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扬善惩恶的议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7:18:37 体裁作文
扬善惩恶的议论文体裁作文

篇一:惩恶必先扬善

头脑风暴: 好人多,坏人少。扬善鼓励好人,感化坏人。惩恶警示坏人,提醒好人。 惩恶治标不治本,扬善则是固本培元 当今社会病入膏肓?得了病,但绝没有病入膏肓。所以,首要股本培元,辅以固本培元 扬善,容易。(乱世重在惩恶,盛世重在扬善)人人能做。惩恶,困难。能力所限,权利所限,体制所限。真正在能惩恶的知识少数人。 谴责是不是一种惩恶? 惩恶扬善是不可分离的,相互作用的。扬善减少惩恶,惩恶保证扬善。不能说,一者优于另一者,但是,两者必有侧重。扬善引导作用(向善),惩恶是保证措施(拦截),相较而言,类比于治水,引流优于拦截。 惩恶,更多带来的是一种心理上的畅快感和警示。畅快过后?引发反思。警示之后?处处小心。但是,对于“恶”的忌惮消失了吗?因为缺少扬善,大家对于行善没有信心。 彭宇案。彭宇在行善,遭致恶行。这个时候,我们是选择去罚那个“恶人”?显然,撑腰体的出现是为了鼓励大家去继续行善。以善化恶,而非以罚抑恶。 内外部监督 目的和手段不能比较 从理论上来说,一个惩罚应该是“给一个教训”或“改正行为”。 但是,如果我们问任何一个打孩子的父母:“打孩子管用吗?”我们很可能得到的回答是:“噢,其实不管用。但总能管用一会儿。”因为,撇开对这件事情的感受不谈,即使支持打孩子的人也说不出来这种惩罚能教给孩子任何东西。最糟糕的情况是,这么说吧,打孩子是惟一一种会让父母上瘾的惩罚;它能自己延续下去,因为孩子从中学不到什么,这种犯错和惩罚的循环便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所以,想通过打孩子给孩子的“教训”,无法被整合成孩子的是非观。但是,当孩

子下一次又要犯错时,他对惩罚的记忆难道不发出警告吗?当然,有可能,但这种控制不良行为冲动的动机来自于外界,是对外界权威和惩罚的一种恐惧,而我们会发现,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是非观非常不可靠。如果危险信号是由孩子对外部惩罚的恐惧而不是孩子自己的内疚感发出的,孩子就会找很多借口。他可能只需要确信自己的不当行为不会被发现就行了。或者,经过估计快乐痛苦的风险,他可能先做了再说,即使以后会为此付出代价。但是,那些能够产生内疚感的孩子自己有一套信号系统,当他想做一些“坏”事时,这套系统会警告他,阻止行为的发生。与控制系统“外在于”自己的孩子不同,有是非观的孩子不需要身边有一个警察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是非观的孩子自己心里有一个警察。 孩子从挨打中会学到其他许多东西,其中没有一种是父母想让孩子学的。孩子可能会学会如何避免为自己的不当行为产生内疚感,他会建立一个以接受惩罚来抵消自己的“罪过”的循环,在为自己的不当行为付出代价后,就可以毫无愧疚地再做这种行为。有些孩子有一个精确的账本,当他们在“罪过”一栏欠下的账目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会通过自己挨打在“惩罚”一栏还清。账目平衡后,这种孩子会重新开始欠账。“有时他们是找打!”为打孩子辩护的父母这样说。这本身就应该是对父母的一个警告。那些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激怒父母来打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在自己账本上“罪行”一栏欠下了债务,而想让父母通过打自己将债务一笔勾销的孩子。对这样的孩子恰恰不能打!

