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作文讲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28:28 体裁作文
篇一:金牌作文1
作者:邹琬瑶 我们的学校是一座美丽的学校。清晨,我们沐浴着阳光,意气风发走进校园。 一进大门,一排排高楼映入眼前。我们要沿着一条宽阔平坦的大路向教室走。走在干净整洁的路上,我第一眼就看见了路两旁的绿化带。一棵棵翠绿的冬青树被园丁修剪的整整齐齐。无论刮风下雨,它们都想忠诚的卫士一样守护着美丽的校园。绿化带里,一朵朵绽开的花儿,像张张笑脸,微风吹来,好像在向我们点头微笑。继续向前走,就看到了,教学楼前的棵棵亭亭玉立的白杨树在向你招手。它们枝叶茂盛,像一把把绿色大伞,为你遮蔽了秋日的阳光。 我们的小操场宽阔美丽。踏过几层石阶,就来到了正中间的升旗台。每到星期一,我们就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来到这里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站在升旗台向西望,就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塑胶操场。操场内,篮球场、足球场、跳远场地、观礼看台一应俱全。看到这样的操场,我们小朋友都忍不住想跑一跑,跳一跳。每到体育课的时候,我们都会到操场的绿草坪上尽情地玩耍。 升旗台的正前方是一片高楼。那里有体育馆、游泳馆、钢琴室、舞蹈室、美术室、学术报告中心……我们每天都要去那里上课,学到了很多特长,可真快乐啊! 啊!我爱我的校园,更爱校园美丽的景色。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知识,还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篇二:袁志勇老师作文系列讲座整理
袁志勇老师作文系列讲座整理(一)
一直在跟着听袁智勇老师的作文系列讲座。静下心来,整理如下: 一些理论知识、概念
1、结构知识
结构知识:也叫概念知识,它是从规律里面提炼出来的顶级知识,使学生终生收益的能力。也就是教学中最有利的支持。无论谁在什么地方都能用的知识,学生学一能得无穷,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可举例为:
给下面这几种动物分类的教学:
老虎、狮子、大象、大马、老牛、兔子
教学拥有三个层级
概念知识:眼睛位置、牙齿形状、脖子长短、前后腿长短……
规律知识:食草动物、食肉动物
实践知识:多种多样的分类(学生可能分眼大眼小,毛长毛短等)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教到规律知识的时候,认为就已经完成了任务。殊不知学生遇到一种不认识的动物还是不能够分出来。所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到底怎样辨别吃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概念知识,即牙齿形状、脖子长
短等,这样学生才能去判断。牙齿又平又厚、脖子较长、眼长在脸的两边的一般是食草动物,牙齿较尖利、脖子较短、眼睛长在脸中间是食肉动物。 概念知识具有具体化:及固化、物化、外化、序列化、可操作化、可重复化。
2、世上只有三句话:原因、具体、结果
如原因句:因为我觉得散文的意境很美。
具体句:我酷爱读散文。
结果句:所以我的文学素养有了很大提高。
袁老师是个足球迷。
找原因:袁老师是个足球迷。袁老师的老师很喜欢足球。
找具体:袁老师是个足球迷。只要一有足球比赛,袁老师一定就会坚守在电视机跟前。 找结果:袁老师是个足球迷。他的学生渐渐都成了看球的行家。
句子三种形态:客观句——谁干什么
主观句——什么怎么样
主客观综合句——谁干什么怎么样
3、固化、变易、生成
袁智勇老师系列作文讲座整理(二)
教师需要具备的知识体系
1、本体性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其中大致应该包括语言学知识、文字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学史知识、美学知识、文艺学知识。
2、条件性知识
我们把这种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称之为条件性知识。经研究,我们发现:目前这种条件性知识是广大语文教师所普遍缺乏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自觉地加强条件性知识的学习。
我们可以把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师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3、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指语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更具体的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语文教师的教学不同于语文研究人员的研究活动:它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它时常面临着不同的教学情境。这种实践知识主要受一个人经历的影响,它包括个人的打算与目的,以及人生经验的累积效应。例如专家型语文教师面对内在不确定的教学条件做出复杂的解释与决定,能在具体思考后再采取适合特定情境的行为,而一般的新手往往在新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这说明了实践性知识的地位与作用。这种实践性知识的表达包含着丰富的细节,并且以个性化的语言存在于每一位语文教师身上。
4、文化知识
广博的文化知识。
袁志勇讲座整理(三)
1、维果斯基的“支架式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提出了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可能发展水平”,及其两个水平之间的学生“最近发展区”,要求教师为了让学生从“现有发展水平”顺利抵达“可能发展水平”,一定要把必要的支持有效传递给学生,甚至可以把这支持分解,分解为一个个可能极为细密的“小支持”。
2、作文“思维台阶”研究的依据有三:一是哲学的支持: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上的物质是相互联系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将一系列知识形成经验行为以及行为潜能的过程。学习过程,需要注重学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而在这众多“联系”之中,“台阶”就是重要的一种联系!二是心理学的支持:思维方式,是认识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世界的方法和途径,是联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和工具。作文学习的主体学习作文,其间同样必须拥有联结的桥梁和工具。而换言之,作文学习的主体学习作文,必须拥有“台阶”!三是教育学的支持:教育学中的“教育最优化”,指教学过程之中选择最优教学方案,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在这里,实现教师、学生、知识三大基本元素的最佳组合,需要采用直观教学,才能让学生充分感知。而“台阶”,恰恰是最佳组合的必由之路,恰恰是采取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
3、思维台阶:力争尽可能真实的破解大脑黑箱的写作流程,力争尽可能可靠的给学生以“文章写作过程”的实在支持。思维台阶”:从宏观上讲,指支持学生作文学习真正进步的思维方法;从微观上讲,指学生学习作文得以进步的那些可见的、实在的、有效的、具备可操作性的思维的中介,思考的平台!
