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数学王子高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1:20:16 体裁作文
数学王子高斯体裁作文

篇一: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了,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高斯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一天,数学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目: “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很惊奇。以后,他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著名的数学家小欧拉的故事

大数学家欧拉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 回家后无事,他就帮助爸爸放羊,成了一个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他读的书中,有不少数学书。

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

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父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积也足够了,而且还稍稍大了一些。父亲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孩子比自己聪明,真会动脑筋,将来一定大有出息。

父亲感到,让这么聪明的孩子放羊实在是及可惜了。后来,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识了一个大数学家伯努利。通过这位数学家的推荐,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大学生。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

篇二:数学王子高斯解难题

数学王子高斯解难题

一天, 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数学题。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他没有在意,埋头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他感到越来越吃力。困难激起了他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天亮时,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导师看了他的作业后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牛顿都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

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

上解决它。”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篇三:数学王子高斯

数学王子——高斯 历史上间或出现神童。神童常常出现在数学、音乐、棋艺等方面。卡尔·弗雷德里希·高斯,一位数学神童,是各式各样的天才里最出色的一个。就像狮子号称万兽之王,高斯在数学家之林中称王,他有一个美号——数学王子。高斯不仅被公认为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并且与阿基米德、牛顿并称为历史上三个最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说过:“数学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是数学的女王。” 高斯幼年时就表现出超人的数学天才,小学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难题:“计算1+2+3…+100=?”。 这可难为初学算术的学生,但是高斯却在几秒后将答案解了出来,他利用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和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的凑在一起:1+100,2+ 99,3+98,……49+52,50+51 而这样的组合有50组,所以答案很快的就可以求出是: 101×50=5050。

高斯常幽默地宣称,在他会说话之前就会计算。在他差一个月满19岁时,他对正多边形的欧几里德作图理论做出了惊人的贡献,尤其是发现了作正十七边形的方法,这是一个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高斯初出茅庐,就已经炉火纯青了,而且以后的五十年间他一直维持这样的水准。

在高斯的时代,几乎找不到什么人能够分享他的想法或向他

提供新的观念。每当他发现新的理论时,他没有人可以讨论。这种孤独的感觉,经年累月积存下来,就造成他高高在上、冷若冰霜的心境了。这种智慧上的孤独,在历史上只有很少几个伟人感受过。

高斯从不参加公开争论,他对辩论一向深恶痛绝,他认为那很容易演变成愚蠢的喊叫。高斯成名后很少离开过哥廷根,他曾多次拒绝柏林、圣彼德堡等地科学院的邀请。高斯甚至厌恶教学,也不热衷于培养和发现年轻人,自然就谈不上创立什么学派,这主要是由于高斯天赋之优异,因而心灵上离群索居。可这不等于说高斯没有出类拔萃的学生,黎曼、狄里克雷都堪称伟大的数学家,戴特金和艾森斯坦也对数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但是由于高斯的登峰造极,在这几个人中,也只有黎曼被认为和高斯比较亲近。和高斯同时代的伟大数学家雅可比和阿贝尔都抱怨高斯漠视了他们的成就。

雅可比是个很有思想的人,他有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科学的唯一目的是为人类的精神增光”。他是高斯的同胞,又是狄里克雷的丈人,但他一直没能和高斯攀上亲密的友情。高斯虽然孤傲,但令人惊奇的是,他春风得意地度过了中产阶级的一生,而没有遭受到冷酷现实的打击;这种打击常无情地加诸于每个脱离现实环境生活的人。或许高斯讲求实效和追求完美的性格,有助于让他抓住生活中的简单现实。

高斯22岁获博士学位,25岁当选圣彼德堡科学院外籍院士,

30岁任哥廷根大学数学教授兼天文台台长。虽说高斯不喜欢浮华荣耀,但在他成名后的五十年间,这些东西就像雨点似的落在他身上,几乎整个欧洲都卷入了这场授奖的风潮,他一生共获得75种形形色色的荣誉,包括1818年英王乔治三世赐封的“参议员”,1845年又被赐封为“首席参议员”。

高斯的两次婚姻也都非常幸福,第一个妻子死于难产后,不到十个月,高斯又娶了第二个妻子。心理学和生理学上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婚姻生活过得幸福的人,常在丧偶之后很快再婚,一生赤贫的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也是这样。

