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眼,耳,鼻,舌,身,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7:19:23 体裁作文
眼,耳,鼻,舌,身,意体裁作文

篇一:眼耳鼻舌身意-鬼神

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战友显然困在自己意里出不来了。首先,所谓佛魔尚且是相,鬼神有何依据能够成为一个必须相信的东西?所谓鬼神,不过是六根之一根“意”之相而已。你心中有鬼神,那鬼神自在;你心中无鬼神,则鬼神自无。这世界,佛尚无可成之成,又哪里有鬼神之存在?关于存在,如果佛之思还停留在海德格尔的境界,那还能称为佛吗?

你举的慧律法师的例子,如果把眼根换成意根,放在战友身上是不是也很合适?即不要下定论自己心里所想到的,因为只要你拘泥于你所想到的,那么也就必然着相,连六根尚且无法突破,仍处色界而不可自拔,又如何去体会无色界的境界?

入何等境界,如果是自我可以评价的和自我能说出的,那还叫入了什么境界吗?出口成错,又有何界可入?何果可成?你文字中说着佛教导的不要依据文字,可你的所谓鬼神却依据佛经之语。佛之所谓鬼神,非俗家所谓鬼神,乃心鬼、心神也,以心鬼、心神来表述外部之所谓鬼神存在,本身就是着相,又何谈更深之境界?

所谓六道轮回,不过是佛陀向世人描述他所显法之一相,以一种世人可理解之语言,阐释骆驼的思想逻辑。把这一相之逻辑,认可为世间唯一的逻辑,大谬矣!禅宗为何讲求以心印心,就是因为假托文字必然产生歧义,因会有人把佛经当真正的真理,佛经不过是真理的一种文字阐述,并非真理本身,就像你的名字只是你的代号而非你本身一个道理。但为何佛陀还要假托文字?这就是修炼之方便,一种法门的传承,同时

也是佛陀思想所为无相,但要度世人必须显相,否则虚空之空又如何度人?所以,佛、菩萨、罗汉不过是其一相尔。还记得《金刚经》之第三品吗?我们来看看原文: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请看这一切众生,这里无论卵生、胎生、若湿生······均为众生。众生性明则为佛,佛迷则为众生,众生与佛之间一线之隔,而事实上所谓佛非佛,是名佛,本就是空尔,欲成佛者,必竹篮打水一场空。佛者,无所成而成也。人与其它众生的区别在于,人人有佛性,人人可明,人人可成佛,但事实上所谓成佛不过是一种名称,若执迷于成佛又犯我执,则必众生矣。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为何?因为菩萨现身定非菩萨,只是菩萨显世之一相而已,即相离相,而非着相,认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为菩萨,也就着相了。

所谓证得天眼通,请问是自证还是他证?若为他证,请问如何向他人证明?若为自证,请问向他人讲述所谓天眼通又为证明什么?为了他

证?自证,乃心证也,心证所谓天眼,则又必堕入着相之列了,相尚且不出,又哪里有什么天眼?更妄谈所谓看到鬼道、天道了。

合十,所谓发菩提心,实则无菩提心可发,是名发菩提心而已。性明则菩提心在,性迷则心妄。一切在自性。慧能法师说:自性明自度,自性迷师度。各有造化,无论自度还似乎他度,实则无可度矣。

最后再说一句:所谓佛,乃大彻大悟之人尔;所谓菩萨,即大彻大悟了的有情之人尔,即得大道之心的众生,以度世人为己任。两者联合起来理解,就是大彻大悟之人即为佛,而佛若现身人世度人则为菩萨。菩萨者,佛之一相尔,未成佛者难称菩萨。再次重复:所谓成非成,是名成尔。

占豪先生:你好!

