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致富不忘村里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3:24:34 初中作文
致富不忘村里人初中作文

篇一:致富不忘家乡人

致富路上排头雁

----记张北县大河乡大河村农民白万雨

发展劳务经济,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成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稳固脱贫的一条必由之路。

在“三年大变样”期间,县委县政府以打造“实力、活力、魅力新张北”为目标,把农村劳务输出纳入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统筹思考,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来抓,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坚持“先培训,后输送”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定向培训;坚持对劳务输出人员跟踪服务,保障民工合法权益,巩固劳动力输出成果;坚持加强对民工的引导和管理,树立我县外出民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全县涌现出了一大批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的劳务输出带头人,大河乡大河村村民白万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大河村,只要提起白万雨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从1996年开始外出打工,经过十多年的拼搏,他已经成为大河乡远近闻名的劳务输出带头人。

白万雨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他也没有忘记家乡父老对他的帮助,在全县“三年大变样”的建设浪潮中,他毅然放弃了辽宁的一项工程任务,带着他自己的施工队回到了家乡,不计损失,不计辛苦,投身到家乡的建设当中。

对此,白万雨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他经常跟人说一句话“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福”,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他的施工队伍是清一色的农民出身,这些人就是他辛辛苦苦从家乡带出来的致富火种。

致富不忘村里人

当人们问其他为什么要放弃别处优厚的待遇,重新回到故乡的时候,他这样说“我是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一棵草,即便是开了花,结了果,我的根还是在这片土地上”

白万雨出生在大河乡大河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家庭,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农村人结婚早,白万雨23岁就经媒人介绍与外村的一个姑娘结婚,婚后他们生有一男一女,过了几年“男耕女织,与世无争”的生活,父母亲也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时光如箭,没想到一晃就是十年。两位老人已年近七旬,儿子已经9岁,上小学二年级了,女儿也5岁了,地里老人是一把活也帮不上了,里里外外都要靠他和妻子照应。家里的开支一天比一天大,经济状况已经捉襟见肘了。仅靠地里的收入,辛苦不说,连维持正常一家6口的生计都存在问题。就在他一踌莫展,忧心重重,为全家今后的出路苦思冥想时,他的一个远方表兄的突然来访,给他送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表兄看到他失魂落魄的样子,就向他说起了在北京、天津等地“打工”的经历。听说“打工”能赚钱,而且比种地强,只有力气,能下苦,这儿的人都能干,他心动了,他决定去“打工”,出去创一创,见见世面。说服家人之后,他东借西凑,凑足了去北京的路费,96年3月的一天,在老人、妻子和朋友的千叮咛,万嘱咐声中,他终于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班车,开始了他长期的“打工”生涯。

初次“打工”人生地不熟,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刚到北京,他找不到工作,没地方住,因为怕花钱,一连几天他都露宿街头,车站、码头是他的常去处,饿了就啃两口家乡的馒头,渴了就喝几口冷水。好不容易,他进了了家建筑公司,当起了搬运工,虽然比较累,但也算找到了一份工作,有了去处,一天下来还能挣二三拾元,算起来比家里可强多了,两三个月下来,他省吃俭用,足足攒了三千元,他一分不留的全部寄回了家里,收到他的第一份汇款,家里“炸开了锅”,无不欢呼雀跃,和过年一样欢乐。写信成了他工作以外的工作,每月他都要向家里写信,问问家里的情况,父母的身体,妻子的辛苦和孩子的学习,字字句句无不寄托着他对家乡、妻子、儿女的思念。建筑工地的活很快就结束了,他又先后进家俱店、自行车厂、板厂等许多活他都干过,总算挣了不少钱。第一年“打工”,分外想家,春节来临,随着大批的返乡人潮,他返回了阔别一年的家乡,与家人团聚。见到他的归来,一家人无不喜出望外。他用“打工”挣来的钱,还清了所有的外债,当年还给家里添臵了电视机、VCD、新式家俱等,村里人无不羡慕,纷纷问他的发家致富经,他无不感慨和自豪的说“是打工让我走出了贫困”。

