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世界一流大学计划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6 03:21:12 字数作文
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字数作文

篇一: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规划思考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规划思考 作者:何文晓

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20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进行定义,分析我国为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实施的211工程、985工程和2011协同创新计划。竞争机制、先进理念、著名校长和向科研倾斜,是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大学 一流大学 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015 1 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义

美国大学联合会常务副主席约翰·冯先生认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要有足够广泛的学科领域,基本应当涵盖所有主要的学术和人文领域。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就意味着这所大学的地位受到了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关注和认可。[1]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从词源的探讨入手,将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气质归结为普遍主义(universalistic)。[2]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教授从自身高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将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细分到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将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基准细分为科研经费、Science和Nature发表论文数、SCI论文数量、院士人数、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学术声誉,使实际操作和衡量更具有可行性。

通过以上不同人对世界一流大学的不同定义,观察目前在全球享受盛誉并普遍得到人们承认的如哈佛大学、MIT、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笔者认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首要条件就是大学的教师与学生来源丰富,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其次,教师与学生从事的是最前沿的科学研究,研究成果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的深刻的影响。

2 我国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规划与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知识经济的社会发展模式大大加强了大学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全球范围的国际竞争使一流大学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目前,我国的大学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差距还很大,因此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加大力度,策马扬鞭,在各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

1994年,我国启动“211工程”: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大学,使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在该项目中,中国政府为进入“211工程”的大学首先拨付了4亿元人民币,用于促进教学和科研。

1998年5月,“985工程”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正式启动。该项目分别向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提供了为期三年共计18亿元人民币的资金,为这两所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经济援助。后来该项目覆盖到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不过中央政府压缩了向每所大学拨款的力度,同时鼓励不同的政府部门及省市政府给所在地的大学提供经费支持。

但是,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真的能仅凭十几年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就能一下子实现这个目标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为了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国内最早加入“985工程”的9所高校,俗称“C9联盟”,都结合自身的情况,不断努力。那么,一流大学的形成最终取决于哪些条件呢?

3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具备的条件

3.1 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竞争机制

竞争是社会发展的普遍法则,社会机体或者某个组织都是在不断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没有竞争就没有生产力。高等学校由于自身的特点比较特殊,所以很难用市场机制来进行调节。但是学校本身可以引用竞争机制,比如生源、师源、财源等方面都可以纳入竞争体系,不断的竞争才能提高生源质量,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3]是不是一流大学不是靠政府或者某些机构评选的,要靠竞争来诞生。

竞争异化的根本原因是资源的分配权力和学校质量的评估权力政府说了算,政府的干预行为造就了某些大学的垄断地位。一旦垄断形成,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就受到了影响。由此看见,体制的问题是中国大学的实质问题。高度集中的国家官吏体制抑制了大学之间的有效竞争,使得大学缺乏进步的动力。

3.2 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先进理念

批判精神和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实质。要诞生世界一流大学,大学首先需要具备“自由精神”,即: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一流大学的诞生需要有竞争机制,但是没有大学自治,竞争机制就不可能形成。哈佛大学前校长D·博克认为,竞争与自主是一对伴生物,美国大学自治的特点,使得校际之间的竞争能够产生。反过来,竞争又微妙地保存和加强了大学的自治。

3.3 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著名的校长必不可少

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著名的优秀的校长,校长是领跑者,可以将学校带向更高的层次。美国的高校无论的一般的学院,还是现代化的名牌大学都有著名的校长引路。加州大学不朽的“吉尔曼时期”,就是得益于丹尼尔·K·吉尔曼。卡尔·康普顿走马上任麻省理工学院之后,便使麻省理工学院翻开了新的一页;芝加哥大学建校后迅速跻身一流大学行列,哈珀、赫钦斯两位

校长功不可没。他们敢于打破传统,坚定推进改革。他们既能洞察美国社会对大学的期望,引领大学适应社会的发展,又能捍卫大学基本职能,守望人类精神的家园。[4]

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具有许多共同特点:他们把校长职责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有很强的献身精神和事业心;他们是各自学科的著名学者,各自领域的领头羊;大多都毕业于名牌大学,有创新精神,是优秀的规划者,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是时代的领跑者;潜心做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是本学科的权威。[5]

3.4 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注重科研的发展

要成为一流大学,科研水平一定要高,科研水平代表了教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只有重视科研成果,才能让学校的学术声誉声名远播,这种无形的资产可以给学校带来很大的有形的资产。除了要重视科研成果之外,还要重视和突出基础科研。很多重大的科研成果都是来自于基础科研。据统计表明,由于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重大创新的科学成果而被授予诺贝尔科学奖的占百分之九十以上。[6]

参考文献:

[1]王晓阳,刘宝存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义、评价与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0.

