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文中的三哼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05:49:47 高中作文
文中的三哼经高中作文

篇一:八年级上语文期中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6届八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语 文

A卷(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18分)

一、 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C )

A.赃物( zāng) 仄歪( zè ) 瞥见( piě ) 箱箧( qiè ) ....

B.提防( tī ) 阻遏( è ) 地窖( jiào ) 拂晓( fó ) ....

C.寒噤( jìn ) 瓦砾( lì ) ..

D.吊唁( yàn ) .颤巍巍(chàn) 泅水( qiú ) .. 屹立( yì ) 荒谬 (miào ) 荻港( dí )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C )

A. 震悚 栅栏 锐不可当 转往末角

B. 狼藉 烦燥 情郁于中 缭绕不绝

C. 镶嵌 惶急 长途跋涉 月明风清

D. 愧作 蹒跚 张皇失措 穷愁潦倒

3.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是 ( D )

A. 马群里的一匹枣红马冲过来了,震悚了前面的一辆皇冠车。

B. 张经理为了改进企业管理,异想天开地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

C. 他的“人物分析”被老师批了个荡然无存。

D. 为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们废寝忘食地工作着。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

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

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

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

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

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

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 尝贻余核舟一 (赠送) .

C.其船背稍夷 (平) . B. 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D.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A. 尝贻余核舟一 未尝识书具 ..

B.中轩敞者为舱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C. 其两膝相比者 其人视端容寂 ..

D.东坡右手执卷端 不能指其一端 ..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C )

A.第1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要说明雕刻家有很

高的技艺。

第Ⅱ卷 (其他类型题 共82分)

三、 翻译、默写(共10分)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2分)

?请在杜甫的《望岳》和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中任选一首诗,默写全诗。

(4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2题。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

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

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

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

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

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

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

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

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

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

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

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

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

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

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

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选自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9.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请联系

后文简要加以说明。(3分)

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

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10.文中的“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适合阿长的身份吗?说明阿长什

么特点?(2分) 这适合阿长的身份,她连书名都说不清楚,衬托出了阿长买来《山海经》的

不易,说明了阿长的文化程度低和她的善良、慈爱。

11.请你赏析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精妙之处。(4分)

①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

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

表现了“我”当时接到书时的震惊和感激之情。

②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是“我”渴慕已久的,最初想得到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

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

敬意”。所以对“我”来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

12. 阿长是人名,《山海经》是书名,二者本没有什么关联,可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与《山

海经》”作为文章的题目?通过对这一段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抒发了对阿长怎样的感情?

(3分)

①阿长是“我”的保姆,她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最为心爱的宝书”绘图《山海经》,所以文

章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一石三鸟,既交代了重点的人物也交代了重点的事情,还暗

示了长妈妈为“我”买来有画儿的《山海经》一事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②作者通过对这一段

童年生活的同忆,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怀念、感激、祝福、祈祷之情。

五、作文(60分)

13.请以“我的幸福,源于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B卷 (共50分)

一、 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蘼芜(mí wú):香草名。

1.第二句中的“窈窕”和“绿”用得新奇生动,请任选其中一词作简要分析。(2分) 答“窈窕”一方面形容春风,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给人的美好感受;另一方面形容蘼芜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的姿态,使之如在目前。 “绿”字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写出了蘼芜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变绿的过程,烘托了诗人旅途中愉快的心情。

2. 结合全诗,分析“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分)

答:诗人沐浴着春风,轻快地行走在山间,踏着夕阳,听着鸟鸣,看着周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风光,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 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周茂叔持正不苟

【原文】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宋史.周敦颐传》)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 (2)有狱久不决 ..

(3)有囚法不当死 (4)如此尚可仕乎 ..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篇二:由“三哼经”引发的教学“撩拨”

由“三哼经”引发的教学“撩拨”

作者:彭山鸿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第09期

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课堂上出现的一幕引发了我的深思。下面是《阿长与山海经》课堂教学片段回放:

生1:从“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可以看出阿长既可敬又很幽默,她能为“我”买到“我”念念不忘的《山海经》,这说明她确实值得“我”尊敬,但她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就实在是太幽默了,太搞笑了!

