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读秦灭六国之战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7:17:09 作文素材
读秦灭六国之战有感作文素材

篇一:秦灭六国之战(已校对,无错误)

秦灭六国之战

1.秦灭韩之战(前234年-前230年)

韩王安五年(前234年),秦攻韩,韩王安派韩非使秦,秦留下韩非,不久杀之。韩王安九年,即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国大将内史腾攻韩,俘获了韩王安,得到韩国的土地,以其地设立

读秦灭六国之战有感

为颍川郡。(内史腾,生卒年不明,《通鉴》作内史胜为误,名腾,姓氏不详,战国时期秦国将领。秦始皇时担任内史,治理秦朝的京师。)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韩国向秦称臣,并割献南阳一带的土地给秦国。九月,秦国派腾去接受韩国所献之地,由他代理南阳守。明年(前230年),腾奉命攻打韩国并擒获韩王安,将其国之地设置颍川郡。早在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7年)时,白起攻楚,取得郢,置郢为南郡。南郡与楚国相邻,足以拊楚之背。秦王政在消灭韩国后,准备攻打楚国,便命腾驻守在南郡。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腾来到南郡。为了严明律法,他发布了一纸极其有名的文告给县、乡。腾又命人发布文书,申明为吏之道。他的两篇文告,是近年来在云梦秦陆安令喜墓中发掘出的,文告放置在墓主头及腹部。学者推测喜应当是腾的属吏。

秦国统一天下不久,腾被任命为内史,负责管理京师咸阳的事务,大概老死于任上。

2.秦灭赵之战(前229年-前228年赵王,前222年代亡)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秦王乘赵国进攻燕国之际,派王翦、桓齮、杨瑞分两路大军攻赵,攻占了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邺(今河北磁县南邺镇)和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等9座城池城,赵国的实力大减。秦王政十三年(前234年)十月,秦王嬴政担心秦灭韩时,赵国仍有助韩的可能,再度攻打赵国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磁县西南),斩首10万,大败赵军,并杀死赵将扈辄。

赵国经过秦国数年的攻击,死伤数十万,再无组织进攻能力了,仅能退守邯郸自保,秦军南渡黄河转攻韩国,攻克韩都郑(今河南新郑),虏韩王安,韩国不战而降,秦设颍川郡(今河南禹州市)。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桓齮(音yǐ,杨宽《战国史》认为桓齮就是樊於期)率秦军在肥之战中被赵军全歼。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年),秦军分两路进攻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亦被李牧击败,秦军被斩首十余万,史称番吾之战。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赵国代地发生地震。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赵国大饥。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秦灭韩后第二年,秦军乘赵国大旱,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邯郸。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破赵军,攻占邯郸,俘赵王,赵国灭亡。赵国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拾残部,自立为代王。

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将王翦领军攻燕国,燕王喜和代王嘉联合抵抗秦军,联军由太子丹统领,兵败易水,秦军克燕都城蓟(北京)。燕王喜与太子逃至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代王嘉劝燕王喜“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李信率军在攻灭燕于辽东,俘燕王喜;不久又攻赵代残余势力,俘代王嘉。建立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和辽东郡(今辽宁省辽阳市老城区)。

3.秦灭魏之战(前225年)

秦国先后灭韩、赵和重创燕国以后,地处中原的魏国孤立无助。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秦国将领王贲率六十万大军出关中,攻占了楚国北部的十几座城,保障了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大梁居于睢水、颍水、鸿沟的交汇之地,护城河十分辽阔,五座城门皆备吊桥,地形易守难攻。魏军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王贲引黄河、鸿沟(汴渠)水灌入城内。三个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坏,居民死亡数十万人,魏王投降,魏国灭亡。秦在魏国地区设砀郡,又建置泗水郡。

