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蒙古雕塑艺术图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24:38 字数作文
蒙古雕塑艺术图片字数作文

篇一:蒙古族艺术

蒙古族艺术

建筑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15]蒙古包在《史记》、《汉书》等汉语典籍中,被称作“毡帐”或“穹庐”。在蒙文典籍里被称为“斡鲁格台格儿”,意为无窗的房子,现代蒙古语则称“奔布格格日”或“蒙古勒格日”,意为圆形或蒙古人房子。“包”字,出自满语。满语称蒙古人住的这种房子为“蒙古博”,“博”意是“家”的意思,“博”与“包”音近,因此,蒙古包则作为一种译音流传下来。[15]音乐

长调民歌

蒙古牧民在长期游牧劳动中创造了长调民歌形式,用以抒发情感,表现游牧生活。长期流传过程中,长调民歌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包括草原牧歌、赞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等不同歌曲种类。[16]长调民歌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线多作波浪式进行,起伏跌宕,表现出天高地阔的草原自然环境。节奏悠长,腔多词少。陈述性的语言节奏、抒情性的悠长节奏、装饰性的“诺古拉”节奏巧妙组合,构成长调民歌的节奏律动。

好来宝,又作“好力宝”。是一种由一个人或者多人以四胡等乐器自行伴奏,坐着用蒙古族语言进行“说唱”表演的曲艺形式。大约形成于公元十二世纪前后。[17]“好来宝”的蒙古族语意为“连起来唱”或“串起来唱”。唱词为四句一节,押头韵。或四句一押韵,或两句一押韵,也有几十句唱词一韵到底的情形。表演的节目,篇幅可长可短,艺人们往往即兴现场编词演唱。节目内容既可叙事、又可抒情,有赞颂,也有讽刺。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反复等的运用十分普遍。从而使其表演具有风趣幽默,节奏明快,又酣畅淋漓的特点。

20世纪初叶以来,好来宝的表演方式出现多样化,徒口表演的简单形式称为“雅布干”;有乐器伴奏表演的形式,依伴奏乐器的不同,又分成胡琴伴奏的“胡仁好来宝”,和多种乐器伴奏的“乃日勒好来宝”。“雅布干”形式,也因表演者人数的不同而有一个人的单口表演,和两个人的对口表演两种形式。在节目内容上,也形成了叙事、嘲讽和赞颂三种类型。除表现本民族生活的节目如《燕丹公主》、《富饶的查干湖》、《还是当艺人好》等等之外,汉族的历史故事如《王昭君的故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内容也被好来宝艺人进行编演。 汉语意思为“说书”,因采用蒙古语说唱,故又被称作蒙古说书,是蒙古族的一种曲艺形式。蒙古族民间,称只讲故事而无乐器伴奏的乌力格尔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又称“呼瑞乌力格尔”;用朝尔伴奏的乌力格尔,被称为“朝仁乌力格尔”;用四胡伴奏说唱的乌力格尔,则为“胡仁乌力格尔”。朝仁乌力格尔在中国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蒙古族聚居地和蒙古国广泛流传;胡仁乌力格尔在我国辽宁省蒙古贞、吉林省郭尔罗斯和内蒙古科尔沁等地区的农村牧区群众中广泛流传。

在众多乐器中,马头琴最受蒙古人推崇。马头琴是蒙古人独有的传统乐器,具有十分独特的风格。传统马头琴是个长约四尺,以木为杆,顶端雕刻一个马头,下端有一铲形皮鼓,用马尾系成两条弦,再用马尾做成一个弓弦,演奏时它能发出悠扬深沉的声调。马头琴的演奏与其它拉弦乐器有所不同,它的弓弦不是夹在琴弦之间,而是琴弦外拉奏。[19]四胡 胡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类。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浑厚、圆润,擅长演奏抒情性乐曲,并主要为科尔沁民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和好来宝伴奏。它们在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蒙古族四胡代表性曲目有《赶路》、《八音》、《阿斯尔》(以上为大四胡)、《莫德列马》、《弯弯曲曲的葡萄藤》、《荷英花》(以上为小四胡)等。蒙古族四胡文化积淀丰厚,表现力丰富,技艺自成一体,旋律悠扬、古朴,是从事半农半牧生产方式的蒙古族人民杰出的音乐创造,在蒙古族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20]元朝以后,四胡艺术广泛流传,曾一度风靡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华北等汉族聚居地区,对汉族民间说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位于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通辽市是目前四胡艺术最为繁盛的地区。

