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虞姬之死的文学形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56:37 作文素材
虞姬之死的文学形象作文素材

篇一:分析文学形象虞姬之死

一、 分析文学形象虞姬之死

虞姬之死,是“从一而终”。当霸王穷途末路,唤她一起杀出重围的时候,她既不想拖累他,也不愿弃他而去另投明主,于是自刎,表明自己对项王忠贞不二。虞姬之死,是对霸王的一种死亡暗示,她杀死自己的同时也为霸王选择了结局。她是了解霸王的,她知道他无力东山再起,但他始终是性情中人,她死了,他也不会苟活,这个生死之约,他一定不会背弃。 文学角度来说,虞姬的死是一种结局,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对男性的同情和希望。 夫唱妇随,忠贞不二,不离不弃,生死相依,感天地而泣鬼神,江山美人,英雄末路!

二、 分析所表达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用了大量的京戏作为剧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欢,对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陋习进行了批判,表达出了对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传承下去的愿望。

班级:建筑工程技术2班 导师:张欣

学生:杨童

篇二:虞姬之死

说到霸王别姬,有点文化的中国人都是知道的,故事的悲壮凄恻和虞姬的美艳刚烈,打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但我近来读史,却觉得其中似乎另有蹊跷。

霸王别姬的故事,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原文是: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和“美人和之”,史记中对虞姬的记述就这么多,可以说面目相当模糊,我们从中能得到的信息有二:虞姬很美丽,颇得项羽宠爱;项羽作垓下歌后,自唱,虞姬也跟着唱。

那么虞姬又是怎么自杀的呢?

虞姬自杀之说,较早的记载见于唐代张守节《正义》,其中引《楚汉春秋》记录虞姬所和的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里还挺复杂的,需要分说的是:《楚汉春秋》是汉初陆贾所撰,到唐代据说还能见到,后只能从别的著作里看到它的一些片断;是对“和”的理解。和有二义,一为跟着别人唱,二为依照别人的诗词作诗词。从《史记》描述看,似乎跟唱更确切些,但《楚汉春秋》无疑采取了第二种意思。和诗一出,虞姬不但刚烈美丽,还变成了一位才女;就是这首诗中的“贱妾何聊生”句透露出一个信息,虞姬仿佛有自杀的打算。

但关于虞姬的死,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八“濠州钟离县”条说,“虞姬冢在县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项羽败,杀姬葬此。”其中“项羽败,杀姬”的说法,值得注意。

虞姬到底是怎么死的呢?自杀?他(项羽)杀?还是根本就没有死?不管怎样,那夜,项羽和虞姬是诀别了,因为他突围的时候已只有壮士相随。

即便在《楚汉春秋》中,对虞姬自杀也只是一种暗示,但后世虞姬自刎别霸王的悲壮故事却从此出,并被演绎得丰富多彩。但我们在各种诗文和戏剧中看到的虞姬,可能跟历史上真实的虞姬,根本就不是一个人了。

虞姬的形象和她在诗文戏剧中的遭际到底透露出了什么信息呢?我觉得,它透露了我们一直以来对女性生命的轻视,为了某种社会价值取向,可以毫不犹豫地让她死去。愈是要把她塑造得完美,让她拔剑自刎,我们思想深处草菅人命的气息就愈浓郁。

一个弱女子,虽然贵为楚霸王的“家人”,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不管她当时是否自杀,在后世,她都已被论定为一个全节全义的自杀者。至于《太平寰宇记》中项羽杀姬说,也就是项羽才是杀虞姬的真正凶手的说法,却从没有人再提及。

虞姬,这个美丽的女子,她在两千年前死去了一次,死得不明不白,在后世,却还要服从一切牵强附会者的安排,一次次挥起宝剑自刎。她在舞台上令人感叹唏嘘荡气回肠的故事和形象,却只是为了成全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的某种低劣的道德和价值观。

在“歌数阙,美人和之”和“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中,有文字省略。这省略的部分就是虞姬自杀的过程。接下来的文字,更有助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一个“于是”,非常耐人寻味。也就是说,项羽的一块“心病”终于解决了,这回可以“轻装”上路了!这块“心病”就是:虞姬的归宿。为什么这么说呢?带着她突围吧,碍手碍脚,而且自己的性命还不保呢,如果自己的女人要落到刘邦那个色鬼的手里,那简直是我项羽莫大的耻辱。亲自动手杀了她吧,又下不去手,——马都不忍杀,何况人乎?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以情感动她,间接暗示她,让她自己了断,所以,不免“歌数阙”。就这么唱啊唱,

终于把虞姬的心唱碎了;为了心爱的人能够集中精力,杀出重围,虞姬唯一的选择只能去死,不得不死,而这一切就发生在项羽的眼皮子底下!

