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邵武和平古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3:53:17 单元作文
篇一:七律 南平邵武和平古镇
七律 南平邵武和平古镇
霞浦 林承强
光源宝塔市三宫,石板长街驭玉龙。
宅第义仓人敬仰,谯楼城堡世钦崇。
祠堂书院李桃盛,家庙棋盘徳志宏。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福建邵武和平古镇)傩舞禾坪云上月,山歌美酒醉新虹。
注:光源寺、聚奎塔、旧市三宫:“天后宫”、“万寿宫”、 “三仙宫”;古街全长600余米,宽6-8米,街中心全以青石 板铺筑,街道随形就势像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大夫第” 有5座;义仓主要用于救助孤寡贫病和赈济灾民。有城堡、谯 楼,和闽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和平书院;还有许多庵庙 宫观、祠堂;原始傩舞;和平古称“禾坪”意为地势平坦,盛 产粮食。街面每隔100米就有一个用条石铺成,状似棋盘, 称为棋盘石。传统的说法是:和平历代都有大量的人士中科 举或在外做官,他们衣锦还乡,进入城堡,每到一块棋盘石 就停住,以显示荣耀和光彩。还有一个作用是:有人家出殡, 棺木每抬到一处棋盘石就停下来,让孝子贤孙们跪下叩拜,
拜完再往前走。
篇二:邵武和平古镇旅游环境建设设想
邵武和平古镇旅游环境建设设想
摘要:和平古镇为闽北边陲的一个山区小镇,有着千余年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一个以人文景观为特色的旅游生地。但由于和平古镇基础设施缺乏落后,交通不便,资金缺乏等原因使他的旅游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通过提出一些实质性的合理的建设设想——软硬件并重,挖掘古镇的“古”与“魂”,把和平古镇打造为邵武市名副其实的著名旅游名镇。
关键词:邵武和平古镇;民俗旅游;旅游环境;
Shaowu Town of Peace-building Envisaged in the Tourism
Environment
Abstract: The peaceful town for the northern Fujian, a mountainous border town, a thousand years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e, is a human landscape as a habitat characteristic. However, due to lack of
infrastructure, the peace backward town, traffic inconvenience, lack of funds and other reasons, his tourism potential has not been very good development. Through to make some substantive idea of the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 both hardware and software, and tap the town's "ancient" and "soul", to build peace for Shaowu town's famous tourist city worthy of the name of the town.
Key words: Shaowu peaceful town; resources element; soft and hard environment; building envisaged
目 录
一、背景介绍…………………………………………………………………………………
(一)和平古镇的现状………………………………………………………………………
(二)和平古镇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和平古镇资源要素价值·…………………………·……………………………………
(一)、和平古镇具有历史价值·…………………………………………………………
(二)、和平古镇具有艺术价值…………………………………………………………
(三)、和平古镇具有文化价值……………………………………………………………
(四)、和平古镇具有旅游价值……………………………………………………………
1、人文景观的门类齐全且集中……………………………………………………………
2、富于特色……………………………………………………………
三.和平古镇旅游环境的现状·………………………………………………………………
(一)、硬件设施上…………………………………………………………………………
(二)、软件设施上…………………………………………………………………………
四、和平古镇旅游环境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和平古镇旅游环境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2、方便安全………………………………………………………………………………… 1 1 1 1 1 2 2 3 3 3 3 3 4 4 4 4 4
3、保护环境…………………………………………………………………………………
(二)旅游交通建设…………………………………………………………………………
1、可进入性………………………………………………………………………………… 5 5 5
2、停车场的建设……………………………………………………………………………
3、内部交通建设……………………………………………………………………………
(三)和平古镇游览…………………………………………………………………………
1、食宿接待设施建设………………………………………………………………………
