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无题诗,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37:29 字数作文
篇一:李商隐的无题诗论文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内涵
人们总是觉得李商隐的无题诗就像是诗谜一样的扑朔迷离,难以猜解。其实,这不难理解,因为李商隐的无题诗与诗谜确实有一种相似的结构。下面我们就无题诗与诗谜的结构进行一番解析。 一、诗谜与无题诗
诗谜与无题诗结构有相似之处。写作时都是先有谜底,而后有谜面。按照谜底来写谜面,谜面即诗的表层描写,形成一个比喻系统,或叫象征系统。以此来象征、影射、比喻谜底,引导读者向谜底方面联想,猜测。让人从表面的意象系统(喻)去寻找深层的作者之意(隐)。如《易》中“象”之与“意”,象是比喻系统,意是象之所指的谜底和答案。象是喻指,意是所指。作者调动一切艺术手段,都是以象指意的。举一个例子来说,《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曹雪芹拟宝钗写了一首灯谜诗: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这首谜语的谜底是“更香”。燃香当然是有烟的,因此,诗谜的首句便以烟的意象,使人朝着燃香时所冒的烟方面联想。第二句是说这种烟与琴与衾无关,即指明这种烟不是弹琴时所燃的炉香,也不是薰衣被用的薰香。三句是说它不是计时用的竹筹或铜筹(即铜漏),它与鸡人(宫中报时官员,他们用的是铜筹,而不用更香)无关,但又与计时有关。四句是说它与侍女无关,也不是夜间须经常添油的油灯,但又与夜有关。五六两句是刻画更香的特征,最后两句是说,每个夜
晚,无论是风雨阴晴,时光荏苒,它都在冒烟。更香是一种为夜间打更的人特制的一种线香,每燃完一支,恰是一更,故名更香。整个谜面组成一个象征系统,而这个象征系统的指向,就是更香。然而这只是第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是它的寓意系统。整个诗谜是在暗示薛宝钗以后的凄凉的寡居命运。携两袖空烟,暗示她荣华过后,两手空空。与琴与衾无缘,是暗示她没有与宝玉琴瑟谐和、同衾共枕的命运。“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是暗指她将来长夜寂寞,无人相伴。“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是暗喻她将度过忧伤痛苦的一生。末二句是喻指,不管是阴晴风雨,光阴荏苒,她的苦痛都是无法消解的。整首诗谜典雅精工,也可以说是一首无题诗。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李商隐的无题诗: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摧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此诗的表层意象所指,显系一首写与情人幽会,而情人不至的情诗。首二句写相期约会,等了一夜,而情人不至。三四两句,恍惚中似与情人相会,醒来是一场空梦。起来写了一封情书,却无处可寄。五六两句似回忆梦中情景,与情人相会的场所。七八两句写与情人相见之难,真是如同相隔千山万水一般。此诗的谜底,显系写自己失恋。然而此诗的第二层之意,即深层之意,又似别有所指。清人胡以梅云:“此诗内容,起言君臣无际会之时,或指当路止有空言之约,二三四是日夕想念之情,五六言其寂寞,七八言隔绝无路可寻。若以外象言之,乃是所欢一去,芳踪便绝。再来却是空言也。”(《唐诗贯珠》)
这首无题诗在结构上与上面所提的曹雪芹代书中主人公薛宝钗所作的诗谜,是非常相似的,属于异体同构之作。有鉴于此,苏雪林才将他的无题诗说成是“用各种典故制成”的“巧妙诗谜”,因而戏称他为“诗谜专家”(参见苏雪林《唐诗概论》第十八章)。她的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二、猜谜与解诗
如果说写谜与写诗,属于创作美学的范畴,那么解谜和解诗则属于读者的接受美学的范畴。做为谜语来讲,每个谜语都有一定的猜解范围和提示。如“打一字”、“打一物”、“打一人名”或“打一地名”等等。有的还指出是“谐音”或是“解意”等。这些提示当然都是诗谜的作者所给的。其实无题诗的作者也是如此。只不过是这些提示有的留下了,有的没有留下。原本在作者的心中都是有的。李商隐的诗谜有两种,一个是有答案的,一种是无答案的(其实也是有答案的,就是作者没有说或不愿说)。有答案的如《泪》、《蜂》等咏物诗,答案就是题目。如《泪》: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此诗诗中不见泪字,但整篇都写的是泪的典故。诗面意象所指方向,皆让人向“泪”的方面联想。若抹去此诗的题目,它就恰似一首写泪的诗谜。清人赵臣瑗曰:“一二先虚写,一是宫娥,二是思妇。此二种人,最善于泪,故用以发端。中二联,皆泪之典故,然各有不同,三四是为人之泪者,五六是为己之泪者。送终感恩,悲穷叹遇,
尽于此矣。七八再虚写天下之泪,无有多于送别,而送别之泪,无有多于灞桥,故用收煞。”(《山满楼笺注唐人七律》)此是诗的表层义。此诗的深层义,或说引发义,当不止写泪,而是写出了自己长期沦落下僚,怀才不遇,壮志不得实现的悲伤。此诗句句咏泪,诗面的指归也在泪,故诗人以《泪》作题。
那些无答案的就是无题诗。这些无题诗,诗面大都是写艳情的,之所以题作无题,大概是诗人故作玄虚,故意将诗的表层义,说成是喻体,即暗示读者说,此诗是别有寓义的。有时诗人故意制造迷宫,让人上圈套。如诗人曾说自己的诗是“楚雨含情尽有托”以自我标榜,故意将读者的目光,从诗面中的艳词丽句上面引开,让你去猜其他的含义。至于是否真是别有寄托,当然只有诗人一个人心里最清楚。或是真的别有寓义,或者是诗人故意放的烟幕弹,而仅是写自己的情事,只是不好明白说出罢了。而索解诗篇的人(即猜谜者),却是自以为找到了提示的。解诗如同猜谜。读者的猜解则是从相反的方向进行的,是沿着诗面所指示的喻象来寻找诗中所喻指之意的。没有谜底的谜语,就可能有多种猜解。无题诗就如同没有谜底的诗谜,在读者的心中就可能有多种答案。着重于政治与个人遭遇方面的,都从李商隐与牛李党方面的关系来加以索解。而着重于从艳情方面的,都从李义山的爱情遭遇来试探。而着重于人生哲理方面的,则从李商隐对人生的感悟来解他的无题诗。
三、李商隐无题诗创作的心态
李商隐创作了那么多的无题诗,写得隐隐约约,朦朦胧胧,似可解又似不可解,似诗谜,而又没有谜底。那么,他创作的心理状态是什么呢?应是唯恐人不知,又恐人太知。为什么这样说呢?
