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孤独人类之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6 01:24:56 体裁作文
孤独人类之声体裁作文

篇一:俄罗斯世界级电影艺术大师

俄罗斯:世界级电影艺术大师——亚历山大·索库洛夫

亚历山大·索库洛夫是当代俄罗斯影坛最重要的导演之一,被认为是塔可夫斯基的精神继承人。虽然这样的比较多少抹杀了一些索库洛夫的个性,但两者之间确实存在不少相似之处:对长镜头的偏好,演员的自然表演,以及对于人类存在的本质问题和精神领域的关注。 索库洛夫1951年生于西伯利亚的乡村,毕业于高尔基大学历史系。19岁时就开始担任助理电视导演,直到1975年,他一直在为高尔基电视台执导电视节目。后来他前往莫斯科,进入国立电影学院学习,在此期间他初露峥嵘,引起了塔可夫斯基的注意。在大师的推荐下,他进入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工作。但他早期的大部分作品在制片厂内部都遭到了消极评价,改革前几乎每部影片都被禁映,这使他一度转向纪录片创作。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他才进入了国际观众的视野。先是于1978年完成的故事片处女作《孤独人类之声》在卢卡诺影展上获奖,此后他的作品得到了持续的关注。

索库洛夫的影片在苏联时期曾引起极端对立的意见,有人认为他的新电影语言是现代作者电影的又一个高峰,有人则指责他矫揉造作而又生硬地重复西方先锋派的电影道路。但他在欧美国家是评论界的宠儿。自上世纪80年代末电影制作环境相对宽松以来,他表现得十分活跃。1989年,他将《包法利夫人》创造性地改编成《拯救与保护》,其作品的典型主题和特征都出现在这部影片中:宗教思想,灵与肉的剧烈斗争,对死亡的迷恋,以及细致的心理物理学。同年推出的《日蚀的日子》则以对人类苦痛尖锐凄凉的刻画令人心惊。两部影片都具有极端诗意的影像和对人类苦难的执著探索。

精神上的压抑与苦闷在他接下来的三部曲《第二次循环/第二圈》《石头》《沉寂岁月》中更为明显。1996年的《母亲与儿子》是他迄今最受好评的影片。通过滤光镜和广角镜的使用,索库洛夫把他在影像上的唯美追求发挥到了极致。这部几乎没有情节的电影对一位行将就木的母亲和其子在她弥留的日子里的生活的描绘,成为导演对生死以及精神问题的象征性思索。

索库洛夫的第二个辉煌期是在世纪之交。在《母亲与儿子》再获国际声誉后,他改变创作方向,准备用四部影片构成一个系列,这就是他的“历史四部曲”,描写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几个权力顶尖人物。已经拍摄的有两部,《莫洛赫》的主角是希特勒,他以自己个性化的观念将其塑造为“莎士比亚样式的现代历史人物”,视线直抵与政权机器相对立的人性深处,该片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2000年他参加戛纳电影节的《金牛座》则以列宁为主角,将焦点从政治历史背景移向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三部计划是裕仁天皇,据说将有日本投资。

死亡是索库洛夫最感兴趣的题材,他迷恋于对人的弥留状态和对死亡仪式不厌其烦的描写,通过对已死亡的肉体的细腻表现,展示与之相联系的精神或道德的痛苦。在失去生命的躯体上,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孤独、宿命与伤痛,言语在其面前显得多余。备受磨难的肉体在他的眼中是真理的载体。以死亡为背景,索库洛夫的探索始于肉体,终于精神。

索库洛夫往往以物理的手法展现影像,一个很小的场面可以被无限地放大、拖长、细节化。典型的索库洛夫式的视觉魔术是从静止或移动速度极其缓慢的超长镜头,以及精细的光影设计下凝练出来的诗意和梦幻般的氛围。

索库洛夫拍摄的纪录片有20多部,“奏鸣曲/哀诗”系列是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他在剪辑与长镜头运用方面极其出色,所有这些纪录片、故事片提供着不同的互相渗透的、难以想象的诗学影像,共同构成了他的电影艺术。对于他的电影,俄国内影迷比较熟悉的有《俄罗斯方舟》《母与子》和《父与子》。

上世纪80年代末,索库洛夫的影片相继上映之后,他不妥协的性格和他独有的创作能力开始影响“涅瓦浪潮”(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的一股潮流)。因为他早期的长片,他曾被人视为塔可夫斯基的继承者,但很快他就成了索库洛夫第一,而且他是唯一没有人模仿的导演。人们将他与当今俄罗斯最著名的电影导演米哈尔科夫和格尔曼并列,称他们为世界级电影艺术大师。

篇二:2014.04.23《文理之声》文档

《文理之声》2014-4-23 链接全球最快新闻资讯,追求多元新闻视角。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2014 年 4月23号,农历三月二十四,星期三。欢迎大家收听本期的《文理之声》。

首先请听内容提要:

1、湖北启动国家储备林划定 储备林初定百万亩

2、申长雨表示中国非专利强国 原创型核心专利较少

3、国家文物局将促进博物馆亲近青少年

4、韩国总统要求彻查“岁月”号失事原因

5、日本总务大臣参拜靖国神社 辩称系“祈愿和平”

接下来是湖北快报:

湖北启动国家储备林划定 储备林初定百万亩 4月21日,经过两天的现场技术培训,60名市、县林业局技术人员明确了国家储备林的划定标准、划定流程、划定办法,已于日前赴各县市开展国家储备林现场划定工作。

国家储备林是由国家统一收储、动用及轮换,具有一定规模和培育潜力的珍稀树种及大径级活立木资源。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是国家木材战略储备体系建设的核心和主体,是国家应对木材安全的重大举措,是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的最佳结合点,做好划定工作意义重大。

为确保划定工作顺利推进,湖北省林业厅成立了由刘新池厅长任组长的“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了国家储备林划定工作专项经费30万元,并按照国家林业局要求和全省摸底情况,确定了全省国家储备林划定方案。

荆州开发区召开今年校企合作暨技能人才供需洽谈会 近日,荆州开发区2014年校企合作暨技能人才供需洽谈会在市创业学校召开。市职业技术学院、市教育学院、机械电子学校等12所本地职业院校代表,与恒隆、菲利华、祥达机械等近30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进行洽谈对接。

市机械电子学校副校长黄科祥表示,该校已与荆州开发区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采用合作办班、劳动实习、家门口优质就业等多种形式,优先满足荆州开发区企业的用工需求。近期,学校正筹备“伟特班”,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工人。

在企业看来,畅通校企对接渠道,建立起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恒隆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蔡鑫认为,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全面对接,能够为企业发展储存后备力量,也是让学生快速融入企业生产环境的有效途径。

马上关注国内新闻的具体内容:

