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灵渠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6:03:59 作文素材
篇一:灵渠
简介
灵渠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也叫兴安运河或湘
桂运河,由于是在秦朝开凿的,又叫秦凿河。秦统一
六国后,为了进一步完成统一局面,在北击匈奴的同时,
又南征岭南。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到湘江上游,他
根据当时需要解决南征部队的粮饷运输问题,作出了 使
监(御史)禄(人名,一名史禄)凿渠运粮 (《史记·主
父偃传》)的决定。在杰出的水利家史禄的领导下,秦朝
军士和当地人民一起,付出了艰苦劳动,劈山削崖,筑堤
开渠,把海洋河水(湘江源头)引入大溶江(漓江源头),
终于修成了这条运河。这条运河成了打开南北水路交通的
要道。
中国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之间,隔着巍巍的五岭山脉,陆路往来已很难,水运更是无路可通。但是,漓江的上源(大溶江,流向由北向南入海),与湘江的上源(海洋河,流向由南向北再转东汇入长江入海),恰好同出于广西兴安县境内,而且近处相距只1.5公里许,中间的低矮山梁,也高不过30米,宽不过500米。灵渠的设计者就是利用这个地理条件,硬是凿出一条水道,
引湘入漓,婉蜒行进于起伏的丘陵间,联结起分流南北的
湘江、漓江,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
灵渠长约30多公里,宽约5米,开凿灵渠,先在湘江中
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坪 ,把湘江隔断。在铧
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
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 铧嘴 一分为
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铧
嘴 类似都江堰的 鱼嘴.当海阳河流来的水大时,灵渠可
以通过大小天坪等溢洪通,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去,保
证了运河的安全。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并且使运河路线迂回,来降低河床比降,平缓水势,便于行船。灵渠的设计和布局都很科学。在世界航运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
灵渠的渠道工程非常艰巨复杂。南渠一路,都是傍山而流,途中要破掉几座拦路的山崖。尤其是在跨越分水岭,即太史庙山时,更要从几十米高的石山身上,劈开一条河道。这样的工程,在一无先进机械,二无炸药的条件下,全凭双手和简单工具,充分表现了当时人的智慧与毅力。
灵渠工程体系完整,设计巧妙,在技术上利用了都江堰的先进经验,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才能。
灵渠修成后,在历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秦始皇就在渠
成的当年(公元前
214
年),平服岭南。汉武帝在平定
吕嘉的叛乱中,也曾利用这条交通线。
灵渠的畅通,还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工程主体
灵渠工程主体包括铧堤、南北渠、秦堤、陡门等,完
整精巧,设计巧妙,通三江、贯五岭,沟通南北水路
运输,与长城南北呼应,同为世界奇观。
历史背景
“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
六国、平定中原后,立即派出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接着,又挥师五十万南下,平定“百越”。为尽速征服岭南,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此项艰巨的任务,交由监御史史禄和3位石匠担纲。古人感佩于史禄开凿灵渠居功至伟,称赞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兴安县也留下了为纪念3位石匠而留下的“三将军墓”。
历4年艰辛,这条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科学技术伟大成就的人工运河,终于凿成通航。其后,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又继续主持修筑灵渠。灵渠南渠岸边的四贤祠内,至今还供奉着史禄和他们的塑像。灵渠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刻苦耐劳精神的同时,也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秦国军队对水路的利用