4.秦灭楚之战(前224年-前223年)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秦王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秦王政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王翦因此称病辞朝,回归故里。一开始秦国战事顺利,李信攻平舆(今河南平舆县北),蒙恬攻寝丘(今安徽临泉县),大败楚军。李信在攻破鄢(今河南鄢陵县)后,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今河南宝丰县东),楚兵尾随其后,急行军三日三夜,不久楚军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告急。秦王政亲自驰往频阳,复用王翦,以蒙武为裨将,秦王自送霸上,王翦因手握六十万重兵,出征时向秦王政“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秦王政大笑;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的美田,秦王政最后答应,部下怪而问之,他说出了自己的用意:“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意思是借此消除秦王政疑惧。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领兵伐楚,坚壁不出,待楚军调动之际,大破楚军,追至蕲南(今湖北蕲春西北),楚将项燕被杀(一说自杀);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再度出兵攻楚,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翦、蒙武等出兵攻越,破越都会稽,越君投降,秦在此置会稽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市)。 补充:楚怀王二十三年(前306年),楚国乘越国内乱,联合齐国进攻越国,占领越国位于原属于吴国故地的国都,杀死越王无强,把原来吴国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并设江东为郡,越国政权被灭亡。同时越国后人流亡至浙江与福建一带与当地闽人与原住民结合后,成立东瓯国与闽越国,二者征战不休。王翦灭楚后继续南下,降越君,置会稽郡,和山东六国不同的是越国君主和政权仍然保留,只是暂时去除王号。后再次复国,直到前110年时被汉武帝最终灭亡。

5.秦灭燕之战(前226年-前222年)

秦国军破赵国以后,王翦屯军中山国故地,准备下一步攻打燕国,易水一带军容壮盛。燕太子丹派荆轲赴秦,准备以献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古代膏腴之地)的地图和秦国逃将樊於期的首级之名刺杀秦王,企图造成秦国混乱,以解亡国危机。结果阴谋败露,荆轲被肢解死。秦王大怒,于前226年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大败燕军和前来支援的代军,攻陷蓟都(北京)。燕王喜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往辽东,匿于衍水(今辽阳太子河,因太子丹匿于此得名)。燕王喜听信赵国代王嘉之计,将太子斩首以献秦国。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歼灭了逃到辽东的燕军,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6.秦灭齐之战(前221年)

公元前264年,齐王田建即位,由母亲君王后辅佐。秦国重金收买了齐丞相后胜,使齐国即不合纵抗秦,也不加强战备。秦国灭五国后,齐王才顿感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在灭燕之后率军南下攻齐,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燕国南部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几无抵抗,大军直抵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北)。齐军措手不及,齐王田建听从后胜的建议,不战而降,齐国灭亡。齐人怨王不早与诸侯合纵攻秦,仅对秦国言听计从,以致亡国,讽刺说:“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秦国统一天下,在齐地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篇二:秦灭六国的历史教训

秦灭六国的历史教训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经历了夏、商、西周三个奴隶制王朝的更迭和春秋战国漫长的分裂与征战,古代中国终于迎来了建立起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时代。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历史大变革在铁力牛耕的田野和刀光剑影的战场上拉开了大幕。

战国后期,中国走向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然而,由秦国、由秦王嬴政担负起,并于公元前221年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则是历史的偶然。也就是说,秦的统一是一系列必然趋向和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致上划分为两类:秦国的蒸蒸日上和六国的江河日下。

秦国的发展道路

1、七代明君

这七代国君并非是刻意选出来的,他们的继位都是很偶然的,有的父死子继,有的兄终弟及,昭襄王是因为秦武王举重砸死了,昭襄王活得太长把长子在外做人质英年早逝才有秦孝文王,结果秦孝文王三日而亡,由吕不韦相中在燕国做人质的“异人”,经包装后被扶上国君宝座。所以秦的统一绝不是秦始皇一人的功劳,贾谊的过秦论中说,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2、任用贤才

张仪和苏秦是老同学,有共同的老师——先秦著名的兵家鬼谷子,张仪学得比苏秦好,但苏秦出道早,苏秦游说六国连横,团结成一个军事联盟,“合众弱而抗一秦”。取得了成功,苏秦本人挂六国相印,为六国联军的总盟主,曾吓得秦惠文王15年内不敢出兵函谷关。但是被张仪用连横打破,秦国只要使山东六国中的一国“尊秦”,合纵即告破。后世(包括贾谊《过秦论》、三苏《六国论》、杜牧《阿房宫赋》)都强调合纵的失败是六国破灭的重要原因。合纵失败是必然的:一、六国没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二、六国的基本国情不同:一线国家韩赵魏在横纵与连横之间来回摇摆,而二线国家楚燕齐多采取隔岸观火(作壁上观)的态度。这客观上应证了中国即将统一的历史主流。