4、作文教学,从根本上讲,有“作文学习的准备”和“文章写作的过程”两层意思。文章写作过程,实质上属于一个思维的过程,共分文章构思、文章写作两个阶段。而思维又有两个最重要的条件——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方式。作文思维到底想什么、怎么想?应该是作文教学探索的重点所在。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思维应该如何落实?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又要如何教会学生思维?需要指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需要文章写作过程的具体思维的指导方法;学生在作文学习中,需要文章写作过程的具体思维的支持方法。
袁志勇讲座整理(四
思维落实原理(之一)
——原因句,从“想什么”到“怎么想”的过渡
一、问题
【任务】
请给“我学习外语特别勤奋”写出一个原因句。
【答案】
我特别喜欢外语。
【问题】
这个原因句,到底是怎么写出的?
二、原因句:从“想什么”到“怎么想”的过渡
1、想什么
是因为什么什么样,我学习外语才会特别勤奋?
2、怎么想
是因为我学习外语才会特别勤奋?
落实“原因句”:
用“人”——完成“什么”
才会特别勤奋?
【用“我(本人)”】
才会特别勤奋? 【用“老师(他人)”】
用“物”——完成“什么”
才会特别勤奋?
【用“外语(直接事物)”】
才会特别勤奋?
【用“经历(间接事物)”】
篇三:【强烈推荐】聚焦时事热点,激活写作思维
2015年高考作文备考讲义——
聚焦时事热点,激活写作思维
深圳市梅林中学 马恩来
前 言
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智力接近成人水平,其观察社会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但是由于社会阅历尚浅,高中生对社会舆论缺乏客观、理性的辨别能力,又因为长期的灌输又使我们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独立思考和多元思维能力,看问题往往比较肤浅、偏激,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有失偏颇。而时评正是引导我们学会多元思考形成理性判断的参考文本。每当现实社会发生重大新闻事件,不少新闻媒体、时评人和公共知识分子,坚守社会责任和良知,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不只是客观展示新闻事件本身,而且精辟分析新闻背景后的问题实质,在最高点审视,从最深处进行剖析。有些观点可能与主流思想不尽一致,有些看法可能失之偏颇,但仍能给人以多元思考和启迪。因此适时阅读时评文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分析评价问题的方法,提高思维品质,学会多元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而且能引导我们关心时事,关注国运民瘼,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时评属于新闻体裁中的新闻评论,从表达上看,时评属于以分析为主的论述类文章,而新课程高考的现代文阅读必考内容正是论述类文本阅读,选考内容的使用类文本包括新闻阅读。时评兼有两类文本特征,也因此常被命题者所青睐。如2010年高考广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了梁衡的新闻评论《让法律来保护阳光》;2009年深一模语文卷论述类阅读选用王逸舟的《要善于应对美国霸权》 2010年深一模论述类阅读选用李海鹰的《剥除伪装像呼吸一样自然》(评价韩寒)2011年深一模论述类选用张伟的《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以美国著名学者乔姆斯基访问北大为新闻背景写的评论; 2014年深一模论述类阅读选用余秋雨的《无争议陷阱》针对一种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剖析,也带有时评性质的文章。因此,通过时评阅读及训练,不仅可以拓展阅读视野,激发阅读兴趣,张扬阅读个性,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的分析归纳、鉴赏评价和探究思考能力。
从高考作文来看,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不少试卷以时事新闻热点作为命题材料。如2009年的高考,江西卷以蔡铭超天价购买圆明园兽首,辽宁卷以明星代言,2011年北京卷以?鹿特丹世乒赛中国队再次囊括金牌? 2013年广东卷关于慈善的话题作文等。有些则直接要求考生写时评文章,如高考作文新课标卷?中国崛起的特点?,陕西卷?中国发展?等。2014年深一模第二道作文题材料选自2014年1月22日《羊城晚报》阮直的一篇时评《不对等抒情》。作文要求考生对某著名作家的用很抒情的笔调描绘的一幅他很欣赏的?很穷但很快乐?画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深二模作文材料为2013年有关游戏产业的两组统计数据及其数据说明,要求就?如何看待游戏以及游戏产业?问题辩证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其实是一道时评类材料作文题(问题讨论型)。
从写作题材来看,与时评相关的新闻事件、人物和话题,又是鲜活的写作素材,积累新闻素材并运用到作文中去,必将一改作文内容空洞无物或材料陈旧老化的弊端,使文章紧扣时代脉搏,更富有现实意义。同时,时评的章法结构与材料作文结构?引——议——联——结?很接近,是常见的考场作文模式;许多优秀时评的语言,或犀利幽默。或优美灵动,或精辟深刻,习得这些语言,可使自己的文章活泼生动,大气开阔。
基于以上认识,本工作室和课题组,近年致力于时评读写专题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除了正式出版《时评语文读本》,另选编时评阅读专题100余辑,选文500余篇,主要供学生课外自主阅读,部分被引进课堂,由教师指导阅读,有些则作为阅读教材,供教师课堂师讲授。同时,为了结合高考备考,我们从2014年开始,在高考前夕举行大型时评专题讲座,主讲者选择年度若干新闻热
点,整合相关时评文段,综合各种声音,引发学生多维思考,以激活思维,并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语言。这种集束炸弹式讲座,知识信息丰沛,思维流量大,效果显著,反响强烈。
本讲义根据2015年高考时评专题讲座讲稿整理,共选十个热点话题,设置?新闻背景??媒体声音??多维思考??适切话题?四个步骤,在一定程度体现自主开发课程的体例特点。新闻事件不断发生,时事热点也在不断切换,限于编者的视野和水平,也限于时间与精力,很多值得关注思考的热点未能选编进去;一堂讲座,不可能网罗更多的话题;作为高考备考资料,也不能涵盖更多的知识信息。本讲义倘能让考生考前浏览阅读,带来一点点启发,并能激活思维,学会理性思考,同时能从中积累一些鲜活素材,习得一些精辟语言,最终能给考生写作提升带来些许帮助,则善莫大焉。欢迎感兴趣的师生朋友参考交流,并不吝赐教。
编者
2015年5月17日
【目录】
第一讲:柴静和她的《穹顶之下》
第二讲:毕福剑的饭局
第三讲:孙楠退赛 汪涵救场
第四讲:刘翔迟来的再见
第五讲:女司机遭暴打的反转新闻
第六讲:面对“碎片化”阅读时代
第七讲:2014十大网络流行语的理性与任性
第八讲:学生集体行跪拜礼
第九讲:衡水二中的?铁栏?与?衡水模式?