(全班大笑,但也有几位同学边笑边举起了手。)

师:感谢阿长为“我”买到了《山海经》,也感谢阿长为我们带来的笑声!但也有几位同学一直举着手,好像还有话要说。

生2:阿长这里不是幽默,她之所以将“山海经”说成是“三哼经”,是因为她没有文化,她并不知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

(很多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师:你是怎么知道她没有文化的?

生3:她只不过是一个乡下保姆,自然不可能读什么书,而且文章里也说了:“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可见,阿长确实没有什么文化,“我”当时和她说也只不过是随便说说。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一个没有文化的乡下妇人,甚至连正确的书名都不知道,她要想买到这本书,大家说容易吗?

全班齐答:不容易!

师:请大家进一步想象一下,不识字的阿长在与书店老板进行交谈的时候会出现怎样的对白呢?哪两位同学愿意上台来给我们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

(两男生自告奋勇上台来表演)

生4(饰阿长,在台上走了一圈):哎呀,总算找到一个书店了,走得我腰酸背痛!有人在吗?

生5(饰书店老板):谁呀?大中午睡午觉的时候,在这儿吵什么吵呀?

生4:老板您好,我想买本书,请问你这有一本叫《三哼经》的书吗?

生5(蹙眉):什么书?《三哼经》?没听过,《三字经》倒是有不少。

(全班大笑)

生4:啊,我弄错了吗?瞧我这记性!就是那上面有很多画的书呀!

生5(不耐烦):你还真是不清白,我们这哪本书上没有画呀,你要是一本本找,三天三夜也找不完。

生4(拍脑袋):哦,老板,我想起来了,我家小少爷经常念叨着这本书上画着九头的龙,三脚的鸡,还有生着翅膀的人。

生5:是九头的蛇三脚的鸟吧,让我想想,《三哼经》,嗯,应该是《山海经》吧! 生4(点头):是是是,正是!就是《山海经》,你这有吗?

生5:有是有,可昨天最后一本也被人买走了。

生4(焦急):啊?那什么时候才能有卖呀?

生5:快就是三天,迟则十天半个月,你过几天再来看看吧。

生4:好吧!(离开,又回头)老板,麻烦您一定要帮我催催,我家小少爷实在太喜欢这本书了。

师:感谢这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再请大家来说说你对阿长的看法。

……

课后,我很为自己在课堂上对学生思维的及时“撩拨”而高兴。正是这种教学“撩拨”,引领着学生走向了文本的深处,从而深入理解了“阿长”这一形象。

语文是“涓涓有情”之语,是“款款斯文”之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拥有这样一种魔力,将静止的文字动态化,将久远的内容熟悉化,将晦涩的意义明朗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课(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文中的三哼经)本中的文字相亲相近,同呼吸共命运。实现这一魔力的魔法棒,就叫做“撩拨”。 在《阿长与》一文中,作者欲扬先抑,对阿长“抑”的文字占了半壁江山,且正面着笔,辅以作者的感情渲染。而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的事情作者则省略了一切与之相关的正面描

写,只简略道出一个结果:“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虽是简单一句话,却情意无限。如何在学生的解读还浮在文字表层的时候将学生牵引至文字的最里层进行深层涵咏呢?教师靠生硬的讲解和精细的剖析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我想,语文教学不能用“刀子”——对文本进行赤裸裸的解剖,语文教学要用“羽毛”——不断“撩拨”学生,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索,引爆学生的思维。于是,在课堂中我巧妙借助学生的一个误解,在学生思维的“小舟”误入文本的“芦苇荡”中的岔道时先通过阅读干预,轻轻巧巧拨动船头的航向,给学生指点迷津。

如果课堂进行到这里教师就鸣锣收兵的话,那如同一道美味佳肴摆在面前却会只闻其香,未尝其味。所以,这时教师要做的便是进一步为学生推波助澜,搭建思考的平台,以让他们真正走进文字的背后,享受语文的盛宴。于是我又紧锣密鼓适时追问。追问,就是追原因,问下落。追问是教师教学的法宝,是撩拨学生思维走向深入的有效手段,是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在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正是通过不断“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她没有文化的?”“一个没有文化的乡下妇人,甚至连正确的书名都不知道,她要想买到这本书,大家说容易吗?”“请大家进一步想象一下,不识字的阿长在与书店老板进行交谈的时候会出现怎样的对白呢?哪两位同学愿意上台来给我们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从而撩拨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对文本的探究也借助想象之翅走得更深更远。