今天刚看到你在博客回复的邮件,内心既无奈又欣慰,无奈的是你还是不相信有鬼神的事实,欣慰是你有意研读宣化上人的(楞严经浅释)。 现在,我想引用慧律法师去年在 台湾彰化 县立体育馆讲解第一义谛时的一个比喻,借此希望先生,先不要下定论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以及现在所认知的一切。比喻是这样的:

有一对刚刚要结婚的新娘跟新郎,新娘化妆的很漂亮,戴上纱罩很迷人的样子。下面是问几个不同境界的人所看到的不一样的回答。

一、问新郎:你何所见?答:我见到的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最漂亮的新娘。这是凡夫的境界。

二、问一个修内观,不净观的人:你何所见?答:我唯见不净,全身上下九孔、十孔全部出不净,我看到的是头目脑髓不净,我看到的是血液、尿液不净,我看到的是心脏、肝脏、肺脏、胃、大肠、小肠、肓肠、直肠、我看到的统统不净、其他无所见。境界相比凡夫就相差很多了。

三、问一个证初果阿罗汉果的人:你何所见?答:我唯见白骨,其他无所见。

四、问一个证四果阿罗汉果的人:你何所见?答:我看到全是微尘,无有白骨之相,此微尘与大地之微尘平等不二,唯是微尘,其他无所见。他一眼看穿生命的究竟,火化后真的是一堆微尘。

五、问十地菩萨,等觉菩萨:你何所见?答:我不见物、不见微尘之相,连微尘相当体就是空,入不可思议。这是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等等所看到的境界。

六、最后问释迦牟尼佛:你何所见?答:佛闭上眼睛不回答。何以故?讲有不对,讲空不对,诸法无可言说,入于最高境界。没有来去、生灭、增减、诸法尽是幻,幻就是空无自性。不可得,佛无所说,入最高的、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试问先生现在证到何等境界了?佛讲的一切经里,有显明的意思,也有密不可言的的含意。如果一味只是依文解意,就很可能着文字相,如果否认鬼神的存在,也就彻底的否认了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否认了地藏经,法华经等等经典上提到的,天龙八部(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呼罗伽。因为“天众”和“龙众”最重要,所以合称为“天龙八部”)等等的护法神的存在。

不过,佛教里的神并不是基督教里的创造万物的神,对于其他宗教我不作评论。一般中国民间所称的神在佛教里被称作天人,也是六道里生死轮回的凡夫,好多也都是佛教里的护法神,也是要听佛讲经说法,想要解脱轮回的,地位并不高。

佛经都是用来指导修行的经典,如果不通过身体力行修行来实证,光是思维理解对于生死是没有一点帮助的。我因为一些特别的因缘,有幸认识了一些的善知识,有些证得了天眼通(证得天眼通后就能看到鬼道,天道、以及人死后七七四十九天内等待投胎的中阴身,等等的众生了)。这些我是有亲身经历的。

佛在很多的经典,包括(金刚经)上都提到了五眼六通,(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虽然佛教导我们,不能执迷追求神通而修道,但这些却是可以在正确的修道过程中不求自得的。

篇二:眼耳鼻舌身

眼耳鼻舌身

哪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

六根对应六尘。

即眼根看到的即为色,不要把色理解成颜色

而是眼睛看到的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称为色

转播—Leo(1466675317) 2011-11-30 10:21:28 耳根听到的即为声

鼻子闻到的即为香

当然这也不只是香味,是一切气味

舌头尝到的即为味

身体感受到的即为触。

意识想到的即为法

用六根六尘之说,只是假借而已。

那么我们用现在的科学名词来说的话

就是五觉一识,

即: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和意识。

用六根也好六尘也罢,还是用五觉一意识也成

转播—Leo(1466675317) 10:23:44

我们在是在用这些来感知和认识世界的

我们要搞清一个道理

那就是

江苏-水稻

(454474125) 2011-11-30 10:23:09

转播—Leo(1466675317) 10:23:58

好比一个桔子,它的形状,颜色

大小我们是用眼来感识的,

它的气味我们是用鼻子来感觉的,

它的味道口感,我们是用舌头来感受的。

它落地的声音,是我们用耳朵来感受的。

它的质地纹理、以及温度粘度,我们是用触觉来感受的

推荐上亚马逊上购买,13.6元

篇三:心经四种解释

心經四種解釋

《一解》

二百六十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即是 → 六百萬字(六百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濃縮。

觀自在菩薩,行深 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人) (修行) (法)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見性) (解脫)

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解說性相) (性相不離) (性相不二)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解說實相) (一切法畢竟空) (空無分別對待)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實無五蘊)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實無十二處) (實無十八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實無緣覺十二因緣) (實無聲聞四聖諦) 無智 亦無得

(實無般若波羅蜜) (實無得一切果位,聲聞、緣覺、菩薩、佛) 以無所得故。

(一切法畢竟空)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一切菩薩皆因般若波羅蜜多法) (而究竟解脫)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也皆因般若波羅蜜多法) (證得無上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讚歎般若波羅蜜多法)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上為理入,此為事入。權巧方便而設施此咒。)

