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残忍血腥人类进化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6 01:28:49 体裁作文
残忍血腥人类进化图体裁作文

篇一:揭开动物界10大血腥秘密

揭开动物界10大血腥秘密

对于我们人类而言,自相残杀可能是大自然制造的最为怪异同时也最为恐怖的现象之一。在野生动物世界,杀死并吃掉自己的同类这种惨剧所发出的频率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一些动物几乎已经进化成所谓的“同类残食者”。在上演这一惨剧时,它们中的一些代表似乎不顾一切,铤而走险,另有一些甚至在一生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候制造这种悲剧。

1.雄性红背蛛:为交配献身

图片中那个“大块头”是一只澳大利亚雌性红背蛛,另一个则是雄性红背蛛,现已成为雌蛛的盘中餐。交配过程中,雄蛛经常翻着“筋斗”钻进体积更大的雌蛛口内。整个过程中,雌蛛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用来吃掉雄蛛。雌蛛用生命换取了更长的交配时间,同时也提高了雌蛛未来拒绝其它求爱者的可能性。

与甘愿牺牲自我的雄性红背蛛相比,其它雄性蜘蛛则显得更为谨慎小心,其中的佼佼者当属加拿大秋麒麟蟹蛛。交配过程中,它们会善加利用吐丝能力,将雌蛛捆得结结实实,而不是结一个网。

2.咸水鳄:以小鳄鱼充饥

2008年夏季,一名澳大利亚渔民在行船于米申河之上时拍下了这张令人吃惊的照片一只咸水鳄鱼正在啮咬另一只鳄鱼。食物短缺时,没有太大抵抗能力的小鳄鱼经常成为成年同类下手的对象。但一名澳大利亚生物学家对当地媒体表示,这张照片反映的也可能是一种食腐行为。 ?

3.螳螂:交配后将“夫君”吃掉

母螳螂是动物世界最臭名卓著的同类残食者之一。有时候并非总是如此母螳螂会在公螳螂跳上其背部进行交配后将“夫君”吃掉。公螳螂很清楚,与母螳螂交配等于“自寻死路”,如果非要大胆地进行尝试,它们经常试图从远处跃上母螳螂背部,一旦成功“播种”便立即逃之夭夭,不给母螳螂下嘴机会。即使惨遭母螳螂毒手,它们也能在掉脑袋后数小时内继续上演交配大计。

4.沙虎鲨:幼鱼子宫内相互残杀

在沙虎鲨家族,兄弟姐妹间的竞争可谓极其血腥和残忍。当仍在母亲子宫里的时候,小沙虎鲨就已发育出尖牙利齿。最为年长的沙虎鲨会“消灭”一些弟弟妹妹,以确保在争夺海洋食物资源中获得更理想的生存机会。

5.黑寡妇:雄蛛充满食欲

在雌性“黑寡妇”蜘蛛背部,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亮红色标记,这一标记是在警告人们“最好离我远点雌性“黑寡妇”是一种具有强烈神经毒素的蜘蛛,被它们咬一口可能面临生命危险。雄性“黑寡妇”身体呈褐色,体型要比雌蛛小很多,在雌蛛面前,它们没有一丝反抗能力,有时会付出生命代价。世界上的“黑寡妇”有很多种,背部标记因生活地区存在差异,其共同点就是对雄蛛充满食欲。

篇二:人类进化过程中生与死的意义

人类进化过程中生与死的意义

摘要:本文主要从哲学、美学、生物学和佛学等方面阐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生与死的意义。人一从出生开始就注定最后总要走向死亡,但是这只是个结果,我们在乎的是过程,我们如何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我们该怎么对待我们来世上的这一遭,有如悲观的混过一生不如轰轰烈烈的过一生。

关键词:涅槃,熵,细胞程序死亡,遗传,种内竞争,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生命起源

世间万物,生死轮回,数人最苦,所以哭着不愿来到人间.花草树木,能从容面对秋风横扫;飞禽走兽,能无惧生命的短暂;可人,有几多能看透生死呢? 老师说:“人活着就是一口气,人死了就是一把灰。”佛说:“生命在呼吸之间”,一点都不假,,肉体的生命是如此脆弱——疾病、战争、饥寒、车祸、水火之灾,任何一种外在的伤害都能使我们的生命在顷刻间灰飞烟灭。无常的死亡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和某个人相处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她们明明就在这个世界存在过的,可就在一刹那就再也找不到一点她们存在过的痕迹。还曾听说,一个一岁多的小女孩嘴里含着花生,在大人逗笑时花生噎在气管中,因抢救不及时而憋死了。一小时前还活蹦乱跳的孩子,一小时后便奄奄一息了。她的母亲自然是痛疯了,几小时前还看到她娇憨的神态,听到她咯咯的笑声呢——生与死竟是咫尺之近,生死无常啊!

