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乱欲人生1-2全本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1:20:41 作文素材
乱欲人生1-2全本作文素材

篇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全本1917-今

第一编 运动中的新文学(1917——1927)

导引

1917-1927年是中国新文学运动兴起与迅速发展的十年。

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文学革命爆发的原因:(1)为适应当时“民主”“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必然结果。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祈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2)是适应中国文学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3)是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本编基本知识点:

1. 文学革命的基本主张

围绕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宗旨,文学革命从现代语言形式的建构和现代思想观念的确立两个方面阐明了立场和观点。胡适偏重现代语言形式,提出文学改良的“八事”着手:(1)须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须讲求文法;(4)不做无病之呻吟;(5)务去滥调俗语;(6)不用典;(7)不讲求对仗;(8)不避俗字俗语。陈独秀偏重思想观念提出“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立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文学革命的主张得到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人的积极响应。

2. 反对新文化与新文学的保守势力

在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中,遭到了旧文学势力的坚决反对与抵抗。林纾是最早出来正面斥责文学革命的。1919年他写了《论古文白话文之消长》 《致蔡鹤卿太史书》,对推行白话文运动大张挞伐,李大钊、鲁迅等也发文谴责他倒行逆施的保守行为。《新青年》还将林纾含沙射影诅咒文学革命领袖的小说《荆生》全文转载,在国内逐条批驳。1922年,“学衡派”对文学革命进行了更多的攻击,梅光迪的《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的《论新文化运动》,胡先驌的《评尝试集》,都站在反对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激烈驳斥新文学提倡者。对此,鲁迅发表了《估学衡》予以反驳,许多新文学的拥护者也先后撰文批驳“学衡派”。1925年

“甲寅派”的章士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反对“白话文学”,重新提倡“读经救国”。新文学阵线全力反击,撰写了许多批判“甲寅派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批驳了“甲寅派”阻挡新思潮的本质。

3. 文学翻译活动

1917年《新青年》刊登屠格涅夫、龚古尔、契诃夫、易卜生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六号刊出易卜生专号,发表《娜拉》 《国民公敌》,“五四”时期许多新文学作者都曾仿效易卜生的问题小说和问题剧,从事关注现实生活的创作。此外,《小说月报》 《新潮》 《少年中国》 《文学周报》也大量刊载了翻译的作品和理论。随之而来的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的文学思潮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刚刚兴起的现代文坛。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冰心等作家都在外国作家的影响下写出了最早的小说、诗歌、散文;田汉、丁西林等也在外国话剧的影响下成为中国话剧的开创者,并创作出中国早期的剧作。

4. 主要的社团流派与文学期刊

1921—1927年间,涌现出不少文学社团和新型文学期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风格不同的创作流派,这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队伍,=已经从初期少数先驱者发展成强势的阵容;新文学运动主张从侧重否定、颠覆旧文学、侧重理论倡导走向了侧重建设新文学、侧重创作实践的阶段。则各时期主要的文学社团和文学期刊有:

文学研究会 1921年在北京成立,发起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筠、许地山、王统照、周作人等12人。沈雁冰接编改造的《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另创办了《文学旬刊》与《诗》月刊,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理论批评上,主要是沈雁冰;文学创作上有冰心、庐隐、叶绍筠、王统照、王鲁彦、许杰等作家。它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观念上主张“为人生而艺术”。

创造社 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先后创办了《创造季刊》 《创造周报》 《创造日》以及后期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后期转向革命文学的提倡上。

早期新月诗派 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徐志摩、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最初只是一个社交性团体。后逐渐分化形成一个诗人群,被称为早期新月派。以1926年4月创刊的《晨报》副刊《诗镌》为代表刊物。思想上倾向于自由主义,因提倡新格律诗,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代表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梦侃、孙大雨等。

其他还有语丝社、湖畔诗社、民众戏剧社、浅草—沉鈡社、南国社等。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等象征主义诗人群有自己的创作主张和独具艺术风格的创作,被后来的研究者称为象征主义诗派。

第一章 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

第一节 鲁迅的人生与文学

1903—1908年间,在日本发表了早期的六篇论文,初步体现了其“立人”理想。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1927—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中。

鲁迅对中国文化事业的的巨大贡献:他领导、支持了语丝社、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第二节 鲁迅的小说

《呐喊》、《彷徨》两部集子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代现代文学主题题材的先河,不仅有“表现的深切”,而且一篇有一篇的形式,有着“格式的特别”,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始和成熟。两部小说集对国民性的批判、对看客的剖析、对孤独者的刻画具有典型意义。

第三节 鲁迅的散文

《朝花夕拾》和《野草》分别代表了“闲话散文”和“独语散文”在“五四”时期的成就。

第四节 鲁迅的杂文

鲁迅的杂文构建了他出入于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心理、民俗等众多学科的宏富世界,成为中国社会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而这些杂文,“有着时代的眉目”,,算是小说之外的另一种反应“中国的人生”和“中国的灵魂”的镜子。

思考题:

