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为什么月有阴晴圆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5:21:35 小学作文
为什么月有阴晴圆缺小学作文

篇一:《月有阴晴圆缺》教案

《月有阴晴圆缺》教案

执教人:黄清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形成的,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初步学习模拟实验来证实和猜想月相变化的成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复杂而且处于运动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形状,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验证分析月相变化的成因及规律。

教学准备:各种月相图片、记录单、手电筒、小地球仪、黑白双色球、铅笔、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双色球,把你看到的球的样子画在记录单上。

2、展示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所处的观察位置和角度不同)

3、你观察过月亮吗?你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揭示课题。

板书:月有阴晴圆缺。

二、活动探究

1、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月亮变化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否与我们的观察角度不同有关系?

2、模拟实验:黑板方向照射过来的光线代表太阳光,教室中间的圆代表地球,双色球代表月球。

①演示:观察“新月”到“娥眉月”的月球运行过程。

②提问:当天空出现娥眉月时,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面积变小了吗?

③分析:月球依旧是半个球面被照亮,而我们站在地球上由看不到亮面到能看到被照亮的一小部分,观察的角度发现了小小的改变。

3、学生分组实验:

A、观察“上弦月”的月球运行方位。

B、观察“盈凸月”的月球运行方位。

4、小结分析:上弦月和盈凸月也是月球绕地球公转时,地球上的人观察月球的角度发生改变造成的。

5、讨论推断其它几种月相出现时月球运行的相应位置。

6、移动双色球证实自己的推断。

7、总结:月相是怎样形成的?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时,月球的亮面总是对着太阳,地球上的人观察月球的角度发生改变而形成的。

完成一个周期的月相变化大约需要29.5天,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发现了月有阴晴圆缺,并根据月相变化规律制定了历法,也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农历。

三、升华拓展:

1、发现:在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什么时间是满月,什么时间是新月?)上半月,月亮由缺补圆,亮面在右侧,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

2、思考:上半月和下半月月亮出现在天空的方位和时间一样吗?

3、课外活动:连续观察农历一个月的月相变化,并记录下月亮出现在天空的时间和方位。

篇二:为什么喜欢月亮?

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亮与历史

月亮,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宇宙精灵,《史记天官书》云:“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神也。”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说明四季,春属木,夏属火,夏秋之交属土,秋属金,冬属水。秋天,月亮最明、最清晰,所以是“金之神”。古代天子春天要祭拜太阳,秋天要祭拜月亮。祭拜太阳是在早上,祭拜月亮是在晚上。

人们在生活中崇拜、敬畏月亮,在文学作品中则大量描写、咏叹月亮。以李白为例,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中,竟有三百二十多首与月亮有关。可以这样说,唐宋以来没有哪一个知名诗人或词人没有写过月亮赞歌。

古人为什么对月亮情有独钟呢?大致原因有四:一是因为月亮是离人类最近的天体,人们十分关注它;二是月亮有规律的形状变化(上弦、下弦、月亏、月满、月蚀、月晕等)引来人们好奇;三是月光的清和、明亮、素雅,符合中国人善良、平和、中庸、含蓄的性格;四是古代文人常常为了功名或生计,背井离乡,辛苦辗转,所以特别向往“圆”的事物,于是以月寄情,抒发感想。所以,咏月的诗词就多起来了。

二、“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亮与人情

因为月亮的永恒、美丽、亲近,所以古代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它的身上,因而生发出许多感人的诗句,其中表现乡情、亲情、友情、爱情、闲情,无不尽致,最耐玩味。下举数例。

乡情: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这首诗童蒙皆知,观众朋友无人不晓,此诗通俗!但是,这首诗的“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所以,要想真正读懂这首诗就要联系李白的个性来理解。李白从小性格浪漫不羁:“十五好剑术”、“击剑为任侠”,青年出川,“仗剑去国”,而且“一生好入名山游”,似乎是一个浪迹天涯、四海为家的真正游子。但是,李白又是一个极其谦卑、真诚的人,在这“静夜”之际,在远离故土,久别父母的日子里,在漫游天下却一事无成的际遇中,在他孤单地躺在床上的时刻,他由一轮明月想到了自己的故乡,自己的根,他“低”下了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昂的“头”!啊,赤子李白,故乡永远在他的心中!