在北京呆了几年之后,白万雨的手中也算是有了一点积蓄,但是他并不满足,随着时间的推移,白万雨越来越感受到“凭力气,富在眼前;靠技术,富得长远。”在他的一个小记事本的首页,写着一句他自己的人生格言“一个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一个不想当老板的打工仔就永远是个打工仔!”。1996年至1999年的三年时间,他先后到西安、北京等地建筑队一边打工,一边细心的学习建筑基础工程实地操作技术、建筑的

预算和管理,三年的潜心学习,使他掌握了建筑施工技术,学会了建筑工程的预算和管理以及房屋装修等技术。成了当地建筑行业中一个名符其实的“多面手”。

几年后,白万雨依托政府的帮助,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毅然成立了独立的施工队伍,远走东北,在那里他靠着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建筑工人,也是在那个时候,他开始将家乡的青年劳力带到自己的身边,手把手地将自己一点一滴琢磨出来的东西传授给大家。

几年的时间过去了,白万雨从家乡带出来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替大家争取到更好的待遇,白万雨在和大家商议过之后成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施工队伍,靠着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任劳任怨的吃苦精神,他们这一支施工队伍很快就在辽宁站稳了脚步,而且深得雇主单位的好评。

吴万顺是他儿时的伙伴,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外出打工不方便,2002年,吴万顺找到白万雨要求在他那里干活,白万雨二话没说,手把手的教他瓦工技术和钢筋工技术,两年间,吴万顺成了他工队里的技术骨干,仅2006年,吴万顺在他那里结算当年工资3万多元。

白万雨是从一个打工仔走出来的“老板”,他深知打工的艰辛和不易。在他施工团队中,他从不克扣工人的工资,即使资金再困难,也要在年终时一文不少的结清工人的工钱,几年中他先后付给工人工资近百万元。

白强是他本家兄弟,也是当地最困难的一个贫困户,老婆患有重病,2003年不幸病故,本就生活困难的白强为妻子的治病和丧葬欠下了1万多元的债务,2005年白强经人介绍欲重新组合一个新的家庭,当时女方的条

件是白强必须得有一套住房,当白万雨得知这一情况后,二话不说将自己新建的一套房子无偿的送给了白强,成就了白强重新组合家庭的愿望。

在施工过程中,白万雨认识到农民工光靠出蛮力是挣不了大钱的,必须有一技之长,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因此,他注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选拔和培养,把那些年轻、有文化的农民工组织起来,利用雨天、早晚休息时间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专业知识。

同村的庞志就是和他一起外出务工的农民,刚开始就是一名小工,什么技术也不会,只能出苦力,人虽踏实肯干,但就是挣不了钱。白万雨就让他给自己当徒弟,手把手地传授砌砖抹灰技术,在他言传身教下,庞志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技术工。多年来,经白万雨培养的技术人员达20多人,这些人有的成为建筑工地上的骨干,活跃在土乡的建筑市场,有的则当上了包工头,带领乡亲们“闯外地”挣票子。

白万雨经常对带出去的人说,要想在建筑市场站稳脚、扎下根、揽到活,就得从工程质量入手,我们宁可一天少挣些钱,也要把工程质量抓好,这是生存下去的第一要素,没有信誉就没有发展前途,诚信是金。

一次,他在检查中发现一处工程施工方法不科学,但工人们已经用了3天时间,他果断地下令员工拆卸掉问题工程,又利用几天时间方使工程质量达标。从那以后,他的工程再也没有发生过质量问题。白万雨的工程队让建筑老板们放心,才敢将大工程交给他施工。所以,这几年,他带出去的农民工越来越多。每年达到100多人,不但有本乡的,而且邻近乡镇的农民工兄弟慕名而来加人到他的施工队伍中来。

