分相对照,两组数据呈正比。换言之,受试者前扣带回、海马等区域功能活动越强,抑郁焦虑的倾向越明显。

这份客观影像再次佐证着一个猜想:情绪波动不仅发生在意识层次,它有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将来的某一天,判断一个人是否抑郁或焦虑,也许无需费太多口舌询问,

可以简单地一“扫”了之。

这个发现,今年9月份以论文形式出现在美国《PN A S》(《国家科学院学报》)上,题目为《高场磁共振显示中国八级地震幸存者脑功能改变》,第一作者是华西医院放射科博士吕粟。《PN A S》是科学界最富盛名的三大学术杂志之一,与《自然》、《科学》齐名。

论文指导教师之一、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教授况伟宏说,评估幸存者的脑功能,预防创伤相关疾病的发生,是世界热点和难点,而这是首次发现大脑变化可在如此短时间内发生。

窥探“暗箱”

在华西医院影像中心,身价最高的是3台3.0T磁共振扫描仪,每台约2000万元。正是它的同族,使人类大脑这个“暗箱”逐渐透明。

而最初,为摸透大脑是怎样工作的,科学家只能用鸟、狗、兔子等做试验,逐块摘除它们的脑组织,观察随之产生的变化;或者等待脑部受伤者出现,看他们的行为有何异常。将无数个案归纳推理,大脑认知的种种学说随之出现。

18世纪前叶,意大利医生和生物学家佛洛恩斯(Flourens)发现,把动物大脑分步摘除后,动物所有功能都在减弱,而不局限于某个特定部分。他据此认定,脑是均一的,没有功能区划。

而第一个广为人知的大脑理论——— 颅相学,出现在18世纪晚期,由德国人加尔(G all)创立。

大学时代,加尔常感命运弄人,一些同学没他聪明,成绩却比他好。他反复琢磨发现,这些同学有着相似的面孔:脑袋大大的,眼睛鼓鼓的。

加尔家里有很多仆从,有的洁身自好,有的偷窃成性。他挨个观察颅骨发现,后者的某个区域突起,前者则很平缓。

此外,加尔还观察了许多病人、犯人的头,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人脑由27个区域组成,各区域有高度专一的功能,如后脑勺是好色区,耳朵后面是好斗区,某个区域越高凸,意味着相应的功能越不凡。

加尔的颅相学曾风靡一时,但也难逃质疑。一名法国生理学家把狗的后脑勺一点点切下后,狗逐渐失去有序挪动的能力,到最后,想左转时却右转,想前进时却后退,“后脑勺是好色区”一说自然瓦解。

1861年,另一名法国医生保罗·布洛克(Paul Broca)也找到了有力证据。他接诊的一个右腿坏疽的病人,能听懂别人的话,回应时却只能喃喃地发出“tan”这个音。几天后,病人去世。他尸检时发现,死者左侧大脑中间偏前一块鸡蛋大小的区域,中心几乎没

有任何组织,边缘的剩余组织也已萎缩。他断定,这里负责编制发音程序,该区域由此得名“布洛克区”。

布洛克大胆推测,大脑不同区域对应着不同的功能,而无数实验证实着这一理论。视觉皮层、听觉皮层、体感皮层??它们被准确标定在大脑的不同位置,各司其职,泾渭分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1000万人丧生,2000万人挂彩。二战,死伤约9000万人。大量脑受伤者的出现,给脑科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机会。不过,科学家们没有跳出布洛克的窠臼,只是把大脑皮质机能定位图绘制得更为精细而已。

颠覆“常识”

轻松窥探“暗箱”的内部,而无须动刀开颅,始于CT技术诞生的上世纪70年代。 不过,C T虽然能精准透视,迅速找到脑损伤部位,但无力捕捉到人脑在执行某项任务或受到某种刺激时的功能影像图。90年代,两种技术的成型,才使脑研究有了革命性飞跃。

PE T技术(positronem issiontom m ography,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和fM RI技术(functional m egneticresonance im aging,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原理:追踪脑中葡萄糖或氧气的量变。

