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空谷幽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29:08 体裁作文
空谷幽兰体裁作文

篇一:《空谷幽兰》简介

《空谷幽兰》

本意:山谷中优美的兰花。形容十分难得,常用来比喻人品高雅。 作者:(美)比尔·波特

书名:空谷幽兰:寻访当代中国隐士 本书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他通过二十

世纪八九十

空谷幽兰

年代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引出了中国隐逸文化及其传统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将其与他正在采访的现状相对照,表达

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向往、怀恋,并写岀了他所看到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虽然是“寻隐之旅”,但本书的风格并不凝重。比尔就是在描写被摧残

的老树时,也要同时让读者看到老树残干上的嫩芽。本书的语言像白描一样优

美,富有生机和感染 力,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美国式的幽默,常常会令读者会心一笑。因此准确地

说,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之旅”。本书数十幅插图照片中的风景异常优美,令人叹为观止,有的是美国著名摄影家斯蒂芬·R·约翰逊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

比尔·波特,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他将中国古代大量的佛教典籍翻译成英文,在欧美引起了极大反响。他曾经以“红松”的笔名翻译出版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和《菩提达摩禅法》等英文著作。从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台湾和香港,经常在中国大陆旅行,并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文物的书籍和游记,此书是最著名的译本,曾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中国现在还有没有隐士?

这个问题相当耐人寻味。你不敢简单的说没有,但是你又说不出哪里有他们什么样子,这是超出经验以外的东西,而又坚牢地存在于想象当中。因为中国有隐士传统,而大部分传统已经支离破碎,况且隐士在传统里也是非主流。

在传统文化的概念里,其实是在我的概念里,僧道并不能算真正的隐士,因为他们本当就是要出世的,隐士更接近于一种有意识地、自觉地远避流俗的行为,在精神上更贴近知识分子/士大夫层次,是伯夷叔齐以至陶渊明林逋一系的人物。真正的隐士(而非走“终南捷径”的隐士和仕途上吃了跟斗归隐的官僚)在古代已属稀有,在当今这种现代文明触角探入每一寸土壤的物质社会更是凤毛麟角。

隐士不必深山老林。陶渊明有诗,“结庐在人境,尔无车马喧”,俗谚有“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离群索居为的是避开诱惑。所以途径近乎技,目的近乎道。话说回来,修道的目的是什么(虽然一讲到目的就似乎落了下乘,却不得不讲),我认为是修心,如何不凝滞于物,如何随心所欲不逾矩。

书里边作者比尔几度走访终南山一脉,见过了不少和尚道士,在修道坐禅的问题上跟他们中一些人交流颇深,这些隐居者基本对当时的宗教现状非常不乐观,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文革期间被迫还俗,即使后来宗教政策放松,也需要在道教/佛教协会登记在册才允许在寺庙/道观修行,而事实上在寺庙/道观修行的已经不算是出家人了,他们要么为了居士或国家的供养,要么就要面对熙攘的游客。把摧毁宗教的责任归咎于某党是简单粗暴的,应该说这是粗放式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他们用对物质的无限渴求吞没一切。 行文间可以看得出作者的中国文化底子是很深厚的,至少是普通中国人难及的,绝非那种识得几个汉字就出去唬事儿的江湖郎中,不过书中对某些文化符号的过度阐释、建立在本就不牢靠的神话传说基础之上的仓促而武断的推论等段落,还是让人有点不舒服。比如他提出屈原是一个萨满这样的说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诡异的。这里边有东西方看待问题的差异,更有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好在只在书的开头有这些坐而论道的东西,后面就都是作者行访名山的足迹了。

回到这篇文章最开始的问题,中国现代到底还有没有隐士呢?比尔已经晚了,他走在了文革和城市化的后面,而我们则更晚了。但是,谁知道呢,“隐士不想让你认出他的时候,你是认不出来的”,也许隐士就在我们身边。

篇二:诗歌空谷幽兰

空谷幽兰

那一年 我漫步在深山空谷

想觅着 那不负如来不负卿的经典 那一年 我在云端悠闲

欲寻着 那灵秀清雅 一束幽兰

你是那诗气佳人

一身诗气千寻瀑 在幽谷

你又是如此的清新雅致

不似牡丹的富贵

也非菊的独守

你永远在这一片山水

烈日蒸灼也好 无惧

月华如水 你也倾心

你坚信 此生为兰

今生的宿命 三世的轮回

你背靠散满青苔的岩

山石之间必成岩 你说

那亦是三生之石

前五百年的情缘 厚五百年的俗世 可喜是那深山 是那幽谷

你为这片静谧绽放 这一束幽兰

篇三:读《空谷幽兰》有感

读《空谷幽兰》有感

第一次听说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这本书是今年8月接闫学老师来我校做报告的那天晚上,说到该书,闫学老师大谈想不到。之后,我也没刻意去找这本书。前天到书店,赫然在列,毫不犹豫拿下。昨天看完手头的《尚书》和林徽因的诗文集,接着就读。昨晚正值合肥今年最大的一场雪,外面零下五度,我看书习惯抽烟,不开空调,还开着窗子,一口气,一包烟,一壶茶,一本书。

