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生命教育心理学的角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9:37:07 小学作文
生命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小学作文

篇一:心理学角度分析

?

? 心理学角度分析:没有一个口误是偶然 一个男人恨你,是因为他得不到你。一个女人恨你,是因为你得到了她想

得到的。

每当你说“没事”的时候,心里或多或少都藏着点事。懂你的人会懂;不懂你的人,你也不用太在意。

当你向一个人索要一个答案,如果对方迟疑三秒钟以上,

往往,他最终给出的那个答案不是心里真实的答案,

而是为了取悦你而刻意描画过的答案。

如果有一天,你在街上碰到了你的前任恋人和ta的新欢在一起,请不要心酸。

不想输就记得妈妈说过的话:因为自小我们的妈妈就教我们要把旧玩具,捐赠给比自己更不幸的人...

所谓“归属感”是你强烈地想和他在一起,“安全感”是你觉得他强烈地想和你在一起。

当一个男人同时对两个女孩子有好感时,他更爱谁取决于谁更不爱他。

恋爱就像口香糖,时间长了会平淡无味,觉得平淡了就想放弃,而无论丢在什么地方,都会留下难以抹去的痕迹。

想要忘记一段感情,方法永远只有两个:时间和新欢。

要是时间和新欢也不能让你忘记一段感情,原因只有两个:时间不够长,新欢不够好。

时间和新欢都有了,所以我把你赶出了我的生命,只剩下回忆。

“爱”和“喜欢”的区别很简单,如果你爱花你会给它浇水,喜欢则会摘下它。

同理一个人,如果你爱一个人就会悉心呵护她,喜欢则想要不择手段占有她。

大量心理学研究发现,结婚越早,婚姻质量越高。

但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逻辑:等待的的时间越长,结果越好。

骨子里自卑的人,他们总希望看到别人出丑。

你之所以感到孤独,并不是没有人关心你,而是你在乎的那个人没有关心。

如果某个男人主动替你拎包,把你放在道路的里边走,主动为你拉椅子,不要因此而感激涕零。

这只能说明他之前有女朋友使他变成这样。

而能让他记住的女人,永远是改变了他的那个女人,而不是你。

所以,越是细节完美的男人,对女人而言越是挑战。

过去的事情可以不忘记,但一定要放下。

这是裸婚告诉我们的

很多时候,女人都只是想要一个答案。但对男人来说,答案无非是几秒钟内大脑编出的理由而已。

两个男人追一个女人,用情浅的那个先放弃;两个女人追一个男人,用情深的那个先放弃。

人们对初恋的快乐时光总有难以割舍的情怀。

不过,据研究显示,初恋的美好时光恰恰是未来婚姻幸福的障碍。

布里尼恩认为,人们往往会把初恋的激情当做评判未来感情生活的标准。

他呼吁:为了幸福婚姻,请淡忘初恋!

如果开心和悲伤时,首先想到的都是同一个人,那就最完美的;

如果开心和悲伤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同一个人,你应该选择想和ta共度悲伤的那个,人生本来是苦多於乐。

开心有太多人可以和你分享,不一定是情人,悲伤却不是很多人可和你分担。

你愿意把悲伤告诉他,他才是你最想亲近珍惜的人。

假如你爱上了两个人,选择第二个。因为如果你真爱第一个,就不会去爱其他人。

能开口说出的委屈,便不是委屈。

能被抢走的爱人,便不叫爱人。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在你想要放弃的那一刻,想想为什么当初坚持走到了这里...

缘起,在人群中,我看见你。缘灭,我看见你,在人群中。

生命中最美好的都是看不见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接吻,哭泣,许愿的时候闭上眼睛。

有没有这样一个人?无论多么想念,却不曾再见面。

篇二: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春风化雨》

润物细无声

就教师职业道德谈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国关文传系1102班 马维康 20116222

摘要:

电影《死亡诗社》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发生在美国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一起教育改革事件,在文学教师基廷创新式教学的影响下,一群青年学生冲破传统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束缚,解放思想、大胆求变,不断尝试、活出自我的故事。虽然改革最终在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下夭折,但影片仍表现出未来教育发展的希望和可能性。本文试图从教师职业道德角度分析探究影片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死亡诗社》 教育改革 创新精神 教师职业道德

美国电影《春风化雨》作为一部经典的现代教育影片,通过讲述一所具有悠久传统的教会预备学校中老师与学生在互动中成长的故事,表达追求自由、实现自我、享受生命的教育精神实质,提倡个性化教学。影片主人公约翰?基廷既是同学们喜爱的“船长”和人生导师,也是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代表人物,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深刻内涵。