第十讲:圈子与圈子文化
第一讲:柴静和她的《穹顶之下》
【新闻背景】
2015年2月28日,由央视前主播柴静自费百万拍摄题为《穹顶之下》的雾霾新闻调查视频,不到一天时间,传遍全网,点击率突破3100万次。除了各大媒体转载支持之外,很多知名新媒体人,微博上的大V和明星力挺柴静。新任环保部长也赞赏:?这部纪录片唤醒公众环保意识,值得敬佩。?与此同时, 这条时长103分钟的纪录片激发了各类人群的表达欲,有人从中看到了十面?霾伏?、有人看到了大爱无疆,有人看到了责任操守,有人看到了政府缺位,也有人看到了营销案例……柴静以她独特的方式向中国舆论场投下了一枚?震撼弹?,成功地在两会前夕引爆并且引领了治霾这一热点话题。然而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网上掀起有关柴静此举动机和私德的讨论,网民快速分化为两大阵营:赞扬柴静或辱骂柴静。原本以为这部纪录片,引发的将是一场关于环保、关于雾霾、关于环境治理的专业知识的大讨论,结果却演变为一场关于柴静的个人道德鉴定。最终因舆论场偏离了正常发展走向,也可能该片本身引发出的一些话题过于敏感,《穹顶之下》被封杀了。但柴静和她《穹顶之下》带给我们的启示,以及所引发的相关话题,仍值得我们警醒与思考。
【媒体声音】
一、从柴静式行动的价值评价维度
正向:
柴静的这次行动是互联网时代的公民调查。这是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
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将引发新一轮的、更广泛的从立法完善到公共政策调整再到公民个人作为的治霾行动。——庄永志(原《焦点访谈》主编)
柴静的《穹顶之下》动员了社交媒体上的各种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认识到雾霾的危害,知道自己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这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在许多人还在热衷讨论什么是“新媒体”、“互联网思维”的时候,柴静和她的团队们已经悄然做出了他们的新媒体产品,而且免费发布到了全网。在我看来,这件事情甚至要比《穹顶之下》本身更重要。——和菜头(知名网友)
该片对中国的雾霾问题做了一次全景式的深度调查。 回答了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这三个问题,其实也是与每一个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呼吸着中国空气的人息息相关的问题。在柴静之前,没有人能够系统完整地告诉我们这三个问题的答案。现在这些答案,就藏在这部片子里。在对中国的污染问题从污染企业、行业和国家三个层面,从经济、政策、法律多个角度做了条分缕析的剖解之后,提出我们究竟能够做什么。 ——?假装在纽约?(网友) 反向: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名人自费拍摄新闻调查是一种包装成公共行为的商业行为,生产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市场化的算计。这种算计在柴静纪录片的完成品从内容到形式每个细节中都可以找到。从莫须有的雾霾导致婴儿肿瘤的叙事策略开始,到再次搬出幼儿和母爱来遮蔽数据漏洞和逻辑混乱的结尾。包装、姿态、煽情、自我展演的商品逻辑几乎全程覆盖真实、理性、深入、质疑、论辨的公共对话逻辑。——吴靖 (北大教授)
综合起来,主旨就是去工业化,妖魔化本土工业,顺带黑国企。和西方文化左派操弄民粹主义的套路类似,以煽情和情怀为手段。——某网友
柴静女士关于雾霾的纪录片能够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其实并不奇怪:1、这一纪录片聚焦雾霾的来源和危害,但尚未触及根本性的制度成因;2、在这个时候展示雾霾这一环境危机的严重性,自党内政治来看亦是现任主政者所乐见的,因为他们当然不愿为前任们的积弊负责。
——张雪忠(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一个权力不受约束的政府才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污染源,不看到这一点,那就是没看到问题的实质。 ——冉云飞(作家、教育家)
中性:
我认为《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作用。柴静的纪录片,可能是她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步,但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你可以推断一下,假如柴静拍了一个深入浅出的纪录片,让所有人都明白了雾霾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导致雾霾被彻底治理,那你说我们要那些部门干嘛用啊? ——崔永元
因为有了当母亲和照顾孩子的经历,所以在面对雾霾时更不能忍,所以发起“一个人的战斗”。公共言说目的就是调动公众,拿个人经历做引子,搞些小煽情(采访小女孩有没有看过蓝天)、小金句(“有义务没权力”)都是正常的手段,视频整体还是克制的,主要以援引专家、机构的观点和数据为说服力。对于一直关注雾霾新闻的人来说,《穹顶之下》没有太多新料,但对普罗大众来讲,这是一次系统、靠谱的雾霾知识普及。 ——西坡(媒体人)
二、从对环保、雾霾认识的维度
正向:
面对雾霾的天气,我们在责怪政府,自然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政府顾着发展经济,忽视了环境的保护。我们也在责怪企业,因为企业的生产发展污染了一方土地,污染了人们的饮用水源和每天需要呼吸的空气。但是,我们每个公民是否也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不喜欢雾霾,但也不愿意放弃汽车;我们讨厌扬尘,却也希望房子多盖一些,我们每个人都既是创造者也是污染制造者这个软性的因素。雾霾不仅是环保问题,也不仅是经济问题,它也是中国人心中的纠结与挑战。
柴静的《穹顶之下》也让我们更加清醒,虽然这个新闻调查视频引爆了舆论场,但未必能真
