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士湖综合开发项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3:13:19 字数作文
篇一:2013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总结1
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实 施 总 结
2013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桂果镇东红村、联新村和果底村实施。工程总投资521 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86 万元,群众投劳折资和自筹 35万元。在 486万元财政资金中,中央财政资金347 万元,省级财政资金 125万元,市级财政资金 14万元。
该项目涉及桂果镇的东红村、联新村和果底村三个行政村共13个村民组,总户数1411户,总人口3058人。该项目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项目乡(镇)通力合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于2017年6月初全面竣工,已如期完成上级批复任务。现将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完成情况:
(一)、水利措施:
1、完成拦河坝1座,长10m,占计划的100%;
2、完成引水渠7条,总长3.713km,占计划的105.18%;
3、完成排洪渠2条,总长2.436km,占计划的96.67%;
4、完成排洪支渠6条,总长2.129km,占计划的100.90%;
5、完成渠系建筑物30座,占计划的142.86%。
(二)、田间道路工程:
1、完成机耕道1条,总长1.93km,占计划的113.53%;
2、完成生产便道7条,总长3.271km,占计划的109.03%。
二、资金到位及使用管理情况:
财政资金48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47万元,省级配套125万元,市级配套14万元,全部到位,到位率100%。
现在实际报帐445万元,报帐率91.56%。对项目资金实行“三专管理”和县级报帐制,使用农发财务会计软件和统一会计科目做帐,资金管理规范。
2、自筹资金到位情况
自筹资金35万元,为农民投工投劳和以物折资,有投工投劳和以物折资台帐,自筹资金全部到位,到位率100%。
三、工程建设质量评定和验收结论:
经水电局和供电局工程技术人员对所完成的子项目进行全面验收,桂果项目区实施的2013年度农发项目建设质量达到设计批复要求,选点较好,总体布局合理,外观线型流畅,水池砌筑质量较好,达到预期效益,现场评定为合格工程,同意通过县级验收。
四、项目预期效益
1、项目区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改善情况: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抗旱取得了保障,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新增灌溉面积350亩,保护灌溉面积1670亩,新增除涝面积230亩,防洪保护面积1750亩
2、项目区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
项目建成后,新增粮食45万公斤,干草10万公斤。
3、项目区农民增产增收情况: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新增农业总产值55万元,人均增收180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存在的问题:
(1)部分排洪支渠外观线形不流畅;
(2)部分机耕道路面不够平整。
2、建议:
(1)、建议施工单位加快施工进度,尽快完成剩下扫尾工程,迎接省、市验收。
(2)、抓紧完善县级验收提出的整改要求。
(
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二O一四年六月二十五日
篇二:贵州蓝雁农牧综合开发项目简介
贵州蓝雁农牧综合开发项目简介
贵州蓝雁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创建的农牧综合开发项目是在农工民主党帮助下,由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四川蓝雁集团在大方投资的集现代畜牧业、农产品精加工、冷链物流于一体的同心共建示范项目。该项目座落在大方经济开发区(药品食品产业园),总投资8.2亿元,占地558亩,项目分两期建设。
项目一期投资4.9亿元,占地206亩。建成厂房和综合办公楼4万平方米,建成猪、牛、羊两条现代化屠宰生产线、骨味素深加工生产线和冷链物流批发中心。年屠宰生猪、牛、羊100万头,年产骨味素500吨,年冷冻冷藏食品5万吨。实现年产值达50亿元,创税1.3亿元,解决800人就业。 项目二期投资3.3亿元,占地352亩。建成肉类罐装食品、休闲食品、FD食品生产线及现代标准化安全养殖体系。计划年产肉类罐装休闲食品3万吨,饲养三元(长白、大白、杜洛克)原种猪600头,纯种母猪5000头,三元杂交DLY示范商品猪10000头。预计年产值可达50亿元,可创税2亿元,解决1200人就业。
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创产值100亿元以上、创税3.3亿元以上,解决2000人入厂(场)就业,推动毕节市畜牧业规范化、标准化、生态安全养殖体系建设,带动10万户以上农户脱贫致富,形成毕节市新的支柱产业。
该项目作为2014年全省第二次工业项目现场观摩会观摩点,在筹备工作中,得到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谌怡琴的高度赞扬。2014年6月20日观摩当天,又得到省委赵克志书记的现场点评,高度赞扬和认可大方县在克服基础条件差、资金短缺等制约因素下,“跳出能矿抓产业”、开展“向山要地”、修建标准化厂房等措施上取得的优异成绩,要求其他市县县委书记要会干、敢干等。自观摩会召开以来,该项目生产有序,相继有安顺、遵义等各市州、县等部门组织考察团来交流学习。8月8日,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段敦厚亲自到项目点进行指导工作等等。
篇三:宁阳县政府报告
宁阳县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11日在宁阳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上
县长 尹晓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连同《宁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及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历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定不移争先进位,励精图治跨越发展,克服了金融危机、产业转型、节能环保等一系列的挑战和约束,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试点县、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山东省园林城市等10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劳务输出、农民合作组织、土地流转“四大模式”全国推广。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2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56亿元,分别为2005年的2倍、
2.4倍,年均增长15.4%、19.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8.4亿元,是2005年2.3倍,年均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51元,分别是2005年的2.3倍、1.8倍,年
均增长17.8%、12.8%。
(一)“双带动”战略强力实施,跨越发展格局全面形成。深入推进实施“双带动”发展战略,强力打造东部工业经济增长极和西部城市经济增长极,培植“山水相宜”的特色旅游经济增长点,抓好全民增收的经济增长面,“两极”带动、点面结合的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探索、新实践取得可喜成绩。
泰山之阳科技产业城建设顺利推进。按照“现代工业聚集区、宁阳城市副中心、泰安经济增长极、山东发展新亮点”的发展定位,整合资源,创新体制,分线负责,协同作战,强力推进产业城开发建设。目前,产业城规模工业企业达到85家,新落地开工过亿元重点工业项目26个,总投资121亿元,2010年已竣工投产项目12个;104国道标准化绿化改造基本完成,金水湖中心商务区、道路网络、水电气讯基础设施、新型社区等重点工程全面铺开,金彩山、贤士湖风景区规划建设成效明显。产业城初步发展成为宁阳最具活力、最有发展潜力和对外吸引力的复合型新兴产业聚集区。
