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举人和进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32:39 体裁作文
举人和进士体裁作文

篇一:秀才、举人和进士

在古代,各级参加考试的人员,资格审查十分严格,它属于阶梯形式一步步上来的,不是秀才不能参加举人考试,不是举人也不能参加进士考试。至于殿试,只有前几十名的贡生,才有资格参加。

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真正的学历也只是个秀才,在古代,秀才也不是好考的,一个秀才也要经过县、府、院三次童试。蒲松龄在童试中算是幸运的,他19岁的时候,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次考试中,都名列第一,作为“县案首”、“府案首”、“院案首”被颂及一时。可是这个意气风发的穷秀才原地踏步了一辈子,在河北同样是三级“案首”的纪昀一路顺风登到塔顶。

自1995年清末数学家、辛亥革命党人、同盟会元老、一代报人张任天以109岁的高龄去世后,古代的秀才在中国已经“绝迹”,中国从此再也没有健在的秀才了。

秀才参加的考试,就是国家级别的考试——乡试了,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在省城进行。考中的就是举人,第一名叫“解元”。明朝画家唐伯虎29岁参加应天府乡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因为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民,所以他的最高学历是举人,这就是唐伯虎又称“唐解元”的原因。

古代读书人最终的目的是考中进士,因为有了“进士”头衔就是公务员,就能做官当老爷了。中了进士后在政治上有大作为的人,历史上不乏其人,韩愈、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都成就了一番伟业。但那些饱读诗书、学有所长的人,也不一定都能“进”上“士”,曹雪芹和吴敬梓应该算这方面的代表了,这两个老先生能写出《红楼梦》和《儒林外史》这样的文学巨著,但穷其一生都没有考中进士,多多少少让人有点遗憾。

参加进士级别的考试就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考中的称贡生,第一名是“会元”。“会元”不一定就是状元,因为还有更高一级的殿试要在皇上的金銮殿举行,参加殿试的几十名尖子选手都是百里挑一的,殿试的第一名才能称为“状元”。 就是这些让人难以应付的考试,古代竟有17个人连中三元。在那三场国家级别的考试中,这17个人能过五关斩六将,一路摘取“解元”、“会元”、“状元”的桂冠,真是难得。翻开历史看看,除了王名世、王玉璧两个武状元外,那15个文状元分别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黄观、商辂;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他们算是凤毛麟角,科考中的佼佼者了。

篇二: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在汉朝使用举察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秀才中部份人是贫穷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在明清时的中国,秀才是地方士绅阶层的支柱之一。在地方乡村中,他们代表了“知书识礼”的读书人。因为他们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权,故此经常会作为一般平民与官府之间沟通的渠道。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经常都要经过秀才出面。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

亦有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习惯。

状元是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太祖以后,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

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进士一词始于隋炀帝之设进士科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又称“魁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

篇三:古代进士、举人名录

古代进士、举人名录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沿至清末,1905年始废。一千三百余年间,设闱试,选拔取士,任用官吏。 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亦称大比。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痒生),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俗称解元。乡试在秋季举行,又称秋闱。

会试在京城由礼部组织举行,一般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进行,又称礼闱、春闱。会试取中后称贡生,第一名俗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又称廷试,考策问。殿试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为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通渭八进士

在古代“科举取士”中,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四百多年间,共有八位通渭学人考中了进士。

王瓒,字宗器,号中林,生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今鸡川镇金城村人,后迁居县城。27岁考取举人,34岁中进士,后入仕任工部主事,进员外郎,擢升为工部郎中,先

后出任河南省怀庆府知府、开封府知府。他博学多才,长于诗赋,著有《中林集》、《通渭八景诗》。卒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

李鏊,今平襄镇人。明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科举人,六年(1493年)癸丑科进士。登第后任行人司行人,主管封藩事宜。

韩三奇,字良玉,今安远镇(1950年划属甘谷县)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进士,官至知州。

魏藻德,今平襄镇西关村人。他和安远韩三奇同为明天启年间恩贡,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廷试,上大悦,赐同进士”。曾任四川石泉知县,升云南北胜知州。

牛树梅,字雪樵,号省斋,今鸡川镇牛坡村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卒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进士。在四川省任职。先后任雅安知县、隆昌知县、彰明知县,资州、茂州、直隶州知州,宁远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衔。他在任职期间,勤政惠民,兴办义学,整顿吏治,昭雪冤情,秉公执法,政绩卓著,川人赞为“牛青天”。著有《省斋全集》12卷,《闻善录》4卷,《湑叶文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诗存》等。《清史稿?循吏》有传。