大约李商隐所写的情事有不好公开的一面,有想让人家知道又不想让人全知道的矛盾心理。全不想让人知,何必写?不想让人全知,故写成了诗谜,让人猜解。猜对了,我心自知;猜不对,暗自高兴,说明我手段高明,你猜不着。你猜对了,我有遁词可辩,可避免现实纠纷,顾全脸面;你猜不对,也不妨碍我自己感情的宣泄,作为自己难以忘怀的情感的记录,往事的回忆。因无题诗所写的是他难于启齿的情事,而又忍耐不住,不得不吐的感情宣泄,因而只能以曲折的表现手法,语意多岐的语言,朦朦胧胧的意境,来表达他不愿明说的情怀。一方面是必须写,不写就心中憋得难受;一方面是不便写,写得太白了会惹出意想不到的麻烦或面子上也挂不住。他要写无题诗的原因是出于诗人的一种传达欲,或者说是感情与人分享的欲望,很想让情人或知情人分享他的感情的喜与忧。能知道其中隐情的人不能太多,只限于当事人或少数知心朋友。再则是出于诗人的一种表现欲,他是在用一种新的手法来创作诗歌,即以此来表现他的诗艺技高一筹,不同凡响。他的无题诗的写作,大多是出于这种欲人知又不欲人全知的矛盾心理。他的无题诗挠人心痒,逗人索解,故其诗欲显却隐,欲盖故彰,半遮半掩,羞羞嗒嗒,朦朦胧胧,使人如堕五里雾中,但又仿佛让你猜到了什么,引逗你不断地去猜,去想。
四、无题诗之岐解
诗谜一般是只有一个谜底的,但给人的感觉却是谜底不止一个。越是难猜的谜,越是这样。无题诗也是如此。无题诗的谜底,作者心中有数,只是没有说出来了罢了。但好的无题诗,也仿佛有许多的谜底,让人去猜。为什么会这样呢?钱锺书有个理论叫做“喻之多边”,即比喻有多种指向,并非与所喻指之事物皆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
篇二:论文:李商隐的《无题》诗研究
李商隐的《无题》诗研究
摘要:李商隐是唐代后期杰出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晚唐诗歌以他为代表,在盛唐诗和中唐诗后,开创了唐诗的第三重境界,即诗歌方向注重向诗人内心世界的转移。尽管第三重境界在气概上不免有式微之感,但从另外一个层面却创造了深婉精丽、富于感伤情调和象征暗示色彩的风格,开了一代新的诗风。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是他的无题诗,在他的六百余首诗中,其中以“无题”为题和以诗歌开头两字为题的准无题诗共约二十首,其中著名的有《无题》、《锦瑟》等。人们总是被其深沉无比的伤感、被表现这伤感的残缺美和遗憾美所感动。除了七律无题“万里风波一叶舟”一首是直接抒写“怀古思乡”之情以外,其他各首均以男女相思离别为题材,多抒写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有的则融入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体验,有的则抒写怀才不遇的失意。他的无题诗意境朦胧、旨意隐秘,善于摄入仙道形象,使无题诗蕴蓄着一层仙道情韵。表现为一种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达到了很高的抒情艺术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 研究
李商隐,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他把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难以为继的晚唐诗歌推向了唐诗的又一次高峰。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无题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由于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因此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说。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就是他的无题诗。无题诗中高妙的艺术技巧,精工的表现手法,表达出的深挚情感,是无题诗具有历久不衰艺术魅力的原因。阅读无题诗,或许不能完全了解其意旨,却可以鲜明的感觉其不凡的生命力,所凭借的就是李商隐独特的表达艺术。李商隐那些表现伤感情感的诗歌,于凄楚哀婉之中融入身世时世之感,追求一种细美幽约的美,诗而词化的特征比较显著,如题材的细小化,情思的深微化,意境的婉丽纤柔化。这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若单纯以诗的艺术成就来看,李商隐的无题诗已有流传千古的价值。然而李商隐的无题诗由于寓意过于朦胧,也会给人以不可捉摸的感觉,加上诗中好用典故,都给作品增添了晦涩费解的成分。对于无题诗,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是解释李商隐无题诗难解的原因,因为没有一个诗人作诗是故意让人看不懂的,后代之所以难以理解,有可能是因为出土资料不完全,或者是前人的学力有差异又妄加解释导致后代学者一知半解。现在的学术界对于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李商隐的无题诗尚有许多谜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研究。当然李商隐在诗坛的成就及贡献,则是应当给予肯定的评价。
鉴于此,我希望自己在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上,以自己的理解从以下四个角度来
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一点拙见,以飨读者。
一、李商隐为什么要写“无题”诗
这点我们主要可以从李商隐的人生际遇来谈。
李商隐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从高祖至其父亲,都只做过县令一级的小官。九岁时,父亲李嗣病故于浙江幕府,李商隐跟母亲扶柩回到郑州,家境极为艰难。唐文宗太和三年,李商隐被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赏识,聘为幕僚,自太和七年起,李商隐三应进士试。开成二年,得力于令狐绹的推荐,考中进士。这一时期,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己日趋成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同年令狐绹病逝,李商隐失去幕职,走上了人生历史的另一段历程。在这一时期,由于牵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多方受到排挤,仕途很不顺利,但李商隐并不灰心。开成四年,李商隐参加礼部试书制,被授与秘书省校书郎,正九品上。由此开始命运坎坷,仕途多舛。
自唐宣宗大中元年到十二年,李商隐走完了自己人生中最后的十二年历程。这期间李商隐由于婚姻的缘故被视为“背恩”而遭牛党排贬,加之大中五年,他的妻子王氏病故,抛下他和年幼的子女,给李商隐精神上以极大的打击。政治上的失意,家庭生活的不幸,使李商隐在精神的巨大失落中度过了几年凄凄惨惨的时光。大中九年,他随柳仲郢从梓州回长安,次年任盐铁推官。两年后罢职回郑州闲居。就在这一年,四十六岁的李商隐空怀着一腔“匡国”之志,带着一颗未遂的夙心,在悲愤和寂寞中死去,年仅四十六岁。这一时期的李商隐在创作上已达到了圆融的成熟期。政治上的坎坷,家庭中的不幸,人生里的悲苦,炼就了他的诗情,大量的政治诗,爱情诗,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的无题诗,都产生于这一时期。
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时世艰难,仕途坎坷,婚姻不幸,爱情多舛,目睹身受的政治打击,夹缝中求生存的境遇,令其饱受磨难。他的诗作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生活,抒写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无论是爱情诗,政治诗,还是咏史诗,或者咏物诗,都写得典丽精工,表现得曲折委婉。李商隐的无题诗,能用精巧的比喻,缠绵的意象,展示出他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深远寄托。但由于诗人生活在晚唐激烈的特殊情境下,他的远大理想与抱负无法实现,用李商隐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生襟抱未曾开”,甚至他对现实的评判和真情实感都不能一吐为快,而只能用隐曲晦涩的语言来表达,所以如果说李商隐所处环境的险恶和他悲惨的身世遭遇是因,那么“无题”诗则是果,其身世和所经时世是其创作的主要源泉。
