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谈谈写作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14:24 小学作文
谈谈写作作文小学作文

篇一:谈谈写作

谈写作教学

——文以情动人

明代的学士朱子臣曾说:“山水朋友,性命文章,乃名士本色也”。可见,古人在写作文章时的出发点是极为高尚的,是把文章当做自己的身家性命来疼爱珍惜的。那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别有一番风韵。

然而,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尤其是中学生的日常写作中,又有几人视自己的文章为宝贝、为性命而作。其作文往往流于形式,没有新意,没有情感,更别谈和性命挂钩了。

究其原因,我觉得这和我们现有的作文教学不无关系。中学的作文教学课,往往流于表面形式,并没有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体验教学。

因而我觉得,若想改变中学生写作的能力水平,首先应当从作文课堂开始。

在作文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该给与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源于生活的教学,若脱离了生活,那么教学将无法正常的进行下去。

而作文教学中的生活体验,更多则应是情感体验。最好的文章,不在于它的形式、结构、内容有多么的引人入胜,而在与其本质上的以“情”动人,让人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经历一次同作者一样的喜怒哀乐。这才能真正的打动读者。

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当教会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某种情感(喜怒哀乐)境界中,从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出发,写打动自己的事,

哪怕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你笔尖的情感到位了,那么同样是打动人的大事。至于结构形式,情感有了,概念式的灌输,自然不费力气。

篇二:浅谈作文写作

浅谈初中作文写作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整个语文教育的“半壁江山”。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提高写作能力。但作文质量差、速度慢是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这里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写作“无米下锅 ”;二是作文训练过程粗疏;三是老师作文批改任务繁重,且对学生的作文改进收效不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一定要围绕这个根本目的进行。以下是我对作文教学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坚持“多读、多观察、多练笔”的日常训练

俗话说:“言为心声”,写文章就是人们记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情、发表自己的见解的重要交际手段。怎样才能使学生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呢?这就是要按传统作文教学法让学生平时多读、多观察、多练笔,也就是平时说的作文能力“功在课外”。

要使学生平时自觉多读、多观察、多练笔,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兴趣。据调查,有的班级60%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他们不懂语文能力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基本的文明素质和最重要的生存手段。要使学生产生语文兴趣,一是要给学生讲清道理,二是要开展各种活动吸引他们,刺激他们的学习欲望。如开展读书活动,要求学生除了读大纲规定的中外名著和与课文有关的作品外,还要在各班办读书会。形式是每学期开学时,每个学生借给班上一至两本自己家中的名著、小说,在班上选出专人管理、借阅,学期结束归还本人。新学期另换两本再传阅。教师则为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除了教好课文外,还组织学生开展许多活动,如每周一次学生讲评读书内容比赛,或朗读、朗诵比赛,或讲故事比赛等,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内容督促学生自觉地读书、看报。同时,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并将看到的、听到的或读到的连同自己的生活、学习、感受有选择地写成日记或随笔,可长可短,字数不限,但必须说真话,诉真情。 中学生正处在对人生、世界充满热情好奇的阶段,只要我们稍加诱导,就会把他们的注意力、兴趣吸引过来,这正是我们语文教育最重要的基本点。这样做,刚开始学生不习惯,老师必须强制进行,坚持下去,习惯养成就好了。

二、作文训练要讲科学,要提高效率

传统的作文训练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命题—辅导—批阅—讲评;学生的任务:审题(拟题)—立意—选材—构思—行文,两周一次训练。从初中到高中,许多学生常常用两课时而一篇作文都交不上,学生越写越怕写。

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具体分析:学生在作文训练中,一般审题(拟题)、立意

没什么大问题,只要认真、专心就完全能做到。学生难就难在选材、构思、行文方面。首先是选材,绝大多数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材料,就感到无事可写,既然无事可写,当然就无法思考结构,更无话可说、无法行文了。这其中的关键,一是积累材料(前边已谈过),二是怎样尽快将潜意识中的材料变成文章。怎样帮助学生冲过选材、构思、行文的难关呢?

当代研究证明,写作过程有“显”过程和“潜”过程。“潜”过程就是写作的混沌阶段,是整个写作活动流程中的“铁门槛”。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把创作分为三个时期:一是积累素材期,二是构思或酝酿作品期,三是写作期。法捷耶夫所称的第二时期也就是写作的混沌期。唐代的张怀谨在《书断》中描绘这种状态为:“心不能授之于手,手不能授之于心,虽自己而苛求,终杳茫而无获。”这说明,进入混沌状态后写作主体感受到的幻念、幻想是若明若暗、若隐若显、忽来忽往的,混沌期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写作不同于作家创作,但这个“混沌期”也是存在的。