王海涵,字镜潭,今安远镇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进士,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翰林。任陕西省陵县知县。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记载他当时“寄籍伏羌(今甘谷)”。海涵是通渭籍第一名翰林。

牛瑗,字幼樵,树桃子,出嗣树梅,故史皆称树梅之子。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科进士。任刑部主事,进员外郎,又升四川绥定知府。诰授通议大夫(正三品)。捐资助修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并亲笔撰写跋文。

丁锡奎,字聚五,号黼臣,又号虎臣,今鸡川镇丁家店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进士。陕西靖边知县,三边知府。著有《宜园文集》、《宜园诗稿》、《闻善原续录》。新编《通渭县志》收录了他的《劝民种树俚话》。

篇四:16 秀才,举人,进士

秀才,举人,进士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秀才,举人,进士三者的区别

2.认识到古代考试制度的等级严格性,了解古代科举考试的社会功能和弊端。

二,课前准备

准备《儒林外史》范进的故事以及历史比较有名的科举人士

三,教学过程

1.内容简介

秀才:读书人被称为秀才始于明清时代,但“秀才”之名却源于南北朝时期,这要从科举制度说起。汉晋以来,朝廷选拔人才实行举荐制,俗称“举孝廉”,至晋末,各路诸侯纷纷入主中原,你争我夺政权像走马灯似的变幻莫测,但打天下的军阀们也知道,若使国家长治久安还得靠专业人才,因此,南北朝时期最重视优秀人才的策举,《北堂书钞》引《晋令》:“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虽然如此,但那个时候的秀才依然像汉代的孝廉一样是保举的,极少有通过“策论”的。 隋文帝是开辟我国科举制度的先驱,他认为,举荐存在弊端,容易埋没真正的人才,遂废弃举荐制,改革科举制,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优秀人才,因考试极为严格,标准较高,隋代考取秀才者总共不过10人,但这充分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实在是历史性进步。 《北史·杜正玄传》记载了当时“策论”的难度,主考官拿着杜正玄的《策论》给宰相杨素看,杨素说:“即使周公、孔子转世都不能考取秀才,你们怎么能随便举荐人?”后经杨素亲自考核,乃叹曰:“此真秀才,吾不及也”! 唐朝初年,科举制得以发扬光大,开科取士完全取代了举荐制,秀才科成为科第最高的等级,从唐太宗武德至贞观年间30多年里,每年仅有一、二人得中。看来,考秀才比现在的考公务员都难。《杜氏通典》说:“初秀才科第最高,方略策五条,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此后,秀才科一度废止。 宋代延续隋唐做法,从各地选拔生员参加礼部会试,这些人统称秀才。明清时代,秀才成为府学、州学、县学的生员,参加省里举行的乡试,过关者参加礼部会试,取会试的前几名进行殿试,经过层层考试选拔,最终能够脱颖而出者实在寥寥无几,走这条仕途之路异常艰难。但是能够取得秀才资格,不仅可以在仕途上有所进益,在地方上也可获得尊重,具有一般人所未有的权益,比如:可以免除差徭、见到知县可以不跪、地方不能随意对其用刑等等,正因如此,秀才在老百姓与官府之间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同时,因为秀才“知书识礼”“博学多闻”成为活跃民间的特殊阶层。很多秀才一生未能考取功名,只能以开私塾教书或做幕僚等方法为生。这部分人极为广泛,因为经济并不富裕,被人们称为“穷秀才”。“穷秀才”具有普遍性,因此,人们多把读书人统称为“秀才”。其实“秀才”原本并非泛指读书人,《礼记》称才能秀异之士为“秀士”,这恐怕是“秀才”一词最早的来源。最早有秀才之称的,是西汉初期的贾谊。《史记·贾生列传》记载:“贾生,年十八,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唐代许多诗人吟咏贾生的诗词曰: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李白)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名迹忽无伦,十月长安看尽春。顾我先鸣还自笑,空沾一第是何人。(赵嘏)前面说过的杜正玄,最终还是以过硬的文笔使宰相叹服,成为隋朝科举制的第一位秀才,后来,他的弟弟杜正藏、杜正伦均考取了秀才,成为秀才最多的家庭。《唐书·杜正伦传》说,隋朝最重视秀才的选拔,在隋朝的10个秀才中,杜正伦一家就有三个而且成绩都名列前茅,实在是历史少有。

