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达主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7:10:16 作文素材
篇一:达达主义概念
达达主义概念:达达主义是1916年在瑞士的苏黎世(Zurich), 由一群不同国藉的艺术家所创立的文学和视觉艺术的运动, 其观念于1920年代初期在欧洲已广为流传, 许多地方都出现了类似达达主义的艺术团体. 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凝成紧张的空气, 对当时的艺术字造成了多种不同的影响和冲击.. 来自欧洲各地的薵术家聚在瑞士中立国, 创造了反战反现代生反艺术的作品, 自称为达达(Dada).
达达主义的艺术家贬低了传统的价值, 嘲弄一切教条, 抗议战争的残酷, 排斥当时的艺术流派, 呈现出反战反讽反传统的态度, 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充满新奇, 大胆的作风, 富于叛逆性. 例如:杜象(Duchamp) 则将一张印有达文西的著名的 “梦娜莉萨” 的印刷品, 在嘴上添了两撇胡子..此外,他也制作了一作品, 在小便池上签上文字. 取名为 “泉”.美国艺术家, 瑞(Ray) 则将钉地毯用的大头针黏贴在铁的底部, 而构成一件不具实用性的作品.德国艺术家, 史维塔斯(Schwitters) 则将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品拼贴在一起, 形成一件集锦式的作品.他们将生活中各种现成器视为艺术作品的举动, 是前所未见的. 他们反对严肃的艺术. 当他们试图要破坏了艺术的时候, 反而为新艺术开新的途径, 新的可能性.
达达主义的特征:基本特征达达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等。这场运动的诞生是对野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种抗议。达达主义者们坚信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价值观一种僵化、呆板的压抑性力量,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还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达达主义运动影响了后来的一些文艺流派,包括超现实主义和激浪派。
达达主义在艺术史中的影响:
*达达主义的影响
达达主义带来很多新思想, 新物质, 新人类. 达达主义不像其它的运动一样, 有主要的角色, 每个做他们想做的事.
达达主义的风格虽是被认为荒诞不经, 无聊而充满破坏性, 但却将术的定义, 美丑的观念……等问题, 重新加以质疑, 探讨, 并拓展了艺术的思想趋向, 表现方法,对超现实主义和1950年代以后的艺术发展, 有了很大的影响.
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联系:达达主义的产生缘于对一战的思考,这种思考给西方艺术家们带来的只是对工业社会、对人类的绝望。由此产生的达达主义也就不可避免地导向了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以一种空虚的精神状态对待一切,而其行动准则便是破坏一切。但正由于此,达达主义是一种破坏的艺术流派,它并没有也不能建立什么理论体系来维系其主张的发展,它只是一种思想的过渡。达达主义的崩溃带来了超现实主义的兴起。它继承了达达主义那种非现实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给了艺
术家们新的、时代的发展方向。如果说达达主义将之前的现实主义推翻了,那么超现实主义就是在这片废墟上重构一种艺术体系。超现实主义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主张通过对人类潜意识的发掘,以艺术表现人类思维意识中世界的形象。因此,其作品以超现实的形式直接表现艺术家内心的想法。
超现实主义概念: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
超现实主义特征:
:超现实主义(1)基本特征:1. 超现实主义绘画“反常合道”的特点
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画家们开始探索自己非理性的一面,以找到新的创作自由。虽然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情景奇异,与现实格格不入,体现了
“反常”的特征,却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感,给人以灵验、虚无的感觉。这是一个被抑制的日常世界,这些作品隐喻着人和宇宙破裂却又相互联系的矛盾,充分体现了“反常合道”的艺术魅力。超现实主义绘画显示出不同于以往的最能体 现绘画本质的语言特征和艺术技巧。这种创作方法是对以往以理性、现实为特征的现实主义绘画的反动,目的在于对真实的深层次探索和表现。在“虚”与“实”的处理中,“虚”的部分更是艺术家想象力飞翔驰骋之处,即是绘画的超现实性
超现实主义在艺术史中的影响:超现实主义的产生和20世纪以来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有关。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这些使当代人认识到:“我们在物质问题上被蒙蔽了,真正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我们意识到在精神问题上也是处在被蒙蔽的状态中。因此,超现实主义者们就大胆地迈入前人所未涉足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潜意识梦幻世