在全身所有器官中,脑消耗的能量是最多的,哪怕你正在无所事事。当某块脑区工作时,所需葡萄糖和氧气会骤增。探得不同脑区耗能多少,自然可得知眼下的行为与哪个脑区相关。

原理虽一致,但fM R I与PET相比,可谓高下立现。吕粟说,除了敏锐度和清晰度优于PET,使用fM R I时,测试者躺入磁共振扫描仪即可,且尚无证据表明它有辐射之害,费用也只需几百块钱,而使用PET时,被测试者需注入放射性标记物,做一次要近万元,且不宜多次重复。

研究手段的突飞猛进是多国集体发力的结果。9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脑的十年”计划。很快,这个计划被欧共体复制。国际脑研究联盟进而宣布,21世纪为“脑科学时代”,日本更是雄心勃勃,计划在20年内投资2万亿日元,用来“了解脑、保护脑、创造脑”。 在此前后,脑科学也被列入中国科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进入新世纪,北大、中科院、华西医院等纷纷成立相应的实验室。四川大地震之前,华西对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患者的脑功能变化已颇有研究。

fM RI与脑科学的关系,就像天文望远镜与天文学,显微镜与生物学。虽然它目前所能看到的,只是大脑这个极度精密的小宇宙的一角,但既往脑科学领域的一些“常识”已被不断颠覆。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布洛克的观点明显错误,几乎所有的认知活动,都是几个脑区同时兴奋。

人们一度以为,先天性盲人的视觉皮质是死亡地带,但透过fM R I的眼睛可以看到,先天性盲人触摸盲文时,初级视觉皮质很活跃。

以往曾有通行说法,精神疾患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大类,后者不以大脑病变为基础,如精神分裂、抑郁症、焦虑症等。吕粟表示,其实功能性精神疾患病人的大脑同样有异动,只是过去的技术手段无法捕捉。

陷于抑郁焦虑的四川地震幸存者脑功能发生改变,就是一个典型佐证。 一把双刃剑

吕粟倍感遗憾的是,对44名幸存者的fM RI没能持续进行。他说,多数人已失去音信,少数几个能联系到的,都不愿意到成都再接受测试。他很想知道,幸存者脑中曾经活跃的区域是否归于平静。

今年年初,华西医院又对130多 名 已 出 现 创 伤 后 应 激 障 碍(PT SD )的地震幸存者进行脑部扫描,再过两三个月,将进行脑区功能活动分析,试图用倒推法弄清一个人从脑区功能活动异常到发病的过程。

这些PTSD患者,有的脑中不断闪现山崩地裂的恐怖记忆,痛失亲朋的伤口无法弥合;有的刻意遗忘,不愿重提地震。相同的是,他们都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烦躁易怒。 以往,PTSD主要发生在男性身上,特别是曾经穿过枪林弹雨的士兵,因此又被称为“炮壳震惊”。日常生活中,交通事故、失业、离婚、抢劫、强奸、虐待等是PT SD的主要导火索。

研究显示,PTSD成人发病率约10%-30%,儿童青少年发病率约30%-50%。据此推算,四川大地震1000万受灾民众中,至少约有100万-300万人可能会饱受PTSD之苦。

最终的分析结果是怎样,吕粟不敢早下断言。他希望能再次证实那个想法:功能性精神疾患病人的大脑同样有异动。

去年底今年初,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派人前往都江堰、北川、青川三地,抽样调查了1.4万名灾民,发现各类精神障碍时点患病率为8.3%,这个数据远比预想的乐观。 面对面询问、发放问卷,仍是这次调查的主要手段。有理由相信,fM RI技术一旦更成熟,并运用其中,心理健康调查或许更为准确。