2、特殊游览…………………………………………………………………………………
(四)解说系统建设…………………………………………………………………………
1、引导标识建设……………………………………………………………………………
2、导游讲解服务……………………………………………………………………………
3、宣传资料…………………………………………………………………………………
(五)电力设施建设…………………………………………………………………………
(六)通讯设施建设…………………………………………………………………………
1、电讯服务…………………………………………………………………………………
2、邮政纪念服务……………………………………………………………………………
(七)绿化设施…………………………………………………………………………
(八)卫生设施建设……………………………………………………………………
1、旅游区垃圾管理……………………………………………………………………
2、旅游厕所………………………………………………………………………… 5 6 6 6 6 7 7 8 8 8 9 9 9 9 10 10 10
参考文献……………………………………………………………………………………… 10 附件1 闽江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审批表……………………………………… 11 附件2 闽江学院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12 附件3 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15 附件4 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 20 附件5 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指导教师评定表………………………………… 附件6 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阅教师评定表…………………………………
21 22
一、背景介绍
1、和平古镇的现状
和平古镇地处福建省旅游“绿三角”中心,北依世界级风景名胜区武夷山,南毗国家级泰宁金湖风景区、国家级景区将乐玉华洞。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即将通车的京福高速公路在邵武肖家坊设的互道口,距和平古镇仅几公里,此外,途经古镇的高等级旅游公路已批准立项,届时交通将更为便捷。
和平古镇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镇内有近300幢的明清民居,其中的廖氏、黄氏、李氏三座大夫第及陈氏的“贡元”宅,都堪称古民居瑰宝。两座城门谯楼及部分城墙历史风貌依然,一条长600余米的古老的青石板主街及近百条巷道仍保持完好。华东地区最早的一家私人书院——“和平书院”,历史上曾培养出两宰相、六尚书、137名进士,使得和平又有“中国进士之乡”的美誉。和平民间文学遗存相当丰富,盛传诸多的民歌,民谚,民间传说故事。民间舞蹈遗存的种类达70余种,尤其是始于奴隶社会的原始傩舞,可谓是古文化的活化石。和平鲤鱼、和平包糍、和平豆腐、和平观星菜等传统美食远近闻名。国家旅游资源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评价和平古镇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福建第一街”。
2、和平古镇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自汉唐至清末,都是邵武沟通闽西北和江西的交通枢纽;自唐至清的商品贸易集散地;由于历史上入闽三道之一的古隘道--愁思岭隘道在和平境内,中原人士多由此进入福建开拓发展,有“福建八府、殊山起祖”之说,故和平是中原文化进入福建的纽带、桥梁;是邵武南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闽北创办最早的书院--和平书院不但开了邵武南区乃至全邵武宗族办学的先河且相沿成俗,营造了千余年来读书求学、文风炽盛的氛围,而且培育造就了大批英才人杰。
二、和平古镇资源要素价值
1、和平古镇具有历史价值
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或一个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或一个区域的历史特点与文化传统。和平古镇遗存的古街巷和大量古建筑如城堡、宝塔、祠庙以及古民居,既有中原古风,又有其地方特色,而且反映了被建筑文化史论者称为“文脉”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传承沿续的痕迹。 1
篇三:邵武市和平古镇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邵武市和平古镇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和平中心小学 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教育的意旨在于培养人 “会认知、会做事、会共处、会生存”四种基本素质。新课程关注“全人”的发展,实现课程功能向生活回归,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的不良倾向,均衡课程结构,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尤其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现实世界的融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学习。但这门既无课程标准又无教材的必修课,在使学校拥有自主权的同时,却令大多数学校和教师犯了难。没有课标,没有教材,没有教参,使得长期以来习惯于依纲据本教学的学校、教师忽然失去抓手,普遍感到“没法教”,无从下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什么?