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苏轼人有悲欢离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5:18:51 体裁作文
苏轼人有悲欢离合体裁作文

篇一:苏轼诗词鉴赏

苏轼诗词鉴赏

目录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浣溪纱 山下兰芽短浸溪 /满庭芳蜗角虚名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临江仙送王缄 /望江南超然台作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沁园春孤馆灯青 /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江城子

密州出猎①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亲射虎,看孙郎。④酒酣胸胆尚开张。⑤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⑥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1】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

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品评2】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水调歌头①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④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⑤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⑥

【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念奴娇①

赤壁怀古②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④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⑤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⑥

【注释】

①又名《百字令》。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③千堆雪:流花千叠。④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⑤“笑应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⑥酹: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品评】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

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茆冈尔,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峻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东坡题跋》卷一记李邦语:“周瑜二十四经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饭,贤愚相远如此。”苏轼对此颇有同感。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对于原来只宜红牙拍板、女儿歌喉的传统词坛来说,确实是个重大突破。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1:

宋神宗熙宁八年,即乙卯1075年,三十九岁的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本词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王弗十六岁嫁于苏轼,天资聪颖、温良贤淑,见识广博,夫妻感情一向笃厚。但是,在她二十七岁时不幸于汴京(今开封)去世。次年归葬于故乡四川眉州。经过了十年宦海浮沉的苏轼,在这首

苏轼人有悲欢离合

词中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怀念之情。

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从夫妻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写起。十年来,阴阳两隔的夫妻,互相遥念,却各无消息。“两茫茫”表面看是写自己也写故去的妻子,实际上是写自己无边的惆怅和空虚的情怀。作为首句,为全文奠定下了伤悼的感情基调。作者无日无夜不在想念自己的妻子,即便是“不思量”,亡妻的形象却时时地在脑际闪现,难怪词人说“自难忘”。由此可见夫妻感情之深挚。如果说这是写生死分割时间之久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两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则是写分处两地,相距之遥了。当时的苏轼在密州(山东诸城),亡妻则葬在四川故乡,故曰“千里”,妻子孑然一身埋于坟茔,所以说“孤”。遥远又孤单,满腔的凄苦无法向亲人诉说。夫妻无法共话,不仅是因为千里相隔,更主要的是生死别离,无法超越。这是何等的无奈?!接下来笔锋一转,“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意思是: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妻得以重见,又能如何呢?作者用假设的语言逼进一步:纵使相逢,大概妻子也不认得我了。在这妻子离开的十年里,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被当权派排挤出京,先是任杭州通判,再移知密州。仕途的失意与生活的颠沛流离使他过早地容颜衰老,“尘满面,鬓如霜。”是作者对自己外貌的简括而有特征的勾勒。其中又暗含了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片写梦前,抒发了对妻子绵绵不绝的相思之苦。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下片则是写自己的梦中所见和所感。

下片首句“夜来幽梦忽还乡”中,一个“忽”字,点出了梦境的恍惚迷离之情状。“小轩窗,正梳妆。”是说:梦中看到妻子还像往常一样在窗前对镜梳妆打扮。这是虚中带实的写作手法,再现了夫妻青年时期的生活情景。阔别已久的夫妻,一旦相见,定然有着千言万语要相互倾诉。然而思绪如麻,

又从何说起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一有泪无声的细节描写,符合生活的真实情况,同时又取得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则是抒写梦醒后的感慨。作者想象着千里之外的故乡,在荒郊野外,那长满小松林的山冈上,孤寂的妻子一定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因思念丈夫而伤悲!这里作者表面是写妻子因怀念丈夫而悲伤欲绝、柔肠寸断,实际上则是表现了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悼念之情。作者将真挚而深沉的怀念之情,附注于梦中的景物,更让读者潸然泪下。

作者用虚实结合、叙述白描的写作手法来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对妻子的悼念之中又有对自己身世的无限感慨,故而将夫妻之情表达的深沉而执着,感人至深。