到那时,一个人是否该进精神病院,可能不再由送治者说了算;索赔“精神损失费”,脑成像也许会成为法律依据之一。吕粟说,这是他们努力的目标之一。

篇三:地震后幸存者和救援人员小组心理述谈方案

地震后幸存者和救援人员小组心理述谈方案

2008-5-21 14:26:34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一、心理述谈对象

幸存者:幸存者的小组辅导应该在进入避难所以后,生命安全保证,食物、水、温度等情况保证以后进行。

救援人员(军人、武警战士、消防队员、救护车司机、医生、护士、志愿者、各级指挥员):救援人员的小组干预应该在完成灾难现场救援后不再进入救灾现场以后进行。

二、受害者可能的反应:

吃惊、否认、情感麻木、愤怒、害怕、恐惧、胆小、惊跳反应、无助感、失控感、 退缩、回避与他人接触、怀疑和不信任他人和世界、动机减退、内疚感、罪感、焦虑、抑郁。 头痛、恶心、震颤、疲乏、腹泻、食欲改变、噩梦、睡眠改变、筋疲力尽。

头脑中反复重演事件的经过或有关情景、不真实感、记忆力受损、失去希望、从社会、娱乐和职业活动中退缩、各种各样的自杀想法。由于自己是幸存者而别人死亡导致的不合理内疚感或罪感,对死亡或个体被伤害的过分、持久的害怕和恐惧。酒或药物使用增加。

三、短期目标:

1、评估和保证参加者的基本需要(食物、水、安全、保密、倾诉)得到满足,包括提供丰富、准确的信息。

2、在安全、放松的环境中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创伤性事件。

3、在安全、放松的环境中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和表达所经历的感受和体验(悲痛和恐惧)。

4、 充分表达当事人的愤怒,并描述愤怒的原因。

5、 解释正常的,严重的应激反应表现。

6、 正常化情感反应,减少个体感觉和情感上的独特性。

7、 表达该事件对当事人日常社会功能的影响。

8、 鼓励、教会、强化应对方式,教会减轻焦虑的方法。

9、 讨论丧失在生命中的意义,纪念并悼念失去的人。

10、提供小组支持,强化受害者之间的社会支持,增强小组凝聚力。

11、促进受害者恢复事件前的功能和生活习惯。

12、识别急性应激反应的高危个体,保证能够随访或得到专业服务。

四、小组述谈程序:

1、主持人介绍和设置:

a.自我介绍

b.目的:我们要干什么

c.保密原则

d.小组活动的基本规则(时间:1-2h,自由发言、谈话等)

2、参加人员自我介绍

a.相邻的两个人互相介绍自己的情况并介绍自己平时经常带在身边的一件东西(5分钟)

b.每个人依次发言介绍刚才的伙伴

3、开始陈述事件

a.每个组员按年龄大到小解释事件(每个人5-10分钟)

b.越详细越好

c.目光的接触、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热情接纳等技术调动大家倾听促使发言者识别和表达情感

4、表达所经历的感受、体验

a.看到

b.听到

c.闻到

d.感觉到了什么(害怕、悲痛、伤心)

e.你认为发生了什么

f.你的看法和解释实施是什么

g.这些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5、表达情绪反应

a.对事件、对自己、对同伴

b.你的感受和情感是什么

c.充分表达愤怒

d.愤怒的原因是什么

6、主持人帮助复习生理和心理反应,并结合大家的反应正常化个体反应。

7、提示当事人当看到与死者有关的事情的时候(地点、纪念日、东西等)会引起自己的不舒服是正常的。

8、讨论生命失去的意义

9、建议每个人对死者说一些纪念的话

10、鼓励当事人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死者的纪念

11、鼓励当事人参加追悼会等纪念活动

12、教育

a.如何应对以后会出现的痛苦

b.如何能得到帮助(热线电话8008101117)

13、结束

a.总结

b.给出建议

c.告别再见

灾难后紧急心理救援:重建心灵家园

2008-5-21 14:25:11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对于那些突然发生、无法预料、不可控制,对财产、人的生命安全、心理安全以及肢体的完整性构成威胁并且产生强烈恐惧、无助、超出个体或整个社区应对能力的、大规模的天灾和人祸,我们称作为灾难事件。地震、海啸和洪水是常见的自然灾难,自然灾难对人的生活环境和财产的破坏力及其强大,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灾难中,幸存者不得不面对灾难带给身体和心灵靠自身能力无法抵御的极大创伤和危机。