在这方面,传统的教法是教学生打腹稿或写结构提纲,但由于费时而训练不到位,致使教学效果差。

怎样使学生跨过混沌期的“铁门槛”呢?天津市南开中学田家骅老师的快速作文法给中学生寻找了一个快刀斩乱麻的办法,摒弃一切繁琐程式,从基本结构入手,把构思法明确为:1.基本式——三段式结构;2.横式结构;3.纵式结构;

4.纵横式结构。这四种结构基本把 握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散文的结构,把学生从纷纭复杂的思绪中解脱出来。学生写作文,不管是写人还是记事、议论、抒情、说明,不管是什么题材,只要用这些“模式”一 套,即可成“型”,再根据坐标图迅速确定开头、中间、结尾的要点,构思成篇。这其实 有点像传统教法中的写结构提纲,只是比结构提纲简捷、快速、明白罢了。

两种方法比较后可得出:写结构提纲与阅读教学、课文分析结合起来,即可相得益彰,但初学时效率低、速度慢。“田氏坐标图像法”速度快,直观化,但与阅读分析思路不统一,相互促进不紧密。教学时可将两种方法都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自由选择。

平时我们的学生,由于跨不过“选材、构思”这道“铁门槛”,作文拖沓是普遍现象,两节课一篇作文,交不上是常事。

田氏快速作文法根据学生作文心理特征,将竞争机制和适当压力引进行文训练过程,于无刺激下出刺激,促使学生快速成文。主要做法是:

1、定时法。“万物都有定时”,田氏引用英国哈代的名言作为快速作文的座右铭,要求从审题(拟题)开始明确“计时”,构思、书写、成文后仍要“计时”,这样就有写作始终时间,学生自己一看便知成文共用了多少分钟。这就使学生处于“时间”这个无形变有形的压力之下,超越原先磨蹭的习惯快写。

2、竞争法。青少年好胜心切,处在集体之中更增强了竞争意识。田氏利用

了这一点,从学生审题(拟题)到构思成文,不断宣布“佼佼者”,作者奋笔疾书,彼此争先恐后,互不相让,直到作文成篇而告终,这就进一步增强了争夺的刺激。

3、奖励法。学生自尊心强,田氏适时对各阶段的优胜者、进步者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当场兑现。这样学生的头脑处于“应激状态”,就会置其它刺激于不顾,“释放”对学习起积极作用的激素,因此出现了许多学生在短时间内同时并列到达“终点”的情景,力争快速成篇。

这种快速作文方法我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多次实验,证明此法确实行之有效。

三、运用合作学习法,师生共同评改作文。

事实说明,教师背着学生批改作文是费力不讨好的低效劳动,达不到预期目的。大量增加教师的面批量,客观上时间不允许,教师的负担也承受不了。要解决作文批改的效率,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只有做好学生自改、互改和师生共同批改的工作,才能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这样做情况可能会好些:每周一次两节连排的作文课,一节构思行文,一节学生互改、自改,下课后交给老师。老师批改、分类后再交学生浏览。第二周再用一节课师生大家评。具体做法是:在第二节作文课上,老师先让学生明确作文评价标准和本次作文评价的具体要求,再将作文发给本人,然后分成四人小组,老师指定学习较好、比较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组长,由组长负责请同学在组内轮流传阅各自的作文。要求:传阅中首先找出错别字,再对该文提出修改意见。等四篇作文都传阅完后,再在组内对每篇作文统一修改意见,然后交本人改正错别字并修改。下课后学习委员按小组收齐,交给老师。

老师收到作文后,要很快批改、分类,争取在两三天内交给学生。批改时仍按小组进行:一、是看作者本人的写作态度是否认真;二是看该小组对该篇文章的评语是否合适。如果发现不合适的情况,立即纠正过来。再分好、中、差三类,请学习委员用小夹子分别挂在教室,让学生浏览。

在下周用一课时请学生民主评议。具体要求:1.评出该次作文最好的和在某一方面最有特点的,并当场打上分数;2.学生发言时,一定要讲出理由。如果有争议,老师要引导统一认识;3.对剩下的作文,按分类标准统一给分,老师最后总结;4.教师批改和讲评总结时要对学生多表扬、多肯定、多鼓励,哪怕仅仅是表扬学生的一段文字、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语都是好的。这种师生共同批改作文的方法,不仅减轻了教师负担,全面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在民主氛围中培养了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人格。

我认为:作文教学若能按以上三个环节认真落实,不仅有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而且同时有利于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篇三:论写作3:谈谈写作

谈谈写作 朱德熙

选自《写作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有删改。标题是编者加的,原标题是“写作和写作教学”。朱德熙(1920—1995),江苏苏州人,语言学家。

作者是著名语言学家,谈写作不讲大道理,而讲实实在在的语言问题。阅读本文,思考下列问题:提高写作水平,为什么只有靠多读多写?读文章不妨站在作者立场,写文章不妨站在读者立场,这是为什么?作者为什么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提倡文章一要准确、二要自然?