高斯去世后,人们建立了以正17边形棱柱为基座的高斯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

篇四:(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数学王子高斯

在距德国柏林约200公里处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布伦瑞克(Brunswick)。1777年4月30日,卡尔·弗列德里奇·高斯诞生在这个城中的一个农民家。父亲格布哈特·迪特里希·高斯是一个地道的农夫。早年,他曾从其父那里学得一手好农活,不到20岁便在附近庄园从事园艺。他先后做过护堤人、泥水匠和喷泉技师等。据布伦瑞克教堂记事簿中高斯诞生记录的记载,他父亲的职业是屠夫。高斯父亲和第一个妻子共同生活了10多年,未生孩子就因病去世了。1776年,高斯的父亲同石匠赫里斯托夫·宾泽的女儿结婚,也就是高斯的母亲罗捷娜。高斯的母亲读过几年书,认得一些字,但不能写信。她结婚时已经34岁,婚后只生了高斯一个孩子。

高斯的父亲性格坚毅而严厉,但母亲却温柔而又聪慧。母亲对他备加疼爱,因而高斯喜欢母亲胜于父亲。

高斯聪敏早慧,他的数学天赋在童年时代就已显露。高斯的父亲虽是个农夫,但有一定的书写和计算能力。在高斯3岁时,一天,父亲聚精会神地算帐。当计算完毕,父亲念出数字准备记下时,站在一旁玩耍的高斯用微小的声音说:“爸爸,算错了!结果应该是这样??”父亲惊愕地抬起头,看了看儿子,又复核了一次,果然高斯说的是正确的。后来高斯回忆这段往事时曾半开玩笑地说:“我在学会说话以前,已经学会计算了。”

在高斯启蒙教育中,舅舅弗雷德里希·本茨对他影响较大。本茨是位技术高超的锦缎织工,勤学好思,头脑机敏。他是高斯家的常客。他十分喜爱高斯,并经常给高斯讲故事,同他做游戏。一次,高斯与舅舅出去游玩。走到河边时,只见河的上游漂来一根木头。舅舅问:“高斯,你说木头为什么不沉下去?”“木头轻呗。”高斯回答道。舅舅弯下腰,捡起一颗石子,又问:“这颗石子重还是那段木头重?”“木头重。”高斯说。本茨并不吱声,他用力一扔,扑通一声,石子沉到了河底。本茨用这种方法启发诱导高斯。

为了使高斯更好地成长,舅舅还为他买来不少儿童读物。高斯十分喜欢书里的故事,如饥似渴地读着。父亲对儿子的读书嗜好不以为然。每天,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就催促儿子上顶楼睡觉,以便节约燃料。顶楼又矮又小,而且还没有灯。高斯急中生智,想出了个好办法。他找来一根芜菁,把里面挖空,塞进油脂,再用粗棉搓一根棉条做灯芯。借着微弱的光亮,贪婪地咀嚼着书里的每一个字。知识的泉水汩汩地滋润着高斯幼小的心田。

1784年,高斯7岁,父亲把他送入耶卡捷林宁国民小学读书。教师是布伦瑞克小有名气的“数学家”比纳特。当时,这所小学条件相当简陋,低矮潮湿的平房,地面凹凸不平。就在这所学校里,高斯开始了正规学习,并在数学领域里一显他的天才。

1787年,高斯三年级。一次,比纳特给学生出了道计算题:

1+2+3+?+98+99+100=?

不料,老师刚叙述完题目,高斯很快就将答案写在了小石板上:5050。当高斯将小石板送到老师面前时,比纳特不禁大吃一惊。结果,全班只有高斯一人的答案是对的。

高斯在计算这道题时用了教师未曾教过的等差级数的办法。即在1至100中,取前后每一对数相加,1+100,2+99,??,其和都是101,这样一共有50个101,因此,10150=5050,

结果就这样很快算出来了。

通过这次计算,比纳特老师发现了高斯非凡的数学才能,并开始喜爱这个农家子弟。比纳特给高斯找来了许多数学书籍供他阅读,还特意从汉堡买来数学书送给高斯。高斯在教师的帮助下,读了很多书籍,开拓了视野。

“他已经超过我了,”比纳特不得不承认,“我没有更多东西可以教他了。”

在这所学校里,有一位名叫约翰·马丁·巴蒂尔(1769—1836)的青年。巴蒂尔是比纳特的助手,他的工作是教小学生写字和削鹅翎笔。巴蒂尔后来成了德国数学家。由于对数学有着共同的爱好,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巴蒂尔买来代数分析书籍成了他们共同的课本。高斯不但看书,而且开始对数学大师们的某些“证明”不客气地提出挑战。