绘画

代蒙古绘画艺术,是游牧人的岩画,大多是民间画家所为。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劳动的形象。[21]元代蒙古族出现了一批知名画家。如,宫廷画家礼霍孙,曾画过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等祖宗的肖像。玉出汗擅长墨竹画,《风烟翠图》是画中佳作。泰定皇帝之三子小恭太子善书画,曾创作《画鹿图》、《蛱蝶图》等作品。也先帖木儿有《山水壁画》;元惠宗时进士伯颜守仁,能诗善画,绘有《竹石图》等。郝忠怒有《无逸图》等。元代后期的蒙古族画家张彦辅,有《江南秋思图》、《云林图》、《云山图》、《疏竹幽禽图》等。[21]明代时画家有陈喜。清代画家旺钦巴勒,名画有《青山》、《白云》等。著名的山水画家布颜图,画有《潇湘图》,所撰《画学心法回答》,对有关绘画的一些重要问题均作精辟论述。[21]蒙古族的绘画艺术还表现在壁画上。元代墓中,布满彩绘壁画。壁绘有男女主人对坐图,其身后有一男一女侍童,人物形体和装束明显有蒙古族特点;墓壁两侧绘有墓主人的生活图,背景中表现的是塞北自然风光。在蒙古的佛教寺庙中,也有很多壁画。如美岱召、大召、五当召、乌素图召等处,都有大型的壁画。[21]近代的蒙古画家松年(1837—1906),曾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拜名画家如山为师,经名师指授,颇有造诣。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撰有《颐园论画》一书。

文学

学历史悠久,神话传说、英雄史诗和歌谣祝赞等,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氏族社会和奴隶制初期部落民的渔猎畜牧业生产,原始部落之间激烈频繁的征战,以及古代劳动者渴求征服自然力和社会邪恶势力的理想和愿望。像《勇士古那干》、《江格尔》这些古老的英雄史诗,

以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一个历史时代的面貌,对后代蒙古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到元朝建立前后,蒙古族的政治经济得以空前发展,同中原的汉族、国内各少数民族以至欧亚各国加强了经济文化联系,因此,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大大发扬,形成了民族文艺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史传文学名著《蒙古秘史》(旧译《元朝秘史》),优秀民间叙事诗《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孤儿传》,抒情歌谣《母子歌》(即《金宫桦皮书》)、《阿莱钦柏之歌》等的出现,标志着作家文学的兴起和各类民间文学的持续繁荣。

从元末以至整个明代,蒙古封建主从欧亚和中原广大地区相继退回大漠南北。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大为削弱,从此蒙古族文学进入了一个所谓"风雪期"。虽然整个文学的发展过程并未因此而中断,但在蒙古各部和各个聚居区,文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旷日持久的封建割据激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不满和反抗,人民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在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乌巴什洪吉台》和带有浓厚文学色彩的史书《黄金史》当中。在这一时期,传记式长篇英雄史诗《格斯尔传》也经过长期口头流传而形成书面作品。这部优秀作品脱胎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但在蒙古地区世代流传,已充分地蒙古化了,成为一部富有蒙古民族特色的独立之作。清朝统一中国,蒙古族的混战割据局面逐步结束,社会趋于稳定。随着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的恢复,汉族古典文学(主要是诗词和明清小说)和藏族民间文学(如民间故事、格言谚语)对蒙古族文学影响日深。许多汉藏文学作品如《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说唐》和《格萨尔王传》等被改编或再创作,以蒙古说书和故事的形式广为传播,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人民的命运相联系,富于强烈的时代精神。歌颂起义英雄的民间叙事诗《嘎达梅林》,以及内蒙东部沦陷区流行的抗日反满民歌《国兵歌》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诗人纳·赛音朝克图、巴·布林贝赫,小说家玛拉沁夫、阿·敖德斯尔、安柯钦夫(漠南)、扎拉嘎胡,剧作家朝克图纳仁、云照光等都写出了不少有影响的作品。继他们之后,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一批文学新人在题材、风格和文学观念上锐意创新,已经在文学的各个领域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此外,蒙古族民间文学、古典文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绩。史诗《格斯尔》、《江格尔》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版本或新篇章,著名民间艺人琶杰演唱的长诗《英雄格斯尔可汗》得到了记录整理。古典名著《蒙古秘史》、《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等经过校勘考订,先后出版。这些作品被译成汉文以后,在中国各民族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舞蹈