正的改变中国,毕竟纪录片只是告诉我们一个真相,给我们一个警示。柴静的《穹顶之下》做不了好天气的救世主,亿万网民抛洒的辛酸泪也荡涤不了雾霾的天空。所以说,若想守得云开见月明,还得需要我们的国家痛定思痛下决心,拿主意。需要有关部门真正哈下腰来勤动嘴,勤跑腿,彻底消除利用集团因为利益咬合而制造的雾霾。更需要置身其中的我们每个人的戮力同心。职能部门多一些责任与担当,企业多一些绿色生产,市民们少开一天车??点滴行动可以汇成节能减排、改善环境的强大力量。唯有此,才能为当下的人们更为子孙后代撑起一片洁净的天空! ——袁宝《柴静的<穹顶之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反向:
当谈到能源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完全不顾中国的历史、地理和实际状况,忙不迭在完全没有数据没有论据的情况下把所有罪过都扣到所谓的国家能源垄断头上,为能源的私有化摇旗呐喊,为资本瓜分能源市场鼓噪,至于私人资本的进入如何就能迅速转变中国的能源结构,如何可能不计成本在中国各地探查天然气并在全国建设稳定安全的输气网络,柴静抒情之余估计没有气力去论述、论证和论辨了。——吴靖(北大教授)
如果关闭了河北的钢铁厂水泥厂,河北人民就会下岗失业,而北京人少开点车,顶多就是生活不太方便而已。我想说的是:治理空气污染,那些充分享受着现代生活便利的大都市中产阶级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一边控诉着空气污染,说不许烧煤不许搞水泥厂钢铁厂,但却丝毫不提自己高能耗的生活方式,那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只想着别人为自己牺牲而自己压根没打算负责任。 ——?树上的男爵?(中戏教师)
柴静是很良善的记者,但是她用调查数据、归因和解析来重新阐述常识,并将其系统化,造成一种相信和感同身受效果。她的调查,因为受制于知识观和认知模式,都无法进行真正认知意义的突破和突围。提到煤的污染,她说到洗煤,却没有深究洗煤水的可能后果;提到能耗和油耗,她分析行业内幕和总量,却没有分析这些能耗的生成细节,哪些人主导了哪些消费并实现了何种污染扩散?中国的污染与世界经济的关联?中国现有污染机制的原因,它是学来的?还是内生的?在没有弄清楚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之前,她在海外的调查几乎全是盲人摸象式数据。 ——周雷(南京大学博士)
这样的纪录片推动形成公民环保意识可帮助环保执法。应当鼓励。但同时要让大家理解:环保水平只能逐步改善,否则导致去工业化,造成严重就业危机和社会问题。
——陈平(复旦大学教授)
三、从《穹顶之下》传播的维度
1.天时地利人和的传播
天时:2月28日是周末,刚好是春节各路人群返京没多久,网民有时间上网。
地利:人民网作为首发地点,人民网官方微博还在当天连发8条微博表示对柴静关于雾霾纪录片的支持。
人和:(1)除了引来众多网民热议,韩寒、李小璐、黄晓明、大S等明星也纷纷支持,从一个社会万象到得到娱乐圈明星关注和传播的迁度。(2)得到环保部新部长陈吉宁力挺,他说:“柴静的纪录片从公众健康的角度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值得敬佩。” 一部环保部长都认可支持的环保纪录片,权威度瞬间加分。(3)柴静前身是央视新闻记者,又出过热卖书籍《看见》,她本身就是一个公众人物,自身名人效应也起到了推波助澜之用。
2.通俗易懂的视频内容
柴静的环保纪录片主讲雾霾,内容开头就讲到了主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整段视频以通俗易懂的风格让大部分点击观看的网民从第一秒到103分钟结束,从头至尾看完,因为这段纪录片没有高大上复杂化的内容加工,以科普、共鸣的形式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3.共鸣的正能量内容
片中的金句充满正能量。如“我不是怕死,我只是不想这样活着。——每个人终有一死,我并不是怕死,而是死后的我,还有后代在这个世界上,那么这个世界就和我有关。——心灵最低处涌动着一股拯救大自然环境的冲动。
?这是我和雾霾的私人恩怨。?——在一个围观者遇到一个母亲本能情感和一个与自己日益相关的话题时,从一个不了解雾霾的我到对雾霾的产生和防护有一定认识的我,最后甚至对雾霾产生了憎恨的情怀,这就是共鸣感染人心深处的力量。
《穹顶之下》是当前对雾霾报道最综合的一个纪录片,它短时间获得的关注度和传播量、播放次数可以和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匹敌,超过了大部分的热门电视剧。这些成绩源自该纪录片以情感定位到个人社会责任感的共鸣转化,大众接受程度高的视频,激发人们内心深处共鸣的视频,传播效果可想而知。 ——黄小星《柴静<穹顶之下>传播启示录》
四、从对柴静批评的维度
综观中国网络史,我们便会发觉,这是中国互联网的一大顽疾。任何公共议题,到了互联网这个喧哗的广场之上,最后都会沦陷为一场对核心议题不屑一顾,而纠缠于议题发起人的道德评估。中国人对别人的道德状态,有着近乎病态的关注度。这种动辄进行道德评估的心灵雾霾,其实是阶级斗争的遗毒。
此次对柴静的《穹顶之下》进行动机质疑的便有两类人。一类极左,认为柴静录制雾霾属于西方敌对势力。一类极右,认为柴静的纪录片,在为政府变相维稳。众所周知,每一个人都需要呼吸,雾霾是全民公敌。在这个全民公敌面前,不就事论事,不就纪录片本身进行研讨与批评,而是写小说一般想象力发达的揣摩纪录片制作者的心理动机,这是懒于行动却四处皆敌的逻辑思维。
批评为的是道出真相或真理,而非为了反对而反对。批评家既不是御用表扬家,更不是一个毕业于蓝翔技校的道德酷吏。批评家是一个拥有专业知识与理论工具、面对具体文本或社会事件、进行深入腠理的文本分析或符号分析的人。批评家之所以进行批评,不是为了抢夺话语权,刷取知识分子一览众山小的存在感,而是为了人之为人的存在本身。真正的批评家,是火眼金睛的鉴别师,他为值得赞美的而赞美,需要贬斥的而贬斥。批评家不是为了争夺话语高地、罔顾事实的“两个凡是”的投机分子:凡是蓦获名声的都需痛殴,凡是与体制有所牵连的都需痛击。
捷克政治家哈维尔于1989年在布拉格制定公民论坛的对话守则:一、对话目的是为了寻求真理,而不是为了竞争;二、不要作人身攻击;三、保持主题;四、辩论时要用证据;五、不要坚持错误不改;六、要分清对话与只许自己讲话的区别;七、对话要有记录;八、尽量理解对方。(?布拉格对话守则?)反观近两日微博、微信上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发言,我们便会发觉,目前的中国,公民罕见,“屁民”扎堆。面对人人无法逃离的雾霾议题,大多“屁民”无法理性对话,却更热衷于人身攻击与离题万里,并因拥护与反对,站在两个队列,互相进行话语痛殴,却难得一见关于雾霾的专业性、建设性文本。
不是说柴静圣母、是偶像,是不可批评的人物,而是说,批评有批评的尺度。
——马小盐《批评柴静的尺度:中国特色的道德指控何时休?》(凤凰网)