篇二:致富不忘家乡人

致富不忘家乡人

——广厚乡一村顺兴米业总经理 程顺兴

“人的一生就是在坎坷中奋进,有了目标就要努力去实现。”这句话是程顺兴淡定的处事原则,也是他勾勒人生成功坐标的秘笈。 程顺兴出生在龙江县广厚乡一村,自小家境贫寒,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好强的他怀揣着满腔的热血,毅然选择了远赴福州打工。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什么苦都吃过,什么活都干过,最后,他还是看准了大米加工这个行当,坚强不屈的他经过几年的打拼,一点一滴的积累着大米加工的技术和经验,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他把自己打工攒下的“第一桶金”,在福州开起了大米加工的小作坊,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创业。 凭着农家汉子特有的韧性和干劲,他的大米加工厂在福州逐渐有了名气。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时,2008年的金融风暴使大米加工行业开始变的萧条起来,程顺兴的大米加工小作坊,也变的步履维艰。不能就这样看着几年辛苦打拼的事业“萧条”下去,执著的程顺兴当即决定带着技术和资金回到家乡考察大米加工行情。

在返乡农民工情况摸底中广厚乡、村干部了解到他的情况,对他的返乡创业给予了全力支持和帮助。不仅帮助他解决了5000平方米的建厂用地,还帮助解决购买房屋所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得知他办厂资金上有缺口时,乡领导主动找到他,为他办理返乡农民工的认定,并很快贷到一笔无息贷款。经过几个月的努力,2008年的12月,踌躇满志的程顺兴第二次走上了他的创业之路。

经过了几年的打拼使企业逐步壮大,如今顺兴米业成为全县一家比较知名的私营企业,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固定资产1300万元。他由一个普通的农民发展成为了一个企业老板,但是他自己富了不忘众乡亲,不忘在贫困中的孩子们,他常说:“自己文化不高,高中没有毕业,只是因为当时家境困难,家庭人口多,没钱上学,现在我富了,不能忘记那些贫困的孩子,我要回报社会,帮助那些困难的孩子完成学业,帮助那些困难的家庭富裕起来”。他说到做到,几年来人不断的到学校去了解情况,发现哪个学生有困难,他豪不犹豫的慷慨解囊,给予资助,他认为关心下一代,不单是学校的事,也不光是政府的事,社会家庭都有责任,每个人都有责任。只有社会家庭都负起责任,才能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几年来他资助的学生有十几名,如在宁波诺丁汉大学上学的学生刘美贤,家境比较困难,上大学的学费解决不了,他主动为刘美贤承担了每年5万元的学费,并许诺直到她大学四年学习期满。

有困难他就帮助,这已是他的习惯,今年春天鲁河的一位妇女得了尿毒症,他知道后,通过县妇联为这位患者捐款2000元。

今年夏天一村新建屯的彭汉财之子彭一丰得了白血病,因家境困难看不起病,他知道后又慷慨解囊为病人捐款2000元。

一村村民宁中明,家庭困难,因儿子是聋哑人就业困难,程顺兴主动让他儿子到自己企业来就业,并给优厚的待遇,解决了他的困难。

程顺兴非常重视科学种田,勤劳致富,他曾几次聘请专家举办科普讲座,到农户家召开座谈会,到田间实地培训等形式,提高农民科

学种田的水平,实行无公害栽种,几年来共组织培训青年农民600多人次,使青年农民掌握科学种田的技术,从种到收,从选种施服到田间管理,比较熟练地掌握全套种田技术,保证了糖分的丰收。

为带动农民致富,提高粮食的质量,打造绿色食品,在自己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主动给农户每亩地投入了3公斤,价值24元的由齐齐哈尔长青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生物有机肥,共购进20吨,每吨9000元,共计18万元,无偿地提供给农户。今年还购进了麦饭石多元双效生态肥料20吨,每吨2300元,按每亩地20公斤无偿给农户。通过这些投入使水稻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粮食的品质也有很大的提升,增加了收入,也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

另外通过创办水稻种植合作社,带领农户发展种植有机水稻,使水稻的收入毎亩多收入人民币100元,每户农民可多收入5-6千元。为水稻种植闯出了一条路,为一村的经济发展做了一定的贡献。

现在顺兴米业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县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他的宗旨是围绕为民服务、促粮增收、发展经济共同致富。企业的发展不光能促进农业和发展,同时还能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年可转移富余劳动力50多人,人均可增加收入1万多元。

看着自己的“顺兴米业”红红火火,这位朴实憨厚的农家汉子动容的说:“政府对我的帮助我铭记于心,乡亲们的支持我很感谢,我相信还有比赚钱更有意义的事,就是努力回报自己的父老乡亲,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篇三:致富不忘家乡事迹材料