[2]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1.

[3]李福华.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机制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2):12.

[4]王英杰.大学校长要有大智慧[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

[5]王英杰.规律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1,(7).

[6]张晶.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技术创新成果统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何文晓,广东茂名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浙江杭州 310007

篇二:高等学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计划

院校研究参考

(第3期)

2015年6月19日

【本期导读】

自2013年上半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在总结“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经验基础上,从国家层面推行《高等学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行动计划》(简称“争创一流行动计划”),这是国家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期《院校研究参考》选编了部分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有关资料,供研究参考。 目 录

一、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背景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特征与评价体系

(一)内涵特征

(二)几种评价体系介绍

三、世界一流学科的内涵特征与评价体系

(一)内涵特征

(二)ESI简介

四、国内外部分高校动态摘编

一、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背景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明了党中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定决心,揭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道路,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要求。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借鉴国外成功做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针对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和关键问题,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使一批重点建设高校的整体实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带动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211工程”、“985工程”成功探索了在发展中大国、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两个里程碑工程,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实践证明,实施重点建设是迅速缩小我国与高等教育强国差距、引领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身份固化、目标趋同、重复交叉、竞争缺失等问题,社会对此有所反映。

自2013年上半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总结“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经验,梳理问题,研判形势;深入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趋势;梳理分析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特别是一些国家正在实施的一流大学计划。一致认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作为直接实现习总书记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总要求、作为本届政府在高教领域的标志性的战略举措,意义重大。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形成了《高等学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计划》(简称“争创一流”行动计划)。

下一步,国家拟按照“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两类统筹推进重点建设。首先基本保持政策的延续性,“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的“帽子”不摘,但身份要淡化、机制要创新。归并整合相关项目和专项资金,避免重复交叉,提高集成效益。同时,适度开放,为非“211工程”高校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一是加大统筹整合力度。39所“985工程”高校,全部纳入“一流大学建设”;“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整合为“一流学科建设”,非“985工程”的“211工程”高校全部纳入“一流学科建设”;“特色重点学科项目”不再单独设立和实施。两类项目不再按原“985工程”、“211工程”等项目实施,高校也不重复交叉。

二是实行适度开放。“一流学科建设”向非“211工程”高校适度开放,鼓励竞争。优先支持国家战略急需、学科优势突出的少量高校(如:公安大学、外交学院),经择优遴选纳入“一流学科建设”。在具体操作上,统筹考虑一流学科建设结构布局,既要考虑基础学科、新兴交

叉学科,也要考虑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制定明确的资格条件,既要做到择优遴选,又要防止“一窝蜂”。

三是强化学科建设为基础。一流大学必须有若干个一流学科,一流学科建设是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建设的基础;学科评价以权威性高、可比性强的国际、国内评价结果为依据,引导高校按照一流标准,为国家做更大贡献;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给予一流学科更大的自主权。

补充:

自2013年上半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总结“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经验,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形成了《高等学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计划》(简称“争创一流”行动计划)。下一步,国家拟按照“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两类统筹推进重点建设。首先基本保持政策的延续性,“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的“帽子”不摘,但身份要淡化、机制要创新。归并整合相关项目和专项资金,避免重复交叉,提高集成效益。同时,适度开放,为非“211工程”高校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一是加大统筹整合力度。39所“985工程”高校,全部纳入“一流大学建设”;“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整合为“一流学科建设”,非“985工程”的“211工程”高校全部纳入“一流学科建设”;“特色重点学科项目”不再单独设立和实施。两类项目不再按原“985工程”、“211工程”等项目实施,高校也不重复交叉。