一、教师首先应热爱教育,关爱学生。

“干一行,爱一行”,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尊重自己的岗位,具有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基廷老师曾是威尔顿预备学校的优秀学生,毕业多年后回母校重执教鞭,他对教育事业和学校具有深厚感情。在影片中学生尼尔惊奇地发现他的居室狭窄拥挤,而且为了教学他不得不与妻子两地分居。“你可以到任何地方去,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怎么能够忍受窝在这里?”听到学生的疑问,“因为我喜欢教书”,基廷用一句简单的话做出了回答,平淡的语气中蕴含了对教师职业深沉的爱。在与同学们共处的过程中,基廷觉察到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与变化,也体味到作为教师的充实感和成就感。中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强调教师的无私奉献,许多榜样虽然事迹感人,但很难模仿,先比之下影片中基廷似淡实浓的感情,在付出中得到回报的形象更吸引人。

更感人的事基廷对学生的关爱,古今中外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形式不一,或严或慈,因人而异。基廷老师更体现出“慈爱”的一面,相对于其他老师的一板一眼,校长的棍棒,他用温和的语气、灿烂的笑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问同学时

不断转换称呼,使每一位同学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即使不同意学生的观点,也对他们思维的闪光加以赞许;没有一点架子,与同学们踢足球打成一片??,“学高信为师,身正堪称范”,基廷老师在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对学生的关爱,作为回报他也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建立了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当他被迫离校时,学生不顾校长反对自发站到桌子上向他表达敬意,便是最好的证明。

二、教师既要教书,更应育人,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责任不仅在于“授业”,更在于“传道”,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领悟治学的真正内涵,教会学生自我实现,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作为学生的英文教师,在讲授诗歌时应采用什么方法?最低一级的教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量化鉴赏诗歌的方法,以及诗歌的基本知识,停留在“识”的层次;基廷更进一步,他大胆否定了权威,转而追求诗歌艺术的真正内涵,那就是作为人类本身的激情和情感,表达美、浪漫和爱,追寻生命的意义。他鼓励学生把握自己一瞬间原始的、感性的、野性的冲动,传授给学生诗歌的真髓,这就到了“技”的境界。但基廷并未就此止步,他更进一步,诗歌艺术追求人生意义,那怎样的人生才具有意义?基廷在第一堂课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时光易逝,花开堪折直须折,”他描述死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珍惜生命的时光,增加生命的密度,“要享受生命,因为我们都是凡人,我们所有人都会死亡,”鼓励同学们发扬自己的个性,大胆尝试。他希望同学们能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观点,“你们必须相信,自己的信念独一无二,纵然别人认为它不出彩、不流行,纵然庸俗之辈可能会批评它一无是处。”诗歌创作本身强调感性和个性,基廷由此引申开来,从日常小事谈到文学,在扩展到人生,达到了“道”的境界。“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对基廷教学的最好诠释。相比之下其他教师(包括影片中的校长)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换取高分和高升学率,扼杀学生的自由、个性和创造力,使他们变得千篇一律。

杜威曾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写道:“我认为,教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教师真正的职业道德,取决于能否正确塑造学生的思想,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传授知识,更应教会

学生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学会劳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出的学生真正实现人生意义,真正把握到自己的幸福,这样的老师才真正具有职业道德。

三、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仅是学识渊博、认真负责,更要就有创新的精神。基廷老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正是这一精神的充分体现。教师探索新的科学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教学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第一堂课,不同于其他老师的上下分明,基廷把全体学生带到校史陈列室,让同学们凑近观察校友的老照片,倾听他们穿越时间的呼唤。在上课时,他不是一直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经常走到学生中间,“大家靠拢过来听我说”,与学生抱成一团,拉近了心灵间的距离,充分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基廷把诗歌艺术与运动结合起来,学生先大声朗读励志的诗句,在用力将球踢得尽量远,他在一边播放激昂雄壮的音乐,通过多感官的形式震撼学生的心灵。最著名的是他自己先站到讲台上,在要求大家也站上去,“要经常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我在这里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但你认为了解某件事时,必须再以同角度看它,即使那看起来愚笨或错误”。老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远远比枯燥无味的说教能产生更好的效果。最使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让学生在庭院中喊着号子齐步走,通过身体的体会加强对坚持自我这种意识的理解。当学生走完之后他这样解释:“正如在整齐前进的队伍中步调要与别人一致,在别人面前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很困难。”他为此鼓励大家学会自主思考、坚持己见,“先生们,庭院是你们的天下了!”