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

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这些舞蹈作为独立的形式,大都失传,但在萨满舞中仍有反映。

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牧民们在生活中创造了大量的音乐舞蹈,比如“挤奶舞”、“筷子舞”、“盅碗舞”,其中最著名的是“安代舞”。

篇二:运用雕塑语言解读布里亚特蒙古人的精神内涵

运用雕塑语言解读布里亚特蒙古人的精神内涵

作者:刘水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3期

[摘要]通过在雕塑创作中的体会,探询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奥秘,展现草原文化新的精神内涵。在对布里亚特蒙古族的艺术创作中解读我国草原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布里亚特人 雕塑语言 艺术形象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092-01

蒙古族作为草原文化的代表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在蒙古部落中有一朵绚丽的奇葩,那就是布里亚特蒙古族。探究思路是在回溯前辈学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雕塑创作角度切入,在历史的框架下和游牧民族文化的背景中进行考察梳理。通过在雕塑创作中的体会,探询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奥秘,展现草原文化新的精神内涵。

一、关于布里亚特蒙古人的相关情况

布里亚特人是蒙古族独特的一支,13~14世纪时,他们又吸收了一些北方蒙古部落的成分。17世纪,由贝加尔湖西岸的布拉加特人、埃希里特人、杭戈多尔人与东岸的霍林人等相结合,形成布里亚特部族。19世纪后期,东部地区的布里亚特人主要从事游牧业,饲养绵羊、马和骆驼;西部的多为半游牧民,兼种少量大麦和黍子,并从事狩猎和捕鱼。由于较早掌握了炼铁技术,制作铁器是他们的主要手工业。20世纪20年代以来,多由游牧转为定居。传统的住屋是圆锥形的毡制蒙古包,西部地区已转入定居的农民则住壁桁式的木架帐篷。穿着与蒙古族其他分支类似,男女都穿右开襟的竖领长皮袍,束宽腰带,穿翘头毡靴。文化和生活深受俄罗斯人影响。布里亚特蒙古族作为古老游牧文化的遗存与延续,在中国多源一体的民间文化既是相对独立的重要区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北方艺术文化面貌产生影响。同时它也是历史上东西方游牧文化交流融合的文化遗存与见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运用雕塑语言对布里亚特蒙古人的解读

通过对布里亚特蒙古人的历史、生活、环境的了解,本人想运用雕塑的表现形式对其民族的内涵进行解读。本人以前创作的作品是通过金属焊接进行表现的,利用一些废旧铁皮重新进行切割和焊接,进行了几件人物和动物的尝试。金属焊接的制作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具体材料也相对容易寻找,在前期的泥塑小稿创作中也对构图、人物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在其创作中也增加了信心。在具体制作中本人对早期的构图进行更改,在人物、动物和生活用具中进行了分离。从两组雕塑构成进行考虑,一组是一些骆驼进行有序的行走,表现布里亚特蒙古人迁徙的

状态,另一组是人物的组合,表现其坚韧的生活境况。在对铁皮的选择上,早期具有自然弯曲、凸凹变化的形状,利用铁皮上的斑斑锈迹来体现布里亚特蒙古人的历史沧桑感。在工具的选择上利用电焊机、氩弧焊机、切割机相互配合使用。在前期泥塑表现中,对人物的表情特征、服饰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的刻画,过于强调他的造型特点,忽略了大气势及神韵的传达。 在利用金属焊接过程中改变这种表现思维,不拘泥于形象变化,重视神韵的传达。根据材料的特性进行造型上的处理,把非常具象的人物形象提炼出来,进行抽象的概括。运用材料自然的形状表现其人物或者动物的肢体,把现实的形体转化成意象的语言符号。在第一组骆驼群制作中,通过对铁皮自然形状的组合来展现一群骆驼的行走。运用氩弧焊机把不同形状的铁皮焊接到一起,此时要尤为强调骆驼的动态,每一匹骆驼的位置和它们间前后的呼应,要有整体感、运动感、沧桑感。这时候对于每一片材料的选择和运用都要思考,哪一片材料放在哪个位置是最有表现力的,哪些材料单独看起来很有特点,但是放在形体上就并不一定恰当。这个时候的筛选是需要站在整体的高度上的。比如对于骆驼头部的处理,既要有骆驼的基本特征,还要照顾到周围形体的变化。在处理骆驼腿部时也是要强调整个形体的动势,是不是达到了一种向前的运动状态。这时要运用“重意略形”的观念,对于金属材料焊接雕塑把握物体大的形态特征才是关键。在第二组人物组合的制作中体现得比较突出。人物与动物之间有了联系,构图感觉丰富了许多。在这组雕塑中出现了两个人物和一匹骆驼。女性人物骑在骆驼上,男性人物为其牵骆驼的这样一组生活场景。对于每个人物的处理时,要提炼出他们的民族特色来,在其服饰上要概括得精练、生动。这时的材料不但要对自然形状进行选择,也要利用人工切割出一些必要的形状来丰富形体的表现,把一些线利用焊机连接起来,成为面的组合,使之具有自然的秩序感和节奏感。人物的服饰要多利用材料的斑斑锈迹,体现古老民族的传统。这组雕塑的动物处理是要注重它的真实性,以及人物与动物的关系,可以有夸张的手法,但要服务于整体。