二是实行适度开放。“一流学科建设”向非“211工程”高校适度开放,鼓励竞争。优先支持国家战略急需、学科优势突出的少量高校(如:公安大学、外交学院),经择优遴选纳入“一流学科建设”。在具体操作上,统筹考虑一流学科建设结构布局,既要考虑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也要考虑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制定明确的资格条件,既要做到择优遴选,又要防止“一窝蜂”。

三是强化学科建设为基础。一流大学必须有若干个一流学科,一流学科建设是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建设的基础;学科评价以权威性高、可比性强的国际、国内评价结果为依据,引导高校按照一流标准,为国家做更大贡献;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给予一流学科更大的自主权。

《“争创一流”行动计划》的主要改革举措摘要:

突出绩效导向,强化激励约束,健全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良性机制。

2015-2020年,实行总体规划、中期考核、整体评价。纳入建设范围的高校,围绕目标任务编制建设和改革方案,提出改革举措和具体任务,以及可考核的具体目标;改革和建设方案要公开公示,主动接受监督;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2017年进行中期考核,2020年进行整体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做到放权与责任加压相结合。

1.建立“常态支持”机制

对经过重点建设成绩特别突出,若干指标已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实行“常态支持”。

建立“分两步走”的一流大学“常态支持”机制,即:北大、清华自2015年起首先进行“常态支持”试点,深化综合改革;2020年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再择优遴选若干所高校进行“常态支持”;2020年以后,“一流大学建设”将以“常态支持”高校为主体,进一步聚焦支持重点。

2.建立激励与退出机制

2020年以前,保持“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范围相对稳定,通过中期考核,在资金上进行动态调整。

篇三:十三五规划----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什么样

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什么样?

国务院发布方案,提出“双一流”战略规划三步走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国务院昨正式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项新的国家重大规划,首次对我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进行了具体规划,按照分三步走的战略,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数量和实力要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双一流”战略规划三步走

1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2

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3

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目前高校的定位分三类

1

是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和国际高水平学科,综合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大学,将力争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和前列。

2

是拥有一部分国内前列水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优势学科的高校,可以通过强化主干学科和特色,争取进入国际同类高校的前列。

3

是拥有单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则可以把进入这一学科的世界一流水平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双一流”战略规划三步走

按照战略规划,三步走方案(见上表)把建设目标细分为世界一流和世界一流中的前列两个不同层次,不但要有大学和学科进入到世界一流,还要逐步进入到世界顶尖位置,最终从整体数量和实力上都要进入世界前列。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解读称,这个计划从2016年开始正式启动新一轮建设,每五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在建设过程中,要进行动态跟踪和监测,同时也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使这个重要计划取得更好的效果。

新一轮一流大学和学科的五年建设周期也和国家的五年规划同步,由国家总体规划,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级支持,并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权,根据实际合理选择建设的路径。

克服985、211工程的局限性

211工程和985工程始于上世纪90年代,211高校既包括中央部属高校,也包括地方高校,主要是以学科建设为重点提升学校办学实力。而985高校则是在211高校中选择了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39所中央部属高校,以学校整体实力提升为目标,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多年来,211和985工程起到了集中资源,重点突破的作用,带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过,从运行机制上也逐渐暴露出一定局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过去这种模式先敲定资格,本身比较机械,有很多做得比较好的非985、非211的高校没有得到激励。 “双一流”不再有终身制

过去,高校只要进了211、985就相当于端上了铁饭碗,每年都有固定的经费支持。在这方面,新一轮的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方案有明显变化: 一是实行动态管理,不再有终身制,业绩不佳就要被退出。

二是211、985,不论是部属高校还是地方院校,只要有学科优势和特色,都有机会获得政府财政支持,有助于克服把高校分成三六九等的现象。

三是注重总体规划和内涵发展。新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还要从师资队伍、创新人才、文化传承、成果转化等更多方面进行整体规划。一定程度上说,现在更注重修练内功。

“211工程”与“985工程”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1995年由国务院批准后启动。

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表示:“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中国教育部决定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并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的讲话时间(1998年5月)命名为:“985工程”。