有人说,作者谈写作不关注宏观问题,尽讲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弄得写作者手足无措。你的看法呢?试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一、只有多读、多写

私塾也好,新式学校也好,都培养出了一批能写文章的人,但也有很多人写不通文章。过去的私塾里有很多写不通文章的人,这就是那种“三家村”的学究,闹出过很多笑话。新式学校里写不通的人也很多,其原因很难一下子说出来。写文章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有的小学生写得很好,但有的人一直到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都没有把文章写通。你说难,为什么小学生写得很通呢?而且,现在的经验是越大越不通。小学时写得还通,初中时就差了,高中时就糟了。我想有一个原因,就是转文,不老老实实照口里的话说,总想把文章写得漂亮些,学报纸上的一些文章,结果没有学好,反而弄巧成拙。

写作教学从古到今都不行。怎么办?没有别的窍门,只有多读多写。写作和别的学科不同。如数学和历史,都是知识性的东西,它们可以传授,你不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但写文章就不可以传授。写文章是一种修养,不是一种知识。它具有综合性,牵扯的东西非常多,比如运用文字的能力、知识面、文化水平,等等。所以,写文章还得多读多练。多读就是借鉴别人的长处,多练就是自己勤写。

二、有分析地多读、多写

练习写文章应该多读多写,但要有分析。

什么叫分析?就是读懂人家的文章好在哪里。这样,就可以吸取。否则,就没法吸取。自己写的时候也要有分析。文章写完了,自己首先有个评价,什么地方还可以,什么地方有毛病。如果写完后连自己也看不出毛病,就糟糕了。看不出来就没有办法修改。没有办法修改就不能提高。必须有一种眼光,一看就知道文章什么地方有毛病。这种判断能力是哪里来的?就是多读好文章读来的。读时分析别人的作品,写时分析自己的文章,日积月累,慢慢地就有了这种眼光。这就像木匠一样,他一看这张桌子,就知道面平不平,腿歪不歪。

那么,怎么个分析法呢?

先说读文章。拿到一篇白话文要会分析,要紧密结合写作来分析,要知道这篇文章对于自己写文章有什么营养和方法可以吸收和借鉴。所以,读文章时,就不要总是站在读者的立场上,

若要这样,总是被动地接受,就说不出什么意见来。最好换一个立场,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去看这篇文章,假如让我写会写成什么样子,然后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别人文章的好处。当然,并不排除你写的比原文会更好,但一般情况是不如原文。我想这个办法是比较有效的。鲁迅说,只有知道了不该怎么写,才知道该怎么写。

再说写文章。写文章时不要老认为你是作者。如果老认为你是作者,就会过分主观,作者说了算。应当暂时当当读者。假定文章是别人写的,我来挑毛病,那你就会看出问题来。这就是分析,道理和读文章时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一样。自己写的文章,只有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才会发现它的毛病,才能提高。

三、写什么样的文章

什么样的文章是好的,什么样的文章不好,得有一个标准。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就有了一个方向。

由来已久,有一种时髦的华而不实的文章,讲究漂亮。其实,华而不实都不太恰当,这种文章不但“不实”,而且也谈不上“华”,根本就不漂亮。有些年轻的同志,愿意堆砌一些形容词。形容词很多,但没有什么实在东西。这种文风不应提倡。而这种文风现在不但在中小学里非常流行,甚至于在社会上、报纸杂志上也经常见到。这种文风不是一种好的文风。特别是,不应当向初学写作的人提倡,它会害人的。所以,我觉得应该提倡两条:一是准确,二是自然。

准确就是符合客观实际,不歪曲,画马像马,画人像人。如果画马像牛,就不准确。自然就是不造作,不装腔做势,要说老实话、心里话。在这个问题上,我要多举一些例子。

先讲自然。

拿穿衣服来讲,不能穿奇装异服,打扮得非常奇怪、惹人注意,其实效果不好。真正的美应是很平淡的,写文章尤其如此。我记得朱自清先生引用过一篇小学生的作文,有这样两句话:“冬天到了,树上的叶子都落光了。”朱先生非常称赞这两句。这两句有什么稀奇?没有。但非常自然,有一股味儿。这就使我想起《红楼梦》里的凤姐作诗,头一句“一夜北风起”就很自然,不是造作的。