申长雨表示中国非专利强国 原创型核心专利较少

(中新网消息)4月2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刘俊臣、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阎晓宏介绍了2013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申长雨表示,中国虽然是专利大国,但并不是专利强国。中国跟专利强国相比,基础型、原创型、高价值和核心专利相对比较少,需要进一步提升专利的质量,现在总体的思路是稳增长、调结构。

申长雨指出,稳增长就是稳定专利增长的速度,要不断提高专利的质量,加大对低质量专利生成的监控力度。调结构就是调整三种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这三种专利所占的比例进一步优化,不断提高发明专利在里面的比重。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专利高水平的创造、高质量的申请、高标准的审查、高规格的授予,不断提高专利质量。

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会见王毅

(中新网消息)4月21日,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在 哈瓦那 会见外交部长王毅。

卡斯特罗表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对人类和平和发展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古中关系已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双方应相互支持,相互借鉴,努力推动两国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王毅表示,卡斯特罗同志是古巴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和中古关系的缔造者,赢得了中国人民以及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人民的普遍尊敬。当前,中国正在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古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进入关键阶段。中方将继续坚持中古长期友好方针,与古方保持高层交往势头,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深化各领域互利友好合作,使中古关系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国家文物局将促进博物馆亲近青少年

(中新网消息)近日,国家文物局正开展“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工作,研究开展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项目,探索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并在全国推广。

试点将按照“标准化、均等化”原则,开发适宜大中城市、小城市及农村地区青少年的博物馆教育项目,保障青少年特别是农村青少年的文化鉴赏权益。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项目开发将涵盖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并按照幼儿园、小学

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4个学段层次,构建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体验内容及评价标准。

此外,还将利用远程教育终端开展网络课堂教学,探索将现场教学以实时或录播的形式实现博物馆教育课程全面覆盖中小学校;将教学视频以光盘形式提供给远离博物馆的基层学校和学生,增强博物馆教育辐射力。

再来了解一下国际动态:

韩国总统要求彻查“岁月”号失事原因

(中新网消息)4月21日,韩国总统朴槿惠主持召开首席秘书会议,要求迅速彻查“岁月”号客轮失事原因,无论事故相关责任人职务高低,都要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朴槿惠认为船长和部分船员在事故发生后没有救助乘客,反而逃生的行为不可饶恕,从法律上、伦理上都不可想象。

韩国检警联合调查本部批准逮捕了“岁月”号的一等航海师姜某、申某,二等航海师金某和轮机长朴某。检警联合调查本部负责人安相燉检察官称,在调查中,4人对是否向乘客发出紧急疏散令证词矛盾,调查本部将对此进行进一步调查。另外,调查本部还在调查“岁月”号是否存在超载,改造船只时是否存在失误以及事发时每个船员的具体行为是否妥当。

“岁月”号客轮沉没事故发生后,韩官方多次更改客轮搭载人数和乘客信息等相关内容,暴露了对事故处理工作的不到位。

日本总务大臣参拜靖国神社 辩称系“祈愿和平”

(中新网消息)4月22日,据日本放送协会报道,日本总务大臣参拜了东京都九段的靖国神社,并自费供奉“玉串料”。

自21日开始,靖国神社举行例行春季大祭。新藤参拜后对媒体表示,这是个人的行为,是为表达对战争中牺牲的各位英雄的崇敬而参拜的。新藤还辩解称,为了不再发生这样的悲剧,再次表达祈愿和平,这是他自己来靖国神社的目的。新藤自就任总务大臣以来,频频参拜靖国神社。而在21日,首相安倍晋三以“内阁总理大臣安倍晋三”的名义供奉祭品。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日本领导人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还有日本内阁成员参拜靖国神社,这反映出日本内阁对待历史的错误态度。中方敦促日方在历史问题上采取正确态度,停止挑衅行为,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金正恩突然组织朝空军训练 赞扬部队备战状态

(中新网消息)4月22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指导朝鲜人民军航空与防空军第188部队的飞行训练。金正恩指示,空军的战斗分秒必争,要加强飞行训练,使飞行员成为可以坦然应对现代战争的高素质的战斗飞行员。

据报道,金正恩命令部队开始飞行训练。被朝鲜称为英雄飞行员的吉永祚之子吉勋最先起飞。金正恩称赞其表现优秀,接过牺牲父亲守卫过的岗位。金正恩嘱咐吉勋,要像父亲那样在部队的最前头飞行捍卫祖国。接着,部队飞行员组成

双机编队陆续升空,各编队完成超低空侧转等训练任务。金正恩会见和勉励了结束训练归来的飞行员,并同他们一起合影留念。

金正恩称,听汇报表示参加大会的飞行员都已归队,所以突然组织了训练,训练进行得非常好,这说明部队时刻保持着经常性的备战状态。

俄外长与美国务卿通电话讨论乌克兰东南部局势

(中新网消息)4月21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与美国国务卿克里就乌克兰东南部局势进行电话交谈。

据俄外交部的通报,拉夫罗夫在通话时表示,基辅当局没能制止“右区”组织等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暴力行径,不愿释放被关押的乌东南部的抗议者,使得日内瓦文件的履行受到威胁。拉夫罗夫呼吁克里对基辅当局施加影响,防止流血冲突发生,敦促基辅当局严格执行日内瓦文件内容,以免局势进一步升级。通报称,俄方认为尽快在乌克兰进行全国对话,包括启动所有主要政治力量和所有乌克兰地区参与的宪法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双方同意将就乌克兰问题继续保持沟通。

在乌克兰东部地区紧张局势持续升级背景下,美国、俄罗斯、乌克兰和欧盟在日内瓦举行乌克兰问题四方会谈,四方达成一项文件,同意采取切实步骤缓和乌克兰紧张局势,恢复安全稳定。

关注时事动态,追求多元视角,我们是您的新闻随身听,下面让我们走进“今日微评”,了解一下来自社会各界的声音

湖北鄂州企业家培训获政府补贴遭疑

4月22日,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湖北省鄂州市80名企业家参加了鄂州市政府和武汉大学联办的高管培训班,这个培训班被当地群众称为的“总裁班”,学制一年,每个月3天课,每人的学费是4.2万元,其中,政府还给补贴2.6万元。

此举引发了争议。有人认为拿纳税人的钱为老板们交学费不妥。为此,湖北省委 人才办有关负责人 表示,学费属于一般预算收入中的人才专项经费,而且占比很少。投入少,但收到的效果却很明显,不少企业老总学成后引入现代管理制度,公司发展也上了台阶。

纳税人的钱的确不能乱花,但企业老总也是纳税人,只要程序合法,监督到位,交学费也无妨。实践证明为老板们交学费引入先进理念,促进了当地企业跨越发展,壮大的企业也必然会反哺社会。

下面请听一组简讯:

1、4月22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刘俊臣表示,新《商标法》5月1日起实施,其中规定商标注册法定审查时限为9个月,国际上对商标审理时限很少有国家能做到,中国开了一个先例。

2、4月22日, 世界阅读日来临,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主持策划和发起、由活动组委会及千余家机构共同联办的首届中国 读友读品节 相关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其中,《百年孤独》、《旧制度与大革命》、《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等好书榜上有名。

3、4月22日,据国家防总网站消息,国务院日前批复黄河防御洪水方案。新方案对黄河流域洪水特性、防洪工程体系、防御洪水原则、防御不同量级洪水安排、责任与权限、工作与任务等方面进行了增补。

4、4月21日,由山西省旅游局局长冯建平带队的该省旅游推介团队与安徽省黄山市旅游部门举行交流座谈会。冯建平称,安徽黄山旅游业的良好、快速发展,其旅游资源整合值得借鉴和学习。

5、.下面让我们关注荆州的天气状况:

孤独人类之声

荆州今天白天,多云,最高温度 22℃ 夜间小雨,最低温度15℃

明天白天,小雨,最高温度 22℃ 夜间小雨,最低温度16℃

本期的《文理之声》到此就全部结束了,编辑余小曼,播音彭凯文、高启迪,感谢您的收听,请您继续关注我台其他精彩节目内容。我们下期再会。

(蓝色 男播 黑色 女播)

篇三:俄罗斯电影人再铸辉煌(下)

俄罗斯电影人再铸辉煌

新老影视人成就斐然

苏联时期曾经涌现出许多世界知名的影视导演和演员,现在他们中有一些仍旧活跃在台前幕后,并且不断推出新的作品,有些还多次荣获俄罗斯和国际大奖。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今俄罗斯影视界也不乏具有极高艺术造诣的中青年导演、演员和制片人。他们善于将本国的电影传统和西方标准及技术结合起来,并大胆尝试新的拍摄手法和题材。限于篇幅,本文只介绍几位当今俄罗斯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影坛常青树——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米哈尔科夫

俄罗斯导演兼演员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米哈尔科夫已经在苏联和俄罗斯影坛上活跃了40多年。米哈尔科夫1945年10月21日生于莫斯科,14岁开始接拍第一部戏《布隆克斯上空的乌云》,18岁就在影片《我沿着莫斯科行走》中出任其中一位主角,并演唱了同名主题歌,这首歌至今仍非常流行。年轻的米哈尔科夫于是声名鹊起。《我沿着莫斯科行走》上映的同年,他考入了休金电影学院。1974年,米哈尔科夫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异己当中的自己人,自己人当中的异己》上映。之后的10年是他导演事业的第一个鼎盛期,几乎每年都有一部电影面世。他的电影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并多次在全苏和国际电影节上获大奖。与此同时,他还作为演员出演了多部影片。最著名的要数由埃达尔·梁赞诺夫执导的《两个人的车站》(1983年)和《残酷的浪漫曲》(1984年)。1984年,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荣获俄罗斯“人民演员”称号。1986年的第五届电影工作者大会上,米哈尔科夫因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捍卫曾执导《战争与和平》《一个人的命运》和《他们为祖国而战》的著名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而受到牵连,之后他的影片一度受到排挤。

上世纪80年代末,米哈尔科夫成立了自己的“3T(意为创作、合作、著作)制片公司”,公司至今运作良好,米哈尔科夫也迎来了自己事业上的又一次辉煌。公司成立之后的第一部电影是米哈尔科夫执导的《乌尔嘉》(1991年),讲述了居住在大草原上的一对蒙古夫妻的故事。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上都捧回了大奖,并获奥斯卡提名。

1994年,米哈尔科夫拍摄的《烈日灼人》摘得戛纳“评委会特别奖”(与张艺谋的《活着》分享该奖项),并成功赢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999年米哈尔科夫的新影片《西伯利亚理发师》再一次引起了轰动。凭此片他获得了俄罗斯联邦“国家奖金”,并在斯拉夫和东正教民族地区“金勇士”电影节上摘得桂冠。这部电影上映之时,媒体甚至爆出米哈尔科夫将会参加2000年的总统竞选的新闻。虽然米哈尔科夫的名字最终并没有出现在竞选人名单上,但足以看出他在广大俄罗斯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2003年起,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积极参与到纪录片的制作中。他与俄罗斯电视台合作推出了一部记录自卫军的系列片,名为《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俄罗斯的选择》。同年,还拍摄了两部纪录片《父亲》和《妈妈》,纪念他的父亲С. 米哈尔科夫诞辰

90周年和母亲Н.康察罗夫斯卡娅诞辰100周年。2005年问世的影片《五等文官》依旧是成绩喜人,荣获“金鹰奖”男主角奖。

米哈尔科夫身上的荣誉和光环真可谓不少。他是国际科学和艺术学院名誉博士;1995年10月,莫斯科大学校长维克多·萨多夫尼奇授予他荣誉奖章;在他50岁生日之时,莫斯科和全俄大主教阿列克谢二世授予他俄罗斯东正教教会最高奖章——谢尔盖·拉多日斯基一级勋章;2005年10月,普京给他颁发了“祖国贡献”二级勋章,以表彰他多年来为俄罗斯文化和艺术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除了从事艺术工作外,还身兼数职:从1992年起他就是俄罗斯国际文化基金会主席团成员;1993年5月21日,他又接替Д.利哈乔夫当选为俄罗斯文化基金会董事会主席;1998年被选为俄罗斯联邦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同时,他还是俄联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事务委员会成员。

现在,米哈尔科夫仍旧充满活力地从事着他的导演工作。目前,他正在筹拍一部关于卫国战争的大型影片,据说是《烈日灼人》的续集。

世界级电影艺术大师——亚历山大·索库洛夫

亚历山大·索库洛夫是当代俄罗斯影坛最重要的导演之一,被认为是塔可夫斯基的精神继承人。虽然这样的比较多少抹杀了一些索库洛夫的个性,但两者之间确实存在不少相似之处:对长镜头的偏好,演员的自然表演,以及对于人类存在的本质问题和精神领域的关注。

索库洛夫1951年生于西伯利亚的乡村,毕业于高尔基大学历史系。19岁时就开始担任助理电视导演,直到1975年,他一直在为高尔基电视台执导电视节目。后来他前往莫斯科,进入国立电影学院学习,在此期间他初露峥嵘,引起了塔可夫斯基的注意。在大师的推荐下,他进入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工作。但他早期的大部分作品在制片厂内部都遭到了消极评价,改革前几乎每部影片都被禁映,这使他一度转向纪录片创作。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他才进入了国际观众的视野。先是于1978年完成的故事片处女作《孤独人类之声》在卢卡诺影展上获奖,此后他的作品得到了持续的关注。