二、为什么要以“无题”为题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也是集大成者。李商隐的无题诗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艺术境界。李商隐的无题诗,是指李商隐所创作的部分以“无题”命名和以诗歌开头两
个字为题目的准无题诗。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隐约、朦胧,使用典故、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表现含蓄、委婉,因此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李商隐在经历了官场的失意之后,在感情上妻子的亡故给李商隐更加沉重的打击,于是他又把自己的苦闷体现在了爱情诗上。结合李商隐创作上的唯美理念,不同意象之间的穿插运用,于是创作出了他名传千古的无题诗。无题诗以其独有的隐秘性和多义性,给人探究的欲望,诗歌的题目是《无题》,什么是无题呢,诗人什么也不想说,诗歌中的人物、地点、时间、事情,都没有交代清楚,模糊、朦胧之中让读者自己去感受。按照一般的阅读习惯,题目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途径,虽然是无题,但是这就是题。李商隐的无题诗就是通过晦涩艳丽的语言和错综繁复的意象,零乱的表现结构,把当时的诗人独有的感觉写意地记录下来,他的诗歌无论是爱情诗,政治诗,咏史诗或者是咏物诗,都写得绮丽精工,曲折深婉。不仅内涵丰富,耐人咀嚼,而且异彩纷呈,凄美绝伦。在晚唐以表达个人心情意绪而构成诗歌主题的诗坛上,他以自己天才的诗笔,抒写自己的深情与愁苦,在浓厚的感伤情绪与悲剧意识中展示出独有的李商隐式的凄婉迷离、朦胧深邃的诗境。从诗歌整体上来看隽永,让人回味无穷。
所以李商隐有些诗作都直接叫“无题”或就取诗歌前两字为题,这些无题诗是他有意为之。无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环境的;既有无法用简短的题目表达自己意境意愿的原因,也有迫于历史政治情况的原因。实际上无题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也不是统一的构思贯穿。有的是描写爱情相思,有的是身世感慨(有政治含义),有的是写朋友之间交往,有的写风流韵事。内容复杂,难以表达,诗中的意思不好明说,故而用无题,当然这也就是现代人认为李商隐的诗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
三、“无题诗”的艺术特点
(一)李商隐无题诗的独特风格
1.意象错综繁复,意境含蓄飘渺
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意象的使用上,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至于义山,这才真的是一位意象化的大师。??而义山诗中之意象则是‘缘情造物’,在义山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作者对于意象的有心制造和安排。有时在义山诗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片错综繁复的缤纷的意象,??其意象之所取材,也就特别偏爱于某些带着恍惚迷离之色彩的非现实之事物,因为唯有这些非现实之事物,才能够表现出他的哀伤幽眇的情思。”[1]这既是李商隐七律绮丽精工的原因,却也使之晦涩难解。以致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的感叹,王士祯《论诗绝句》也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抓住了义山诗意象错综的特点。其实李商隐很多诗,虽然不好懂,但是写的很美,艺术价值
很高。
下面就以李商隐的七律《无题》为例说明李商隐意象错综繁复,意境含蓄飘渺这个特点。
李商隐以《无题》为题的七律共七首,艺术价值很高。分别是“昨夜星辰昨夜风”、“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风细雨来”、“相见时难别亦难”、“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帷深下莫愁堂”、“万里风波一叶舟”。从题材风格来看,其他几首无题诗不管有无寄托,至少字面上都是写爱情,“万里风波一叶舟”却是怀古思乡,风格也比较明快,不象其他无题诗意象那么错综繁复,意境那么含蓄飘渺。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这两首无题诗是连为一体的,从字面上看写的是与女子的邂逅相遇,别后相思。因为意象错综繁复,色彩恍惚迷离,一般认为是有寄托之作。但寄托者究竟何事,就不那么能明确了。第二首直露自伤不遇的本意,比较切合实际。诗人描写了女主人公身世遭遇,来抒写女主人公爱情失意的苦闷。主人公在深夜追思往事,独自相思。这首诗用典自喻,深情款款,非常感人。细味这两首诗,可见诗人偏爱写精美幽雅的事物“凤尾香罗”、“碧文圆顶”、“金烬”、“石榴”、“菱枝”、“桂叶”等,这些意象都从侧面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美貌高雅,并用这些事物的华美映衬出人物的寂寞无聊。这样就从心理上和读者拉开了距离,用这距离产生一种美感。“清宵”是“细细长”,正是“不眠知夕永”。“羞难掩”、“语未通”都是以工笔写人物情态。“寂寥”、“消息”、“惆怅”、“清狂”等词在形音义方面增加了诗的美感。
盛唐七律多从大处落笔,意象密度不大,转折不多,一般来说景语情语有明显的分别。中唐七律虽道出人心中事,多数却嫌格调大体相近。李商隐的七律喜从小处刻画,以情造物,意象纷至沓来,给人应接不暇之感,而意境曲折深远。它是李商隐写作技巧自觉性的演进。另外,李商隐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同寻常,先不说非现实中的事物,即便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在他笔下也具有了恍惚迷离的色彩。李商隐的无题以七律为主要形式,这类无题以抒情的深情绵邈,意境的含蓄朦胧为主要特色,多采取抒情主人公内心独白的表达方式,很少叙写事件、人物和客观生活场景。从而使
其诗作语言技巧精细绵密,情感表达方式迂徐含蓄,结构布局敛约回环,意境深邃朦胧。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由上可知,李商隐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的领域:非逻辑的意象组合;把诗境虚化。这样的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极大地扩大了诗的容量,且亦会留给读者以更大的联想空间。就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而言,在中国诗史上是空前的。
2.善于用典,工于比兴、象征
用典是借历史故事来表现现实生活,这是文人创作的重要手段。尤其诗歌语言力求精炼,恰当运用典故可以在有限的字句中使包含的内涵更丰富多彩,更有助于诗歌的抒情言趣。而李商隐博学多才,对古典之事掌握颇多,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多有典故,这使得他的诗非常凝炼警策,从而在艺术上收到了独特的效果。
如《锦瑟》,中间四句各用了一个典故:第三句用《庄子·齐物论》中庄生梦蝶的故事,呈现了一种人生的恍惚迷惘;第四句用《华阳国志》中蜀王望帝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直至出血的故事,包含了一种苦苦追寻而又毫无结果的悲哀;第五句用《博物志》里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在这里具有浓厚的伤感意味;第六句出自中唐戴叔伦的“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给人一种朦胧虚幻的感觉。