城市经济增长极建设格局基本形成。五年来,七贤路、河滨公园、海力大道等81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累计完成投资5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85%;县城规划区面积11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突破15万人,分别比“十五”末增加53.2平方公里、7.1平方公里、4.62万人。2009年以来,按照“一老一新一园
区”的城市发展布局,编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及30余项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新城区建设全面拉开,清风路、金阳大街东延、欣街路东延基本完工,民生园、客运中心、新型社区等工程顺利实施;老城区优化提升深入推进,北关路商业街改造工程投入运行,郦水花园、富通太阳城等生态宜居小区相继开工,9个村(居)城中村改造正式启动;环城科技产业园建设进展顺利,规划编制全部完成,产业定位更加清晰,园内规模工业企业达到89家,在建过亿元项目21个,城市经济的产业支撑更加坚实。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按照“一区一带一圈”文化旅游发展框架,着力培植“山水相宜”的特色旅游经济增长点。神童山景区、鹤山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蟋蟀文化主题园等旅游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成功举办“梨花节”、“蟋蟀文化节”、“大枣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活动,文化旅游业的影响和效益进一步凸显。
(二)转方式调结构稳步推进,发展质量显著改善。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7.5∶46.8∶35.7,与“十五”末相比,一产下降4.6个百分点,三产提升4.5个百分点。以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2010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59家,销售收入过亿元、实缴税金过千万元企业分别达到90家、18家,比“十五”末分别增加117家、73家、7家;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缴税金达到364亿元、10.5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5.1倍、3.2倍;特色产业影响力不断扩大,蟋蟀、大枣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评审,我县荣获“中国十字绣之乡”称号。科技创新及应用步伐加快。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9%,比2005年提高14.9个百分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家,省以上
名牌产品达到20个。成功争取山东省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项目,并列入省“十二五”规划,为泰安市唯一。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总产连续8年保持增长;高值田、设施农业、有机蔬菜、苗木花卉面积分别比2005年增加11.7万亩、4.1万亩、1.5万亩、1.5万亩,奶牛存栏增加2.1万头;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圆满完成。“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比2005年分别增加120个、266个、35家。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等项目相继落户宁阳。三产服务业繁荣发展,2010年,实现增加值75.3亿元,为2005年的3.4倍。
(三)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13.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01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5.2%、35%;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
2.68亿美元,其中出口2.27亿美元。民营经济蓬勃发展。2010年实现增加值143.7亿元、税金9.4亿元,均比2005年增长3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2亿元,为“十五”期间的3.7倍。合浩通电缆一期、国能生物发电、山能机械、力博科技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华兴纺织集团海斯摩尔项目,为全市唯一列入山东省首批5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增强;适应城市化发展要求,撤销宁阳镇,设立文庙、八仙桥两个街道,东庄撤乡改镇,华丰镇被确定为全省十个扩权强镇试点之一;省财政直管县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局良好。高度重视企业解困和职工权益维护,
飞达重组全面完成,海化魁星破产重组基本结束,华阳解困进展顺利,企业改革发展步伐加快。五年来,财政累计为企业借支2.53亿元,用于困难企业脱困、职工权益兑付资金达到18641万元;财税、金融、投资、行政审批等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大统计”体制初步建立。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累计支付各项直补资金3.47亿元。
(四)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五年来,乡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0.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1倍。2009年以来,全县农村住房与危房改造工程开工建设9129户、建成8977户,完成投资10.99亿元。按照“四个集中”的原则,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县规划农村社区139个,17个试点社区全部启动;新三农事业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土地流转机制、种养加龙头项目、循环农业政策、社区建设“四个”支撑的格局初步形成。交通道路建设成绩显著,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09.9公里,比2005年底增加380公里;蒙馆公路磁窑至宁阳城区段改建工程顺利通过省发改委评审立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村村通柏油路率达到99%,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电气化乡镇、电气化村比率分别达到100%、70%。邮政通讯、供热供气、互联网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新的进展,人民群众生产条件、生活方式大幅改观。
(五)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保障持续改善。“三保一提升”工作成效明显。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完成,免费义务
篇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政策解读
背景解析:农业综合开发
一、定义: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政府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农业综合开发标志
标志及其含义:“ACD”是农业综合开发的英文缩写: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图型含义:(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1、周边四个三角形代表山地(山丘资源);
2、中间一滴水代表水利设施(节水灌溉);3、中间田字格代表农田整治(格田成方);4、周边四棵树代表林业措施(农田林网);5、田的十字线代表机耕道路(四通八达)。
二、任务:
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三、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