讨论一个高热度公共话题,会有各种激烈分歧意见,这很正常。讨论中有些人不留神会有点犯规,比如某种人身攻击,这不好,但也难免。我以为,任何公共讨论,遇到两大法宝应该立即停止,互相拉黑,有多远逃多远:一是当有人祭出建设性批评,二是遇到心地太纯洁的真外宾。
——赵楚(作家)
【多维思考】
1. 柴静的《穹顶之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如何看待柴静式的行为?
2. “我不是怕死,我只是不想这样活着。?柴静说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对你有何启发?
3. 《穹顶之下》对中国的雾霾问题做了一次全景式的深度调查,其中涉及许多专业知识和信息,
而作为非专业人士,柴静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信息的?对其中一些争议性的问题,你是如何
篇四:初中作文辅导讲座
第一讲 画龙点睛 精心拟题
知识要点:
1、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
2、“题好一半文”。
3、从内容上看,文章的题目要力求新颖脱俗,使人一见有为之一震的感觉。
4、从立意上看,要“求真求细”“量体裁衣”,力求让拟定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主要精神。 考试说明:
近几年来,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作文命题的思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命题者为考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写作自由。那么,话题作文如何为自己的“文章”巧施“脂粉”,使其呈现富有表现力的清新面孔呢?
1、巧用修辞 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如:
(1)比喻 《我渴望老师的“阳光”》(四川成都)以“阳光”喻暖人的关爱,简洁含蓄,如将喻体换成“热情帮助”之类,则索然无味。又如《我发现女孩也可以做“太阳”》(江苏南通)、《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山西长治),这些设喻佳题也都富于文学色彩。
(2)借代 辽宁大连一位考生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给文章拟题目《黑白债》,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又如《人生需要掌声》(安徽合肥),这一标题借“掌声”代“鼓励”,也很有创意。
(3)层递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浙江温州)读书的兴趣、方法和作用在递进中表达得简练生动。
(4)比拟 《小树又快活了》(江苏盐城)《读水千遍真有趣》(陕西西安)前者运用拟人辞格让小树具有人的感情,后者把“水”拟作能“读”之物,用的是拟物辞格。
(5)对偶 《朋友最真,友情最贵》(吉林长春)、《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浙江温州)这两例都将文旨浓缩在整齐对称的句子中,体现出考生善于推敲的语言功夫。
(6)对比 《躺着读书,站着做人》(浙江温州)“躺着”与“站着”形成姿势上的对比,使得标题包含哲理,令人回味。
(7)双关 《我最需要一剂良药》(安徽庐江)文中“良药”既能治腿疾有能治心病,一语双关,内蕴丰富。
(8)设问 《错?对!》(江苏南京)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
(9)反问 《中国的教育家,您难道还没发现吗?》(河北唐山)反问中饱含着摆脱应试教育重负的强烈愿望,观点鲜明,言辞恳切。
(10)顶真 《读书乐 乐读书》(浙江温州)《活读书 书读活》(同上)这两例运用顶真兼回环辞格,风趣地展示读书之趣、读书之乐和读书之法。
(11)反语 《我发现了家中的“贼”》(河北石家庄)家中几次“失窃”,“作案者”原来是瞒着别人给灾区寄钱的一家人的三个成员,题中用“贼”,贬词褒用,凸现一家人的高尚品德,幽默风趣。
(12)仿拟 《我是服务的小行家》(湖北武汉)《读书就是爱自己》(江苏徐州)前者仿歌词“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后者访广告语“爱你就是爱自己”,鲜活生动,点明主题。
(13)引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浙江温州)、《风物长宜放眼量》(内蒙古呼和浩特)前者形象地表现读书的作用,后者揭示消除“代沟”的思想方法,引用名句作题目,能较好地体现考生的文学积累和修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4)反复 《“我”为我服务》(湖北武汉)前面的“我”为克隆人,两个“我”重复,设置悬念,新颖醒目。
(15)通感 《绿色可听》(青海西宁)作者沟通视觉和听觉,“听”出了窗外绿色世界的欣欣向荣,视觉独特,别出心裁。
2、善于引用
(1)引用诗词 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又如鲁光的《中国姑娘》中,有一段写袁伟民训练女排姑娘时近乎残酷无情的内容,小标题为《道是无情却有情》,就是活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运用古诗词或成语典故来作标题,还可以显示出作者浑厚的文学素养和不同一般的写作功底因此,常用的一种拟题方法。
(2)引用歌词 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文章的标题,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如一位同学在中考作文时自拟的题目是《因为爱你》,见到这个题目,读者一定会惊讶不已,想不到考场里还有这样大胆的学生!可当你阅读时,发现作者记叙的原来是一段与网络有关的故事,结尾时他又巧妙地引用歌曲里“因为爱你,更珍惜我自己”的歌词,全文可谓浑然天成;《女孩四重奏》讲述的是女生寝室里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晴天;阴天;雨天》讲述的是自己一天的几次误会。
3、借用符号
(1)标点符号属无声的语言,用之拟写文题,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往往给人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如2000年浙江一考生所拟文题为“人生,丰富多彩!”,作者以感叹号为题,语势铿锵有力,形象地表明“人生没有固定的格式”,并点出只要“把握好手中的生活之舵,人生将丰富多彩”这一主旨。