这样,四句中四个典故便传达了迷惘、悲哀、伤感、虚幻的情绪体验,并与开头两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无端”,末尾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然”交相映衬,构筑起全诗朦胧、伤感地追忆华年的情绪氛围。
从上可以得知诗人善于用典而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意蕴含蓄,耐人咀嚼。 诗人虽然善于用典,但鲁迅先生说过“玉谿生清词丽句??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2]确实如此,诗人用典较多,有时典故又比较生僻,使人读来晦涩难懂,读者如果不是博学广闻之人,有的诗很难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这其实大大加深了后人理解的难度。
比兴寄托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艺术手法,历代诗人都采用比兴手法来歌其事,咏其乐。李商隐非常重视比兴寄托艺术手法的运用。诗人喜欢采用重神而轻形的写意笔法,将比兴、象征和寄托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意境曲折,寓意深隐,韵味隽永的独特意境,成为他对传统艺术手法继承与发展的一大贡献。清人叶燮评其七绝说:“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而无其匹也。”[3]这一独特的艺术境界,在诗人的无题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商隐的诗歌,善于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表现出来的寓意隐晦曲折,诗意朦胧。最突出的是抒写爱情的无题诗。
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中寓象征,把相爱双方爱情间隔的
篇三:浅谈李商隐的无题诗
浅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宜春学院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
指导老师:张晓青老师
摘要:无题诗是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作品,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
关键词:李商隐 无题诗 思想主题 感伤情调 朦胧美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感时伤事”是李商隐无题诗重要的情感特征。无题诗中的悲剧性情致与诗人对于人生的体验、佛道的感悟分不开。正是这种“亦佛亦道”的个体情感,消融了诗人的痛苦,注入了诗歌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心态,并加大了无题诗解读的难度,使得无题诗增添了朦胧之美,悲怆之美,和生命之美。
一、无题诗的思想主题
李商隐生活在国事日衰,政治腐败的晚唐时期,目睹了种种黑暗悲惨的现实,自身又陷入了党争的夹缝中而终生不能一展抱负,尽管有远大的政治志向,却无法实现。所以李商隐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当时社会弊端给人们带来的不幸,从而才能在大多数作品中尖锐的揭露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反映唐王朝衰颓期危机四伏的时代面貌,表现那一时代被压抑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的命运和心理,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但由于客观现实环境又不允许他大声疾呼、慷慨陈辞,宦官的淫威,党人的排挤,都给予他许多有形无形的压力,另外还加上生活的重荷,也影响到他的感情。因此他采取隐晦曲折、旁敲侧击的方式创作,或借古讽令,咏史寓慨;或“为香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谢河东公和诗启》;或写景抒情,即事抒怀。下面,就试着从李商隐所写的诗中,细细感悟诗歌中的思想主题。
1、凄婉动人的爱情主题
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历来为读者所关注。晚唐时,齐梁声色又渐渐潜回唐代诗苑,情爱和绮艳题材增长,加之这些诗以男女相思恋情为题面,意象精妙,情思婉转,声调优美,表达感情真挚深婉。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数与爱情有关,抒写的是交织着希望与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以及凄婉动人的爱情主题。如《无题二首》,两首诗从内容上看,是诗人在某个场合爱上了某个贵族家的女子,因复杂的原因不能聚合,表现出刻骨的相思。《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这首诗着重抒写昨夕相爱而又受到阻隔时对意中人的思念,表现出痛苦而又欣慰的复杂内心感受。又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不少人认为是写自己梦中与爱人相会,及醒后追想的恋情诗。
2、影射现实的政治主题
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还有很多脍炙人口、影射现实的政治讽刺诗。通过咏史或其他方式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他对晚唐政治的败坏,君主的荒淫,宦官的专横,表示不满,同时也表示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李商隐的政治讽刺诗,借托史事,寄其吊古伤今之意,具有较深的讽刺性。如《初食笋呈座中》诗中用“凌云一片心”来表现他积极用世的理想;在《安定城楼》中又把忧念国事、抒写抱负、感慨身世、抨击腐败融为一体;在《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诗人又揭露唐王朝深重的社会危机,表现了他的济世之志、忧国之情。
3、无题诗的人生主题
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凄凉体验和那种恍惚不定,总有一种若有若失的情感,所以既可以理解为爱情诗,但又不仅仅是爱情诗,如《无题二首》其一,写一位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见而不得的心情,可能寄寓了作者仕进机缘稍纵即逝后落拓不遇的伤感,但又难以指明。又如《无题》(八月偷镜照)中写一个热爱生活又向往爱情的少女的成长过程及心理活动,被人认为带有自喻性质,流露出孤芳自赏的心态,在对爱情的表达中时刻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世遭遇的伤感。
二、感伤情调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主调
