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信息技术编者的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7:06:30 体裁作文
篇一:教科版高一信息技术基础复习提纲
请爱惜材料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座位_____
高一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会考复习提纲
编者注:
本材料结合信息技术考纲要求,把书本中涉及的要点罗列出来,并适当的扩充,本材料内容仅供参考!每一个知识点后的Px为该知识点在教材相应的页码(因实验教材每年会修订,此页码会±1页)
希望同学们每天有计划的复习一些知识点,并做好记号,方便下一次接着复习,而不会出现反反复复地复习同一个内容,积少成多。遇到看不懂或不理解的知识点做好记号,并继续复习下一个知识点,做记号的地方等待老师来讲解。
第一章 信息技术
1、◇什么是信息。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即从中能获取具体信息。
◇信息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文字,图象,图形,声音,符号,动画,视频等。 ◇信息的判断:注意与介质、概念等区分。如:“书本”“电视”等是介质、概念,而“书本中的知识” “报纸上新闻”“光盘上的歌曲”等才是信息(指向具体内容)。 ◇信息传递过程:
信源(信息发出方)?信道(用何载体+以何途径传递)?信宿(信息接收方)
2、信息的特征:P3(能够根据具体的实例,能判断其对应的信息特征。以下是常见的) ①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载体;信息有可存储、可传递、可处理和可转换等特点。如:文字既可印于纸上、也可存于电脑,并可被修改。 ◇载体:承载信息的物体(容器),如,广播的载体是声音;报纸的载体是纸张;
②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没有价值的消息不能叫做信息);同一信息的价值在不同时期价值会不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物价、文物等);信息经过再加工等系列处理可获得新的内容,即可增值。 如:对台风、地震、高温等预报信息,它能够减少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这就是价值。 ③时效性:事物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天气预报(如台风、地震预报),股市,市场动
态、商店活动优惠促销、有效期、保质期。
④共享性: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受者接受并被多次使用(共享)。如:图书馆中的图书、
网页信息等。(书P4 萧伯纳的名言要注意)
⑤真伪性:信息有真有假,应以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为准。如:短信中奖诈骗,虚假广告。文学作品中的空城计、草船借箭、暗渡陈仓、蒋干盗书、真假美猴王等。 ⑥传递性:时间上(我们可以通过古代的文物如书籍,了解发生在几百年前的事)与空间上(我们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等知道远方发生的事情)传递。
⑦其他:可处理性
3、信息技术的历史。有了人类就有信息技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
命,它们分别是:P6顶 ①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②文字的创造。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如:竹简,学富五车等 ③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证。
如:我国古代的毕昇印刷术、蔡伦造纸术等 ④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⑤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我们当前处于第5次信息革命 (时间范围:1946--至今)。
4、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 (即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P3中
5、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向人性化、大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方向发展。P7
①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GUI),即简单易学易操作。
如:虚拟现实技术(如3D游戏、虚拟实验、模拟训练);
语音技术(TTS是语音合成;ASR是语音识别技术);
智能代理技术(如Office助手大眼夹等;搜索引擎的机器人或蜘蛛程序)。 ②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产品或功能)P8 ③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性能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低)P9
6、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如网络欺诈、犯罪、不良信息、网瘾),因此对待信息技术不因噎废食、盲目排斥、而是客观认识、扬长避短、合理利用。 P10
7、信息技术范畴:(简称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
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分析和利用等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核心)、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
①传感技术(高新技术)是扩展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
②通信技术是扩展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此“通信”非彼“通讯”
③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的核心)是扩展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功能;
④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扩展人们对信息的控制和使用能力。
8、信息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常见的如 ①远程电话 ②IP电话 ③电子警察 ④GPS
全球定位系统 ⑤民航联网售票 ⑥手机 ⑦互联网 等
第二章 信息获取
1、“获取信息”的四个环节(通过P14-15的例子学会判断那个属于哪个环节) .....................