项羽说不忍杀他的马,似乎很重情义,然而,项羽为什么不能像安排他的马一样安排虞姬的归宿呢?因为虞姬是女人!这就是男人的自私,项羽的自私,正所谓痴情的女子负心的汉。

从这个角度说,虞姬是自杀的吗?她分明是被自己崇敬的男人——项羽逼死的,尽管是间接的,但是,和他杀又有什么区别呢?要说白了,其实就是他杀。也正因为此,对项羽的为人钦佩有加的司马迁,隐而不言,不过,他以含蓄的笔法暗示了这一切,这一点,倒难为他了。

篇三:《项羽之死》的悲情英雄形象赏析

《项羽之死》的悲情英雄形象赏析

作者:夏绍勇

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5年第06期

【摘 要】从三个方面,对《项羽之死》一文中的悲情英雄形象进行赏析。

【关键词】《项羽之死》 悲情英雄形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84-02

《项羽之死》是高中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热情洋溢却不乏客观冷峻态度的笔触,记述了项羽由起事到兴盛终至失败的全过程,刻画了一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悲情英雄形象。《项羽之死》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由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部分组成,集中展示了项羽英勇豪迈、知耻重义、宁死不屈的光辉品质,文章于荡气回肠、跌宕起伏的事件描述中呈现浓郁的悲情色彩,寓大悲于大美,以大美衬大悲。在鉴赏过程中,教师应引领学生立足于文章本身,同时联系《项羽本纪》的相关内容,扩展思维,深化认识,体会隐藏在精彩纷呈、扣人心弦的情节中的浓浓悲情,从而把握项羽这一悲情英雄形象。

一、霸王别姬:虞姬难揾英雄泪

《项羽之死》开篇就交代了项羽的险恶处境:“兵少食尽”且面临汉军及诸侯军队的重重包围,从而拉开了英雄之死的悲剧序幕。在如此的困境中以及显而易见的心理重压下,外界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掀起项羽心中的巨大波澜,从而引发其情感的宣泄。于是,当汉军施以攻心计,四面楚歌响起,项羽大惊失色,以为“汉皆已得楚”,心绪不宁的他“夜起,饮帐中”,继而慷慨悲歌别虞姬。

本文对虞姬着墨不多,仅“有美人虞,常幸从”“歌数阕,美人和之”寥寥数语,其形象却呼之欲出:婀娜多姿柔情似水,与项羽情深意切相伴相随;歌声婉转凄切,如天籁之音。霸王别姬的情节和虞姬这一美人的作用在此不可或缺,试想,曾叱咤风云、威震诸侯的一代英雄项羽在心爱的美人面前慷慨悲歌“虞兮虞兮奈若何”并泣不成声之时,那是何等凄凉的情景?而作为一个多情柔弱的女子,此时除了心如刀割哀切地流泪并忠贞不渝地生死相依,又有什么力量帮助心爱的男人走出困境?因此,虞姬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为了表现项羽儿女情长及两人的生死离情,更主要的是,柔美的虞姬反衬出项羽的悲愤与无奈,表现辉煌过后的英雄末路,从而为文章渲染了浓浓的悲情氛围。

二、东城快战:英勇无以撼大局

在汉军及诸侯军队的重兵包围和追击下,项羽及其手下将士几经辗转,突围不成,旋至东城,“项王自度不得脱”,而投降或束手就擒绝不是盖世英雄项羽的选择,于是项羽率领二十多位壮士面对强敌发起了“东城快战”,场面精彩纷呈,惊心动魄,西楚霸王之英勇无敌及慷慨豪迈一览无遗。