总结陈词 各位老师、同学、主席、以及对方辩友,大家好! 下面由

我为大家作反方总结陈词。 当今社会,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速度快到使物质与精神处于脱节的边缘。由于现代传媒的巨大力量,它的种种阴暗面被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说他浮夸,丑陋,甚至罪恶。 但是,面对这种种不是,我们首要该做的究竟是惩恶还是扬善? 其实,惩恶扬善本是一体,扬善可以减少惩恶的几率,惩恶可以保证扬善的进行。但在分析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之后,我们觉得它并没有到一个死守底线,以罚代扬的阶段。因而当今社会的首要任务应是扬善。 我方觉得:扬善是在为所有人树立标杆,倡导大家乐于行善。扬善具有广泛性,毕竟,扬善人人能做,再小的善事,只要你愿做,你就在扬善,它可以时刻存在。而扬善是再不断提升社会的道德底线,同时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氛围的提高。 对方辩友可能觉得:扬善?不够强硬。面对恶人恶事,该罚!狠狠地罚!罚了以后,你才知道不可以犯错。但是,请试想一下,当一个社会的首要任务在于惩恶的时候,会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被罚者本身受到了种种伤害,甚至家破人亡,社会的平衡被打破,人人自危。虽然,惩恶可能由于它本身的警示作用,可以减少犯错的几率,但是,它却更会大大增加社会的冷漠程度,冷漠的结果就是人人都求自保去了,社会犯错少了,却也不够温暖了。 所以,我们说,惩恶是不能少得,但是,要想推进整个社会在精神层面上的提升,惩恶它只是治标不治本。但是扬善却有着大不一样的效果,它温和,如涓涓溪流,却能流入人心;它缓慢,却是在更大的人群范围之内产生点点滴滴的影响。扬善使人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但有一天,你会在温暖中感觉到社会好人真多,真温暖。而不

是在不断地警告自己:别去犯错,犯错就要挨罚。

篇二:扬善必须惩恶 惩恶才能扬善

扬善必须惩恶 惩恶才能扬善

——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五十周年有感

毛泽东同志在其光辉的哲学著作《矛盾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而在其第五章“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论述中又指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按照这个伟大的哲学思想来判定,善与恶并存于每一个社会阶段之中,扬善与惩恶也并存于每一项社会工作之中。它是既对立又是统一的矛盾统一体,既互相联系,也会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是在当今社会形态之下,必须认真思考和努力加以解决的一个重大社会矛盾。

勿庸讳言,当今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善与恶的认识和对扬善与惩恶的看法确实有太多的迷茫和困惑,真善美与假恶丑在许多人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如若任其发展下去,社会价值取向就会出现偏离,严重影响中华民族的未来。社会丑恶现象不加以严惩,社会歪风邪气不加以严厉打击,党内的腐败问题不加以坚决惩处,那就势必让人们感到对雷锋精神、“当代雷锋”郭明义精神、“优秀领导干部”杨善洲精神等的学习苍白无力,甚至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没有一份底气、没有一种自觉自愿,进而对社会失去应有的自信,对我们的党失去信任,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失去信心,这将是极其危险和可怕的。

必须指出的是,恶不惩则善难扬,扬善必须惩恶,惩恶才能扬善。这也是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我们只有严格

遵循这个科学法则,才能使这对矛盾在目前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的社会条件下向良性的方向转化。鉴于此,笔者认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加大惩治腐败的工作力度,积极查办案件,尤其是要查办大案要案,以此促进党风的好转,进而以良好的党风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从而引导人们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使我们社会形成一个人人向善、个个憎恶的浓厚氛围。惟其如此,社会才能真正和谐发展,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伟大复兴。

篇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惩恶扬善

弘扬传统文化,旨在振兴中华

继承先贤品德,构建和谐社会

一、 传统文化的历史现状和内容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积累了五千年治国的方法、经验和智慧。单从春秋时期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算起,也有二千五百余年的历史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到孔子,传承下来数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的均是做人、做事、治国和理政的大道理,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开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是最好的人学。它超越时空、超越阶级、超越族群、超越国界。中国人应该学,外国人也应该学。大家都应该好好学习,而且学了就要用,见之于行动。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释、道三家。从时间的先后来看,道家在先,儒家在中,释家在后。即道、儒、释三家。道家老子的《道德经》,专为执政者而作,教育领导者应该执政为民;儒家孔孟之学是仁爱之学,教育包括执政者在内的一切人都应该以人为本,关爱一切人;释学就是佛学,主张普渡众生,教育人要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这三家的学说,集中到一点,就是教育人,克服自私自利之心,一心为公。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仅存的一个礼仪之邦。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生生不息,团结奋进,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诸如:周朝的成康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等大大小小的盛世时代,成为世界历史上一颗金光灿烂的东方明珠!