①定位信息需求→②选择信息来源→③确定信息获取方法,获取信息→④评价信息 注释: (↑多种方法供选择) (↑从中选择某一方法,即多选一)
◎定位信息需求:包含时间、地域和内容:即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
◎信息来源:(分四大类,优缺点详细请见P16表格)
A.文献型:如 报刊、杂志、图书、词典等书籍
B.口头型:如 同学、朋友、亲戚、父母、老师 (个人信息源)
C.电子型:如 广播、电视、电话、因特网
D.实物型(现场):如 运动会、动物园、销售市场、公共场所、博物馆,模型展等 ◎确定信息获取方法:即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某一种方法 P18
◎评价信息:如信息的数量、适用性、载体形式、可信度、时效等为依据评判。P18 ②采集信息的方法:①通过检索媒体采集信息(如电视、图书馆、网络)。②通过与他人交流采集信息。如专家;③通过亲自探究事物本身获取信息(如现场采访、勘察,调查问卷、做实验、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网络查询)。
③外出常见采集工具: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笔。(特点:小巧、方便携带)
2、搜索引擎:指网络上专门为人们提供查询资料的网站。搜索引擎最早出现于1994年4月,由美籍华人杨致远和他人共同创办(目录搜索引擎)雅虎网站(Yahoo) P18倒3
3、搜索引擎的三种类型(分类) P20-22
A、全文搜索引擎:又称为“关键词查询”。 用户需要输入要查询的内容(关键词) ①代表网站:谷歌Google.com、百度baidu.com、北大天网e.pku.edu.cn ②工作原理:“蜘蛛程序”或“机器人”程序。自动收集信息存储于网站的数据库中
B、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也称作分类搜索。用户按分类查找,可不用输入查询内容。 ①代表网站:搜狐Sohu.com、新浪sina.com、雅虎yahoo.com.cn ②工作原理:一般采用人工的方式采集和存储网络信息,并建立关键字索引数据库。
C、元搜索引擎:可以同时在多个搜索引擎上进行搜索。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 优点:搜索的信息最全面、丰富。缺点:速度慢,时间长。P21中
◇搜索技巧:更多见P22顶
①使用权威网站;②提炼多个关键字(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③灵活更换不同搜索引擎; ④逻辑命令:(与)AND、(或)OR、(非)Not、+、-; ⑤无效关键词:“的、地、和、and、is”;⑥强制搜索:加英文的双引号。
⑦利用专业搜索引擎。
4、搜索引擎的实质
用户使用搜索引擎时,实际上是在使用该搜索引擎网站的(公司服务器上的)网络数据库,并非实时地在因特网上进行搜索。用户搜索得到的结果是各种超级链接地址。
5、存储位置比较(记住他们开头字母不同来作为区别) P25
①URL:中文简称:统一资源定位器(俗称网址)。如 ftp:// http:// telnet:// 通常以http、FTP、telnet等协议开头,用来标识因特网上的资源的一种标准格式。由协议、主机名、域名(机构名+通用域名+地区或国家域名)和文档名等几部分组成。 如:URL路径 .cn/index.htm
解析:http为超文本协议,www为主机名,sina.com.cn为域名,index.htm为文档名。 ◇通用顶级域名: .com 商业性、.net网络服务、.org非赢利组织、.gov 政府、 .edu 教育
◇地区或国家顶级域名(可参考选修部分).cn 中国 .HK香港 .tw台湾
②UNC:通用命名约定。(以‘\’开头)该约定用来标识局域网中的共享网络资源。 如:\教师机1\共享资源\教程\Flash\index.htm
③本机路径:文件在本地计算机硬盘中的具体存储位置,以盘符和冒号开头(如“C:”
表C盘),不同目录用‘\’隔开,如 d:\多媒体\图库\陈佩斯.jpg
6、下载(Download)软件:一般都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P31底
①批量下载:从同一个地址或不同地址大批量地下载文件
②断点续传:指下载过程中能接着上次中断的位置继续下载。
③多线程:下载过程中能向服务器发出多个下载请求,把一个文件分成几段同时下载。 ◇常见软件:网际快车FlashGet、 CuteFTP、 网络蚂蚁NetAnts、网络吸血鬼Net
Vampire、WebFTP、影音传送带、WebZIP、超星图书阅读器
注:键盘上“Print Screen”按键是以图片形式的抓屏,存于内存中,需用‘粘贴’方
能被保存下来(可以在图片软件中编辑,如“画图”或“photoshop”中)。
7、文件的属性:定义、文件名、路径、属性、类型、常用扩展名P25-27
.计算机中的信息通常以“文件”(file)的形式(单位)保存于存储器中。P25第二段 .文件名称:主名+小数点+扩展名(类型),如 成绩.doc,菊花台.mp3
“主名”字符个数不能超过255(即不能超过127个汉字,一个汉字占2位);“扩
展名”一般3个左右;文件名中不能包含这8种英文符号: / \ : * ? > < |
如:菊花台.mp3、菊花台.txt
解析:主名都是菊花台,扩展名mp3表示声音文件,txt表示文本文件。
△文件主名随时可更改,但扩展名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可能导致该文件无法被识别(打
开)。扩展名相同代表是同一类型的文件。如:菊花台.mp3、飞蛾扑火.mp3
△常见扩展名的种类及图标 (括号内是软件)
①压缩:RAR(winrar),ZIP(winzip)
②文本:doc(Word) ,txt(记事本) ,wps(WPS2000)
PPT(演示文稿Powerpoint
)
、 XLS(电子表格Excel)
③网页:html,htm ,asp,php,jsp
④图片:(位图) gif,bmp,jpg ,psd,PCX,TIF,DXF、PDF、TGA;
(矢量图) wmf、dxf、ai、cdx
⑤ 视频:(流媒体): r m,realpaly的)asf
⑥音乐:mp3,wav, mid,wma
篇二: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
第一模块包括三个活动(如图2-1):一、分享信息化教育的故事;二、认识中级培训,理解中级的教材内容以及中级与初级的衔接;三、培训前的准备活动。
图2-1 模块一概述
活动一从故事开始,通过收看录像,了解长春四十八中信息化的发展。接着请学员讲诉自己身边的信息化故事。最后是一个信息化能力的测试,测试学员信息化教育能力的结构,哪些已经掌握,哪些还有欠缺。
活动二要求了解培训内容和目标;理解教育技术培训中级版的特点;知道中级与初级的衔接。图2-2清晰的显示了初级培训的结构:第1模块是培训准备,第2模块是初识教育技。从第3模块开始到第7模块是课程的核心部分,第3模块是教学媒体与资源利用,第4模块是授导型教学的设计,第5模块是探究型学习的设计,第6模块是教学实施方案的设计。第7模块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第8模块是成果的整理与展示。
图2-2 初级培训结构图
图2-3反映了中级版与初级版的区别与联系:初级版第7模块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中级版第2模块的内容是“研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这二者存在一种承上启下的关系。中级版的其他模块是围绕着主题单元、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以及单元学习评价来展开的。
图2-3 初级版与中级版对照视图
没有学习过初级版的学员就需要一些知识的补充。首先我们需要区分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知道教育技术的要义。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图2-4),当我们学习教育理论时,不关心技术;而当我们学习信息技术时,又很少关心教育问题,所以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两者有机的结合。
图2-4 教育技术的实用性定义
从功能上讲,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分为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五个方面。它的表现形态一方面是理论,一方面是实践。图2-5描述的即是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表现形态。