从陕西省咸阳出发,沿汉水(汉江),顺流南下,至武汉(汉口,汉水入长江之处)。由汉口,沿长江溯流西南而上,至湖南省洞庭湖,从洞庭湖(湘江入湖之处),沿湘江溯流南上,由永州市,沿湘江,进入广西全州市,至兴安县(灵渠)。由灵渠,顺流西向,至溶江镇,进入大溶江(流向由北向南);顺流向南,进入漓江江段,经桂林、阳朔、乐平,入桂江江段,经昭平,至梧州。从梧州市,若向东,则进入广东西江江段,至珠江(旧称粤江),入海口在广州;若溯流,则可西向,进入广西腹地。
世界奇观
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
安县境内。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灵渠开凿于公元前218年(秦代)。横亘湘、桂边境的南
岭山势散乱,湘江、漓江上源在此相距很近。兴安城附近
分水岭为一列灵渠地处桂林兴安县境内,是中国著名的古
代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沟通了湘
江(长江水系)与漓江(珠江水系),为开发岭南起了重
要作用。灵渠为秦始皇帝时期所建,至今有二千二百多
年的历史,其设计之精巧,令人赞叹。
灵渠由铧嘴、大小大平、泄水天平、陡门、南北渠、秦
堤等主要工程组成。秦始皇为统一岭南, 命史禄于公元
前218年至214年兴修。历代有修建。初名秦凿渠,漓
江上游为零水,亦称零渠、灵渠,因在兴安境内,又称
兴安运河,唐后改今名。灵渠设计科学灵巧,工艺十分
完美,与都江堰、郑国渠被誉为“秦代三个伟大水利工
程”,有“世界奇观”之称。灵渠的建成,保证秦军南
征粮食和物资供应,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增设了桂林、象郡、南海3郡,扩大了版图,促进了中原和岭南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民族的融合。即使到了现在,对航运、农田灌溉,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兴安位于桂林的东北方,令无数人神往的漓江就发源于兴安县西北部的猫儿山。漓江就是由这片土地向南流淌,流向桂林,流向阳朔,流出了数百里如画如诗的青山碧水,滋养出一片流光溢彩的繁华。很多人并不知道,那名扬天下的漓江中,就有通过灵渠注入的碧水清流。与桂林山水胜境的繁华、热闹相比,古老的灵渠确实就显得有些沉寂、落寞,很有点风光不再的味道。
施工设计
灵渠水利枢纽工程虽然简单,但所有设计和施工
的参与者忠诚守责,精细严谨地开好每一块石料,
接好每一道石缝,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细节都经得
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才会屹立两千
多年而不朽。
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
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上的陡门,或称为斗门,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是灵渠上又一个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惊世之作,它对世界水利航运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无论在历朝历代管理灵渠的官员眼里,还是在世代生活于灵渠边的平常百姓心中,都清楚它不可替代的价值,知道它对于中国国家政治
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意义,不管是于公于私,还是出于责任或良心,
大家都把竭心尽力地管理和爱护灵渠,当成天经地义的事情。
有人用“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说法来证明它的历史地位,但两者的气质是不同的。在长城的雄壮和险峻中,透露出拒敌千里的冷漠;在灵渠的宁静与从容里,洋溢着沟通心灵的温情。如果长城会令人想到金戈铁马的征战,想到烽火连天的岁月,灵渠则会使人更加向往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青山绿水间守持天地,拥有价值。
主要工程
灵渠的工程主要包括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
陡门和秦堤。大小天平石堤起自兴安城东南龙王庙山下呈
“人”字形,左为大天平石堤,伸向东岸与北渠口相接;
右为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与南渠口相接。铧嘴位於“人”