当死亡切实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时候,这很长的一段时间,对生与死都有着许多的感伤与迷惘。突然绝望的发现,生与死其实就像光明与黑暗,就像硬币的一体两面一样,切不可分,生死之间是个绵绵不绝的循环,生后有死,死后有生。这就是佛教里讲轮回、讲转世认为有生就有死吧,有情欲就有轮回,有因缘就有果报。在《圆觉经》里有两段讲轮回,讲得更透彻:“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且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可见,轮回的不只是人,整个世界都在轮回。

在人生漫长的进化史中,生死循环,永不停息,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老子所说的道。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似乎人类是想改变着原有的自然规律了,但是这能得到人类的承认与支持吗?虽然是个未知数,人究竟是如何而来的?在这里我们暂不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有一点是无疑的,肯定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竞争,适者生存,不是这被淘汰,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把自己的优良DNA传递下去,这也是生命起源给我们最真实的意义。各个物种利用有限的资源与空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集体与集体相互斗争和竞争,接触了解,最终是适应环境的个体存活下来。 有人说,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如果承认死是没有理由的,那么就应该承认生同样是没有理由的。从哲学上来说,既然人生前和死后都只表现为物质的存在形式,那么生和死又有什么区别呢?生和死除了物质上的形式转换以外,再没有其他更高的意义。所以从哲学上来说,人根本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从美学上来看,生是痛苦的,人一生下来就坠入了痛苦的网中。婴儿初来人世

时那一声啼哭宣告了它与这个世界的不和谐,于是它用反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那么一点小东西,却

能发出那么响亮的声音,足见它的反抗是多么强烈。人一生下来就对这个世界有意见,然而对于一个婴儿来说,除了用啼哭表达自己的不满以外,它还能做什么呢?生是痛苦的,在艺术家和哲学家看来,死是美的,正如夜色是美的一样。综上所述,哲学和美学共同证明了一个命题:死优于生,生不如死。

是这样的吗?再继续往下看,米开朗基罗认为: “生下来就死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米达斯国王在树林里久久地寻猎酒神的伴护西勒诺斯,却没有找到。当他终于落到国王手中时,国王问道:“对人来说,什么是最好和最妙的东西?”这精灵木然呆立,一声不吭。直到最后在国王逼迫下,他突然发出刺耳的笑声,他说:“可怜的浮生啊,无常与苦难之子,你为什么要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永远也得不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不过对于你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即就死!”

自从人类的始祖犯了原罪被逐出伊甸园以后以后,从事痛苦大派送,便成为上帝永恒的职业。受命运摆布的人们付出一定的代价以后,便身不由己的拿着自己的篮子,在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收获一份痛苦。因此,人生的过程即是受累的和痛苦的过程。

人生是痛苦的。蒙那丽莎的微笑是一种飘忽不定的隐晦的微笑,我们无法断定她笑的原因和目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确定无疑的说,她绝不是因为幸福而笑。就作者创作的意图来说他想创作一件体现人类幸福和快乐的作品,结果却把它创作的不伦不类,似是而非。 人类的聪明不可限量,但却无法描述幸福和快乐,当人们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只能够说: “我幸福极了!”如此而已。一般作家如此,天才作家也不例外。但丁描述地狱得心应手,而描写天堂,他的智慧却受到了限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对受苦和受罪有深切的体会,而且还有很多间接体验,而对幸福,人却了解很少,在前人的著作著述中,对痛苦的描写远比对幸福的描写多得多,悲剧作品得数量远多于喜剧作品得数量,而大多数喜剧作品,更多的部分仍是悲剧,一旦转为喜剧时,作品也就该收尾了。 幸福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顶点,就象爬山一样,爬到顶了,也就该下来了。

人生是一场梦。快乐的人生是一场美梦。在某一个美好的晚上,我们做一个好梦时,由于受到惊扰或其他原因,梦被打断了,于是我们对自己说:我要把它做下去。快乐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生的过程也就是梦的过程,当梦做完的时候,我们就再也没有醒来的必要了,因为所有的戏都完了,接下去便是那没有梦的睡眠:死。 痛苦的人生是终生都在做的一个噩梦,与快乐的人生不同的是,快乐的人生是从天堂到天堂,痛苦的人生则是从地狱到天堂。 积极的人生是受到调节的梦的人生。人用生命意志的力量对梦进行调节,这些调节有成功,也有失败,而且失败的次数远多于成功的次数。消极的人生是不受调节的梦的人生,即人对生命放任自流,顺其自然,梦到哪里算哪里。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一场迷误”。“从健康和生命的享乐两方面来看,生命之始与终之间的道路常呈下坡之势。欢乐的儿童期,多彩多姿的青春期,困难重重的壮年期,虚弱堪怜的老年期,最后一段是疾病的折磨和临终的苦闷,很明显的是一条斜坡,每况愈下。这样看来,生存本身便已是一个先错,接着是一错再错”。