举人:中国的科举制度从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至公元1905年,清末慈禧废除科举制度共存在1299年,是古代国家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仕途必经之路。科举时代,应考者一般被称为"赶考者",他们必须要跨过四大步,极少数才能到达顶峰--考取"状元"。首先要经过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考中者称为秀才;再经省级考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考中者称举人;再经过国家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考中者称贡士;贡士再经皇上亲监考,这级考试叫"殿试",考中者为进士,前三名为鼎贾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其他进士称"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秀才是一种身份,举人有当官的资格,但不一定能当官,进士是全国统一分配的官员,状元、探花、榜眼就留在皇上身边当官了。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辽、金元时,士人经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中央政府朝廷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辽前朝无契丹人试进士之制,后渐有应试登第者。金朝则专设女直进士科。元朝时候会试落第则称乡贡进士。明清遵循前朝制度,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进士多入为翰林官。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可考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或授地方府推官,州、县。 四,阅读《儒林外史》,了解科举制的弊端

篇五:资中进士举人名录

资中进士举人名录

科举时代,资中文星璀灿,出了状元2名,进士216名,举人224名,贡生102名,秀才1000多人,这些人都是文化名城的文化精英,光耀了资中人的“门庭‘。对于状元,谁都知道是宋朝的赵逵和清朝的骆成骧,而哪些人是进士、举人、贡生?知之者便微乎其微了。为此,笔者从《四川通志》、《资州直隶州志、资佼中县续修资州志》等史籍中多所查寻,列名于后,若有读者家中尚有族谱,可与之对照,或许你家早就是文风舒卷的书香门第了,这种家世连“先前阔”过的阿Q先生都是会肃然起敬的!

资州进士名录

(不含资阳、仁寿、井研、内江四个属县)

宋朝186名

谢颐素 邓永世 谢尧辅 陈 尧 钱 规 范亦颜 谢汝弼

刘 澄 钱 恬 黎璺几 姚腾尧 何嗣老 何彦立 罗敏功

王南中 范 弁 姚宗尧 何如石 扬三锡 陈伯牛 谢 启

范 怀 侯 锋 张 乐 何 懿 目 骥 钱 骧 杨 植

何师中 何如霆 勾 声 范安节 何 俱 张 行 谢天奎

贾天英 唐之问 谢 敦 何 灿 濯 行 王宠光 贾敦夫

何 慈 冯 褒 何 迪 张周钦 萧 卞 谢时举 杨 仁

毕 豫 张汝弼 何元亮 赵仁揆 谢三俊 张康成 黄清问

钱 俦 刘 丙 杨 辉 张 刚 陈 颐 何三才 郑 昂

张 忠 黄邦直 牟 丙 冯 获 谢二连 赵 逵 雍有容

魏 宪 张忠民 刘令孙 赵伯聪 李 占 张元龙 赵 迪

王 洗 黄 常 杨 充 史尧仁 张安问 李 石 赵 雄

张 穆 支自中 黄依仁 魏誉仲 赵希济 钱 仁 勾龙复

勾龙京 王 庠 王 翔 钱大寿 李 浩 何 辉 黄 太

赵 洵 黄寅震 李 忻 范 晓 裴仲虎 张 释 王化鹏

何 蕃 王天麟 王 铎 赵希斋 王用中 赵希混 黄震龙

张 方 赵思栅 谢 涛 蹇 许 刘成道 贡元僎 董 纯

黄 震 赵介胄 赵思敬 杨 墀 王昌辰 黄 宸 何应隆

郑伏一 张 瑾 张受传 何观光 赵炎震 王如意 魏 林

裴远扬 张莘之 李仲熊 邓震发 钱 张 俊 王国华

赵子信 谢 弼 张开发 张光远 赵希懿 赵 炎 谢用之

王 之 支 铿 勾良传 张良能 张应赵 谢景福 赵已果

赵兴种 陈元端 何士龙 邓 菱 李荣五 贾仲坤 谢南子

举人和进士

勾龙西 张应有 濯 能 牟午南 张子成 王大海 何福祖

王震荣 赵田义 刘 鸿 谢起南 何大雷 谢东之 赵兴隽

勾 龙 赵孟燧 王心亭 李寅杰 赵 与 王时用 袁 森

郭孝祥 黄 午 黄骥子

明朝18人

陈 铿 田 琼 李 芳 向 敬 吴 王 祥 宋有文

邓本端 饶 裕 张万钟 邓 明 张元电 邓继曾 何宗哲

孙宏轼 周 冕 睦明才 蔡如蕙

清朝12人

王孙晋 顾汝修 李淳玉 郭维建 汪致炳 廖炳坤 郭 灿 骆成骧 宁世瑛 余懋森

合计:216名,状元:2名。

资州举人名录

(不含资阳、内江、井研、仁寿)