创新教学方法,看上去仅仅是技巧层次的改进,与教师职业道德关系甚微,但教学方式的创新,正是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思想的体现。形势与内容是相互呼应的,正如威尔顿学院其他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授传统知识一样。作为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积极倡导者,基廷正是通过这些创造性的方法,在“春风化雨”中帮助学生挖掘心灵深处的真实自我,做自己真心想要去做的事情,突破传统的束缚,实现思想的解放。创新意味着着眼于未来,为学生将来的成长与发展做长远打算,创新意味着激发学生自己的创新精神,使他们自觉反抗传统与权威的压迫。

以上是对于影片中基廷老师身上所体现的教师职业道德的讨论。基廷所掀起

的教育改革最终失败,既与偶然的学生自杀事故有关,也是学校保守势力反对的必然结果。能否从这件事中吸取一些教训,对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进行改革和调整呢?

首先,教师职业道德的制定,应考虑针对性。有一些道德规范是所有老师都应遵守的,如热爱学生、认真负责、终身学习等,但因老师的性别、年龄、教授科目不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不能强求一致。基廷作为文学教师,所教授的诗歌创作本身就强调个性、感性、思想自由、激情,这就要求老师应乐观向上、热情奔放,教学形式创新,教学内容不拘一格,充分调动学生求新求变,诗歌创作本身就要求对传统的突破。而其他科目,如拉丁文教学,这种语言的学习难度大、时间长、主要用来阅读文献典籍,老师就应该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恪守传统,对同学们严格要求,及时督促检查。基廷老师的教学思想契合诗歌教育的实际,但也不能说推之四海而皆准。

其次,对于学校教育是以社会化还是以个性化为主,对此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学校作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同样也是学生形成自身性格,实现全面发展的地方。社会化和个性化本身是对立统一的,两者都应该包含在学校教育之中。但影片中威尔顿学院教育过分社会化,重视升学率、强调纪律,对学生个性的压抑和抹杀,明显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基廷老师以诗歌创作为切入点,从传授知识到人文关怀,推动学生个性解放,在过度推动社会化的威尔顿学院无疑如一阵春风细雨滋润了学生的心田,所以他的个性化教学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 《<死亡诗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陈燕, 《环球纵横 电影文学》2013年第16期.

2. 《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王清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0卷第1期.

3. 《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和策略》, 李冰, 黄天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7卷第5期

4. 《尊重孩子的需要和特长发展才是真正对孩子好》, 刘玲,《中学时代》,2012年12月.

5. 《浅析<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的教育思想》, 周亚飞, 《文教资料》2009年9月.

篇三:2014年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重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2、教育心理学再实际教学中的作用。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

2、 ★学习与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有:

3、

4、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5、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

6、 教育心理学可为实际教学提供。

7、

19世纪末起,开始从事动物的学习研究,在1903年著书《教育心理学》,后来又扩充

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角度来着重探讨《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专著,教育心理学学科从此产生。

8、 20世纪30年代后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内容;50年代,及相关成果影响到教育心理学。

9、 在东方,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并提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10. 1924年,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

20世纪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学科正在形成,注重结合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70年代,奥苏伯尔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学生学习。

11. 20世纪80年代,在心理学完善阶段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表现为四个方面:合作性研究、社会性研究。

12. 补充知识:教育心理学创建阶段:1)捷克的教育家2)瑞士的

裴斯泰洛齐在《论教学方法》中首次提出了“教育要心理学化”。3)德国的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要把教学理论绵研究建立在科学(心理学)基础上,提出“四段教学法”。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考查重点:1、心理发展及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2、认知发展的阶段论;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3、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4、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5、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

2、

3、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初中 11、12-14、15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①其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形象作支柱,出现反省思维。②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③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集中精力学习。④身体剧变,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⑤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⑥道德行为更自觉;但自控能力不强。 2)、★青年初期(高中14、15-17、18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②人生观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深刻的发展。③能比较客观的看待自我,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珍重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④对未来充满理想,好的意志品质也有发展,但又会出

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

4、学习准备,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5

的认知发展理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个体

内部认知结构不断变化。

同化:主体把新刺激组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顺应: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的情境时,对自身图式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创新,以适应新情境。

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觉动作阶段(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四个阶段的特征:

1

2

3)具体运算中,儿童思维有明显的,突出成就是获得,此外,儿童还获得。 4 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和检验假设。④具有命题思维能力。⑤具有演绎推理能力。

自我中心化倾向: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

泛灵论倾向:将任何事物都看作是生命或类生命的活动。

守恒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7、

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他的观点是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观察的持久性增强;观察的精确度提高;感受性增强;概括性明显发展(初二是转折点)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上升到理论型;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8、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2) (维果斯基)

教学支架:指儿童在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9、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和稳定的的总和。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必须经历8个互相联系的阶段,1)婴儿期信任感对不信任感;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3)儿童早期主动感对内疚感;4)儿童晚期勤奋感对自卑感;5)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青年期亲密感对孤独感;7)成人感繁殖感对停滞感;8)老年期自我整合对 绝望感。

自我同一性是指整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我,并形成一致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

1011、自我与社会的统合、自我与自己实践活动的统合。 12、: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从形式上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从内容上分为:生理的我、心理的我、社会的我;

从自我观念上分为:现实的我、投射的我、理想的我。

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儿童2、3岁左右;加速发展:小学;突变时期:青少年时期。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13、皮亚杰认为,青少年产生了一种新的自我中心,出现了两种认知歪曲:“假想的观众” “个人的虚构”

14、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指个体偏爱的习惯采用的加工信息方式。有以下几种:1)场依存型(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外部参照物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和场独立型(内部线索参照,不受外来事物干扰);2)冲动型与沉思型;3)整体型和序列型

15、也即智力:涉及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信息加工能力。

智力是个体的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量和质的差异)与群体差异(性别、年龄、种族差异)。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

16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布鲁姆的掌

握学习);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17

18、是指个体字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类型分为:1)机能类型说(英国的培因将其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2)向性说(瑞士的荣格提出内

向型和外向型);3)独立-顺从说(奥地利的阿德勒提出)

补充:**中学生观察发展特点:自觉性、精确性、概括性、顺序性

**中学生记忆发展特点: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2)意义记忆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发展快 ****性格差异对学生学习有何影响: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的速度与质量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考查重点:1、学习的定义2、学习的主要理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理论;布鲁纳

的认识-结构学习论;当今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广义的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生命教育心理学的角度

人类的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专门的学校、老师、有目的)

1、 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

2、 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问题解决学习(最高层次的学习)

3、 1)言语信息学习 2)智慧技能学习 3)认知策略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嫁衣控制调

节和管理的学习) 4)动作技能学习 5)态度学习

4、 *我国将学生的学习分为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 3)社会规范的学习

5、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的作用,在刺激和行为之间建立联结。强化在此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分为

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

6、

7、

8、

他认为个体行为分为2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9、 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的方式有:1 2

10、 根

11、 12、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

价的三个过程;他提出的教学观是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认知结构: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的内部认知系统,是用来感知和概括新事物的一般方式。 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

13、 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现意义学习主要条件1)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3)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 接受学习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 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重视对关系的了解20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3)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14、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其所谓的知识观1)并非预先确定,更非绝对正确2)只能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3)知识在具体情境的复杂变化中不断深化。学习观,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观,教学应把学的现有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知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

15、 * 建构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1)研究性学习2)合作学习3)教学对话

一、选择题

1.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这是由以下哪位学者最早提出的?( )

A.瑞士皮亚杰 B.奥地利劳伦兹 C.美国桑代克 D.苏联维果斯基

2.青少年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叫做:( )

A.心理自我 B.生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自我意识

3.智商是能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简称IQ,其公式表述为:( )

A.IQ = 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X 100% B.IQ = 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X 100

C.IQ = 实际年龄/智力年龄X 100% D.IQ = 实际年龄/智力年龄X 100

4.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

A.机械学习 B.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5.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 )

A.组织教学能力 B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 C.组织教学能力和组织学生能力

D.组织教学的能力和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

6.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

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B.认知建构理论C.社会学习理论D.认知识结构理论

7.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来进行的学习属于典型的(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意义学习

8.场独立与场依存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卡特尔 B.威特金 C.吉尔福特 D.列维托夫

9.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0.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11.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12.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 )

A.自我了解 B.自我实现 C.自我行动 D.自我临近

1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什么规律的科学( )

A. 基本教育规律 B.基本教学规律 C.基本心理规律 D.基本身心规律

14.儿童刚刚表现改进错误的行为,家长便取消他看动画片的禁令,孩子随后表现出更多的改进错误的行为。这种取消厌恶刺激,从而

使某一行为反应概率增加的过程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15.操作条件作用中,强化出现在反应的()