但是,从公元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以来,罪恶的慈禧太后,卖国求荣,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西方列强国家从军事、政治、经济大量入侵中国,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从此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便遭到了极大的摧残和破坏。公元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西方文化?竞争—斗争—战争?的观念,大量入年轻

人的脑海和心灵,不少的人错误地认为:中国人其所以在近几十年 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仁义道德?所致。因此,就提出?打倒孔家店?,一味往孔子脸上抹黑,从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蒙受了种种不白之冤,被摧残到了极端严重的地步。从此以后,仁义道德、礼义廉耻不讲了,私心膨胀,人心变坏,危机四起,人民遭殃。公元一九六六年搞了一次文化大革命,所谓破四旧(即旧文化、旧礼教、旧道德、旧习惯),把一切古老的东西,全部废弃了。一场全民批孔运动,使一切所谓的旧文化、旧礼教、旧道德,受到了全面的抨击。中国的传统文化更进一步地遭到了摧残和破坏,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从此以后,自由主义、自私自利抬头,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老子天下第一。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了,物质增多了,人民生活绝大多数富裕了。但是,人的自私自利之心恶性膨胀,旧社会的各种恶习又死灰复燃,一切腐败的现象随之而来:人心冷漠,不讲礼貌,不讲道德,不孝敬父母,不尊师爱友、、、、、、黄、赌、毒冲击整整个社会,泛滥成灾,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将沦为最野蛮、最不讲礼仪的民族,少数人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已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了,实在可悲啊!

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有哪些内容呢?其主要内容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其核心是?爱?和?公?。

孝:主要是讲儿女对父母而言。扩大一点讲是晚辈对长辈而言。就是说,儿女要对父母尽孝道;晚辈要尊敬长辈,孝敬长辈。

悌:主要是对兄弟而言。兄友弟恭。弟弟要尊敬兄长,兄长要 友爱弟弟。

忠:主要是被领导者对领导者而言。就是说,下级应尊重上级,忠于上级。

信:就是信用。主要是对朋友、同志而言,相互之间应该诚实而讲信用。

礼:就是礼貌,礼节。人与人之间应该要有礼貌,礼节。尤其是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更应该讲究礼貌,注重礼节。

义:就是义气。朋友、同志之间,都应该讲义气,重感情,知恩

图报。当然,以不违背原则为前提。

亷:就是亷正、亷明、正义。不徇私王法,不拿原则作交易。 耻:就是耻辱。讲求人格和国格。人应有耻辱、羞耻之心,永不作坏事,不让人指背心。

仁:就是友爱、同情、仁德、互助,舍己为人。

爱:就是深挚或深厚的感情。讲的是心,用心去爱众生。

和:就是相安、谐调、融洽、和气,友好。

平:就是不倾斜,无凸凹状态,像静止的水面或平板玻璃一样。 中国传统文化还规定了其本质(道统):公、诚、仁、中、行。还规定了五常、五伦和十德。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五伦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十德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夫义、妇听、长惠,幼序。

中国传统文化以孝为根,以悌忠信为本,以礼义廉耻为枝杆。 人的心要善良,要有爱心,要有感恩之心。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兄友弟恭,友爱朋友。要爱家庭、爱乡亲、爱社会,要善待周围所有的人。

二、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弟子规》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它是孔孟思想之根。这本书是中国传统文化儿童教育读本,是童蒙养正宝典。此书前身是宋朝朱熹撰写的,名曰《小学》。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吸取其精华,参考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编成训蒙文,后经清朝乾隆秀才贾存仁改编,更名为《弟子规》。全篇三百六十句、每句三个字,共计壹仟零捌拾个字。这本不起眼的小书、它却疑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弟子规》讲的全是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大智慧,做合格中国人的大道理,人人都应该学习。凡是以前没有接触过,学习过《弟子规》的人,无论多大年纪,都要抓紧学习,好好地补上人生这一课。《弟子规》能治百病,能给千家万户带来幸

福。真是:真学真干真受益、早学早干早受益,谁学谁干谁受益,一 点都不假,千真万确!所谓真学,就是放下自己原有的陋习,陋知,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认真学习圣人的教诲,彻底洗心革面,改恶从善;所谓真干、就是要认真实行,认真去做。勇于改正自己的一切过错,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只有这样,才能真受益,有效果。学习不结合实际,不彻底改正自己的一切过错,这样学,是不会有半点效果的。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作为人之父母,应该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对子女应该是领教,而不是管教。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往往重于言教。自己孝亲尊师,孩子就会跟着学。只有给孩子从小就打好做人的根基,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中华民族的接班人。中国的圣贤告诉我们:一心为公,一心为他人,就是善;一心为私,一心为自己,就是恶。公和私则是一切善事和恶事的分界线。学习《弟子规》,就是从小给人扎善根,这个善根扎得越深,将来的成就就越大。只有学好了《弟子规》,中华民族才会后继有人,社会和谐,国家兴旺。