(2)将数学符号引进标题,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到出奇制胜之效。近年来正悄悄兴起于全国各类报刊,话题作文的拟题亦不妨借用之。2000年江苏一考生以“10-1=??”为题,巧用数学符号组成等式,设置悬念,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对生活中的“10减1”现象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诠释,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4、其他形式
(1)转换角度 有时我们还可以从反面,或是从侧面来拟题。如《下周我不回家》这个题目就很有吸引力,写的是作者和爸爸消除误会之后,决心少回家,以认真的学习态度回报父母的故事;《第四号戒令》从侧面来写老师对学生的过分约束,读时令人忍俊不禁,读后发人深思。
(2)故设悬念 文章的题目最忌“千人一面”。在标题里设置悬念,把文章一波三折的情节含蓄地展现出来,才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同时,一个富有悬念的题目,也会让你觉得有话可说。如《女生传来的纸条》这个题目就很典型:这位女生为什么要给男生写纸条呢?纸条上都写了些什么话呢?结局又会如何?读者一看题目,便有了这么多要弄明白的问题,自然会产生读下去的强烈愿望。又如新闻标题《当列车驶来》也属于这一类。
让文章标题新颖、曲折、吸引人,当然还有很多方法。不过,我们要注意不管用哪一种方法,一定要“不窘于题而又不失其题”,要像孔子说的那样,“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同学们若能认真注意到这些方面,必将得到意外的收获。
[1—1] 一位小学老师要学生在方格本上写一个“a”字,要求把这个字写满。结果有一个孩
子写了一个大大的“a”字。这个字几乎占满了全篇。老师很生气,严厉地批评了他偷懒、胡闹。 根据上述材料,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把看法浓缩成论点型标题。
导思:这是一道拟题训练题。角度很多。
1、你可以就事论事,如:有的同学说:“从小偷懒胡闹,大了怎么得了?”有的同学批评老师布置作业交代不清,标题拟为:“说话要力求准确,无歧义”。有的批评老师教育方法不对,过于严厉,拟题为“要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还有的说老师布置作业太烦琐,拟题为“干嘛非写满全篇?”这些标题都是从材料中提取出来的,但都只作了表面文章,十分浅俗,很难给人以启迪。
2、你也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挖掘它的深意。如:有些同学经过深入分析思考拟定了以下标题,如“拒绝框框!”“敢于破‘矩’,标新立异”“冲破束缚,锐意创新”“鼓励创造,发展个性”“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该废止了”“规矩——扼杀个性的枷锁”“开启智慧的大门”“谁扼杀了我们的想象力?”“是培养人才还是庸才”“不要扼杀个性的萌芽”“这个‘懒’偷的好”“标新立异‘好’”“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等,都有一定的深度和新意,确能给人一定的启迪。
相信你能拟出有一定深度、一定新意的论点型标题来。
[1—2] 秋天,北京大学新学年开始了。一个外地学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他就把包都放在路边。这是,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过来,年轻学生走上去说:“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新生于是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尽职尽责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年轻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各自走去。几天之后,北大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请根据上述材料,拟一个论点型标题。
导思:这道拟题训练题的角度也颇多。
1、如果就事论事,做表面文章,则拟题为:“助人为乐”“平易近人,以身作则”“一诺千金,负责到底”“谦逊为人,长者风度”。
2、如果稍稍挖掘一下,则可拟题为:“开学第一课”“北大第一课”“人间自有真情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
3、如果再深一层,则可拟题为:“己所欲,施于人”“不以善小而不为”“可敬的赤子之心”“质朴无华见纯真”“自然心——最高的境界”“金子般的平常心”“难能可贵的平常心”“呼唤平等与博爱”“超凡脱俗境界高”。这些标题赞颂季先生平凡中的伟大是真正的伟大。
4、还可以从赞扬或批评学子的角度立意:“人的尊严与平等”“留住诚信”“没有大人物与小人物之分”“人与人只须平视”“不必仰视,不可俯视”“不必‘惊讶’”,这些都有相当的新意,这类标题能给人以新鲜、深刻的启迪和教育。
第二讲 抓住关键 审清题意
知识要点:
1、审题是应试作文的关键。
2、审题要快速、准确。
3、审题就是要弄清文章的写作范围和角度,确定写作的重点。
考试说明:
随着考场作文命题形式的演变,考生们除了审视“题目”(材料),还必须对题后的要求反
复体会。题目审准了,才会写得切题。
1、审清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就是根据指定的题目写文章。在命题作文中,题目是选择材料、确定主题的一个重要依据。文章是否切题,是行文成败的关键之一。
审题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全面理解题意。对题目的含义要全面理解,辨明题目的要求,把握题目所提示的写作范围和重点。如《初中生活二三事》,题目要求写发生在初中生活中的事,而且至少要写两件。如果写的事情与初中生活无关,或者只写了一件事,就不切题意。