他武艺高强,横扫千军势如破竹,冲入敌营如入无人之境,“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他威风凛凛锐不可当,仅圆瞪双眼大声喝叱,“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他勇猛非常,以一挡百,杀敌如探囊取物,“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他指挥若定,调度有方,“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组织作战有条不紊,尽显名将风范。文字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情节扣人心弦跌宕起伏,读来让人血脉偾张,并为之击节叫好。太史公以其一以贯之饱含激情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无所畏惧豪气冲天的盖世英雄。正如李晚芳所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笔,写神勇之人。亦千古无二。而这与之前项羽的英勇形象一脉相承:他曾面对秦始皇奢华的车马仪仗发出豪迈自信的感言:佊可取而代之;他曾只身杀死秦朝会稽太守及其属下近百人,并举吴中之兵反秦;他曾率领少量人马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大无畏之精神和必胜之信念激励将士勇往直前奋勇杀敌,取得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他以区区三万兵马长途奔袭转战彭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直把几十万汉军杀得落花流水……项羽以他一贯的英勇坚定和辉煌业绩告诉人们,他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将领,英雄的称号当之无愧。

然而,“中原一败势难回”,在汉军及诸侯大军的合围之下,项羽损兵折将,垓下之战让项羽军队元气大伤,“八千兵散楚歌声”,此时,楚汉之争形势已然明朗,英雄项羽大势已去,失败已成定局,所以,“东城快战”中霸王尽管所向披靡骁勇依旧,却无以挽回失败的结局,这是英雄的谢幕演出,他的惊艳表演既是永不屈服的性格使然,更是为了证明“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即为宣泄自己的悲愤和无奈,这种情绪又深深影响和感染了读者,对其产生无限的敬仰和深切的同情。当汉军的层层追兵布下了天罗地网,项王山穷水尽在劫难逃,英雄之死已不可避免之时,这种洋溢在英雄和读者心中的悲情愈益浓厚。

三、乌江自刎:英雄惹人泪纷飞

乌江之畔,亭长舣船而待,力劝项羽东渡。渡江意味着生存甚或东山再起,卷土重来;而留下唯有面临死亡。项羽选择了后者,原因在于,跟随自己浴血奋战的江东健儿永远长眠他乡,无一生还,自己有愧于心,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其知耻重义敢于担当之品质让人景仰;他把坐骑乌骓宝马赠予亭长,其仁慈善良、尊老敬贤和知恩图报之本性令人感动;他决定赠送头颅予故人吕马童以成全其功名,而吕马童当初背叛了他,英雄之宽容大度和豁达豪爽让人动容。如果说“东城快战”中项羽以其骁勇善战赢得世人钦佩,那么,乌江之畔,英雄则凭借仁慈善良打动读者心扉。

回首英雄的过去,有更多的事情感动着我们:当赵王被四十万秦军围于巨鹿危在旦夕时,诸侯军队作壁上观畏缩不前,楚军主将宋义刚愎自用按兵不动,而作为次将的项羽挺身而出斩杀宋义,毅然挥师救赵并九战九捷大破秦军,其舍我其谁当仁不让之勇气和责任感可敬可叹;当秦将章邯被逼无奈前来归附,项羽既往不咎,宽恕了这位与自己有着不共戴天杀叔之仇的对

手,“相逢一笑泯恩仇”,并相信和重用章邯,英雄自有非凡的气度和宽广的心胸;鸿门宴上,他不但原谅并放走刘邦,还赏识和夸奖勇士樊哙,虽给人以放虎归山之遗憾,却也表现了光明磊落真诚坦荡之本色……英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读者怀着美好的愿望,期待这样仁勇兼具的英雄剪除群雄,一统天下,然而,美好的期待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项羽遭遇无可挽回的失败,并以悲壮自刎而谢幕。英雄逝去,项羽之后,再无项羽,读者如何不泪垂?正如绽放的花朵,在其最繁茂最娇艳时要被他人无情揉碎,碾为尘土;又如一幅锦绣,在展开其全部赏心悦目灿烂华美的图案之后,注定要被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怎能不让人伤感痛惜?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乌江自刎正是这样一出悲剧,将悲情推向极致,让人悲从中来,痛彻心扉。

总之,《项羽之死》霸王别姬、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三个情节,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项羽的柔情美、英勇美和仁义美,美中渗透了浓郁的悲情,寓大悲于大美,以大美衬大悲,美到极致,则悲至无穷。太史公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植入文字,以生花妙笔牵引和感染着读者,从而完成了对项羽这一悲情英雄形象的描绘。

(责编 苏 洋)

篇四:历史上的虞姬

历史上的虞姬确有其人:是美人但不是项羽之妻 辽沈晚报

近日热播的古装大剧《王的女人》毁誉参半,成为近期观众和网友讨论的热门话题。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将项羽、刘邦、虞姬、吕雉4人的故事进行重新编写。对于观众的质疑,编剧于正颇为不满,称虞姬这个人物《汉书》里面根本就没有,是京剧里虚构出来的,既然是虚构的,为什么不可以改编,为什么她就一定要和楚霸王在一起?难道史书里真的没有虞姬这样一个真实人物吗?虞姬和项羽的关系究竟怎样呢?