比尔〃波特是美国人,号赤松居士,留有长长且浓密的大胡子,很像中国的修道之人。而更有趣的是,这个美国人长时间生活在香港以及台湾,每天在寺庙内暮鼓晨钟,由于每天耳濡目染于中国文化之下,所以开始对中国的隐士感兴趣,作者想告诉所有西方人中国的隐士还是执着的存在在那里,并且存在的很有活力。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渊博的知识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叹。

全书文笔相当优美,比尔〃波特写得好,明洁翻译得也好。该书引经据典,很难看出作者是一个外国人。赤松居士以一颗博大包容之心,钟爱着中国文化,叫人钦佩,而他执着于寻觅深层中国文化所做出的一切努力,更令人感动。全书多采用白描的手法,自由随性,又极富感染力。对于历史传说和各种史籍的引用,充分显示出作者本人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作为一个西方人,他的叙述带领我们从全新的角度来观照中国传统文化,字里行间也透露出的美国式幽默。书中穿插了数十幅风景优美的摄影作品,这都是作者的好友、美国著名摄影家史蒂芬〃R〃约翰逊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

《空谷幽兰》,英文原名为《Road to Heaven》,直译之就是“通天之路”,其实就是隐士的生活方式与目的,为了摆脱世俗的烦恼,隐居避世。“空谷”,那是他们居住的地方,空阔灵动、静谧自然;“幽兰”,这是他们的品格,如君子般,淡雅而不乏味,平实中透出一种超然的气质。

“自古以来,隐士就那么存在着: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书中描述了他寻访中国隐士的过程。作者认为隐士有一种解脱自在的精神,是保持心灵而不是身体远离尘嚣。解脱自在不是空,而是一种执着,隐士在精神上是有追求的,而不是浑浑噩噩过日子。

书中记载一个老和尚的话:“中国当然还有隐士,但是当你遇到他们的时候,你认不出他们;除非他们愿意让你找到,否则你就找不到。”隐士一词正如书中引用《后汉书》所下的定义:“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噪,或疵物以激其清。”隐者自身的这种神秘感与逍遥飘渺,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灵动之美。隐士的组成多为宗教人士,也有少量学者。道教讲究无为与天人合一,他们追求与自然的和谐、自身的清静,“我命在我而不在天”,通过修行养气延寿,仙家自飘渺,道教在隐居方面无疑是最具开创性与代表性的;佛教则追求着禅的那份境界,便是自从出生以来的“真我”,通过修行,摒除妄念,重新认识一切,有点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意思;而学者们隐居的目的就比较多了,古有陶渊明仕途不顺,便寄情山水,也有功利的,如诸葛亮,当然也有完全消极避世的。

“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

受尊敬的人。”隐士通过冷却自己的热情、放弃自己的贪欲、追求简朴生活的快乐而改造自己。这些隐士在云中、在松下、在尘世外,靠着月光、芋头和大麻生活。所需要的只是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暗之时的片刻小憩。“独坐群峰上,胸臆自开张。风拂长松静,泉响落花香。古道生幽草,梵钟渺仙乡。昔人何出去?岚雾湿衣裳。”一个人静静得闲坐在群山的最高处,俯望苍茫,心胸内一片开阔,吸一口山间的清幽的空气。微风静悄悄地轻抚着古松,泉水叮叮咚咚欢快的流过,带来阵阵落花的香气。古旧的道路两旁长满了茂密的杂草,好像通往了飘渺的的神仙住的地方。

“他们或者承担深重的孤独与贫寒,栖息在僻静无人抵达之处,或者在寺庙里忍受着游客喧嚣,琐碎杂物,无所事事,或者疾病缠身,平静等待死亡降临。他们的生活里并不是没有任何缺陷。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拥有灵魂深处纯粹而坚定的一簇火焰。那就是坚持和相信自己的信念。”修道讲究修静和不偏不倚,遵循自然,其中最重要的是心境,是信念,不是美丽的山景、寂静的山野可以涤荡心灵。如果不具有心境和信念,可能只会成为山野中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狗尾巴草,而不会是深山绽放清香的高雅兰花。一切事物从无中而来,又都要回归于无,这就是道,是万物循环规律。修行就像一个婴儿一样,无看而看,无听而听,无知而知。

“他们都很清贫,但是他们的微笑,使我们觉得自己遇见了中国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不错,他们都很清贫,但无一例外有着幸福、知足、明朗的笑容。衣着简单陈旧,却有着干净凝练的质感,透着岁月沉淀后的安详,渗透尘世繁杂。虽不似想象中那般各个神若仙逸,却别有一番谨慎和从容。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莫测,始终为心留下一片洁净清净。

另外,书中与“隐士”这个词汇出现频度几乎等量级的一个词便是“红卫兵”,随着波特的步伐,我们一边看到了现代隐士的生活环境,也回顾了各处道观、寺庙等在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被破坏的历史,不少隐士都曾经受过批斗,甚至被迫还俗结婚。如今,他们终于可以相对安宁的在体制内继续自己的隐居生活,而书中也有些中青年隐士的身影,看来,隐士文化还将继续下去。