范雎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嬴政统一六国战争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完全依照远交近攻策略进行。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王翦、白起【秦】、廉颇、李牧【赵】),世称“人屠”,伊阕斩首韩魏联军24万,长平活埋赵国40万,赵国一蹶不振,在嬴政出生前100多年的昭襄王时期完全可以直接灭赵。据统计,统一六国战争中秦军杀人总数约120万,经白起一人之手90多万。秦国大量吸纳六国的人才,卫国很小但是出了两个国家级人才——商鞅、吕不韦。

3、变法图强:商鞅变法

内容:建立县制(郡县制的前身)将强中央集权;

改革官僚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黎民子弟可以做官。

连坐制,轻罪重罚,体现了深重的法家思想,对于巩固国家权力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秦国暴政的体现。

经济制度,废除井田制,发展农业和水利(都江堰)。

军功爵制,以杀敌的数量为加官进爵的标准,提一个头回来给你进一级,两个头给你进两级,大大加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世称“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看见六国人眼睛都绿了,巴不得多杀几个人头回去给我做官,而且秦国的军队见人就杀,不分军民,这一点导致了秦国在统一过程中受到了六国,特别是赵国军民的拼死抵抗,反正都是死,不如和你拼命。典型的例子就是邯郸保卫战,赵国军民同仇敌忾,打败秦军,这是战国后期六国对秦国取得的罕见胜利。

4、方针正确:远交近攻,连横政策

5、高明战术:反间计和金钱战

秦国最后攻打赵国时,遇到赵国名将李牧的顽强抵抗,屡次战败,不得已秦国使用反间计,买通赵国大臣郭开,在赵国亡国之君赵王迁面前说李牧的坏话,扬言李牧要谋反,昏庸无能的赵王迁听信谗言,诛杀李牧,自毁长城。这就有了《六国论》中所说的“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更早一些时候,郭开还陷害了赵国名将廉颇,一锅煮了俩。长平之战时(赵国历史的转折点),赵王想请廉颇出山迎敌,但由于担心廉将军年事已高,于是郭开就买通一个使者拜访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结果买通的使者回到赵王面前,告诉赵王,廉老将军身体还好,就是一顿饭去了三遍厕所。这一说赵王犹豫了,觉得廉颇还是老了,结果长平之战没用廉颇用了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战败,45万人被活埋。

金钱战,收买了齐国末年的权相后胜,后胜劝齐王建投降,当时秦国对齐国采取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如果齐国不投降,虎狼之势兵临城下,如果齐国愿意投降,给齐王建500里地,做一个“封君”,威逼利诱之下,齐国不战而降。而齐王建也被送到秦国给他的“封地”,实际上是一片松柏林,周围严防死守,与世隔绝,齐王建最后被活活饿死。

6、秦王嬴政本人的才能:

我们都知道嬴政是一个焚书坑儒的暴君,但是其实他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是很谦恭的,他唯一自大了一次——在灭楚之战前嬴政问当时初露锋芒的战将李信“让你去灭楚要多少人马”李信答:“20万足矣。”回头老将王翦,答曰“非60万不可。”(当时秦国的兵力总和)然后嬴政派李信灭楚,大败。嬴政向王翦低头认错,请他出山,给他60万大军,要钱要地要车要房子都给,结果王翦不负众望三年把一个庞大的楚国给灭了。

王翦回国后安享晚年,寿终正寝。王翦和其子王贲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开国功臣,六国中除了韩国,剩下的五国都是被王氏父子所灭,居功至伟。我们想想,历史上的名将,白起是什么结果?被昭襄王杀了。李牧是什么结果?被赵王迁杀了。韩信是什么结果?被刘邦杀了。而秦王嬴政这个暴君没有杀过一个有功之臣。这点胸襟气量是很不容易的。

六国的错误百出

唐朝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六国的土地、人口、军队、人才都几倍于秦国,但是最后被各个击破。如果说秦国的强大是创造了中国统一的历史必然,那么,六国不断地犯错误,则是秦的统一的催化剂,大大加速了秦国统一的进程。

1、三家分晋:

六国犯的第一个大错就是三家分晋,如果韩赵魏三家不分晋,把一个强大统一的晋国摆在秦国门口,秦国就不能兵出函谷关,那就没秦始皇什么事了,统一中国的很可能是晋国。而分出来的三家都不能和原来的晋国相比,而且三晋的生存环境用那么恶劣,我们叫做“四战之地”。特别是韩国,自己本来就那么弱,四面是四个大国,就快被挤死了,所以三晋分家致使三晋成了最早被灭的三个国家,而三晋里面最早被灭的就是韩国。

2、昏君辈出:

秦国的优势往往就是六国的劣势,昏君辈出我们主要将赵国,赵国是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战争中唯一一个敢于秦国过招的国家,赵国很能打,赵国有中的四大名将廉颇、李牧,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将领叫赵奢,就是长平战败的赵括之父,赵国也处在四战之地四周有秦、齐、燕、胡人,在北方还有一个国中之国叫做中山国,中山国虽然小但是很强被誉为“千乘之国”(一千辆战车的国家),所以赵国时刻六国之中抵抗最坚决。

赵国的创业之主——赵武灵王,这个人很厉害,他主导了赵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改革——胡服骑射:穿着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的骑射骑术。显然这是一场军事改革,这场改革使得赵国的军力大大增强,逐渐平定了北方少数民族,胡人纷纷向赵国称臣,献马献兵,所以改革非常成功。赵国强大到什么程度,不但灭了中山国一雪国耻,而且赵武灵王曾经扬言要灭掉秦国,他知道秦不除日后必成大患,他也是战国后期唯一一个提出灭秦的国君。赵武灵王文韬武略但是一生没有称王,赵武灵王是我们后世给他的敬称。但正是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人,偏偏前明后暗,由于没处理好废长立幼的问题导致沙丘兵变,自己被杀。后来的赵惠文王——守业之主,没有损失也没有作为。赵孝成王——毁业之主,不用廉颇用赵括,赵国年轻的男人都死在长平了。赵王迁——败业之主,听信谗言,诛杀李牧,自毁长城。

3、人才匮乏:

人才匮乏分三种情况:

一、真的匮乏,比如燕国。什么都没有。

二、生不逢时,主要讲韩国。韩国出了两个思想家,一个申不害,一个韩非。申不害,主持了申不害变法。韩非是个真正的人才,先秦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比商鞅和李斯厉害多了。但是韩非怎么能到亡国的时候才登上历史舞台呢。韩非很可惜。

三、最严重的人才流失,主要讲魏国。魏国是战国时期最早变法,最早强大起来的国家,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魏国也是人才最齐全的国家,赵国净名将:廉颇、李牧、赵奢。韩国两个思想家:申不害、韩非。魏国堪称谋臣如云,武将如雨。但是都流失了,我们来列举一下魏国流失了那些国家级人才:

商鞅,祖籍卫国人后来到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官,公叔痤告诉过魏王,商鞅太有才,要么重用他,要么杀了他,不能让他到别过去。结果魏王放走商鞅,商鞅变法是秦国强大起来。

吴起,战国时期重要的军事家,他还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文武双全,从魏国流失了以后到楚国,被楚悼王重用进行了吴起变法,楚国强大了起来。

孙膑,我们熟悉的是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减灶计。受庞涓的迫害投奔了齐国,结果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大败庞涓,战国前期强大的魏国一蹶不振。

范雎,政治家中的战略家,战略家中的政治家,从魏国流失到秦国,受秦昭襄王中用,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

信陵君,战国四公子(春申君【楚】、孟尝君【齐】、信陵君【魏】、平原君【赵】),所谓公子就是国君的儿子,只不过不是长子,不继位,信林君是战国四公子中公认的最有才能的一个,主要事迹就是“窃符救赵”邯郸之战的时候,另外于前247年,也就是秦王嬴政即位的那年,导演了一场燕赵韩魏楚“五国合纵攻秦”,大败秦军,这是苏秦的合纵战略的成功运用,也是战国后期,在离统一六国仅有26年时六国对秦国的一次罕见的战役性胜利。 这让秦国很难办,结果秦国还是那一手,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反间计,魏王果然中计,把信陵君革职,三年后死。

信陵君死后,秦国水淹大梁,魏国灭亡。魏国灭亡是水到渠成的事,流失了多少人才:商鞅、吴起、孙膑、范雎、信陵君。这些人哪一个不是国家级人才?哪一个不是两院院士?