索库洛夫的影片在苏联时期曾引起极端对立的意见,有人认为他的新电影语言是现代作者电影的又一个高峰,有人则指责他矫揉造作而又生硬地重复西方先锋派的电影道路。但他在欧美国家是评论界的宠儿。自上世纪80年代末电影制作环境相对宽松以来,他表现得十分活跃。1989年,他将《包法利夫人》创造性地改编成《拯救与保护》,其作品的典型主题和特征都出现在这部影片中:宗教思想,灵与肉的剧烈斗争,对死亡的迷恋,以及细致的心理物理学。同年推出的《日蚀的日子》则以对人类苦痛尖锐凄凉的刻画令人心惊。两部影片都具有极端诗意的影像和对人类苦难的执著探索。

精神上的压抑与苦闷在他接下来的三部曲《第二次循环/第二圈》《石头》《沉寂岁月》中更为明显。1996年的《母亲与儿子》是他迄今最受好评的影片。通过滤光镜和广角镜的使用,索库洛夫把他在影像上的唯美追求发挥到了极致。这部几乎没有情节的电影对一位行将就木的母亲和其子在她弥留的日子里的生活的描绘,成为导演对生死以及精神问题的象征性思索。

索库洛夫的第二个辉煌期是在世纪之交。在《母亲与儿子》再获国际声誉后,他改变创作方向,准备用四部影片构成一个系列,这就是他的“历史四部曲”,描写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几个权力顶尖人物。已经拍摄的有两部,《莫洛赫》的主角是希特勒,他以自己个性化的观念将其塑造为“莎士比亚样式的现代历史人物”,视线直抵与政权机器

相对立的人性深处,该片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2000年他参加戛纳电影节的《金牛座》则以列宁为主角,将焦点从政治历史背景移向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三部计划是裕仁天皇,据说将有日本投资。

死亡是索库洛夫最感兴趣的题材,他迷恋于对人的弥留状态和对死亡仪式不厌其烦的描写,通过对已死亡的肉体的细腻表现,展示与之相联系的精神或道德的痛苦。在失去生命的躯体上,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孤独、宿命与伤痛,言语在其面前显得多余。备受磨难的肉体在他的眼中是真理的载体。以死亡为背景,索库洛夫的探索始于肉体,终于精神。

索库洛夫往往以物理的手法展现影像,一个很小的场面可以被无限地放大、拖长、细节化。典型的索库洛夫式的视觉魔术是从静止或移动速度极其缓慢的超长镜头,以及精细的光影设计下凝练出来的诗意和梦幻般的氛围。

索库洛夫拍摄的纪录片有20多部,“奏鸣曲/哀诗”系列是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他在剪辑与长镜头运用方面极其出色,所有这些纪录片、故事片提供着不同的互相渗透的、难以想象的诗学影像,共同构成了他的电影艺术。对于他的电影,俄国内影迷比较熟悉的有《俄罗斯方舟》《母与子》和《父与子》。

上世纪80年代末,索库洛夫的影片相继上映之后,他不妥协的性格和他独有的创作能力开始影响“涅瓦浪潮”(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的一股潮流)。因为他早期的长片,他曾被人视为塔可夫斯基的继承者,但很快他就成了索库洛夫第一,而且他是唯一没有人模仿的导演。人们将他与当今俄罗斯最著名的电影导演米哈尔科夫和格尔曼并列,称他们为世界级电影艺术大师。

21世纪俄罗斯电影风格的领军人物——瓦列里·陀多罗夫斯基

瓦列里·陀多罗夫斯基(1962年5月8日出生)——俄罗斯新锐导演,著名制片人、编剧、演员。作为著名导演彼得·陀多罗夫斯基的儿子,瓦列里走入影视界可谓顺理成章。1984年,他从全苏国家电影学院编剧系毕业后,即开始了自己的电影生涯。最初陀多罗夫斯基主要从事剧本创作,1986年至1993年,他先后创作了一系列电影剧本,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包括:《双生子》(1986年)、《侍者》(1987年)、《加姆布里努斯》(1990年)、《无耻之徒》(1991年)和《黑水之上》(1993年)等。

1991年,瓦列里·陀多罗夫斯基自编、自导的影片《爱情》问世。该影片在多个电影节上受到关注。正是这部影片成就了演员叶甫盖尼·米罗诺夫,使他一夜蹿红。陀多罗夫斯基执导的前三部影片《灵车》(1990年)、《爱情》(1991年)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1994年)先后在戛纳、曼海姆、芝加哥和莫斯科获奖。1998年瓦列里·陀多罗夫斯基拍摄了精湛卓绝的影片《聋人国》,由丘尔潘·哈玛托娃和吉纳·科尔宗出任男女主角,该片当之无愧地荣登当年年度最佳影片的宝座。2002年和2004年,陀多罗夫斯基先后执导的影片《情人》和《我的同父异母兄弟弗朗肯斯坦》同样荣获多项大奖。

瓦列里·陀多罗夫斯基被称为新俄罗斯电影最有天赋的导演。如今,俄罗斯电视台的电视频道播放什么影片也取决于他。2000年5月,陀多罗夫斯基出任国立俄罗斯电视公司影视制作部副总经理。作为世纪之交俄罗斯最著名的导演之一,陀多罗夫斯基天

才地将实验元素与电影传统,先锋艺术与体面威严完美地结合在自己的影片中。尽管执导的影片数量并不多,但他已经成为世界影坛重量级的人物。他的电影在戛纳和柏林首映时受到了评论界一致赞誉。

除导演这个身份外,作为制片人,仅2001年至2004年,陀多罗夫斯基就投拍了20多部电视连续剧,包括《家庭秘密》(2001年)、《团队》(2002年)、《白痴》(2003年)、《车站》(2003年)、《天与地》(2003年)、《姐妹》(2004年)、《军校生》(2004年)、《男人不哭》(2004年)等等。

陀多罗夫斯基还是公认的 “造星导演”。他的电影成为许多影星成名的渠道。这其中包括:尹格博尔嘉·达普库耐特、弗拉吉米尔·玛什科夫、叶甫盖尼·米罗诺夫。陀多罗夫斯基自己说:“我不找名演员来演戏,我让我的演员因我的戏而出名。”

根据一份对俄罗斯著名电影导演的问卷调查,瓦列里·陀多罗夫斯基被评为“21世纪初左右俄罗斯电影风格的导演”。现在,陀多罗夫斯基还是高尔基电影制片厂的董事。 风格独特的创作型女导演——基拉· 穆拉托娃

基拉·穆拉托娃是俄罗斯影视业中少有的女性创作型导演。她1934年11月生于奥德萨(乌克兰),曾就学于莫斯科大学语文系,1959年毕业于全苏国家电影学院导演系,从1961年起在奥德萨电影制片厂任导演,懂法语,现居奥德萨。她独树一帜的风格,严谨的哲学思维模式,她的智慧、敏锐和坚强都使她在“疯狂的”、由男人统治的创作型导演世界里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