界。
决的是绘画语言问题,即“怎样画”的问题;而超现实主义所要解决的是“画什么”的问题。在怎样画的问题上超现实主义画家是相当自然主义的,他们的画具有“真实的荒诞”的趣味。
超现实主义运动到后期五六十年代带有很强的社会参与意识,而对资产阶级文
明的批判和改造社会的意图也显示出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进步性,这个运动一直延续到1969年,成为本世纪生命最长也最辉煌的艺术形式。
篇二: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达达主义的倡导人查拉在宣言中为达达主义下定义说:“这是忍不住的痛苦的嗷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命。”达达主义的目的和对新视觉幻象及新内容的愿望,表明了他们在以批判的观念重新审视传统,力图从反主流文化形式中解脱出来。达达破坏的冲动给当代文化以重要的影响,成了本世纪艺术的中心论题之一。
达达主义的兴起
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它首先产生在瑞士。1915年秋委,几个流亡在瑞士苏黎世的文学青年,包括罗马尼亚人特里斯唐·查拉、法国人汉斯·阿尔普以及另外两个德国人,他们在伏尔泰酒店组织了一个名叫“达达”的文学团体;1919年,又在法国的巴黎组织了"达达"集团,从而形成了达达主义流派。
达达主义,语源于法语“达达”(dada),这是他们偶然在词典中找到的一个词语,意为空灵、糊涂、无所谓;法文原意为“木马”。它采取了婴儿最初的发音为名,表示婴儿呀呀学语期间,对周围事物的纯生理反应。宣称作家的文艺创作,也应象婴儿学语那样,排队思想的干扰,只表现官能感触到的印象。查拉在草拟的《宣言》中,曾为"达达"下了这样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东西和不合逻辑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活。”有人还作过进一步的解释:“达达,即什么也感觉不到,什么也不是,是虚无,是乌有。”
达达主义的宗旨
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常常用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来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查拉在回顾达达主义运动时说:“目的在于设法证明这各种情况下,诗歌是一种活的力量,文字无非是诗歌的偶然的、丝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托;无非是诗歌这种自然性事物的表达方式,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我们只好叫它为达达。”
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象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
达达主义的崩溃
自1919年在巴黎成立了达达团体后,巴黎就成了这一流派活动的基地,文艺杂志《文学》则达了达达主义者的喉舌。参加这一流派的作家有:布洛东、阿拉贡、苏波、艾吕雅、皮卡比亚等。达达主义虽然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终因精神空虚而不持久。到1921年,巴黎的一些大学生抬着象征“达达”的纸人,把它扔进塞纳河“淹死”,以表示对达达主义的憎恨。1923年,达达主义流派的成员举行最后一次集合而宣告
崩溃,它的许多成员随即转向,参加到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
代表人物 阿尔普(Jean Hans Arp)
特里斯坦·查拉(Tristan Tzara)
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
奥托·狄克斯(Otto Dix)
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 , 1887-1968 )
达达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初出现在瑞士的苏黎世。瑞士是当时战争的中立国家,一群交战国的青年因躲避战乱而云集苏黎世从事艺术活动,借以发泄和抚慰紧张不安的心灵,其中有德国的雨果·巴尔(1886-1927年)、汉斯·里赫特尔(1888-1976年)和理查德·胡森贝克(1890-1963年);有法国人汉斯·阿尔浦(1887-1966年);还有罗马尼亚人特里斯坦·扎拉和马塞尔·扬科以及一些其他国籍的艺术家。 这些流亡的艺术家们有着强烈的反战情绪,他们看到人类文明惨遭践踏,深感前途渺茫,于是在他们中间滋长了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他们要组织起一个国际性的文艺团体,创造出符合他们新的理想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于1916年2月举行成立大会时,歌唱家罗瓦夫人随意在法文字典中发现“达达”一词,意即孩子不明确的呀语,没有什么意义,人们认为这个名称很怪诞有趣,用着他们团体名称很好,不久他们发表了达达宣言,大意是:
“达达--意思就是无所畏,我们需要的著作是勇往直前的、勇敢的,切实的,而且是永远不能懂的,逻辑是错误的,道德永远是罪恶的,我们所视为神圣的,是非人的动作的觉醒......”