地震不仅仅给幸存者带来了生存环境的毁坏、带来了许多身体创伤性疾病、会暴发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而且灾难和灾难所导致的房屋被毁、财产毁失、亲人死亡等对于灾难幸存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无法承受的社会心理应激源。在如此大的应激源面前,绝大多数幸存者会出现情绪麻木、无助、绝望、抑郁、内疚、变得胆小害怕、恐惧、睡不踏实或整夜不眠等痛苦的体验以及出现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酒和药物依赖、自杀或诱发其他严重的精神疾病等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

就象地震对幸存者身体、财产、生存环境的破坏需要外部力量和资源救援一样,幸存者遭受巨大心灵的创伤也同样需要社会的、专业的援助和干预才能渡过危机,走向新的希望,才能重建心灵和生活的家园。对灾难幸存者在灾难后早期进行心理援助可以减轻他们恐惧、麻木、惊跳、回避等急性应激反应的程度,帮助他们提高应对灾难后各种内外应激的能力,对那些反应比较严重的幸存者进行早期的心理干预能够阻止或减轻远期心理伤害和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如PTSD),对已经出现远期严重心理障碍的受害者进行心理治疗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水平、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所以,灾难发生后,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幸存者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救援策略之一。

一、地震后幸存者的心理反应

通常在地震灾难发生后,我们把幸存者的心理反应大致分成“恐慌、震惊”、“短期反应”和“长期反应”三个心理应激反应阶段。幸存者的这些心理反应包括了因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感和自己身体受伤、亲人丧失而出现的情绪、思维、行为等一系列应激反应。虽然各个反应阶段持续的时间对每个幸存者来说并不固定,但总的来说,这是个逐渐发展的顺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幸存者最开始常表现为对地震的强烈恐惧,特别是对再次发生地震的恐惧,并且他们的警觉性过分的增高,周围环境的一响一动都会诱发幸存者有似乎又一次身临地震情景的感受,表现为心慌、肢体发软、盲目的奔跑、跳楼等行为。同时幸存者出现强烈的无助感、怀疑、困惑、麻木、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以否认眼前所发生的事实作为主要的心理防御手段,地震后早期幸存者的拒绝否认事实、警觉性增高的心理防御反应是正常的,是幸存者调动自身的防御和应对能力进行心理自救的表现,但是如果这个防御应对反应过于强烈,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或更长时间的话,这种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最终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悲伤、特别是地震中亲人丧失带来的居丧反应,对未来、对生命也失去了继续的信心,很多时候会出现频繁的自杀意念,同时会出现持续的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持续的睡眠障碍、恶梦不断、经常在梦中惊醒、惊叫等心理病理反应。

如果在地震灾难发生后出现继发的或后续的应激事件,如不间断的高强度余震、幸存者不能及时住在避难所中、后续物质和生活援助不能及时到位、紧急心理救援策略没有实施等,这些后续的应激源有可能加剧幸存者的心理病理应激反应以至出现各种严重的精神病理症状。它们包括各种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自杀、以及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许多受害者还会出现了酒精和药物依赖以及人格障碍。

所以地震后早期的紧急物资救援、紧急躯体医疗救援和紧急心理救援,可以尽可能地使后续的应激尽可能减小到最低,从而在可控制因素上减轻幸存者急性和慢性心理病理应激反应程度,降低远期严重精神障碍的发生率。

二、地震后早期紧急心理救援

地震发生后最初的几天到几十天之间的灾难紧急救援是以物资救援和躯体医疗救援为主,主要的救援任务和目的是把埋在倒塌废墟中还活着的人救出来,让这些幸存者到达安全的避难所,并提供充足的食物、水、保暖、和药物、医疗救治,让他们尽可能的存活下来。 很多情况下对地震幸存者进行的援助计划的时限比我们通常所预期的时间要长,这和灾区当地的地形、地理条件、地震破坏的严重程度、气候条件、国家经济条件有关系。当救援指挥机构意识到有相当比例的幸存者由于各种原因陷入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无家可归的困境时,救援的主要内容就应当是帮助他们建立和寻找避难所,为他们提供真实的救援进展信息为主,这样可以减低幸存者对灾难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恐惧感。