《二解》

學佛之人,當修「般若」智慧,方能離苦得樂,解脫自在。這是一部教導行者,離相破妄,悟得真心的經典。

如《金剛經》所言:「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的道理一樣。不要只看外在的經文,而要觀照內在的心經,才能識得此經之真義。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行者,應時時如實觀照身心世界,「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日久行深,必能如菩薩一樣,達到自在解脫。

由於工夫下得深,而「照住」得定,以達到「照見」本性,明瞭五蘊心色二法,幻化不實,皆是空無自性的假相,故《金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明白這樣的真理,就不再起妄想、執著,故能度脫一切苦厄,而大自在。 舍利子!

行者,莫以為照見五蘊皆空,就掉入斷滅空,《金剛經》言:「於法不說斷滅相。」此是真空生妙有,妙有不礙此真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一切現象作用,不離開本體,因有性空的理體,故能產生緣起的妙有,故六祖言:「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然性空的理體,也藉緣起的妙有,方能顯現,故六祖言:「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緣起的現象,當體即空,故六祖言:「一切即一。」空含一切山河大地,心包太虛,故六祖言:「一即一切。」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想行識」亦因緣所生法,故我說即是空,只是假名「五蘊」。若能明白「色」、「空」的真義,則不落空有二邊,即能契入中道實相。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法華經》言:「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故言:「諸法空相。」所以諸法實相之「體」,本無生滅,故六祖言:「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其「相」,本無垢淨,故復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其「用」,本無增減,故又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六祖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四大假合,五蘊本空。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而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為十八界,皆是五蘊的延伸,既然五蘊本空,故十

八界體性亦空。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二乘人,我執已破,法執尚存。故緣覺乘,不可執所悟之十二因緣,其法本空。 無苦、集、滅、道。

聲聞乘,也不可執所悟之四聖諦,其法亦空。

故《金剛經》云:「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二乘人不執,方能超凡入聖,故須菩提云:「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無智亦無得。

菩薩乘,仍不可執所行之六度,不可取所證之佛果。故《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已離諸相,方名菩薩,故復云:「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此「智」,為六度;此「得」,為佛果。菩薩乘,依六度而行,但不可執法相,故《金剛經》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亦不取所證之果,故復云:「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既是如此,佛當初又何必說三乘法呢?《法華經》言:「諸佛出於五濁惡世……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是眾生深著五欲,邪見障重,故佛才以方便力,為求聲聞者,說四聖諦;求緣覺者,說十二因緣;求菩薩者,說六波羅蜜。

但佛最終的用意為何?《法華經》言:「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此事是什麼呢?又言:「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何謂「佛之知見」?六祖解釋:「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更勸大眾「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

又如何「開佛知見」?六祖再言:「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

篇四:身口意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一、句义疏通

孔子说:“要观察和了解一个人,观察其行为,观其言语,观察其思想,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这句话关键是“以”、“由”和“安”这三个动词的解释不同,会造成意思的差异。动词的主语叫“能 bbvbvvvbvbbh

”,动词的宾语,也即动作所施加的对象是“所”,例如“打”是个动词,“能打”是“打”的主语,“所打”是“打”的宾语。“能以”、“能由”和“能安”当然都是待观察的人,而“所以”、“所由”和“所安”就是“以”、“由”和“安”的对象。

“以”在古汉语中有“从事”的意思,因此,“所以”应当作“所作所为”讲,也即身体的行为;“由”是理由之意,理由是语言所表达的,因此“所由”是所说的语言,“安”是心里面的意乐、性格,也即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因此“所安”就是一个人的性格,也即内心的稳固思想、秉性。

实际上观察人,就是观察他的身口意,看他做了什么事情,看他嘴里面说什么话,看他心里面想什么,这样你就能把一个人观察得清清楚楚,这个人是藏不住的。这是教我们观察人的方法。你把他的行为、语言、思想从三个方面观察得清清楚楚,观察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言等等,他就再也藏不住了。

很多人讲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个人怎么这么坏啊,我怎么不知道啊。这是没有正确观察一个人所致。

