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01:16 高中作文
篇一:2008年中考地震作文: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
2008年中考地震作文: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
大地还在痉挛,灾难还在延续,每时每刻,都可能有同胞牺牲。生命在危机中,祖国在危机中。
但是,我们已经走出恐惧,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希望。救人高于一切,救灾高于一切,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最强音。必须以举国之力拯救一切可以拯救的生命,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于是,十万救灾大军雷霆出击;于是,国家领导人冒着余震不断的风险,相继奔赴救灾第一线;于是,公共娱乐暂停,奥运火炬暂停,一切为救灾让路,一切为救人让路。
这其实是对生命的礼遇。这种对生命的礼遇,在国家哀悼日达到了最高峰。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所有的人都同时向逝者的亡灵默哀,所有的人都同时向生命的尊严低头。那一声声警报,是呜咽,是抽泣,但更是呼唤,呼唤我们重新体认人的尊严,呼唤我们重新体认生命的价值。
从雪灾到胶济惨案,从胶济惨案到四川大地震,灾难不但突如其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暴虐,一次比一次惨烈。我们原本以为物质上的金汤之城,足以让我们长治久安。但大自然的灾害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然山川可以瞬间崩裂,既然道路可以瞬间扭断,既然城镇可以瞬间毁灭,在大自然无边的力量面前,既然一切物质的力量都现出了原形,都那么脆弱,都那么不堪我们过去对于物质力量的迷信,就不免显得幼稚可笑。
这是新的抗战,这是全民族抗战。它要保卫的主要不是土地,而是无数无辜的生命。面对大自然强加的这场战争,我们注定不可能是胜利者。已经逝去的生命不可能重来,尤其是天使般的孩子们的夭折,应该让我们每念及此,都有锥心之痛。所以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将来都没有资格去庆功。但我们的确可以从灾难中学习。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悲壮的牺牲应该让我们清醒,单纯的物质上的强大并不足恃。如果连生命都无法保障,一切就都没有意义,物质上的强大就不过是沙滩上的建筑而已。
在泪眼之间,良知复苏;在废墟之上,人性挺立。大地震震掉了我们心灵的尘垢,震碎了我们日常的面具。不能等到埋到瓦砾下才去爱,每个人都是幸存者,每个人都值得爱。大地震让我们重新发现人本身,重新回到人本身。所有的冷漠,所有的骄矜,所有的轻狂,这时都不再时尚。我们彼此珍惜,我们携手同心。原来中国人并不丑陋,原来中国人可以这么友善,原来社会可以这么脉脉温情。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是执政党和政府身体力行并积极倡导的结果。以国民的生命危机为国家的最高危机,以国民的生命尊严为国家的最高尊严,以整个国家的力量去拯救一个一个具体的生命,一个一个普通国民的生命。国家正以这样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拐点,执政理念全面刷新的拐点,中国全面融入现代文明的拐点。多难兴邦,拐点出现之迅速超出期待,于是,如一些网友所说,
这次灾难中政府的表现没有让人民失望,人民的表现更是让政府动容。为了调动尽可能多的力量拯救生命,政府敞开了救灾的大门,民间力量争相进入,国际援助争相进入,媒体争相进入。一个开放的、透明的、全民参与的现代救援体制正在拔地而起。但它并没有给政府添乱,反而跟政府力量配合,形成了最大限度的合力。这个崭新的救灾体制,或将是未来中国公民社会的模本。 固然,从技术着眼,此次救灾亦非尽善尽美,但即便不乏瑕疵,亦无损此次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地位。它是以人为本这一现代执政理念发展的顶点,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一个崭新起点。
尤为难得的是,这次新的抗战正铸就我们新的民族气质,仁爱、包容、坚忍的民族气质。以这种新的民族气质做支撑,属于每个中国人,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生命方舟的新中国,将不难从灾难中崛起,有如浴血的太阳。这种软力量的崛起是体面的崛起,有尊严的崛起。只要国家以苍生为念,以国民的生命权利为本,只要有这样的底线共识,就会奠定全民族和解、中国与全世界和解的伦理基础。整个世界就都会向我们伸出援手,整个人类就都会跟我们休戚与共。我们就会与世界一起走向人权、法治、民主的康庄大道。