果园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简 报

第14期

果园乡“双联”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4月6日

致富不忘家乡 共建和谐果园

——记甘肃广源集团董事长于生成典型事迹

甘肃广源集团董事长于生成,现年49岁,系果园乡中所沟村人,现任酒泉市工商联副主席、酒泉市政协常委、肃州区人大常委、甘肃广源集团董事长。1980年11月入伍,在兰州军区空军后勤部某工程总队服役,荣立三等功一次,被中国民营经济促进会授予“优秀民营企业创业家”、被甘肃省政府授予“捐资助学、造福桑梓”先进个人、“甘肃省十佳复退军人”、“甘肃省返乡创业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1983年10月退伍返乡后,他始终保持敢闯敢干、顽强拼搏的军人作风,经过20多年打拼,从当初一个几十人的小工程队,发展成了今天一个拥有4个公司,总资产近亿元,相关产业从业人员600多人,产业涉及啤酒原料种植、加工、房地产开发、小额贷款担保的企业集团。在全省相继开展“双联”行动之时,于生成主动与果园乡党委联系,积极加入到先锋帮扶活动的行列,为家乡人民办实事,做好事。

一、立足“潮头”,开辟创业道路

告别3年军旅生涯,于生成退伍后,回到了家乡酒泉市肃州区果园乡中所沟村,不久就被确定乡镇派出所公安干警录用对象。但面对艰苦度日的乡亲们,作为受部队培养多年的退伍军人,他的心情十分沉重,总在想应该为家庭也为家乡做点什么。永不服输的他看着家中贫困的境况,看着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仅靠种植几亩地,一年下来收入没有几个。他便暗暗思索,下定决心,决定要借改革开放的春风闯出一条新的致富路。于生成谢绝了别人求之不得的公安干警工作,毅然背起背包来到酒泉城里的建筑队,默默地从一名钢筋工干起,凭借在部队掌握的过硬技术,很快在工程队暂露头角,从一名普通技术工人到施工员、会计、工长,再到组建自己的建筑队。没有设备到处借,没有资金到处筹,没有业务四处跑,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开始了他艰辛的创业历程。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由于他办事豪爽,讲信誉,建筑队的业务也一天天壮大起来,由当初的一支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建筑队发展到现在拥有4家子公司,职工300 多人,净资产达到1亿元的大集团,有力的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企业分别被酒泉市、肃州区两级政府授予“纳税骨干企业”、“纳税大户”等荣誉称号。

二、特色产业,造福家乡父老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对于农村出生,经过绿色军营熔炼的于生成来说,自己富了,可他时刻也没有忘记养育自己的家乡父老,看着公司业务一天天不断扩大,产值一年一个台阶,在欣喜之余,他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帮助农民群众拓宽增收致富渠道,让更多的农民走上致富大道。虽然每年他都尽可能的吸纳一些农民群众到公司务工,向同行介绍农民工,但他还是觉得杯水车薪。经过再三考虑,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自己的一些产业,转移投资方向,产业目标逐步向农村和农业方向转变,产业链条不断向农副产品种植、加工延伸,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经过深入农村调研,2007年组建成立了酒泉广源制麦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000

多万元,建成年产3万多吨麦芽生产线,当年生产啤酒麦芽8000多吨,实现生产产值3200 多万元,使6000多亩土地增产,亩均增收300多元,带动农户1万多户。看着农民增收后的笑脸,于生成再次坚定了向农业产业进军的信念,逐步形成以啤酒原料种植加工、房地产开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为主的新型企业集团,走出一条“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公司+基地”的产业发展之路。为了进一步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把“致富车间”真正建在农民家门口。

三、捐资助学,造福桑梓

自己产业做大了,可社会上还有许多事业需要大家携手来解决,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为果园乡中所沟小学捐款5万元,并赞助该小学1万元用于取暖用煤和贫困失学儿童;当他得知肃州区果园中学基础设施陈旧,教学设施紧缺的情况后,捐款3万多元,极大的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原省委书记陆浩同志亲笔为他题词“捐资助学、造福桑梓”,企业也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捐资助学先进单位”。

