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5:18:40 体裁作文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体裁作文

篇一:名号独运

名号独运

慈安 记

一、圣道门和净土门

龙树菩萨在其著作《易行品》中,教判大慈世尊一代大教,八万四千法门为两大类:第一、难行道;第二、易行道。

道绰大师的著作《安乐集》,教判名为圣道门和净土门。 难行道者,即圣道门。圣道者,三乘圣者证真修行之道也。门者,通入之意。依戒定慧六度万行等,能断惑证真,从凡地入圣流,故此类修行之法也名「圣道门」。其修行之途,难行苦行,极其不易,如经论中广说,言多劫修行灭贪嗔,或言三祗百劫证菩提,或多生中为求菩提而舍身弃命,捐骨施髓等。故名:难行道。

易行道者,即净土门。如弥陀如来大愿成就了安乐净土,一切善恶凡夫皆可托其大愿,往生其净土。永离诸苦,不退菩提。如净土三经中佛劝言,众生但能相续专称弥陀名号,上到一辈子,下至十声乃至一声,即得弥陀大愿摄受,莫不皆往。所以,名:易行道。 圣道门修行之理者。如《名义集》言:“烦恼菩提体元一矣。涅槃生死。见有二焉。”又如惟则禅师云:“迷则菩提为妄想;悟则妄想为菩提。”菩提烦恼只是迷悟不同,其体不二。天台释云:“寒虽结水成冰,暖则释冰为水。”如水和冰,其体是一。

但,迷悟两字,说起来简单,修行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了。古今大德,山洞禅堂,闭关行脚,戒行苦修,而能开悟的又有几人?出家的环境比较好,尚且不易。何况在家,俗世杂身呢?应知。

又,开悟者,尚有悟后起修,如《楞严经》言:“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即如诸经所说之历劫修行。

末法时代,众生根机下劣,贪嗔痴慢疑,骄慢弊懈怠炽盛,内心易生邪见或错见等。有众生听闻烦恼即菩提,难解其义,反认为自己是顿悟菩提。如此,烦恼我执不但未灭,反增执造恶。如《法华经文句》言:“又闻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菩提相即烦恼相。明暗不相除。显出佛菩提。众生闻此复起慢恣。不复修善,懈怠放逸。”大意为,有听闻众生即菩提相,烦恼即菩提等义,即谓我即是佛,大言诸法无相,修也不得,自性圆满,无修无证。而不实际修行。又四处与他人如是说,误导障碍他人正修,空谈般若,自误误人。龙树菩萨言:“无智人闻空解脱门,不行诸功德,但欲得空,是为邪见断诸善根。”

善导大师言:“口说事空心行怨,是非人我如山岳,如此之人不可近,近即轮回长劫苦。”现今学佛者,此类人,比比皆是。内心我执贪嗔痴如山,口中大谈无分别无相等。岂不思,纵然冰和水其体不二,若要求水,尚需化冰。纵然是等觉菩萨尚要断最后一品无明,方证圆满佛果。何况一个尚在六道泥潭挣扎的凡夫?

又,修行者当善应机择法。如《坐禅三昧经》中言:“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

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法不应机,如攒湿木以求火,必不可得。应知。

以修行证道,莫说大乘证佛果,纵是小乘出三界,也要达到断见思两惑方得。而当今末法时代,五浊炽盛,就连一个五戒持得清净之人,都很难见到。当知此时欲以自力证道出生死,难如登天。自尚难出,何况教他?!

二、论三心

《观经》中言:“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善导大师言:“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可见三心之重要,为往生之道不可缺少。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中十八大愿文释义言: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们来对比下《无量寿经》中十八愿原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此处妙笔释义,将经文中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释义为「称我名号」。善导大师此释,意显三心悉在名号中,名号之外

无三心。

三心的作用是什么呢?