土地治理项目,包括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粮棉油等大宗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土地复垦等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草场改良、小流域治理、土地沙化治理、生态林建设等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产业化经营项目,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的产业包括:专用小麦、专用玉米、优质水稻、高油大豆、“双低”油菜、“双高”糖料、棉花、蔬菜、畜禽、名优经济林(果)、茶叶、名优花卉、蚕桑、水产等。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二)规模开发,产业化经营;
(三)依靠科技,注重效益;
(四)公平竞争,择优立项。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行自下而上申报。 项目管理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前期准备是指项目正式申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开发规划、建立项目库、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准备工作应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2、各级农发机构应依据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定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及阶段性开发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土地治理项目库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库。
3、存入项目库的项目应达到项目建议书的要求。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1)土地治理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及条件,建设范围、规模及主要治理措施,投资估算及来源(含农民筹资投劳计划),效益预测。
(2)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条件,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评价。
项目建议书经省级或地级农发机构实地考察合格,可存入项目库,拟扶持项目从项目库中择优选择。
4、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或组织有关专家编制。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土地治理项目:项目背景,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现状;水土资源评价;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治理范围、地点、规模;工程量及主要工程、农艺措施;项目区现状及工程平面布置图;投资估算及筹资方案;经2/3以上农户签字同意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农民筹资投劳计划及自愿开发证明材料;综合效益评价;组织实施和运行管理。
(2)产业化经营项目: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建设条件,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增收效果评价,项目组织与管理。
5、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单位一般应在上年度申报下年度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扶持对象 符合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扶持方式
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产业化经营采取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两种方式,以财政补助为主。
4 投入: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 农业综合开发应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投资政策。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政策解读
一、政策解读
农业综合开发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和确定的区域内,为全面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地区农业经济而进行的综合性生产建设活动。开发的主要内容是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开垦荒地、植树造林、装备机械、改进生产技术、发展多种经营等。它的最终目标是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确定的区域范围内,为获得预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经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批准,由项目建设单位组织实施,通过综合投入,运用综合措施,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的投资活动。
国家自1988年起开始立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1988—1993年统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自1994年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分为两类,即土地治理项目和多种经营项目;自1999年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分为三类,增设科技示范项目;自2004年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分为两类,即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不再设立科技示范项目。
二、政策问答
1.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机制是什么?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排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效益优先,兼顾公平;
(2)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3)集中投入,不留缺口;
(4)奖优罚劣,激励竞争。
农业综合开发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
2
财政部依据各地财力状况分别确定各省地方财政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的配套比例。
省级财政承担的配套资金总体上不低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80%。市县级财政承担的配套资金不小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20%。
地方各级财政配套资金应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乡级财政不承担资金配套任务。
3
财务管理的原则是: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实行财政无偿资金县级报账制。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指经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立项,并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以及其他资金(含银行贷款、各种经济组织资金以及个人自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的活动。分为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土地治理项目包括中低产田改造、生态综合治理、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三小类项目,按照“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开发”的原则,对灌区、流域或某一连片耕地进行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其整体建设任务可分年连续实施。
5.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有哪些重要意义?