人活在红尘中,和万事万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使我们变得浮躁,内心无法宁静,为追寻欲望的达成而不离不弃,使我们成为被利益驱赶的奴隶。孔子说,君子慎独。慎独之时,精神外化至行为,达成和谐。或思绪化一,或返璞归真,或洁净恩慈。脱离世俗纷乱,欲望得到平息,省悟清朗。

兰花远离世俗,是花中的隐士,藏身于幽谷中,静静地享受阳光、雨露、风霜。做一朵兰花很艰难很痛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兰花,但追寻梦想是每个人的权利和能力,不能错过。隐士们寻求避世脱离红尘的内在修炼是一种自我灵魂的洁净行为,无欲中一心寻求道的境界,从而达到超脱。其实隐士们都有着强大的内心和执着的追求。世界难隐,但人人都有隐者之心。真正的隐者是极少极少的,也许隐只是一种生活状态。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静地。而生活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开始变得浮躁而没有创意,对一直坚信着的东西开始产生怀疑的时候就是浮躁开始侵入我们的时候,可怕。人活一世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个人的选择,只要自己内心赞成即可,无关他人的眼光,短短数十载不必要活在枷锁中,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规划。

题外的话:今天上午到学校看看,和甘主任、井主任、孙校长铲雪,有孩子们打雪仗,挺好!下午,杨老师独自一人铲雪半天。铲雪之前,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很洁净,欣赏一下。

篇四:空谷幽兰尾奏SOLO

篇五:空谷幽兰

空谷幽兰

最近读完了《空谷幽兰:寻访中国当代隐士》,作者是美国人比尔·波特,美国摄影家史蒂夫跟随比尔··波特一同寻访了中国的现代隐士,时年始于1989年,之后的90年代又去了几次。在寻访中国现代隐士的外国友人视野中,隐士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精神的升华与信念的坚守。隐逸的生活之所以让人向往,是因为那种令人羡慕的出尘自我修行的人生,也是通过隐居远离尘嚣和烦尤,透视隐士的过去与将来,可以从中汲取很多人生的经验,更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古有“寻隐士不遇”的诗词曲赋,更有许由洗耳逃禅让、接舆狂歌笑孔丘、伯齐叔夷采薇不食周栗、范蠡隐退洞庭、张良从赤松子游、田畴逃赏辞封甘于隐逸、竹林七贤的旷逸达观、陶潜明归隐田园等的前尘旧事令人怀想……中国的隐逸文化是有传统的,居庙堂之高则高处不胜寒,处江湖之远则遁迹于玄远,邦无道,则求隐,世事浮沉,乘桴浮于海在今日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奢望,但终南山的隐士给人的感受是令人钦佩的。读完这本《空谷幽兰:寻访中国当代隐士》,虽然作者是美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误解和另类诠释,可能让人有点无法接受,但他们对隐士的寻访和探幽的历程,却不是寻常的人可以做到的,在此我也想对他们的执着认真的精神表示由衷的敬意和万分的感谢。因为没有他们的艰苦跋涉,没有他们的执着求索和探访的过程,我们也许看不到这样一本精彩纷呈的书籍。

他通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引出了中国隐逸文化及其传统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将其与他正在采访的现状相对照,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向往、怀恋,并写岀了他所看到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虽然是“寻隐之旅”,但这本书的风格并不凝重。比尔就是在描写被摧残的老树时,也要同时让读者看到老树残干上的嫩芽。书中的语言像白描一样优美,富有生机和感染力,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美国式的幽默,常常会令读者会心一笑。因此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之旅”。《空谷幽兰》是一本好书。是我最钟爱的。它有三美:

一、文字美。作者赤松居士年轻的时候住在台湾,隐居在寺院和山村里,认真研读中国古代典籍,也背诵王维和李白等大诗人的诗,所以他的传统文化功底,相当于一个中国古代的书生。他的文字,简洁、洗练、干净、清雅、不染俗尘。

二、人物美。这里的人物,是指书中的隐士,是那么纯粹、善良,而每一个人又是那样特立独行、性格鲜明。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

三、风物美。在作者奇妙的笔下,那些平凡的山川草木、生灵动物?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鸨蛔⑷肓诵碌纳灰涣槎鹄础V漳仙剑?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将它解释为『月亮山』。传说中,那里是太阳和月亮睡觉的地方,在它神秘的群峰中,坐落着天帝在尘世的都城,还有月亮女神的家。于是这里就成为某些人前来试图接近月亮的神德和它的力量根源的地方,因而也就成了隐士的天堂。

就像沈从文的《边城》,“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各自的人物美、风景美和风俗美无不令人震撼。

对于置身滚滚红尘城市中的人来说,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读读《空谷幽兰》,获得心灵感悟,若能因此保持自持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这也应是此书最为普及的意义。

读书笔记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