宋朝:10人

张 骥 周灿璜 张互臣 李 段 朱 霖

张已之 张子成 张庚选

明朝:121名

李 荣,明太祖洪武十七年甲子科举人。

陈 监,明太祖洪武十七年甲子科举人。

雷志亮,明太祖洪武二十年丁卯科举人。

王 章,明太祖洪武二十年丁卯科举人。

朱尚忠,明太祖洪武二十年丁卯科举人。

何 伟,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庚午科举人。

吕 昌,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癸西科举人。

田 礼,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丙子科举人。

陈 监,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丙子科举人。

陈思懋,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丙子科举人。

萧 寿,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丙子科举人。

田 琼,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丙子科举人。

杨 智,明惠帝建文元年已卯科举人。

祝 聪,明惠帝建文元年已卯科举人。

斌,明惠帝建文元年已卯科举人。

陈 源,明惠帝建文元年已卯科举人。

傅 顺,明惠帝建文元年已卯科举人。

邓 谦,明惠帝建文四年壬午科举人。

周 通,明成祖永乐三年乙酉科举人。

余 庆,明成祖永乐三年乙酉科举人。

桂 忠,明成祖永乐三年乙酉科举人。

王应举,明成祖永乐三年乙酉科举人。

陈 灌,明成祖永乐六年戊子科举人。

黄 裳,明成祖水乐六年戊子科举人。

施天禄,明成祖永乐六年戊子科举人。

李 进,明成祖永乐六年戊子科举人。

饶 济,明成祖永乐九年辛卯科举人。

王 亨,明成祖永乐九年辛卯科举人。

王 珉,明成祖永乐九年辛卯科举人。

包 智,明成祖永乐十二年甲午科举人。

张 张邦选

高 贵,明成祖永乐十二年甲午科举人。 李 隽,明成祖永乐十二年甲午科举人。 张 纯,明成祖永乐十二年甲午科举人。 龚胜龙,明成祖永乐十二年甲午科举人。 李 逵,明成祖永乐十二年甲午科举人。 徐 监,明成祖永乐十五年丁酉科举人。 陈 情,明成祖永乐十五年丁酉科举人。 李 芳,明成祖永乐十五年丁酉科举人。

许伯善,明成祖永乐十八年丁酉科举人。 章 翰,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庚子科举人。 田自耕,明成祖水乐二十一年癸卯科举人。 张 浩,明宜宗宣德元年丙午科举人。 王 宏,明宜宗宣德四年已酉科举人。 邓 诚,明宣宗宣德四年已酉科举人。 邵 勤,明宣宗宣德七年壬子科举人。 祝 风,明宣宗宣德十年乙卯科举人。 宋有文,明宣宗宣德十年乙卯科举人。 向 敬,明宣宗宣德十年乙卯科举人。 吴 监,明宣宗宣德十年乙卯科举人。 王 祥,明宣宗宣德十年乙卯科举人。 邓本端,明宣宗宣德十年乙卯科举人。 双 林,明代宗景泰元年庚午科举人。 陈 纪,明代宗景泰元年庚午科举人。 何 嵛,明代宗景泰元年庚午科举人。 饶 玉,明代宗景泰七年丙子科举人。 黄维翰,明英宗天顺三年已卯科举人。 卢继明,明英宗天顺三年已卯科举人。 傅 位,明英宗天顺三年已卯科举人。 傅 训,明英宗天顺三年已卯科举人。 周 良,明宪宗成化元年乙酉科举人。 饶 裕,明宪宗成化元年乙酉科举人。 饶 纪,明宪宗成化四年戊子科举人。 王 相,明宪宗成化七年辛卯科举人。 孙 环,明宪宗成化十年甲午科举人。 黄本玉,明宪宗成化十年甲午科举人。 张万钟,明宪宗成化十三年丁酉科举人。 孙志贯,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丙科举人。 邓 明,明孝宗弘治二年已酉科举人。 张永寿,明孝宗弘治五年壬子科举人。 张元电,明孝宗弘治五年壬子科举人。