怎么上?谁来上?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为此,我校针对本校实际,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进行探索,大胆尝试,积累了一定经验。和平镇是一座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名人辈出,文风鼎盛,文化底蕴极为丰厚,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里的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戏剧舞蹈、民俗文物和民俗活动相当丰富,地方课程资源极具开发潜力。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校决定实施《和平古镇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在开展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实践,可以发展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程性质、特点、教学模式、规律、策略等的认识,为综
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的开发及有效运作提供例证,促进这种全新的课程形态的发展与成长。
实践意义:通过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推动我校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使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得以融合,有利于学校课程结构的优化。而本校学生也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的目标
1.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通过研究,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古镇文化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乡土人文知识,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通过研究,锻炼打造我校的教科研团队,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能力;
3.提升学校办学特色。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四、基本内容
1、和平古镇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历史名人和遗迹,古镇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等的调查研究;
2、培养学生热爱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的研究;
3、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对提高儿童智力,发挥学生潜能的研究;
4、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校园文化构建研究及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组织学习综合实践理论知识,及相关教育理论知识,为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网络等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2、实地调查访问法:课题组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访问,取得第一手资料。
3、资料搜集法:利用互联网或图书、报刊,检索翻阅有关古镇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整理其中具有教育价值的材料,发现本课题研究的创新发展空间。
4、行动研究法:加深对古镇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实践活动的理解,对整个过程进行反省式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5、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以参与者的经验为对象,对其进行科学的筛选分析、核实、验证,不断总结,找出实践经验中的规律;改进开发研究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研究的方法、对策与措施,从而达到更好更理想的教育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课题研究步骤(计划安排:2009年9月——2012年8月)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10年2月)
(1)申报立项;
(2)确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人员配置与具体分工;
(3)确立子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收集资料,了解当地情况;
(4)拟定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相关理论学习;