总的来说,她所有影片里的人物都有那么一点怪异,乍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棱角,有时甚至是空虚的或者是神经质的。但正是在这样的人物中她把握到了现代人,现代“说俄语的人”的性格特征。“我喜欢拍说俄语的人,不管他们身处何处”——她说道。她非常善于利用镜头和戏剧性的冲突来抓住观众的眼球。她的电影总是冲突不断:胶片和现实,演员和角色,还有创作者的意志和电影本身都充满了矛盾。这应该说是一种进步,是品位不断提高的观众所需要的。

穆拉托娃执导的影片不断在国内和国际电影节上获奖。1987年,影片《长久的送行》在瑞士洛迦诺获Fipressi奖;1990年,影片《虚弱症》又摘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多个国内大奖;2002年因影片《次要的人们》获“Кинотавр”电影节评委会奖;2005年的《调音师》再次获“НИКА”奖最佳导演奖提名。2004年,乌克兰总统库奇玛向穆拉托娃颁发了国家最高奖章——“智慧的雅拉斯拉夫”四级勋章,以奖励她为文化和艺术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在电影事业上多年来取得的成就。

欧洲观众在她的影片中看到了他们要寻找的东西:灰暗的、潮湿的、寒冷的,同时又有着骄傲名称“俄罗斯”的国家和那个国家里坚强、又有点神经质的女人,她们酗酒的丈夫,不幸的金发护士和其他一些怪人。谜一样的国家,谜一样的人。基拉·穆拉托娃尽力向观众传达一种被她称为“第五维”的特有的东西——心灵、精神和感觉。所以她的电影有时让人感觉怪怪的,她是在用另一种语言——情感和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叩开我们的心灵。

穆拉托娃不在影片中着意美化或过滤现实,但也并非还原现实。在这两者之间她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点,一个被我们称之为“艺术性”的平衡点。至于为什么穆拉托娃的影片得到的都是一致的正面评价,这是因为她的电影最大限度地远离了政治和意识形态。 除扬名国际影坛的少数俄罗斯导演外,近年来俄罗斯还崛起了米纳耶夫、普罗斯库林娜、萨季洛娃、格尔曼、巴拉巴诺夫等一批年轻导演,他们思想活跃、勇于开拓,已

在俄罗斯乃至世界影坛崭露头角。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俄罗斯将会取得更高的成就。

观众心中永远的“偶像”——奥列格· 梅尼希科夫

提到俄罗斯的演员,首先必须介绍的就是奥列格·梅尼希科夫。他以其俊朗的外形、精湛的演技受到了俄罗斯各个年龄、各个阶层观众的热爱。今天,在俄罗斯老阿尔巴特大街的街头艺人处还可看到他的画像,画师用它来作为招徕顾客的广告。

奥列格·梅尼希科夫1960年11月生于莫斯科州,毕业于谢普金艺术学院。1981-1982年在小剧院当演员,1982-1985年在苏联军队中央戏剧剧院工作,1985-1989年在叶尔莫洛娃剧院工作。1982年,奥列格·梅尼希科夫因在《当她翩翩起舞时》中饰演谢尔盖·叶赛宁一角而获英国不列颠艺术研究院劳伦斯·奥利弗奖;1988年,因电影《蒙尊德》获А.П.多弗任科银奖;他还是俄罗斯“凯旋”独立奖的获得者(1995年);曾获“尼卡”奖“最佳演员”提名(1996年);2000年因主演电影《西伯利亚理发师》而荣获俄罗斯国家文学和艺术奖。

奥列格·梅尼希科夫在艺术学院就读时就表现出了卓尔不群的艺术才能。据现任校长、当时的教师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阿福宁介绍:“奥列格当时表现非常突出。他聪明开朗,热情,有活力。我们一下子就注意到他了。”

1992年春,奥列格·梅尼希科夫成为第一个获得英国劳伦斯·奥利弗奖的俄罗斯演员。之后,他又在伦敦的一个剧院里出演果戈理的《玩家》,而且是用英语演出,充分展示了他有如母语般纯熟的英语水平。在他后来和好莱坞女演员茱莉亚·奥尔蒙德主演的《西伯利亚理发师》中,观众再一次领略了他地道的英语。

《西伯利亚理发师》讲述的是一个19世纪末发生在俄罗斯的爱情故事,影片以宏大的气势再现了俄罗斯帝国的辉煌,并借助影片中一个美国女人的眼睛向世界展示了俄罗斯人的精神气质。这部影片在俄罗斯引起强烈反响,激发了俄罗斯人的爱国热情。 2006年5月10日独立电视台开始播放由俄罗斯经典之作、苏联著名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格医生》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梅尼希科夫在其中饰演日瓦格医生。这是这部长篇小说至今为止首次在作家的祖国被搬上荧屏。作家当年出于国内的强大压力,被迫拒绝领取诺贝尔奖,更谈不上把它拍成影视剧了。该剧共11集,由曾经导演过《俄罗斯叛乱》和《看见巴黎后死去》的亚历山大·普罗施金执导。 梅尼希科夫是一个出了名的对角色非常挑剔的演员。这一点,从他参演过的影片中就可以看出:《烈日灼人》《西伯利亚理发师》《东西方》(其中奥列格与卡特琳·德尼弗演对手戏)、《五等文官》《高加索的俘虏》,每一部都是大手笔的名片。 天生的明星——丘尔潘·哈玛托娃

丘尔潘·哈玛托娃(“丘尔潘”在鞑靼语里是“晨星”的意思)1975年10月1日出生于喀山一个工程师家庭。从小她就同其他大多数小女孩一样,喜欢在镜子前自唱自跳,但她生性腼腆,在文学课上甚至都不好意思大声朗读诗歌,喜欢一个人独处,一个人玩游戏,一个人逛商店。

中学毕业后丘尔潘考入了著名的喀山经济金融学院,按理说她应该从此走入金融界,成为一名很有前途的金融师。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她的心始终渴望着舞台,入学才几个月就中途辍了学,转而投考喀山艺术学院。在艺术学院期间,一位老师建议丘尔潘去莫斯科,因为那里机会更多一些。于是她又来到了莫斯科,进入国家戏剧艺术

篇四:《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赏析

第一次看《音乐之声》这部经典影片是在高一的时候英语老师给我们看的,当时我就被电影里那种美丽的风景、优美的音乐、美好的心灵以及那种种诚挚的爱所吸引。之后又多次回味过这部影片,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动,我向往奥地利的风光,更向往影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深情。除此之外还有浓郁的奥国风情,优美的音乐,幽默的语言,雅致的情趣??都给我美好的憧憬。