用词写悼亡,苏轼是中国词坛的首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赏析2: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实际上,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一朝永

诀,转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

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虽然不是经常悬念,但也时刻未曾忘却!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

以遏止。“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说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格外感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

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实在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啊。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溶入梦中,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

松冈。”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烟雨之中,坦坦荡荡一峭劲身影落落而行,何在等旷达洒脱!东坡好竹,字字句句便如峭拨修竹般一片疏影斑驳,不染俗尘,风起风住处,透出逍遥情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浣溪纱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名了兰溪 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潇潇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篇二:苏轼,最可爱的人。

最可爱的人——苏轼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众所周知的头衔。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世称“苏东

坡”。他是从古至今我唯一钦佩的大家——百科全书式的巨人。 宋四家——“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以苏轼为首,他曾经遍学名家之长。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评其书“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存世作品有《赤壁赋》《寒食帖》等等。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对绘画的态度。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传统束缚。《枯木怪石图》是其代表作之一。其意境超然。韵味隽永。 他还不仅仅如此,“不善饮酒的酿酒大师”、 “养生大

师”、“茶艺高手”、创学传经、著名的美食家——“东坡肉”,更是佛教禅道追求者,从他与高僧佛印的趣事便可得知。美誉就更多了,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这么说吧,一个人一生只要能取得苏轼的一项成就。都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故此,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弱冠之年,首出西蜀。便名动京师。初出茅庐的苏轼在科举上一举成名。但福兮祸所伏,自古英雄多磨难。秦商鞅、始变法、富咸阳、促始皇、统中华、王安石、效革法、苏东坡、站对立、抨新法、引不满、文字狱、乌台案、众谈劾、罪滔天、遭左迁、贬黄州。这件事情成为了苏轼的个人生转折点。大难临头的苏轼哇,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问汝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在金山自题画像中的自嘲。遭流放的生活上遇到了全所未有的困境和窘迫。但他并没有畏惧和退缩。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温饱。东坡居士的名号凝聚了他达观的态度和超然的内心。一生贬八州,少有。且能潇洒慰失意,难得。更是卓越施慧政。超人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苏轼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发出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欢饮达旦,趁着酒兴挥毫写下了不朽的名句。这是何等的豪迈。官场失意的词人不道凄凄惨惨戚戚。反对美好祝愿。“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堪称西湖七绝。当我们面对生活失意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与无情。”

你,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诗、词、文、书、画。更是面对逆境的从容豁达。站在宦海沉浮的洒脱,在自由的心境下驰骋,做一个可爱的。无愧初心。

篇三:苏轼的精神世界

苏轼的精神世界

苏轼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圆融兼通,在不同的处境中,能够以不同的思想体系支撑着自己的人生信念。

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他往往能够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心态。他的顺生、达观态度,浸透着佛家“禅学”思想的影响。从生活实践的角度来看,在逆境中能保持乐观,并且出之以自然旷达,而不是放大自恣,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但苏轼却能够常常如是坚持。这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明证。

他贬官黄州期间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一个岁末的不眠之夜,自己与同样被贬在黄州的张怀民漫步在承天寺庭中的情形。清幽如水的夜景描绘,“何夜无月,何处无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议论,全然没有迁客骚人的悲戚和消沉,以恬淡旷达的襟怀和慧笔灵心作着平和、亲切的娓娓叙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逆境苏轼的人格魅力。

再如,他在黄州写的札记小品,《二红饭》云:“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鲜二红饭也’”其间除了民生艰难的忧患,以苦作乐的欢然心态,超然旷达的心胸,哪里有什么消沉悲戚之思!在他的影响下,连他的家人不是也能苦中作乐吗?