张 禄,明孝宗弘治五年壬子科举人。 胡 翔,明孝宗弘治五年壬子科举人。 熊永愁,明孝宗弘治十四年辛酉科举人。 孙 衡,明武宗正德八年癸酉科举人。 邓断曾,明武宗正德八年癸酉科举人。 吕廷禄,明武宗正德十一年丙子科举人。 苏秉?,明武宗正德十一年丙子科举人。 孙 福,明武宗正德十一年丙子科举人。 姜时和,明世宗嘉靖元年壬午科举人。 张 镐,明世宗嘉靖元年壬午科举人。 壬 班,明世宗嘉靖元年壬午科举人。 姜时习,明世宗嘉靖元年壬午科举人。 张 辅,明世宗嘉靖四年己酉科举人。 张 贤,明世宗嘉靖四年己酉科举人。 陈 逵,明世宗嘉靖四年己酉科举人。 刘 楷,明世宗嘉靖四年己酉科举人。 覃继祖,明世宗嘉靖四年己酉科举人。 陈鹤阳,明世宗嘉靖四年己酉科举人。 吴 直.明世宗嘉靖七年戊子科举人。

眭明才,明世宗嘉靖七年戊子科举人。 向宗哲,明世宗嘉靖十年辛卯科举人。’ 周 冕,明世宗嘉靖十年辛卯科举人。 孙宏轼,明世宗嘉靖十年辛卵科举人。 许汝登,明世宗嘉靖十年辛卯科举人。 熊 祚,明世宗嘉靖十三年甲午科举人。 卢 贤,明世宗嘉靖十三年甲午科举人。 邓 ,明世宗嘉靖十三年甲午科举人。 廖 膜,明世宗嘉靖十三年丁酉科举人。 何钟德,明世宗嘉靖十六年丁酉科举人。 熊似麟,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庚子科举人。 陈克勤,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甲子科举人。 陈三畏,明穆宗隆庆四年庚午科举人。 揭庭谏,明神宗万历元年癸酉科举人。 眭 续,明神宗万历元年癸酉科举人。 包 普,明神宗万历元年癸酉科举人。 蔡用吉,明神宗万历四年丙子科举人。 黄 梓,明神宗万历四年丙子科举人。 何 效,明神宗万历七年已卯科举人。 邓桂芳,明神宗万历七年已卯科举人。 陈谏言,明神宗万历十年壬午科举人。

何 襄,明神宗万历十年三己酉科举人。 张从政,明熹宗天启元年辛酉科举人。 陈应冉,明熹宗天启元年辛酉科举人。 冯 坪,明熹宗天启元年辛酉科举人。 蔡如蕙,明熹宗天启元年辛酉科举人。 何方新,明熹宗天启四年甲子科举人。 温而恭,明思宗祟祯十五年壬科举人。 陈鹤阳,明思宗崇祯十五年壬科举人。 周似泽,明思宗崇祯十五年壬科举人。 任甲第,明思宗崇祯十五年壬科举人。 汪从龙,明思宗崇祯十五年壬科举人。 清朝:93名

蔡国祯,清世祖顺治八年辛卯科举人。 蔡 瑜,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戊子科举人。 周文言,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戊子科举人。 祝曰琏,清圣祖康熙五十三年戊子科举人。 顾得道,清世宗雍正七年己酉科举人。 顾汝修,清高宗乾隆九年甲子科举人。 黄 珏,清高示乾隆九年甲子科举人。 张鹏翔,清高宗乾隆十七年壬申科举人。 韩道高,清高宗乾隆三十年乙酉科举人。 王孙晋,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庚寅科举人。 黄肖元,清高宗乾三十九年甲午科举人。 王朝赞,清高宗乾三十九年甲午科举人。 周 暹,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己亥科兴人。 刘时靖,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己亥科举人。 夏维翔,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己亥科兴人。 魏凌彬,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己亥科兴人。 徐谨修,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举人。 李如兰.清高宗乾隆四十八年癸卯科举人。

饶万承,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举人。 凌之 ,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举人。 周枝鲁,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甲寅科举人。 李淳玉,清高宗乾隆六十年乙卯科举人。 余心敏,清仁宗嘉庆十二年丁卯科举人。 张盛泰,清仁宗嘉庆十五年庚午科举人。 张 鼎,清仁宗道光元年辛已科举人。 顾 焕,清仁宗道光五年乙酉科举人。 郭维键,清宣宗道光十一年辛卯科举人。 官 廉,清宣宗道光十一年壬辰科举人。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