据统计,截至2011年,共有112所高校进入“211工程”,39所高校进入“985工程”。此后,这两项工程均不再新增学校加入。

据新华社 央视

篇四:世界一流大学基本特征

世界一流大学及其基本特征综述

摘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国家教育和高校战略的重要参考,本文以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学建设的战略为例,就国内外大学分类和办学定位,一流大学的界定进行探讨。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基本特征

世界一流大学计划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以中央政府的名义郑重宣布:“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一著名讲话被称为“科教兴国的动员令”。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指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我们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然成为中国大学发展的核心目标,指引着中国高等教育奋力前行。

一、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江泽民同志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定论不一,主要是指在本国文化教育实力浑厚、拥有极大的世界声誉和排名在世界前列的大学。

(一)一流大学的历史沿革

有人把把世界著名大学的传承线索简要图示如下:

巴黎大学(1150)

牛津大学(1168)

剑桥大学(1209)

哈佛大学(1636)

耶鲁大学(1701)

柏林大学(1810) 霍普金斯大学等(1876)

世界著名大学的传承线索图

巴黎大学系由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发展而来,以研究神学著称。1198年教皇西勒士丁三世赐给巴黎大学许多特权。1215年正式称大学,1231 年罗马教皇肯定该大学的自决权。该校分文、法、医、神学四科,后来发展为西欧各大学“典范”,被誉为“世界大学之母”。 英国大学出现比法国巴黎大学约晚20年。1167 年,英王亨利二世和法国不和,下令招回在巴黎大学的全部学者。以巴黎大学为榜样成立牛津大学。1209年,部分牛津学者组建了剑桥大学。

美国的哈佛大学仿效剑桥大学,创建于1636年。1701年,建立耶鲁大学。

柏林大学重视大学的宁静和自由,把学术自由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由大学自行决定学术研究领域的事务,鼓励师生自由地探索真理;强调大学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创新双重功能,大学不仅是教学的机构而且还是科学研究的机构,是产生知识、发现知识的机构,大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新知识的创造者。从l9世纪中期开始,柏林大学教学理念逐渐影响到世界各地,于1876年建立的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就是效仿柏林大学创办的。美

国从l9世纪后期开始建立的“研究型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进行改革,均加强了自然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从而推动了英国大学的整体进步。

(二)大学的分类及办学定位

大学办学定位关系到学校的方向选择、角色定位和办学特色,关系到学校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关系到学校各项功能的发挥,是学校制订发展规划、方针政策,拟定各项制度的理论依据。是学校沿着正确方向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保证。高等教育分层、分类是大学定位和确定发展的前提。研究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弄清大学的分类,并进行准确的办学定位。

1、国外对大学分类的研究。

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标准: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Camegie Found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Teaching)将全美高等教育机构分为六个层次 ;分类标准是依据每年授予学位的最高等级和数量。在第一层次,博士级/研究型大学中分为两类:博士级/研究型大学(广博型)(Doctoral/Research Universities Extensive),每年至少在15个学科授予不少于50个博士学位;博士级/研究型大学(精深型)(Doctoral/Research Universities Intensive),每年至少在3个学科授予不少于10个以上博士学位或总共授予30个以上的博士学位;在第二层次硕士级学院及大学中也分为硕士级学院及大学I型,硕士级学院及大学Ⅱ型。同样在学士级学院中也分为学士级学院I型,学士级学院Ⅱ型。副学士级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国际教育分类标准(ISCED)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0)于1997年8月第29届大会修订并颁布。该标准按照发展阶段将教育划分为七个层次,其中第五层次包含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即我们通常说的高等教育。该标准把第五层平行划分为5A和5B两种类型,5A是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高技术要求的专业课程;5B是一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专业课程。其中5A又分为5A (为研究做准备的)和5A (从事高科技要求的专业教育);5A类学习时间较长,一般为4年以上,并可以获得第二学位(硕士)证书,目的是使学生进入高级研究项目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5B类学习时间一般为2—3年,也可以延长至4年或更长,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或某类职业、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至于第六层是“专指可获得高级研究文凭(博士学位)的”,“旨在进行高级研究和有创新意义的研究”。

2、国内对大学分类的研究。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分类法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按照“学科门类”和大学中的学科比重,将大学分为综合大学、理工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师范院校、财经院校等12种类型。此分类是上世纪80年代前的方法,已不适应目前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需要。