三、传统文化是拯救人类社会三大危机的法宝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是以人为本,以和为贵。

其核心价值观是:仁爱——友爱——互助——大同。

西方文化的基因是以物为本,以斗争为贵。

其核心价值观是:竞争——斗争——战争——毁灭。

现在全人类正在遭受社会、生态和心灵三大危机的折磨与威胁。社会危机主要表现在人类危害,相互残杀。世界上战争连绵不断,因而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大伤亡和消耗。经融危机不断发生,引发了世界经济的动荡,于是便出现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又是由市场经济引发而来。因此,市场经济便是产生经济危机的主要根源,社会弊病丛生。以美国为例,它的财富占全球第一,物质享受居全世界首位,然而暴力事件不断,吸毒、自杀到处可见。它欺压和掠夺弱小国家的人民和财富,到处树敌。尽管用高科技、高投入进行反恐怖,但是越反恐怖越恐怖,人民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胆的恐怖气氛之中。还有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等,也属于社会危机的范畴之内。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安全。现在全球的气候变暖,环

境污染严重,水土不能保持,沙漠不断扩大,风雪冰灾及洪水灾害连绵不断,海啸、地震时有发生。这些都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心灵危机主要表现在:伦理道德沦丧,不讲爱心孝心,不讲礼义亷耻。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人心越来越坏。不管原来是什么阶级 出身,只要一朝有权在手,就以权谋私,贪桩枉法,为所欲为。或者,只要有机会,就想各种法子赚昧心钱,损人利己。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在食品中添加各种有毒有害的各种化学药剂,为了自己谋取暴利而去害人。现在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卖蔬菜的不吃自己种的蔬菜,卖粮的不吃自己种植出来的粮食。因为他们知道,打了农药,有毒,吃不得,吃了会伤害身体。而他们自己吃的那一部分则不会打农药,没有毒,不会伤害自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现在的人为什么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去伤害他人呢?人心变坏,已经成了当今社会的通病,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只不过其害人的手段和方法不同而已罢了。

所有这些危机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各个人都深受其害。为了拯救社会和人类,世界上很多有识之士,纷纷寻求克服这三大危机的良策,有的竟把希望寄托在西方文化上,认为西方文化可以拯救这三大危机。殊不知,正是西方文化的基因及核心价格观,才导致了世界上三大危机的发生和发展。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的著明历史哲学家汤恩比与日本池田大作的谈话中指出:?真正能够解决人类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中国的孔孟儒学与大乘佛法。?一九八八年,世界上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聚会,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会议结束时在宣言中指出:?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二千五百多年前,中国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当今世界上面临的三大危机,即社会、生态和心灵危机,核心还是心灵危机。心灵危机总根源来自人的自私自利性。这种自私自利性,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伦理道德教育,才能慢慢地克服。靠竞争,靠斗争,靠战争是根本解决不了人的自私自利性。如果坚持走西方文化之路,最后只有导致把人类引向毁灭。纵观历史,横看现状,只有孔孟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拯救中国,才能拯救世界。舍此,

篇四:2015届高考考前指导(材料作文审题)

2014届高考考前指导

材料作文审题

从目前各省及全国出现过的材料作文来看,各地所给的材料从属性上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寓言故事;②诗歌材料;③社会现象、事实材料;④名言哲理;⑤文学材料;⑥图片漫画。从材料组合形式看,基本可以分为单则材料、 多则材料、材料+提示语。

材料作文是我们江苏刚刚开始不久的命题方式,建议我们同学审题立意时还是立足于整体。就像打靶,打10环总归是没错的,如果真的想拿高分,可以从立意的深刻、选材的独特、结构的高明上下功夫。

一粒沙里看世界,审材料作文,要能由此及彼,联系当前社会热点和生存状况,要能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真善美。

(一) 寓言故事类

要读懂读透材料的寓意: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用意在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寓者,寄也;言者,话也”。所以寓言就是“寄托的话”。作者把自己要说的话寄托在一个虚构的小故事里。寓言的表现方式是由此及彼,通过借古喻今、借物喻人、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的手法,揭示事物丰富的内涵和蕴含的深刻道理。