图2-5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表现形态
教育技术与教育其他方面的研究有什么关系?图2-6中有三个要素:条件、方法和结果。如果将条件和结果作为输入去寻求方法,就是教育技术的特点,也就是怎么做的问题。而和教学理论、教育原理的路线有所区别。教学理论是先知道了条件和方法,然后再解释可能的成果。教育原理是看到了结果,然后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条件造成的。所以这三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怎么做。
图2-6 教育技术的理性逻辑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刚才提到的三个变量中,条件变量可分为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学资源(不仅包括信息化资源,还包括人、财、物);结果变量包含教学效果、教学效率,以及教学系统的吸引力。方法变量包括三大类:一、组织策略,是关于内容编排的;二、授递策略,是教学方法的应用;三、管理策略,是关于学生怎么分组、怎么评估、采取补救措施等。
图2-7 教学设计的“变量”
让教师学习教育技术,意味着什么呢?教学系统一般有三个要素:教师、学生和内容。但现在我们运用了信息技术、媒体,这样就将技术融入其中,可以看作是第四个要素。教师学习教育技术,就可以作为设计者对教学进行设计(图2-8):
1.设计内容。但教学内容需要进行转换,如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2.设计技术。教师可以选择媒体工具,进行授课;
3.设计学习目标和行为目标。
4.设计自己。教师可以设计自己的教学行为。
图2-8 教师作为设计者
培训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而不是空学所谓的理论。我们非常主张这种学习方式(图2-9):学习中有例中学(大量的案例)、做中学、合作学、评中学。这些活动都离不开面对面的环境和信息化环境的支持。
图2-9 培训作为学习实践
过去,教育技术单纯学理论,然后考虑应用,但这样做非常困难。因为应用与情境高度相关,因此教育技术的培训要考虑如何将理论的体系转化为实践的体系(图2-10)。
篇三: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必修)终稿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必修)
前 言 .............................................................................................................................................. 1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案例综述 ................................................................................................... 1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 14
案例一:信息技术第一课——欢乐课堂 ............................................................................. 14
案例二:信息技术第一课——开心辞典 ............................................................................. 20
案例三:信息技术第一课——信息及其特征 ..................................................................... 27
案例四:信息技术第一课——无所不在的信息 ................................................................. 36
案例五:信息技术第一课——信息及其特征 ..................................................................... 42
案例六:信息技术第一课——信息技术观光号之旅 ......................................................... 47
第二章 信息获取 ........................................................................................................................... 54
案例一: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 54
案例二:追寻附中人的足迹——信息的获取 ..................................................................... 60
案例三:搜索技巧 ................................................................................................................. 69
案例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数字生活体验 ......................................................................... 76
案例五:传统节日知多少——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 82
案例六:让我们遨游在地球的上空——网上资源检索 ..................................................... 88
案例七:东莞魅力无限——信息的获取和加工 ................................................................. 93
第三章 多媒体信息加工 ............................................................................................................... 98
案例一: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 98 案例二:表格信息加工 ....................................................................................................... 106 案例三:表格数据加工的多元性 ....................................................................................... 114 案例四:表格数据的图形化 ............................................................................................... 116 案例五:声音的录入与编辑——“我会绕口令” ........................................................... 126 案例六: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 ....................................................................................... 131 案例七:图像的合成与表达 ............................................................................................... 137