这是多好的转型契机。中国现代化这锅百年老汤,是到煮开的时候了。一个民族的百年悲情,是到升华的时候了。人们原本以为,以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国正在抵达历史三峡的出口;谁知,大自然提前给中国出了一道难题,而正如境外媒体评论的,中国人以高分通过了考试。汶川大地震与北京奥运会,一悲一喜,悲欣交集,中国能不能闯过去,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能不能凤凰涅槃,否极泰来,关键就取决于我们当下的选择。而在这点上,此次抗震救灾无疑是成功的操练,应该可以奠定我们的信心和决心。
篇二:汶川震痛
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
大地还在痉挛,灾难还在延续,每时每刻,都可能有同胞牺牲生命在危机中,祖国在危机中但是,我们已经走出恐惧,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希望救人高于一切,救灾高于一切,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最强音必须以举国之力拯救一切可以拯救的生命,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于是,十万救灾大军雷霆出击;于是,国家领导人冒着余震不断的风险,相继奔赴救灾第一线;于是,公共娱乐暂停,奥运火炬暂停,一切为救灾让路,一切为救人让路。
这其实是对生命的礼遇这种对生命的礼遇,在国家哀悼日达到了最高峰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所有的人都同时向逝者的亡灵默哀,所有的人都同时向生命的尊严低头那一声声警报,是呜咽,是抽泣,但更是呼唤,呼唤我们重新体认人的尊严,呼唤我们重新体认生命的价值。
从雪灾到胶济惨案,从胶济惨案到四川大地震,灾难不但突如其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暴虐,一次比一次惨烈我们原本以为物质上的金汤之城,足以让我们长治久安但大自然的灾害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然山川可以瞬间崩裂,既然道路可以瞬间扭断,既然城镇可以瞬间毁灭,在大自然无边的力量面前,既然一切物质的力量都现出了原形,都那么脆弱,都那么不堪我们过去对于物质力量的迷信,就不免显得幼稚可笑 。
这是新的抗战,这是全民族抗战它要保卫的主要不是土地,而是无数无辜的生命面对大自然强加的这场战争,我们注定不可能是胜利
者已经逝去的生命不可能重来,尤其是天使般的孩子们的夭折,应该让我们每念及此,都有锥心之痛所以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将来都没有资格去庆功但我们的确可以从灾难中学习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悲壮的牺牲应该让我们清醒,单纯的物质上的强大并不足恃如果连生命都无法保障,一切就都没有意义,物质上的强大就不过是沙滩上的建筑而已 。
在泪眼之间,良知复苏;在废墟之上,人性挺立大地震震掉了我们心灵的尘垢,震碎了我们日常的面具不能等到埋到瓦砾下才去爱,每个人都是幸存者,每个人都值得爱大地震让我们重新发现人本身,重新回到人本身所有的冷漠,所有的骄矜,所有的轻狂,这时都不再时尚我们彼此珍惜,我们携手同心原来中国人并不丑陋,原来中国人可以这么友善,原来社会可以这么脉脉温情。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是执政党和政府身体力行并积极倡导的结果以国民的生命危机为国家的最高危机,以国民的生命尊严为国家的最高尊严,以整个国家的力量去拯救一个一个具体的生命,一个一个普通国民的生命国家正以这样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 。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拐点,执政理念全面刷新的拐点,中国全面融入现代文明的拐点多难兴邦,拐点出现之迅速超出期待,于是,如一些网友所说,这次灾难中政府的表现没有让人民失望,人民的表现更是让政府动容为了调动尽可能多的力量拯救生命,政府敞开了救灾的大门,民间力量争相进入,国际援助争相进入,媒体争相进入一个
开放的透明的全民参与的现代救援体制正在拔地而起但它并没有给政府添乱,反而跟政府力量配合,形成了最大限度的合力这个崭新的救灾体制,或将是未来中国公民社会的模本 。
固然,从技术着眼,此次救灾亦非尽善尽美,但即便不乏瑕疵,亦无损此次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地位它是以人为本这一现代执政理念发展的顶点,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一个崭新起点 。
尤为难得的是,这次新的抗战正铸就我们新的民族气质,仁爱包容坚忍的民族气质以这种新的民族气质做支撑,属于每个中国人,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生命方舟的新中国,将不难从灾难中崛起,有如浴血的太阳这种软力量的崛起是体面的崛起,有尊严的崛起只要国家以苍生为念,以国民的生命权利为本,只要有这样的底线共识,就会奠定全民族和解中国与全世界和解的伦理基础整个世界就都会向我们伸出援手,整个人类就都会跟我们休戚与共我们就会与世界一起走向人权法治民主的康庄大道 。