四、联村联户,助推家乡经济

在全省上下全力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之时,作为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代表,于生成又伸出援助之手,主动和果园乡联系,结成帮扶对子,续写牵手联心的华美篇章。全力支持高闸沟村、小坝沟村整村推进钢架大棚建设、小坝沟村高标准养殖小区建设以及中所沟村300亩网室制种小区建设。同时,广源集团的13名党员还与中所沟村的50户网室制种户结成帮扶对子,重点扶持网室制种产业发展。同时,还给这三个村,每村提供5万元水泥,用于设施农业、养殖园区建设。切切实实从实处着手,解决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增收致富过程中遇到的最实际最困难的问题,在农户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与家乡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真正意义上达到了联村抓产业,联户促增收的目的,充分发挥了先富带后富,共建小康社会的示范带头作用,有效推进了果园经济发展。

篇四: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赵安荣

赵安荣,女,1966年4月出生,共产党员,柞水县丰北河镇丰河村农民。务农之余,1984年高中毕业后曾任该村小学民办教师等,2006年9月,担任丰河村文书。曾获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全县“三八”红旗手、全县“五好家庭”等荣誉。

一名朴实的农村妇女,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

输的创业精神。通过她不懈的努力,她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当地实际,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带头发展白皮松苗圃种植,并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她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新型农民。

一、白皮松苗圃种植,示范带头大家乐

在党的致富政策的鼓舞下,赵安荣带头在自家承包地

的地上进行了白皮松苗圃种植,为了很好的掌握这一新型种植技术,她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白皮松苗圃种植技术培训,并专门购买有关白皮松苗圃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的白皮松苗圃种植终于取得了成功,亩产增值达20%以上。看到这种情况,周围的乡亲们有点眼热了。在她的鼓励和带动下,几户村民也以同样的方法种植了白皮

松。虽然方法相同,但是其她村民由于种植的经验不足,栽植之后在管理上任然存在不足。赵安荣一方面不断摸索,一方面多方查阅、购买白皮松种植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并对其他几户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经过这几年时间的精心管理,他们的白皮松苗圃种植得到了成效。通过几年的管理实践,他掌握了白皮松苗圃种植技术,成为了一名白皮松苗圃种植能手。与她同时栽植的几户群众收入也一直相当可观,曾强了他们的信心。由此便调动了周围群众进行白皮松苗圃种植积极性,全社进行了50亩的种植示范点,全村白皮松苗圃种植面积一下子达到100亩以上。

二、创新思路,买车搞运输

白皮松苗圃种植取得了成功,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砸人认识到,光靠种地是很难真正发家致富的,要做好致富的“领头雁”,就必须另谋出路。经过详细的调查,她发现,当地的运输业,都是由外地的商人在搞,一条商机在她的脑海中闪现,于是她决定在当地搞运输。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被他的这种大胆的想法吓了一大跳,村里这么多人,都是老老实实种地,不也过的好好的,拿全家人辛辛苦苦从地里刨出来的几万元钱去跑没有一点把握的运输,万一赔了怎么办?实无必要抓注一掷再冒风险。无奈何赵安荣吃了秤砣铁了心,开弓难有回头箭,始终没有“商量”的余地。好在这次抉择没有辜负她的一番苦心,

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不仅获得了高额利润,更为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

三、共同富裕,不忘帮富“穷亲戚”

在搞好白皮松苗圃种植,发展好运输业的同时,她没有忘记村上的贫困户,时时关心这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赵安荣不知为别人花了多少钱:有的贫困乡亲盖房子缺钱,她“赞助”2000元;村里哪个有病无钱医治,她就主动送去医药费……,赵安荣夫妇义务赡养的6名孤寡老人,都得以颐养天年。她资助的4名贫困学生,其中2人已大学毕业;村里的贫困人,也渐渐脱离了生活的窘境。咱是党员,就该切实为乡亲们做点事。

赵安荣搞运输赢得了丰厚的利润,虽然让村里人看的

眼热,但谁也没有勇气去试一试。为此,古道热肠的李**亲自登门劝说,向他们传授经验,并把自己的货运信息提供给他们。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劝说下,丰河村村民石学军、祁小林和他一起搞起来运输。