1. 试分析《呐喊》、《彷徨》的题材以及其小说的的结构模式。

2. 仔细阅读《野草》和《朝花夕拾》,各选取一两篇文章进行赏析,“体会鲁迅的“闲话风”和“独语风”。

3. 试分析《故事新编》的油滑特征。

4. 鲁迅杂文自其面世至今,遭到了很多否定性的评价甚至谩骂,从当年的“刀笔吏”、“睚眦必报”、“不满于现状的批评家”,到当今的“鲁迅骂好人”之类。说说你的看法。

第二章 白话新诗的创立发展与郭沫若

黄遵宪、梁启超领导了“诗界革命”,主张新诗应通过诗人的感受来表现自己的时代,“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或“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他们对旧体诗有一定的改进,但没有突破古诗格律的束缚去开创诗歌的新形式,终归于失败。但是这场诗界革命对早期白话新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胡适的尝试下诞生了中国的现代白话诗,众多响应者促成了早期白话新诗运动的迅速兴起。郭沫若《女神》的出现,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进一步发展了白话

新诗。其后的“湖畔”诗歌、“小诗”创作热都为白话新诗注入了活力。

第一节 白话新诗的创立发展

白话新诗的创立标志着中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历史进入了现代社会的新诗里程。

1917年2月,《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1918年1月,《新青年》全面改用白话的四卷一号上,刊出新诗9首,其中有胡适的《鸽子》、《一念》、《景不徙》和《人力车夫》,沈尹默的《鸽子》、《人力车夫》和《月夜》,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题女儿小蕙周岁日造像》,这批新诗正式宣告了中国现代诗歌的诞生。

继《新青年》之后,《每周评论》、《北京晨报副刊》、《新潮》先后刊登白话新诗。在白话新诗的创立发展过程中,胡适、刘半农、康白情、俞平伯等都是早期白话新诗的代表诗人。

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

早期白话诗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创立开拓了道路,也为现代诗学做出了理论上初步探索,其贡献与局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与古典诗歌相比,大大拓展了诗歌的表现内容。受“诗界革命”、西方先进思潮和“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早期白话新诗大都具有反帝反封建,提倡民主、自由和科学,面向社会人生,诅咒黑暗现实,控诉封建礼教,鼓吹婚姻自由,张扬个性解放,表现自我等新的内容和时代精神,使其作品开始具有一定的现代气质。

(2)从早期白话诗的实践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创作主张。胡适1919年的《谈新诗》可以视为早期白话新的纲领性文件,主要主张有5个方面:用白话写诗;诗体大解放;废除格律,强调自然韵律;倡导具体做法;强调时代精神。这些主张反映出早期白话新诗的艺术追求,并形成了白话入诗、诗体多样、自然地音节、具体的做法等艺术特征。早期白话诗的诗歌理论为中国现代诗歌理论奠定了基础。

(3)早期白话诗的局限与误区。创作重白话而忽视诗意和诗艺,偏重叙述和说理,艺术上存在着严重的“非诗化”倾向。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的联系,为中国新诗的发展留下了较多的隐患。

篇二:马克思——自考一考通题库全本大题

绪论

简答

1、 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 任何新的理论和学说,都必须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以前人的思想所达到的

终点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

(2)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以及

其他成果,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既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

的基础上创立的,又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各个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2、 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1)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

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

(3) 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

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在

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了高热惊厥斗争的实践经验,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做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 简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1) 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

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2) 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的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对马克

思主义的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的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

(3) 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

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产生160多年来的历史过程中,它的创始人和后继者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使其获得新的生命,采取新的形态,从而形成了一部内容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之中

4、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的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再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5、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

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丧失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6、 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

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 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

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

(3) 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指导

(4) 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

验,增长新本领,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7.简述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

(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8、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1)是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教条还是作行动的指南,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

(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3)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有许多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乱欲人生1-2全本

9、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论述

1、 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

时代的变化、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2)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3)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在领导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

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

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1、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

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3、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解释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3)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

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的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3、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

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2) 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

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它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

(3)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

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

(4)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

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做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于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第一章

简答

1、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

的内容:1、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2) 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 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1)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唯心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

(2) 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又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 简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1) 机械性

(2) 形而上学性

(3) 直观性

(4) 不彻底性

4、 为什么说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1) 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

(2)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5、 简述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存在的意义?

(1)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不同的事物

(2)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3)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6、 简述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以及它们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时间

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2)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

无际。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务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

(3)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其绝对性、无限性

存在于相对性、有限性之中,无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之总和,就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

7、 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1)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3) 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

8、 简述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1) 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2) 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3)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9、 简要说明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1) 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劳动改变了古猿的生理结构,创造

了人的手和脑,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2) 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存在,就必须解决人们

吃、穿、住、用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3)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实践的持续进行,使生产力不断发展。处理社会

关系的实践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得以解决,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科学实验的进行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10、 为什么说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活动,人与人之间就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从而就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去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就是用物质的原因去说明社会历史,这才有了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11、 为什么说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是一切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存在,就必须解决人们吃、穿、住、用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如果体质生产,人类就不能生存,人类社会就会灭亡。生产活动是人们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只有通过生产活动,解决了吃、穿、住、用的问题,人们才能从事政治的、法律的、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等各种活动,形成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12、 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1)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

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 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大意义。1、必须坚持

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2、必须抓住事物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避免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

13、 简述认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的意义?

(1) 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不要只看到某

一部分、某一方面的联系,而忽视其他部分、其他方面的联系

(2) 必须抓住事物中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对事物的联系要具体分析,要从纷繁复杂

的多种联系中找出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向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避免出现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

14、 简要说明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

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要性

(2)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3)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15、 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1) 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 发展观点和精致观点的对立

(3) 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16、 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4)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

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17、 简述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

(1)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务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2)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8、 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 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

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