这是多好的转型契机中国现代化这锅百年老汤,是到煮开的时候了一个民族的百年悲情,是到升华的时候了人们原本以为,以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国正在抵达历史三峡的出口;谁知,大自然提前给中国出了一道难题,而正如境外媒体评论的,中国人以高分通过了考试汶川大地震与北京奥运会,一悲一喜,悲欣交集,中国能不能闯过去,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能不能凤凰涅盘,否极泰来,关键就取决于我们当下的选择而在这点上,此次抗震救灾无疑是成功的操练,应该可以奠定我们的信心和决心。
质
量092 杨欣怡
篇三:关于地震作文:痛出一个新中国
关于地震作文:痛出一个新中国
摘要:从雪灾到胶济惨案,从胶济惨案到四川大地震,灾难不但突如其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暴虐,一次比一次惨烈。我们原本以为物质上的金汤之城,足以让我们长治久安。
大地还在痉挛,灾难还在延续,每时每刻,都可能有同胞牺牲。生命在危机中,祖国在危机中。
但是,我们已经走出恐惧,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希望。救人高于一切,救灾高于一切,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最强音。必须以举国之力拯救一切可以拯救的生命,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于是,十万救灾大军雷霆出击;于是,国家领导人冒着余震不断的风险,相继奔赴救灾第一线;于是,公共娱乐暂停,奥运火炬暂停,一切为救灾让路,一切为救人让路。
这其实是对生命的礼遇。这种对生命的礼遇,在国家哀悼日达到了最高峰。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所有的人都同时向逝者的亡灵默哀,所有的人都同时向生命的尊严低头。那一声声警报,是呜咽,是抽泣,但更是呼唤,呼唤我们重新体认人的尊严,呼唤我们重新体认生命的价值。
从雪灾到胶济惨案,从胶济惨案到四川大地震,灾难不但突如其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暴虐,一次比一次惨烈。我们原本以为物质上的金汤之城,足以让我们长治久安。但大自然的灾害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然山川可以瞬间崩裂,既然道路可以瞬间扭断,既然城镇可以瞬间毁灭,在大自然无边的力量面前,既然一切物质的力量都现出了原形,都那么脆弱,都那么不堪——我们过去对于物质力量的迷信,就不免显得幼稚可笑。
这是新的抗战,这是全民族抗战。它要保卫的主要不是土地,而是无数无辜的生命。面对大自然强加的这场战争,我们注定不可能是胜利者。已经逝去的生命不可能重来,尤其是天使般的孩子们的夭折,应该让我们每念及此,都有锥心之痛。所以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将来都没有资格去庆功。但我们的确可以从灾难中学习。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悲壮的牺牲应该让我们清醒,单纯的物质上的强大并不足恃。如果连生命都无法保障,一切就都没有意义,物质上的强大就不过是沙滩上的建筑而已。
在泪眼之间,良知复苏;在废墟之上,人性挺立。大地震震掉了我们心灵的尘垢,震碎了我们日常的面具。不能等到埋到瓦砾下才去爱,每个人都是幸存者,每个人都值得爱。大地震让我们重新发现人本身,重新回到人本身。所有的冷漠,所有的骄矜,所有的轻狂,这时都不再时尚。我们彼此珍惜,我们携手同心。原来中国人并不丑陋,原来中国人可以这么友善,原来社会可以这么脉脉温情。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是执政党和政府身体力行并积极倡导的结果。以国民的生命危机为国家的最高危机,以国民的生命尊严为国家的最高尊严,以整个
国家的力量去拯救一个一个具体的生命,一个一个普通国民的生命。国家正以这样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拐点,执政理念全面刷新的拐点,中国全面融入现代文明的拐点。多难兴邦,拐点出现之迅速超出期待,于是,如一些网友所说,这次灾难中政府的表现没有让人民失望,人民的表现更是让政府动容。为了调动尽可能多的力量拯救生命,政府敞开了救灾的大门,民间力量争相进入,国际援助争相进入,媒体争相进入。一个开放的、透明的、全民参与的现代救援体制正在拔地而起。但它并没有给政府添乱,反而跟政府力量配合,形成了最大限度的合力。这个崭新的救灾体制,或将是未来中国公民社会的模本。 固然,从技术着眼,此次救灾亦非尽善尽美,但即便不乏瑕疵,亦无损此次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地位。它是以人为本这一现代执政理念发展的顶点,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一个崭新起点。
尤为难得的是,这次新的抗战正铸就我们新的民族气质,仁爱、包容、坚忍的民族气质。以这种新的民族气质做支撑,属于每个中国人,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生命方舟的新中国,将不难从灾难中崛起,有如浴血的太阳。这种软力量的崛起是体面的崛起,有尊严的崛起。只要国家以苍生为念,以国民的生命权利为本,只要有这样的底线共识,就会奠定全民族和解、中国与全世界和解的伦理基础。整个世界就都会向我们伸出援手,整个人类就都会跟我们休戚与共。我们就会与世界一起走向人权、法治、民主的康庄大道。