人生只是一种偶然。人是偶然的存在物,如果在那一个美丽的晚上,我们的

父母千点其他的事,我们就不会降生;这样推上去,如果我们的祖父母、外祖父

残忍血腥人类进化图

母,不在那一个特定的晚上结合,我们的父母又不会降生,这样层层上推,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世世相递的链条上,如果有一个结出了毛病,我们就无法成为存在。如此看来,我们实在是幸运的,而我们又实在是偶然的存在物。 与生的

偶然相比,死则是一种必然,人迟早要死。人从一生下来后就面临着死的威胁。

佛家弟子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其目的无非是劝人们修行灭欲,脱离人世之苦。而在他们看来,脱离人生之苦的唯一办法是出家。然而出家就能摆脱痛苦吗?显然不能。所以说皈依佛门并不是摆脱痛苦的办法,至少不是最彻底的办法,最彻底的办法是:死! 看武侠电影时,曾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侠客被拦路人截住了,拦路人问:“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侠客道: “我从来处来,到来处去!”许多人都为此侠客的回答叫好,但我以为这句话远不如佛陀的话深刻:“我从来处来,还到来处去!”这正应了耶和华的话: “人啊,你本是尘土,死后还要归于尘土!”

为了追逐那远不可得的幸福,人在痛苦中不断的挣扎、抗争,但人却是偶然的胜利者,

说高了人是一个猜谜者,说底了人是一个赌徒,当他拿自己的生命去赌的时候,赢了,他就是爆发户,输了,他就是自杀者。

1925年,叶赛宁自杀,马雅可夫斯基说:“死是容易的,而活者却更难!”五年以后,马雅可夫斯基也自杀了。

在我们中国,庄子是第一个为死人叫好的人。亚里士多德认为:“自杀在他个人来说没有什么不对,但对国家来说则是不正当的。”欧他巴欧斯认为:“自杀是最不幸的善人和最幸福的恶人的一个义务。”普利尼也说:“自然所赋予人类最优厚的财宝是在适当的时机而死,尤其是得以自杀。” “人能够自杀,这是人类在诸多不快中,神给予我们的最大恩赐。”

叔本华说: “如果生的恐惧战胜死的恐怖,那么人就会勇敢的结束自己的生命。”对死的恐怖,是阻碍人走向死亡,慨然赴死的最主要原因。但对死的恐怖,无论如何是荒谬的。

人是自由的。既然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选择生存的方式,那么人也可以选择死的方式。死也应该是自由的。 叔本华说,生命最终的状态是死亡,一切活着的奔赴,其目的皆在于坟墓。 上面这些观点似乎都认为生不如死,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认为生有生的意义,死有死的意义。人一生就一定会有死,我们不必客观的改变这种规律,顺其自然就好。既然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个有思想,有精神,有肉体的有机体,在无限的时间中,在无限的空间中,在无限的宇宙中,产生了我,就说明我的存在有一定意义。既来之则安之,无论我是像空气中的一粒尘埃,太渺小,太微不足道;还是一个有机体的泡沫,这个泡沫持续一会儿就破灭了,可这都不重要,每个生命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只有一次,关键看自己的抉择,怎么活都是一辈子,要对得起自己才好!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既然受前人福荫,我想我们存于世上的真正价值也就是让生在这世上的人活得更加幸福,也许我们是死了,但看到生着幸福的活着,我们是否也能含笑九泉”。

从生物学上来说,一个人死的主要原因有:

(1)生物体内累积的熵越来越多,最后如同任何一个系统整体一样归于无序的状态[1]——换句话说也就是死亡;

(2)细胞程序死亡,这里说的“程序”并不是对某一个或某一类细胞而言,

而是针对整个个体,关于这个程序的信息应当包括在遗传物质里面,程序按一定的时间发出一定的指令,从而使生物在特定发展阶段表达出特定的性状和行为,比如它在什么时候要开市长毛、什么时候要开始发育、什么时候又开始发情找配偶,一直到什么时候它该死。“阳寿”一尽,生物就非死不可;