紧急心理救援也应该在这个阶段实施,这个阶段的紧急心理救援主要分两个部分进行,

一部分是靠在地震现场进行紧急现场救援的人员在进行生命救援过程中把紧急心理救援的元素体现出来,比如救援人员的内心镇定、情绪平稳、有爱心、有礼貌、尽量让被控制在废墟中的幸存者知道和了解救援的情况和进展,救援人员在和幸存者躯体接触的时候要让幸存者感觉到温暖、感觉到安全、感觉到有希望等,这样我们就把心理救援在最早期送达幸存者。 另一部分紧急心理救援是在避难所中进行,实施的人员包括志愿者、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心理工作者、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等。这一部分的紧急心理救援的任务和目的是保证幸存者的安全、保证存活、提供各种支持。包括评估和设法满足幸存者的需要,方式主要以敏感的非语言陪伴为主,可以抚摸、倾听,提供和满足幸存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要给幸存者一个自己调动自己内心修复能力的机会而不要过多和幸存者交谈。可以安排幸存者和他的亲人在一起,为幸存者提供救援信息、提供亲人的信息、帮助他们和外界的亲人朋友联络。

这一阶段药物不是缓解心理痛苦的首要办法,紧急救援人员要在救援行动中把生存的希望、信心、安全感传递给幸存者,让他们知道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都在关注他们的生命安全,他们不是孤立无助的、一切都是有希望的,而且重新生活的希望正在许多人的帮助下一步一步的走来。

当然,现场紧急救援人员如何把紧急心理救援带给幸存者,这是要在地震没有发生时候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演练,或在进入救援现场前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培训,才能保证紧急心理救援的有效性。

三、地震后急性期的心理干预

地震后急性期的心理干预是指在紧急心理救援之后,幸存者到达避难所基本生命生存有所保障以后,大约会持续几个月或数个月的心理干预。这个时期幸存者的主要问题是处于心理危机状态,地震这一极大的灾难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前所未有过的重大创伤,他们的信念、情绪和行为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而且许多心理病理性的变化也逐渐表现出来。

这一阶段的心理干预的任务和目的是减轻幸存者心理危机的程度,评估幸存者的心理状态、识别和鉴别那些需要进一步专业心理干预的幸存者,帮助幸存者处理居丧反应,帮助幸存者配合政府的紧急救援时期的部署,逐步恢复幸存者的生存能力,帮助幸存者适应新的灾后环境和生活。

这个阶段幸存者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为创伤性记忆在头脑中的不断闪回。有关地震当时情景的场面、声音、气味、内心的感受、躯体的感受等的记忆画面和感受常常会在幸存者者的脑子里一遍又一遍的闯入浮现、挥之不去、驱之不尽,非常的痛苦。慢慢地、幸存者逐渐丧失了对焦虑和痛苦的感知,精神变得麻木,行为变的退缩,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对未来失去了希望等。

这一阶段的心理干预工作可以在避难所、幸存者家里、和幸存者的聚集地由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卫生工作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形式可以是一对一的会谈、小组会谈、远程电话或网络视频的会谈等。让幸存者能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身心得到疗养,尽快从灾难带来的创伤性记忆、空想、恐惧和悲痛中解脱出来。

心理干预的要点主要是鼓励幸存者谈出他们对灾难的感受、想法,帮助他们正确表达、理解灾难所带来的应激反应、睡眠障碍以及思维困难和悲伤反应。对他们的家庭和重要人际交往进行支持和鼓励可以阻止幸存者在以后发生进一步的社会功能功能减退。比如针对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进行的学校教育和心理干预计划,通过学校和孩子将更多的人联系在一起,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核心互助群体。对他们开展非常有效的精神障碍预防和应对措施方面的健康宣教。强化和鼓励督促他们向别人互相倾诉、帮助他们寻找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正常化幸存者在灾难后出现各种心理、躯体和行为反应,帮助他们尽快回到稳定平和的状态和保持良好的社会功能。