1788年,高斯小学毕业了,经过比纳特和巴蒂尔的再三劝说,高斯的父亲才同意儿子继续升学,学费由比纳特和巴蒂尔负担。这一年,高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布伦瑞克高级文科中学。在这所学校里,他很快地掌握了古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的主要课程。由于他在古典文学上的良好基础和独到之处,他一开始就上了二年级。过了两年,他又升到了高中哲学第一班学习。这时,高斯仍未放弃对数学的爱好。1788年,高斯11岁时,巴蒂尔买到了他们盼望已久的大数学家欧拉著的《代数的完整介绍》一书。这是公认的代数学的权威著作。高斯对二项式(1+x)n定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欧拉二项式(1+x)n的展开式是这样叙述的:当n为自然数时,展开式有有限项;当n为非自然数时,展开式有无限项。高斯对这一结论颇感兴趣,便尝试对它作出证明。关于这个证明的详细内容现在还没有留下可靠的资料,但即使这个证明是不完善的,至少也反映了高斯治学的严谨。高斯是公认的现代数学中第一个严格证明论者,他对分析的严密性要求影响了整个数学界。

12岁时,高斯对统治了2000多年的欧几里得几何是否是唯一的几何真理产生了怀疑,到16岁时,他已清楚地看到非欧几何的曙光。

由于高斯聪明好学,他很快成为布伦瑞克远近闻名的人物。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高斯边走边看书,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斐迪南公爵(?—1806)的门口。在花园里散步的公爵夫人看见一个小孩捧着一本大书竟如此着迷。于是叫住高斯,问他在看什么书。当她发现高斯读的竟是欧拉的《微分学原理》时,十分震惊,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公爵。

1791年,经卡罗琳学院讲师冯·齐美尔曼介绍,斐迪南公爵召见了高斯。通过简单的交谈,公爵喜欢上了这个略带羞涩的孩子,并对他的才华表示赞赏。公爵同意作为高斯的资助人,让他接受高等教育。

1792年,高斯在公爵的资助下进入了布伦瑞克的卡罗琳学院学习。在此期间,他除了阅读学校规定必修的古代语言、哲学、历史、自然科学外,还攻读了牛顿、欧拉和拉格朗日等人的著作。高斯十分推崇这三位前辈,至今还留有他读牛顿的《普遍的算术》和欧拉的《积分学原理》后的体会笔记。在对这些前辈数学家原著的研究中,高斯了解到当时数学中的一些前沿学科的发展情况。由于受欧拉的影响,高斯对数论特别爱好,在他还不到15岁时,就

开始了对数论的研究。从这时起,高斯制定了一个研究数论的程序:确定课题——实践(计算、制表、或称实验)——理论(通过归纳发现有待证明的定律)——实践(运用定律进一步作经验研究)——理论(在更高水平上表述更普遍的规律性和发现更深刻的联系)。尽管开始研究时并不那么自觉和完善地执行,但高斯始终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他从小就开始的事业。

1795年,公爵又为他支付各种费用,送他入德国著名的哥丁根大学,这样就使得高斯得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勤奋地学习和开始进行创造性的研究。1799年,高斯完成了博士论文,回到家乡布伦瑞克,正当他为自己的前途、生计担忧而病倒时──虽然他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已被授予博士学位,同时获得了讲师职位,但他没有能成功地吸引学生,因此只能回老家──又是公爵伸手救援他。公爵为高斯付了长篇博士论文的印刷费用,送给他一幢公寓,又为他印刷了《算术研究》,使该书得以在1801年问世;还负担了高斯的所有生活费用。所有这一切,令高斯十分感动。他在博士论文和《算术研究》中,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献词:献给大公,你的仁慈,将我从所有烦恼中解放出来,使我能从事这种独特的研究。

1806年,公爵在抵抗拿破仑统帅的法军时不幸

数学王子高斯

阵亡,这给高斯以沉重打击。他悲痛欲绝,长时间对法国人有一种深深的敌意。大公的去世给高斯带来了经济上的拮据,德国处于法军奴役下的不幸,以及第一个妻子的逝世,这一切使得高斯有些心灰意冷,但他是位刚强的汉子,从不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窘况,也不让朋友安慰自己的不幸。人们只是在19世纪整理他的未公布于众的数学手稿时才得知他那时的心态。在一篇讨论椭圆函数的手搞中,突然插入了一段细微的铅笔字:对我来说,死去也比这样的生活更好受些。