武书连分类法:按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研究员的分类标准,大学类型由“类”与“型”两部分组成,“类”按学科门类,采用科研得分和学科在校生的相对比例,将大学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学类、理科类、文科类、工学类等13类;“型”表现为大学的科研规模,依据科研经费、论文、获奖、研究人员学历、职称等得分,按大学所授最高学位、年授学位数和其他大学的相对数据得出“型”的划分,将现有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其本质是以科研规模大小代替学位高低分层次。

马陆亭分类法:按国家教育发展中心马陆亭研究员分类标准,大学类型按人才培养体系和大学分类两个纬度进行,一个是按层次“教学型学院一研究型大学”框架构成,即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本科教学型、专科教学型四个层次;另一个按类型“学术性人才一应用性人才”框架构建;即两种类型、四个层次。此分类相当于美国卡内基分类法。

两类四型分类法:傅林博士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把大学分为“两类四型”。 I类:大专、本科、硕士生教育类大学,为大众化教育;Ⅱ类:博

士生教育类大学,为精英教育。两类又分别包含学术型和应用型。

无论国内外那种分类方法,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各种分类方法中的最高层次上。

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世界银行高等教育负责人Jamil Salmi博士从世界银行的角度探讨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面临的挑战。在对世界一流大学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他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提高现有大学的质量、合并现有的大学和创建新大学等三种方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大学自身则可以通过强有力的领导和制定大胆的策略愿景、有序建设和全球化等措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Jan Sadlak博士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充足的财政支持,要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区域或国际合作等。同时指出了当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面临的问题,诸如区域合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等,探讨了大学排名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关系。

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大学前副校长Vladimir Troyan提出了创新型大学的理念。他认为创新型大学的建设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策略原则是完全一致的,这些大学都需要与最好的大学展开竞争,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知识创新,使卓越研究和科技转化相结合,通过实现国际化等策略更好地承担起大学自身的社会责任。

瑞士苏黎世大学校长Hans Weder教授认为质量保证和追求卓越是世界一流大学至关重要的两个特性,而高水平的管理和适当的政策则是瑞士大学提高质量和实现卓越目标的有力保证;大学有责任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高水平的成果,为此,大学应该建立独立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组织机构,以便保证和促进大学组织在研究和教学方面追求卓越任务的顺利完成。

发展中国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加快建设一流大学也是一个重要的策略。约旦German-Jordanian大学信息和计算机学院院长Salem Al-Agtash教授总结German-Jordanian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举措时。认为,其中两个基本的措施是改善高等教育的质量、开展跨学科研究。这样的合作使这所新建立的大学在学术成就、科研成果传播、私人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文化多元共同体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进步。

(二)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实施的“211工程”和“985工程”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清华大学通过国家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在关注显性指标上升的同时,更加关注内涵建设,因而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尽管如此,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就是说:对于国家而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长期的、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智力的工程;对于学校来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条漫长的、充满挑战和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路程。

香港科技大学著名教授丁学良在《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中指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必须是研究型大学。以研究作为自己最突出的特点。研究型大学有严格的评价标准,包括教师的素质、学生的素质、课程的广度和深度、研究基金的敷量、师生比例、办学的硬件设施、财源、毕业生的声望和成就、学校的学术声望等。

著名教育家杨福家认为一流大学必备四要素是:有形资产(含大楼、图书、设备等)、人力资源(含大师、学生、管理人员等)、文化内涵(大爱、爱师爱生)、办学体制(保证大学由教育家办学,具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自由表达的自主办学权,保证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拥有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一流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流的学生、注重科研、严格的教师聘任制度、合理的师生比例、充足的经费来源、充分的学术自由等。还有学者指出:一流大学应该定位清晰,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较高的国际化水平。

2003年11月,“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和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提出了“中国研究型大

学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六个一级指标和十七个二级指标:师资队伍(6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育的比例;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全国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比例均高于10%)、人才培养(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高于1:2;近三年博士学位授予数多于800个;近三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数6篇以上)、科学研究(近三届国家级三大奖数多余5个;近三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数500篇以上;近三年国家级纵向科研经费占总科研经费的比例占50%以上)、学科建设(有国家实验室数;国家重点实验室数3个以上;国家级重点学科数5个以上;一级学科排序名列前30% 的学科数多于10个;学科门类齐全,布局合理)、学术声誉(很高的学术声誉)。