三心可以分为两处论,即自力修行三心与他力具足三心:

第一、自力修行三心者,凡夫欲生净土,自己发三心,修诸功德,求生净土。此种修行是从因地修行,必须圆具三心功德果才能往生。

第二、阿弥陀佛为了救护我们而修行。五劫思维,兆载修行,最后把清净功德回施给我们。阿弥陀佛具足真实三心,故修行者直接接受阿弥陀佛成就的圆具三心功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德果为因,而必生净土。

下面略论三心之相。

至诚心者,至者真,诚者实。欲往生者身口意起行修净土诸业,必须真实。行事不得道貌岸然,心口不一。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私心虚伪,贪嗔痴慢夹杂在诸行之中。如此所修之善,为杂毒善。以此善求愿往生,必不得成。

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深信佛语,一心净土。不可以遇见人的知见或事的障碍,即生狐疑退堕,深信之心应如金刚。

回向发愿心者,所作一切真实深心之善,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极乐世界。(注:三心的详细讲解请看《观经四帖疏》之三心释)

三心其实就是在修行中,必须具足的真实信愿。

欲生净土,必须愿行具足,缺一不可。有愿无行为空愿。有行无

愿,行无方向。而欲成往生净土之真实愿行,三心必不可缺。无至诚心者,所行必懈怠虚伪不真实。无深心者,修行必难持久。无回向心者,所行没有方向。故三心不真实成或缺一者即不得往生。

善导大师云:“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故知此三心的作用就在于成就真实圆满的往生愿行。

净土法门修行分为「专」和「杂」。专修者,也叫正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略注:善导大师首先言“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为弥陀本愿”,然后言“若依礼诵等”,而不言“二者”,只轻描淡写为“若”字而略过。即若有若无皆可。即唯称名为正定业,其他礼诵等可有可无。

篇二:净宗法师:南无信愿 阿弥陀佛行

“南无”:信、愿;“阿弥陀佛”:行

善导大师为了纠正当时对《观经》下品下生“别时意”这种错解,就作了著名的“六字释”:

今此《观经》中,

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

云何具足?

言南无者,

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

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云何具足”:为什么说具足愿行呢?善导大师回答得可以讲很巧妙,

他不是站在能够称名的众生这一边来说明(如果站在众生这一边的话,可以说谈不上有什么行),而是就“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就这个人所称念的这句名号本身来说明:六个字当中就具足了愿和行。

“言南无者”:我们所称念的“南无”这两个字。有人不是说下品下生念佛唯愿无行吗?为了便于我们理解,善导大师就把六字名号分成两段,分成“南无”两个字和“阿弥陀佛”四个字来解释。

“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这两个字有什么含意呢?就是归命的意思。“南无”是梵语,翻译成汉语就是“归命”。归命的目的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讲“亦是发愿回向之义”。就是说:“南无”两个

字,当体的含意即是“归命”,我们归命阿弥陀佛;“亦是”是附带具备另外一种含意,归命阿弥陀佛,目地是为了发愿回向趣求极乐净土。所以“南无”两个字,归命就是信,发愿回向就是愿,这两个字包含了信和愿。

善导大师在这里不是说这个临终的人因为地狱相现前了,所以他有愿生心(这当然也是一种解释),而是就他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说:“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阿弥陀佛”四个字有什么含意呢?

“即是其行”:这个“其”是指哪一个呢?就是指前面那个南无——

归命的人。我们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成为我们的行,就成为归命众生的行。这个行,不是凡夫之行,也不是罗汉之行,也不是菩萨之行,乃是佛之行。所以说“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我们说过多次这个比喻,比如说我们在河里溺水了,淹得要死了,没有游水的能力,这个时候,有船来搭救我们,那我们是不是要归命啊?“有船来救了!”归投过去。一旦靠上船了,我们虽然不会游水,但是船有浮力,那么,船的行就是我们的行,对不对?

