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8 11:14:25 体裁作文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老师的力量》读后感(二)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二)

董秋芳的学生、国学大师季羡林,称董秋芳为“平生感激最深、敬意最大的老师”,他说:“董秋芳先生的指导对我影响最大,他的指教决定了我一生的写作活动。自那以后60多年来,我从事的一些稀奇古怪的研究与文章写作虽风马牛不相及,但一有灵感则拿笔写点什么,至今已垂暮之年依然舞文弄墨不辍,完全出于董先生之赐,我毕生难忘。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我对董先生的知己之感,将伴我终生了。”

在《老师的力量》一书中,季羡林大师追忆恩师,他说:“我之所以能毕生在研究方向迥异的情况下始终不忘舞笔弄墨,到了今天还被人称作一个作家,这是与董老师的影响和鼓励分不开的。恩师大德,我终生难忘。”大师在文中细致地叙述了董老师如何赞赏自己的文章,可见被老师肯定的评语起了多大的激励作用啊!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从中得到了很多启示,我们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评语评价学生的学习、作业,让学生增强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在美术教学中,为了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对每次作业师生都进行评价: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对想象力丰富、创意独特、表达真情实感的作品评为最佳或喜欢的作品,对得到“A+”的学生作业本上可以敲上一个大拇指。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形成了竞争与合作的良好学习氛围。另外,还通过课堂作业展示,拍成数码照片在教学博客展出,让相邻班级的学生观摩等,让学生获得鼓励,肯定与嘉奖的成功体验对学习兴趣是一种正强化。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学科喜爱了,感兴趣了,才会自觉的投入很多精力去学习,才能学好。同样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否也能成为一名有力量的教师呢?让我们的学生也终生难忘——我们曾经的一言一行?

篇二:《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最近,读了《老师的力量》这本书,读了这本书感受颇深。像是与老朋友娓娓交谈,那么亲近、真切、理解,最大的受益是从工作中的辛苦与劳累感觉顿时减半,幸福感与成就感就会萦绕心头,努力学习、追求上进的愿望在不断增强。

我觉得教师的力量一方面体现在感召力上,在大多数的学生的心目中,“教师”便是权威的代名词,在孩子们的求知欲被考试、分数、名次消磨得日渐消退的情况下

作为教师的我,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做法仍是肤浅。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我觉得教师的力量一方面体现在感召力上,在大多数的学生的心目中,“教师”便是权威的代名词,在孩子们的求知欲被考试、分数、名次消磨得日渐消退的情况下,教师用他的责任感和职业精神驱赶着自己的学生艰难跋涉,教师用他富有魅力的专长促使学生跃跃欲试,进而逐渐体会学习的乐趣,那么这样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甚而能使他的学生终身受益。另一方面则是强制力,老师不应是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太阳,但可以成为辛勤劳作的蜜蜂,教育显现的作用既可以立竿见影的体现在分数上,也可以潜移默化地体现在学生日后的心怀感激上,也许我们听不到他们亲口说的感谢,但一定可以得到内心的平和与自我肯定,教师作为一种力量,他起到的作用最终应体现在对灵魂的塑造,对思想的传承,对文明火种的传递上,没有这样的使命感与道德要求,教师便只是教书匠,便对不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誓言。

作为教师,教育探索并不一定要有研究课题,如果你真是为了提高自己,为了更好地胜任你的工作,为了更好的成长,而不是因为外在功利的诱惑,那么,只要你愿意,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可进行。它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

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师,运用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有超强的责任心与耐心,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现实生活中,它也可以沉浸为一种力量。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

篇三:《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最近,读了《老师的力量》这本书,感受颇深,眼前的疑惑也似乎明朗了些。最大的受益是从工作中的辛苦与劳累感觉顿时减半,幸福感与成就感就会萦绕心头,努力学习、追求上进的愿望在不断增强。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伟大富于平凡”的道理,对于现在的教学就是抓好一个个小细节。细节实际是一种长期的准备,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是一种智慧!遇到问题现在很多的人只会想一想,发表一点意见和个人看法,而不会思考。

《绘事话童年》是关山月的回忆文章,他在其中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如何喜欢上绘画,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身边的亲人是如何教育和影响了他的成长和创作。他的父亲可以说是他的第一位老师,但对他从事绘画不仅反对,而且粗暴地压制。怎样引导孩子的兴趣,使其得到健康的发展?对于今天的老师和父母来说,这个命题同样值得深思。焦菊隐在《终身受益的小学教育》里,对自己的小学校长、国文老师、算术老师等做了细致的描绘。应该说,正是这段小学生活,培养和增强了他刻苦求学的意志。在《童年的老师》里,陈以周以细致的文笔描绘了自己童年时的级任老师——一位温柔慈爱的女老师。在陈以周的记忆里,这位小学女老师质朴无华,淡如素云,但正是这位老师给他以人格和修身的影响,并陶冶了他童年的情操。这样的老师,他的精神魅力是永恒的。《我的小学》是汪曾祺晚年写就得回忆文章。童年的回忆,丰富了汪曾祺的小说作品。通过阅读学习,我想,在小学