第四章 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加工 ....................................................................................... 142 案例一:信息的编程加工——活学活用“宏” ............................................................... 142 案例二:信息的编程加工——用编程方法画函数图像 ................................................... 155 案例三:揭示计算机软件的奥秘——编程加工信息 ....................................................... 162 案例四: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 ....................................................................................... 166 案例五:信息的编程加工 ................................................................................................... 176 案例六:体验、感知、创新——信息的编程加工 ............................................................ 180 案例七:信息的智能化加工 ............................................................................................... 185
第五章 信息交流与信息管理 ................................................................................................... 190 案例一:“探究”在网页制作教学中的尝试 ....................................................................... 190 案例二:我也动手设计一个网站 ....................................................................................... 198 案例三:认识信息资源管理 ............................................................................................... 202 案例四:构建Access数据表 ............................................................................................. 213 案例五:构建数据表 ........................................................................................................... 216 附录:信息技术案例的交流平台与资源 ................................................................................... 220
前 言
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4年9月,山东、海南、宁夏、广东等地成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第一批实验区。时光荏苒,自实验伊始,已然走过了两个年头,实验区也在逐年增加,参与新课程实验的教师队伍日益壮大。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许多优秀案例在各种评比活动中脱颖而出,各省市的优质课评选、全国信息技术优秀案例评比中都不乏优秀案例的身影。这些案例无不闪耀着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智慧的光芒,彰显着新课程的理念与思想,同时又各具特色。为了充分发挥这些饱含着设计者心血的优秀案例的作用,让更多的一线教师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更好地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我们组织撰写了一套两本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与评析,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分别进行了案例遴选与点评,本书属于必修分册。 本书共分六部分,综述部分从整体上对所入选案例进行了梳理,既总结了一些好的做法,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以启示您在借鉴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其余五章按照案例所属内容特征进行分类、逐一展开,您可以?按图索骥?,有选择地阅读案例。
各案例内容大致按照如下栏目按顺序展开:基本信息、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专家点评、观点争鸣、拓展阅读等。其中,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部分根据需要在原有案例基础上作了较大调整;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专家点评还是观点争鸣部分的意见都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本书由南京师范大学李艺、钟柏昌主持撰写,具体编辑工作分工如下:综述,第一、二、三章,钟柏昌;第四、五章,温州大学李伟。在此,谨向各位案例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感谢各位专家提供的点评意见,以及观点争鸣部分众多信息技术课程网网友提供的宝贵言论。由于编者视野及能力所限,书中粗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您指正。
编 者
2007年1月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案例综述
在课程改革实验开始后,各实验区的教师们在以教材为依托的基础上,开始了关于教学方法以及课程内容重新发现的尝试。这些尝试,集中地反应在精心设计的案例中,有些案例的设计者甚至声称案例的设计历经数月,可见下功夫之深。案例不仅在教学方法的多方面尝试上有所突破,较好地表达了新课程的理念,而且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组织上,也极具建设意义。在知识点的重新认识上,在技巧技能的重新理解与系统化上,在技术方法和思想的理解与呈现上,在课程相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达与升华上,都有对教材的有效驾驭和超越。①正是有这样一个背景,我们才有信心筛选案例编撰此书。
本书选编的32个案例都是由信息技术课程专家评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案例内容上,所选案例遍布必修模块的各主要章节(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获取、多媒体信息加工、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加工、信息交流和信息管理);在案例来源上,共有广东、江苏、浙江、天津、海南、福建、宁夏等8个实验省(市、区)的案例入选。无论从案例评审过程,还是从案例内容和案例来源的分布情况看,所选32个案例是具有代表性的,专门以这些案例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能够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书中精选的这些案例,有一部分是实实在在的教案,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教案设计的基础上做的教学实录,表达了教师利用教案进行教学的实际过程,兼有教育叙事和教案的特点,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案,故本书名曰《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而非《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案与评析》,特此提醒各位读者,以免将本书提供的案例都视作教案,混淆两者的区别。对于教师备课,除新教师外,我们并不主张写类似教学实录式的详案,而是按照教学设计的规范设计详略得当的教案(如按照一定的格式描述教与学的活动环节和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是时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以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如果需要,再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撰写教学案例。为方便读者更直观的了解案例,在部分案例的基本信息表中提供了相关教学视频或教学课件的网址链接。