最近在一个新的儿童刊物《东方少年》上,我评改了一篇小学生的文章。大人喜欢装腔做势,而小孩是天真的,所以小孩的文章有时是非常好的,这篇文章就是如此。它题为“我的童年”。有这样一段:“那一年,我随着妈妈来到老家新会,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我们住的房子门前,是一条蜿蜒的小河,左右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屋后是一座苍翠的大山。每天早晨,当我还在梦中,嘹亮的山歌就已经唱遍了全村,而且往往把我唤醒。当我扶着门把,往外头看的时候,总会传来一阵一阵的牛叫声,哞──哞──的。在一只全身乌黑发亮的牛背上,骑着一个放牛娃。他叫阿聪,是我家一个远亲的孩子。他的头发像壶盖,盖在脑袋上。”我很欣赏最后两句。我是写不出来的。非常自然。你可以想像那个小孩的头发是多么有意思。它什么漂亮的形容词也没用,都是非常普通的字眼。文章接着写道:“他经常把捉来的小黄鸟送给我,即使我玩着玩着把鸟弄死了,他也不生气,第二天又给我送一个来。虽然他说的广东话我听不懂,但我们还是成了好朋友。我很惊讶他的能干,除了放牛,他还会喂鸡、喂鸭,每天上山还带回一大捆劈柴。有时农活忙,他还帮助锄草。他才比我大两三岁,就会做那么多事情。”这一段后边,她忽然来了这么两句:“可惜我很怕牛,所以一直没有骑过它。”这两句放的地方不对,但我觉得很好。作者是个女孩子,胆子比较小,她一定非常羡慕那个男孩子骑在牛背上的自在神情。她想骑,但是不敢骑,因此十分遗憾,这就自然地把她当时的心情表现了出来。

我们在上写作课时,不要让学生走堆砌词藻的路。前几天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两个人写的,其中说到:“我们俩都是放牛娃出身,参加红军后,都做宣传员工作,红军时期的歌曲和歌谣,至今回忆起来,记忆犹新。”“记忆犹新”,大家都喜欢用。我不能否定这个词,它是可以用的。但现在一来就是“记忆犹新”。这个句子老实讲是不好的。“记忆”与“回忆”是重复的。这就是不愿意说大白话。其实你就说“一直到今天我还记着”,不就非常好吗?干吗要绕呢?这是弄巧成拙。这个例子虽然小,但这是一个“路线”问题,走这条路会越陷越深,十分糟糕。之所以走这条路,就因为脑子里有一个标准,认为“记忆犹新”才是漂亮字眼,而“我没忘记”是大白话,只有用“记忆犹新”,才表示我有文化,其实我很不喜欢这个词。过去人常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是很好的比喻,但你也“光阴似箭”,我也“日月如梭”,说了一大堆是什么意思?一点也不让人感动。你就说“时间过得真快”比这要强得多。那些东西已经是陈词滥调了,油水都让人榨干了,剩下的都是渣滓了,你为什么还老用它?再比如《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讲龙井茶:“龙井茶产于西子湖畔的杭州西湖人民公社,清明期间,是采集龙井茶的黄金季节。”干吗用“黄金季节”?就说“最好的时候”不很好吗?“满山茶树,青翠欲滴,芳馨馥郁,采茶姑娘们头戴草帽,腰系茶篮,笑语欢歌,争分夺秒。”我认为这些话都十分造作,远不如那个小学生写的“他的头发像壶盖”。当然,我不能说得太极端,不是“芳馨馥郁”一类的字眼就不能用。要用得是地方。不要以为这些字眼是万能的,放到哪儿都是漂亮的。字本身没有漂亮不漂亮之分,用得是地方就漂亮,否则,就不漂亮。

因此,有一个提倡什么文风的问题。当然,作家的文风不一样,有的平淡,有的华丽。我这里要讲两点:第一,我比较喜欢平淡,这是个人爱好;第二,就初学写作者来讲,不宜先学花哨的东西,基本功是学平淡、学自然,就像一个人学唱京戏,一开始就教他花腔不会唱好,应当先练基本功。

再说准确。

首先,事实要准确。

讲一件事情,如果事实根本不对,就不好了。不光是学生的文章容易出现这种错误,就是报纸也一样。比如《人民日报》上有一篇文章讲葡萄酒:“据史料记载,我国葡萄酒酿造始于汉朝以前,比法国至少早七八百年。”法国是有名的葡萄酒生产国,而我国,不是本来就有葡萄的。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才把葡萄种子引进中国。汉朝以前连葡萄都还没有,怎么能酿葡萄酒呢?根本就不符合事实。因此,说比法国早七八百年,完全没有根据。这种事情常常发生。

我还看到一篇文章,叫《参观纽约庞贝馆》。庞贝是古罗马的一个城,因为火山爆发被毁灭了,后来又被发掘出来。这篇文章写的不是庞贝本地,而是在纽约的一个博物馆里利用各种手段进行介绍。文章里写道:“公元前七十九年八月二十四日晚上,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爆发,顷刻之间,毁灭了罗马帝国全盛时代的两个古城──庞贝城和克窟拉隆城。”这里的介绍完全是错误的,时间不对,地点也不对。维苏威火山爆发不是公元前七十九年,而是公元后七十九年。而且,克窟拉隆城也译错了。刚好《光明日报》在前几个月发表了一篇题为“埃尔克拉罗人之谜揭开了”的文章,就是讲的这个事情。“埃尔克拉罗”是对的。这本来是篇知识性的文章,结果时间和地点都弄错,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写文章事实不能歪曲,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有人总是粗枝大叶,结果不符合事实的错误就常常出现。