这是多好的转型契机。中国现代化这锅百年老汤,是到煮开的时候了。一个民族的百年悲情,是到升华的时候了。人们原本以为,以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国正在抵达历史三峡的出口;谁知,大自然提前给中国出了一道难题,而正如境外媒体评论的,中国人以高分通过了考试。汶川大地震与北京奥运会,一悲一喜,悲欣交集,中国能不能闯过去,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能不能凤凰涅槃,否极泰来,关键就取决于我们当下的选择。而在这点上,此次抗震救灾无疑是成功的操练,应该可以奠定我们的信心和决心。
篇四:语文:2011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新闻阅读(4))
2011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新闻阅读(4)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将开放透明进行到底
《南方周末》编辑部
①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的废墟上主持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这次救
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总理宣布。作为开放的具体内容之一,总理说,“我们欢迎世界各国
记者前来采访,我们相信你们会用记者的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报道
灾情和我们所做的工作。”
②这是一次罕见的记者招待会。不仅因为它是在大地震废墟召开的,更因为它以开放为
主题。它本身就是中国开放的象征,注定要成为传奇,写进历史。
③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这里的新中国首先是一个开放的中国,透明的中国。
④不开放竟可以致人死命,不透明竟可以致人死命,大地震用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
万个孩子的生命作代价,给我们上了这一课。这是何其惨烈的一课,这一课让我们撕心裂肺.这
一课让我们永生不忘。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一起趟开了一条血路,趟
开开放的血路.趟开透明的血路。将开放进行到底,将透明进行到底,这样的呼声正成为我
们社会的新共识,正汇聚成我们社会的最强音。
⑤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公民可以这样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共
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这样直达救灾现场;共和国历史上,
也从来没有什么时候,信息可以这样广泛流通,媒体可以这样广泛追问。
⑥而所有这一切,无疑,是因为中央政府自身的变革。中央政府不仅以救人为救灾的最
高目标,从而在理念上完成了以生命价值为国家最高价值的转化,而且在实践中,也找到了
让现代理念落地,让政治跟人性握手,让政治跟现代文明接轨的具体的路径。这路径就是更
开放,这路径就是更透明。
⑦真诚总是有回报的。经此一役,中央政府的声誉冉冉上升。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
民众与中央政府的合作,都在提速。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相信民间的善意,给了民间力量
快速发育的空间。民间以救灾为契机.以空前规模进人公共领域,成为公共治理一支不可或
缺的力量。民间力量的这种快速集结,正在解决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改革动力问题。
正是从民间力量的快速集结中,中央政府看到了改革动力所在。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废
墟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会那么自信,那么果敢坚毅。
⑧显而易见.在这次大地震中倒塌的不只是豆腐渣建筑,倒塌的更将是旧机制。一种全
新的社会规则,一种全新的社会机制,正从大地震的废墟上崛起,从无数死难者尤其是孩子
们的血泊中崛起。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中国人生存状况的另一种
可能性。我们距离公民社会并不遥远。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
⑨这一切其实是理所当然。巨量的生命悲剧,原本就应该用进步来补偿,一个民族的创
伤,原本就应该用文明去修复;让开放抢在倒退的前面,让透明走在贪腐的前面,让开放和
透明不再只是应急之宜,而是成为社会的常态,唯有这样做去,我们才能重建人心,重建机
制,也才能告慰逝者,激励生者。
⑩但我们同时必须承认,中国社会的发展并不平衡。开放和透明的进程.也是不平衡的。