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充满朝气的作者群体。从年龄构成来看,绝大部分案例作者为中青年教师,也不乏刚刚步入教坛的年轻教师,如暨南大学附中的肖丽老师、扬州中学的刘超老师等。中青年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生力军,最乐于接受新事物的挑战,最有能力接受新事物的挑战,也最会体验挑战与创造的乐趣。经过课程改革的洗礼,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其中不少教师已在全国信息技术课程实践领域崭露头角、小有名气,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如山东青州一中的王爱胜老师、华南师大附中的黄秉刚老师、南京一中的张宏老师,等等。在此不得不指出的是,华南师大附中信息技术教研室的老师们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共同研讨课程与教学问题,形成了一个富有强大战斗力的群体,该室4个案例入选本书便是其战斗力的有力体现。对于其他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学习的经验,相信只要像他们一样付出不懈的努力,不断学习和创新,我们将获得长足的进步,全国高水平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也将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如此,在可预期的将来,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就能真正拥有一个性能良好的“发动机组”,信息技术课程的振兴将指日可待。
但是,必需说明的是,入选的案例并非都是最“优秀”的,因为对于“优秀”本身,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价值观不同,评判标准呈异,评判结果也就大相径庭,为此,我们不妨将所选编的案例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我们自认为优秀的案例;另一种是体现了当下比较普① 李艺.高中课改实验进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1)
1
遍的教学处理方式和方法的案例,尽管在教学手法上不是那么出彩,但非常实用,具有普遍性;还有一种案例在他人看来或许不够“优秀”,但专家点评和由该案例所引发的讨论(见相关案例的“观点争鸣”部分)却非常有启发意义,故也理所当然收入其中。以上所述,也是本书未敢称作《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优秀案例与评析》的缘故。同时也想表达的是,对待案例没有绝对的优秀标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读者借鉴任何案例首先应确立的态度;其次,不可为追求所谓的“优秀”而盲目求新求异,丧失了信息技术课堂的本真色彩,诚如浙江求是中学邓亚玲老师所言:“信息技术课需要返璞归真,从简单到繁华再回落到朴实,这是一个洗尽铅华突破重生的过程。”
(一)可喜之处
纵观32个案例,如下方面值得肯定:
1.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放在这里同样适用。理想的情境创设应该有两项功能,一是引起学生注意,二是激发学习需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感官上的愉悦或惊奇,这是教学的第一步,但是,仅停留于这一步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便激活了,有质量的学习才能持续展开。马艳梅老师《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中的教师“留影”、陈健老师《声音的录入与编辑——“我会绕口令”》中的“绕口令” 相声片段、徐劲梅老师《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数字生活体验》中共享《好的文科教人什么?》的问题、谢作如老师《让我们遨游在地球的上空——网上资源检索》中神奇的Google Earth软件、高长军老师《信息的编程加工》中神舟六号模拟发射程序、巫雪琴老师《体验、感知、创新——信息的编程加工》中小赛车走迷宫的小游戏、刘超老师《信息的智能化加工》中电脑语音控制系统的演示,都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教学场所:能审慎地利用非机房环境
我们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通常与计算机操作有关,在软硬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机房作为上课的主要阵地是应该的,但是,并非每堂课都非得在机房里开展,其一,信息技术课程不等于计算机课程,还涉及信息技术的其他方面;其二,即使有关计算机的内容也可以在普通教室展开教学,如一些专题性的讨论或辩论课,甚至于室外参观、考察、调研活动也可以偶尔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但是,单纯的室外教学是应该避免的,如在黄秉刚老师的《追寻附中人的足迹——信息的获取》案例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校史室、同学会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并在小组活动安排上特意让一部分学生留在课堂上,另一部分学生走到户外;又如周玳珈老师在《认识信息资源管理》中设计四个不同的活动,既允许部分小组在教室内使用计算机和网络,也允许部分小组到图书馆实地考察,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活动,实现经验和知识的共享,这两位老师的教学处理方式都是值得称道的。单纯的普通教室上?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彩怯Φ本×勘苊獾模幢闶切畔⒓际醯谝豢危部梢陨感畔⒓际醯氖褂茫缁票绽鲜Φ摹缎畔⒓际醯谝豢巍畔⒓际豕酃夂胖谩分写┎辶松贤袢『捅泶镄畔⒌幕疃醢だ鲜Φ摹缎畔⒓际醯谝豢巍独挚翁谩分斜愦┎迨褂昧怂阉饕娌檎页捎锖屯ü读唇釉亩列畔⒌幕疃?/p>
3.教学方法:在继承与创新中渐趋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案例的灵魂。分析本书的32个案例,使用的教学方法可以概括如下:
表1 案例使用的教学方法归类
2
需交待的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在讲授法中一般都穿插有讲练结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对此不做细分,统一用讲授法表示;同样,对于当前流行的任务驱动和主题活动教学法也未严格区分,统一用任务驱动表示;尽管部分案例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在教案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往往只有一种,表1单元格中排在最前面的教学方法系该案例的主导教学方法。案例中教学方法相互渗透、综合运用的现象,体现了“教无定法”的金规玉律,要求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灵活整合各种教学方法。
在表1的基础上可以统计出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频度(见表2),其中“使用频度1”表示按主导教学方法做的统计,“使用频度2”是按使用的全部教学方法做的统计。
3