每当提起赵安荣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她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聪明的人从不等待机会,而是主动地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只有踩在机会的肩膀上,才会取得更高的成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抢抓机遇,不放弃、不气馁,勤奋刻苦,踏实知足,用双手和

智慧创造人生价值。

篇五:艰难的创业之路

艰难的创业之路

——访王屋乡诚信养殖园经理 苗婷婷

愚公村是王屋乡的一个行政村,三面环山,约有一百多户的人家,相传这里便是?愚公?的故乡。多年来,这里的人们以?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不断地奋斗着,但因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依然不能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还难混个肚儿圆?的现实生活。可2005年以来,这片土地却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毕业返乡 立志创业

2002年,18岁的山村姑娘苗婷婷以优异的成绩从济源市第一职业高中毕业了。原本她可以顺利地考上对口大学,但因家庭贫穷,她放弃了。6月15日这天,婷婷从班主任那儿领回毕业证,肩背着一大包养殖类专业书籍和资料,就匆匆地向家乡——王屋乡愚公村奔去。想起家乡贫穷的面貌和父母供自己三年来上学的艰难,她暗暗下决心:三年职高绝不能白上,一定要把所学知识变成财富,用知识改变家乡面貌;更想起与自己同命运的几位同班同学话别时的青春约定,蕴藏在心底多时的那个?大计划?几乎在心中装不下了。眼前的天分外高,山也格外青,地也更加阔……

?我要办一个家庭养殖场!?苗婷婷一进家门就迫不急待地宣布,仿佛那个养殖场就矗立在眼前,她期待着家人惊喜的目光,想象着邻居们

- 1 -

羡慕的眼神。父亲没有听她说完,扭头回到了屋里;母亲搭讪着,心痛地说:?养殖场可不是一口气吹来的,家里哪还有什么钱呢??邻居们听说了此事,有的啧啧称赞,连连点点头,但更多的人说:?刚毕业的黄毛丫头就想办养殖场,有这事吗???十七八岁的姑娘家,整天钻在养殖场里和畜禽打交道,以后还嫁得出去吗?……?

婷婷哭了。她想不到美丽的憧憬换来的是这般冷嘲热讽!她不断地问自己:我不就是自己想干点事情吗?钱!这三年来供自己上学,家里的确用尽了所有的积蓄,但我可以慢慢来吗!走滚动发展的道路,当年的愚公挖山,不是从一箩筐一箩筐开始的吗?

婷婷哭够了,她便开始和父母仔细商量起她的?创业计划?,论证事情的可行性,父母终于在半信半疑中默认了闺女的这一举动。

无疑,每个人年轻时都有各种各样的瑰丽梦想,其区别在于一些人能够调动才智,付出心血,按计划地付诸实践,而更多人因为种种原因与之擦肩而过,一辈子在梦想之中,而婷婷无疑是属于前者了。

初战告捷,来之不易

?钱?是创业的基石,是发展壮大的血液。父母为她变卖了几件象样的家具,共筹集来500元的资金;婷婷从几家亲属那里借来了500元的钱,而后又去农村信用社贷款,但有关领导对她不信任,认为一个18岁的姑娘能搞出什么名堂!怕她养亏了,还不起这些钱,只贷给她500元钱。至于场地,设备更是无处可借用。

- 2 -

深夜,婷婷怀揣着这仅有的1500元钱,就象抱了个小兔子一样,心情难以平静。怎样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钱呢?她根据自己所学的养殖知识,进行了认真地分析,认为养肉鸡生产周期短,见效快,但肉雏价格高。那自己不是可以土法孵化吗!