其次,逻辑上要准确。

有一篇文章报道邓小平访问尼泊尔,其中有一段对加德满都的描写:“尽管现在加德满都还是冬天,早晚比较凉,然而,在中午和暖的阳光下,穿毛衣也不嫌热。”这就非常奇怪,冬天穿毛衣当然不嫌热了!文章的意思是想说尽管加德满都还是冬天,但在中午时穿一件毛衣也就够

了,而作者和编者居然都没有发现错误,把它发表出来了。这并不是什么难于发现的毛病。

我再举一个例子。《人民日报》曾有一个标题:“廖副委员长会见或宴请日本朋友。”到底是会见了,还是宴请了?为什么要用“或”?记者写这个新闻时也许遇到了困难,因为接见的日本朋友不止一拨,有的是会见了,有的是宴请了,于是来一个“或”。但是,用“和”也不行。该怎么办?我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在“会见”和“宴请”之间加一个顿号,既不用“或”,也不用“和”。“会见、宴请日本朋友”就很好嘛!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篇高中学生的作文,题目是“万花纷谢柿犹红”,讲怎样做西红柿酱,我给他评改了一下。文章一开头讲:“夏天是西红柿的旺季,大量上市的时候堆积如山,一时吃不完,价格一日数跌,甚至堆在路边卖不掉,眼睁睁看它腐烂。过了这一阵,特别是到了冬天,它又成为稀缺商品,无处寻觅,有多少人在想,如果有办法把夏天吃不完烂掉的西红柿保存到冬天,那该多好啊。”这可不行啊!“把夏天吃不完的西红柿保存到冬天”是可以的,再加上个“烂掉”就糟了,因为“烂掉”与“保存”之间是矛盾的。既然“烂掉”了还怎样保存呢?这种毛病并不大,自己是可以挑出来的。只要写文章的时候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挑挑毛病,就完全可以修改好自己的文章。另外,这篇文章里还说:“成熟的西红柿鲜嫩可口,营养丰富,人们爱吃它,细菌也爱吃它。正因为它营养丰富,水分又大,细菌一旦在里面安家落户,传种接代,它立刻就要腐烂,所以贮存的方法第一是灭菌,第二使细菌无法再侵入,不能再繁殖。为了灭菌,家庭用的普通蒸锅就够了。把西红柿切碎,装到瓶子里,上锅一蒸,就可以将细菌杀死。但是,如果蒸的时间太长,西红柿就不能保持原型,失去了外型的美观。”这就出问题了。既然已“把西红柿切碎,装到瓶子里”,还有什么外型呢?这不就自相矛盾吗?只能说失去了原来的色泽。这种逻辑上的毛病,是完全可以自己发觉的,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学生检查自己文章的能力。

准确,不光是事实要准确,逻辑上没毛病,还要在写文章时注意微妙的地方。

举一个正面的例子。刚才讲到《东方少年》上的那个小学生的文章,有一段描写年画:“我常常搬一个小板凳,坐在湖边上,看那满湖的荷花和那些欢蹦乱跳的鲤鱼。有时,竟看好几个小时。荷花那秀美的身姿,迷人的色彩吸引着我,把我带到童话般的世界里。我想到我曾经看到过的那幅年画。在花心的莲蓬上坐着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花红的小兜肚,脚上系着铃铛,脖子上有一圈花瓣做成的小链子,胖胖乎乎的小手上拿着一个刻着?福?字的连心锁。”我看到过这种年画。这个同学的描写非常准确。这不是很容易的。它把年画的细节和味道都抓住了。

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参观纽约庞贝馆》里有这样两句话不正确:一是“有些人躲在桌底或地窑中”,二是“当时人们放在桌面上的食物,仍然很好地保存着”。问题出在“桌底”和“桌面”这两个词上。我认为桌子没“底”。鞋子有底,箱子有底,桌子哪有“底”?其实说的是“桌子底下”,但“桌子底下”与“桌底”完全是两回事。“底”和“底下”是不一样的。“鞋底”不能说成“鞋底下”。“箱底”和“箱子底下”也完全不一样。因此,“桌底”是完全不对的。再有,“桌面上”这个词不准确。说“桌子上”不就完了吗?“桌底”不对,“桌面上”也不对,为什么一碰到桌子就全错?它说明作者不注意这些小地方。这里没有太大的学问,也不用查字典,凡是中国人都知道没有“桌底”和“桌面上”的说法。如果是外国人,就不知道“桌底”和“桌子底下”的微妙区别了。但我们是中国人,大家都说“桌子底下”。那为什么写错呢?跟写汉字有关系。他一看见那个“底”就认为是“底下”,没有放在嘴里念一念。念一念很重要,凭着中国人的语感就能发现问题。