(2)要辨别题目中的精微含义。在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注意辨别其中精微的含义,把握住写作的中心。如《学习是青年学生特别突出的任务》一题,就要注意强调“特别突出”这个限制条件。青年学生正处于德、智、体全面发展时期,他们有各种任务,但是比较起来,学习是“特别突出”的任务,不是一般的任务。这是“特别突出”的含义。文章紧扣这些内容来写,就能突出中心,体现题意。
(3)要选择适合题目要求的体裁。命题作文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文章的体裁。有些题目较明确地表示了对体裁的要求:在题目的首尾有“记”“事”一类字眼,或者题目标明写某个过程、某人事迹等,这就要求写成记叙文。如果题目首尾有“论”“谈”“说”“驳”一类字眼,或者题目明确提出一种主张或一个问题,这往往是要求写成议论文。
2、审清材料作文
给材料作文是初中作文命题的另一种形式。出题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学生依据自己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融化、提炼,然后据此展开想象,依据要求写作记叙文、议论文或说明文。给材料作文一般有三种形式:纯文字材料作文、看图作文和听音乐作文。这种题型的特点一是考察学生能力的全面性,因为它要求读者看、听、写结合,便于全面考察学生的阅读(看图、听音)、理解、分析、综合、归纳及写作能力;二是对写作范围、题材以至主题有较强的限制,极好地扭转了考试时猜题目猜类型范围、事先准备作文的现象;三是由于给了材料,学生有材料叙述、有问题议论、有对象说明,既减少了学生无材料可写的现象,又能全面考察学生记叙、议论、说明的能力。由于这种题型的客观性较强,便于作文评卷,所以已成为各级考试和竞赛的主要题型。
(1)根据文字材料作文。这类题型所提供的文字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这些文字材料的基础上作文,有的要求既根据材料又根据另给的题目作文,有的要求作者根据材料自己命题作文。主要有以下几种:有的要求另外作文,包括立论文、驳论文、读后感、思想评论等;有的要求写记叙文、说明文;有的还应用到应用文的格式,如书信等;有的则是不同形式的重组材料作文:续写、改写、扩写、缩写、组写(将几则相关材料组写成文)等。
要写好这类作文,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文章要点。对所提供的材料,要多读几遍,特别是文言材料,要在翻译无误的基础上多读,读的时候可勾画重要字词;读后要认真分析材料重点及各段要点、人物的主要精神和性格特点、事件的主要意义、言论的主要意思等等。
然后,或者根据材料重点重组材料作文,或者根据材料要点分析其现实意义或象征意义,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另外组织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材料,并拟定恰当的题目作文。
(2)根据图画材料作文。这种题型所提供给考生的是图画:或单幅图,或具有相关性的两幅以上的图,要求作文者在看懂图所表达的意思后作文。写作类型有以下几种:对画面进行说明
介绍的说明文;对画面所表现的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加上自己“创作”,并将构想的故事叙述出来的记叙文;还有要求对画面所表现的现象进行评判的议论文。这类题型审题中易出现的主要问题也是对材料(画面)理解有误。由于图画表意高度简化,它要表达的内容往往比文字表达得更隐蔽,一切“尽在不言中”,而且有的图画从不同立足点看内容不尽相同,因此,审这类题分析画面、推敲含义就更显得重要。
具体审题也可分两步走:首先细察画面,看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画面其他事物,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展开联想:与社会上的类似的人和事进行联想,在头脑中用语言把画面叙述出来,补出画面简化或隐含的内容,补出人物可能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尽可能挖掘出画面的寓意。如是多幅图,还要将他们联系起来思考,理清楚画面意义以后,就可以和文字材料作文一样,将图画寓意与现实生活及自己的看法联系起来作文。
(3)根据音乐材料作文。这种作文形式就是根据播放的一段音乐记叙你听后的感受,它是将听觉转变成文字的一个过程。这种材料作文的难度较大。一要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二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对音乐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表现在能听出一些常见的乐器所奏出的声音,更主要的是能听出音乐所传达的意义。如,当听钢琴协奏曲《命运》时,会有一种激昂奋进、向命运挑战的雄壮气概;当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那如泣如诉,凄婉哀绝的乐声令人伤心欲绝;当听到萨克斯管演奏的《回家》时,那种轻快温馨的感觉会立刻溢满心头。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源于你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3、审清作文“要求”
几乎所有作文题除命题、提供材料外,都还对诸如文体、选材范围、写作手法、作文重点以及写作人称、作文表达内容的时间、作文字数等等作了一定的要求。例如同是1986年初中升学试卷的作文题,齐齐哈尔市题目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要求”有两条:①不要写成诗歌或记叙文;②字数:600字左右。而武汉市的题目为《我所期待的星期天》,要求就多达六条:①从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实际出发,写出自己的期待;②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要有真情实感;③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句通顺;④不要写成诗歌;⑤字迹清楚,书写规范;⑥不少于600字。 这些要求对写好作文,或者写出合乎要求的作文是很重要的。那些对作文中心,选材上的要求自不必说,还对字数的要求也不能轻视,以一般考试作文而论,每比规定字数多或少50字的要扣5%——10%的分。