民众和中央政府固然因开放和透明而受益匪浅;但另一方面,对中华民族整体利好,未必对
某些人利好。只是,谁怕开放?谁怕透明?已经不问可知,昭然若揭了。
○11问题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大地震已经教训了我们,不开放不透明,就必然藏垢纳污,
放大天灾的人祸寄生于我们的体制之中,必然让我们民族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如果这种局
面不能彻底扭转,那么不仅所谓开放救灾可能功亏一篑,所谓灾后重建也有可能蜕变成某些
人的分肥游戏,从而蜕变成一场新的社会灾难。至于所谓政府转型社会进步这些宏大愿景,
就都无从谈起了。
○12或许正是基于此番考量,废墟记者招待会上,总理特别强调两个永不改变:“我们在处
理这些突发事件以及国内其他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会改变,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
永远不会改变。”从大地震的血泊中趟出开放的路,透明的路,从血泊中趟出一个新中国——
这是中华民族悲壮的新生之路,舍此,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2008年5月29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1.文章说,“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从全文看,“开放”体现在哪里方面?请分点概
括。(4分)
2.这篇评论的语言热情洋溢,很有震撼力。请以第④、⑤段为例,从修辞运用和表达效果上
作简要分析。(5分)
3.文章为什么说“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案:1.(4分)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
(1)公民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
(2)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直达救灾现场;
(3)信息可以广泛流通;
(4)媒体可以广泛追问;[来源:高&考%资(源#网]
(5)世界各国记者可以前来采访。
(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得4分)
2.(5分)本题考查对文本的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层级为D级。
答案: 运用反复,例“从来没有什么时候” ,引起注意,强调汶川救灾的开放性是史
无前例的(3分);运用排比,如“趟开了??,趟开??.趟开??”,增强说理的气势,
强有力地论证了汶川救灾是一次全面的开放(3分)。(修辞手法各1分,表达效果各1分;
举例1分,共5分)
3.(1)汶川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
(2)汶川震痛后,更开放更透明的呼声正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
(3)中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正在觉醒,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丁肇中访谈录(有删节)
主持人:有一位科学家曾经作为一个比喻,他说人类就像是一些生活在海洋深处的深水
鱼,从来没有到海边去过,意识不到自己生活在水里,只有当海水溅起水泡的时候,才会引
起某些智慧的鱼对水的注意:原来我们是生活在水里!您或者其他科学家是不是就像这些有
智慧的鱼?
丁肇中:可能是吧,但我认为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动力还是好奇心。每一个不同的研究者
可能会有不同的动因,但我只能说我自己,我最主要的动因是好奇心。
主持人:对好奇心促使您把最微小的粒子以至最广大的宇宙,都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
丁肇中:对,这样研究才能不断地深入下去。你不去做实验,永远不会知道谜底和真相。
你可以想一想,一百年以前,我们对物理、对世界的认识和现在完全是两回事情。一百年以
前,我们认为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化不元素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元素;几十年后人们发现,
原子核是最基本的东西;再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基本粒子才是最基本的东西。所谓的基本
粒子,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们认为是夸克,可是没有人能够知道一百年以后,又将会是
什么样子。
主持人:作为一个终生从事研究的物理学家,如果永远不知道自己所研究的“谜底”是
什么,会不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和茫然感?