感伤情调是中国文学作品情感抒发的一大传统,自宋玉《九辨》以来,历代不绝。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内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因此,社会现实造就了义山忧郁哀婉的感伤诗美。诗人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将两情情境作为审美视角: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著、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诗人心灵细腻,多愁善感。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在这其中,诗人或融入人生体验,或注入自身幻想,或虚无,或泛化,“已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将感伤的情绪倾于朦胧瑰丽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较之宋后诗人愈来愈多地追求诗作中的理念和趣味,晚唐诗人李义山则更喜欢、也更擅长于用独到的目光去审度人情、世情、时情,抒写自身的感怀情绪,展示出诗人独特的个性魅力。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渺落失望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了各种复杂思想情绪。单就一些具体的诗篇来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帏深下莫愁堂)道出了少女相思时的期待、自伤的心情;《无题》(照梁初有情)中的少女因爱情的失意而心中有怨恨之情;《无题》(八岁偷照镜)写出了姿容美丽、行高洁的少女愿望难成的苦闷之情,诗人借用忧愁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伤感人生的失意;《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中诗人嗟叹爱情今昔相隔,表达出诗人苦闷的衷肠,《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写暮春时节的痛苦离别,表达了悠远而又执著的凄楚思念,融入诗人理想难成的人生感悟;而《无题四首》(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南细雨来;含情春宛晚;何处哀筝随急管)中的第一首写男子对远在一方的女子思念,如泣如诉,如梦如烟,孤寂难圆;第二首话尽了深闭闺门的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希望幻灭的痛苦,第四首则写出了东邻老女触景伤情无媒难嫁的彻夜长吧。而七绝《无题》(自道萦回)则蕴含着徒有姿颜、世无赏音的哀怨与感慨。
就李商隐个人来说,其自小几经离丧,饱受人生困苦,深感世态炎凉,情感细腻脆弱。受党争的影响,诗人“一生襟抱未曾开”、“古来才命两相妨”的不幸给诗人以毕生的怨恨;没落的时世,衰败的家世,仕途的多舛,爱情的失意,别人的误解,妻子的早逝,都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使得他只能用忧郁感伤的笔调,来叹惋时运的衰落,身世的飘零:身世,家世,佛道,从各个方面促成了诗人易于伤感的、内向的性格与心态。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和无助,也使他灵心多感,感情丰富,国事家事,
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起他如潮的感情活动,“瘐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送千牛李将军》),“多感”,“有情”,及所带的伤感色彩,在其创作中也很突出。心灵的创伤、生活的磨难、痛苦的经历,浓缩在一首首诗中,委婉曲折的道出了一个幽咽凄迷的内心世界,一幅哀感顽艳的心灵图景,为悲剧时代唱出了一曲曲凄清动人的挽歌。
凡此种种,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抒发爱情的不幸,表现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阻隔,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处处宣泄的是感伤的主导情感。这正如余恕诚在《唐诗风貌》中所言,“他的无题诗几乎篇篇都在书写其不幸”。
三、无题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之美,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李商隐政治上的坎坷,家庭的不幸,人生的悲苦,为无题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同时他的无题诗,也用精巧的比喻,缠绵的意象,展示出他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深远寄托,以及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
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他在感情方面的怅惘哀伤,文本中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无题诗意旨的含蓄朦胧,同时为解读作品白日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一个是他在表现方面的迷离恍惚,诗中所用形象常常是现实中没有的,但诗中有理性的结构和通顺的句法,以理性的结构组织非理性的形象。如《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起联写昨夜,次联回到今夕相隔的现境,颈联又转为对对方处境的想象,末联则再回到自身。结构安排上虽有“理”可循,但意象究竟不能实指,主题呈现多义。《无题四首》其二云:“飒飒东南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或可视为写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凄伤悲苦,但其中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爱情的失落与身世的坎坷之感。
四、无题诗产生的文学史意义
李商隐的无题诗对于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以男女之情为题材的无题诗,李商隐是首创,在诗歌中成为了一种富有特色的新体式。他着力于感情心态的把握和深远意象的构造,堪称是中国古代朦胧诗最杰出的代表。另外,诗中所运用的语言精美绝丽,韵味深长,在诗歌语言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晚唐的诗坛上,李商隐以其独特的视觉和细腻的情感方式,展开了多层次的艺术创造,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
五、无题诗的代表作简析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韧的执著精神,感情世界深微缅邈,极为丰富。
诗的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的意思,表明因“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造成了诗句的绵
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缅邈。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至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加的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光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出自然环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微妙的挈合。