亲情: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五年(756)八月。是年六月,安禄山叛乱,兵破临潼,玄宗逃蜀。七月,肃宗继位。正携家避难的杜甫,将家小留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肃宗行在(甘肃灵武)“保驾”,途中不幸被叛军虏至长安。这首诗就是作为俘虏的杜甫在长安望月思亲而作,它表现的是社会动乱中离人的情感,而且,杜甫能以他的卓绝的诗才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其实,在平常的岁月里,在千家万户中,在千千万万不一定能以诗歌来表现月下思亲的普通人心里,见月思人,见月伤情都是一样的。

爱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怀远》)

这首诗一开头即描写出“海上生明月”的奇特景象:明月从大海升腾而起,普天下有情人将共享这美丽的时刻。“天涯共此时”中的“共”字,正写出了有情人心中所共有的爱。“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是说怀着深情厚意的人抱怨长夜难熬、“竟夕”不眠,被“相思”所折磨,只能“起”而披衣徘徊。“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夜深了,月光更加明亮;露水寒凉,沾湿衣巾。“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作者深情地说:很想用双手捧一掬月光赠给我的心上人,但月光不能用手盛满,只有回屋就寝寻梦,也许在梦中能与你相会……

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与中秋

在咏月诗词中,莫过于咏中秋节。因为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日,时逢秋季,气候较为干燥,天空总显得秋高气爽,能见度大大提高。而且,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一天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最近,所以从地球上看月亮,就觉得月亮是一年中最圆

满和最明亮的。而这种世上最“圆”的事物,又切合了中国文化中追求人生、事业圆满的心理,于是在几千年八月十五祭月、庆丰收的意义上,又加入了追求“团圆”的内容,中秋节成了“团圆节”。因此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中秋节感怀的诗词。

对中秋节月亮的描写最为精采的还数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如前所述,与世界上其他民族较为关注太阳不同,中华民族在对宇宙的认识中比较重视月亮。我们的祖先曾无数遍地通过观察月亮的运行,来探究人和宇宙的关系。“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月亮是永恒的,人生能永恒吗?月亮是圆满的,人生能圆满吗?于是就有了“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于是就有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于是就创造了一个自我安慰的团圆节——中秋!但是,上天讲不讲这一套呢?天上是否也有团圆节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应该去看一看……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多少人猜想着:天堂一定是美的,月宫一定是美的,远方的世界一定是美的。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间会有不幸,会有孤独,但只要你热爱这世界,热爱人生,那么你就会有生活的信心、生活的乐趣、生活的希望!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秋之夜,月如飞镜,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下雕花的门户,照在因思念亲人而不能成眠的离人床前。此时此刻,月亮的圆满反衬了离人的孤单,“多情却被无情恼”,自然会心生抱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啊月亮,我同你往日无仇,近日无怨,你为什么总在我别离之际却肆意地炫耀你的“圆”呢?这是词人的“蛮语”,是不近情理的话。人之有愁有怨,与外在景物何干?倘若人人都这样来思考问题,那还能活下去吗?所以,这只是一个假设,一个铺垫,一个极端,是打了一个“结”。该如何解开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至理名言,将前面的“结”一语宕开,其中蕴含的人生哲学是常人所难以深刻理解的。鲁迅曾说过,中国人往往追求一种“圆”文化,幻想着生活都是十全十美的。其实,人生何曾“圆”过?天灾人祸、意外事故、功名不就、事业无成、家庭矛盾、健康欠佳、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哪一项都可能遇到。人生就是一道道坎,你不得不面对。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的“不圆”是绝对的,“圆”则是相对的。就像月亮有阴伏、晴出、团圆、缺损一样,自古难以十全。即如十五团圆之夜,每月只有一次,而这一次也是“十

五的月亮十六圆”啊!