陈钟梁先生曾说过:“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因此,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密林”,探究出言语背后的东西。但对于初涉人世的初中学生来说,文本中的文字既是静态的,又是久远的,还是不那么明朗易解的,于是,教师便可以拿起“撩拨”这一魔法棒,引发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实现对文本的精彩解读。“撩拨”,就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撩拨”,就是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撩拨”,就是架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让学生自主走进文字的背后,对文本“探幽览胜”!

篇三:八年级语文(上)一、二单元测试卷(含答题卷、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班别: 姓名: 成绩:

一、积累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诘问( jié ) 蹒跚( pán ) 尴尬( jiè ) 伛偻( yǔ ) ....

B.吊唁( yàn ) 烦躁( zào ) 愧怍( zuò ) 差使( chāi ) ....

C.霹雳( pì ) 颓唐( tuí ) 磨难( nán ) 掳走( lǔ ) ....

D.憎恶( è ) 擦拭( shì ) 滞笨( zhì ) 伎俩( jì )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轻篾 幽怨 穷愁缭倒 祸不单行

B.摔跤 亏空 家庭锁屑 深不可测

C.惊异 疮疤 触目伤怀 微不足道

D.唏嘘 狼藉 大庭广众 举著提笔

3、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毫不相干:一点关系也没有。

B. 烦琐:烦恼而琐碎。 平易近人:非常平淡,容易接近。

C.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D.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念念不忘:老是思念,不能忘记。

4、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

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B.《芦花荡》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赵树理写的小说,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

人物。

C.《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

D.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

5、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4分)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什么。所以,见

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森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群芳争艳的花园,你只盼无

愧地做花园中普通的一朵; ,

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

虽是一朵,却能装扮春天; ,

。这样的人生也就无悔了。

6、默写:(6分)

1)《长歌行》中表达珍惜韶光,及早奋发进取的人生哲理的诗

句 , 。

2)树树皆秋色, 。

3)《早寒江上有怀》中表达诗人思乡、思亲之情的诗句 ,

4) ,波撼岳阳城。

7、在下列语句间连线,使之构成四幅对联。(4分)

黑发不知勤学早 不尽长江滚滚来

竹直心虚乃吾友 一城山色半城湖

无边落木萧萧下 白首方悔读书迟

四面荷花三面柳 水性淡泊是我师

8、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3分)

(1)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

实在不大佩服她。 ( )

(2)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 )

(3)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

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 )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①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

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

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③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

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

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⑤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路军

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⑥此种情况,一方面

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

定,有很大关系。⑦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

平,都很泄气。⑧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⑨汤恩伯认为南

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⑩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

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1)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

渡江作战。(12)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3)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

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1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

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

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5)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

无锡段铁路线。

9.用正楷字写出这则消息的导语部分。(2分)

10.“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什么表达

作用?(2分)

答:

11.“西起九江(不含)”句中,括号的“不含”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

12.本段共15句,可分为三个层次,其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一⑧/⑨一15 B.①②一⑦/⑧一15

C.①/②一⑤⑥一⑥ D.①/②一⑨/⑩一⑩-15

13.“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2分)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14.本段中⑥⑦两句是议论句,对这两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B.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本质。

C.赞扬我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

D.分析了西路军当面之敌的溃退是因为力量甚为微弱。

(二)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

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

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一个晴天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

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却能够做成功。她确

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

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

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

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

干戚而舞?的刑天。

15、文中的“三哼经”也就是指 ,这是 说的,说明

了人物 的特点。(3分)

16、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

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2分)

17、文中“我”对阿长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产生这样的变

化?(3分)

18、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所得到的书的模样。为什么说是作者“最为心爱

的宝书”?(2分)

(三)父亲(13分)

窗外,一个蹒跚的背影。

父亲?!