对于初学写作的人,首先应该强调的不是生动,而是准确。其实,准确就是生动。大家不要追求离开准确的生动。像小学生描写年画、描写头发像“壶盖”,就很准确,也相当生动。准确和生动并不是两回事。我们不能片面强调生动,否则,就会有很多流弊,就会引导学生追求漂亮的字眼,打好多没有必要的比喻,结果没有什么好处。

篇四:谈谈作文写作材料积累

谈谈作文写作材料的积累

古人为文之道,讲究“厚积而薄发”,意即要提高写作水平,写出好文章,必须从“积”入手,丰富学生作文素材。可见积累材料很重要。怎样指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呢?

一、教材内积累

中学语文课本尽收名篇佳作,思想之精深,材料之丰富,无不给人以艺术的陶冶和美的享受。反复诵读这些精品文章,品味其精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高深的立意、巧妙的手法,对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其一,熟读教材,浚本清源。语文读本中有着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人名例、经典言论,有着无数精美的词汇语句,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胸怀豁达、笑对人生的苏轼,他虽因“乌台诗案”被贬到荒凉的黄州,但他仍唱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公无私,一心为国的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主动避开与廉颇的矛盾,说出“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爱国心声。这些都是我们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典范篇章。

当然,也有很多内容有助于学生写作材料的积累,有助于学生写作思维的拓宽和深化。所以,学生要想写出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作文,我认为第一要务是先学好语文、政治、历史等这些教材,有些文章的段落甚至要会背诵会默写。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可以比较熟练地去引用教材中一些现成的素材。

其二,学以致用,熟能生巧。熟读教材除了可以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语文范文中学习写作方法,还可以从教材中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并且在作文时熟练地加以运用。从近年高考中许多考生作文实践来看,很多作文高分考生都大量引用教材中所涉及的事例或典故,有的甚至直接以教材中的文章或故事为蓝本进行改写。

二、生活中积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要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那就是我们的充实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又是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主要途径,也是积累作文素材最常用的方法。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作文材料才会有“源头活水”,学生才能下笔如有神,也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要局限小课堂,要树立大语文观,要走向生活的大课堂,诸如参观、访问、旅游、购物,在与众生交往接触中观察人、熟悉人,以此仔细观察生活,真切感受生活,深刻思考生活。在观察、感受、思考、顿悟中,发现真、善、美,“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学生还要养成注意观察的习惯和随时记录的习惯。无论是观察到的、听到的还是亲身做过的实践活动,都应及时记录下来,建立一个素材仓库。这样一来,自然小事情可以写出大主题,小人物可以表现得很丰满,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素材丰富了,作文“无米下锅”的难

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学生的写作欲望和灵感就会源源不断。

三、课外活动中积累

通过课堂的积累总是有限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写出语言生动优美的文章,就要有更广泛的积累,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词、句的广阔天地。大量的阅读能启发心智、拓宽视野、活跃思维、积累素材。同时“观千剑而识器”,逐步培养起学生的细腻的感觉,使他们掌握各种文体、风格的表达方式,这自然也就提升了写作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养成记笔记、作卡片的好习惯,将涉猎到的精华收藏到我们的素材库中。美词佳句、典故名言会使我们的文章增彩;生活体验,人生感悟,能提升文章的内涵。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强调生活积累。只有深厚的积累,汲取丰富的语言营养,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呼之欲出,召之即来,源源不断地涌向笔端,正所谓“积之愈厚,发之

愈佳”。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凌城中学

篇五:作文专题:谈谈微写作

谈谈微写作

一.什么是微写作?

所谓微写作,其实就是小作文。它是融语言表达与思维方式于一体的考查形式。微写作通常是在赋予一定要求的基础上,以小作文的形式出现,其考查内容非常广泛,常结合改写、扩写、仿写、压缩、续写、读后感、小评论、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内容出现,《考试说明》明确规定:能用精炼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受高考指挥棒影响,北京高初中考试,微写作已成常态化。

微写作虽然小,但也是一篇文章,因此也要具备完整的结构,具备一定的写作格式,具备一定的思想感情。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是这个意思。

二.微写作的种类

(一)·描述事物类

1.心理描写 2.肖像描写 3.动作描写

4.场景描写 5.语言描写 6.综合描写

(二)。表达观点类

(三)。应用写作类

三.微写作举例 (共13篇)