一、剧情简介:

22岁的玛丽亚是一个萨尔茨堡修道院里的志愿修女,但是,她活泼好动和热爱自然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修女院里的女院长(Mother Abbess)觉得她这样的活泼的性格不适合僧侣生活。于是,当她接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寻求家庭教师的请求,她决定让玛丽亚去,也借此让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玛丽亚到达冯·特拉普(Captain Georg Von Trapp)家,发现他是一个有七个孩子的鳏夫,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很快,玛丽亚就明白了以前那些家庭教师离开的原因,原来是孩子们得不到父亲的关爱,总是用捉弄教师来吸引父亲的注意。 上校要求玛丽亚也像他一样严格,但是玛丽亚没有听从,而是用她天生的温柔和善良赢得了孩子们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时候,她用窗帘给每个孩子缝制了游戏服装,带领他们到市场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还教会了他们唱歌。孩子们原有的拘禁和忧郁渐渐地被音乐和笑声代替了。

不久上校回家了,还带回了孩子们喜欢的麦克叔叔(Uncle Max)和孩子们不甚喜欢的,上校的女朋友,埃尔莎·施瑞德男爵夫人(Baroness Elsa Schraeder)。上校对玛丽亚的做法十分不满,可是当他听到孩子们为男爵夫人唱歌的时候十分感动,因为玛丽亚把从他妻子去世之后家里就不再有的音乐又带了回来。玛丽亚还和孩子们一起准备了一场木偶戏,上校为玛丽亚可以感染他人的热情所吸引了。

几天之后,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孩子们在舞会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会中,玛丽亚给孩子们示范奥地利的民间舞蹈“涟恩德拉(又译:兰德勒)”(Laendler)。出乎意料的是,上校走过来和玛丽亚共舞,舞蹈最后他们互视对方,他们之间的爱意一目了然。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内,当晚,她劝玛丽亚回修道院。玛丽亚恐怕自己对上校的感情会越陷越深,于是,她悄悄地离开了。

玛丽亚走了之后,男爵夫人用尽办法讨孩子们的欢心都没有成效。当孩子们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结婚的消息后,他们更加难过。他们到修道

院找玛丽亚却没能见到她。玛丽亚向院长坦白了她对上校的爱情和对生活的不知所措,院长告诉她要有骨气勇气,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爱。于是,玛丽亚回到冯·特拉普家里。 玛丽亚回来之后,男爵夫人发现她已经无法挽回玛丽亚和上校之间的感情,她主动退出了婚约,上校和玛丽亚互诉衷肠,很快地,他们就结婚了。

可惜,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从此就永远幸福快乐。当他们还在度蜜月的时候,德国纳粹占领了奥地利。连大女儿丽莎深爱的小伙子罗夫也成了纳粹。当他们赶回萨尔茨堡,发现到处已经是纳粹旗帜横行了。他们不在的时候,负责照顾孩子们的麦克叔叔帮他们注册参加了萨尔茨堡音乐节(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里,就接到了纳粹发来的电报,要他立即到纳粹海军报道。一向痛恨纳粹的上校决定带领全家人离开奥地利。当他们晚上离开别墅的时候,被早就躲在门外监视他们的纳粹拦住了,于是上校解释说他们离开是为了参加希尔斯伯格节演出,并拿出节目单作为证据。在纳粹的陪同下,他们来到了会场,演出了孩子们准备好的歌曲。在这时,上校和玛丽亚演唱了《雪绒花》,歌曲里对祖国奥地利的热爱之情浓郁深厚,不顾旁边持枪的纳粹守卫,在场的观众也跟着上校一起唱完了《雪绒花》。

演出之后,趁着颁奖的时候上校一家人逃离演出现场,纳粹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帮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后面,躲过纳粹的追踪,然后他们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了奥地利。

影片清新有致,细腻感人,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国的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口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被视做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30多年过去了《音乐之声》永远带给你欢乐,带给你思考

二、《音乐之声》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

特拉普男爵生于1880年4月4日,扎拉(Zara),当时还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父亲是海军上校,他也想献身海军事业,所以参加了皇家海军学院。当他还是一个年轻的海军上校时,就被任命为U6潜艇的指挥。一战时,一艘法军潜艇被特拉普的潜艇击沉。1918年,国王约瑟夫一世提升他为海军少校。 战争结束后,奥地利失去了海岸线,不再需要海军。特拉普上校不仅失去了职位,还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给他7个孩子照顾。

玛丽亚生于1905年1月25日。在她大约两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养母,她们住在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小房子里。 她受到了严

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后,进入了四年的国立师范学院。 玛丽亚原来是社会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但是在大学期间,一位著名的神父开始给她布教,改变了玛丽亚的生活和信仰。 玛丽亚加入了萨尔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为一个修女。修道院决定让玛丽娅离开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师,照顾他的一个患风湿热的女儿。

一年后,孩子们要求他们的父亲设法留住玛丽亚,他们甚至建议他应该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欢我!男爵回答说。于是孩子们自己去问玛丽亚。因为玛丽亚说,是,我喜欢他。他们订婚了。她再也没回修道院作修女,于1927年11月26日嫁给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两个女儿。1935年瓦兹内神父走入了他们的生活。他使音乐成为他们一家的爱好。他们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纯美的歌声使他们在1935年的萨尔茨堡音乐戏剧节上获得了合唱比赛第一名。他们曾在大萧条时期失去了所有的钱财,此后他们被邀请做欧洲巡回演唱会。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奥地利,特拉普宁可丢掉物质财产,也要留住尊严。他们离开了萨尔茨堡市郊的别墅和一切财产,前往美国。

1938年9月,他们到达纽约。途中第10个孩子出生了。瓦兹内神父也和他们同行到美国,在他的指导下,唱歌成了他们的职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渐渐扬名。 二战后,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个音乐慈善组织:特拉普家庭奥地利救济社,为祖国奥地利发送了无数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费尔蒙特的一个乡村里买了一个大农场,这儿和他们思念的奥地利萨尔茨堡的风光相似。他们给他们的房子取名为“一颗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后院的家庭墓地里。 当他们结束了20多年、30多个国家的演唱生涯时,他们把他们的奥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场大火烧毁。他们立即决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设计很现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玛丽娅去世了,被安葬在墓地里他的丈夫旁边……

三、我对《音乐之声》的赏析:

在电影艺术的长河中,经典的电影如水花般层出不穷。而《音乐之声》则可以称为经典中的经典。《音乐之声》里面有很多的情节和画面一直感动着我。

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影片一开始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奥地利乡间宁静祥和的自然图景:远处的群山巍峨,山顶上白雪皑皑,漫山森林苍翠;近处的山坡上花草丛生,洁白的雪绒花像星星散落在地上。年轻的见习修女玛丽亚站在山坡上忘情地歌唱,歌声伴着云雀,

伴着流水,伴着教堂的钟声,在山间回响。

多美妙动人的图景啊!随着剧情的深入,美丽的风景更衬托了剧中人美丽的心灵以及他们之间真挚的情与爱。我认为影片最动人的是它诠释了几种诚挚美好的爱,使整个片子都弥漫着美好的爱的气氛。

首先,是爱心。玛丽亚的心地是那样善良,她对每一个人每一样事物都充满了爱心。玫瑰、雨滴、蜜蜂、羊毛手套??每一样都是她心爱的事物。她对孩子更是倾注了她全部的爱心,一如她热爱大自然热爱唱歌那样,成为了她生命的一部分。

然后,是父爱。当特拉普上校和他的七个孩子在客厅里相互拥抱时;当七个孩子在宴会上做出精彩的表演时,特拉普那一脸父亲式的骄傲。多么动人的情感的流露啊!