后来,他被贬往时称瘴疠之地的惠州时,竟能放声高歌:“日食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种傲岸不屈的伟大人格。苏轼的“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态度,又一次惹恼了那些当权的势要,半年之后他就再被贬为琼州别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之时,他看到的不是茫茫沧海,仕途险恶;想到的也不是此去蛮荒,前途未卜。“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蛮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豪放词句中洋溢的豁达乐观情绪,真正表达出了苏轼之所以为苏轼的本来面目。

苏轼的精神世界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豪放乐观的苏轼

您,一人一笔,走遍天涯海角;您,壮志难酬,唯有寄情于文字。屡次遭贬,打不倒您的信念;艰难世事,造就了您的豪放诗作。您的杰作,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怀古伤今,只为报效国家;论史谈玄,方显男儿本色。

您把苦难研成墨,把贬谪当做笔,挥毫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词章。

是您,凝望庐山,道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您,遥望苍穹,唱出了“西北望,射天狼”的气概;是您,对饮明月,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间祝福。

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您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您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消逝了多少哀伤与生活磨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给赤壁带来了完美壮烈,这是诗,更是实。

您,苏轼,让世人领悟到: 面对生活坎坷应乐观,面对人生浮沉应有风度。

喜 欢 苏 东 坡

方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标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酒、月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若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都“馀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情,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的“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去佩服和仰慕,再无话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太才华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安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笔,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一个人能活到如此地步,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

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逝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称“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选自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苏轼的赤壁》

面对挫折

鱼儿游弋于大海,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才有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雄鹰翱翔蓝天,接受风刀雪剑的磨砺,才能拥有叱咤风云的豪迈;人也一样,需要驰骋于荒原,接受荆棘的考验,才能造就辉煌的人生。

人生道路,少不了直面挫折的磨砺: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增长能力;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走向成功;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使人生丰富多彩。

所以说,挫折也是一笔财富。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没有了功名,没有了皇帝的垂青,可他却在不如意中明

白: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欧阳修虽遭贬谪,可他却能面对挫折,没有悲叹,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与滁民同乐,写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大气胸襟。

李白因遭受谗言被免官,此时的他“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可他对自己施展才能、实现理想依然充满自信,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于是他留下了“惊风雨、泣鬼神”的绝妙诗篇。

苏轼一生多次遭贬,可他在种种困境中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以豁达大度对待一切磨难,留下了名垂千古的绝唱。

生命如花朵,挫折如风雨;生命如蓝天,挫折如乌云;生命如海洋,挫折如暗礁。挫折使生活变得炫丽多彩,挫折是一个人难得的一笔财富,让人们收获颇多??

品读山水

中国人自古对山水情有独钟。中国许多成语山水契合成妙语。有山无水,山便显得顽冥;有水无山,水便显得落寞。山与水是一对甜蜜的情人。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灵动。没有水的山如同没有情感的男人,没有山的水就像没有韵味的女人。

的确,中国人早已把山与水人格化,使它成为托志言情的对应物。所谓“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所谓“有容乃大唯山水”,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寄寓了多少贤达仁人的豪情与壮志,希望与感慨??

每当呤诵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时,总令人对中华民族的山山水水肃然起敬。

山与水各有各的性格:山,高深博大志存高远;水,灵动柔变波蜿流蜒。山寓意正直,水寓意机智。山的性格是耸立挺拔不畏浮云遮望眼。水的习惯是迂回曲折缓缓渗透,水滴石可穿也。山是静止的书,因此读山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水是流动的情,所以读水会悟出什么叫稍纵即逝。不过,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在不同人眼中,便有了不同。同是剑门山路,在李白是险阻:“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陆游那里,却变得清秀可亲:“此身合似诗人来,细雨骑驴入剑门。”同是洞庭湖水,在孟浩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逼人;在李白却是“将船买酒白云边”,变得温情可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看来,要当个仁人智士就必须寄情山水,去接受山川河流那深奥而耐心的教诲。何况,好山好脉,多有河流的芳影。五指山和万泉河,喜玛拉雅山和雅鲁藏布江,巴颜喀拉山和黄河、长江,大兴安岭和黑龙江,长白山和松花江,阿里山和日月潭??名山必有名水相伴,名水必有名山相托,山水依偎,缱绻缠绵的生死恋。