三、对于今后布里亚特蒙古人艺术形象创作的展望

通过运用艺术创作的形式对布里亚特蒙古人的研究,使得本人对这一古老民族的历史变迁有了更深度的理解,以及对草原文化的更多了解,深刻地认识到地域文化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我国的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我国每个地方都具有比较强烈的地方文化,无论是生活习惯、历史背景,都使得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发展着。作为艺术工作者,通过自己掌握的艺术技能,表现某种地域文化的内涵,使之呈现到大众的面前。让大众得以从多方面了解这个地域的文化特点。通过本次的研究创作,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成果,在今后的研究与创作中,本人将继续丰富这一创作题材。

篇三:蒙古族用具上的纹样

《蒙古族用具上的纹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掌握描绘方形纹样的基础技法,描绘出精美的方形纹样。(了解)

2.刻苦实践,大胆创新,不断提高图案设计技巧,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接受) 媒体使用

课件:学生圆形纹样的优秀作业,教师范作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一般方形纹样的描绘技法,从中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难点:能描绘出更精美的图案。

一.展示,复习导入。

1.展示上一节课《美丽的圆形纹样》的优秀作业,师生进行点评,激发、鼓舞学生学好方形纹样的信心、兴趣和决心。

2.课件出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方形纹样。

3.师生畅谈交流。

总结:(1)方形纹样一般也是由中心花纹和花边共同组成。

(2)纹样:有方圆结合式,向心式,放射式,旋转式,。同心式等。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简单设计进行归类与综合或者变形。

样式:

(1)(2)(3)(4)(5)

二.范作欣赏。

1.出示教师范作。

2.创作指导提示:修改

(1)根据作业纸的大小,规定一个方形纹样统一的边长画出一个正方形。

(2)选定一个方形纹样的形式,并画出骨架于。

(3)设计一个单元纹样,然后进行变化与复合练习。

教学反思:

图案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适合纹样是人们生活中接触较多的美术绘画题材,常用于生活中家居环境的装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并不陌生,基于生活的经验基础,学习起来是比较容易进入状态的。本节课的内容是很丰富多彩的,靠着内容本身的魅力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我在对本课的设计上,力求层层分明,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会设计的方法。如何设计适合纹样?设计的种类有很多,难度也不一样,我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三个环节循序渐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属于自己的设计方法,做到了重心下移,其中,第三种方法骨格式——即划分区域法,让学生在前两种基础上进行尝试探索,让学生有想象、体验的空间,突出这类设计课的“创意”灵魂所在。

再次,把握学情,联系生活,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点,关注学生能力的阶梯型成长。无论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还是教师的示范作品,我都选取了贴近学生的生活原型作品,课件中选用的图片不但精美,同时还引发学生观察与思考:在以前的学习中,这些美丽的适合纹样已经不经意地渗透到学生的作品中去了,教师选取这样的素材,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易化设计的难度,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容易很多,学得更有兴趣。在课堂中我学习运用一些有亲和力的语言、动作来活跃课堂的气氛,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在我课上,突出美术学科设计类课型的应用价值。由于适合纹样知识点丰富,属于图案类,相对其他的绘画形式较严谨,但针对三年级的学生的双基,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我调整了知识目标,只选用最基本的几种方式,太复杂的知识点(例如对称的形式:向心式、旋转式??)只欣赏,不深入。以课后的效果来看,这样的调整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创作空间,兼顾了各类学生的创作需求。