寓言故事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和广博的智慧。材料作文中的寓言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是以动植物的故事来折射人类社会的象征类,二是以古今中外的社会生活来直接表达思想的现实类。。

要读懂寓言,就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作深人思考,从社会历史文化人生哲理的角度,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才能准确把握寓言的寓意。 可以把语言中中物转化为人去进行思考。

真题回顾: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08年全国Ⅱ卷作文: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只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档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了回来,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做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参考:

1、抓对象: 好心人、幼龟们、老鹰

2、抓关键语句:

好心人:好心的游客发现了老鹰要叼走幼龟,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好心的游客走了

幼龟们: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

老鹰: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3、因果推导:

结果:幼龟大量被老鹰捕杀

原因:表面----小海龟转达错误信息,好心人不遵循自然之道

实质----海龟家族盲从,不谨慎;老鹰的坚持与善于把握时机

4、悟道理,定立意:

从现象到本质,悟出道理,这离立意还有一步之遥,要使我们的立意更有现实意义,更能启迪我们,还需要我们联系实际。

①从游客的角度立意: 要让孩子自己经历一些事情,过多的干预或保护可能避免一时的危险,但是会存在更大潜在的危险;爱与害。

好的动机或愿望不一定换来好的结果;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好心办坏事。

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要遵循自然规律,这样才不至于好心办坏事。

②从海龟的角度立意: 盲目跟从要不得;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正确的。

③从老鹰的角度立意: 老鹰很机智,善于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

要机智,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坚持,不放弃目标等。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2012年天津卷作文)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1、老鱼——人生经验、社会阅历丰富的智慧长者。

2、(两条)小鱼——缺乏认知能力的年轻人。(活跃在的水中,却不知水是何东西,更不要说与水有关的其他内容,请注意“怔”这一关键词和其中一条小鱼所说的话)

要弄清童话的象征意蕴。

拟题人并不是要我们读童话,所以并没有把童话完整地呈现出来。单就呈现的内容,我们无法揣摩童话所包含的象征意蕴,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小鱼贬抑态度。

你看见老鱼问得看似寻常却饱含关切之情,小鱼却茫然不知,懵懂而稚拙。

要关注提示语。—— “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对应的是小鱼们天天生活在水中却不知水,忽视了对水的认知。

“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对应的是鱼见水识水的事。

审题立意参考:

1、要关注我们生命中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的东西空气、阳光、水等。

2、和小鱼一样生在福中不知福,生活在爱中却不知有爱,不珍惜爱。

3、生活中凡人(如“最美妈妈”“最美女孩”“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等都是凡人)有伟大,琐事有感动,我们不能忽视

4、我们所忽视的还有许多,如友情、传统、礼仪、道德等

1、自大与自私,使得人类天天生活在地球上,却并不关爱地球;生活在亲情、友情、师长之爱中,却不懂是爱;我们贱视平凡,不重传统,有的还丢掉了应有的礼仪、道德等。

2、成长需要提醒。正如小鱼需要老鱼提醒一样。

3、我们需要从“无知”走向“有知”,不能像小鱼那样“无知”。

4、作为年轻的一代人,我们要思考该关注些什么,该忽视些什么,还要思考为什么。

审题练习:

3. 阅读下面材料并作文:

一头驴子和一匹马到某磨坊去应聘推磨工作。结果,驴被选中,马遭淘汰。一年以后,这匹马被伯乐相中,成了远近闻名的千里马。磨坊的主人闻讯以后,后悔不迭地跑去对千里马说:“你如此能干,当初我居然没有聘用你,我真是有眼无珠呀!”“幸亏当初没被你聘用。”千里马说,“不然,我现在就不会成为千里马,而是变成一头推磨驴了!”

要求:阅读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试着自己想一想:

审题指导:

阅读这则材料,我们应该思考:

(1)这则材料描写了哪几个主要对象? 驴子、马、磨房主人、伯乐。

(2)他们都有哪些行为?

驴子和马到某磨坊去应聘推磨工作。结果,驴被选中,马遭淘汰。

马后来被伯乐相中,成了远近闻名的千里马。 磨坊主人闻讯以后,后悔不迭。

马为伯乐相中成为千里马感到庆幸。

(3)驴被选中,马遭淘汰的结果表明了什么?