中受到的教育,以及遇到的人与事,其实也就是滋润着他的精神土壤。晚年的于是之在《幼学记事》中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遇到的老师,用他的话说:“他们为我启蒙,教我知道书这种东西的宝贵,使我没有胡乱地成长。”这样的表达,不仅是对老师的褒扬,也再次印证了老师正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力量所在。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作为教师,教育探索并不一定要有研究课题,如果你真是为了提高自己,为了更好地胜任你的工作,为了更好的成长,而不是因为外在功利的诱惑,那么,只要你愿意,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可进行。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

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师,运用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在对待孩子们的

时候,我们教师要有超强的责任心与耐心,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有力量的老师总是有着种种不一样的故事。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演绎了一个“师者”应有的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以是一句口号,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也可以沉浸为一种力量。读完名家们的回忆时,我在想:我能成为一个有力量的老师吗?我可以给我的学生什么样的力量?

篇四:《老师的力量》读后感(三)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三)

李可染在《谈齐白石老师和他的画》一文中说,老师写字和作画一样,从不会“信笔草草,一挥而就”。“比如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筒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使我在旁按纸的人都有点着急,甚至感到老师做事有点笨拙。可是等这些字画悬了起来,又会使你惊叹,你会在那厚实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

1947年,经徐悲鸿先生引荐,李可染终于有幸拜齐白石为师。齐白石是近代大写意花鸟巨匠,又是金石篆刻巨擘。李可染在齐白石老师身边10年,每天为老人磨墨理纸,看老师作画。白石老人的花卉,他一笔不画,但他认真学习了老师的作画态度,用笔运墨之法,还有构思之奇伟,以及大胆独创的精神。

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影响到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齐白石老人正是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授业”,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身为老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采用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吸收与利用。 “解惑”,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老师要有效地解决知识的困惑。采用恰当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而发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解惑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并使他们自己掌握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帮助的时候要留有空隙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从李可染在《谈齐白石老师和他的画》一文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力量,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熏陶与传递。

篇五:《教师的力量》读后感

爬山虎的墙

于是之在提到他童年、少年时代遇到的老师时,说到:“他们为我启蒙,教我知道书这种东西的宝贵,使我没有胡乱地生长。”这让我想到了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中的一段话:“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看来,爬山虎没有触着的墙,即使再耐寒,生命力强,都是没法生存下去的。

我想,我们教师就是那堵爬山虎的墙。一方面给学生在学习路上一种依附,让他们有学习下去的动力;另一方面就是给学生指引,让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他们的人生之路。前一种是后一种的基础,后一种是前一种的根本。我们只有给学生一种学习的依附,他们才能学习到人生的道理,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他们精彩的人生。

每个老师,都要有自己的教学特色。例如:教学朗读,教师的读法,不与时下相同,不洪亮,不加手势,可以很安静地读,从某些方面来说,学生很受用,学生自然被吸引了。又如,最让我崇拜的就是大学中的国文老教授,他们可以信手拈来中国文学史中的故事和典故。对于其中的观点,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作为学生的我,不能不去借阅各种文学史的书,虽然不能完全弄明白,透彻的了解,但是至少知道在文学史中有这个人或这部作品。所以,爬山虎的这堵墙,不是简单的用石头堆砌起来就可以的,不仅要用结实的材料,肚子里都是货,而且还要用扎实的粘合剂粘合,不断充实自己,使墙根充满养分。这样,爬山虎才能从中吸收养分,健康成长,最终爬上墙头,放眼看世界的美景。我们能做到,也应该做到。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荀子·劝学》)蓬草生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里,也会跟它一起变黑。兰槐的根是芷草,把它浸泡在臭水里,君子不靠近,普通人不佩戴。芷的本质并非不美。那是为什么呢?因为环境。环境决定东西生长的健不健康,我们教师这堵墙,就是爬山虎的环境,我们要为他们提供好的环境,他们才能健康成长,不会枯萎,不会生长地畸形,顺着平直的道路行走。

我们要时刻记住: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学生具有强烈的

“向师性”,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学生在观察教师时常常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点善举,会使他们产生无比的崇敬;教师的一点瑕疵,会使他们感到莫大的失望。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所以,一位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甚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仿效的楷模。如果爬山虎的墙是歪的,那爬山虎肯定长不直。

爬山虎的墙,学生的引导,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