丁肇中:我所怀疑过的,只是实验技术本身有没有错误。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做过方
向错误的实验。
主持人:您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您经常说,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正确
的事;如果别人不可,那是别人的事,绝对不要因为他们不认可,而改变你自己;但同时也
要不断地怀疑自己。这听上去有点矛盾?
丁肇中: 主持人:怎么把握这种自信和怀疑之间的度?
丁肇中:自信你的实验好好去做是会成功的,但是在做具体每一步的时候,一定要非常
非常小心,要花很多时间去检查它,因为实验中任何一个错误,都可能导致你最后的错误。
主持人:也就是说,您怀疑的是手段、是过程,但绝对不会怀疑目的。[来源:高&考%资(源
#网KS5U.COM]
丁肇中:不能轻易怀疑你的最终目的,那是很不好的。
主持人:其实在很年轻的时候,您的一些天赋就表现出来了,中学同学因为您聪明管您
叫“丁大头”,美国的大学同学管您叫“怪人”,那个时候您有没有意识到自己跟大家不一样、
有没有觉得自己怪呢?
丁肇中:总而言之只能这么说,我个性比较孤独,就是说朋友不是特别多。比方说,我
念中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喜欢看一武侠小说,我是从来不看;同学喜欢出去找弹子球,我也
从来不去;我喜欢的是看看历史或者物理、数学方面的书。
主持人:可是今天您领导着几百个科学家,实际上是一个宠大组织的领导,现在您不容
地觉得孤独吗?
丁肇中:与物理学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我的同事们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从来
不参与。跟我工作的人,绝大多数人跟工作了很多年,我从来和他们没有什么朋友似的来往,
只是业务的来往。我很少、几乎没有到任何科学家家里吃过饭。
主持人:大家会不会说您没有人情味?
丁肇中:就是说我保持距离,原因是有重要问题时我得做决定。这绝对不是说我故意敌
对或者冷淡任何人,我只是愿意自己独立思考。
1.访谈开始时,主持人用“智慧的鱼”引起话题有什么好处?(4分)
2.文中画横线的空白处,是把丁肇中的回答删除了。请你联系上下文,以他的口回答主
持人的问题。(4分)
3.通读全文后,谈谈你从丁肇中身上看到了作为科学家的哪些优秀品质?(4分)
4.对“与物理学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这段话,你是什么态度?并请你结合对生活
的感悟,就此对丁先生说几句话。(6分)
答案:1.①因为在世人的眼里,科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用这个比喻很恰当;②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故事、人物旧事等开始对话,比直接用严肃、深奥的问题提问或者开始就直接恭维、颂扬受访者,更亲切、自然,不突兀、不让受房者尴尬,这是跟陌生人对话的艺术。(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自信,同时也要能自疑,这不矛盾(2分);如果你不肯怀疑自己,出了错误,那就很不好了(2分),(共4分,只有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若答为把握好自信和怀疑的度,也可得2分。语言不必完全一致,意思对即可)
3.好奇、重实验证据、自信、怀疑精神(小心求证)、目标专注、独立思考。(共4分,每点1分。如果把“目标专注”表述为不参与一工作无关的事情,也可得分;如果把“独立思考”表述为孤独、没有人情味等,不得分。每点表述意思对即可,不必强求词语相同)
4.这是一个开放题。态度既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还可以是辩证的。态度,2分;要说的意思,只要言之成理且语言流畅,即可得4分。共6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⑴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
⑵“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⑶“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
⑷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⑸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 “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⑹“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
篇五:高三语文限时训练25
高三语文限时训练(25)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宫阙嘴 鳜鱼 蕨类植物 一蹶不振 . 撅....
B.唠嗑 磕碰 瞌睡 溘然长逝 阖家欢乐 .....
C.海滨 槟榔 傧相 摈而不用 鬓发苍苍 .....
D.觊觎 觐见 靓妆 面面相觑 航空母舰 .....