A.前面 B.后面 C.同时 D.很久以后

二、填空题

1.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的__________,开创了教学心理学的研究

2.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_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具有突出贡献,他的代表作有《人的本性》、《学习心理》等。

3.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由________编写。

4.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和_________作用。

5.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出现了________和直觉思维。

6.洛伦茨发现的,无需强化且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__________。

7.由皮亚杰提出的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被称为__________。

8.桑代克试误学习的学习规律是效果率、练习率和___________。

9.在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中,儿童最突出的成就是_____________。

10.联结学习理论主要有经典性条件作用与___________两种。

11.个体将外在事物或他人心智运作转变成自己的内在表征被称为____________。

12.中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其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到_________。

1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12-18岁的青少年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___________。

14.奥苏伯尔根据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____________。

15.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被称为___________。

16.维果茨基认为学习是一种_____________。

17.在学习时由几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小组的学习方式被称为_____________。

18.从内容上可以将自我意识划分为生理的我、___________和社会的我。

19.采取__________策略的人一般把重点放在解决一系列问题上。

20.性格可以分解为态度特征、理智特征、__________和情绪特征。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简述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4.简述如何指导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5.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主要区别

篇四:《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 一)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史就是心理或心理学和教育或教育学结合并逐步形成一个独立分支学科的历史。中外历史上许多教育家、思想家都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观点和理论。 我国以儒学为代表的思想中包含了许多教育心理学思想, 直到现在还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 二)20 世纪20- 50 年代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

虽然说这一时期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已与国外的教育心理学保持紧密的联系, 并出现了初步繁荣的景象, 但是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 大都是模仿和借鉴西方的, 很少有自己的创造和理论基础。

( 三)20 世纪 60- 90 年代是教育心理学的成熟、完善期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发生了明显的转折, 即由原来的几乎完全向西方教育心理学学习转变为几乎完全照搬苏联的教育心理学, 并根据马列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对以前的教育心理学进行了清理和改造, 进而建立起了我国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同时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努力地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 开展了许多研究。由于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人员不断增加以及对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成果的不断涌现

2了解行为主义和认知派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并运用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并促进教学。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的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当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时,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1.要“以人为本”,让学校成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地方

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

3.要转变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4.改革评价,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性内部评价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

1、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现代教学侧重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所以,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因此,教学情境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在成为教学情境中的主角以后,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2、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既然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那么教学就不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己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者提供者。关于教师,人们向来认同“传道、授业、解惑”的说法,所以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多是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管理者。但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否激动学生以探究、主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或咨询者、学习的资料提供者。

4、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传统中教学多成了一种管理活动,强调规范和纪律,而学生的学习反被淹没了。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刺激他们思考、探究,另一方面营造人际互动、互激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

5、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教学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因为疑难、困惑而引起主动、探究学习,学生的冲突、混乱、惊奇实质上代表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职责就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在忍耐、观察中,引导学生成长,这是一个过程。

6、教学评价要趋于多元化。传统中,无论是“常模参照评价”或“标准参照评价”,多以纸笔测验为主,以学生记住多少教师教的所谓知识为基本依据和结果。但既然知识是学生的一种建构结果,求取一致的答案显然是不适宜的。教育部新提出的“档案袋评价”就是一种突出多元化评价的体现。

7、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教科书。传统中,教学就是教师教授一本一本的教科书。但既然学习是一种积极、谈及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学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或相关的辅助材料,整个社会文化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和情境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建构

3、学习的动机

含义: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 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内驱力和学习诱 因,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动机的系统。

分类:

(一)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划分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正确的、高尚的学习动机和错误的、低下的学习动机。判断学习动 机正确与错误或高尚与低下的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和集体。如把学习看成是对社 会多作贡献和应尽的义务,则是正确的、高尚的动机,而把学习看成是猎取个人名利的手 段,则是错误的、低下的动机。但这种划分有时难以正确地掌握标准,因此,需持谨慎态 度。对许多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并不理解什么是高尚的动机,他们可能就是为了 一个好的分数或为获得父母的奖赏而学习的。因此,这种划分有简单化之嫌。

(二)根据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划分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动机。直接的近景性动机是指 由活动的直接结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动机,如学习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测验或为了博得老 师的好评等。这种动机很具体,效果比较明显,但不够稳定,易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间 接的远景性动机是指由于了解活动的社会意义、活动结果的社会价值而引起的对某种活 动的动机,如学习是为了实现个人对社会作贡献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动机 既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理智色彩,又与个人的志向、理想、世界观相联系,因此,具有较强 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起作用。