诗的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谐音,诗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休无尽,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情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之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思念至深,就升腾起了会面的渴望,而会面又没有希望,就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诗的内容。“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化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用“蓬山”作为对方住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样一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这首诗从首至尾都痛苦、失望而又缠绵着执著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有这种情感状态的反映,但又有所区别。它们从不同侧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反映了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连绵往复,深情缅邈。
六、结语
李商隐一生噌蹬,以游幕生涯为主,其诗有浓厚的感伤情绪,形成一种精丽而富于暗示的诗风,从而创造出以“无题”诗为代表的新型七律。他的诗,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开创了“无题”诗的先河,尽管他一生清寒,但他的确是继杜甫,韩愈和李贺之后,最富于创新的诗人,他的诗值得我们欣赏,他的艺术风格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洪 张峰屹.中国古代文学史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杨柳.李商隐评传[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葛兆光 戴燕. 晚唐风韵[M].江苏: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吴调公.李商隐研究[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篇四:李商隐无题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
作者:周玉(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李商隐无题诗,论文)红
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12期
内容摘要:李商隐的“无题诗”晦涩、难懂,呈现出复杂、朦胧的特点,表现出一种更深刻、更隐蔽的时代情绪。他的诗歌如静静燃烧的烛火,只给很小范围内的事物涂上一层微黄玄妙的光泽,柔和而宁静;也似跳跃在山涧之中的潺潺小溪,幽微曲折;又如一曲低回婉转的小夜曲。因其独到的柔美幽深、含蓄细腻而具备了特殊的魅力。
关键词:晚唐 李商隐 无题诗 赏析
在唐代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当政的六十余年里,国家内忧外患。政治上的瓦解和分裂,经济上的凋敝和动荡,使得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也处在一个相对混乱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歌,杂处在由唐代“诗境”向宋代“词境”的转变过程之中。恢宏壮阔的盛唐气象经过丰富多彩的中唐风采,最终转变为哀婉深沉的晚唐之韵,即走向更为细腻的心灵感受和更为含蓄的情感体验。
晚唐的“无题诗”晦涩、难懂,呈现出复杂、朦胧的特点,这是时代的困窘在诗人心头打下的痛苦而绝望的印痕,不可避免地使作品染上悲哀的色调和伤悼情绪。因为它进一步触及了诗人潜意识的层面,所以表现出一种更深刻、更隐蔽的时代情绪。
一般来说,诗之有题犹如文之有目,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晴之目的。但是,当诗人本身的思想不太明晰、目的不太明确、情感不太单纯的时候,为作品设题目便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过去,有人将同一情感类型的诗篇排在一起,用一个笼统的名字一以贯之,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但是,真正大张旗鼓地以《无题》为题,并创作出极有特色之诗篇者,还要数晚唐那位“制造诗谜的专家”李商隐。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历史上,恐怕没有谁比李商隐的“无题诗”更加婉曲幽深、隐晦含蓄,让人猜不透、想不清、坐不实了。然而这些难以索解的诗篇却同样让人牵肠挂肚,难以割舍,爱不释手。
广义地讲,李商隐的无题诗不仅包括以“无题”命名的作品,而且泛指那些以诗歌首句前两字做题目的作品,比如《碧城》、《如有》、《相思》、《东南》、《昨日》等,以及那首脍炙人口而又令人费解的《锦瑟》。
与其他“无题诗”相比,《锦瑟》诗似乎更具有扑朔迷离的朦胧美。就其所选取的意象而言,无论是庄生之梦为蝴蝶、望帝之化为杜鹃,无论是沧海遗珠、鲛人泣泪,也无论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都带有不可指实的朦胧性与模糊性,它们之间的排列也没有明显的必然联系。因此,诗境之下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真是很难揣知了。我们所能感知的只是笼罩弥漫于
诗境之上的那层浓重复杂、挥之不去的人生情绪:伤感、迷惘、惆怅、无奈、悲伤……不过,这已足以使我们心荡神摇了。近代学者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于此种文字,便不容轻轻抹煞。”在我们看来,梁启超所谓的神秘性的美,是儒、释、道三家交融汇合后,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必要的艺术张力。
作为封建文人,李商隐具有儒家学者积极入世的精神。他执著于人生、理想、功名、事业、爱情、亲情等,并将之升华为一种人间至美,甘愿为之泣血生烟。甚至于明知无望,仍然要“一寸相思一寸灰”地不懈追求,真正凸现了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从而,为诗歌提供了内在的、深层次的情感动力,并呈现出深挚真纯的精神面貌。与这种入世精神相反,佛教恰恰要求超越一切人生执著,超越是非、毁誉、美丑、善恶等一系列价值标准,甚至于要求泯灭物质与精神二者的界限,让人走进清澈澄明的佛禅之境。因而李商隐在遭遇到一系列人生打击之后,便终于走上了佛禅之路。用他的话说,“三年已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无疑,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恰似两股巨大的激流在诗人心底不期然而遇了。诗人力图在儒、佛之间找到出路,寻求于执著中实现超越,超越中坚持执著的途径。这种极难实现的努力在给诗人内心带来激烈痛苦的同时,更给诗人以排遣不尽的诸种人生情绪。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绝句》)元好问曾感叹于李诗的扑朔迷离,索解不易,希望有人像郑玄为《诗经》作笺注一样,能为李诗解谜。此后,果然有不少人诱于无题诗的巨大魅力,苦心求证。此风绵延千载,至今不衰。然而,每一次新释义的增加非但没有使这些作品的读解更加明晰,反而又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朦胧美与神秘感。就像一条不断延长的解释链一样,其韵味也变得更加丰厚、更加绵长。或许,无题诗不仅言志,而且言情,它包含了更为复杂微妙的人生体验与生命感受。就像在“锦瑟”与“五十弦”之间,李商隐巧妙地加入的“无端”二字一样,有些情绪和感受本来就是没有端倪的。或许,正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在缠绕着诗人。以“无题”为题,这难道没有什么特殊的意味吗?