4、变法不力:

魏国 李悝变法

秦国 商鞅变法

楚国 李悝变法

韩国 申不害变法

赵国 胡服骑射

一、不思变法——齐国:老牌诸侯国,首封之君是西周开国功臣姜尚(姜子牙),拥有上千里土地,数十万雄兵。为什么齐国不思变法呢?原因是它占尽了天时地利,山东的土地非常好,人口众多,而且离秦国最远,是远交近攻策略最大的受益者,没有危机感。我们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根本不“穷”,没有改革动力。后期 不用武力 事秦谨与诸侯信 举国投降 不思变法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 齐国人写的

二、重点不对——韩国 申不害变法:中心是“术”(权术),注重国君对大臣的驾驭能力,但是没有富国强兵。韩非变法的中心是“法”(制度),这才是真正的社会改革,可惜韩非生得太晚,如果韩非与申不害交换一下时代,韩国即便避免不了被灭的命运,但也不至于被灭之前一次有效地抵抗都组织不起来。

三、缺乏支持——楚国 吴起变法:吴起变法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是效果没有商鞅变法那么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缺乏支持。变法是一定会触犯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所以只有获得拥有国家权力的国君的支持,变法才能进行,而国君对变法支持的力度很大成程度上取决于国君寿命的长度,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时候21岁,在位24年,而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的时候已经是要死的人了,果不其然楚悼王一死,楚国的贵族反对派立刻反扑,使得吴起就在楚悼王的灵床前面被乱箭射死,结局是非常惨的。

5、大势不明,国策错误: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大势是什么:春秋时期的大势是争霸,战国时期的大势是统一。

韩赵魏三家分晋是先秦时期以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的分裂。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在这个大势之下,诸侯都用这样一个想法:要么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承担起统一大任,要么看准了哪个比较强的国家我把它打压下去,诸侯都不愿意看到一国变得太强。在这种情况下犯错误的有两个国家——齐国和燕国。

齐国滥用武力。战国后期独吞了宋国,实力大大增强,结果导致燕赵韩魏楚五国合纵伐齐,最后韩赵魏楚都是从齐国各割了一块地就走人了,只有一个最不晓好歹的燕国,反手灭了齐国长达五年。齐国和燕国有世仇,历史上齐国灭了燕国三年,这次燕国灭了齐国五年,五年后齐国大将田丹用火牛阵大破燕军,齐国复国,但是从此一蹶不振。齐国后期在大政方针上的错误是不用武力“以地事秦”,结局是不战而降“终继五国迁灭”(苏洵《六国论》)。

燕国趁火打劫。弱齐。乱赵。长平之战以后,赵国最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派兵去攻打赵国,忽略了唇亡齿寒的道理,赵国是燕国的西南屏障。它做的两件事那件不是给秦始皇帮了大忙。虽然燕国最后还垂死挣扎了一下:派了个荆轲去刺杀秦王,失败了。最后秦国大兵压境的时候,燕国的亡国之君燕王喜逃到辽东,为了苟延残喘把他的亲生儿子、荆轲刺秦的幕后主使太子丹的头先给嬴政。作为一个国君,作为一个父亲,何等荒唐啊!他居然将燕国覆灭归咎于荆轲刺秦,不知道秦国灭他是大势所趋,是既定方针。

6、政治腐败:

是六国普遍存在的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昏君辈出,奸臣当道(郭开、后胜)。

秦灭六国的历史教训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3、实际基础上的改革是国家发展的最大福利。

4、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5、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篇三:读秦始皇传有感

读《秦始皇传》有感

——我对秦始皇的认识

我一直不愿意评价一个人。因为在我看来,对于每一个头脑清醒的正常人来说,他们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必定有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及目的。人不可能是完美的,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这次是个例外,在读完由张分田编著的《秦始皇传》之后,我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出发,深刻的思考了秦始皇为何能在短短的实际执政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上承千年,下启千年。吞灭六国,缔造秦朝,结束了数百年来“天下共主”名存实亡的政治局面。第一次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大帝国。而又在他死后不久,又出现了第一次皇权变异,爆发了第一次庶民革命,从而导致第一次大帝国的覆灭。在我看来,这些“第一”或多或少都归因于秦始皇。