生活在世界上,一定要学会观察人的方法,观察人的方法学不会,他的事业会失败,很多女同志不会观察人,随便找了个丈夫,一辈子倒霉,很多男同志也一样,没好好观察,随随便便找了个妻子,一生不快乐,很多人做生意,随随便便找了一个生意伙伴,很快亏本了。一个领导,不观察手下,随随便便用了一个人,事情马上砸锅了,这样的故事很多。如果国王把人用错了,国家很快会灭亡,一个将领把人用错了,全军会覆没。所以说,观察人很重要,这是一套学问,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很深。

二、人的三要素

人是由身口意这三要素组成的。

意:是身口先导,是形而上的。(三门)

身口是意的表现,是傀儡,是形而下的。

人与人之间打交道,心在身体里,看不到摸不着,没有形状没有颜色,身体的动作看得到,语言能够听得到,但是实际上是心在和对方的心打交道,一般人是没有能力直接观察人的心的,只有通过动作、语言等等来观察他的心。实际上每个人是一个机器,心躲在身体里,操纵着身体做出动作,发出语言,身体和语言其实没有任何善恶,它只是被心使用的一个工具。有什么样的心念,就有什么样的身口与之对应。比如你的心想开门了,身体的动作就会配合心,你的心想说一句话了,嘴配合心就发出了声音,语言分为内语言和外语言,嘴里说出来的话是外语言,当嘴里面不说话的时候,心里面也可以说话,这是内语言,身体一切动作所表现的是人的心。

所以人的本质是心,而不是身口;不能被他的外相――身体的动作,嘴里的语言所欺骗了。身口是人的形式,心是人的内容;身口是现象,心是本质;身口是仆人,心是主人。

心决定身口,但身口对心也有反作用。所以,可以通过戒律来帮助调整自心。儒家也讲,人的身口反过来也会对人的心有一种控制、约束的作用,所以要对人的身口意这三个要素作反复观察,人的本质是人的心,比如,同样是坐在一个豪华的房间里面,有些人的心是快乐的,有些人的心是痛苦的,人的本质就是心相续,人的念头一个接一个滚动,就有了心相续,心驱使自己的身口,身体就产生身相续,口就产生口相续,这三个相续并称为自相续,这三者中,心相续是本质性的东西。心相续很邪恶,一百个念头当中,有九十个是邪恶的,那么他的身体、行为和语言就是邪恶的,如果思想是懒散的,身体和语言就是懒散的,如果心是善良的,那么身体和语言也是善良的,人的心念是本质性的东西,如果心是快乐的,人就是快乐的,人的心此时此刻是痛苦的,你的生命就是痛苦的,是谁在感受生命?是人的心在感受生命,有人说是我的身体在感知外境,错!是人的心在感知外境。

怎么观察人呢,身体和语言是形式,最本质的是观察人心。要学会通过身体动作和语言来观察人的内心世界。这个是一种起码的能力。

三、通过身口观察心

前提条件:分析、观察什么样的身口对应什么样的心,形成一个“经验数据库”。因为人稳定的东西就是他内在的心,你要观察一个人的心就需要掌握身口和心所建立起来的对应,这实际上是一种经验,如同数据库一样,这样的对应随着阅历增加会保存很多,你会知道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和语言是发火的,那么他的心是不高兴的,如果身体和语言是温和的,那么他的心是快乐的。不同的心对应着不同的身口,身体和语言就象变色龙一样,实际上起操纵作用的是自己的心,你要善于从外在的变化来观察他内心的变化。很多没有经验的人就不知道,对方

脸色很难看了,他也不知道人家在生气,这就是观察错误,他不知道脸色难看了就是不高兴。

观察到身口之后,就到“数据库”中查表对应,推测其内在的心里。一般一个人脸色不好了,说话阴阳怪气了,就意味着他的心是怎样的1.2.3??.如果他的行为和语言很高兴,那么他的内心有几种可能等等,这种对应要靠观察获得。

如孔子到了四十岁,达到了“不惑”的层次,“不惑”可以理解为时间上的因果,也可以理解为空间的身口和心的对应。也就是说孔子通过观察一个人外在的身口就知道了这个人的内心,然后对这样的身口会导致他什么样的命运也很清楚,这就叫做不惑。