定形石堤前端,用石砌成,锐削如铧犁。铧嘴将湘江上游
海洋河水分开,三分入漓,七分归湘。天平石堤顶部低于
两侧河岸,枯水季节可以拦截全部江水入渠,泛期洪水又
可越过堤顶,洩入湘江故道。南渠即人工开凿的运河,在湘江故道南,引湘水穿兴安城中,经始安水、灵河注入大榕江入漓。因海洋河已筑坝断流,又在湘江故道北开凿北渠,使湘漓通航。
南渠、北渠是灵渠主体工程,总长34公里(包括始安水-灵河段)陡门为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设施,船闸,主要建于河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明、清两代仍有陡门30多处。秦堤由小天平石堤终点至兴安县城上水门东岸,长2公里。灵渠的修建,联结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岭南的经济和文
化发展有过很大促进作用。湘、桂间铁路和公路建成後,
灵渠已被改造为以灌溉为主的渠道。
灵渠的魅力绝不需要依靠热闹来体现,灵渠的价值和吸
引力也并不以游客多少来衡量。它在经过了两千多年的
风雨岁月,经历了众多的朝代更迭之后,仍在沉静中释
放令人无法抗拒的力量,使走近它的人变得心境平和,
甚至有了那种进入圣地般虔诚的心态。基本结构
灵渠分大、小天平、铧嘴、南北渠、泄水天平、陡门五个部分。大、小天平成人字形,是建于湘江上的拦河滚水坝。大天平长344米,小天平长130米。坝高2~
2.4米,宽17~23米。汛期洪水可从坝面流入湘江故道,平时可使渠水保持1.5米左右深度。因其能平衡水位,故称天平。铧嘴筑在分水塘中、大小天平之前,形如犁铧,使湘水“三七分派”,即七分水经北渠注入湘江,三分水入南渠流进漓江。
作为世界最早的人工运河,灵渠曾经导引过无数南来北往的舟船,
也曾有过无限的风光;它灌溉土地,济世济人、泽及天下达两千多年而不怠,也在无数人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饱经风雨变化已无忧,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化身,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终日以清清流水为伴,任天上流云往来舒卷,岁月匆匆流逝一去不还。
铧嘴还可起缓冲水势、保护大坝的作用。南北渠是沟通湘漓二水通道,全长36.4公里,平均宽10余米,平均深1.5米左右。泄水天平建于渠道上,南渠二处,北渠一处,可补大小天平之不足,在渠道内二
次泄洪,以保渠堤和兴安县城安全。南北渠各
建多处陡门(亦称闸门),通过启闭,调节渠
内水位,保证船只正常通航。1963年3月,郭
沫若视察灵渠,曾称赞道:“秦始皇三十三年
史禄所凿灵渠,斩山通道,连接长江、珠江水
系,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相呼应,
同为世界之奇观”。
海阳河是北去湘江的上游,原本与相距不远、向南流去的漓江擦肩而过,天生各属于两个老死不相往来的水系。公元前214年,秦朝在统一南方各地的征战中,为了便于军队向南推进和粮草、装备的运输,秦军在并不长的时间里,完成了灵渠水利枢纽的建设。通过铧嘴分流的海阳河水,滚滚流向被称为大小天平的水坝,经拦蓄而提升的流水分别导入连接湘漓两江的运河———总长三十七公里的南渠和北渠,实现了引湘入漓,沟通航道的目标,最终达到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连接,成为人类水利史上充满智慧光彩的一笔。随着灵渠的开通,湘江与漓江的水运航道衔接起来,存在于中原和百越之间的天然阻碍被潺潺流水所化解。两个天然相隔的地域,两个本来并不相通的世界,让一段悠悠流水轻巧地系在了一起,从此再也无法分离。在舟楫的往来中,社会政治的分水岭不复存在,中央政府政令的传递可以畅流而行,南北两地的货物得以互通有无,中原与百越之地的文化、经济得以相互交融。更为重要的是灵渠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两地各族人民心理隔阂的消解,使华夏民族的精神血脉流淌得更加圆融舒畅,更加雄浑有力。 重要意义
大坝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最古老最有科技含量的大型阻
水溢洪滚水坝,关键在“水浸松木千年在”。秦人将松
木纵横交错排叉式的夯实插放在坝底,其四围再铺以用
铸铁件铆住的巨型条石,形成整体。2000多年来任凭
洪水冲刷,大坝巍然屹立。内中奥秘,直至上个世纪八
十年代维修大坝时才发现。灵渠一些地段滩陡、流急、水浅,航行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在水流较急或渠水较浅的地方,设立了陡门,把渠道划分成若干段,装上闸门,打开两段之间的闸门,两段的水位就能升、降到同一水平,便于
篇二:灵渠的风采