(5)聘请综合实践理论专家担任课题研究顾问加强专业引领;
2、施行阶段(2010年3月——2012年2月)
(1)根据实施方案,确定本课题的研究策略,进行研究实践;
(2)定期召开课题研讨活动,交流、研讨实验情况,并根据研究实际进行操作方法的调整;
(3)组织教师撰写与课题相关的研究心得、论文、案例。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及论文等形式展示成果;
(4)收集优秀教学设计、学生比赛成果等,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撰写阶段性总结;
(5)通过阶段性总结,发现问题,调整、完善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3、总结阶段(2012年3月——2012年8月)
(1)整理研究成果,对优秀的教案、案例、论文进行汇编;
(2)师生研究成果展。
(3)撰写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1、课题组顾问:
邹开煌(福建省教育学院) 指导校本课程的编写、实施、评价等; 刘荣贵(市教研室) 担任课题研究指导;
2、课题组负责人:
黄志忠 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和调控,统筹课题实施工作,组织教师培训和课题研讨活动等。
3、课题组联系人:黄香妹(具体负责计划的落实、组织管理、指导)
4、课题组主要成员:课题项目主要成员
2009年9月
篇四:中国保存较好的十大古镇
中国保存较好的十大古镇
No.1 和平——最具特色的千年城堡式古镇
【古镇历史】
和平镇位于闽西北邵武南部,是一座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和平古称“禾坪”,是一座古城堡。和平镇建置始于唐朝,是古代邵武通往江西、泰宁、建宁、汀洲的咽喉要道,而且福建出省三道之一的隘道“愁思岭”就在和平境内,因而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唐时称“昼锦”,宋为“昼锦乡和平里”。元承宋制。明为“三十三都”,万历年间和平开始修宝塔、建城堡。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设和平分县。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一些大户人家时常遭山贼土匪强扰和掠夺,在黄氏族裔黄显岐、黄若岐首倡下,修建和平城堡。城堡周长360丈,占地0.43平方公里。和平城堡全部用河卵石砌成,别具匠心。城堡辟有四大门、四小门,并在门上建谯楼,用于瞭望。和平古镇不乏豪门巨宅和有价值的建筑。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其众多古建筑是中国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是国家级的旅游资源。
【古镇古迹】
1、古街巷
和平古镇保留了完整的古街巷。城堡内有两条分别连接东西城门和南北城门的街,街道两侧纵横交错的大小巷道都是中间铺青石板,两边铺鹅卵石,有的全部铺河卵石。贯穿古镇南北的旧市街,被誉为“福建第一街”。古街全长600余米,宽6-8米,街中心全以青石板铺筑,因北高南低的地形关系,街道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宛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古街两旁分布着近百条纵横交错呈网状的古建卵石巷道,或长或短,或宽或窄,高墙窄巷,古朴幽远。古民居鳞次栉比,既有中原古风,又具地方特色,堪称古民居的瑰宝。
2、县丞署
和平历史以来就是邵武南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在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设和平分县,置“分县署”和“把总署”,驻兵防守,隶属邵武府治。县丞署位于古镇区东南隅的谢傅巷,坐西朝东,现有面积约500余平方米,两进厅,五开间,构架以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用材硕大,四根纵梁与横梁形成一个井字顶,使公堂显得更加威武壮观。整幢建筑保留了明代建筑遗风。地面上还有两排半圆小坑,为当时升堂时衙役口念“威武”,手拄水火棒所留。大门外有一块专给犯人枷号示众时站立的方石,称罚站石,一对脚印清晰可见。署衙前右侧原有关押人犯的平房(俗称“班房”)。署衙前一片空旷的坪地,为驻防官兵训练、演武场所,称为“校场”。民国四年(1915年),县丞署由官产处拍卖给基督教作教堂――福音堂。民国九年(1920年),基督教会在此办起一所初级女子小学,1940年辍。和平县丞署是全国保留最完好的分县衙门。
3、和平书院
从开科取仕以来,和平出了137名进士,有进士之乡的美誉,这与已有千年历史的和平书院密切相关。和平书院始创于后唐,创始人黄峭(871年-953年)。唐时,黄峭之父从河南到邵武做官时,发现和平水向西流,非同一般,因此把家安置在和平。其子果真应证了和平风水好,十八岁考上进士,官至五代后唐工部侍郎。在朝做官时,黄峭最大的抱负就是“复唐”,在感到复唐无望时就弃官归隐到和平,并创办了和平书院。和平书院的北向大门的设计非常讲究,顶部形状像一顶官帽,反映了旧社会读书为做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三扇门形成了一个“品”字,意味着要当有品级的高官。进入书院大厅,必须登十三级台阶,前六级为努力读书,从第七级开始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大门上方的木
雕月梁为打开书卷的样子,寓意“开卷有益”。