爱情,也是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之一。正如修道院院长所说的那样:“男女之间的关系也是神圣的。”尤其是特拉普和玛丽亚之间纯洁的爱情。玛丽亚得到爱情后,动情地唱道:“我一定是做了好事才会有如此好运,没有做就不会有。”多么神圣纯洁的爱啊!多么善良的人儿啊!让我们衷心祝福他们以爱相伴永久!

还有友爱??

最后,这些真诚的爱上升为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沉凝重的感情。一首荡气回肠的《雪绒花》在影片中唱了两次。最后一次是在民谣节合唱会上。面对纳粹分子的恐吓,特拉普没有任何的胆怯,他饱含深情的说:“各位奥国兄弟们,现在我要为你们而唱一首爱之歌,我知道你们会分享此爱,我祈求你们永远不会让它逝去。”这种对祖国的爱又怎会逝去呢?全场的人们都跟着唱起来,唱出心底最深沉的爱情!纳粹分子只能面面相觑,干瞪眼睛。

这是一部爱之歌,能使每个心地善良的人的心灵变得更为纯洁更为美好!我爱看《音乐之声》,每看一次感动一次。我向往奥地利的风光,我更向往影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深情。除此之外还有浓郁的奥国风情,优美的音乐,幽默的语言,雅致的情趣??都给我予美好的憧憬。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音乐之无穷魅力常常令人如痴如醉,也足以感化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全人类??

篇五:俄罗斯新老影视人成就斐然

新老影视人成就斐然

苏联时期曾经涌现出许多世界知名的影视导演和演员,现在他们中有一些仍旧活跃在台前幕后,并且不断推出新的作品,有些还多次荣获俄罗斯和国际大奖。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今俄罗斯影视界也不乏具有极高艺术造诣的中青年导演、演员和制片人。他们善于将本国的电影传统和西方标准及技术结合起来,并大胆尝试新的拍摄手法和题材。限于篇幅,本文只介绍几位当今俄罗斯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影坛常青树——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米哈尔科夫

俄罗斯导演兼演员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米哈尔科夫已经在苏联和俄罗斯影坛上活跃了40多年。米哈尔科夫1945年10月21日生于莫斯科,14岁开始接拍第一部戏《布隆克斯上空的乌云》,18岁就在影片《我沿着莫斯科行走》中出任其中一位主角,并演唱了同名主题歌,这首歌至今仍非常流行。年轻的米哈尔科夫于是声名鹊起。《我沿着莫斯科行走》上映的同年,他考入了休金电影学院。1974年,米哈尔科夫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异己当中的自己人,自己人当中的异己》上映。之后的10年是他导演事业的第一个鼎盛期,几乎每年都有一部电影面世。他的电影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并多次在全苏和国际电影节上获大奖。与此同时,他还作为演员出演了多部影片。最著名的要数由埃达尔·梁赞诺夫执导的《两个人的车站》(1983年)和《残酷的浪漫曲》(1984年)。1984年,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荣获俄罗斯“人民演员”称号。1986年的第五届电影工作者大会上,米哈尔科夫因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捍卫曾执导《战争与和平》《一个人的命运》和《他们为祖国而战》的著名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而受到牵连,之后他的影片一度受到排挤。

上世纪80年代末,米哈尔科夫成立了自己的“3T(意为创作、合作、著作)制片公司”,公司至今运作良好,米哈尔科夫也迎来了自己事业上的又一次辉煌。公司成立之后的第一部电影是米哈尔科夫执导的《乌尔嘉》(1991年),讲述了居住在大草原上的一对蒙古夫妻的故事。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上都捧回了大奖,并获奥斯卡提名。

1994年,米哈尔科夫拍摄的《烈日灼人》摘得戛纳“评委会特别奖”(与张艺谋的《活着》分享该奖项),并成功赢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999年米哈尔科夫的新影片《西伯利亚理发师》再一次引起了轰动。凭此片他获得了俄罗斯联邦“国家奖金”,并在斯拉夫和东正教民族地区“金勇士”电影节上摘得桂冠。这部电影上映之时,媒体甚至爆出米哈尔科夫将会参加2000年的总统竞选的新闻。虽然米哈尔科夫的名字最终并没有出现在竞选人名单上,但足以看出他在广大俄罗斯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2003年起,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积极参与到纪录片的制作中。他与俄罗斯电视台合作推出了一部记录自卫军的系列片,名为《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俄罗斯的选择》。同年,还拍摄了两部纪录片《父亲》和《妈妈》,纪念他的父亲С. 米哈尔科夫诞辰90周年和母亲Н.康察罗夫斯卡娅诞辰100周年。2005年问世的影片《五等文官》依旧是成绩喜人,荣获“金鹰奖”男主角奖。

米哈尔科夫身上的荣誉和光环真可谓不少。他是国际科学和艺术学院名誉博士;1995年10月,莫斯科大学校长维克多·萨多夫尼奇授予他荣誉奖章;在他50岁生日之时,莫斯科和全俄大主教阿列克谢二世授予他俄罗斯东正教教会最高奖章——谢尔盖·拉多日斯基一级勋章;2005年10月,普京给他颁发了“祖国贡献”二级勋章,以表彰他多年来为俄罗斯文化和艺术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除了从事艺术工作外,还身兼数职:从1992年起他就是俄罗斯国际文化基金会主席团成员;1993年5月21日,他又接替Д.利哈乔夫当选为俄罗斯文化基金会董事会主席;1998年被选为俄罗斯联邦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同时,他还是俄联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事务委员会成员。