就作者的经历而论,李商隐创作无题诗并不是偶然的。他聪明早慧,很早就有“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远大政治抱负。在一段少年得志之后,他不幸被卷入牛李党争,虽屡次上书投表请求汲引,却终遭冷遇,致使一生辗转各地做幕府书记,官小位卑,潦倒不堪,心中自有抑制不住的郁闷忧伤。与此同时,他的情感经历也颇为坎坷,尤其是中年丧妻之后,郁郁寡欢,常常沉湎于回忆之中,发而为诗,本是极为自然的事。加之中国诗歌自屈原以来就有“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的比兴传统,因而哪些诗是“言志”,哪些诗是“缘情”便难以分清了。从社会的角度上看,无题诗在晚唐的崛起也不是偶然的,此一含蓄幽深、晦涩难懂的诗风正是衰变时代特有的表现。如果换上盛唐诗人,无论是写仕途,还是写爱情,都会比这明快健朗、直露坦诚得多。我们知道,若就仕途的坎坷而言,李白并不比李商隐更幸运。但李白对自己的抱负与苦恼却从不隐晦:得意的时候,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几儿童入京》);失意的时候,他狂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行路难》之三)。诗中表现的只是大悲大喜,丝毫没有凄凄惨惨的情调。由于他对命运的
不满是建立在充分自信的基础上,因而他不但敢出怨言,而且企图进行抗争:“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匐震天鼓”;“闾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梁甫吟》)。这种悲剧性的搏斗,充分显示了盛唐士人昂扬的气质和蓬勃的生机。然而,在李商隐这里,我们感到的却是欲言又止的表露,毫无希望的执著,充满痛苦的深情,无能为力的慨叹。爱情的失意、仕途的蹭蹬以及时局的混乱,使诗人失去了对外部世界的兴趣。他宁愿沉浸于内心狭小的一隅,不再希望高飞远举了。正所谓,“雌去雄飞万重天,云罗满眼泪潸然;不须长结风波怨,锁向金笼始两全”(李商隐《鸳鸯》)。诗人就像金笼锁鸟一样,将自己的心事紧紧地锁在意识的底层,使人琢磨不透。从这一意义上讲,如果说盛唐诗歌是行至中天的太阳,将光芒向广袤浩大的宇宙间播洒,强烈而充沛;那么晚唐诗歌则是静静燃烧的烛火,只给很小范围内的事物涂上一层微黄玄妙的光泽,柔和而宁静。如果说盛唐诗歌如同一望无际的大海,汹涌澎湃;那么晚唐诗歌恰似跳跃在山涧之中的潺潺小溪,幽微曲折。如果说盛唐诗歌像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那么晚唐诗歌则似一曲低回婉转的小夜曲。前者固然以其特有的劲健沉雄给人带来高亢昂扬的审美感受,后者也因其独到的柔美幽深、含蓄细腻而具备了特殊的魅力。
与这种时代精神相一致,李商隐的无题诗不仅朦胧、隐晦,而且绝望、痛苦。如果说“悲”可以转化为一种“美”的话,那么古今中外的诗歌恐怕无过于李商隐的几首《无题》诗了。在这些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一种不可企及而又刻骨铭心的爱,一种万念俱灰而又至死不移的情,一种无法言传而又心心相印的思。人生是宝贵的,也是短暂的,然而在这宝贵而短暂的一生中,人们又将留下多少刻骨铭心的遗憾呢?相爱而不能遂愿,相思而难以谋面,但诗人耿耿此意,拳拳此心,至死不渝。他就像一只春蚕,一生一世都在吞吐着不尽的丝(思);他就像一只红烛,每天夜晚都有流不尽的泪。早晨起来,他常常面对镜中新添的白发空自叹息;夜幕降临,他常常不忍离开眺望远方的楼台;夜晚的睡梦里,往往出现与挚友重逢的场面;落日的余晖中,每每记起与恋人约会的情景……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只能加深那日渐绝望的爱,那无法延续的情。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人已经失去了改造世界的信心与勇气,面对猝然而至的悲剧命运只好抱有一种近乎宿命的绝望情绪。在这里,诗人已经失去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勇气,有的只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的叹息了。然而,细细想来,这种自我信念的失落不正是时代的夕阳投射在诗人身上的暗影吗?