我们在生死苦海当中,业风一吹,烦恼浪起,我们在里边头出头没。这个时候,阿弥陀佛驾着六字名号大愿船来救我们,我们以至诚心归投过

篇三:善导大师法语

1. 《观经》〈流通分〉言: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2.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3.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4.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愿生我国,称我名字, 下至十声,乘我愿力,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5.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 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6.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 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7.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8.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9.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 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10.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 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已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11.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

12.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13.凡夫乘佛愿力,定得往生。

14.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15.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16.一者决定深信: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 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17.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18.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19.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 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此亦是生护念增上缘。

20.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21.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

22.专念弥陀名号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

23.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24.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25.称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

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

26.净土之中,一切圣人,皆以无漏为体,大悲为用。

27.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 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 厌则娑婆永隔, 欣则极乐常居。

28.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29.人不厌善,贤不厌德,佛不厌圣。

篇四:佛法法语

一然堂心灵家园 祝福您健康快乐!

愿与您一起走好这一生

善导大师法语

1.《观经》〈流通分〉言: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2.望佛本愿,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3.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4.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愿生我国,称我名字,

下至十声,乘我愿力,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5.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

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6.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

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7.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8.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9.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

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10.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

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已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11.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

12.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13.凡夫乘佛愿力,定得往生。

14.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15.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16.一者决定深信: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

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17.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18.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19.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

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此亦是生护念增上缘。

20.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21.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

22.专念弥陀名号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

23.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24.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25.称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

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

26.净土之中,一切圣人,皆以无漏为体,大悲为用。

27.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

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

厌则娑婆永隔,

欣则极乐常居。

28.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29.人不厌善,贤不厌德,佛不厌圣

? 苦难本身并不可怕,心沉浸在苦难中才是苦难不断的根源。 ? 真理和奇迹一直都在身旁守候,只等我们说:“我愿意!”

? 心在哪里,命就在哪里。念头是开关,一开是光明,一关是黑暗。 ?要为灵魂找一个美丽的归宿,不要为肉体找一块豪华的坟墓。 ? 只要人生没有觉悟,抓住的东西越多越苦。

篇五:《念佛金言录》略解

(一)

弥陀开示语:【汝誓愿不可思议,哀愍一切众生故,专劝融通念佛,此是最上善根,慈悲至极。

然而或论信不信,或简机非机,此义违佛本愿。当来经道灭尽之众生,如何论信?如何论机?尔时唯有多少任凭口称名号,随声灭除罪障。

佛法流布之今时,已是信者少不信者多,广大众生,大多未闻佛法,无善知识随身,孤独卑贱恶癞病人等族有之,何况经道灭尽之时乎?

望汝自今以后,智慧门任他,慈悲门自领。不论净秽,不论善恶,不论信疑;总之,不可论心之是非,凡夫之心,善恶共迷,不可作为出离之要道,唯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也。】

【原文】汝誓愿不可思议,哀愍一切众生故,专劝融通念佛,此是最上善根,慈悲至极。

【略解】一遍上人,在各地游行,广劝众生一心念佛,愿生净土。一次,在说法以后,即送念佛扎与听法者,很多听者欢喜接受,接受即表示以后念佛。当送与一位僧人时,僧人拒绝接受念佛扎,言:“我于专念佛必生净土尚未信,所以,不敢妄语,也不能接受”。经此事后,一遍上人内心思虑,难道一定要有信么?为抉此疑惑,一遍上人决定闭关念佛,祈求得到阿弥陀佛开示。其于熊野之证诚殿念佛百日。蒙弥陀示现并开示。并暗预言其将度化六十万人往生净土。

一遍上人誓愿广度众生念佛,同生净土。其行为也如其誓愿,游行各地。当他预知时至往生之时,计算受其劝念佛决定必生者,云:“决定往生,六十万人”。记入劝念佛帐中的人名,也达到二十五万多人,可见其广度劝化之力。所以,弥陀赞言:“汝誓愿不可思议,哀愍一切众生故,专劝融通念佛”。

专念佛法门,阿弥陀经言:“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难到什么程度呢?难到要一切佛一起把舌头伸出来给我们看,而世尊更是再三的劝。就是劝我们信受。诸佛慈悲至极,在这里显现的淋漓尽致。

善导大师言:“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

为什么这么难信呢?原因很多,专念佛法门,就是一天到晚专念一句名号,简单。而其功德,却是一切法门所不能比拟。善导大师言:“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其功德威力,一切法所不能比,略举如:观经下品上生中,其人一生不信因果,不信佛法,广造十恶,