历史上的虞姬确有其人

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采访了百家讲坛主讲王立群,王立群告诉记者:“在文学史上虞姬这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里曾经记载:‘有美人名虞。’由于‘姬’是对古代妇女的美称,所以后人冠以‘虞姬’之名。”

史书中对虞姬的记载只有寥寥数笔,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对虞姬的刻画是非常丰满的,王立群说:“虞姬作为艺术形象最早出现在元代戏曲里,在元明杂剧和传奇中,虞姬一直是作为道德符号出现,但缺乏完整的艺术形象,直到京剧《霸王别姬》,虞姬彻底转变为情感实体,成为舞台上的美丽女性形象之一。” 项羽妻子另有其人

曾有传说:虞姬是吴中虞氏美女。项羽初随伯父项梁起事,转战到吴中。那一年项羽24岁,正值青春年少,血气方刚。虞姬是项羽军中一员战将虞子期的妹妹,美丽而好武,虞姬十分爱慕年轻勇猛的项羽,自愿嫁给他为妾。

王立群称,《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由此可判断虞姬是伴随项羽左右的。但从其他史料中可判断项羽的妻子另有其人,可并无记载其妻的真实姓名。由于项羽生性多疑,手下团队多任用项姓将领和其妻子的娘家人,所以推断虞姬并非项羽的妻子,她并没有任何封号,只能称其为“王的女人”。

后虞姬死于四面楚歌声中,张爱玲曾感叹:“假如他成功了的话,她将得到些什么呢?她将得到一个‘贵人’的封号,她将得到一个终身监禁的处分??他们会送给她一个‘端庄贵妃’或‘贤穆贵妃’的谥号??”的确,就算楚霸王当了皇帝,虞姬也不过是成千上万的贵妃中的一个而已。

虞姬血染处长出“虞美人”草

一把剑,两刎颈。成就了英雄项羽和爱妾虞姬千古爱情的凄婉美谈。王立群介绍,对于霸王别姬这段,《史记·项羽本纪》中有简略的交代。“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楚汉相争,楚王屯兵垓下,兵少食尽,被汉王军队重重包围。汉王听从张良的计策,命汉军高唱楚歌,以动摇楚军军心。项羽听见四面楚歌大惊,“难道汉王已经得到楚地?怎么他军中楚人这么多?”于是起床,在帐中饮酒。霸王有宠姬虞姬和乌骓骏马,乃慷慨悲歌,他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歌而舞,霸王见此情况,自知将败,泣泪数行。

在文学作品中,描写虞姬为了不拖项羽后腿,便对项羽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项羽抚尸大哭一声,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战马,杀出重围。但终究没有逃出汉兵的追击,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虞姬之死的文学形象),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31岁,当年的虞姬大约20多岁。传说在虞姬血染的地方长出了一种罕见的艳美花草,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又柔骨侠肠的虞姬,就把这

种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这名称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 徐曼

延伸阅读

虞姬真的自刎了吗?

在京剧里,虞姬自刎而死,让人不胜浩叹,那么,历史上的虞姬真的自杀了吗?应该是没有。历史上最早记载“霸王别姬”这段故事的,应该是陆贾的《楚汉春秋》,但这本书在南宋之后就失传了。现在能看到的对霸王别姬故事记述最早的史书就是《史记》了。

《史记》中虞姬或引自 《楚汉春秋》

《史记》中有关虞姬的文字,很可能是司马迁从陆贾的《楚汉春秋》中转述过来的,因为《汉书》的作者班固曾在《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国学大师王利器先生也曾说:“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也就是说,司马迁写《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 司马迁为何没写虞姬自刎