因此,学生要想写好作文,除审好命题、材料,填好半命题之外,还要审好“要求”,并将这些要求与命题、半命题、材料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可偏废。
一般说来,作文的“文体要求”都比较直露,只要作文时加以注意就行了。而且,诸如语句通顺、书写工整、字迹清楚、结构完整、层次清楚、内容具体、中心突出等要求是每篇作文都要做到的,也不是哪篇作文的特殊要求。倒是对像前述齐齐哈尔市题《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的要求:①“不要写成诗歌和记叙文”这类要求特别注意,因为以现在语文课本上的分类,记叙文包括了散文和小说,因此如果把此题作文写成散文也就不符要求了。在审这些要求时,可采取提炼要点并将其写在草稿纸上的办法加以强调,在确认与要求无误后将其作为作文的自然评判标准,作文立意、构思、选材、写作过程中都要想到它们,初步完成后再以它们评判自己的作文,并将不合要求的地方加以改正。
[2—1] 以“我爱唱的一支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导思:应试作文审题是关键,不仅要分析清楚文体的含义和结构,尤其要抓住重点——题眼来做文章。
篇五:作文教学讲座
千课万人群系列讲座
主讲人: 浙江 张祖庆
福建 何 捷
主 持 : 浙 江 旷 雪
2013、12、10
1
主持-旷雪
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
欢迎来到“千课万人QKWR”QQ群。我是旷雪,受祖庆大哥委托,我来主持今晚的活动。
关于今晚的活动,先做以下说明:
为保证活动正常进行,先宣布活动流程和纪律。
群聊纪律:
1.先请各位把自己的头像亮起来(在线),象征着点燃作文之灯。
2.为了醒目,主持人发言用14号红色楷体,嘉宾发言用14号蓝色字体,其余的群友,请均用黑字字体。
3.“对话名师”环节,为保证有序发言,两位名师在答群友问时,若同意或不同意名师观点,均可适当插话,但请勿频繁,以免打断思路。因回答需要时间,请勿学着等待,静待花开会更美。
4.“自由交流”板块,老师们可以和嘉宾互动聊天,也可以将自己班级的作文教学经验和大家分享。
5.两位名师QQ,仅用于学术交流,所以请勿加好友或小窗提问。
6.为保证交流的顺畅,问好、鼓掌、献花及其它图片,请勿发送。
主持-旷雪 20:04:51
7.若有疑问,请小窗递交给主持人旷雪老师,主持人会酌情处理。不遵守规则的老师,管理员会提醒两次,仍不遵守规则的,管理员会请其退出该群。 主持-旷雪 20:06:15
关于今晚的活动,先做以下说明:
一、缘起
十二月的杭州,丝毫没有因为雾霾而降低她的魅力。来自全国各地两千余名热衷写作教学的教师,汇聚在烟雨迷蒙的杭城,只为目睹写作教学名师们的风采。两天半的集中观摩,给大家带来的震撼与启发,自然不会随着大会落下帷幕而结束。 主持-旷雪 20:06:23
有教师有感而发写下:新作文革命,从这里起航??
主持-旷雪 20:06:46
这是一场精神盛宴。期间,大家领略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主张的写作教学课例,聆听了周一贯先生现场评点中迸发的智慧妙语,引发了来自内心久违的悸动与深刻的思考。参会教师特别关注到两节课,其一是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其二是福建青年名师何捷。他们执教的课,风格迥异但同样是精彩诱人,内容形式新颖生动,深受儿童喜爱。
美妙的时光总是匆匆,现场互动那转瞬即的光阴,自然不能满足大家继续探索,交流的欲望。于是,应张伯阳老师和广大千课万人的群友之邀,今夜让我们约请张祖庆,何捷两位名师和大家相聚在网络时空中,一起互动,质疑,追问,解惑,探讨,吹响新作文革命的又一次响亮的号角!
主持-旷雪 20:09:28
今晚的活动流程
1.对话名师——张祖庆、何捷答群友问
2.自由交流——我有经验(心得)要分享
接下来,我要介绍今晚的两位名师。
张祖庆,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任职于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北京大学远程培训特聘讲师,浙江省名师导师库学科导师,《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曾获“全国多种风格流派教学观摩特等奖”。一贯追求简约而丰满的教学风格,长期致力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应邀赴台湾等28个省市讲学四百余场。著有《张祖庆讲语文》、《小学生萧红读本》、《新经典 日日诵》等,在《人民教育》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 个人博客——自在乾坤:
新浪微博——张祖庆 http://blog.sina.com.cn/zaixusongtaoyehua
何捷,福建省青年名师,作家。全国新作文研究联盟盟主。福建省语文学会小学专委会秘书长,常务理事。福建省作协成员。福建地区“游戏作文”“百字作文”创始人和倡导者,近年来提出“写作教学进行时”这一全新作文教学主张。“第八届全国阅读教学观摩赛” “第三届全国作文教学擂台赛” “福建省首届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先后撰写文章一千余篇发表于《人民教育》《语文教学通讯》等各级期刊中。已出版《作文真经》《何捷老师的游戏作文风暴》等十余部个人专著、专辑。教育专题博客——“何捷的教学世界”是基础教育阵营的关注焦点。
主持-旷雪 20:12:20
接下来是对话名师环节。我已经筛选出一些问题,会现场提交给两位名师,请他们回答。
第一个问题: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年段学习内容与习作要求是否合乎儿童的认知特点与生活体验,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到底是什么关系?现在的教材编写体例给人以作文教学好像是阅读教学的附庸与配衬,不少一线教师呼唤自成体系的作文教学训练与教学模块或教材,您认同这个观点吗?如何编辑与打造以写作为中心的作文教材体系?
福建 何捷 20:12:51
大家好,各位千课万人的研修教师,全国写作教学爱好者,研究者,大家晚上好!感谢有机会来到这样一个平台向大家汇报,学习。我是福建何捷
杭州——张祖庆 20:13:23
大家好,各位千课万人的研修教师,全国写作教学爱好者,研究者,大家晚上好!感谢有机会来到这样一个平台向大家汇报,学习。我是福建何捷朋友张祖庆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