(三)世界大学排名

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是世界一流大学特征研究的重要参考。目前,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学排名有以下几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以“校誉、开放性、科系资源、选择性、财务资源、附加价值、校友回馈表现”为标准对全美大学进行排名;《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THE-QS)以“科研能力(40%)、雇主和公司对学生的满意度(10%)、学校师生的比例(20%)、论文的被引用率(20%)以及国际学生(5%)和国际教职员工(5%)的比例”为指标进行世界大学排名;上海交通大学选择“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教师折合数、各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最高的教师数、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折合数、被科学引文索引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数均值”等六个指标对世界大学的学术表现进行排名。可以说,世界一流大学都应该在世界大学的各类排名的相关指标中位列前茅。

三、启示

(一)明确目标是导向

浙江大学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培养理想远大、品德高尚、学识广博、人格健全、体魄强健,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建设”。其医学部则“要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型医学教育和科研机构,成为高层?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窖瞬排嘌⒏咚缴镆窖а芯亢鸵┪镅蟹⒓耙搅萍际醮葱碌闹匾兀晌咧柿恳搅品竦闹行模ο蚴澜缫涣饕窖г盒B踅薄=淮笠窖г焊敲魅诽岢觯?020年,“整体办学水平步入世界一流医学院行列”。学校的发展战略也紧紧围绕这些目标制定,充分体现决心和信心。

(二)教育教学是基石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基石。通过交流,国内知名医学院校教育教学存在着如下特点:

1、课程体系与国际接轨。访问中,各医学院校已经或这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以“器官-系统”为导向的课程整合成为这些医学院校的选择,并正逐步进入课堂,进入思想。

2、长学制逐步比例扩大。长学制医学生的培养在这几所医学院校中得到共识。其中浙江大学医学部八年制和五年制的年招生人数分别是50人、200人;复旦大学医学院八年制和五年制医学生年招生人数都是100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八年制和五年制医学生年招生人数都分别是120人、250人。八年制长学制医学生比例正逐步扩大。

3、研究生教育显著加大。以上访问院校均为研究型大学,在校研究生人数正逐步赶上并超过本科生人数,尤其是复旦大学医学院,其博士生人数多余硕士生,研究生人数多于本科生。

4、培养模式更为科学。这些主流医学院校已经把原来的临床医学多学制招生变为八年制和五年制两个学制,医学生的培养更为科学。

(三)学科科研是根本

科研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衡量一个大学水平的最重要最显著的指标,因此,各院校在科研上各有雄心。浙大医学部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产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标志性科研

成果2-3项,承担一批(20-40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新增国家重点学科3-5个”,“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1-2个”,“在3-5个优势领域达到或超过国内领先水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则提出:“十二五期间,力争纵向科研经费总额突破25亿元”,“国家自然基金总数超过1500项(年均不少于300项)”。

同时,这些学校不断总结十一五科研训练及学科发展经验,提出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有机地结合,并紧跟社会的需求开展学术研究,强调科研选题满足社会或者潜在的商业需求,因为这样做不但易于获得研究经费资助,而且科研成果会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人才队伍是关键

人才队伍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水平甚至发展方向和发展后劲。几乎所有单位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都有着较大的共识,当然,医学院校也不例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先后提出了“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优秀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计划”、“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努力为学校引进、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延明.大学理念探析[D].厦门: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0.

[2] 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6.

[3] 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124.

[4] 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4):25-30.

[5] 陈洪捷.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国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39-47.

[6] 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 武亚军.面向一流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战略领导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4):55_67.

[8] 徐遐生.(台湾)清华大学徐校长:如何建立一流大学?[Z/OL].2007436—15].http://www.bbsland.eom

[9] 王大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思考与实践清华大学教育研究[M],2003,24(3):2-7.

[10] 武亚军.面向一流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战略规划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1):109—124.

[11] 朱国仁.从“科学技术立国”向“科技创新立国”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0,(4):103—107.