我的心一颤,虽然知道父亲今天该送钱来,但想不到父亲这么一大早便来了。

?爸......?我欲言却止,在出口的刹那,我发现了所有语言的苍白。

?车误了,本想赶在上课前来的。?父亲边掏钱边愧疚地笑了笑,是那种沧桑的笑。知天命的人了,为了工作操劳,为了生活奔波,为了儿女们的前途牵肠挂肚,岁月在

他的脸上刻下了纵横的山川。我忽然觉得鼻子酸酸的,心里有种沉甸甸的苦涩。

?你又瘦了。?怜爱从父亲的眼上眼神和声音里泛溢而出,?得注意身体——现

在上什么课??

?哦,数学。?

?数学!那,我走了,快上课去!?

父亲说着便匆匆转身下楼梯,那微跛的左脚支着稍胖的身躯,颤颤地一级一级艰

难而下。望着蹒跚的背影,我不知道是什么模糊了我的视线。

坐在教室里,心久久不能平静。满脑子是父亲拖着微跛的脚一颤一颤的蹒跚背影,和他脸上那记载了风霜的纵横交错的山川。

这节课,黑板上的xyz在眼前飘来荡去。

下课了,同学喊楼下有人找。我走出去,楼下站的赫然是父亲!

我飞奔而下。泪水滚烫着我的心。

?也没什么,?父亲故作轻松地一笑,?刚才看你脸色苍白,想再问问你是不是

身体有问题。?

父亲,他就为了这句话而拖着微跛的脚在瑟瑟的秋风中站了一节课!

那一瞬间,我忽然发现,这沧桑的笑容,是那么的刻骨铭心......

19、“我发现了所有语言的苍白”是因为 (2

分)

20、父亲在送钱给“我”的过程中所说的几句话,都很简短,但都表达出对“我” 的关心。请举出一例,并说说父亲关心“我”什么?(2分)

21、父亲为什么要“匆匆转身”离去?哪些词语写出了他行动的艰难?(3分)

22、作者在叙事中很注意渲染“我”的感情变化,并以此有力地烘托父亲对“我”

篇四:有画儿的“三哼经”

有画儿的“三哼经”

地球另一侧的一场战争与今天早晨起来时自己的突然牙疼,哪个更能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本“十分粗拙的本子”竟使鲁迅对阿长的感情有了巨大的改变。

——题记

不可否认,人是有理性的,能明辨是非的。同时,人更是有感情的,尤其是孩子,只有在情感上悦纳,才会真诚的用理性来思维,对人的真诚,对人的给予有时不能拿一般人的金钱观来衡量,而是以他需要的迫切程度来衡量。

拜读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其中一段使我感触颇深,鲁迅幼年时对《山海经》的向往到了“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可见其迫切的需要,“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儿时的鲁迅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的如此细微,如此深刻。可见一件自己真正关心的事对自己的重要)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当迫切的渴求获得满足,情感的愉悦使鲁迅不但鲁迅消除了恨意,甚至于产生新的敬意)。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对被人也许不值一文的“十分粗拙的本子”却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远安她的魂灵!(对阿长而言一个看似不经意但却饱含爱意的馈赠,是鲁迅先生一生感激和怀念)。

启示①无名无姓、切切察察、目不识丁的阿长可以算作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吧!教育也许应该挣脱那些生硬死板的冰冷知识吧!更需要的是设身处地地为受教育者想一下他的迫切需要,并真诚的给予馈赠。

启示②方形的池塘也好,圆形的池塘也好,需要的是有水,这样的或那样的教育重要的是有情有义,站在孩子的立场,运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用文明和羡慕的方式,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使孩子感受到被爱熏陶的人才会像鲁迅先生那样敬重平凡的人,热爱自己和自己的国家。

篇五:2014秋季初二语文期中试题

2014秋季初二年级期中考试试题

语 文

友情提示: 当你走进考场,你就是这里的主人。只要你心境平静,只要你

开动脑筋,你就会觉得试题并不难。请相信自己,成功将会属于你。你需要注

意的是:请你务必填好自己的座号,并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本次考试

时间为120分钟,试题满分为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1分)

1. 下列词语字形和给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泄气 瓦砾(lì) 锐不可挡 惟妙惟肖(xiāo) ..