一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手段。我国农业基础比较脆弱,农业的发展后劲不足。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的投入,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已经成为国家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本意义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二是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了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使项目区达到了路相通、渠相连、田地平整、排灌有保障、机械作业标准化,为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是农业综合开发是财政惠民(支农)的重要形式,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效、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投资越来越大,效果会越来越明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越来越突出,从而更好的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服务。
6
以“农民要办”为前提,采取民主方式征求农民是否自愿筹资投劳,项目申报单位(一般为乡、镇政府)提出立项申请,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县级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初步论证,逐级审核上报;由省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评估论证,审核认定后上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7.为什么要进行农民筹资投劳?
农业综合开发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开发机制,在土地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民筹资投劳是项目投资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定比重的农民筹资投劳,对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正常实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积极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综合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国家农业开发资金的大量投入,目的就是为了使项目区农民富裕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脱贫致富的问题。只有农民全程参与进来,才能使农民真正认识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积极支持项目的实施,主动监督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保证了农发土地治理工程建设高标准、运行高效益。
8
凡是立项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均采取统一招标方式,择优选择项目施工单位;项目实行监理制,聘请农民义务监督员对项目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实行项目和资金公示制,对项目申报、实施和竣工验收三个阶段实行公示制,县级农发办事机构对公示的真实性负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竣工验收后,必须明确产权归属,落实管护主体,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筹集项目运行管护费用,保证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9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扶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化经营项目,促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区域主导产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10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范围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粮油、果蔬、畜禽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的重点产业包括:专用玉米、优质水稻、高油大豆、专用小麦、马铃薯、名优经济林、蔬菜、名优花卉、蚕桑、畜牧、淡水水产等。
11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企业应是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12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和法律法规;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有利于培育当地优势主导产业;开发产品科技含量高,达到相关标准,竞争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大,销售方案切实可行;技术方案先进可行,技术依托可靠,工艺路线合理;项目用地手续合法、符合规划要求;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投资估算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筹资方案可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13
申请立项前两年在工商部门依法登记,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经营业绩良好,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固定资产净值500万元以上,净资产300万元以上;
资产负债率低于60%,银行信用等级A级以上;财务规范、管理严格;与农民以订单、股份合作等形式,结成了比较紧密的、科学合理的利益共同体;
14
申请立项前一年在工商部门依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合作社通过社员以货币出资、非货币出资等形式入股,成为经济实体;合作社不亏损;产权明晰,运行机制合理,章程规范,管理制度完善,财务独立核算,盈余返还;以产品和服务为纽带,农民自发组织;农民社员80户以上。
15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包括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两种方式对项目进行扶持。财政补贴项目申请中央财政资金在50-200万元之间,地方财政按政策规定相应落实配套资金;贷款贴息项目,可以对固定资产贷款进行贴息,也可以对流动资金贷款进行贴息,申请贴息的贷款起点是500万元,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项目批复后,可以对一个年度内贷款所支付的利息进行贴息。同一项目单位、同一年度只能申报一种扶持方式。
16行申报?