(3) 即使阳寿再怎么长,生活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各种偶然事件,侥幸不死,也难免减寿,但不管怎样,终究有一天是会死的。一个生物能活过一天,可以说纯粹是偶然的,然而它的死,则是确定无疑的。如果从非生命世界里打个比方:河流代表常流的时间,有棱有角的石头代表生命,无棱无角通体光滑的卵石代表非生命。这是一个常识,从河流的源头开始,石头原先也是有棱有角的,就像新生命,之后它们被水流冲击到下游。在此过程中,如果我们忽略水流在石头变光滑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可以知道,棱石被冲过一米,就会有石头与环境作用,碰掉了一个角,再过一米,有磕掉一个角,如此十米、二十米、三十米??最终变成了光滑的卵石。生命就是这样,一次次偶然,终归会死亡。

(4) 另外,如果生物没有生死循环,那么物质和能量又怎么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流动呢?届时将会发生如同生态系统失去分解者一样效果的景象——寂静的春天。

照理说,照理说,生物也许可以通过高深莫测的生命手段,以更有效的新陈代谢把体内多余的熵排除干净,生物也许也可以自己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控制衰老和程序死亡的能力,然而生物并没有这样做,似乎生物是有意在适宜的时间让自己死亡。死,纵然我们这么渴望永生,为何要死,死又对生物有什么好处,什么意义?

我想答案至少有三个:

(1)生物的寿命并不是什么程序死亡等生物自身基因作为主导因素的,生物同样属于物质世界,生物的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于生物体内的积熵与生物体积的比值(暂时称为S/V 值

[3]),而且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本身也是增加熵的一种生命活动,强的代谢不能减少体内

的熵,反而加速熵的积累,因此加速死亡,比如细菌、老鼠、巨杉三者新陈代谢速率与S/V 值的关系。这样一来,很多生物界中的自然现象就很好解释了,比如:1达尔文魔鬼(Darwin demons)是不存在的,它的前提就是“生命是有限的”;2个体大的总是比个体小的寿命长(体型效应),这一方面原因是生态学上所讲的“生态对策”,但是这不能说明一切,因为很多如大熊猫这样的生物分配给繁殖的能量并不见得多于大象(相对而言),可是寿命还是更短。所以生态学上的解释不够完全,因为这本质上是因为生物体内熵的积累和S/V 值,个体小的相对大的生物积累熵更快;3植物的寿命常常超过动物,那是因为动物需要不断活动,S/V 值增加更快,植物则相反。

(2)生物进化中死的意义是局限在上一个因素之内的,首先进化应该从种群的总体层面上来看,生物的寿命并非为某一个体而特别设计的,寿命就像是群体共有的特定程序。生物在长期进化中,为了在有限的寿命里权衡自身生长和繁殖的能量分配

[4],使种群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为这种生态对策进化出了一定的寿命,一定的繁殖能力——这是一种群体性状,单个特殊个体比如太监并非像生态所说的那样因为分配给后代的能量少而更长寿。其次,由于后代比前代在遗传性状上更加优秀,更适应环境,前代无论是否出于自愿,都得给后代留出空间和资源,种群

才能得以继续发展和进化。这可能就是死在进化中的意义和生物最后选择它的原因。

(3)至少从哲学上来说,没有死亡,也就无所谓生的意义了。既然死亡的意义在本文中已经可见一斑,那么生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尽管死亡是必然的,但是在此之前时时刻刻顽强求生存,求生的同时是在为种群保留足够的个体,为

种群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接受考验存活下来为后代争取和保全更优秀的基因。

也许生命是自私的,以为它从生的一开始就为自身的生存和保留自己的基因而努力,但是生存、保住并遗传优秀基因、为了种群的现在和未来,这是进化过程中永远都不会退化和丢失的生物之本性。 综上所述,生死循环就像一只轮子。滚动过程中,过了生的那一圈,不管怎样会到死的那一点,另一个新生才就此开始,轮子也就前进了一段,这样一代又一代生命生死循环,轮子不断前行,绕开崎岖、越过坎坷,才在历史上留下一条艰难的进化路线。生死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

南怀瑾大师说:“不厌生死,不爱涅槃,虽然人都要死,何必在乎太多呢,顺其自然就好——花开花落人自然。 我佛释迦牟尼就深刻阐明:人命其实不是以年或月或日来计算的,准且的应该是以呼吸来计数的,因为人的生命只是悬诸于呼吸间,不能有停顿,一呼一吸持续不断,只要有一口气上不来,人就死去,就成为隔世。

留恋红尘者,想长生不老;有新仇旧恨者,想与敌人同归于尽;为情所伤者,想不再见到这个世界;为生活所累者,想早日脱离苦海。可生死天注定,岂能如人愿!