自古以来,人们对秦始皇的是与非、善与恶、功与过的态度褒贬不一,一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在这里,我暂且不论别人是怎么看待秦始皇的。我只想谈一谈自己对秦始皇的认识。

他的身世,在这个世界上,可能除了吕不韦与赵姬清楚之外,我们无从得知。幼年的他,物质生活还是相当富裕的,但生活的复杂多变,他的经历自然惊涛骇浪,险些丧命于襁褓之中。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十二岁便继承了秦国王位,二十一岁亲政。亲政后不长的时间里,基本上扫除了秦国内部的政乱,从而一步步横扫六国,统一了天下。可见秦始皇确实是一代枭雄,其肯定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在当时的七国国君中,必然是一个明君。因为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成就帝业者,必有霸王之佐,辅成霸业者,必有王佐之才”所以,要想在当时七国混乱的局面下获得一大批贤能之才,并非一件容易之事。但,秦始皇做到了。在他的身边,由一大批军政素质极高的王霸之佐和善战之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人的谏言及誓死效命,秦始皇会取得“千古一帝”这个称号吗?显然不可能。但为何他能获得这些人的忠心耿耿呢,这就必然得从他当时的政治远见及贤能程度来考虑。可见他在统一六国的时候确实在人格上有所魅力。我们现在大部分对秦始皇的第一印象就是“暴君”对群臣是乱杀无辜。但是,我们好好想想,如果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时候对群臣都是乱杀无辜,那么还有谁敢去为秦始皇死心塌地的去效命呢?事实上,当时的秦始皇实行的一条律法就是“谏者不诛”因此,秦始皇便拥有了像王翦父子,蒙氏祖孙等贤将誓死为他效命。从而便在短短的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毫无挑剔的完成了历史所赋予他的使命。由此在世界史,中国古代文明史,中国政治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法制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工程史等诸多方面名垂千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类似影响的人物屈指可数,而在中国古代史上则堪称独一无二。真不愧“千古一帝”

人一旦取得一定的成绩后,有些骄傲肯定是难以避免的,更何况这么多荣耀一下子蜂拥而来,秦始皇未免也有些受不了。他开始了封禅,寻求仙药,焚书坑儒等一系列政治事件相继发生,因此使得战后国基并不稳固的秦朝再一次遭到创伤,于是在他死后不久,又加上一系列朝内政乱,使得秦朝转眼间覆灭。从当时秦始皇一系列的暴政来看,秦始皇,确实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从而表现出了他暴虐的一面。

但我们回过头来想想毛泽东这位伟大的人物,不也有秦始皇如此的经历吗?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中国的发展不也在很大程度上被阻碍吗?所以在我看来,秦始皇不愧为“千古一帝”。至于有人用“暴虐”一词将秦始皇一句骂倒的观点,我绝不赞同。

再对比一下唐太宗与秦始皇,总结最后的一个结论:若想在霸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必须得胜不要太骄,时刻保持一颗冷静的看待问题的头脑。

篇四:读“大秦帝国”有感

读《大秦帝国》有感

大争之势,实力为先,自秦穆公后,秦经历四代之乱,国力大弱,天下鄙秦。秦国可谓内外交困,几近亡国灭种之秋。然而乱世出英雄,自秦孝公商鞅变法、励精图治,又经四世,传至始皇帝,终灭六国而一统天下,秦人用自己的血浇注了一座宏伟的大秦帝国。

古语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大秦帝国历史,思企业发展之路,感慨良多。

秦之所以能灭六国而实现一统,与秦人的坚韧不拔、团结一致的精神密不可分。商鞅改革前,秦国积贫积弱,一直被压制在函谷关外而进不得中原一步,面临着被中原诸国瓜分的危险。秦国此时虽弱,但秦人却个个血性十足,国内上下一心誓要卫秦,“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正是秦人以“共赴国难”的决心保卫国家,让中原诸国虽有分秦之心却始终难以越过函谷关。一个国家的精神是民族之魂,可以在危难之际迸发出无穷力量;一个企业的精神则是企业文化,也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企业文化不应只是企业为了面子而走走过场,而应该真正让企业员工感受到归属感,从而发自内心对企业产生深深的责任感,对企业长期发展目标产生认同感。只有使企业文化真正具有了向心力,员工才会像秦人“共赴国难”一样愿意为了企业无私奉献。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和认同感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议题。