也就是现在的吃喝玩乐的世俗人。杀生吃肉,妄语两舌,贪嗔痴慢疑无不具足。其人命终欲死前,遇善知识,劝其称南无阿弥陀佛。其人随顺,口称名号一声,弥陀应声即现接引。其虽一生为恶,因其一声称名故,佛现并赞其为“善男子,汝称我名故,我来迎汝”,寿命即终。以此一声弥陀名号,得不堕地狱,而往生净土,永不退转于菩提,并将快速成佛。广度无边众生。此其难信之一。也是不可思议。

诸佛菩萨祖师等,于此大慈法门,更是倍加推崇。

龙树菩萨一生持念弥陀名号,后往生弥陀净土。其著言:“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实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又言:“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即,专念佛者,从第一声称名开始,其人虽是凡夫,但已经是不退菩提的身份,即实时入必定,称名之时,即入正定聚。所以,念佛法门,“顿教中的至极顿,圆教中的至极圆”。顿者,顿超圣道三大阿僧祗横入不退转。圆者,圆摄弥陀兆载修行的圆满佛果功德于一声称念。

古德言:“法华之秘髓、华严之奥藏”。《法华经》开显诸佛出世本怀,经言:“三界不安,犹如火宅”。即度一切众生出生死,成佛道。示一切众生,无论愚痴还是智慧,人人皆可成佛。《华严经》开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妙法。最后,却以往生净土方可极速圆满成佛为总结。无论法华之成佛,华严之圆满,都必须往生净土才可以成佛。《楞伽经》言:“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法身及报化,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世界出。”

《佛说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言:“大菩萨声闻大众,往诣佛所白言世尊:无量寿国在九品净识三摩地,即是诸佛境界如来所居,三世诸佛从是成正觉,具足三明,增长福慧”。

《般舟三昧经》言:“三世诸佛,念阿弥陀佛而得做佛”。即一切修行者,乃至等觉菩萨,都必须去极乐净土,方可成佛。印光大师言:“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 ”。此也是其不可思议也。

《阿弥陀经》言:一心称名者,其人即不退转于菩提。

《观经》中,世尊广开诸法,劝往生净土,而于最后总结时,直说本意,唯一心持念南无阿弥陀佛为净土之要。

此法门之利益之无比故,所以,弥陀赞一遍上人专弘此法,为大慈大悲。《大悲经》言:“自念佛者,为大悲,劝人念佛者为行大悲”。

弥陀又赞言:“最上善根,慈悲至极”。即赞其行为与诸佛无二,大慈大悲为诸佛菩萨才堪用之语。所以,劝人念佛的行为,与诸佛菩萨所行无二。此处,阿弥陀佛给予一遍上人至高无上的赞叹,也是给念佛行者最高的赞叹。善导大师:“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诚报佛恩。”

【原文】然而或论信不信,或简机非机,此义违佛本愿。当来经道灭尽之众生,如何论信?如何论机?尔时唯有多少任凭口称名号,随声灭除罪障。

【略解】善导大师:“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即一切凡夫往生,无论自力还是他力的修行,无不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愿往生。也就是说,没有自力能往生的,无不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

关于往生净土的方法,无论杂修诸行回向,还是专持名号往生,古今诸宗之师于自依经论释义或应机说法,各有所宗。其思想也有所不同。善导大师释判为要门和弘愿门。其修行,不出信愿行三字,诸师一切思想均不离此三字。现举几种:

第一、信愿杂修诸行,回向往生。

此古今学佛中最多,信乐净土,发愿往生,以广修诸法,如诵经、持咒、参禅、持戒、观想.......。然后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信愿为方向,诸行功德为往生和品位高下。因其功德果报通于人天各处,如诵经开智慧,参禅通开悟等,不通净土。所以,必须依仗凡夫信愿回转其功德,归于净土才可以往生,若无信愿回向,必不往生。