唉!真是生也难,死也难,左右都难。既如此,随他去吧!

无惧死,又何惧生呢? 只要今天我们还活着,就好好珍惜这一天吧!

参考文献:

〔1〕 佛教常识问答/赵朴初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

〔2〕 慎勿放逸:佛教进去观/张朋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5 〔3〕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 实践篇/胡卫红编著.——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10

〔4〕 生命的认识 Knowledge of life,The Living Stream Minstry,2001

篇三:人类的进化

人类的进化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2、对比观察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发面的变化。

3、知道现代人种的分化是人类在一定的地域内经过自然选择作用逐渐形成的,从而认识到自然选择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示意图;认识到自然选择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预习导航

1、观察图5.2-10,发现“露西”少女的盆骨的髋骨 ,下肢骨的股骨 ,这些与人相似。请猜测她的运动方式是 。她的脑容量 , 较大,臂长 腿长,这些与猿相似。

2、在发现能人化石的地层中,同时发现了简单的石器和使用过的兽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北京猿人住在天然洞穴里,以 为生。他们能和现代人一样 ; 并且能打制 。另外,在北京猿人居住过的山洞里发现了灰烬的遗迹,这说明北京猿人 。

※4、 ,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

5、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 、 、 和 四个阶段。

6、阅读课本32-33页,了解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有哪些不同:

南方古猿:

能人:

直立人:

智人:

7、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虽然 有所不同,但从生物分类学上来说,他们同属于一个物种 。按一般的分类方法,现代人可分为四个种族: 、 、 和 。

8、人类的不同种族在 上的差异,是人类在一定的地域内经过 作用逐渐形成的。

研讨·探究:自学→小组内交流、讨论→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夯实基础

1、下列哪一种古人类化石是出现较晚的﹝ ﹞

A、“露西”少女 B、东非人 C、北京猿人 D、山顶洞人

2、我们称东非古人类遗体“露西”为化石,古代蕨类植物的印痕为化石,远古时代动物的粪便等也是化石,那么对化石比较准确的描述是﹝ ﹞

A、石化了的古生物遗体 B、石化了的古生物痕迹

C、石化了的古生物遗体、遗物 D、石化了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及印痕等

3、决定生物的进化内在因素是( )。

A、环境因素 B、适者生存 C、遗传和变异 D生存斗争

4、下列对自然选择学说论点的概括,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生存竞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C、不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D、微小有利变异可通过遗传得到积累

5、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最早用火并开始狩猎的是

A.智人 B.能人 C.南方古猿 D.直立人

6、人类起源于( )。

A.黑猩猩 B.猩猩 C.古猿 D.大猩猩

7、人类进化史中关键的一个阶段是( )。

A.南方古猿 B.直立人 C.智人 D.能人

8、距今300万年前的“露西”时代的古人类( )。

A.能使用工具 B.能制造简单工具 C.能用火烧烤食物 D.产生了语言

9、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的历程中,最关键的是( )。

A.制造工具 B.使用火 C.产生语言 D.使用工具

拓展提高

1、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后肢粗壮 B.奔跑如飞 C.脑容量增加 D.群居生活

2、关于人类的进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具有动物的基本特征,所以与动物没有本质区别

B.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C.语言是人与动物的唯一的本质的区别

D.与人类亲缘关系越近的动物,与人类的共同祖先就出现得越早

3、分析说明题

达尔文在《人与动物的情感》中记载了人与类人猿情感方面的类似之处,如类人猿在笑时,口角稍向后缩,这与人非常相似,他们高兴时,眼睛光彩焕发,有时也会发出“吱”的笑声,在盛怒时也会像人一样脸突然变红。

1、达尔文从这些资料里得出个结论,你知道是什么吗?

2、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为什么?

中考链接

1、说明人是从有尾动物进化而来的胚胎学证据是﹝ ﹞

A、胚胎发育初期有鳃裂 B、胚胎发育后期有鳃裂

C、胚胎发育的初期有尾 D、胚胎发育的后期有尾

2、多数情况下,某些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遗传物质的改变B、食物缺乏C、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D、冰川的作用

3、在西伯利亚冻土层中曾挖掘出保存完好的猛犸象,解冻后,它的皮肤和肌肉还具有弹性。这种猛犸象在生物进化的研究中,应称为( )。

A、原始生命 B、标本 C、活化石 D、化石

4、在我国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属于( )。

A.能人 B.直立人 C.智人 D.新人

5、森林古猿从树上到地上生活的原因是( )。

A.为了更换环境 B.由于流星撞击

C.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 D、为了扩张领地

6、以下对北京猿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北京猿人能和现代人一样直立行走 B.北京猿人属于直立人阶段