(三)根据动机起作用的大小划分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主导性的学习动机和辅助性的学习动机。人的动机虽多种多样, 但在一定的时期内或某个特定的活动上总是有一种或一些动机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主 导作用,这就是主导性动机,它对人的活动起着主要作用,制约着活动驱力的大小、久暂以 及活动的方向。其他动机则处于从属地位,只起辅助作用,称为辅助动机。

(四)根据动机的强弱标准划分

把学习动机分为普通型学习动机和偏重型学习动机。前者是指对所有学习活动都有 学习动机,不但对所有知识性的学科都认真学习,而且对技能型学科甚至课外活动也从不 怠慢;后者是指只对某种或者某几种学科有学习动机,对其他学科则不予注意。

(五)根据诱因来源划分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内 在因素,即学生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活动本身就能使其得到满足,无需外 力的作用,也不必施以外部报酬和奖赏而使之产生某种荣誉感。如孩子们从生活经验中 知道木头和纸片可以浮在水面上,而小石子和钉子等会沉在水底,而轮船那么木却可以浮 在水面上,这些疑问推动他们想去了解物体沉浮的奥秘,这就是内部动机。与此相反,外 部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即在学习活_以外的、由外部的诱因而激 发出来的动机,如学习是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父母的嘉奖,i学习是为了避免因学习失 败而受到惩罚等等。

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论

动机强化论认为,过去受到过强化的行为比未受到强化的或受到过惩罚的行为更可 能重复发生。

强化论认为行为不是像驱力论所说的那样是由身体内在的因素所推动的,身体本身 只提供了反应的基础,但启动和改变正在进行的行为却是由外在环境(各种强化物)控制 的。外部提供的强化物实际上就是诱因,所以,强化论又称为诱因论。

动机强化论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刺激和外部强化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它纠正 了本能论过分强调个体先天本能的不足,这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把所有人类行为的原 因完全都归之于外部强化,实际上等于否定了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一种机械论的观 点,强化论走向与本能论正好相反的另一个极端,这是错误的。

二、认知失调论

认知失调论从认知的角度探索了人类行为可能的动因,强调主体行为的变化与主体 自身的价值观和主体占有的信息量有关,突出了主体自我意识的作用,颇有新意,这是值 得肯定的。但人类行为的引起和改变还有许多更深层、更复杂的社会原因和理性原因,仅 凭一种内部认知方面的动力倾向性的理论是难以揭示其全部奥秘的。

认知失调论作为一种动机理论,对教育实际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当一个学生因学 习成绩受到不愉快的反馈时,就会引起不协调,产生不舒适和紧张。为消除不舒适和紧 张,他就会决心努力学习以取得好成绩。另一方面,他也可能为他的不良成绩做出合理化 的解释,如我是一个差生、我身体不好、考试题目太偏、我没有做出努力等借口。这时教师 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找出一个合理的认知因素,避免学生寻找那些不利于进一步学习 的借口,以期改进以后的学习行为。

三、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自我效能形成后,对人的行为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自我效能水平高者倾向于选择 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困难面前能坚持自己的行为,而自我效能水平较低者则相反。

(2)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自我效能水平高者敢于面对困难,富有自信心,相 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而效能水平低者在困难面前缺乏自信,畏首畏尾, 不敢尝试。

(3) 自我效能不仅影响新行为的习得,而且影响巳习得行为的表现。

(4) 自我效能还会影响活动时的情绪。效能水平高者活动时信心十足,情绪饱满,而 低效能者则充满恐惧和焦虑。

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动机和需要实际上是一回事,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有一定的需要所驱使 的。他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 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七种需要是从 低级到高级有层次地排列着的,只有低一级的需要满足后,才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低层 次的需要没有满足时,人就会设法去满足它。因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 分,故称之为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认为不同的需要驱动不同的行为:

(1) 生理需要,指维持机体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如对水、食物、休息、性等的需要, 它驱使人的求食、睡眠、配偶等行为。中国有句古话说“衣食足而知荣辱”,说的也就是生 理需要满足后,人才会追求更高级的需要。

(2) 安全需要,指希望受到保护、免于危险从而获得安全的需要。它驱动人寻求帮 助、避免疾病、恐惧、焦虑等行为。

(3) 归属和爱的需要,它驱动人寻求他人和社会的接纳、爱护、关注、鼓励等行为。

(4) 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前者驱动如自信、自强、独立、胜任等行为,后者驱动 如注意、接受等行为。