(一)2014年北京高考微写作(3篇)(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 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

② 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③ 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介绍学习语文的体会 (14北京高考微作文1)

学习有法,但无定法,不同的人对学习方法的探讨也不尽相同。我根据多年的学习经验,总结了“学习语文十大方法”,希望能给同学们提供帮助。1.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2.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3.养成复习背诵的习惯;4.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5.养成阅读写作的习惯;6.养成注重观察的习惯;7.养成切磋琢磨的习惯;8,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9.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10.养成积极应考的习惯。以上十条是我多年来学习经验的体会。尽管很不成熟,但我敢断言:只要你能做到以上十条,你的语文学习成绩肯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对“家长送考”现象的评论 (14北京高考微作文2)

“家长送考”体现了父母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然而这种过度关怀并不值得提倡。首先,高三学生一般都超过18岁,是有公民权利的成年人了,应该独立自主地履行自己的行为职责。国外的孩子超过18岁一般都单独生活,而中国父母将成年孩子像裤腰带似的系在身边,实在太溺爱了。其次,古代18岁以前就成名者不乏其人。甘罗12岁为相,岳飞16岁考上武状元;而我们21世纪的青年学生,

难道连考试都还要父母陪同吗?因此,我呼吁:请让学生们自己去参加考试吧!

18岁青春赞歌(14北京高考微作文3)

18岁青春的美丽,不是街衢流行的名牌时装;

18岁青春的旋律,不是吉他弹奏的缠绵忧伤;

18岁青春的潇洒,不是臂臀摇摆的忸怩作态;

18岁青春的快乐,不是车轮旋转的郊外飞扬。

18岁青春是蓝色的,像深远的晴空,像迷人的海洋。

辽阔深邃,富于幻想。

18岁青春是绿色的,像滴翠的青竹,像坦荡的草原。

蕴藏生机,充满活力。

18岁青春是红色的,像燃烧的火焰,像初升的太阳。

朝气蓬勃,充满希望。

18岁青春是白色的,似雪似浪,如云如月,白洁无瑕。

就像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18岁青春是无色的。像风般变幻无穷,像雾般绚丽迷人。

放纵它,将遗憾终生;驾驭它,将乘风破浪。

18岁青春是彩色的,拥有了它,便拥有了七彩人生。

18岁青春是一首美丽的诗,是一支动听的歌。

让我们真诚地书写她,让我们纵情地歌唱她吧!

(二)15东城高三二模微写作(4篇)(10分)

阅读下面的歌词,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

①任选角度,鉴赏这首歌词。要求表达明确,分析合理,150字左右。

②分别以“第一”“第二”“第三”为开头,另写三段话,表达你对“家国”的认识。要求观点正确,层次清晰,150字左右。

③作者说,他创作这首歌词的时候,是被窗外升起的太阳和手边的一片面包激发了灵感。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一刻?写一写那一刻对你的触动,要求情感真实,细节描写恰当,150字左右。

自 己

第一,要保持希望,在每天清晨太阳升起。不用太在意,这一手的遗憾。用一片面包,解决你的不安。

第二,切记不要与自身的平凡为敌。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变得不像自己。你曾慌乱过你的年华。突然,你们的每一天都一样,面对的是同一个太阳。

第三,与自己所处的现在促膝长谈。写生命中难以忘怀的情感。如若变成生命中的情不自禁,那就用最温热的手臂,拥抱自己。

1. 这首歌的歌词语言温婉,既有文采又富有哲理。作者写了三方面内容:以面包来联系不安,告诉人们要保持希望;用面对相同的太阳来慰藉人们接受平凡;用自己与现在来促膝长谈,劝告人们珍惜当下。作者用最平和最亲切的语言直击读者的心田,也用最贴切最实用的生活事例告诉人们如何走出困顿。“用最温热的手臂,拥抱自己”,语言既恬淡而又温暖,既清新而又感人,给读者一种如话家常的舒心感觉,也让人心情愉悦!

2. 第一,家是国的基础,国是由无数小家庭组成的,只有每个家庭都充满希望,

谈谈写作作文

国才有灿烂的明天。第二,国是家庭的依靠,家庭要依附于祖国,只有祖国强大了,社会和谐了,小家庭才能充满欢声笑语。家国从根本上利益是一致的,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我们要努力建设好自己的小家,更要努力撑起共同的大家,要为大国的崛起和繁荣昌盛贡献小家的力量。

3. 第一,家与国如同分子与身体的关系,如果作为家的每个分子都能茁壮成长,那么作为国的身体就能成为强壮的东方巨人。第二,家与国如同砖瓦与房子的关系,如果每个家庭都能永远不停地给祖国增砖添瓦,我们的祖国就能成为屹立于东方的摩天大厦。第三,家与国如同禾苗与水库的关系,如果水库的水非常丰满富足,禾苗就能源源不断地接受水库甘泉的灌溉和滋润。