C.北京猿人住在天然洞穴里,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D.北京猿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但是还不会用火

篇四:人类进化十大缺失环节

据国外媒体报道,每过几年,科学家就会发现远古人类祖先的骨骼化石,其中有露西、直立人、弗洛勒斯人等,通过研究这些不同种类的远古人类分支,让科学家更深入地洞察了人类进化的奥秘和难解之谜。

穴居人

穴居人健壮结实,能够在欧洲寒冷的地区生活。虽然他们看上去与现代人类有明显区域,但是他们存在与现代人类有相似之处:他们埋葬死者、照顾伤病者、具有语言能力,甚至懂得音乐。目前,科学家已拼凑出一具完整的穴居人骨骼,并着手研究穴居人的基因特征。

罗克麦昂人

罗克麦昂人化石首次发现于1868年法国克罗麦昂村,他们是现代白种人的祖先,属于生活距今3.5-1万年前的现代人类。他们的身高达到1.8米,额部垂直,颜面宽阔。他们擅长洞穴绘画和雕刻,成为史前人类较早期代表性作品

弗洛勒斯人

数百年以来,神话中描绘着一种体型很小、酷似人类的动物,这种动物叫做“Ebu Gogo”。科学家们很难解释这一物种是虚构的还是曾经现实存在着的。直到2003年,科学家在印尼岛屿上发现一种体型很小,具有人类特征的远古人类。之后科学家们展开了一番激烈的争论,有人猜测它是原始人类的一个不为人知的分支,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适应岛屿生活的畸形现代人类。

直立人

直立人在全球各地分布较广泛,依据一项理论,雄性直立人会敲打自己的头部,其目的是向雌性求爱。通常直立人被认为是现代人类的直接祖先,也是第一个在洞穴里生活和学会使用火种的原始人。

东非直立人

科学家无法肯定东非直立人是否是存在缺陷的直立人还是现代人类的祖先,他们的头骨比直立人要薄一些,但更加精通工具制造和使用火种。

能人

许多科学家都认为能人是像“露西”这样的类猿原始人类和更接近人类的原始人类之间进化缺少的一个环节,他们长着像猿一样的长手臂,但能够双足着地行走,他们有能力制造粗糙的工具。

傍人鲍氏种

如果傍人鲍氏种不是挑剔食物的原始人类,他们很可能会延续进化至今。在200万年前,他们与现代人类出现了进化分歧,由于他们无法适应环境中的食物,最后走向了灭绝消亡。

傍人埃塞俄比亚种

这种类似猿直立行走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距今280-220万年前,基于对他们的头骨测量,科学家推断他们是迄今发现的成年原始人类中大脑最小的一种。

篇五:人类进化史

人类进化史

人类进化史是指人与人猿存在某种亲缘关系,具有共同的祖先。约6500万年前,一颗宽度约16公里的大型陨石撞击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造成巨大灾难,当时地球上包括恐龙在内的三分之二的动物物种消亡灭绝,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原始哺乳类动物逃过劫难经过漫长岁月存活下来,之后进化。

人类起源

人与人猿存在某种亲缘关系,具有共同的祖先。约6500万年前,一颗宽度约16公里的大型陨石撞击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造成巨大灾难,当时地球上包括恐龙在内的三分之二的动物物种消亡灭绝,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原始哺乳类动物逃过劫难经过漫长岁月存活下来,之后进化。

约5000多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辐射状演化,从低等灵长类动物原猴类中又分化出高等灵长类动物(即猿猴类,如猕猴、金丝猴、狒狒与猿)。

(注:中国中华曙猿比早期高等灵长类动物猿猴类还要古老,基本属于早期猿猴,也就是说所谓中华曙猿实际上还是猴子,根本谈不上人类的起源,如果说中华曙猿是猴子的起源还差不多。)

3300万-2400万年前,从旧世界的猴子(狭鼻次目)中产生了猿。埃及发现的最早的古猿原上猿(3000万年以前)和埃及猿(Aegyptopithecus,2600万—2800万年以前)已经具有类人猿的一些性状;稍晚后的古猿化石还有森林古猿(2300万—1000万年前)分布范围较广,在亚洲、欧洲、非洲均有所发现。东非的原康修尔猿(1300万-1200万年前)已经是一种猿,是人类和非洲猿的祖先。以上古猿均为林栖动物,四肢行走,属于攀树的猿群。现存的猿中包括两个类群,非洲猿(大猩猩、黑猩猩和人类)和亚洲猿(长臂猿和猩猩),这两个类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显然,二者的分化发生在1200万年-1500万年前。 在约1000万年前至约380或200多万年前,有两种过渡时期的化石代表。一种是腊玛古猿,一种是南方古猿(许多人认为腊玛古猿是猩猩的祖先,过去在复原颌骨残片标本和牙齿分析时出现偏差。因此腊玛古猿作为过渡时期的化石代表只有相对的合理性)。 进化状态