驴是适合推磨的。 马尽管能干,主人也有对它不公正的时候。

(4)磨坊主人后悔不迭的原因是什么?千里马感到庆幸的原因是什么?

错失了一匹能干的千里马。 找到了能施展才能的地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分别从多角度确定立意:

(1)莫将人才放错了位置(2)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认清自己,找准位置(4)莫让人才空埋没

(5)机遇成就梦想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7)错过也许意味着新生(8)要正确地面对挫折(9)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4.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着想一想:

审题指导:

A.从螃蟹的角度思考

扬善惩恶的议论文

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路,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 (2)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B.从青蛙的角度思考

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是因为它给别人提建议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替它着想,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结果好心办坏事。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c、从全面地把握材料来思考,可以提炼以下观点:误会源于错误的沟通

(二) 诗歌材料类

诗歌是人们内心深处灵魂的吟唱,是梦幻对现实的超越,它们总是能激发人们思维的火花,拨响人们情感的琴弦,所以,近几年来,诗歌类材料备受高考作文命题者的青睐。

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品语义。要读懂诗歌类材料,首先要学会品语义,把握“诗家语”的一些特殊性:诗歌常对语言进行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含蓄美。(读时要注意调序、添加省略部分、想象扩充)

抓意象,抓关键。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的。诗歌语言的含蓄美,也多体现在诗歌所描绘的意象中。这些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性或指代性,审题时,我们可抓住诗歌的意象去联想、体会,捕捉它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这一步我们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诗中有什么意象,二是这个意象有什么深层意义或象征意义,可采用相似联想进行合理的推求。

如果一首诗中含有多个意象,要注意分清几个意象孰轻孰重,防止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如果诗歌内容庞杂繁复,我们应该找出并理解它的关键语句,把握关键信息,以便准确把握主旨。

析主旨。顺诗中关键语句之“藤”,摸命题者的意图之“瓜”,分析它们包含了怎样的是非、善恶、褒贬等观念,并据此来立意,确定文章主旨。

真题回顾:

5.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2006年山东卷作文)

星星 雷诗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所取。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渍/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立意指导:

1. 距离产生美。总以为星星是宝石,是因为在仰望它,和它有一段距离;没有距离了,飞上了星星,自然也就没有美可言了,看到的当然是灰尘、石渣。对人也是这样啊,在对一个人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特别是恋人),总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可我们对他熟悉了,他对我们再没有什么秘密的时候,美便不存在了。实际上,不是美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他的缺点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得我们看不见他的优点罢了。

2. 透过现象看本质。晶莹、透亮、没有纤瑕,这是星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它的本质呢?正如诗人所说,是和地球一样复杂。这是在写星星,又何尝不是在写现实生活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一些纷纭的现象所迷惑,把现象当作了本质。

3. 理想和现实。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理想中的星星,第二小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星星。我们不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吗?正因为把我们尚为涉足的现实理想化了,所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新生活后感到的常常是失望。这时,就需要我们用一段时间来调整心态了。

6.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的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提示:

应该紧扣露珠的在不同环境下的结果来审题立意。 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透明。 说明:人在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立意1:要选择能让自己闪光的人生环境,而不要最后留下遗憾、伤感。

立意2: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都能焕发光彩。

审题练习:

7.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泥土 (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千万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

篇五:2015年中考语文议论文汇编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鲁云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呆起来可不

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

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呆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

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

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

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

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

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

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

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

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

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

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

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

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

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

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

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

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

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

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

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

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

益。

(选自《人民日报》 本文有删改)

1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由几个年轻人静心做茶的事例引出话题,然后逐层论证,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B.第②段中说有些年轻人认为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因而忙于追寻成功的“终

南捷径”。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心静不下来。

C.文章末尾“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静

能量”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的积极意义。

D.作者善于运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事例典型,说理充分,特别是引用名人

名言,既让读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

答案A【“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不是中心论点。】

13.下面不能证明 第④段中“安静是 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

更大”这个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磨一剑”,克服浮躁,保持安静,终能有所收获。

B.达摩面壁,静坐九年,影嵌入壁,终悟得大道,开少林寺一脉,传之千年而不衰。

C.李时珍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历时27年,终于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D.“定能生智,静能生慧”。沉下心来做一件事,心无杂念、持久专注,定会赢得喝彩。

答案C【说的是勤奋刻苦有恒心】

14.第⑤段中“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含义是什么?联系全文,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4分)