不懂得“此事古难全”就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只看到“全”而不承认有“缺”,对生活的挫折没有思想准备,一旦面临,便被击倒;二是自欺欺人地回避“缺”而刻意求“全”,盲目追寻,活得很累,结果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三是理论上认识到了人生“难全”,但行动上却本能地抗拒。所以,认识到“此事古难全”是一种境界。

苏轼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一生起起落落,风风雨雨,六十多岁还被贬到儋州(今海南省)。但他每到一地都照吃照睡不误:在杭州,有“东坡肉”;在黄州,有“东坡饼”;在汴州,吃河豚(“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在惠州,吃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睡懒觉(“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在海南,喝椰汁、戴“东坡帽”(椰壳)。他总是那么洒脱,那么乐观。

世上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也都可以由自己把握。所以,无论是悲欢离合,无论是阴晴圆缺,都要顺其自然。“一蓑烟雨任平生”,才是可取的态度。

篇三:2014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2014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答题过程中,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新华字典》。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1)补写出下列诗文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句) ....6..

①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左传?庄公十年》)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⑤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⑧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

(2)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动物在睡眠时,大脑能像人脑那样发出电波,也会做梦。如猫在睡觉的时候会竖起耳朵,嘴边的长须会颤( )动,有时它还会轻轻地叫几声,好像在追捕什么目标似的。鹦鹉睡觉 ①常常把头藏在翅膀下面,② 偶尔 也会发出很低的叫声。除了猫和鹦鹉之外,马和狗等家chù,以及其它一些哺( )乳类动物也会做梦。动物的梦有多有少,蝙蝠、老鼠比人更易做梦。③鸟类很少做梦,爬行动物也很少做梦,因为④它们必须随时保持对敌人的警告,以便能够及时逃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颤( chàn )动 家chù( 畜 ) 哺(bǔ )乳 ..

(2)根据句子的意思,将“偶尔”“常常”分别填入①②两处横线上。

(3)将③画线的两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句子。(要求:符合语境,不改变句子原意) 鸟类和爬行动物都很少做梦。

(4)在④画线处有一个词用得不恰当,可将“ 警告 ”改为“警惕” (要求:符合语境)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1)-(2)题。(4分)

(1)我国文学家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回忆留学生活时,着力写了一位老师和一位朋友。老师是藤野先生,朋友是范爱农。

(2)“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出自原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的主人公是保尔。

4.某班围绕下面一首诗开展诗歌诵读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2分)

跌倒

牧也

风,跌倒了

才有了美丽的落叶

云,跌倒了

才有了滋润大地的雨水

所以

让我们不再害怕跌倒

让我们在跌倒时

用最美丽的姿势

站起来

(1)朗诵诗歌要把握节奏,请用“/”为下面诗句标明停顿。(要求:只标一处,标在恰当位置)

才 有 了 / 滋 润 大 地 的 雨 水

(2)调皮的明明将抄在黑板上的诗悄悄擦去了两句。请根据开头四句诗内容和句式的特点,发挥想象,在横线上补写出两句。

示例1:太阳跌倒了,才有了静谧的夜晚 示例2:雪跌倒了,才有了银装素裹的世界

(3)莉莉朗诵后兴奋地说:“我特别喜欢最后三句。如果跌到,我会大笑着站起来,这就是我的‘最美丽的姿势’!”请写一写,你会以一种怎样“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示例1:我会唱着歌站起来 示例2:我会拍拍灰土站起来

(4)一向胆小的文文也跃跃欲试,可站在讲台上,怎么也张不开口。请你写几句话,鼓励他大胆地把这首诗读出来。

答: 示例:文文,不要害怕,大胆的张开口,相信自己,你一定行。

二、阅 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22分)

红 书包

秦文君

20年前,我还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

有一回,同班的汪丽娜背了一只崭新的红书包,那书包简直美极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发颤。

那天,我被这美丽的红书包缠绕着,别的一切都退得远远的,我甚至感到,快活与否,就同这书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放学时,汪丽娜就走在我的前面,我听着大伙都在议论她的书包漂亮,不觉有点儿生她的气。在此同时,一个念头升了起来:我一定也要有一只这样的红书包。

一连几天,只要一放学,我就上大街,专跑文具店。终于,在一家小文具店的橱窗里,找到了这样的红书包。隔了层光闪闪的橱窗玻璃,我发现它更吸引人了。我在它跟前站了许久,一会儿( )看,一会儿( )看,过会儿( ),单眼看。“没有什么能