南方古猿被称为“正在形成中的人”。

古类人猿最早出现在非洲东部南部,由原始猿类逐渐进化而来,分化为低等类人猿(如长臂猿),高等类人猿(如猩猩),古猿等.。约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使非洲东部的大地上形成一条大裂谷。大裂谷的形成把非洲分为东方和西方两个独立的动物系统,大裂谷这个阻隔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裂谷之西依然是茂密湿润的树丛,猿类为适应改变不大的环境,它们不需作出太大的改变来协调,就注定了它们迄今仍处在猿类的阶段,如大猩猩等。大裂谷以东由于地壳变动,降雨量渐次减少,林地消失出现了草原,大部分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祖先族群因而灭绝,其中一小部分惯于攀爬的猿类适应了新环境,学习在地上活动在开阔的环境中生活,形成了独特演化模式,避开了灭绝的危机。大约500万-800万年前,有些类似黑猩猩的猿类物种在雨林周围与稀树大草原连接地带成功建立了奠基者群体,并成功地进化成南方古猿。当对蛋白质和DNA差异的研究最终建立了一个分子钟后,研究发现表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分界点是在500万-800万年前(这些证据暗示黑猩猩是我们最近的亲戚),人科动物的历史从此开始。

南方古猿为了适应新环境,不得不开始双足行走,但是它们基本保持着树栖的习惯,南方古猿没有改变它们祖先的多数性状,比如个头较小,明显的性别二形性(雄性平均比雌性大50%),不大的脑,长臂和短腿。南方古猿很大程度上是草食动物,它的门牙比人类的门牙要大得多,而且臼齿也很大。

南方古猿基本有两种类型(也有学者认为有3—4种类型):粗壮型和纤细型,依身高、体重而有所区别。已经证明存在过两种瘦长的南方古猿,从埃塞俄比亚到坦桑尼亚的东非南方古猿阿法种和南非的南方古猿非洲种。这两种南方古猿的脑都比较小,大约为430-485立方厘米。南方古猿非洲种距今的年代更近,而且除了肢体的比例以外也更像人类。在南部非洲,生活过粗壮种系中的南方古猿粗壮种,在东部非洲还发现了生活在350万年前至3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鲍氏种,这些粗壮的南方古猿显得很有力气,但它们是非常平和的,可以和其他瘦长的南方古猿一同生活在同一区域。(根据解剖学进行人科动物分类的人类学家必须记住,冠以阿法种、直立人和能人名称的分类物种并不是指类型,而是指可变的群体和群体中的类群)。

完全状态

最初的人类在人类学中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我国古人类学者把这一进程分作猿人和智人两大阶段,每段再分为早晚两个时期。250万年前,热带非洲的气候开始恶化,冰期从北半球袭来。随着气候越来越干旱,稀树大草原开始逐渐变为灌木大草原,大多数南方古猿消失。有两个例外,一种情况是,某些地区稀树大草原保留下来,那里的南方古猿得以生存下去,比如南方古猿能人种和两种粗壮种。更重要的一种情况是某些南方古猿群体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一些成功的防卫机制而生存下来,对于这些防卫机制人们只能去猜测,可能会扔石头,或者使用有木头和其他植物材料制成的原始武器,有可能露宿野外篝火旁。事实上正是这些南方古猿的后裔生存下来并繁荣起来,最终进化成人属,从树上栖息双足行走转变为陆地生活并双足行走。

能人

能人()约150万到250万年前,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进化成能人,最早在非洲东岸出现,也就是所谓的早期猿人,能人意即能制造工具的人,是最早的人属动物。能人化石发现后不久,人们认识到在这个名下描述的人类标本形式各异,不应该归为一个物种,并将脑量较大

的标本分出来,称为硕壮人()。随着发现的标本数量增加,解释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能人这一名称专指小的标本。能人属标本的脑量只有450、500和600立方厘米,与南方古猿的脑量存在着重叠,而硕壮人的脑量在700到900立方厘米,显然要大得多。原先认为最早使用工具的是能人,认为应该是硕壮人,而且能人已经被归类为属于南方古猿中较晚出现的一个物种。旧石器时代开始,后经过数十万年的演进,能人最终被新品种的人类:直立人所取代而消亡。能人与后代直立人曾共存过一段时间。在非洲发现了最早的石器,叫做奥杜威文化,最初认为属于能人,认为应属于硕壮人。