既往患有精神疾病的幸存者和那些在地震中失去了家园、亲人而变得无家可归的人们,他们会在漫长的等待政府重建计划中逐渐变得消沉、抑郁、绝望。通常在这些人中出现可明确诊断的病理症状的可能性明显增高,需引起提供心理干预的专业人员的重视。所以,在提供心理干预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专业心理干预人员要不断评估幸存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评估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病理反应程度、评估幸存者的自杀危险性和危险因素,及时识别那些出现严重心理病理反应和有严重自杀意念及行为的幸存者,及时转诊他们到更高一级别精神卫生和心理救援机构进行更加专业的心理帮助和药物治疗。

在具体的心理干预实施中,心理干预人员要考虑到幸存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传统、不同信仰地区的儿童、成人和老人的地震后的心理反应有所不同,因此要成功地进行灾后心理干预,所采取的措施也应各不相同。

四、帮助幸存者如何面对丧失

强烈的震对大多数人而言无异是个梦魇,许多人在几分钟之间就不得不面临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家园的残破,躯体完整性的破坏、亲友的死去,自己也成为了大灾难的幸存者。在这样巨大的心灵伤痛经验中,除了救援对幸存者现实生活和生存环境的安顿之外,地震后心理干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那些遭受了巨大财产和亲人丧失的幸存者调适和修复亲人丧失带来的心理创伤,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在重大地震灾难后,幸存者往往需要面对漫长的丧失带来的痛苦,如何帮助幸存者以较健康的的态度和应对方式来渡过这段内心的艰难旅程,是心理救援专业人员所要作的重大工作。

地震后幸存者面对丧失有人会晕倒,有人出乎异常的冷静,有人涕泪纵横,若没有歇斯底里的表现也不表示幸存者不在乎,若是哭泣,也不表示幸存者是个弱者。其实在这样沉重的心理打击下,能流泪和哭泣是很好的积极应对,心理干预工作者要帮助和鼓励幸存者来充分表达内心的悲伤和痛苦。

地震后幸存者面对亲人丧失的悲伤反应是一个过程。首先幸存者会表现出极度的震惊与麻木,他们对眼前的现实非常的茫然和难以接受,竭力从思想和情绪上否认现实,努力堵住痛苦感受的流露。特别是在受到心灵打击后的几小时或几天内,幸存者们真的不愿意去感觉和承认眼前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同了。接下来,幸存者会表现出回避社会交往、退缩孤独不与别人接触,他们独自渴望解释灾难的发生并追根究底,不断的自我提问“为什么灾难会发生在我身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如何如何就不会这样了”等,藉由否认和怀疑的想法企图不承认现实或获得对内心痛苦的控制。随后,幸存者会逐渐醒悟,并感觉到自责和愤怒,幻想要所经历的事件有所不同的期望逐渐破灭,愤怒、绝望、自责、沮丧等悲伤情绪起伏心中,痛苦万分。最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幸存者在自助和别人帮助下逐渐开始接受亲人丧失离去的现实,把他们所经历的悲伤和痛苦整合进了新的生活,逐渐适应了地震后的生活并开创出新的生活内容。

地震灾难后丧失亲人的悲伤哀悼是个过程,这个哀悼过程的顺利渡过可能需要几个月至数年的时间去疗伤止痛。心理干预可以帮助幸存者顺利渡过悲伤的哀悼过程,这样幸存者可以从生命的危机过程中获得重新生活的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重新建立心灵的家园。如果幸存者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得到心理干预的帮助,就有可能停留在悲伤的中间过程而长期经历内心的恐惧、自责和痛苦,使自己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受损。 所以,在地震后的心理救援中,心理干预工作者要让幸存者了解悲伤哀悼的正常过程将有助于处理幸存者的悲伤反应。教会幸存者健康积极的应对态度,告诉并鼓励他们可以藉由哭泣与表达来走出阴影,告诉他们悲伤反应是正常的、必须的、重要的,真实的反应,需要我们疼惜和接受我们自己的情绪反应,难过与哭泣是自然的反应,流泪有助于哀伤的释放,