同它比美。”真的,当时我就那么想。

我又奔又跑地赶到车站,等了三辆公共汽车,才等到母亲从车上下来。她惊讶地看着我,我什么也不说,拉着她的手就奔那家文具店。到了那儿,就指着红书包说:“给我买吧,妈妈。”

“可你的书包还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

我不知怎的就想哭,一边死活不肯离开,像是打算在这儿站一辈子。妈妈摸摸我发烫的额头,心就软了。没想到,她摸出钱夹要付钱时,才发觉带的钱不够。可在这时,店要打烊①了。

夜里,我老做梦,梦见店里的红书包让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坏了,急得我大嚷大叫起来。爸爸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

第二天的整个白天,我都非常快活,而且还很紧张很激动。见了汪丽娜,我就想:我马上就可以背上那只红书包,同你的那只毫无差别。到了傍晚,我突然又变得惴惴不安:万一那店里的书包都让别人买去了呢!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得店里人都开始皱起眉头来打量我。

晚上,爸爸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我抢过那只鲜红的书包,高兴得打转。等乐过之后,才看见妈妈正在给爸爸擦松节油。原来,为了快点赶到店里,爸爸骑车时同一部黄鱼车撞在一起,膝盖上肿起老大一块。

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迷上这红书包的,竟没看见爸爸的膝盖为了它受伤了呢。

爸爸说:“爱美不是件坏事,可生活中美的东西太多了,你跟在别人后面,永远也是跟不过来的,能体会美才是最美的事情。”

第三天,我背着红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在校门口碰见汪丽娜,谁知她已换了一个紫色的新书包,比原来的红书包漂亮不知多少倍。

从那天起,我似乎更加关注一切美丽,美的旖旎②永远能给予我无限的灵感,可是从此就没有再像过去那样焦躁不安了,能懂得美,懂得美在何处有时就很知足了,也很快乐,世界上最美的莫过于存着的爱美的心。

后来,那个红书包用旧了,而我一直珍藏着它。不为别的,就为它成了我生活的一个启示录。

(选自《秦文君文集》,有改动)

【注】①打烊:关门停止营业。 ②旖旎:柔和美好。

5.为什么“我”会产生一定要有红书包的念头?(3分)

答: ①红书包很美。②有了红书包,我就很快乐。③大家都认为红书包很漂亮。④ 别人有的我也要有。(答出三点即可)

6.依次在文中括号里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C)。(3分)

A. 捂只眼 凑近着 退远点 B. 凑近着 捂只眼 退远点

C. 凑近着 退远点 捂只眼 D. 退远点 捂只眼 凑近着

7.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6分)

我羡慕别人的红书包→我找到卖红书包的文具店→我急切地想买到红书包→我得到了心爱的红书包→ 我珍藏用旧的红书包。

8.文中画线句是作者修改后的,将它与修改前的句子作比较,从情节发展角度具体分析修改后的好处。(4分)

修改前:晚上,妈妈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

修改后:晚上,爸爸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

答:把“妈妈”改为“爸爸”使情节合理顺畅。“爸爸推着自行车”这一情节承接上文爸爸

答应女儿去买红书包的情节,兑现了给女儿的承诺,也与下文妈妈给爸爸擦松节油的情节吻合。

9.从全文看,篇末的“启示录”包含了哪些内容?(答出三点即可)(6分)

答:①要关注和热爱生活中的美,但不要攀比。②不因急于获得而急躁。③不能只考虑自己,还要关心别人。④能体会到美又懂得美,存着爱美之心是世界上最美的。⑤要体悟父母之爱。⑥人是在经历和感悟中成长的。(答出三点即可)

【二】(18分)

学者的态度与精神

宗白华

①我向来最佩服的,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最景仰的,是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 ②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怎么样?他们的态度就是:绝对地服从真理,猛烈地牺牲成见。 ③印度学说的派别将近百种。他们互相争辩的激烈,可想而知;但他们争辩的态度,却很可注意。当未辩论以前,那辩论者往往宣言:“若辩论败了,就自杀以报,或归依做弟子。”辩论之后,那辩论败的不是立刻自杀,就是立刻归依做弟子,决不作狡辩,决不作遁词①,更没有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的现象,像我中国学者的常态。这种态度,你看可佩服不佩服?这才真是“只晓得有真理,不晓得有成见”呢!这就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我希望中国的新学者也有这种态度。