(5) 认知需要,它驱动人类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解决疑难等行为。

(6) 审美需要,它驱动人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及自身行为完美等行为。

(7) 自我实现的需要,它驱动人通过创造和追求自我理想,充分发挥和表现自己潜能的行为。

五、成就动机论

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 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它具有以下特征:

(1) 对中等难度的任务有挑战性,并全力以赴地获取成功; (2) 对达到的目的明确,并抱有成功的期望;

(3) 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4) 选择工作伙伴以髙能力为条件,而不是以交往的亲疏远近关系为前提。

六、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探讨人们行为的原因与分析因果关系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总称。它试图 根据不同的归因过程及其作用,阐明归因的各种原理。理解学生对成功或失败所给予的 原因或归因是一种鉴别控制学生行为的动机类型的方法。

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④ 在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下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成就动机。

2、放手让学生操作、演示,切实地掌握知识的策略

3、组织课堂教学层次序列的策略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合理安排层次序列,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相对教短的40分钟内极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尽量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通过教师的反复实验,认为循序渐进的课堂层次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意义的讲授同时加之有效的学生活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调控反馈信息的策略

作为中学生相对依赖的教师应根据来自中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各种反馈信息,适当进行表扬和批评。一般认为表扬比批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经过实验发现,仅仅利用表扬或只依靠表扬对学生的动机激发程度是不同的。表扬对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有一定的促进作

用,而对学习稳定的学生起到的作用不太积极,有时还经常会助长其骄傲自满的情绪。所以,表扬和批评应该同样是教师调控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

5、控制作业难度的策略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发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还发现,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的难度密切相关。所以,教师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恰当控制作业难度,保持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程度。

6、培养良好的集体氛围的策略

良好的集体氛围对其在成员的学习动机、个性有重要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的要求和期望,个人的学习动机由于想得到所在集体的重视而受到激发,学习效率也可以由此而提高。所以,努力形成一个相互竞争又相互理解和支持的集体氛围,对培养和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有着积极的作用。

4、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定义

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所谓正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能促进另一种学习。负迁移,指一种学习阻碍和干扰了另一种学习。

2、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

从迁移产生的情景来看,可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横向迁移又称水平迁移,是指在内容和难度上相似的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纵向迁移是指不同难度难题概括性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较容易、较具体化的学习对难度较高、较抽象的学习的影响和较高层次的学习原则对较低层次的、具体学习情景的影响。

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从迁移产生的方向上看,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则称为逆向迁移。

4、一般性迁移与特殊性迁移

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也必须迁移与特殊性迁移。特殊性迁移是指具体内容有关的两种知识技能的学习之间的迁移,一般来说,特殊性迁移发生在相同或相关的知识领域。一般性迁移是指具体内容无关的领域的学习之间的迁移,常常表现为原则的迁移,或者态度的迁移等,这种迁移可能由学习的动机、注意的因素引起,但也可能由学习的其他准备活动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引起。

二、主要的学习迁移理论及其研究

(一)形式训练说

若两种学习涉及相同的官能,则前次学习会使该种官能得到提高并对后来的也涉及该官能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效应。

(二)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认为,前后两次学习只有在内容上有共同元素时才能发生迁移,否则,无论所涉及的官能如何相同,也是不能发生迁移的。后来武德沃斯修改为共同成分说。

(三)概括原理说

贾德认为,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而且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这种理论称为概括化

篇五:从心理学角度赏析红楼梦

从心理学角度赏析《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鲁迅写道:“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闹秘事??”。《红楼梦》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书,其内容可说是家喻户晓。这部文学名著博大精深,内涵意义远超出文学的范畴。阅读(红楼梦)的人,不论自觉或不自觉,总是抱有一定的阅读目的;采取自己的阅读方法,常会各取所需。而本人比较喜欢研究心理学,所以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赏析这部经典巨作。

《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故事真实细腻、曲折生动、凄婉动人,透过诸多故事情节,我们看到了与现代心理学规律相吻合的种种特征,通过对作品心理学意义上的分析,我们看到了伟大的艺术家对现实生活深刻的思考和把握,看到了伟大的艺术作品洞穿时