当然,在课后我也深刻的认识到需要改进的地方:颜色也是适合纹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让学生完成练习时,还应该适当的提醒学生颜色的搭配,以充实作品的色彩感。

孩子们都渴望在学习中拥有一份真情,一份感动,享受学习的快乐。当然,这种快乐不是指哗众取宠涂于表面的说笑,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与孩子们一起探究、体验、创造,让学生深入知识的天地,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从容容的学习、讨论,踏踏实实地探究、交流,对学习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也就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快乐的源泉,这种无形的力量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

篇四:美不胜收的蒙古族图案

美不胜收的蒙古族图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阐述中明确指出美术课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在“基本理念”中进一步阐述:要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中还明确指出了这一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校本教材内容的文化性,并将文化学习与审美教育贯穿教学始终,在注重对学生设计应用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民间传统文化的情感、美化生活的愿望及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以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为基础,组织和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校本教材《蒙古族图案》教学内容。《美术课程标准》中对第三学段设计应用领域提出的学习目标是:“了解一些简单的蒙古族图案创意来源、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本课是在上一课了解吉祥图案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传统蒙古族图案的表现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感悟蒙古族图案丰富的文化内涵,体验我国少数民族吉祥图案的美感,激发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蒙古族图案的由

蒙古雕塑艺术图片

来及演变过程 ,知道坐落在松辽平原上的前郭尔罗斯蒙古自治县

2 了解蒙古族图案的造型特点及表现形式和方法

3 通过以上这些 ,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本地区 本民族的图案艺术 并能欣赏,创造蒙古族图案艺术 ,从而能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的同时 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了解蒙古族图案艺术的发展历史和它在我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情感目标:感受图案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乐趣,能用手中的工具材料创造更多精美蒙古族图案。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体验传统蒙古族图案

难点:如何用吉祥图案的设计方法进行构思、构图。

三 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带有蒙古族图案的绘画作品。蒙古族生活用品 。

(2) 和蒙古族有关的文字资料及图片资料 。

(3) 学生搜集的带有蒙古族图案的生活用品

播放多媒体课件 前郭尔罗斯具有地域特色的蒙古族图案 激发兴趣与合作探索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创设情景,指示课题。

3引导方式 :以提问的方式

引入:(1)在我们生活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日常生活中哪里

可以见到传统的蒙古族图案?

(2) 请你用形象或语言描述所看到的蒙古族图案。

学生争相回答 :

(1) 在哈萨尔路旁边的广场的凉亭上的蒙古族图案

(2) 学校发放的校服,还有蒙古族实验小学的校服的图案

都具有蒙古族特色

(3) 体育场门口的雕塑 就叫做《博客手》

(4)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蒙古族生活用具 《蒙古刀》 教师总结。族劳动人民热爱自己美丽的家乡的一山一水,为了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在设计图案的时候总是吸取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和喜欢的东西 比如在自己的生活用品上设计精美的图案 图案的素材都是来自大草原的花花草这个就很多了。 蒙古族常用的图案有龙、凤、犄纹、卍纹、哈木尔、花卉、卷草、雄狮、虎、马、鹿等等。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与狩猎生涯中创造了精美的民间艺术,其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作为民间艺术重要内容之一的蒙古族图案主要表现在制革工艺、毛织工艺、木制工艺、骨雕工艺、金属工艺、制陶工艺、岩画、剪纸等民间工艺上。这些工艺上的装饰图案内容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

1.几何图案, 由点、线、圆、三角形、四方形或由多角形构成的装饰图, 其典型代表有( 蒙古地区的脚印纹、乌力吉纹、幸运节、交义纹、拧纹等, 这些都象征坚毅、团结、好运, 常见于服装、挂毯、家具、碗碟等的边饰。

2.动物图案, 其名称形象都源自于与游牧生活息息相关“五畜”和围猎的经济文化艺术特征。其代表哈木日纹、犄角纹、角纹、狮子纹、龙纹、鱼纹、鸟纹、蛇纹等象征神力、力量, 常见于剪纸、建筑、服饰、日用品、陶器之上。

3.植物图案, 描摹草原上奇特美丽的植物而形成的图纹。有各种果纹、花纹、草纹、树纹、鸟纹、虫纹等, 常见于剪纸、荷包、服饰、金银器皿之上。

4.大自然图案, 对太阳、月亮、山、云、彩虹、烈火、波浪等描绘赋予了鲜明的艺术价值与鲜活的生命力。5.物品图案, 具有蒙古族文化艺术特色的节日庆典、宗教风俗特征的使用物品。如弯月形镰刀、“五畜星” 和麦穗、弓箭、祭祀器皿等, 还有占铜币纹、蒙古艺术字纹、八贡纹、法轮纹, 常见于剪纸、家具、衣饰、日用品之上。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蒙古族图案