篇四:《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
《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体例
前 言
为了帮助老师们领会和使用好《信息技术基础》这本教科书,我们编写了这本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本书主要内容:教科书是怎样编写的,用这本教科书如何教学,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
关于教科书怎样编写的问题,本书分三个层面阐述:第一层面是教科书编写说明,对整本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编写体例说明等进行了较详尽的介绍;第二层面是章教材分析,对该章教材的主要内容、体系结构和功能,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第三层面是节教材分析,对该节内容的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三个层面的阐述,老师们可以从整体和局部来把握这本教科书。
关于用这本教科书如何教学的问题,本书对教科书全书和各章、节都给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活动指导、课前准备等,希望对老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于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的问题,本书对教科书各节都给出了教学评价的建议,内容包括评价内容、评价要求和评价方法,希望学生养成对学习进行评价的习惯。
关于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本书对应教科书各节书给了一些参考资料、参考网站,练习题或实践项目给了参考答案或提示。
本书的体系结构基本按照教科书的章节体系,编写体例:章设置“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课时分配建议”,节设置“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练习参考答案、参考资料、参考网站”。
本书仅供教学参考。教师教学活动的安排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按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求来进行。
本书主编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尚需教学实际的完善,我们诚恳地希望老师们为这次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对于书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欢迎老师们及时批评、指正。来函请寄: ,E-mail:
编 者
2003年12月
目 录
前言
教科书编写说明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本章概述
第一节 信息及其特征
第二节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第二章 信息的获取
本章概述
第一节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第二节 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第三节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第四节 综合活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第三章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
本章概述
第一节 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第二节 图表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第三节 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第四章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下)
本章概述
第一节 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
第二节 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
第三节 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第四节 综合活动:可爱的家乡
第五章 信息资源管理
本章概述
第一节 认识信息资源管理
第二节 使用数据库
第三节 设计数据库
第四节 综合活动:世界文化遗产之旅
第六章 信息安全
本章概述
第一节 信息安全及防范策略
第二节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网络道德规范
第三节 综合活动:信息技术问题辩论会
教科书编写说明
一、编写指导思想
1.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课程改革有关文件为依据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导,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等文件为依据,充分体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有关要求。
2.注意层次性和开放性
教科书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高中校际差异和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注意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延伸或拓展课程内容;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注意内容的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
教科书内容力图科学、客观、准确,语言表达要严谨且通俗易懂;选择具有广泛适用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蕴含着信息技术的基本思想方法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适当选择能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4.注意贴近生活,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让信息技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顺利开展;注意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并有意识地设计人文、社会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5.注重“过程与方法”,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教科书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针对不同的学习资源,展示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交流、协作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并设置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交流与评价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能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6.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
二、内容体系结构