④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又怎么样呢?他们的精神就是:宁愿牺牲性命,不愿牺牲真理。 ⑤欧洲中古时的学者,因发明真理,拥护真理,以致焚身入狱的,很不鲜见。他们那为着真理,牺牲生命时所受的痛苦,若给中国学者看了,很觉得很不值得。但真理却因此昌明了!人类却因此进化了!那学者一时的生命与痛苦又算得什么,那学者的心中只晓得真理的价值,不晓得生命的价值,这才真是“学者的精神”!

⑥总之,学者的责任本是探求真理,真理是学者第一种的生命。小己的成见与外界的势力都是真理的大敌。抵抗这种大敌的器械,莫过于古印度学者服从真理、牺牲成见的态度;欧洲中古学者拥护真理,牺牲生命的精神。这种态度,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国新学者应具的态度,应抱的精神!

(选自《百年老课文》,有改动)

【注】①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10.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4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1.从第③段画线句子看,如果辩论失败,中国学者会有哪些“常态”?(4分) 答:作强辩,作遁词,作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

12.第⑤段谈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时,提到“中国学者”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6分) 答:提到“中国学者”是和欧洲中古学者进行对比,突出欧洲中古学者“宁愿牺牲生命,不愿牺牲真理”的精神,暗示了中国学者缺失这种牺牲精神。

13.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4分)

中国学者要像古印度学者、欧洲中古学者一样,具有探求真理的责任,把真理当作第一种生命。(答“学者的责任本是探求真理,真理是学者第一种的生命。”可得3分意对即可)

【三】(15分)

爱 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可爱者甚蕃 蕃: 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

(3)香远益清 益:更 (4)亭亭净植 植:立 ..

(5)宜乎众矣 宜:应当 .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它的茎)中间空外面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16.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答: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富贵者也

17.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分)

答:作者感叹世上像“我”一样爱莲的人太少,也感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三、写 作(55分)

18.请以“说说我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55分)

【提示与要求】

(1)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篇四:2013届徐汇区高三地理一模试卷及答案

2012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

高三年级地理学科(一模)

(120分钟完卷 满分为150分) 2013.1

全卷包括两大题,第一大题为选择题,第二大题为综合分析题,包括共同部分和选择部分。 考生注意:

1.答卷前,务必在答题卡上将学校、姓名、流水号等填写清楚。

2.第一大题,答案必须全部涂在答题卡上。考生应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小方格用2B铅笔涂黑。注意试题题号与答题卡编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第二大题,答案应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一)钓鱼岛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图1为“我国部分领土示意图”,图2

为“钓鱼岛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

25°40′

25°41′

1.图1中,表示钓鱼岛位置的是

A.甲

110o

123°

124°

图2

图1

B.乙 C.丙

B.中部低,四周高 D.中部缓,四周陡

D.丁

2.钓鱼岛的地势特征是

A.南部低,北部高 C.南部陡,北部缓

(二)“月有阴晴圆缺……”每天见到月相不尽相同。下图表示黄昏时可见到的不同月相的位置。

3.黄昏时,位于东南方向的月相是

A.① B.② C.③ D.④ A.①

B.②

C.③

D. ④

4.整晚都能见到的月相是

5.两次见到同一月相的时间间隔及其名称分别是

A.27.32日、朔望月 C.29.53日、朔望月

B.27.32日、恒星月 D.29.53日、恒星月

(三)下图为“欧洲某河流入海口附近河道示意图”,图中虚、实线分别表示夏、冬季节的水

面宽度。

6.下列关于该河流及其流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夏季径流量较冬季大 B.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C.冬季有凌汛现象 D.冬季输沙量较夏季大

7.甲、乙、丙、丁四处河岸中,受河流侵蚀作用最显著的是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四)下列两幅图为“世界局部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 8.下列关于图中气候类型的判读,正确的是

A.①地为亚热带湿润气候 B.②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C.③地为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D.④地为热带沙漠气候