直立人

直立人()约20万到200万年前,最早在非洲出现,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懂得用火,开始使用符号与基本的语言,直立人能使用更精致的工具,叫做阿舍利文化。有证据表明直立人在非洲出现的时间和硕壮人出现的时间差不多。非洲直立人种系中最早的代表是壮人(,170万年前),它最像是直立人的亚种,正是这个非洲群体大概在190万年前至170万年前之间的某个时间从非洲扩散到亚洲。约100万年前,冰河时期来临,非洲开始草原化,直立人不得不开始迁徙,向世界各地扩张,在欧亚非都有分布(海德堡人、瓜哇猿人、北京猿人都属于直立人),在非洲发现的距今最近的直立人化石(大约100万年前)已经表现出向着智人发展的趋势。注意:此时人类第1次走出非洲。约80万年前,直立人来到现代的西班牙地区,成为最早的欧洲人,约20万年前,欧亚非的直立人逐渐消失,被来自非洲的新品种人类智人取代。

智人

早期智人()约3万到25万年前,旧石器中期起源于非洲,后向欧亚非各低中纬度区扩张(除了美洲),这是人类第2次走出非洲。(大荔人、马坝人、丁村人、许家窑人、尼安德特人都属于早期智人)。直立人走出非洲后,约60万年前在欧洲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又于约30万年前演化出尼安德特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中近东。就欧洲和近东而言,几乎可以肯定是从直立人的西部群体中产生出了尼安德特人,但是东亚、南亚和非洲的直立人的情况还不是很清楚。从大约25万年前至3万年前是尼安德特人繁荣的时期,尼安德特人制造出更为高级的工具,叫做莫斯特文化。独立演化成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后来遭遇第2

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以及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彼此共存过一段时间。随着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的到来,使早期智人(包括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和独立演化成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在生存竞争中失败,尼安德特人消失的原因(气候因素、文化不占优势、被智人屠杀)到底是什么还存在着争议,通过对线粒体DNA的研究发现,在公元前46.5万年尼安德特人种系和智人种系分开。之后约6万年前,随着冰河期的到来,生存环境愈发困难,终于在约3万年前,所有早期智人被淘汰灭绝。

晚期智人()约1万到5万年,也就是所谓现代人的祖先(山顶洞人、河套人、柳江人、麒麟山人、峙峪人既属于晚期智人)。大约10万年前,一大群智人占据了尼安德特人分布的领域,一般认为这群智人来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产生于大约15万年前至20万年前。智人显然起源于非洲的直立人群体。入侵西欧的智人叫做克罗马农人,他们的文化很发达,在拉斯考克斯岩洞和肖威岩洞里留下了著名的绘画。智人(克罗马农人)出现后,他们的工具明显更加高级,叫做奥瑞纳文化。非洲直立人与亚洲直立人大概分离了150万年,就是这期间,非洲直立人获得了智人的特征。它们在5万年前至6万年前到达澳大利亚,3万年前到达亚洲,1.2万年前(据记载)到达美洲,不过有一些证据证明,早在5万年前就有人定居美洲。这是人类第3次走出非洲。这时,艺术出现,能够人工取火.。母系氏族公社,旧石器晚期,也是当今世界四大人种(黄、白、黑、棕)蕴育形成的时期,这其间,猛犸和剑齿虎灭绝。未来人类

对于人类的未来,人们有不同的观点。

恩斯特·迈尔认为,首先人类不可能再分化成若干个物种。因为人类占据了所有可以想到的生态灶。而且,人群中不存在地理隔离。今天,所有人群中的交往太频繁,无法形成可能导致成种事件的任何形式的长期有效的隔离。他还认为现存的人类物种不可能再进化成一种“更好的”物种,不会变成超人。因为虽然人类的基因型中确实存在着可以用作适当选择材料的遗传变异,但条件不同于直立人进化成智人时的条件。现代的人类构成了一个大的社会,没有迹象表明存在着任何能筛选出更优越基因型的自然选择,随着起改善作用的选择不再发挥作用,也就没有机会进化出一种更优越的人类物种。

不少人同霍金一样认为人类遗传工程,这种通过外部的非生物手段的资讯传递使人类凌驾于世界之上并使人口指数地增长,使我们不需等待生物进化的缓慢步骤就能增加我们内部纪录即DNA的复杂性,在最近的一千年我们很有可能将DNA完整重新设计,创造改良的人种。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