教科书突破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学科体系,以“认知?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基本理念来构建教材的体系结构。即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生已有经验,并考虑《信息技术基础》主题内容及其特点,以及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按照认知、技术、社会三者的规律及关系重新编排,构建教科书的体系结构。
《信息技术基础》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呈现学生的学习内容。全书共分五章,各章节的目录详见教科书,各章的学习目标参见各章书的第一页。各章书的设计意图如下。
“信息与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模块的第一章,通过“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技术及其发展”两节书的阐述、活动交流以及相配套的教学光盘“生活在信息社会”的展示,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有关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并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是想让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六个模块的内容和基础模块各章书的内容总体上有个大致的认识。
“信息的获取”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中的首要一环。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懂得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这一节是让学生对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方法有个总体的认识;第二节“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使学生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第三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使学生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第四节开展一个综合活动,一方面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开展合作,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经历获取信息的过程,巩固其方法,另一方面能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章是全书的重点章。本章内容安排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从信息加工的人性化开始,依次设置文本、图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三节;进到信息加工的智能化,设置信息的智能处理一节;然后进到信息加工的深层次问题: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工作过程与基本方法;最后进行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为了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本章最
篇五:高中信息技术教案设计(广东版)
《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体例
前 言
为了帮助老师们领会和使用好《信息技术基础》这本教科书,我们编写了这本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本书主要内容:教科书是怎样编写的,用这本教科书如何教学,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高一信息技术编者的话)关于教科书怎样编写的问题,本书分三个层面阐述:第一层面是教科书编写说明,对整本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编写体例说明等进行了较详尽的介绍;第二层面是章教材分析,对该章教材的主要内容、体系结构和功能,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第三层面是节教材分析,对该节内容的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三个层面的阐述,老师们可以从整体和局部来把握这本教科书。
关于用这本教科书如何教学的问题,本书对教科书全书和各章、节都给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活动指导、课前准备等,希望对老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于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的问题,本书对教科书各节都给出了教学评价的建议,内容包括评价内容、评价要求和评价方法,希望学生养成对学习进行评价的习惯。
关于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本书对应教科书各节书给了一些参考资料、参考网站,练习题或实践项目给了参考答案或提示。
本书的体系结构基本按照教科书的章节体系,编写体例:章设置“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课时分配建议”,节设置“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练习参考答案、参考资料、参考网站”。
本书仅供教学参考。教师教学活动的安排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按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求来进行。
本书主编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尚需教学实际的完善,我们诚恳地希望老师们为这次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对于书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欢迎老师们及时批评、指正。来函请寄: ,E-mail:
编 者
2003年12月
目 录
前言
教科书编写说明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本章概述
第一节 信息及其特征
第二节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第二章 信息的获取
本章概述
第一节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第二节 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第三节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第四节 综合活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第三章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
本章概述
第一节 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第二节 图表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第三节 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第四章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下)
本章概述
第一节 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