9. 关于图中各地气候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地全年气温较高,有明显干湿季 B.②地水热条件充分,雨热同期 C.③地降水分配均匀,全年温和 D.④地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10.下列关于图中各地气候主要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①地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 C.③地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

B.②地全年受低纬信风带的影响 D.④地全年受中纬西风带的影响

(五)下图为中国某一河流干流流经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 ,其中日蒸发总量为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

11.影响该河干流流经地区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 C.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

B.太阳辐射和土层厚度 D.水分条件和太阳辐射

12.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最大的是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建设用地

13.若该区域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湿地减少 C.荒漠化 14.该河最可能是

为什么月有阴晴圆缺

A.塔里木河 B.松花江

C.淮河

D.珠江 D.石漠化

(六)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了探究。下图是学生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

制的“我国东部地区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

15.据图可知

A.纬度越高,无霜期越长 C.纬度越高,初霜出现越早

B.纬度越低,霜期越长 D.纬度越低,终霜出现越迟

23°26′N

40°N

16.不同地区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A.季风强弱 B.纬度高低 C.距海远近 D.地形起伏

17.霜冻多出现在秋冬季节晴朗的夜间和早晨,其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弱

C.大气削弱作用弱

(七)冰岛火山活动频繁。 18.冰岛多火山是因为它处于 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地带 B.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地带 C.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地带 D.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地带 19.冰岛所在的板块交界处常有

A.洋脊

B.海沟

20.冰岛分布最广的岩石可能是

A.花岗岩

B.玄武岩

B.地面辐射弱

D.大气逆辐射弱

冰岛

C.岛弧

D.海岸山脉

C.石灰岩

D.大理岩

(八)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21.甘肃省所属干湿区有

①湿润区 ②半湿润区 ③半干旱区 ④干旱区

A.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甘肃省能源资源丰富,主要有 ①石油 ②水能 ③风能 ④太阳能

A.①② C.②③④

B.②③ D.①②③④

甘肃省地理简图

23.河西走廊是甘肃的主要农业区,其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①地势平坦 ②光照资源丰富 ③降水丰沛 ④有冰雪融水作为灌溉水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24.甘肃地理环境自南向北的变化体现了 ①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 ②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

③农耕区向游牧区过渡 ④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过渡

(九)下图为“某沿海地区甲处海域等温线分布示意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若甲处在纬度30°附近,则该处洋流可能是

A.本格拉寒流 C.东澳大利亚暖流

B.千岛寒流 D.墨西哥湾暖流

D.143°E,32°N

26.若甲处受洋流影响,等温线数值T2>T1,则该处可能在

A.10°W,61°N

B.150°W,4°S

C.157°E,28°S

27.若甲处位于南半球东太平洋海域,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该处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鱼类大量死亡

B.表层水温异常偏低 D.沿岸暴雨频繁

C.东南信风较常年偏弱

篇五:说课简稿

《地球的伙伴—月球》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

《地球的伙伴—月球》是根据《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编写的高中地理教材第一篇《宇宙与地球》中的专题2,内容主要包括有四个方面,分别是月球的概括介绍、月相变化、日食和月食以及月球与潮汐。后三个内容实际上就是与月球有关的典型的天文现象。

2、地位与作用

本专题是高中地理第一篇“宇宙与地球”的组成部分,是按照天体系统等级由大到小展开的,即:宇宙→太阳系→月球→地球。本专题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月球的特殊环境特征及其成因;能运用“月相成因示意”图说出月相变化规律;能通过观测日食和月食录像认识日食、月食的成因、条件及种类;了解潮汐的成因及其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生成问题,讨论、比较与地球不同的环境特征;通过演示月相Flash软件,模拟月相的变化规律;通过观看月食和日食的录像,对比了解两种天文奇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月相实地观察活动中,激发对月球的探究欲望,熏陶审美情趣,养成科学的态度和探究的精神;从身边的事例说起,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学会对终生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日食和月食成因及出现条件探讨;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难点:月相变化成因分析

四、学生情况分析

1、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虽然没有专门的月球方面的知识,但作为常识,在很多学科都涉及过,如诗词和散文中他们的知识和兴趣会带动整个课堂探究的气氛。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习能力和态度都比较差。