慷慨、仁慈的资助人去世了,因此高斯必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由于高斯在天文学、数学方面的杰出工作,他的名声从1802年起就已开始传遍欧洲。彼得堡科学院不断暗示他,自从1783年欧拉去世后,欧拉在彼得堡科学院的位置一直在等待着象高斯这样的天才。公爵在世时坚决劝阻高斯去俄国,他甚至愿意给高斯增加薪金,为他建立天文台。现在,高斯又在他的生活中面临着新的选择。

为了不使德国失去最伟大的天才,德国著名学者洪堡(B.a.Von Humboldt)联合其他学者和政界人物,为高斯争取到了享有特权的哥丁根大学数学和天文学教授,以及哥丁根天文台台长的职位。1807年,高斯赴哥丁根就职,全家迁居于此。从这时起,除了一次到柏林去参加科学会议以外,他一直住在哥丁根。洪堡等人的努力,不仅使得高斯一家人有了舒适的生活环境,高斯本人可以充分发挥其天才,而且为哥丁根数学学派的创立、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数学中心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也标志着科学研究社会化的一个良好开端。

高斯的学术地位,历来为人们推崇得很高。他有数学王子、数学家之王的美称、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三位(或四位)数学家之一(阿基米德、牛顿、高斯或加上欧拉)。人们还称赞高斯是人类的骄傲。天才、早熟、高产、创造力不衰、??,人类智力领域的几乎所有褒奖之词,对于高斯都不过份。

高斯的研究领域,遍及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开辟了许多新的数学领域,从最抽象的代数数论到内蕴几何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研究风格、方法乃至所取得的具体成就方面,他都是18-19世纪之交的中坚人物。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系列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巅峰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条

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

虽然数学研究、科学工作在18世纪末仍然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但高斯依然生逢其时,因为在他快步入而立之年之际,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各国政府都开始重视科学研究。随着拿破仑对法国科学家、科学研究的重视,俄国的沙皇以及欧洲的许多君主也开始对科学家、科学研究刮目相看,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科学的地位不断提高。作为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高斯获得了不少的荣誉,许多世界著名的科学泰斗都把高斯当作自己的老师。

1802年,高斯被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选为通讯院士、喀山大学教授;1877年,丹麦政府任命他为科学顾问,这一年,德国汉诺威政府也聘请他担任政府科学顾问。

高斯的一生,是典型的学者的一生。他始终保持着农家的俭朴,使人难以想象他是一位大教授,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先后结过两次婚,几个孩子曾使他颇为恼火。不过,这些对他的科学创造影响不太大。在获得崇高声誉、德国数学开始主宰世界之时,一代天骄走完了生命旅程。

篇五: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1、高斯是德国著名的大科学家,他最出名的故事就是在他10岁时,小学老师出了一道算术 难题:计算1+2+3+……+100=?

这下可难倒了刚学数学的小朋友们,他们按照题目的要求,正把数字一个一个地相加.可这时,却传来了高斯的声音:“老师,我已经算好了!”

老师很吃惊,高斯解释道:因为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而像这样的等于101的组合一共有50组,所以答案很快就可以求出:101×50 =5050

2、在高斯三岁夏天时,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三岁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吓的目瞪口呆。 1796年有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青年吃完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他很有数学天赋,因此,导师对他寄予厚望,每天给他布置较难的数学题作为训练。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的作业。

3,像往常一样,前两个题目在两个小时内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作出正十七边形。青年没有在意,像做前两道题一样开始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青年感到越来越吃力。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见我每天的题目做得都很顺利,这次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但是随着时间表一分一秒地过去,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有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有什么帮助。

, 困难激起了这个青年的斗志,他心里说:我一定要把它作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划着,尝试着用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作出了这道难题。

见到导师时,他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

导师接过青年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当然。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通宵才作出来。“导师请青年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面作一个正十七边形。青年很快就作出来了。导师激动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个天才!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道难题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他。”

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随想:有些事情,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我们往往能够做得更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知者无畏。高斯在不知其难的情况下解开了阿基米德、牛顿没有解开的有两千年历史的数学难题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发?人到底有多大的潜能?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