灵渠的风采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这是人们对灵渠的由衷评价。灵渠位于桂林市东北六十六公里的兴安县城边,全长三十四公里,建于秦始皇执政时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之一。它连接湘江和漓江,勾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对岭南地区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而它设计的科学,结构的灵巧,工艺的精致,对今天的水利工程,仍有参考价值。
灵渠景区包括分水塘、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北二渠、三将军墓、秦堤、飞来石、四贤祠等景致。整个景区古朴典雅,实为缅怀先人智慧、感触中华精神之好去处,游览灵渠,您能领略“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经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脚挥波荡,蓬窗买酒便。水程今转顺,翘首望前川。”之岭南水镇风情。
飞来石在兴安灵渠的秦堤之上,距南陡500米。石高4米,周长20米,近正方形。石的上方,平坦如台,有级可登。平台上有两株桂花树裂石而出,亭亭如盖。飞来石石质成分与周边岩石相差巨大,无倚无根,独耸于湘江故道与南渠的二水之间,给人无限遐思。传说里或说来自峨眉,或说飞从天外,或说猪婆龙为孽,飞来镇妖神石,灵渠赖以长存。宋以来,历代诗文题刻凡11件,有“砥柱石”、“虬如”、“夜月潭辉”、《重修灵渠记》等。飞来石实为灵渠一大奇赏。
铧嘴在灵渠大小天平前,是将7分水流入湘江,3分水流入漓江的分水石堤。它形如犁铧,呈不等边的四边形,三面有石堤,一面紧接大小天平。两条近似平行的南北边堤,分别为73、43米,和23米,形成北偏东60度锐角,是铧嘴的顶部。南北边堤相距23米,整个铧嘴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
秦堤在兴安灵渠的南渠与湘江故道之间,筑于秦朝,用以防止南渠渠水泄入湘江故道,保护南渠不受洪水冲击。堤高2~7米,宽4。5米,最宽10余米,自分水塘至大湾陡,全长3150米。堤下1米多处开了“渠眼”,丰水期可排洪,枯水季节则溢出细流以灌溉农田。堤上古木成荫,构成七里长堤风景道,沿堤有万里桥、三将军墓、粟家桥、四贤祠、南陡阁等景致。
篇三:灵渠的风采
灵渠的风采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这是人们对灵渠的由衷评价。灵渠位于桂林市东北六十六公里的兴安县城边,全长三十四公里,建于秦始皇执政时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之一。它连接湘江和漓江,勾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对岭南地区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而它设计的科学,结构的灵巧,工艺的精致,对今天的水利工程,仍有参考价值。
灵渠景区包括分水塘、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北二渠、三将军墓、秦堤、飞来石、四贤祠等景致。整个景区古朴典雅,实为缅怀先人智慧、感触中华精神之好去处,游览灵渠,您能领略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经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脚挥波荡,蓬窗买酒便。水程今转顺,翘首望前川。之岭南水镇风情。
飞来石在兴安灵渠的秦堤之上,距南陡500米。石高4米,周长20米,近正方形。石的上方,平坦如台,有级可登。平台上有两株桂花树裂石而出,亭亭如盖。飞来石石质成分与周边岩石相差巨大,无倚无根,独耸于湘江故道与南渠的二水之间,给人无限遐思。传说里或说来自峨眉,或说飞从天外,或说猪婆龙为孽,飞来镇妖神石,灵渠赖以长存。宋以来,历代诗文题刻凡11件,有砥柱石、虬如、夜月潭辉、《重修灵渠记》等。飞来石实为灵渠一大奇赏。 铧嘴在灵渠大小天平前,是将7分水流入湘江,3分水流入漓江的分水石堤。它形如犁铧,呈不等边的四边形,三面有石堤,一面紧接大小天平。两条近似平行的南北边堤,分别为73、43米,和23米,形成北偏东60度锐角,是铧嘴的顶部。南北边堤相距23米,整个铧嘴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
秦堤在兴安灵渠的南渠与湘江故道之间,筑于秦朝,用以防止南渠渠水泄入湘江故道,保护南渠不受洪水冲击。堤高2~7米,宽4。5米,最宽10余米,自分水塘至大湾陡,全长3150米。堤下1米多处开了渠眼,丰水期可排洪,枯水季节则溢出细流以灌溉农田。堤上古木成荫,构成七里长堤风景道,沿堤有万里桥、三将军墓、粟家桥、四贤祠、南陡阁等景致。
篇四:灵渠的风采