和平书院初创时是一座黄氏宗族自办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开创了和平宗族办学的先河。自宋以后,和平书院逐渐成为一所地方性学校,吸引了一大批历史上著名人物到书院讲学,如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杨时都曾到和平书院讲学过。据说现存和平书院的东面门上“和平书院”四字就是朱熹题写的。和平历史上文化教育的发达,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人杰。如宋代大理丞黄通、司农卿黄伸、榜眼龙阁侍制上官均、元代国史编修、文学家黄清老等,都是从和平书院走出来的。
4、谯楼
和平古镇现存东北两座谯楼。东门谯楼是三重檐歇山式,而其他三座谯均是两重檐的。东门谯楼,门洞用石条砌成,墙体用大块的卵石筑成。城墙脚下的这块“禁止搬运、保固地方”的石头,是和平“旧市三禁碑”之一,为清代设立。北门谯楼,当地人称“武阳楼”,因它对面的山叫武阳山,清同治年间翻修过。风雨谯楼,见证百年夕阳烟雨;古朴城门,迎送多少古镇喜忧。谯楼走过的是悠悠岁月,形容虽然残破斑驳,留下的却是耐人寻味的古镇历史。
5、古建筑——粮仓
谢氏粮仓
位于南门的“谢氏粮仓”,为清中期建筑,外观为斗砖封火墙封闭的四合院式,风火墙有明显的徽派建筑特点,占地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粮仓木制,仓底板距地面20-30公分以防潮。粮仓大部分保存完好,是一处罕见的古代庄园主粮仓。
旧市义仓
位于古镇东。早在明代,和平即已建有义仓。义仓主要用于救助孤寡贫病和灾荒之年赈济灾民。现存的义仓,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占地近400平方米。建筑外观为斗墙封火墙四合院式,内设仓房4间,可储谷1000余石。
No.2 黄姚——梦境家园的小桂林,一本千年的诗集
【古镇历史】
黄姚古镇,位于广西贺州昭平县东北部,县城东北部40公里。始建于北宋开宝元年(968年),发祥于宋朝年间,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由于镇上方圆几十里最初只有两户居民,一户姓黄,一户姓姚,繁衍至元末,此地已有黄、姚、邹、莫、曾、邓、吴、古八姓,所有姓氏中以黄和姚最多,故名“黄姚”,是一个有九百多年历史文化的明清古镇,还是一个有9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并以“梦境家园”的“小桂林”之称而享誉区内外。
古镇相当精致,精致得宛如江南小镇般典雅清幽,古朴挚淳。三条溪河蜿蜒穿行在古镇之中,古民居的静态于流水的动态自然的结合,共同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绝世美景,其独特的景致与江南众多水乡不尽相同,古屋,古榕,奇石和小桥流水交相辉映。镇内山水岩洞多,亭台楼阁多,寺观多,祠堂多,古树多,楹联匾额多。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构成古镇独特的风景。所有古街道全部用青色石板镶嵌而成,路面平滑如镜。镇内的建筑按九宫八卦阵势布局,属岭南风格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体,被称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是一个天然的山水园林古镇。
【古镇古迹】
1、完整的桂东居民文化史。
整座黄姚古镇,房屋多为两层的砖瓦结构,虽没有都市大户人家那种恢宏气
魄,但建筑精美、砖雕、石雕、木雕都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古建筑的梁柱、斗拱、檩椽、墙面、天花都雕梁画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石板街路面铺接技术精湛,街道空间尺度宜人,建筑有退有进。古镇整体风貌既丰富多彩又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感觉。古镇完整保存着8条石板街,全长10多公里。明清古建筑保存有300多幢。景观建筑有亭台楼阁10多处,寺观庙祠20多座,特色桥梁11座,楹联匾额上百副。著名的兴宁庙匾额“且唑口契茶”被文化部列为“中华名匾”之一。“黄姚八景”:古戏台、兴宁庙、文明阁、宝珠观、天然桥、聚仙岩、带龙桥、孔明岩等区级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旧貌仍存。
2、古戏台。
古戏台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它属单檐歇山木石砖瓦结构,整座戏台平面呈“凸”字形,是一座八柱式,带后台、厢台、边栏的亭阁式戏台。至今已有400多年。清乾隆、光绪年间曾多次重修,1983年昭平县人民政府再次重修。每逢节庆,当地的民间艺人会在台上演出助兴,这一习俗延续至今。被列为广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东门楼。
建于清朝初年,为单座城门楼,砖瓦结构。清朝时黄姚是湘西、桂北出海通道的名镇,门楼上的对联体现了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姚江水经过桂江、西江直到珠江、南海,是连接外面世界的桥梁通道;把东门楼比喻为京城的五凤楼,还有螺峰、文峡作屏障,是雄镇南关的古镇。
4、安乐寺。
建于明朝万历26年(1573年),至今已有430多年了。为了感激平定叛乱之有功官兵,黄姚民众集资建了这个寺,起名“安乐寺”,立寺公神像(李道清)永远纪念。
No.3 同里--东方小威尼斯
篇五:和平古镇李氏大夫第为代表的邵武古建筑文化研究 陈谦
和平古镇李氏大夫第为代表的邵武古建筑文化研究
邵武四中 陈谦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和平古镇的悠久历史。
2、 感受和平古镇弥足珍贵的人文景观及厚重的文化底蕴。
3、 了解邵武出去的先贤名士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爱乡热情。
4、 感受保留300余栋明清古民居的和平古镇。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和平古镇的悠久历史。