需要注意的是,《史记》中司马迁并没有写虞姬自杀身亡。司马迁为什么没有写?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陆贾在《楚汉春秋》中也没有写虞姬自刎一事;二是《楚汉春秋》中记述了虞姬自杀身亡的事,但司马迁认为有违历史的真实,所以没有采用。前一种可能性大,也就是说,陆贾在作《楚汉春秋》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写虞姬自杀身亡的事。陆贾约生于公元前240年,约卒于公元前170年,他生活的年代离那段历史比司马迁更近。所以,如果他没有这么写,那么只能有一个推断,即虞姬并没有自杀。

《垓下歌》 “和歌”存争议

在《史记》中,司马迁只记载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唱完之后,虞姬也和了一首,内容是什么?司马迁没记,但唐朝有个叫张守节的人记了,他在《史记正义》一书中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首“和歌”的真伪,也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和歌”是后人的伪作,一是不符合秦汉时期诗歌的风格,二是如果《楚汉春秋》中真有这首“和歌”的话,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为什么没引用呢?

作者 唐宝民

另一说法

项氏谱牒惊世发现项羽虞姬后代在绍兴

霸王别姬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和一位旷世英雄,一位绝代美人留给世人无限感叹,也留下遗憾:他们没有留下子嗣。

然而,日前笔者从全国项羽研究会专家处获悉一个惊世消息:西楚霸王和爱姬虞美人有后,并且代代相传。项氏后人向全国项羽研究会展示了 《汝南项氏宗谱》 (1948年)版,所列几十世系表,表明项羽不仅有后,还 “子子孙孙无穷匮”。

安徽项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项永亮介绍说,谱文关于项羽生平简介,与《项羽本纪》全合。所称“夫人虞氏”,辞与班固《汉书·项籍传》一致,义同《项羽本纪》相谐,跟宁业高教授《项羽虞姬配偶关系考辨》的考论结果“项羽虞姬是结发正配夫妻”完全吻合。由此可见,世系表应该是可信的。

笔者还注意到,此谱文说,项羽虞姬所生一子名“隆”,因“汉兴避居禹穴之山阴”。 “禹穴”在绍兴市东南6公里的会稽山麓,据 《墨子》、《史记》等记载,该处是古代治水英雄——禹的墓穴所在,附近有项里村和项王祠。 “项羽有后,南宋著名理学家、儒学大师朱熹亦有同论。朱熹以经筵讲官提举浙东时,应好友项平甫之邀为撰《项氏重修宗谱》序,序中详细传述自周初而降项氏世系源流。

作者 宁虞

相关链接

和项羽有关的成语

先发制人:当时,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编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砸了锅沉了船,不留后路,与秦军做殊死一战。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在鸿门宴上借舞剑助兴之名想借机杀死刘邦。

四面楚歌:项羽被包围于垓下,张良授计让兵士唱楚歌以瓦解敌人军心。古装大剧《王的女人》中的虞姬。 (资料片)

篇五:语文

1.子路,冉有,公西华和曾点曾各言其志,孔子为何特别欣赏曾点?

孔子赞同曾晳的观点,因为儒家的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事要从提高自己的修养做起。(答案仅供参考)

2.为什么李白特别钟情于庐山?

因为庐山的美丽与诗人的豪迈奔放,傲世独立相结合。(答案仅供参考) 3.李白诗歌当中如何展现出来的“盛唐气象”?

一、繁荣时代强盛民族的优越感、自信心和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

二、诗人完美独立的人格与张扬的个性。

三、豪放风格中雄浑壮大的气势与昂扬浓烈的情感。

4.“垓下之围”如何表现项羽的性格特征?

第一.塑造了一个性格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出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奈的心境.

第二.同时也暗示出了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在东城之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出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出了.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而归咎于上天要灭他.的悲剧性.因失败而无脸见江东父老而自杀.宁死不辱.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

第三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之心. 多角度的个性描写和心里刻画.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答案仅供参考)

5.后人如何评价项羽的“乌江自刎”?你认为他自刎是否值得?

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而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过江。(答案仅供参考)

6.从“垓下之围”看史记的文学成就?

第一,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第二,互见法。所谓互见法就是将一人的事迹分散于多篇,以便塑造完整的人物的描写方法,《史记》不仅是“史家之绝唱”,也是“无韵之《离骚》”,具有高度的文学成就。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

3、浓郁的抒情性。鲁迅先生曾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其中最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史记》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4、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史记》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

5、结构和语言。《史记》很重视结构,总体上它是五体结构,气魄宏伟。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