空的魅力,看到了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与对人类生命意识的关注之间的关系尺度。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本来宝黛从未谋面,林黛玉初进贾府,看见了贾宝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那宝玉看见黛玉,也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宝黛初遇的情景是一个有着原型心理学特征的一见钟情的范例,所以这里有必要先谈谈原型——20世纪前半期心理分析大师荣格心理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

阿妮玛和阿妮姆斯又称异性的原型。人在本质上是双性的。男性潜意识之中的女性特质称为阿尼玛,女性潜意识之中的男性特质称为阿尼姆斯。这是人类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男女相互交往和共同生活的经验而形成的。这种原型保证两性之间的协调和理解,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一见钟情”不是偶然的,荣格相信,对于一个人的心理成长来说,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很大程度上,这两个原型决定了我们的爱情生活:我们总是在寻找着“梦中情人”,也就是自己的“另一半”。一见钟情,其实就是遇见了一个恰好符合你的阿尼玛原型或者阿尼姆斯原型的另一个人。通过他们见面的场面,我们可以肯定一点,宝黛的外表形象符合了他们彼此内心深处的埋藏着的这种判断尺度,符合了阿尼玛或阿尼姆斯的形象判断。

从热恋到热情冷却,在到意识到彼此的不同,进入相对稳定的相恋状态是第一个磨合期;彼此关系升华,由单身状态进入二

人世界是第二个磨合期,也是真正的考验期。克服磨合期的过程也是去尝试怎样去爱一个人过程。两个人在一起并不是单纯的谁对谁错的问题,关键是要尊重对方的想法,都努力的尝试为对方改变自己,以宽容的心去接纳对方,爱情才会更加美好!当一对男女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决定走在一起的之后,他们要面临的路其实更长,因为那以后的他们是要真正的生活在一起,脱离了刚开始表现的的完美的一面。黛玉本身从性格气质上就过于敏感,对“行动爱恼人”、“耍小性”的女孩子来说,在这个阶段,她更体现出了种种不稳定性,导演了不少“爱情闹剧”。

第二十六回中,薛蟠冒了政老爷的名诓宝玉出去,黛玉担心了,晚饭后来看他,却引出了一折故事来:那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没有给她开门,又听见里面宝玉和宝钗的笑声,立刻猜忌以为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越想越伤感起来,回去也“二更多天方才睡了”。第二天宝玉打恭作揖,林黛玉正眼也不看,各自出了院门,一直找别的姊妹去了。躲到花冢去伤感,听山坡上也有悲声,看见是宝玉还骂“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后来听到宝玉的表白还是要问“你既这么说,昨儿为什么我去了,你不叫丫头开门?”陈清事实,她又“抿着嘴笑”了。把个恋爱中的小女子情愫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对情侣的言行对于恋爱中男女来说也真算典型的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们必须懂得宽容和体谅,能够为对方着想、为未来着想才会闯过这一关。经历了这一关的恋人将升华到一种知己知彼的状态,那时候的你们将

越来越默契。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经历磨合怎么达到和谐。

人的心理虽然其表现形式可说是极为复杂,其内容又堪称丰富多彩;但究其实,心理现象并非抽象空虚,而是现实的、有规律的。大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客观事物作用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传达到脑,经过大脑皮层的综合、分析和广泛的联系,发放传出冲动,产生各种反应。就像林黛玉在宝玉挨打后受到的刺激和所起一系列反应一样:得知后的伤悲痛惜,宝玉送绢头而引起的联想、回忆、思考、分析、向往;情感上喜、悲、惧、愧的变化,以及“想不起嫌疑避讳” ,题诗言情,对宝玉送绢头这个小小的动作,作出反应的行为,就是心理现象;从刺激到反应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活动,叫做心理过程。一段不长的文字把黛玉心灵深处的活动,展现得淋漓尽致,少女的心扉是最难打开的,此例说明并非“人心难测”。对正常的心理,文学家比心理学家更善于描写揭示。

《红楼梦》有大量“梦”的描述,“情欲”等心理想象也写得较多,作者对这些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写来都很得体;书中还写了性格偏常,同性恋行为、心理障碍等心理变态,无不吸引读者兴趣一些人,过分敏感,偶像崇拜,充当角色,入迷着魔,其精神病态的因或果与这类书本攀上了缘。因此,青年人读这部书,除了文学基础之外,还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必要的哲学素养,才能摆脱消极影响,树立并发展正确的人生观。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更帮助我们了

解社会心理、道德伦理、世俗民心、人物内心活动、人格特征、个性张力??等。分清积极和消极的东西,接受积极方面的熏陶感染,抵御消极方面的影响。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