项目单位向所在地农发办事机构申报财政补贴项目,应提供以下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企业财务报告,银行信用等级证明,土
篇五:项目建设·楠竹综合开发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设·楠竹综合开发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名称
蛇形山镇楠竹综合开发项目
二、项目建设单位及法人代表
项目建设单位:蛇形山镇人民政府
法 人 代 表:陈 文
三、项目背景
蛇形山镇地处双峰县西北部,北界湘乡市,东南西依次与本县杏子、梓门、走马、洪山四镇相邻,是北高南低的丘陵地带。全镇共有山地70265亩,林地40000亩,竹林面积900亩,竹林面积仅占林业用地的2.25%,且分布零散,管理粗放,单位面积产量低,竹材质量差,未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竹材加工企业不断兴起,竹材消耗量越来越大,楠竹生产的发展与年总消耗量相比,是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及市场需求。蛇形山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看中楠竹市场,决定在全镇开发楠竹基地,进一步发展楠竹生产、加工,把楠竹综合开发作为我镇林业综合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
四、楠竹综合开发的意义
楠竹是所有用材林和经济林树种中发展最快,生长最迅速,成林成材最早,见效最快,用途最广,经济效益最高的王牌树种。楠竹具有广泛的用途,它全身是宝,综合开发潜力很大,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用途更加广泛,楠竹可以以竹代木,以竹代钢,广泛用于工业生产,竹压板已用于交通运输,制造汽车、轮船,将来可用于航天工业,制造飞机;竹地板,建筑模板已用于建材;竹笋营养丰富,玉兰片和竹荪是宴席上的珍稀佳品,特别是鲜食用笋和笋干是当今出口的热门货;竹黄是传统的名贵药材;笋箨可加工地毯;竹叶及竹绒是重要的军事化工原料-炸药的原料;竹蔸与竹鞭是自然的工艺产品材料;竹汁可以加工生产高级饮料。由此而言,楠竹是取之不尽的财富和摇钱树。综合开发竹林资源,对提高楠竹产量、发展乡镇企业、增加收入、保持环境、绿化祖国、建设蛇形山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镇现有楠竹900亩,但由于长期以来经营管理粗放,楠竹竹材质量不高,全县共有立竹蓄积12万根,亩平立竹量仅130余根,年生长量6000根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而我县楠竹加工企业迅速增多,消耗的楠竹量也越来越大,为了解决楠竹销售加工市场与现有的楠竹资源存在严重的供需矛盾,实施楠竹综合开发势在必行。
五、项目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1、有优越的自然立地环境
我镇属中亚热带地区,年均气温17.2℃,无霜期平均261天,≥10℃的有效活动积温5370℃;年平均降水量1310.6毫米,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621.9小时,太阳总辐射为年均105.73千卡/平方厘米,境内地势平缓,坡度30度以下的土地面积占面积的80.5%;土壤肥厚,由砂岩、板页岩、花岗岩、石灰岩发育而成的山地红黄壤土,适宜于楠竹的生产和发展,有利于配合配置土地资源,集约经营,综合开发。
2、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
一是交通方便。全镇村村通公路,物流畅通,潭邵高速公路贯穿我镇,娄底上高速公路入口也设在我镇,距省会长沙仅1小时路程,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二是劳动力资源充裕。全镇5.6万农业人口,除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经商务工、煤炭采掘外,据初步统计,至少有1万剩余劳动力可投入到楠竹综合开发上来。
三是经济优越。蛇形山镇属工业强镇,经济基础条件较好。2002年全镇人均纯收入3100元,在改革开放浪潮中,部分村民已率先富裕起来,对楠竹综合开发积极性高,资金投入问题不大。
四是水、电条件优越。蛇形山镇三五变电站将升为11万伏,电力充足;洪桥河贯穿全镇,山塘、水库较多,水源充足,奠定了竹林企业加工的基础。
3、有诱人的开发利用前景
一是增产潜力大。据初步统计,全镇现有立竹量12万根,一年产楠竹约6000根,亩平立竹量仅130余根,如果通过修山、垦复等工程技术措施,使亩平立竹量达到200根。全镇改造好原有竹林后,立竹量可达18万根,如果新建基地5000亩,全镇立竹量可达118万根。 二是市场需求大。随着全县竹制品加工企业的迅速发展,楠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在的生产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加工的需要,楠竹销售市场前景看好。
4、工程技术的来源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开展,我镇广大林农种植楠竹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县林业局和镇林业站负责整个工程技术的
指导和支持。