如果你自己不修心,这种能力是培养不出来的,你如果是一个修行人,对自己的心观察得很细,那么任何一个人到你面前来,你通过观察,就会对他的性格清清楚楚,通过一两个动作,通过他坐的姿势,站的姿势,说话的方式立刻就知道了他的人心。如果一个人脸上暗淡无光,没有目标,茫然一片,一看就知道这个人内心散乱,他不可能是一个修行人,不可能是一个高人。如果一个人脸色非常冷静,眼睛炯炯有神,他是一个有思考力的人,你看他的眼睛就知道他有没有禅定,意志如何等等,只有自己是一个修心的人才能把人观察清楚,否则是观察不来的。因为你对众生的心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你也不观察自己的心,你怎么知道别人的心呢,修行人只有经常观察自己的心才能知道别人的心,有些出家人,你走到他跟前去,他就知道你的状态,清清楚楚,这就是他通过智慧来明白的,只要看一眼就知道你的性格,如果他再懂一点周易就更厉害了,假如他有禅定,那就更瞒不过他了,他头一低,什么事情都清清楚楚,都不需要看人,就是这样,阿罗汉可以看到八万大劫,禅定力越高他的观察力越细,他可以直接看到你的心。在没有这种禅定能力前应当学会观察一个人的心到底是怎么样和身体语言对应的。

人心虽然飘忽不定,但其善恶的秉性却有固定的一面。所以,可以通过外在的言行来观察内在的心。

四、传统文化对身心的解释

心的层次:①粗心:六识;②细心:烦恼;③极细心:

身的层次:粗身、细身、极细身

人的要素中“口”所代表的语言可以归摄到身体里,所以人的本质就归摄为“身”和“心”,而心很奥妙,心可以分为粗心、细心和极细心。人的心到底是什么,一般人很难知道,看不到摸不着,心实际上是很细微的一种业风,比如,我们眼前有空气,有风,但是眼睛看不到,我们的心就是渗透到身体里的很细微

的炁;其中粗心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潜意识(指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

比如,我们的眼睛在看东西,其实不要以为是我们的眼睛在看,其实是我们的心躲在后边,通过心的六个窗口来看世界,能知能觉的是谁?能知能觉的是我们的心,现在科学讲是人的神经,实际上是说不通的,因为神经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原子没有感觉能力,两个原子也没有感觉能力,那么一堆原子在一起怎么能有感觉能力了呢?这是说不通的,是谁在感知?你们眼睛看东西,是谁在看?是背后的心通过眼睛在往外看,眼睛是窗户,然后你们的耳朵在听,是谁在听?是你们的心在听,耳朵也是心开的一个窗户,心通过耳朵在听,鼻子闻到味道了,是谁在闻?是自己的心通过鼻子在闻。眼耳鼻舌身是窗口而已,这只是粗的心,下面还有很细微的心。

细心是指在意识里面有细微的贪、嗔、痴烦恼,一些很粗的心念你能知道,但是一些细微的心念自己就察觉不到,比如,你对一些事物产生了好感,你察觉不到,你开始对一些事情不满了,你也察觉不到,这为什么原因?因为它很细微,它是一种细心,在贪心嗔心痴心的驱使下,有很多细微的心生起来了,在佛教里面叫做“八十性妄”,追随着贪心有一部分细微的心生起来,随着嗔心也有一部分心生起来,伴随着嗔心也有一部分细微的心生起来,一般的人很难察觉。一般人会说,我动不动就发火,这个毛病总改不掉,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发火的心念太细微了,念头生起来的时候,他根本察觉不到的。

此外还有极细心,极细心就更细了,真正的极细心是要通过修行,炁入中脉后,看到自己本具的光明后,才能看到的,这是一般人很难领悟的,实际上心的本质是风,在脉里面走的风,在佛教里面讲风在心轮附近,经由脉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根,有六个脉,你看到外面的世界,实际上是你的心躲在里面看。

人的身体也是这样来分的,有粗身,细身,极细身。粗身就是血肉之躯,细身就是自己的脉风明点,这个很细微,道家讲精炁神。中医治病,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因为你的粗身是从细身里面长出来的,就象树一样,树枝、树叶全是从下面的树根里面长出来的,粗身里面的任何病都对应着细身里面一定有病,当你有办法把细身里面的病调好之后,粗身里病就好了。比如一个人肾脏有病,现代医学说肾需要换掉,就把它摘除了,那就完了,其实是他的细身有毛病了,就像电脑一样,本来现在是电压不够不能正常工作,但是电压一够就又好了。现代医学就是这样,哪里不好就换哪里,这是不对的,中医认为所有的病来源于细身。从里面调好,外面的病马上就好了,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很科学的,你怎么看到?实际上用科学仪器是察觉不到细身的,面前的风你看不到,那细身你用肉眼怎么能看到呢?必需要通过修禅定才能看得到,通过禅定把身体空掉,慢慢就能看到自己的细身了。中医的经脉是过去的圣人入禅定看到自己的经脉,把它画下来的。此外身体还有极细身,极细身和极细心是等价的说法,当你真证到这一步的时候,