篇四:地震中的幸存者(1)

地震中的幸存者

作者:韵致

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3年第11期

有一年,一场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大约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刚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于是,他坚定地挺起身,向那片看起来毫无希望的废墟走去.在他挖掘时,不断有别的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着,呐喊着,然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对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样做无济于事,回家去吧!”“冷静些,你要面对现实.”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你们是不是来帮助我的?”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埋头继续挖.

救火队长来了,警察来了,都善意地劝他,他只有一句话: “你们是不是来帮助我的?”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认为他精神失常了.

可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继续挖着,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劝阻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到处是血迹.

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儿子的声音:“父亲,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 “是我,是父亲!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父亲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们,因为他说过?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人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我们又饿又渴又害怕,现在好了.”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几个过路的人赶紧上前来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儿子.”“不!父亲.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无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过巨大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泰戈尔说:“信念是鸟,它在黎明前的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但丁说:“生活中没有信念的人,犹如一个没有罗盘的水手,在浩瀚的大海里随波逐流.”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会遇到各种挫折,会身陷某些意想不到的困境,这时,不要轻言放弃,一定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其实,只要心里不熄灭信念的圣火,努力去奋斗,总会找到渡过难关的方法.

篇五:励志一生 - 汶川地震幸存者:这一秒钟,我不要死

2008年,5月12日,那时,我是四川省绵阳中学高中三年级的一名学生。

2013年,4月20日,凌晨,今天的我已经从浙大毕业快1年,距离当年那场地震,竟也过去5年。

我无法去表达,作为一个四川人,对于同胞们在两次地震中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让我有多么感激。今天,我想讲的,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故事,却是一个改变我一生的故事。

所有灾难的力量,并不仅仅是让人们更加团结,让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与共鸣彼此温暖,它展现人性的恶,却更彰显人性的善与光明。而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灾难,是一种如此直接而出乎意料地方式,把我们每个人都必定面对的人生终点——死亡,就这样毫无防备地赤裸裸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在不到10秒的时间内,突然切换到频临死亡的模式,突然人生十年二十年的长远规划,在瞬间灰飞烟灭只剩下一个念头——这一秒钟,我不要死。

那一年,下午2:28分,距离上课还有2分钟,我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教学楼的第6层,做着等比数列的一道题目。忽然楼道开始晃动起来,所有的同学都开始惊慌失措,跑到走廊上一看,大批的同学正在冲向楼梯,而三楼、四楼随着人们的惨叫开始有人跳楼,大概只有3秒钟的反应时间,我头顶上的一盏灯忽然砸下来,在我的脚边砸得粉碎,随之而来的是整个班的同学更加失控地一起拥向楼梯。

从6楼,跑到1楼,那段距离,30秒。

整个楼道剧烈地晃动着,粉尘弥漫,记忆中是刺鼻而模糊的味道,前前后后全都是人,我们就这样彼此紧紧地扣着双手向下跑,速度并不慢,双手都扣得那么紧,生怕旁边的人滑倒。直到跑出教学楼,一路狂奔到操场,很远,回头,看着还在晃动的教学楼,墙壁上竟然已经被撕开了明显的口子。

所有的学生,都站在了操场上集合。整个学校没有任何人伤亡,也没有建筑物的倒塌。然而,在接下来的30分钟内,整个操场弥漫的,竟然是一片哭声,同学们彼此抱头痛哭。

刚才来不及反应的恐惧,竟然在逃离后被释放,如果,就在那一刻交代了,我们此生还有多少未完成?如果,刚才那一刻,有任何一点点不测,我们现在恐怕就见不到阳光了……

死亡,就以这样蛮横而霸道地方式,活生生地摆在了距离高考还有不到1个月的我们面前。(人生感悟www.lz13.cn)那是一种如何令人震惊的方式,当我们的脑海里已经填满的是对于整个暑假的放肆憧憬,对于未来大学生活的慢慢期待。一场灾难,却可以瞬间把这一切都掏空,把生命冰冷而脆弱的本质,毫无保留地暴露在我们面前。

哭过,一个朋友问我:“在跑下来的那30秒里,你是不是一直想着因为要上自己心仪的学校。所以你不能死?”