五、教学方法

演示法、对比法、多媒体教学法、引导探究式教学法

(一)月球

1、月球的自然环境

①首先观看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登月录像片段,接着让学生阅读2006年提出“美国登月阴谋论”材料,然后提出问题:月球的自然环境到底与地球有何不同?这样从影象材料导入新课,冲击学生的视觉,肯定登月后又对其提出疑义,前后思维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从社会问题出发,体现了二期课改理念。

②学生合作探究讨论月球与地球在自然环境方面的主要差异。

③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并与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2、月球的同步自转和公转

①情境创设:从“阿波罗”号登月录像片段提出问题:在刚才的录像中有一个科学性错误,同学们发现了吗?

②学生合作讨论:在月球上是看不到地球升起和降落→月球的“同步自转”

③教师提出问题:月球的同步自转会给地球上的人看月球造成什么影响?

同时进行“月球同步自转和公转”Flash演示

④同学得出结论:地球上的人永远只能见到月球的正面

(要学生能归纳出“公转、自转同向且同步”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需增加讨论和演示启发。)

(二)月相

①选择四组学生在前一个星期内月相观察记录(整个过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感觉到其实地理就在生活中,符合二期课改“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程理念)

②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月有阴晴圆缺”?

③教师演示月相Flash动画,并在演示过程中进行三大问题的讲解(问题一:为什么会产生月相;问题二:月相如何周期性变化;问题三:为什么上弦月亮面朝西,下弦月亮面朝东)。在问题二的解决上进行学生参与,教师以新月为例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它月相的情况。(从静态到动态有助于学生强化日、地、月位置和月相的关系,利于学生对月相成因的分析)

④学生在老师的分析讲解下,自行完成表格填写。(学生完成表格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⑤Flash动画演示月相周期与公转周期的不同

⑥让学生理解朔望月和恒星月的不同

⑦用诗句进行月相练习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在有关月相文学作品的分析活动中,初步形成文理相融的学习观,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三)日食与月食

该内容如果要全面了解,知识点较多,设计到物理学科的知识如影子里的本影、伪本影等。对于本校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所以讲解只是在较浅的层面上

① 播放日食、月食录像

(观看难得一见的天文奇观,冲击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自己的身边)

② Flash演示日食、月食,理解其形成的过程(达到感官认知与抽象思维的结合)

③ 学生完成表格(通过对比,更容易本校学生的掌握)

④ 教师归纳总结,并解释日食与月食发生的条件

⑤ 展示未来几年可见天象的时间表(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月球与潮汐

①观看钱塘江大潮录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探讨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③Flash演示大潮与小潮

④教师提出问题:从演示动画中又可看出哪些现象和规律?

⑤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完成大潮、小潮的对比表格

⑥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潮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美国登月阴谋论”材料

2006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载了俄罗斯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戈尔多夫发表的题为《本世纪最大的伪造》的文章,对美国31年前拍摄的登月照片提出质疑。据美国一家权威的社会调查机构统计,竟有10%(约2500万)的美国人认为:所谓阿波罗登月,是美国宇航局制造的一个大骗局。奇怪的是,迄今为止未看到美国官方对此有任何正式反应。现年69岁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依然健在,为何不让他出来澄清事实?是美国对此根本不屑一顾,还是确有难言之隐?各国新闻媒体颇有要对此进行一番调查采访的势头。

由来

按照被普遍接受的观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航天竞赛中处于劣势的美国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重振昔日科技和军事领先的雄风。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式宣布,美国要在60年代末实现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标。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接着他用特制的70毫米照相机拍摄了奥尔德林降落月球的情形。他们在登月舱附近插上了一面美国国旗,为了使星条旗在无风的月面看上去也像迎风招展,他们通过一根弹簧状金属丝的作用,使它舒展开来。接着,宇航员们装起了一台“测震仪”、一台“激光反射器”……在月面上他们共停留21小时18分钟,采回22公斤月球土壤和岩石标本。7月25日清晨,“阿波罗11号”指令舱载着三名航天英雄平安溅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人类首次登月宣告圆满结束。