山水是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那屹立万年的大山,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那欢快流动的江河,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人们品读山水,可以领略到世界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故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于名山大川寻求灵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置身山水,寄情山水,感悟山水。

是的,山水风光中蕴藏着许多哲学命题,孕育着无限的诗情画意,乍入其间,你会感到山水永恒,生

命永恒,让人心扉洞开,领悟到伟山丽水那特有的和谐与真诚。尤其是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丛中的都市人,有机会常去山水之间,更会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清新。碧波荡漾的湖水使人们心静气平;雄伟高山的险景胜地,又使人们振奋。有人将山水归纳为形态美、色彩美和景致的听觉美。游山玩水所进行的山水审美过程,可以获得心灵深处的愉悦,而这种愉悦则是陶冶性灵的最好的精神养料。人们一旦进入山水,过滤了私心与杂念,荣辱可以皆忘,同时清洗浮躁、苦恼、不平??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才在岸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完美的诗句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写的书法,那么笨,那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河边写出最美的诗句。

他原来是一个翰林大学士,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所以苏轼就改名叫苏东坡。

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个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

所以他那时候写出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仿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就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这是了不起生命的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所以我觉得,苏东坡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最后出来的一个味道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滋味。

你会发现他在做官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到,因为他不做官,才感觉到清风。

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出来。

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可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美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

篇四:苏轼的名言

苏轼的名言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类

别:爱情

2、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宋?苏轼《私

试策问》 身:自己。人:别人。 类别:道德

3、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类别:成功

4、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 类别:修养

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类别:学习

6、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类别:学习

7、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 类别:道德

8、修其本而末自应。 类别:道德

9、生、死、穷达,不易其操。 类别:人生

10、 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宋?苏轼《老人行》 始终如一地保

全自己的节操。 类别:道德

11、 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类别:心理

12、 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绦。 类别:志向

13、 养生治性,行义求志。 类别:道德

14、 天不容伪。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虚伪的言行,天道不容。 类别:

道德

15、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类别:读书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修其本而末自应。 类别:修养 养生治性,行义求志。 类别:修养 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类别:失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类别:读书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陂塘水落荷将尽,城市人归虎欲行 笔所未到气已吞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长淮忽过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 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春宵一刻值千金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此身泰山重,勿作鸿毛遗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道足以忘物之得春,志足以一气之盛衰 恶酒如恶人,相攻剧刀箭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谷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末 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54、 荷尽已无擎天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5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56、 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

57、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8、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59、 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

60、 交浅言深,君子所戒

61、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

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2、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63、 君子不重则不威

64、 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

65、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

俗士不可医

66、 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67、

68、

69、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浅交言深,君子所戒 人不可以苟宝贵,亦不可以图贫贱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人行犹可复,岁月哪可追?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伤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 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慎重者,始若怯,终必勇;轻发者,始若勇,终必怯 生、死、穷、达,不易其躁 生、死、穷、达不易其志 生、死、穷达,不易其操 生而必死,自然之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世事如今辣酒酿,交友自古春云薄

90、 世事如今辣酒浓,交情自古春云薄

91、 孰知鹰的特性,才能让鹰抓住猎物

92、 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93、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94、 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爱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95、 岁月不可思,驶若船放溜

96、 天不容伪。出自: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虚伪的言行,天道不容

查看

天不容伪。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虚伪的言行,天道不容

97、 天下大治,千载一时

98、

99、

100、

101、

102、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天涯何处无芳草 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 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文武之功,未有不以得人而成者也

103、 我观人世间,无如醉中真

104、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105、 夕阳无语燕归愁

106、 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修其本而末自应 学如富贾在博收,仰取俯拾无遗等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养生治性,行义求志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117、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118、 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119、 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 夕阳无语燕归愁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136、 君子不重则不威