[12] 陈元仲.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具有的若干办学理念[J].福建日报,2003437-23(2)

[13] 东京大学.东京大学2005.2008发展规划— — 指向世界知识的顶点[Z/OL].

[2007-06—15].http://uf.u—tokyo.ae.jp/now/plan.htm1.

篇五: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

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

2015年10月24日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重点建设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为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系统谋划,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推进机制,坚持久久为功,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现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扎根中国大地,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努力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引导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瞄准世界一流,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世界一流。

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坚持以绩效为杠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实效,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充分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

(三)总体目标。

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

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二、建设任务

(四)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队伍。

(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合理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导向正确、科学有效、简明清晰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健康成长。

(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作出重要贡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重点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领域。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争做国际学术前沿并行者乃至领跑者。推动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依托重点研究基地,围绕重大科研项目,健全科研机制,开展协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型高校智库,提高服务国家决策的能力。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和学术标准体系。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创新环境,保护创新、宽容失败,大力激发创新活力。

(七)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坚持用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静心治学,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基本遵循,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并充分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八)着力推进成果转化。

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努力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促进高校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推动健全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应用转化机制。强化科技与经济、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三、改革任务

(九)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推进工作创新,有效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完善体现高校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

(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高校章程落实机制,加快形成以章程为统领的完善、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扩大有序参与,加强议事协商,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共青团、学生会等在民主决策机制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

(十一)实现关键环节突破。

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完善岗位设置、分类管理、考核评价、绩效工资分配、合理流动等制度,加大对领军人才倾斜支持力度。加快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在科研运行保障、经费筹措使用、绩效评价、成果转化、收益处置等方面大胆尝试。加快建立资源募集机制,在争取社会资源、扩大办学力量、拓展资金渠道方面取得实质进展。

(十二)构建社会参与机制。

坚持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加快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制定理事会章程,着力增强理事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健全与理事会成员之间的协商、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理事会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咨询、协商、审议、监督等功能。加快完善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模式,推进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积极引入专门机构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十三)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加强国际协同创新,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增强对外籍优秀教师和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树立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

四、支持措施

(十四)总体规划,分级支持。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总体规划,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

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路径,科学规划、积极推进。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在多领域建设一流学科,形成一批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或前列。拥有若干处于国内前列、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围绕主干学科,强化办学特色,建设若干一流学科,扩大国际影响力,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高校前列。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突出学科优势,提升学科水平,进入该学科领域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中央财政将中央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纳入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中统筹考虑,并通过相关专项资金给予引导支持;鼓励相关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央高校给予资金、政策、资源支持。

地方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由各地结合实际推进,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通过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相关资金给予引导支持。中央基本建设投资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给予支持。

(十五)强化绩效,动态支持。

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更加突出绩效导向,形成激励约束机制。资金分配更多考虑办学质量特别是学科水平、办学特色等因素,重点向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学校倾斜,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扶特。完善管理方式,进一步增强高校财务自主权和统筹安排经费的能力,充分激发高校争创一流、办出特色的动力和活力。

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在相对稳定支持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评估评价结果、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增强建设的有效性。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适当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适当减少支持力度。

(十六)多元投入,合力支持。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

鼓励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围绕培养所需人才、解决重大瓶颈等问题,加强与有关高校合作,通过共建、联合培养、科技合作攻关等方式支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按照平稳有序、逐步推进原则,合理调整高校学费标准,进一步健全成本分担机制。高校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捐赠,扩大社会合作,健全社会支持长效机制,多渠道汇聚资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五、组织实施

(十七)加强组织管理。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要事项决策,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负责规划部署、推进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日常工作由教育部承担。

(十八)有序推进实施。

要完善配套政策,根据本方案组织制定绩效评价和资金管理等具体办法。

要编制建设方案,深入研究学校的建设基础、优势特色、发展潜力等,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提出具体的建设目标、任务和周期,明确改革举措、资源配置和资金筹集等安排。

要开展咨询论证,组织相关专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需要,对学校建设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咨询论证,提出意见建议。

要强化跟踪指导,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建议。建立信息公开公示网络平台,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来源: http://www.fae.cn/fg/detail2010761.html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