你的心就是身,身就是心,那时你心想怎么样变化都可以实现,想变一朵莲花,变一座古庙都是可以的。

以上是传统文化对身和心的解释,从佛家、道家、医家都有这样的基本假设。

篇五:心经之密意解说

第五章 心经之密意

第一节 观自在菩萨之密意

《心经》:

“观自在菩萨”的密意,就是在讲:真心与妄心和合并行,也就是宣示:欲界的众生是八识心王和合在一起来运作的,能够如此现观的人,就叫做“观自在菩萨”。请问你们:“观自在”这三个字所讲的境界,有没有能观?有没有所观?(大众答有)是有嘛!如果没有能观的心,怎么叫做“观自在”?但是,能观的心却不是自在的,而是以我们这个能观的心,去观照到另有一个本来就自在的心;找到了本来就自在的心,而能够这样现前观行的菩萨,就叫做“观自在菩萨”。

这个心啊!不管你怎么样,祂始终就是如如不动,始终都是无所住的;在如如不动当中,祂却又不断的在运作—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才叫做自在的心!那么“观自在菩萨”的意思,就是告诉你:菩萨现前观察到有一个本来就自在的这个心,这个本来自在的心,和觉知心的我,和思量心的我,和能观察的我同时存在。能够这样现前观察的人,就是“观自在菩萨”。12345

“观自在菩萨”的密意,就已经告诉你了!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真心、也有妄心,妄心是了知及思量性的七转识啊!真心就是第八识啊!这样真妄心和合运作中,本来自在的那一个心才是真心啊!能观的心永远都是妄心啊!

所有的经典都说真心离见闻觉知,既然是离见闻觉知的心,祂当然就没有证

自证分,当然就不可能会返观自己,所以 佛说这个真心时,这样开示:“如刀不自割,心不自见心。”所以自在的心是从来不了知自己的,绝不是六尘中了了分明的觉知心啊!所以祂是被观的心,不是能观的心;能观察的心是知觉性的妄心,用我们能观察的知觉心,来观察到这个离见闻觉知的永远自在的心,这样你才能够真正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了!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当你作观行,观察很深妙的般若,也就是法界实相的智慧;“波罗蜜多”是到达解脱的彼岸,这个时候究竟是讲什么?观行很深妙的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到彼岸的密意,就是讲“照见五蕴皆空”。因为从这个真实心的证得,而能现观自在心的时候,你以这个真实的自在心,来比对观照你的五蕴,来比对观照你的十八界,用真实心的立场(你假设你自己是真实心,当然你永远不可能变成你的真心,但假设你自己是站在你的真心的立场),来看五蕴,来看十八界的自己,统统是无常,是虚幻变异,是假合而有,这时候你就看见五蕴全部都是无常空,五蕴的自己当然是没有自体性嘛!五蕴的你,完全是依靠自在的第八识心,然后借着因缘辗转假合才能有啊!

当你证得第八识真实心的时候,你用这个真心自在心,来观察五蕴皆空的时候,你就知道一切法果然都是缘起性空,就知道一切法都是从真心直接或间接出生的;所以,一切法缘起性空的当下呢,还是依于这个第八识自在心,来说一切法缘起性空,不能外于第八识自在心来讲一切法空。

因为缘起性空是在讲五蕴十八界都是缘起法,都是有生的法,将来一定有

灭,所以都是无常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密意啊!《心经》就是在告诉你:“从观见自己的自在心为基础,而照见五蕴皆空”,能够这样确实观行的人,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人;

“度一切苦厄”就是让你现前照见了五蕴皆空而证得解脱果,所以就“度一切苦厄”了。因为你照见了五蕴皆空时,我见(身见)就断了;如果再继续深观而不中止的话,我执也会跟着断除了。当你断除了我见与我执的时候,不就是有余依涅盘了吗?至少也可以取证“中般涅盘”,这就是“度一切苦厄”啦!三界中分段生死轮回的苦,全部都过去了嘛!