2、感受和平古镇弥足珍贵的人文景观及厚重的文化底蕴
教学方法:
1、 理论学习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2、 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
3、 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整体了解介绍和平古镇:
位于福建省邵武市南部,是一座拥有4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目前尚存明清古民居300余幢,是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古村镇,城堡内有遗存完好的古街、巷近百条,和平主街被众多专家学者誉为“福建第一街”,和平镇不仅是汉族经济、文化南移过程中留下的见证,而且是汉族文化从中原进入福建后融入当地文化而形成的积淀和缩影,和平镇被评为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并获得“福建最美的乡村”称号。
二. 了解大夫第和和平李氏大夫第:
“大夫第”,一般是指文职官员的私宅。“大夫第”就是士大夫的门第,不是平民百姓的草庐。如同“进士第”、“翰林第”一样,都是一种身份的标榜、一个家庭的显赫。
位于和平古镇东门。此门李氏清晚期“一门九大夫”。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李氏大夫第,为奉政大夫、知州李春江,奉直大夫、直隶州州同李奇川的宅府,俗称“李恒盛”(寓为永远繁盛)。
三. 和平古镇李氏大夫特色:
其门楼砖雕精致细腻,人物形态栩栩如生,美轮美奂。八字面的墙上有四幅《三国演义》里的典故:“斩颜良”、“华容道”、“长坂坡”、“博望坡”和“宋太祖千里送京娘”,还有雕刻精美的松、竹、梅、鹤、鹿、麒麟等组合的画面。所雕的龙在下、凤在上,是典型的清同治间产物,历史时代特征非常明显。该大夫第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筑,南侧有木构二层护厝。合院内三进厅,均三开间,穿斗式构架,大式作法。门棂、窗棂、雀替等构件雕饰花草图案和人物故事。石柱础,均有桎。厅堂柱上原有用大毛竹片雕刻的一副意义深刻的对联:天下第一等人忠臣孝子;世间只两样事耕田读书。充分体现了儒家传统文化――忠孝
与长期的耕读文化。站在第三厅的中央可远望二进厅屋顶有一个四不象怪兽的屋脊装饰,即古朴又神秘。
四. 已李氏大夫第为代表多媒体展示和平古镇的其他大夫第建筑。
1. 黄氏大夫第是黄峭第三房郑氏第十九世孙黄映璧的宅第。该门黄氏自雍正至嘉庆间祖孙三代均诰封为大夫,谓为“一门三大夫”。 黄氏大夫第主院落建筑技艺精湛。砖石构牌坊式八字门楼,砖雕精美,富丽堂皇。四幅主画面采用粗犷的写意技法,雕刻了梅、竹、松,锦鸡、鹤等物,谐喻“松鹤延年”、“富贵长留”、“竹报平安”、“锦绣美满”。既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主合院为三进二厅,正厅为一厅三天井,均三开间,南侧有护厝。房子为穿斗式构架,大式作法,木构件小巧细致,瓜柱、月梁、雀替、花窗、隔扇的雕饰精美,栩栩如生。花窗除了雕刻精美的花草外,还雕刻了蝙蝠和鹿。蝙蝠象征“福”,鹿象征“禄”,充分表现了主人祈求福禄的美好心愿。这里的天井,采取暗沟排水,水漏设计成铜钱状,且雕凿精细,蕴含“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
2. 廖氏“大夫第”,又号“廖健顺”,建于清同治间,为朝议大夫、四品衔广东候补通判加三级的廖传珍宅第。此房廖氏晚清时祖孙三代“一门四大夫”亦儒亦官亦商。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其建筑吸收西方建筑文化,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标志和见证。南侧廊楼的一株古柏,是建廊楼前就有的。建房时保留古树,让其穿屋而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强调天地自然、时空与人事的和谐,注重环境协调和生态保护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一首题为《穿房柏》的诗写道:“根扎雕廊下,干穿房顶荫。雕廊颜色老,虬柏绿犹新。”这是对穿房柏真实的写照。厅堂上“贤孝可风”的牌匾是清代晚期邵武府正堂朱锡恩褒奖廖德昌的儿媳、廖玉堂的妻子付氏宜人的。付氏宜人是一个贤良、讲孝道、热心公益的人,是一个公认的贤妻良母。门朝西的廖氏大夫第临街的院落,三进二厅三天井,前店后宅。房屋穿斗式构架,三开间。瓜柱、门棂、花窗雕刻花草图案、历史故事。窗雕有二十四孝中王祥“卧冰求鲤”、黄香“咨蚊饱血”和“孟宗哭笋”的典故。除此之外,还雕刻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关羽在华容道放曹操的故事。这些雕饰,技艺精湛,人物传神。
五. 继承保护古文化古建筑开发和发展和平古镇旅游
国家旅游资源评定课题组负责人、福建师大旅游系主任袁书琪教授评价和平古镇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当今中国古建筑学泰斗、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和省建筑设计院院长、总设计师黄汉民以及省建委高级工程师林萌新等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评价:“和平镇保留如此完整的古街区,全国少见,堪称‘福建第一街’”。
福州出发经福银高速(339公里)在“邵武”出口下高速,2公里即可到达和平古镇,和平古镇与天成奇峡景区相距16公里。
六:和平古镇现状介绍
和平古镇,2008年福建省评选‘最美的乡村’, 和平古镇榜上有名,是福建最美的乡镇之一
六、让学生课后搜集和平古镇其他古建筑的相关材料,到班上交流。
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