137、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

俗士不可医

138、 有酒膛肉多弟兄,急难何见一人

139、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40、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141、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142、 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14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天下大治,千载一时 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54、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155、 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156、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陂塘水落荷将尽,城市人归虎欲行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 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孰知鹰的特性,才能让鹰抓住猎物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 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笔所未到气已吞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178、 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爱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179、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

篇五:苏轼与辛弃疾比较

浅谈苏轼“以诗为词”和辛弃疾“以文为词”

广播电视新闻学201201313042 叶雨浩

苏轼、辛弃疾是我国宋代两位伟大的词家。苏轼一改词坛“婉约”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树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开创了豪放派。辛弃疾则把它发展到了极至。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二人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对此都有很多开拓,写出了不同于婉约词的刚健气势和峥嵘气象,具有博大的境界。

苏轼“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一语出自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苏轼赋予词以陶写情性的功能,旨在冲破词为艳科的藩篱,这是“以诗为词”的核心。我认为,他的“以诗为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将诗材引入词体。除咏史怀古、人生之思、伤春怨别之外,苏轼以词抒写爱国情怀,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出忠勇之情,英雄之气,拂拂指端,此词化用典故之法更是与诗相近;此外,苏轼以词抒写理趣和禅意,表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理,并且运用题序,咏物怀人,将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主题挪移到词中。

其二,以诗的风格意境入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清雄旷达”是苏轼豪放词的典型特征。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景、怀古、抒情三者有机结合,豪迈奔放,承转自如,上阕描写瑰丽雄奇的自然风光,下阕追怀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同时融入自己的人生理想,使全词意境开阔;并且,语言精练而有特色,如“大江东去”、“乱石穿空”、“羽扇纶巾”等,都描绘出了诗的豪迈意境。

其三,论词以“诗”为标尺。苏轼评价柳永《八声甘州》中“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阳当楼”一句为“不减唐人高处”。这里的“唐人高处”当指盛唐气象,所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也。这种以诗论词的方法,打通了诗词的疆域,蔚然而成当时词坛的风尚。

苏轼“以诗为词”,突破了传统词的表现领域,使词的内容与社会、个人更加紧密,并成为南宋词的一大创作思潮。正如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苏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辛弃疾“以文为词”

陈模在《论稼轩词》中引潘牥的话语评价道:“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所谓“为词论”,指的是辛弃疾的词如散文一般的议论畅达。

“以文为词”主要是“把古文手段寓之于词”,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鲜明的词体叙事性。辛词最突出的特点是“用经用史”。“马上琵琶关塞黑”,用王昭君出塞之事;“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则是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的典故。刘熙载赞叹道:“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天姿是何夐异!”辛弃疾的词不是展现历史,而是借故抒怀,用片段式的词体叙事,让品者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其二,纵横恣肆的散文化语言。《永遇乐·北固亭怀古》用散文句式“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收束,气势豪迈,余味隽永;《摸鱼儿》用议论与叙述结合的语言“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来指斥投降派,议论尤为精辟。

其三,以气为词。辛弃疾壮怀成空,岁月蹉跎,只好借词句曲折隐晦来表达慷慨悲壮、沉郁悲愤的感情,逐渐形成“以气为词”的风格。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末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概,梦境雄壮,现实却惨淡,全诗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稼轩内心怀着英雄无路的幽愁暗恨而登高远望,四周如美人发髻般的重重叠叠的山似乎也在献愁供恨。在这样一种楚天千里的雄浑、苍茫的意境中,既抒写了他纵横驰骋的理想,又尽情地渲泄了内心奔涌而压抑的情感。

辛弃疾所倡导的“以文为词”成功地将辞赋古文的?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ā⒕涫揭约耙槁邸⒍曰暗染咛迨址ㄒ浦灿诖剩⑽?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yish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