4. 当我走在回家的胡同中,春日的阳关倾洒而下,照在树上,四周的树木青翠欲滴,路边不时有小鸟欢快地蹦跳着,头不时地啄地,大概是在啄食虫子或是青草吧。看到这幅美丽的大自然春景图,我觉得自己也是属于大自然的,觉得自己也恍然步入了极美好、极自然、极和谐的春天世界里,大自然的那只轻柔的手抚摸着我浮躁的内心,让我焦虑的内心世界顿时平静了下来。

(三)2014年北京中考微写作

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

校学生会准备出一期“献给母校”的专刊。主编邀请你以一个初三毕业生的名义为“感恩”栏目写一段话,向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帮助和关爱过你的人表示感谢。请你从班主任、任课教师、校医、保安、图书管理员中任选一个,表达感谢的心意。(字数在150—200之间)

给任课老师感谢的话

老师:您好!开学没及时到校,耽误了几天课,心里特别焦急。回到学校,各科老师都对我问寒问暖,还主动找我补课,有好几次补到下午6点才回家。说实话,生病耽误了课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每个老师要给好几个班上课,要备课,又要批改作业,确实够辛苦,下了班还要给我们补课,我的确沒想到。我要说,老师您辛苦了!我唯有认真学习,尽快提高成绩,才对得起您的谆谆教导!

(四)小汤山中学初一期中考试题---给长辈或兄弟姐妹感谢的话

小明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大家庭里,面临期中考试的他,时刻感受到长辈的关心兄弟姐妹的鼓励,请选择其中的一位,以小明的名义写一段话,表达感谢的心意。 范文示例:

亲爱的妈妈:您好!妈妈您生我养我、生活上关心我、物质上满足我、学习上支持我。您为了培养我,只身来到北京打拼,带我到北京来读书。您上班很辛苦,挣钱也不容易。可对我毫不吝啬,总是尽量满足我。在学习用具方面,只要我看中的练习册、参考书或是辅导资料,如果我需要,总是有求必应。然而我在学习上却老让您担心。我要说,妈妈您辛苦了!我要感谢您!期中考试到了,我唯有专心学习、认真考试、尽快提高学业成绩,才对得起您的关心和鼓励!

(五)其他微写作 (4篇)

做最好的自己 小作文1

——北京红旗中学团校成立暨第一期团课开课

2014年4月28日下午,北京红旗中学全体新团员在阶梯教室参加了本学期第一期团校学习,张校长作了《做最好的自己》的专题讲座。张校长从为什么要做最好的自己,怎样做最好的自己,谈到我们共青团肩负的重要使命。同学们专注地听着,不时做着笔记。讲座结束时,全场掌声雷动。离场后,有同学表示,这次讲座收获颇多。团校工作已成为红旗中学一项重要工作,本期团校将组织学生集体学习。希望同学们加强认识、提高思想觉悟、争取早日加入团组织!

学雷锋主题班会 小作文2

3月5日下午,我们班召开了学雷锋主题班会。四十多年来,雷锋精神激励着新中国几代青少年不断进步、茁壮成长。这次主题班会通过了解雷锋事迹、说说雷锋故事、谈谈雷锋精神、唱唱雷锋歌曲、找找身边的雷锋等活动,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了解雷锋,更加懂得雷锋精神,更加懂得学雷锋就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道理。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增强了为他人服务的崇高思想,并深刻认识到雷锋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霾是中国2013年度词语。 小作文3

霾,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烟尘微粒而形成的有害气体。近年,由于放松了环境保护,汽车尾气排放过多,加之居民餐饮和取暖燃煤产生的烟尘排放过多,散发不出去,而常形成霾。2013年,北京、天津、河北多天有霾。北京发出红色预警,当局告诫市民尽量减少外出,中小学校禁止户外体育活动,必要时还准备停课避霾。医院里,因霾引发的病人急剧增加。一时间,北京人谈霾色变,中国人谈霾色变,人们迫切期盼;北京何时出现蓝天白云,中国广大地区何时远离阴霾!

曼德拉是国际2013年度词语。 小作文4

曼德拉是南非前总统,年轻时因领导黑人运动,度过了17年铁窗生涯。但他并不屈服,在狱中坚持读书、看报、锻炼身体。出狱后,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巨大影响,成为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当总统后,不仅领导南非锐意改革,而且成功化解了与白人间的仇恨,使南非成为白人黑人空前团结的国家,是南非各民族当之无愧的伟大领袖。2013年12月5日,95岁高龄的曼德拉因病逝世,联合国下半旗致哀。南非为他举行国葬,全世界有105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参加了他的葬礼,人们合掌祈祷:向曼德拉致敬!曼德拉你一路走好!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