教师讲解

蒙古族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地比较,挑选、创造、保留了适合自己生活情趣的生活用品和各种图案。这些图案都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如果细致考虑起来,从中能够看到蒙古社会各个时代的风俗演变。蒙古地区的各种用品由于地区,材料、制作方法的不同而形式也不同。

篇五:浅析蒙古族装饰纹样

浅析蒙古族装饰纹样

论文/:本论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本站仅作合理转载,原作者可来邮要求删除

论文。

摘要:蒙古族装饰纹样是蒙古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综合展现了蒙古民族人民情感世界、精神文化领域的视觉感知形式, 他们是基于长期历史岁月沉淀和发酵下,衍生出的传统艺术瑰宝。通从理论的高度研究、探索蒙古族装饰纹样的视觉感知形态以及造型特点, 浅析蒙古族装饰纹样的形态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发表论文秘籍网www.qikan120.com 蒙古族;装饰纹样

一、蒙古族装饰纹样分析

自然形态纹样是传统蒙古装饰纹样最重要的形态之一,其包括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和人物纹样。吉祥意蕴的则纹样几乎存在于在每一种蒙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物品的装饰纹样中,种类最多,使用最广泛,尤其是皮革用品和木材质的器物,其装饰纹样都由吉祥纹样构成。在自然装饰纹样中,植物纹样比例比重最大,形态最为丰富,样式朴素大方,常见的纹样有牡丹纹样、荷花纹样等。在传统蒙古饰纹样中动物纹样的比例不是很多,此类装饰纹样多来源于家畜昆虫或具有象征性的图腾图案,其中包括牛羊纹样、昆虫纹样、鱼纹样等。文字纹样在传统蒙古装饰纹样中种类较少,大部分是吉祥文字的变体,个别纹样甚至是自然景观与吉祥文字的结合体,常见的文字纹样有图门贺万字纹及蒙古文字纹等。

二、典型蒙古饰物纹样

蒙古族是一个具有古老传统的民族, 它继承了亚洲草原几千年的游牧文明传统, 或多或少地受到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民族的服饰文化影响。蒙古民族的形成把草原服饰文化提高到了崭新的发展阶段。蒙古族男子佩饰甚多, 其中包括蒙古刀、鼻烟壶、鞭子等。蒙古刀种类繁多, 造型各异, 大小不一, 主要用来杀羊切肉。以前的蒙古刀比现在复杂, 实用而漂亮。刀鞘用金、银、铜做成, 上面雕刻着龙、虎、云纹图案。蒙古族妇女头饰非常复杂, 各部妇女头饰区别很大, 其中鄂尔多最为精美也最具有代表性, 头饰分为练垂、头戴。蒙古族服饰在图案的设计与运用上多用卷草纹、回纹、鱼纹等, 象征吉祥、祝福、如意、自由等, 在形式上具有浓厚的装饰性, 图案与颜色很协调, 形成了装饰与实用相结合的艺术形态。

三、基于蒙古地域纹饰文化的思索

传统蒙古装饰纹样是蒙古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草原文化特色。通过传统蒙古装饰纹样构成深入的剖析,揭示传统蒙古装饰纹样所承载的更深层次的内涵,我们不难发现,蒙古族人民把对生活热爱通过艺术的升华,用装饰纹样的方式烘托本民族的生活情趣,这是

蒙古族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美满的一种生活表现方式。

四、结语

在21世纪的今天,每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对于地域传统文化的保护则是延续一个区域历史文明本质特征的有效途径,尤其在当今工业文明裹挟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对地域民族文化的排斥、否定、吞噬的背景下,保护地域传统文化、维持其多样性,对于塑造国家精神和民族价值,增强国家凝聚力、向心力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修婷.浅谈传统蒙古靴装饰纹样构成及文化内涵[J].人文论坛,2008.

[2]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 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美]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英)克里斯蒂娜.查伯罗斯.蒙古装?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帐跤朊晒糯澄幕罘矫娴墓豙J].蒙古学信息,1998.

作者简介:刘硕元(1987-),男,内蒙古鄂尔多斯人,青岛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作者:刘硕元(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年3期)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