现在,米哈尔科夫仍旧充满活力地从事着他的导演工作。目前,他正在筹拍一部关于卫国战争的大型影片,据说是《烈日灼人》的续集。

世界级电影艺术大师——亚历山大·索库洛夫

亚历山大·索库洛夫是当代俄罗斯影坛最重要的导演之一,被认为是塔可夫斯基的精神继承人。虽然这样的比较多少抹杀了一些索库洛夫的个性,但两者之间确实存在不少相似之处:对长镜头的偏好,演员的自然表演,以及对于人类存在的本质问题和精神领域的关注。 索库洛夫1951年生于西伯利亚的乡村,毕业于高尔基大学历史系。19岁时就开始担任助理电视导演,直到1975年,他一直在为高尔基电视台执导电视节目。后来他前往莫斯科,进入国立电影学院学习,在此期间他初露峥嵘,引起了塔可夫斯基的注意。在大师的推荐下,他进入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工作。但他早期的大部分作品在制片厂内部都遭到了消极评价,改革前几乎每部影片都被禁映,这使他一度转向纪录片创作。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他才进入了国际观众的视野。先是于1978年完成的故事片处女作《孤独人类之声》在卢卡诺影展上获奖,此后他的作品得到了持续的关注。

索库洛夫的影片在苏联时期曾引起极端对立的意见,有人认为他的新电影语言是现代作者电影的又一个高峰,有人则指责他矫揉造作而又生硬地重复西方先锋派的电影道路。但他在欧美国家是评论界的宠儿。自上世纪80年代末电影制作环境相对宽松以来,他表现得十分活跃。1989年,他将《包法利夫人》创造性地改编成《拯救与保护》,其作品的典型主题和特征都出现在这部影片中:宗教思想,灵与肉的剧烈斗争,对死亡的迷恋,以及细致的心理物理学。同年推出的《日蚀的日子》则以对人类苦痛尖锐凄凉的刻画令人心惊。两部影片都具有极端诗意的影像和对人类苦难的执著探索。

精神上的压抑与苦闷在他接下来的三部曲《第二次循环/第二圈》《石头》《沉寂岁月》中更为明显。1996年的《母亲与儿子》是他迄今最受好评的影片。通过滤光镜和广角镜的使用,索库洛夫把他在影像上的唯美追求发挥到了极致。这部几乎没有情节的电影对一位行将就木的母亲和其子在她弥留的日子里的生活的描绘,成为导演对生死以及精神问题的象征性思索。

索库洛夫的第二个辉煌期是在世纪之交。在《母亲与儿子》再获国际声誉后,他改变创作方向,准备用四部影片构成一个系列,这就是他的“历史四部曲”,描写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几个权力顶尖人物。已经拍摄的有两部,《莫洛赫》的主角是希特勒,他以自己个性化的观念将其塑造为“莎士比亚样式的现代历史人物”,视线直抵与政权机器相对立的人性深处,该片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2000年他参加戛纳电影节的《金牛座》则以列宁为主角,将焦点从政治历史背景移向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三部计划是裕仁天皇,据说将有日本投资。

死亡是索库洛夫最感兴趣的题材,他迷恋于对人的弥留状态和对死亡仪式不厌其烦的描写,通过对已死亡的肉体的细腻表现,展示与之相联系的精神或道德的痛苦。在失去生命的躯体上,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孤独、宿命与伤痛,言语在其面前显得多余。备受磨难的肉体在他的眼中是真理的载体。以死亡为背景,索库洛夫的探索始于肉体,终于精神。

索库洛夫往往以物理的手法展现影像,一个很小的场面可以被无限地放大、拖长、细节化。典型的索库洛夫式的视觉魔术是从静止或移动速度极其缓慢的超长镜头,以及精细的光影设计下凝练出来的诗意和梦幻般的氛围。

索库洛夫拍摄的纪录片有20多部,“奏鸣曲/哀诗”系列是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他在剪辑与长镜头运用方面极其出色,所有这些纪录片、故事片提供着不同的互相渗透的、难以想象的诗学影像,共同构成了他的电影艺术。对于他的电影,俄国内影迷比较熟悉的有《俄罗斯方舟》《母与子》和《父与子》。

上世纪80年代末,索库洛夫的影片相继上映之后,他不妥协的性格和他独有的创作能力开始影响“涅瓦浪潮”(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的一股潮流)。因为他早期的长片,他曾被人视为塔可夫斯基的继承者,但很快他就成了索库洛夫第一,而且他是唯一没有人模仿的导演。人们将他与当今俄罗斯最著名的电影导演米哈尔科夫和格尔曼并列,称他们为世界级电影艺术大师。

21世纪俄罗斯电影风格的领军人物——瓦列里·陀多罗夫斯基

瓦列里·陀多罗夫斯基(1962年5月8日出生)——俄罗斯新锐导演,著名制片人、编剧、演员。作为著名导演彼得·陀多罗夫斯基的儿子,瓦列里走入影视界可谓顺理成章。1984年,他从全苏国家电影学院编剧系毕业后,即开始了自己的电影生涯。最初陀多罗夫斯基主要从事剧本创作,1986年至1993年,他先后创作了一系列电影剧本,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包括:《双生子》(1986年)、《侍者》(1987年)、《加姆布里努斯》(1990年)、《无耻之徒》(1991年)和《黑水之上》(1993年)等。

1991年,瓦列里·陀多罗夫斯基自编、自导的影片《爱情》问世。该影片在多个电影节上受到关注。正是这部影片成就了演员叶甫盖尼·米罗诺夫,使他一夜蹿红。陀多罗夫斯基执导的前三部影片《灵车》(1990年)、《爱情》(1991年)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1994年)先后在戛纳、曼海姆、芝加哥和莫斯科获奖。1998年瓦列里·陀多罗夫斯基拍摄了精湛卓绝的影片《聋人国》,由丘尔潘·哈玛托娃和吉纳·科尔宗出任男女主角,该片当之无愧地荣登当年年度最佳影片的宝座。2002年和2004年,陀多罗夫斯基先后执导的影片《情人》和《我的同父异母兄弟弗朗肯斯坦》同样荣获多项大奖。

瓦列里·陀多罗夫斯基被称为新俄罗斯电影最有天赋的导演。如今,俄罗斯电视台的电视频道播放什么影片也取决于他。2000年5月,陀多罗夫斯基出任国立俄罗斯电视公司影视制作部副总经理。作为世纪之交俄罗斯最著名的导演之一,陀多罗夫斯基天才地将实验元素与电影传统,先锋艺术与体面威严完美地结合在自己的影片中。尽管执导的影片数量并不多,但他已经成为世界影坛重量级的人物。他的电影在戛纳和柏林首映时受到了评论界一致赞誉。

除导演这个身份外,作为制片人,仅2001年至2004年,陀多罗夫斯基就投拍了20多部电视连续剧,包括《家庭秘密》(2001年)、《团队》(2002年)、《白痴》(2003年)、《车站》(2003年)、《天与地》(2003年)、《姐妹》(2004年)、《军校生》(2004年)、《男人不哭》(2004年)等等。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