答:

【含义:一个人想追求安静,受外界许多因素的影响,不是想安静就能安静的。(1分)途

径:(1)要学会追求安静:(2)要学会享受安静;(3)要心无旁骛,处处历练。(共3

分,每点1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2分)

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

①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

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我的经验总 结起来有四

点: , , , 。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

久价值的还是少 数,我们要学会选择。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

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以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

些需要的书来读。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 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

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

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 是不行的。当然,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

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 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

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

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

“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 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

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

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

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

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

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要

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

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就是自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

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⑥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

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版,有删改)

15.冯友兰将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点。通读全文,将第1段横线上的四点经验补全

(每点三个字)。(4分)

精其选(选经典、读精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16.从文章内容看,值得精读的书籍的判断标准是什么?(2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能够流传下来的;被历来的群众认为是有永久价值的

(时间的考验、群众的推荐)。

17.结合第4段内容,说说加点的“过河拆桥”一词的含义。(2分)

在读书中抓住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精神实质;不局限于文字本身。

18.找出文中两处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略作分析。(4分)

示例一:第4段运用引证法,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论述“读书要得其意”的观点。

示例二:第4段运用比喻论证,将语言文字比作“帮助我们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以

“扔了拐棍”形象地表现了“得意忘言”的涵义。

示例三:第6段运用对比论证,将会读书的人与不会读书的人经行比较,指出读书要能

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

(二)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11分)

李浩燃

①“海星被摸死!模型巨蜥的脚趾也被摸断了!”最近一则微信广泛传播,从一个侧面表明,

开馆不足一个月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陷入了喜忧参半的处境。博 物馆受公众热捧令人欣喜,

但观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文明行为,又引人忧虑。

②事实上,“海星被摸死”只是网上持续热议的文明话题的一个新注脚。从埃及卢克索神庙

浮雕到成都武侯祠《前出师表》石刻,“路培国”们的“到此一游”刻字,至今没有绝迹;

向空服人员泼面、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种种劣行仍然在各种场合上演。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一些地方出现的当街暴打妇孺现象,更引来群情激愤。

③无论是出境旅游的不良行为被媒体打“差评”,还是公路上的违章驾驶、危险飙车等,许

多不文明现象,可说是腰包“鼓起来”、生活“阔起来”后遭遇的社会发展新课题。搭乘着

城镇化、现代化的时代快车,许多人逐步远离了物质匮乏的窘迫,又浑然不觉地陷入了另一

种窘境。“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充满诗意

的语言,道出了一些人“脑袋”轻于“口袋”、灵魂跟不上身体的尴尬状态。如果从社会层

面来思考,公民文明素养如何与现代化同步,精神文明如何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已经成为

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④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词汇,“文明”

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公约数的重要平台。应当看到,

文明不仅仅需要被唤醒,更应在制度设计层面体现软硬结合、标本兼治。日前,继《游客不

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近一个月后,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

为记录。大闹亚航、强行打开飞机应急舱门、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等不文明事件的四个当事人

被列入“黑名单”,便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惩恶扬善、久久为功,以不断加大的外力强化约

束,让放纵自我、妨碍他人、侵害公序良俗的行为付出代价,方能防止“破窗效应”,变压

力为动力,促使文明变成公民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

⑤看得见的硬伤容易修复,看不见的短板却难补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明也不可能一

蹴而就。从不文明到文明,从文明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自然需要一个“进化”的过

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不应一味批评公民素质参差不齐,更当以每一次问题暴露为契

机,优化管理方式、加强机制构建,真正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推进文明建设,依靠“制度文

明”稳步提升“公民文明”,不断推高全社会的文明水位。

⑥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仰赖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成全。因此,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

义愤填膺的“键盘侠”,莫如迈出坚实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你的文明,或许就存

在于银行ATM机的一米线旁,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闪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道

中。如果说,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线要求,那么,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

的润滑剂,则是更高境界。从这个意义出发,知行合一,做一个更加文明的公民,其实也是

在打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过一种更值得过的生活。

⑦一位西班牙作家说过,“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文明是世间最动人的语言,一个视文

明为阳光的国家、一个视德行如生命的民族,让文明素养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必将更富有

魅力,也必能赢得真诚的尊重。

(选自《 人民日报 》 2015 年05月14日)

16.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分)

17.选文前三段例举众多不文明现象有何目的?(2分)