第二节 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
第三节 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第四节 综合活动:可爱的家乡
第五章 信息资源管理
本章概述
第一节 认识信息资源管理
第二节 使用数据库
第三节 设计数据库
第四节 综合活动:世界文化遗产之旅
第六章 信息安全
本章概述
第一节 信息安全及防范策略
第二节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网络道德规范
第三节 综合活动:信息技术问题辩论会
教科书编写说明
一、编写指导思想
1.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课程改革有关文件为依据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导,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等文件为依据,充分体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有关要求。
2.注意层次性和开放性
教科书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高中校际差异和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注意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延伸或拓展课程内容;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注意内容的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
教科书内容力图科学、客观、准确,语言表达要严谨且通俗易懂;选择具有广泛适用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蕴含着信息技术的基本思想方法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适当选择能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4.注意贴近生活,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让信息技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顺利开展;注意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并有意识地设计人文、社会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5.注重“过程与方法”,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教科书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针对不同的学习资源,展示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交流、协作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并设置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交流与评价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能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6.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
二、内容体系结构
教科书突破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学科体系,以“认知?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基本理念来构建教材的体系结构。即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生已有经验,并考虑《信息技术基础》主题内容及其特点,以及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按照认知、技术、社会三者的规律及关系重新编排,构建教科书的体系结构。
《信息技术基础》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呈现学生的学习内容。全书共分五章,各章节的目录详见教科书,各章的学习目标参见各章书的第一页。各章书的设计意图如下。
“信息与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模块的第一章,通过“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技术及其发展”两节书的阐述、活动交流以及相配套的教学光盘“生活在信息社会”的展示,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有关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并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是想让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六个模块的内容和基础模块各章书的内容总体上有个大致的认识。
“信息的获取”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中的首要一环。本?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治慕冢?/p>
第一节“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懂得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这一节是让学生对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方法有个总体的认识;第二节“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使学生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
第三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使学生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第四节开展一个综合活动,一方面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开展合作,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经历获取信息的过程,巩固其方法,另一方面能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章是全书的重点章。本章内容安排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从信息加工的人性化开始,依次设置文本、图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三节;进到信息加工的智能化,设置信息的智能处理一节;然后进到信息加工的深层次问题: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工作过程与基本方法;最后进行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为了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本章最后一节同样设置一节综合活动。
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储存和管理,因此设置第四章“信息资源管理”。本章分四节,
在信息社会,信息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专门设置一章来学习和探讨这个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尤其是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