2.依次填入下面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2006CCTV形象中国·非常自我造型·形象代言人选拔大赛”将在湖南
拉开帷幕。欲知详情,欢迎 央视网站。
②艺术的价值 实现在人与人的对话过程中——虽然这种对话,未必总需要用有
声语言或文字来进行。
③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行文以简洁为好, ,反而会分散笔墨,冲淡了主题。
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告诉我们, 坚持不懈的努力, 能实
现自己的理想,获得事业的成功。
A.登陆 必需 画蛇添足 只要/就
B.登录 必须 节外生枝 只有/才
C.登录 必需 节外生枝 只要/就
D.登陆 必须 画蛇添足 只有/才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团支部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集体,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总是不甘落后,首当..
其冲,多次受到学校的表扬。 ..
B.丁是丁,卯是卯,事情都已成定局,你还留在这里干什么?快走人吧! .......
C.我国东南各省人杰地灵,那里不但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而且还诞生了....
大量的优秀人才。
D.世界杯比赛时,比赛所在城市的人多数都到比赛现场去看球了,居民区里常常是十室九空。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以1994年创办的“焦点访谈”“新闻纵横”为代表,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不仅成为我国
扩大民主的一个标志,而且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改革的一大突破。
B.大力推广普通话数十年来已经取得很大成就,虽然还不到(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人人会讲的程度,但利用各种
方言腔调的普通话来交流一般没有太大的障碍。
C.“生存美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多元并存、相互促进,
为美学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D.非洲足联主席哈亚图在韩国郑梦准等人的支持下,将与现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角逐下
届国际足联主席的职位竞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将开放透明进行到底
《南方周末》编辑部
①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的废墟上主持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这次
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总理宣布。作为开放的具体内容之一,总理说,“我们欢迎世界
各国记者前来采访,我们相信你们会用记者的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公正、客观、实事求是
报道灾情和我们所做的工作。”
②这是一次罕见的记者招待会。不仅因为它是在大地震废墟召开的,更因为它以开放
为主题。它本身就是中国开放的象征,注定要成为传奇,写进历史。
③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这里的新中国首先是一个开放的中国,透明的中国。
④不开放竟可以致人死命,不透明竟可以致人死命,大地震用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
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作代价,给我们上了这一课。这是何其惨烈的一课,这一课让我们撕心裂
肺.这一课让我们永生不忘。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一起趟开了一条血
路,趟开开放的血路.趟开透明的血路。将开放进行到底,将透明进行到底,这样的呼声正
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正汇聚成我们社会的最强音。
⑤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公民可以这样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
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这样直达救灾现场;共和国历史
上,也从来没有什么时候,信息可以这样广泛流通,媒体可以这样广泛追问。
⑥而所有这一切,无疑,是因为中央政府自身的变革。中央政府不仅以救人为救灾的
最高目标,从而在理念上完成了以生命价值为国家最高价值的转化,而且在实践中,也找到
了让现代理念落地,让政治跟人性握手,让政治跟现代文明接轨的具体的路径。这路径就是
更开放,这路径就是更透明。
⑦真诚总是有回报的。经此一役,中央政府的声誉冉冉上升。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
民众与中央政府的合作,都在提速。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相信民间的善意,给了民间力量
快速发育的空间。民间以救灾为契机.以空前规模进人公共领域,成为公共治理一支不可或
缺的力量。民间力量的这种快速集结,正在解决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改革动力问题。
正是从民间力量的快速集结中,中央政府看到了改革动力所在。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废
墟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会那么自信,那么果敢坚毅。
⑧显而易见.在这次大地震中倒塌的不只是豆腐渣建筑,倒塌的更将是旧机制。一种
全新的社会规则,一种全新的社会机制,正从大地震的废墟上崛起,从无数死难者尤其是孩
子们的血泊中崛起。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中国人生存状况的另一
种可能性。我们距离公民社会并不遥远。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