厉经国难,秦孝公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国内王亲贵胄的激烈反对,任用商鞅变法图强。为了变法能够顺利进行,凡是不依变法者,

秦孝公都严惩不贷,流放太子,判太傅以劓刑,孝公为变法“尽公而无私”,此等胸襟气度,令人钦佩。“士为知己者死”,商鞅得孝公信任,主持变法,虽万难而不悔,一生致力于变法、护法,历经多年,使秦人尽依法而行,并且最终死在自己制定的法律之下。但是变法终于使秦国兵强马壮,为后世秦国灭六国而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做为企业,也要不断改革创新。面对困境之时,要破旧立新,寻求新途径新方法,让企业走出困境;企业快速发展时,要时时居安思危,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改革创新,不沉静于过去的辉煌,不拘泥于曾经的成功经验,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企业才能一直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不被市场经济淘汰。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商鞅作为法家集大成者,在秦国实行变法,以加强王权为轴心,以富国强兵为目的,以严刑峻法为手段,使秦国事无巨细,均有法可依。从某种意义上讲,做到了今人所说“依法治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商鞅变法改变了一直以来“刑不上大夫”的弊病,“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企业来说,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各种规章制度。制度就像地铁的铁轨一样,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按照制度办事,企业这辆高速行驶的列车才能正常运转,否者就会车毁人亡。此外,完善的制度也是抑制腐败的有效手段。在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和完善现有规章制度,使公司大小事务都做到有法可依,同时继续深化制度的执行力和权威性,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大秦帝国》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一个帝国的历史,我们更应该从中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发现管理好一个企业的方法。

篇五:关于商鞅变法和秦灭六国的一些看法

关于商鞅变法和秦灭六国的一些看法!

商鞅本为卫人,在魏国师从丞相公叔痤,学习律法知识,最后逃到秦国,受到了秦孝公嬴渠梁的重用。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一共进行了三次变法,包括禁止私斗,按军工受爵,迁都咸阳等等!

在商鞅的变法下,秦国不在是一个边陲小国了,而逐渐成为了可以和东方六国一起称霸的战国七雄!

战国前期,魏国是一等一的大国,垄断了霸主地位!主要人物有公叔痤,龙贾,公子卬,晋鄙,庞娟,在这些人的努力下,魏国呼风唤雨,打压其他国家,尤其是秦国,被夺走了河西之地!商鞅变法后期,秦国已经训练好了新军,可仍然不是魏国的对手,但在此时,战争的天平开始向秦国这边倾斜。原来是魏国想要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开始干预各国变法,甚至消灭各国,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公元前353年,围魏救赵开始了,赵国虽然也不是很弱,但赵国抵挡不了魏国的进攻,开始到处求援!齐王答应救赵,以田忌,孙膑为主要将领,出动大军30万开始了援救计划。

围魏救赵就开始了,齐军猛攻大梁,庞涓率兵救援大梁,孙膑,田忌在马陵道设伏,大败魏军。魏国的失败,不仅能解了赵国的危难,更重要的是这场胜利更有利于秦国的崛起。秦孝公已经开始有收复河西之地的想法了,但商鞅却认为还不是时候。因为此战虽败,但魏国的霸主地位仍然存在,此时用兵,魏国为了提高士气,会把注意力转到秦国,而这对秦国是很不利的。秦孝公觉得商鞅的想法正确,于是继续走自己的富强之路。商鞅有言,十年间秦国不能出函谷关于魏国争雄,但是除了一种情况,那就是魏国再次大败!

战争是公平的,不管对胜利的一方还是对失败的一方。战场上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机遇再次垂青秦国。

围魏救赵10多年后,即公元前342年,庞涓又带领10万大军、1000辆兵车,分3路攻韩。韩国也在进行着变法,正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韩国在申不害的带领下,进行了变法,申不害注重军事方面的改革,训练了新军,可是申不害的变法不彻底,导致训练的新军外强中干。在庞涓的猛

攻下,训练的几十万新军彻底打垮,损失惨重,韩国岂是魏国的对手,在庞涓的进攻下,韩国向各国求救。救援的还是齐国,主将还是田忌和孙膑,还是以前的方法,不过这次不是围魏救赵,而是围魏救韩了。这次的结果是魏军大败,连主将庞涓也自尽了!而此时的魏国庙堂仍然沉浸在霸主的梦境中,依然自大自狂!