B.馈退 仄歪(zè) 月明风清 无动于衷(zhōng) ..

c.蔓延 阻遏(è ) 张皇失措 人才济济(jǐ) ..

D.寒襟 绥

靖 (suí)转弯末角 销声匿迹(nì) 2.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D )(2分)

A.这份试卷中的第1小题他花了10分钟时间才完成,真是小题大做。

B.同学之间交往是要讲原则的,相敬如宾就是其中一条基本原则。

C.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在山顶欣赏到了美好的景色。

D.农村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妻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B )(2分)

A.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B.事实证明,经过艰苦生活磨炼的人更善于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

C.今年学校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D.笔记本电脑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国庆六十周年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

4.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B.《芦花荡》是作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它塑造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憎

分明、智勇双全但又过于自信自尊的抗日老英雄形象。

C.《阿长与〈山海经〉》选自《呐喊》,是鲁迅写的怀念保姆的文章。文章通

过对阿长的一些琐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情。

D.《背影》是历来被传诵的名篇。作者写父爱,选择了背影这个独特的角度,

通过对背影的刻画,表达了父子之间深挚的感情。

5. 诗文默写(8分)。

(1)《望岳》中,诗人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不但要攀登泰山

极顶,更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_。

(2)《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_。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

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3)《陋室铭》一文中描写陋室清新幽雅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出洞庭湖丰富的蓄积和动荡的声势的诗句

是: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6. 名著阅读。(3分)

(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

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文字出自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

的》。其作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

(2)“钢铁”到底是怎样炼成的?请结合保尔的成长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

(2分)

答:钢是在烈火中烧,高温令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保尔是在斗争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学会了在生活中不灰心。

7. 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内容。(2分)

防止“情绪污染”,主要还是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人心情愉悦,就能分

泌更多的内啡肽,使人精神快乐,健康长寿。反之,则会减少这种物质的分泌,

使人忧郁寡欢,加速老化。某刊曾登载如下相处金言:“为小事争吵是愚蠢,

为大事争吵是无能。做你该干的事,不做无谓的精神消耗。”其次,要善于克

制和忍让。不少“大腕”、政治家都不断警示自己要“制怒”,要“骤然临之

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作为普通小民,更应该“有话好好说”,有事商

量着办,切不可动辄争吵、斗气,自家相残。再次,要审视自己,多加交流。

人无完人,谁都有毛病。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及

时了解对方的意见、看法和心理需求。寻找共同点,扩大共同点,共同构建欢

愉和谐的家庭气氛。

防止“情绪污染”的办法 。

二、阅读探究(共41分)

(一)诗词赏析,完成8—11题。(8分)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 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通过写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2分)

9.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是怎样理解的?

答:感时恨别,寓情于景,触目伤怀。感伤国家时局,见花而飞溅热泪,悲恨亲人离散,闻鸟啼而惊乱人心。(2分)

10. 如果将这首诗划为两层,应怎样划?为什么?

答:前四句为一层,后四句为第二层;前四句重点写景,写望的内容;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景抒情。(2分)

11. 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对仗(对偶),夸张。(2分)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12—15题。(10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 选贤与能( 通“举”,推举,选拨) ②男有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 ④是谓大同( 这 ) 13.揣摩句子特征,翻译句子。(2分)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14.文章的结构方式是 总——分——总 。(2分)

15.文章的中心观点是 天下为公 。(2分)

(三)阅读下面选段,完成16—19小题。(9分)

??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

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

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

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一个晴天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16.文中的“三哼经”也就是指《山海经》,这是阿长说的,说明了人物不识字,没文化的特点。(3分)

17.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2分)

答: “我”认为对她说了也没什么用,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18.文中“我”对阿长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样变化是因为什么?(2分)由怨恨转变为答:充满敬意;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帮“我”买到了宝书,实现了“我”的心愿。

19.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所得到的书的模样。为什么说是作者“最为心爱的宝书”?(2分)

答: “粗拙”;因为这书来之不易,而且是我最初得到的,是我一直念念不忘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极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四)阅读《父亲》,完成20—24小题。(12分)

父 亲

窗外,一个蹒跚的背影。

父亲?!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