⑨这一切其实是理所当然。巨量的生命悲剧,原本就应该用进步来补偿,一个民族的
创伤,原本就应该用文明去修复;让开放抢在倒退的前面,让透明走在贪腐的前面,让开放
和透明不再只是应急之宜,而是成为社会的常态,唯有这样做去,我们才能重建人心,重建
机制,也才能告慰逝者,激励生者。
⑩但我们同时必须承认,中国社会的发展并不平衡。开放和透明的进程.也是不平衡
的。民众和中央政府固然因开放和透明而受益匪浅;但另一方面,对中华民族整体利好,未
必对某些人利好。只是,谁怕开放?谁怕透明?已经不问可知,昭然若揭了。
○1111问题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大地震已经教训了我们,不开放不透明,就必然藏
垢纳污,放大天灾的人祸寄生于我们的体制之中,必然让我们民族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如
果这种局面不能彻底扭转,那么不仅所谓开放救灾可能功亏一篑,所谓灾后重建也有可能蜕
变成某些人的分肥游戏,从而蜕变成一场新的社会灾难。至于所谓政府转型社会进步这些宏
大愿景,就都无从谈起了。
○1212或许正是基于此番考量,废墟记者招待会上,总理特别强调两个永不改变:“我
们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以及国内其他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会改变,坚持对外开放
的方针,永远不会改变。”从大地震的血泊中趟出开放的路,透明的路,从血泊中趟出一个
新中国——这是中华民族悲壮的新生之路,舍此,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2008年5月29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5.文章说,“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从全文看,“开放”体现在哪里方面?请分
点概括。(4分)
6.这篇评论的语言热情洋溢,很有震撼力。请以第④、⑤段为例,从修辞运用和表达效果
上作简要分析。(5分)
7.文章为什么说“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三.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_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南阳诸葛庐,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3)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4)故夫 ,行比一乡,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
参考答案
1.D (3分)
A项“阙”应读“què”,“撅”应读“juē”,“鳜”应读“ɡuì”,“蕨、蹶”
应读“jué”;B项“嗑、磕、瞌”应读“kē”,“溘”应读“kè”,“阖”应读“hé”;C项“滨、傧”应读“bīn”,“槟”应读“bīnɡ”,“摈、鬓”应读“bìn”;D项“觊”应读“jì”,“觐”应读“jìn”,“靓”应读“jìnɡ”,“觑”应读“qù”,“舰”应读“jiàn”。
2.B (3分)
①【登陆】[动]①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特指作战的军队登上敌方的陆地:~演习◇台风~。②比喻商品打入某地市场:这种新型空调已经~上海市场。【登录】[动]①登记:~在案。②注册。"注册"是指计算机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以取得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认可。②【必需】是动词,【必须】是副词。③【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发现了新问题,③句既然是“分散”,当与“节外生枝”相承,含进行式。【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含结束式 ④【只要/就】表充足条件,【只有/才】表必需条件,④句中的“努力”是“实现理想”“获得成功”的非充足条件,只能用“只有/才”。
3.C(3分)
A项首当其冲,指首先受到冲击,与语意不合;B项“丁是丁,卯是卯”的意思是形容做事真认真,毫不马虎。很显然,这里没有理解它的意思,用错了;D项十室九空,形容战乱造成人口减少。
4.B(3分)(A逻辑顺序颠倒,将“不仅”、“而且”两句的内容互换,才构成递进关系。
C成分残缺,在“相互促进”后面加上“的态势”。D句式杂糅。应去掉“竞选”或把“角逐”改为“参加”;)
5.(4分)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
(1)公民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
(2)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直达救灾现场;
(3)信息可以广泛流通;
(4)媒体可以广泛追问;
(5)世界各国记者可以前来采访。
(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得4分)
6.(5分)本题考查对文本的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层级为D级。
答案: 运用反复,例“从来没有什么时候” ,引起注意,强调汶川救灾的开放性是史无前例的(3分);运用排比,如“趟开了??,趟开??.趟开??”,增强说理的气势,强有力地论证了汶川救灾是一次全面的开放(3分)。(修辞手法各1分,表达效果各1分;举例1分,共5分)
7.(1)汶川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
(2)汶川震痛后,更开放更透明的呼声正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
(3)中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正在觉醒,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每点2分,共6分) 默写.评分标准:一句1分,全对才给分,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
(1)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2)无案牍之劳形 西蜀子云亭
(3)白露未晞 在水之湄
(4)知效一官 德合一君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