这下秦国的机遇真正到来了,秦国又通过这几年的变法和发展,国力越来越强大,秦国可以真正的收复自己的河西之地了,继而可以东出函谷关和东方六国争雄了!

在秦孝公和商鞅的商量下,决定由商鞅带领新军收复河西之地。这次魏国的主要将领是公子卬和龙贾,晋鄙,公子卬和龙贾不和,在这次战争中,魏国见识了秦新军的战力,明白了自己已铸成养虎为患的大错,可此时已晚,属于魏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大地将迎来一个新的霸主,只到这个霸主灭掉六国,这个新霸主就是秦国!

秦孝公不久变便去世了,接着商鞅被车裂,千古君臣就这样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秦孝公亡之后,秦惠文王嬴驷继位,实现了一个大的转变,有公变成了王。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张仪,不仅打通了中原通道,而且夺取了魏国的河西郡和上郡,攻灭了巴蜀,占领了汉中,使秦国的领土面积骤然扩大了数倍。更重要的是,巴蜀、汉中与秦国的本土关中一样,是当时第一等的良田。

秦惠文王亡之后,其子嬴荡继位,史称秦武王,这位王喜欢和别人比力气,最后绝膑而死,英年早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武王绝膑。秦武王亡之后,其弟秦昭襄王嬴则继位。昭襄王在位时间是秦历代君主在位时间最长的,昭襄王在位时,重用范雎和白起,司马错,继续远交近攻的国策,并且消灭了东周,消灭东周表明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决心!

秦孝文王嬴柱继位不久卒,秦庄襄王嬴楚继位,在位时间也不长!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去世,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

嬴政的继位,为东方六国敲响了亡国的丧钟!嬴政继位初,大权旁落在相父吕不韦手里,随着嬴政的逐渐成长,他对吕不韦与母亲赵姬的事情越来越清楚,心里也越来越憎恨吕不韦!而吕

不韦也渐渐地感觉到这一点,于是乎向赵姬推荐了嫪毐,推荐了嫪毐之后,才渐渐的从赵姬的手里摆脱出来!

嫪毐在赵姬的帮助下,得到了长信侯的爵位,慢慢的与相国吕不韦分庭抗礼!公元前238年,嫪毐发动兵变,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诛九族,嫪毐和赵姬的两个孩子也被秦王杀掉了。因为这件事,吕不韦也收到了严惩,因为秦法规定,被推荐的人如果违法,推荐人也要受到惩罚。而嫪毐正是吕不韦推荐给赵姬的,吕不韦被贬官,流放蜀地,时间不久,就饮鸩自尽,为后人留下了他的《吕氏春秋》。赵姬和吕不韦,嫪毐之间的淫乱事情,给秦王嬴政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很大的创伤,秦始皇一生没有立皇后,可能与这些事情有关,生在帝王家,也有他的不幸!

相传吕不韦《吕氏春秋》写成之后,有人建议他把《吕氏春秋》改为《秦氏春秋》,告诫他为人处世要低调,这样才能长久,可吕不韦却没能听得进去。可不管怎么说,吕不韦对整个秦国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扶持了秦王,为秦王扫六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平定了嫪毐叛乱,流放了吕不韦之后,整个秦国被嬴政牢牢地掌控在了手里。他重用李斯,尉缭,王翦,王贲等优秀人才,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攻克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具体过程就不写了,这些大家都耳熟能详)

面对悠悠青史,它能教会我们许许多多的道理!月满则亏,一个容器只能装一升水,当它满的时候,也就是水减少的时候,甚至是容器破裂的时候,秦强大了那么多年,最终一统以后,仅仅维持了十几年。一个人也是这样,不可能一直处于事业的顶峰,当成功时,就应该愈加小心,这样才能维持成功更多的时间!一个家族也一样,不可能代代出伟人,也不可能代代都是庸人,这乃人间亘古不变的真理!

记得《大秦帝国》上,秦孝公问商鞅,秦国还是比魏国贫穷,我秦国的战力是否真的已经超过魏国,商鞅说,“财货丰厚,历来不是国力之魂,国力之魂在于,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只有官员和人民一条心,相亲相爱,根基才会牢固,祖国才会强大,这才是和谐社会的真正目的!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