那个瞬间,我愣住了。

在那30秒中,所有关于梦想、抱负和那所被念叨了很久的目标大学,没有分毫出现在

我的脑海里。那30秒,我的思维几乎是完全空白的,空白的如此彻底,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我要活着”这个念头。我所唯一能回想起来的事情是,我的整个身心灵,都调动了所有的能量,只是想多撑,哪怕一秒。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人生中第一次触碰到了一种东西——生命,只是那么纯粹那么纯粹,本质的盛名——与我当天穿着什么无关,与我未来要上什么大学无关,与我那教室里所有做满了未做满的习题无关,与我所有关于未来的设想和抱负无关。它只是生命而已,活着,一口气,能呼吸,能挺能看,就是生命。

也就在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许多我曾经那么看重的东西,竟然都像灰尘一样,轻飘飘地,落了下来。

走向体育场,当时的灾民避难场所。捐赠的衣物像小山一样堆积起来,好心的市民在家煮了上百个白水鸡蛋,用水桶拎着走到体育场一个个发给灾民。医院,伤病员还在不断地被运过来,那些血肉模糊的场景,至今在我的脑海里被有意识地打上了禁区,请让我不要回忆。至今,我仍然害怕恐怖片,害怕血腥的场景。切肤之痛。

后来……后来……我上了大学,仍然会把假期投给故乡的灾区。义无反顾。后来,2011年的3.11日本地震后,我在那个暑假去了日本,走到仙台,矗立在那所被海啸冲垮的小学前,看着堆积如山的安魂菊。我几乎能看到最后一刻发生在这里的所有场景,我几乎能听到那些呼喊,看见那些紧紧握在一起的手。生,抑或是,死?命运的无常,就在于你可能将心都已经装满了对明天所有最美好的希望,却在今天画上了全部的休止符。

于是,我们只能学会去抓住所有稍纵即逝的美好。

的确,在那么一段日子里,那种对死亡的恐惧仍然会让我在睡梦中惊坐而起。自我确认,我还活着。

的确,在那么一段日子里,我把所有的今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来生活。我不能像励志书一样说,我每一天都过得很没有遗憾。但我知道,当我选择用这个方式生活的时候,我开始和最深(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怎样安慰地震幸存者)处的自己对话,我开始问自己的生命是否在当下的生活里绽放,我不沉迷于任何的光环,我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我知道,我只活一次。

如果明天,就是告别日。今天的我,是否还会沉迷最后一集电视剧?是否还会愿意在抱怨和牢骚中度过?是否还会害怕失败,害怕受挫,害怕被人嘲笑?

我是如此热爱生命里的那些源泉与光。用超出常人数万倍的热情,去爱着,那些闪光的瞬间,那些令人迷醉的美好。

不过是,活得很用心。毋宁说,用心在活,而非walking dead.

今天,2013年4月20日,8:20分,微博上的爱心接力,家门口的成雅高速公路已经被作为生命通道,来自四面八方的物资正在涌入灾区。爱,一直都在。我们的文明在这个时候仍然会爆发它最强大而团结的力量,超越所有的制度和牢骚。

而我只能讲这么一个俗套的小小故事,作为回报。

如果,正在读这篇日志的你,愿意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当四周寂静的时候,忽然感觉自己将要在1分钟后死去,去真正感受那种死亡的悲鸣与恐惧,去想象此时此刻的你就身处在地震中的一栋楼里,倒塌、惨叫,你却无能为力。

就在那一瞬间,去抓住本真的那个你,去抓住你最内核的那个生命,再也不要把它放开。

此谓,向死而生。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