六、楠竹综合开发的规划与范围
蛇形山镇位于双峰县的西北部,属丘岗地形地貌。全镇辖7个责任区,57个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万,占全镇总人口的82.35%。全镇现有竹林面积900亩,占林业用地2.25%,立竹总蓄量12万根,平均每亩立竹130余根,属典型的低产竹林。全镇至今尚无楠竹加工企业,楠竹年采伐量仅6000根左右,远远不能满足本镇的实际需求,且年产的楠竹得不到充分利用,经济效益不高。为了充分发挥楠竹的功能和效益,切实把楠竹产业作为全镇林业支柱产业进行开发,现将发展规划如下:
1、到2006年全镇共改造低产竹林900亩,立竹蓄积量增加到18万根,达到中等经营水平。
2、到2006年全镇新造楠竹林5000亩,全镇竹林总面积达到6000亩,重点建好万富、泉山楠竹基地。
3、建好一个年消耗20万根的竹林加工企业。
4、建立一个以食用笋为主的综合加工厂。
七、项目实施措施
1、加强领导,转变观念,明确责任。楠竹的综合开发,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层层落实责任制,加大楠竹生产与开发的宣传力度,积极、正确引导林农,把该项工作列入党委、
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常抓不懈。
2、稳定政策,保护林农和企业的自主权。
3、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施工管理。由林业部门统一组织技术力量,分别到各村进行规划设计,要具体落实到山头、地块,要建立楠竹造林技术培训网络,将技术送到各家各户。
4、实行定向培育。有关生产厂家,根据自己的加工能力及生产需要进行定点、定向培育,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5、严把开发质量关,要做到三配套,三到位,三坚持。即要使楠竹林地清理(修山)、垦复施肥、调整竹林结构三个成配套,逐步使楠竹的龄级结构和密度达到理想指标。要保证垦复到位,深挖20公分以上,施肥到位,措施到位。严禁乱采滥挖,乱砍滥伐,为防止冻害,应适当钩梢,要积极搞好病虫害的预防和除治。
6、加工增值,深度开发。要改变单纯出卖楠竹原材料的经营模式,在狠抓楠竹资源开发的同时,积极扶植建立竹林加工企业,形成原材料→半成品粗加工→深加工→精加工一条龙的产业系列。提高楠竹资源综合开发效益。
八、投资概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概算
1、低改楠竹900亩,共需投资19.8万元。
①抚育管理费:按每亩100元计算,需投资9万元;
②农药化肥:按每亩100元计算,需投资9万元;
③规划设计、检查验收费:按每亩10元计算,需投资0.9万元;
④其它经费0.9万元。
2、新造楠竹5000亩,共需投资320万元。
①种苗费:按每亩40根,每根8元计算,需投资160万元;
②整地栽植费:按每亩100元计算,需投资50万元;
③抚育管理费:按每亩100元计算,需投资50万元;
④规划设计、检查验收费:按每亩10元计算,需投资50万元;
⑤农药化肥:按每亩100元计算,需投资5万元;
⑥其它经费:5万元。
3、加工利用需投资500万元。
①新建年消耗20万根的竹材加工企业,需投资300万元;
②新建以食用笋为主的综合加工厂,需投资200万元。
以上共需投资839.8万元。
(二)经费来源
1、村民自筹 250万元
2、争取立项投资 300万元
3、银信贷款 289.8万元
共 计: 839.8万元
(三)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投资后,不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都有显著的提高,综合开发前景可观。
1、经济效益
①到2006年,全镇立竹总蓄积由现在的12万根,发展到18万根,按每根5元计算,立竹总产值将达到590万元。按10%的可采伐量计算,年采伐量达11.8万根,年总产值为59万元。
②竹材综合加工利用
年消耗20万根的竹材加工 产值200万元
年产笋干50吨 产值30万元
年产玉兰片50吨 产值60万元
年产笋罐头30吨 产值30万元
年产竹荪10吨 产值20万元
年产四季笋30吨 产值30万元
以上六项合计年总产值达370万元。
以上二大项合计,年总产值达429万元,创利税108万元。
2.社会效益
①为国家节约大量的木材与钢材,有力地支援国家四化建设。
②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③改变我镇工、农业生产面貌,建设农业强镇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④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高林农的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3.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投产后,6000亩竹林,青山常在,细水长流,风调雨顺,人身健康,效益巨大,不可量化。
九、结论
根据以上所述,楠竹综合开发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具有极好的开发价值。同时,要达到预期目标,也是完全可行的,也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附:蛇形山镇楠竹基地开发面积规划表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