18.在下边横线处按例句的结构样式仿写一组句子,使其上下文连贯。(3分)

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银行ATM机的一米线旁,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闪耀

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道中。你的文明,或许, ▲ , ▲ , ▲ 。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最后一段西班牙作家的话,强调了文明是公民交际中必须具备的素养。

B.文章第⑤段加点的词语呼应紧密,既对公民有宽容的心态,又从制度建设的高度指出了

提高公民素养的路径。

C.“看得见的硬伤容易修复,看不见的短板却难补齐。”这里的“短板”指的是公民素养的

严重缺失。

D.为了制止游客不文明行为,国家旅游局制定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

有了这个管理办法,就能从根本上杜绝游客种种不文明现象。

20.简略分析文章怎样层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3分)

二)(11分)

16.(1分)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

17.(2分)①例举不文明的行为,从生活中引出议论话题。②围绕这些现象,为后文展开议论奠定基础,增强了论证的针对性。(每点1分,意对即可)

18.(3分)就存在于食堂窗口边的队伍中(1分),展现于同学平时的语言里(1分),闪耀在扶危解困的友爱间(1分)。(意对即可)

19.(2分)D

20.(3分)①例举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引发思考,提出论题。②通过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从制度建设、公民个体要求诸方面提出提高公民素养的措施。③照应前文,总结提出“让文明素养追赶上现代化脚步”的中心论点。(每点1分,意对即可)

(二)(12分)

幸好还有庄子

流沙河

(1)庄子认为到他那个时代为止,天下大乱是因为社会有了文明。他的整个理论是批判社会文明,批判进步,因此历代统治者没有支持庄子理论的 ,庄子不合他们的口味。

(2)庄子说社会发展只有越来越坏,因为人类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文明制度把人搞坏了,把大自然搞坏了。他说野马完全是自由的,吃草喝水,快活的时候用颈部互相摩擦,不愉快打斗的时候就用蹄子踢对方。马的苦难就是从人类的文明开始,人类抓了野马驯化成家马,使它们离开了草原,离开故乡。之后又用各种东西捆起它们,加上马鞍,还有笼头,用鞭子打,使马的本性被扭曲,慢慢变 坏了。人用各种办法管束马,马也有各种办法反抗。它会咬人踢人,偷偷把嚼子吐了,偷偷地攻击人。马一旦落到这样的境遇,就失去了自然的天性。

(3)这里表面说的是马,其实说的是人,人都是在各种社会关系和制度的约束之下的,人不得不遵守这些规章,所以从人类进入文明开始就有了两面派。庄子认为原始人绝对没有两面派,他们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互相开玩笑,吃饱了拍着肚子,跳舞唱歌,欢乐是人的本性。但是进入社会之后,人类就被管束,所以有了郁闷,有了神经衰弱。

(4)庄子还讲过一个故事:一个老头在种菜,需要灌溉用水,就挖了一条又深又窄的梯沟到井里。他就这样下到井里去,用一个陶瓮,把水灌满,然后再抱上来。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大爷你怎么这么笨?你应该与时俱进,新发明了一种机械,叫桔槔,就是运用杠杆原理来提水的,这样功效大大提高,你也不累。老头笑了,说:“难道我连这个还不知道吗?可使用了机械之后就有了机心,人会变得奸诈,世界之所以变得混乱就是你这样的人太多了。”

(5)庄子连用桔槔提水都反对,确实有些不近情理。但是庄子的确认为文明是人类的灾难。我也有一些担忧,我们的社会虽然在不断进步,吃得好穿得漂亮了,但是社会走上了这条发展的道路究竟要走到哪里去?

(6)国外一位学者说人类这样发展,很可能就像剑齿虎的道路。剑齿虎最初牙齿十分锋利,后来这个特长不断发展,到哪里都取得胜利,但是这样使它的基因失去控制,牙齿越来越长,最后造成了剑齿虎的灭亡。

(7)人类万年来的文明建设,焉知不是发展到剑齿虎的错误道路上去呢?而且现在人类的发展之路还没有回头反省的迹象。因此庄子的批判不失其片面深刻的意义。不必完全相信,但是仍然能启发我们思考:这样下去怎么办?

(8)先秦诸子唯一对人类命运做悲观推测的就是庄子,所以不被人喜欢。但是我想,幸好我们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庄子,不时给我们敲打一下,让我们反省。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