第二、信愿专持念佛,以念佛为功德,回向求生。

此即信乐净土,愿意往生,以念佛为功德。回向求生。信愿为方向,诸行功德为往生和品位高下。其思想为:依仗凡夫信愿,无信愿不得往生。

第三、信愿专持念佛,以信愿为必要,仗佛力往生。

此即信乐净土,愿意往生,依仗念佛,得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其思想为:若无往生愿,纵然念佛,阿弥陀佛也不来。即,依仗凡夫信愿为前导方向,无信愿不得往生;若有信愿,只要念佛,依仗佛力即必生。

第四、专持名号,必生净土。

以专持名号即具足信愿行。不依凡夫的信愿为往生的决定,唯依名号决定往生,名号之外,不论信愿或根机等。总之一概不论,唯称名得往生。

以上四种为主流思想,其他思想,此处不论。

一遍上人当时对于信愿也有所执着,故弥陀于此处言:念佛往生之要求,如果你要是以信才可以往生,或者是需要什么根机念佛才往生,如:要念佛念得清净,要持戒念佛,要善人念佛等等,此违背我本愿真意。

经言:“末法万年后,世尊以大慈佛力,住持一部无量寿经留下百年,度脱众生”。佛法僧即灭不见,其时之众生,身心造恶至极。也无经论,无智者法师讲解如何持戒,如何修行各法。所以,无从谈什么信,谈什么根机,都是身心躁乱的罪恶至极之机。纵然如此,见此经者,闻听阿弥陀佛名号者,只要肯称名,即得往生。尔时,也唯有此一法能度众生。 修行佛法,当以佛语为准,切不可违背佛意。关于论信,我们看佛的一段话。《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言:“佛言。其人奉行施与如是者。若其人然后复中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弥陀佛国。不信有往生其国。虽尔者。其人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续其善愿为本故得往生”。

大意为,有人听闻有极乐世界,生起往生之心而修行,然后,因无所专据,看不到往生的证据而心中狐疑不定,内心不安。甚至达到不信因果,不信有极乐世界,不信有阿弥陀佛以及往生之事。内心纠结于信疑之间而痛苦。但,只要坚持修下去,即得往生。所以,念佛修行者,无需纠结信和不信,此无谓之事,因信和不信都往生,只要一直修行下去,即得往生。

关于专持名号决定往生,无需其他助行,佛在经文中有多处开示。略举如下:

《阿弥陀经》中,诸佛齐劝一心专称弥陀名号,定得往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阿难白佛言:“世尊,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以此给一代佛法做了最圆满的归宿,善导大师释义言: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般舟三昧经》中,佛言:四众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佛言:“专念故得往生”。善导大师言: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观经》中: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此往生人一生不信佛且为十恶不善,临终应堕地狱,此紧要关头,遇善知识劝称佛名号,一声称名,而往生净土。阿弥陀佛出现言,就是因为你念我名字了,我即来接你。此即念佛必生,无需其他诸行辅助。

略举经中佛语数言,明称名必生。为什么佛说专称名故得往生呢?往生不是必须要有愿行么?因为名号本身即具足愿行,善导大师言:“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善导大师此处唯论名号具足往生,丝毫不牵扯凡夫身心之行,应知。所以,念佛不论信愿和根机,唯论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言:“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法照大师言:“成佛不劳诸善业,华台端坐念弥陀。弥陀令遣称名字,唯须专心尽一形。”又言:“如来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但有称名皆得往,观音势至自来迎。”

如《往生传记》里,痴傻的王呆头,被师父陈道人教念佛,其无心念佛,无信无愿。故念佛也不成调,还经常偷懒睡觉。师父发现后,就用棍子打他。逼他好好念佛。如此无理论的傻傻的念下去,最后却潇洒的往生。如阿弥陀佛鱼中,渔民不懂什么是佛法,也不知什么是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只是为打鱼而每天念佛不断,最终也往生。其他还有鹦鹉,八哥,老鼠....动物往生。所以,名号具足往生。

【原文】佛法流布之今时,已是信者少不信者多,广大众生,大多未闻佛法,无善知识随身,孤独卑贱恶癞病人等族有之,何况经道灭尽之时乎?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