质疑

但时隔30多年,戈尔多夫却公开发表文章对美国拍摄的登月照片表示怀疑。他认为,所谓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拍摄的所有照片和摄像记录,都是在好莱坞摄影棚中制造的。他强调,他是在进行了认真的科学分析和认证后作出这一结论的。其主要理由如下:

1.没有任何一幅影像画面能在太空背景中见到星星;

2.图像上物品留下影子的朝向是多方向的,而太阳光照射物品所形成的阴影应是一个方向的;

3.摄影记录中那面插在月球上的星条旗在迎风飘扬,而月球上根本不可能有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

4.从摄影记录片中看到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行走犹如在地面行走一样,实际上月球上的重力要比地球上的重力小得多,因而人在月球上每迈一步就相当于人在地面上跨跃了5至6米长;

5.登月仪器在“月球表面移动”时,从轮子底下弹出的小石块的落地速度也同地球发生同一现象的速度一样,而在月球上这种速度应该比在地球上快6倍。

戈尔多夫表示,他质疑30多年前美国宇航员“拍摄”的登月照片和摄像记录,并不是否定当年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壮举。他认为,美国宇航员当时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因技术原因未能踏上月球。由于当时美国急于向全世界表功,因而伪造了多幅登月照片和一部摄影记录片,蒙蔽和欺骗了世人几十年。他说,美国著名工程师拉尔夫·勒内、英国科学家戴维·佩里和马里·贝尔特都对他的这一质疑表示赞同。

无独有偶,自称参与了阿波罗计划工作的比尔·凯恩教授曾写了一本名为《我们从未登上月球》的书,书中对阿波罗登月计划也列举了一些疑点,甚至认为:载有宇航员的火箭确实发射了,但目标不是月球,而是人迹罕至的南极,在那里指令舱弹出火箭,并被军用飞机回收。随后宇航员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内表演登月过程,最后进入指令舱,并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个所谓的登月过程。

“阿波罗登月计划”是否是一场骗局的问题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以著名物理学教授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人士肯定“骗局论”,他们认为阿波罗登月造假的依据有:

1.阿波罗登月照片纯属伪造

根据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资料计算,当时太阳光与月面间的入射角只有6-7度左右,但那张插上月球的星条旗的照片显示,阳光入射角大约近30度。照片中出现的阴影夹角应该在“跨出第一步”后46小时才可能得到。

2.阿波罗登月录像带在地球上摄制

通过录像分析,宇航员在月面的跳跃动作、高度与地面近似,而不符合月面行走特征。

3.月面根本没有安装激光反射器

根据美国某天文台的数据可以计算得知,现在在地球上用激光接收器收到的反射光束强度只是反射器反射强度的1/200。其实,这个光束是由月亮本身反射的。也就是说,月球上根本没有什么激光反射器。

4.阿波罗计划进展速度可疑

美国直到1967年1月才研制出第一个“土星五号”,1月27日做首次发射试验,不幸失火导致三名宇航员被熏死。随后登月舱重新设计,硬件研制推迟18个月,怎么可能到1969年7月就一次登月成功呢?

5.对土星五号火箭和登月舱的质疑

现代航天飞机只能把20吨载荷送上低轨,而当年的土星五号却能轻而易举地把100吨以上载荷送上地球轨道,将几十吨物体推出地球重力圈,为什么后来却弃而不用,据说连图纸都没有保存下来?

6.温度对摄影器材的影响

月面白天可达到121°C,据图片看,相机是露在宇航服外而没有采用保温措施的。胶卷在66°C就会受热卷曲失效,怎么拍得了照片?

这些人士认为,对以上这一切美国政府一直没个交代,而知情者由于担心生活和安全受到影响,甚至可能直接遭到了胁迫,至今对此沉默不言。但相信不久的将来,诞生于美苏太空竞赛年代的“登月骗局”定会水落石出。

反驳

不过,也有许多人认为“阿波罗”登月计划不可能造假:

首先因为该计划当时是在全球实况转播的,近亿人亲眼看到。另外,宇航员还从月球带回了一些实物,如岩石。

其次,美国政府不会拿信誉开玩笑。如果是一次骗局,他们根本不需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实况转播,而只需事后发表一些照片即可。否则万一有个闪失,美国政府要承担很大后果,甚至会名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