证知我见与我执断尽,就是“度一切苦厄”的密意—让你现前证得解脱果;也让你现前了知阿罗汉所不知道的无余涅盘的本际,这就是《心经》“度一切苦厄”五个字的密意。这就是《心经》与解脱道之关系。但是《心经》所说的“度一切苦厄”,还有更深的意涵,也就是究竟涅盘,这才是真正的度一切苦厄,因为变易生死的苦也断尽了,才算是究竟的“度一切苦厄”。 菩萨证得第八识如来藏而不落在能观与所观境界中,而照见五蕴皆空,而成就中道的观行。这个时候就是证得如来藏,证得法界一切万法的实相,因此而打破无始无明,所以既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也是“度一切苦厄”的菩萨。所以,“观自在菩萨”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意思就是说:“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也一样,到最后一个识蕴则是:“识即是空,空即

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所以讲“亦复如是”嘛!意思就是告诉你:我们的色身就是空性如来藏,因为你的色身是从你的如来藏制造出来,而且由祂所执持的,所以你的色身就是如来藏的一部份嘛!既然你的色身是如来藏的一部份,怎么可以说色身不是空性如来藏呢?在这一段经文里的“空”性,就是讲第八识如来藏。678

那么色法是这样,受想行识也是一样啊!受既然即是空性如来藏,那么苦受也是不异空性如来藏,空性如来藏也不异苦受啊!同理:乐受不异空性,空性不异乐受;因为你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忧受、喜受都从这个空性如来藏所出生的,本来就是空性如来藏整体中的一部份。既然是从祂而出生、而在祂的自体表面上现行,不是离开祂而单独现行,那你怎么可以说祂不是空性如来藏呢?譬如明镜上的影像,应该说也是明镜自体的一部份,影像并没有离开明镜而现行啊!不应该说镜上所现的影像不是明镜啊!

识阴总共有七个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再加上恒而不断、时时思量而处处作主的末那识,共有七识。这七识心跟空性如来藏有没有什么不同?《心经》中说:这七识就是空性如来藏,空性如来藏就是这七识,因为空性是与祂所出生的这七识及身根、器世间万法相依,才能在三界中现行运作的,空性心并没有离开这七识心啊!空性心如来藏,不能离开这七识心而在三界中独自现行运作啊!七识妄心也不能离开空性心如来藏而独自现行运作啊!

第五节 是诸法空相之密意

是诸法‘空’相”,这五字有什么密意?妄心的法相是无常的,终归于空无,

所以叫做“空相”。真心的法相也是“空”,但是祂的法相虽然是空,可是祂有真实体性,所以不叫“空相”,祂叫做“空性”,有时也简称为“空”。真心与妄心两种心,都是“空”的法相,所以合在一起而说“是诸法‘空’相”。真心如来藏不称为“空相”,而称之为“空性”,因为祂有许多真实的法性存在,而且这些法性常住于世间及出世间境界中的缘故。《心经》把祂们合在一起说:“是诸法‘空’相”。能观的心以及被观的自在心,在三界中示现时,都是“空”的法相,都无形色与显色,所以祂们的法相都是空。 “诸法‘空’相”是什么密意?祂讲的就是:由真妄心的诸法空的法相,来照见了中道的真实道理,所以接着就告诉你:“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真心如来藏固然是不增不减,请问:你的妄心能不能增减?也不行!只能把你的妄心断灭掉,不能把祂增减。由这个真心和妄心合并来观察,这些法全部都是“空”的法相,从这些“空”的法相之中,你照见了中道的真实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妄心自己是有生灭的,但是依附于真心的时候,祂就可以被方便的说是没有生灭了。《心经》说“不生不灭”,真的是“不生不灭”啊!当妄心依附于真心,把祂算作如来藏的局部功能性的时候,哪里还有生灭可说呢?从八识心王总体来看真心的时候,又从妄心也是空性如来藏的局部功能性来看的时候,妄心可以算是不生不灭的。但是如果不依空性如来藏而说的话,七识妄心的知觉性是有生有灭的法,因为不能去到未来世去,因为夜夜都会断灭,只有本来不生的法,祂才是永远不会毁坏的法。而如来藏却是从来都不曾出生过,所以说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