第二天,婷婷就汗一把、泥一把地帮助父亲,在自家的空房中建起了大土炕,而后又亲自从山坡上砍来了柴火,从市种蛋场买来了500个种蛋和必需用品,便开始了自己的孵化工作。

温度的控制是孵化成功的最关键一步,但山里的日夜温差太大,就必需不时地增减柴火,不断地翻蛋、晾蛋、洒水。婷婷就和父母商量每天替她值几个小时的班,剩余的时间全由自己来坚守岗位。一天夜里,实在困倦的她稍稍打了一个盹,醒来后发现温度计超过标准,她即刻伸手到炕口中抽柴火,并随即往炕上轻轻地洒水。当完全控制了温度后,婷婷才感到早已烧破的两手一阵阵地发疼,头发也烧了一大截,脸也被熏得发黑。当母亲看到这一切时,心疼地掉下了一串串的泪珠,不知该说什么的好。

经过了20天的精心劳作,种蛋开始出雏了。婷婷日夜守侯在土炕前,眼看着一只只探头的小生命,她脸上才露出丝丝欣慰的笑容,心里升起点点收获的喜悦,因为这仅仅是她开始的第一小步啊!尽管由于孵化条件的限制,这次仅孵出400余只雏鸡,但是以当时市场鸡苗价格计算,也为自己节省了近400元的开支。这对她来说,确是一个不小的成功啊!婷婷的父母整日的愁容也渐渐舒展开了;当初有疑虑有偏见的邻居也改变了原有的态度,都夸婷婷是一个能干的姑娘。

- 3 -

婷婷把这400只小生命看作是自己的生命,精心地呵护着,关爱着。没有育雏房,她就把自己的卧室腾出来作保育室,自己和母亲挤在一张床上。她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整日整夜和小鸡待在一起,精心地护养它们,按时喂水、喂料,又用几个大灯泡调节着温度。因为没有别的设备加温,婷婷恨不能把每个鸡揣在胸前,含在嘴里。

是的,几百只小鸡在别人虽不起眼,却是婷婷创业路上举足轻重的第一步!又经过50多天的养育,婷婷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终于以390只的肉鸡出栏,且获利800元,收获了自己艰难的第一桶金。从此,不但村里人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她的看法,而且有关领导也开始信任和支持她了。

扩展规模,争创效益

苗婷婷知道只有大规模,才有大效益;只有大效益,才能带领全村致富。于是,一个扩大生产规模的计划在心中产生了。

首先,她回到了母校济源市第一职业高中,向自己的班主任、校长说明了情况。学校不但借给她2000元,还主动联系市农牧局畜禽办,无偿援助扶持金2000元;同时,村委会也将四间空着的仓库房低价租给了她。但资金还是欠缺不少,婷婷便联系到昔日曾有志于养殖业的几位同学,以各家的房产抵押贷了2万元的钱。

钱是有了些,但每分每厘都是沉甸甸的。婷婷便找一大堆资料,从建舍、饲料、防疫种苗、药品、鸡种及其它必须设施一一精打细算,合理安排。最后,她在村原有仓库的地方上盖了几间鸡舍,从市孵化场买

- 4 -

来了优良的肉蛋鸡种各3000只,在父母的帮助下,开始了她?大计划?的实施。

为了便于观察和管理鸡群,婷婷干脆搬进了鸡舍。一天夜里,竞有一条蛇爬进来,把她吓得半死,机械地拿大扫帚把蛇扫了出去,而后她久久地傻靠在鸡舍墙上,浑身无力,半天回不过神来。当他父亲来接班时,她才哇哇地哭起来……

2003年,苗婷婷经过核算纯利润达3万余元。事业总算有了进一步的成功,但还没有等她真正地喘一口气,一场较大规模的鸡马立克氏病爆发,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2004年鸡群遇上了传染性肾炎,死亡率达20%左右;再加上全球禽流感爆发的报道影响,她这一年直接损失近万余元。

面对着接二连三的打击,苗婷婷陷入了深思之中,没有了眼泪。她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各项管理措施,特别是消毒、防疫方面的失误,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技术已满足不了当前的养殖现状的需求,必需用新的技术武装自己了。此后,婷婷挤出时间参加了农业函授大学的禽业班和各种与禽类养殖有关的培训班;多次跑省城,向河南农业大学的畜禽专家请教。每次回来,她都背着满满一包的技术资料,行走60多里的山路,到家后腿脚都要肿上几天。但她顾不上这些,就迅速参与了鸡场的工作。

就这样,通过在书本中学,在实践中学,学用结合,她很快掌握了科学化、系统化的规模养殖技术。于2005年末,由于她管理科学、饲料配制合理、防疫及时恰当,又不断更新肉、蛋鸡品种和扩大生产,她获

- 5 -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