参考文献:
1.赵景波,《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机制—兼论中国古典意象诗的解读规律》,《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6年第六期。
2.陈冠明,《李商隐的无题诗和锦瑟诗》,《唐代文研究年鉴》1984辑。
3.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4.郑官柱,《终身之困,难言之隐——李商隐〈锦瑟〉新释》,《文史知识》1994年 第10期。
5.王蒙,《对李商隐及其诗作的一些理解》,《文学遗产》,1991年第1期。
6.《中国韵文所表现的情感》,《梁启超文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 992年版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
篇五:论李商隐无题诗
论李商隐无题诗
作者:杨爱平
来源:《新一代》2015年第02期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一号樊南,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南沁阳市),祖辈迁荥阳。他的诗作文学价值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是一位有独特成就,对后世影响巨大而大家评价有极为分歧的诗人。他的诗有的是直接对时事政治表示态度的,有的是托古讽今评议历史的,有的是爱情体验的咏唱,有的是身世感伤的歌吟。而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还是它以“无题”为名的诗,包括以无题为名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为无题的准无题诗近三十首。关于这些诗的内容和作意主要有两种说法,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后人对此多有研究和考证。但大都是在那些诗上是否有其事,诗中是否有其人,那些应该归入寄托,那些应该归入爱情体验的追忆。那些准无题诗可以归入无题诗中,无题诗的艺术手法等等问题,而且分歧很大。再细读相关论述后,我认为李商隐在以无题为名和以句首词句命名的准无题诗着,确有寄托。在这些诗中少数如《八岁偷照镜》之类。如作者自言:“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谢河东公和启事》)“楚雨含情具有托。”(《梓州罢吟寄同舍》)之外,更多的并不是在抒发一些不愿人知的恋情往事,而是抒发了另一种感情——即近年来人们讨论颇多的男女两性间的第四种感情。
所谓第四种感情,即指男女两性在亲情、爱情、友情之外的另一种感情,它近乎友情但又超越友情,可以涉及友情不可探及的心灵深度。这种感情在当今网络的虚幻空间中较为发达,但在现实中也存在。
李商隐在大多数无题诗、准无题诗中抒发的就是此种感情。也许今天我们该破解了。
一、李商隐是一个多情之人,但不是滥情随意之人。只是后人对这个情字的内涵锁定在爱情中了。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得知。
首先,李商隐在《上河东公启》中明确说:“至于南国妖姬,丛台妙妓,虽有涉及篇什,实不接于风流。”这意思再明白不过。
其次,李商隐与王氏的感情甚好。在王氏生前,李商隐因幕游在外,和妻子聚少离多,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溢于多篇诗中,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离家赴蜀地宦游途中所做《悼伤后赴东蜀避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以寄衣。散关三尺雪。梦回旧鸳机。”可见诗人之伤痛,不亚于苏轼在《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梦见妻子时的情景。
再次,以令狐楚对李商隐的赏识及诗人的出生经历来看李商隐不可能是一个滥情之人。令狐楚让儿子令狐陶和李商隐交游,而且在病危之际召唤李商隐来到身边,要求他代写遗表。假使李商隐是一个滥情之人,令狐楚不会让他代写遗表吧,因为这无异于自污。
二、李商隐与几位女性的交往分析,让我们将更加清晰地看到李商隐与几位女性之间的感情,属于第四种感情。
综合一些资料,我们得到和李商隐有关的女性除王氏外,还有柳枝、宋华阳、宫嫔、锦瑟、荷花。荷花民间传说中是李商隐的初恋,她最早出现在诗人的生活中,传说她在李商隐进京赶考前一月病逝,李商隐伴他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心中留下了无限的伤痛。宋华阳道士是李商隐在入山学道时遇到。随即与李商隐发生恋情,李商隐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真人兼清都刘先生》等诗中明确提及宋华阳。在苏雪林《义山诗迷》中还说宋华阳介绍宫嫔飞鸾、清凤二姊妹与诗人相识。后宋华阳与诗人失和,李商隐遂于飞鸾、清凤二姊妹相恋。柳枝一名出现在李商隐写于开成元年(836)的一组诗《柳枝五首》,诗序中说她已被一个有权势的人收为妾,李商隐写诗是为了怀念与她相交的往昔岁月。还有一位锦瑟,刘玢在《中山诗话》中提到,有人猜测锦瑟是令狐楚家的一位侍儿,李商隐在令狐楚家受学期间,曾与她相恋但终没有结果。李商隐与几位女性交往的过程大致如下:16岁(827)前后结识荷花,后荷花病逝,公元827-835年结识宋华阳姊妹或宫嫔鸾凤、轻凤二姐妹,836年左右结识柳枝。至837年与王氏结婚,此后在诗人生活中至死也没有出现其他的女性。
照上述推测与梳理,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诗人在短短几年里(827-836)辗转甚至通时与几位女性相恋,这与他对自己性格的说明相抵触且与后人对李商隐的人格评价有很大的出入。二是为什么837年与王氏结婚后,诗人生活中在也没有其他女性出现。所以说以上几段中提到的所谓诗人艳史,只是诗人与几位女性之间的超友谊的第四种感情的交往经历。
三、这种第四种感情在古代并不是没有
中国古代的传统社会,只承认亲情、友情、婚恋情。更不要说男女之间的第四种感情了,但这并不是说这种感情就不存在。宋代苏轼与李之仪之妻胡文柔之间,既是典型的第四种感情。李之仪在《姑溪居士全集》载其妻与苏轼互相推崇始末甚祥,其载:子瞻既贬,(胡文柔)手自制衣以赆,曰:我一女子,得如此等人知,我复何憾。
综上所述,李商隐对爱情的专一,诚笃是世所罕见的。众人猜测与李商隐有爱情关系的几位女性,实质上是李商隐对几位女性因彼此身世遭遇相近、才情相惜所产生的超友情的第四种感情。无题诗既是对这种感情的追忆与感叹。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