灵渠的风采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这是人们对灵渠的由衷评价。灵渠位于桂林市东北六十六公里的兴安县城边,全长三十四公里,建于秦始皇执政时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之一。它连接湘江和漓江,勾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对岭南地区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而它设计的科学,结构的灵巧,工艺的精致,对今天的水利工程,仍有参考价值。
灵渠景区包括分水塘、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北二渠、三将军墓、秦堤、飞来石、四贤祠等景致。整个景区古朴典雅,实为缅怀先人智慧、感触中华精神之好去处,游览灵渠,您能领略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经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脚挥波荡,蓬窗买酒便。水程今转顺,翘首望前川。之岭南水镇风情。
飞来石在兴安灵渠的秦堤之上,距南陡500米。石高4米,周长20米,近正方形。石的上方,平坦如台,有级可登。平台上有两株桂花树裂石而出,亭亭如盖。飞来石石质成分与周边岩石相差巨大,无倚无根,独耸于湘江故道与南渠的二水之间,给人无限遐思。传说里或说来自峨眉,或说飞从天外,或说猪婆龙为孽,飞来镇妖神石,灵渠赖以长存。宋以来,历代诗文题刻凡11件,有砥柱石、虬如、夜月潭辉、《重修灵渠记》等。飞来石实为灵渠一大奇赏。 铧嘴在灵渠大小天平前,是将7分水流入湘江,3分水流入漓江的分水石堤。它形如犁铧,呈不等边的四边形,三面有石堤,一面紧接大小天平。两条近似平行的南北边堤,分别为73、43米,和23米,形成北偏东60度锐角,是铧嘴的顶部。南北边堤相距23米,整个铧嘴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
秦堤在兴安灵渠的南渠与湘江故道之间,筑于秦朝,用以防止南渠渠水泄入湘江故道,保护南渠不受洪水冲击。堤高2~7米,宽4。5米,最宽10余米,自分水塘至大湾陡,全长3150米。堤下1米多处开了渠眼,丰水期可排洪,枯水季节则溢出细流以灌溉农田。堤上古木成荫,构成七里长堤风景道,沿堤有万里桥、三将军墓、粟家桥、四贤祠、南陡阁等景致。
篇五:灵渠的风采
灵渠的风采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这是人们对灵渠的由衷评价。灵渠位于桂林市东北六十六公里的兴安县城边,全长三十四公里,建于秦始皇执政时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之一。它连接湘江和漓江,勾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对岭南地区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而它设计的科学,结构的灵巧,工艺的精致,对今天的水利工程,仍有参考价值。
灵渠景区包括分水塘、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北二渠、三将军墓、秦堤、飞来石、四贤祠等景致。整个景区古朴典雅,实为缅怀先人智慧、感触中华精神之好去处,游览灵渠,您能领略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经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脚挥波荡,蓬窗买酒便。水程今转顺,翘首望前川。之岭南水镇风情。
飞来石在兴安灵渠的秦堤之上,距南陡500米。石高4米,周长20米,近正方形。石的上方,平坦如台,有级可登。平台上有两株桂花树裂石而出,亭亭如盖。飞来石石质成分与周边岩石相差巨大,无倚无根,独耸于湘江故道与南渠的二水之间,给人无限遐思。传说里或说来自峨眉,或说飞从天外,或说猪婆龙为孽,飞来镇妖神石,灵渠赖以长存。宋以来,历代诗文题刻凡11件,有砥柱石、虬如、夜月潭辉、《重修灵渠记》等。飞来石实为灵渠一大奇赏。 铧嘴在灵渠大小天平前,是将7分水流入湘江,3分水流入漓江的分水石堤。它形如犁铧,呈不等边的四边形,三面有石堤,一面紧接大小天平。两条近似平行的南北边堤,分别为73、43米,和23米,形成北偏东60度锐角,是铧嘴的顶部。南北边堤相距23米,整个铧嘴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
秦堤在兴安灵渠的南渠与湘江故道之间,筑于秦朝,用以防止南渠渠水泄入湘江故道,保护南渠不受洪水冲击。堤高2~7米,宽4。5米,最宽10余米,自分水塘至大湾陡,全长3150米。堤下1米多处开了渠眼,丰水期可排洪,枯水季节则溢出细流以灌溉农田。堤上古木成荫,构成七里长堤风景道,沿堤有万里桥、三将军墓、粟家桥、四贤祠、南陡阁等景致。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