“达达什么都不相信,恋爱、工作。”
“达达不求什么,达达就是达达。”
“达达的反感,
消灭记忆:达达
消灭考古:达达
消灭未来:达达
绝对的,无可争辩的一切,
上帝,立刻的,自然性的产品。”
达达主义信奉的是流行的巴枯宁哲学,打倒一切,排斥一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达达主义艺术思想的狂热和对传统的决裂。在当时达达主义影响很大,扩及到德国、西班牙、法国、甚至远到美国,似乎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文艺团体,达达之所以造成如此强烈反响,其原因如里德所说:“达达主义开始时,实际上的意思是企图摆脱一切古代传说的重荷,无论是社会的还是艺术的,而不是要创造一种新的艺术风格。这种运动的背景,是普遍的社会的不安,战争狂热和战争本身,以及俄国革命,达达主义分子是无政府主义者,在某些情况下是原始法西斯分子,他们采用巴枯宁的口号:破坏就是创造!他们全力摇撼资产阶级(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应付战争责任),而且他们准备在恐怖的想象范围内运用任何手段——用垃圾制造绘画(拼贴画),或者把酒瓶架或小便盆之类的东西抬到艺术的高贵地位。”
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有马塞尔·杜尚(1887-1968年)和马克斯·恩斯特。
图书《达达主义》
作者: 华天雪
简介 ······
达达的宗旨是毁灭一切、不相信一切、反对一切,她仿佛与前后左右没什么关系,而且从头至尾与战争紧紧相连,但实际上,它是本世纪以来激烈的反传统思潮背景下的一场永久的艺术运动,其精神闪烁着不光的光芒。她要“打倒艺术”,“摧毁艺术”,其实在另一程度上挽救了真正的艺术。本书对新艺术运动背景下的这“一场戏”作了全面的回顾,并特别对达达主义的领军人物杜尚和他的艺术作了精彩描述。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篇三:达达主义总体分析
达达主义
艺术背景
达达派即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流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它首先产生在瑞士。1915年秋季,几个流亡在瑞士苏黎世的文学青年,包括罗马尼亚人特里斯唐.查拉、法国人汉斯.阿尔普以及另外两个德国人,他们在伏尔泰酒店组织了一个名为“达达”的文学团体;1919年,又在法国的巴黎组织了“达达”集团,从而形成了达达主义流派。
艺术特点
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象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达达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等。这场运动的诞生是对野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种抗议。达达主义者们坚信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种价值观是一种僵化、呆板的压抑性力量,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还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达达主义运动影响了后来的一些文艺流派,包括超现实主义和激浪派。
代表人物及作品
杜尚:
马塞尔·杜尚(法语:Marcel Duchamp,台译杜象,1887年7月28日-1968年10月2日)二十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验,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是一位法国艺术家,1955年成为美国公民,在绘画、雕塑、电影领域内都有建树,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走下楼梯的裸女2号》被美国人视作是立体主义的一个极端的案例,但实质上,杜尚的这件作品与立体主义之间存在着某些重要的差别。在这个阶段中,杜尚的一些灵感已经悄悄地为他后来的观念发展做了铺垫。他用正在走下楼梯的连续的裸体形象作为主题,这些形象可能收到了当时的一些摄影家所采用的连续摄影的方法的影响。杜尚从立体主义的起点出发试图瓦解形体,但是他把运动与机械的感觉引入到绘画中,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未来主义的倾向。把形象处理成机械的效果也是杜尚摆脱绘画传统的一种手段。因为机械除了是现代社会的物质产物之外,它还是一种现代精神的象征。
(下楼梯的裸女)
(给予) (自行车轮)
杜尚的艺术探寻的是非理性和自由,塞尚的艺术追求的是理性与秩序。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相反相成的现代主义。在杜尚眼里,达达也不过是所有运动中的一个而已,和所有叫嚣反传统的形形色色的现代流派一样,从破坏到守成再到排他和僵死,从解放人到束缚人。这些运动用以标榜自己卓尔不群的宣言都是些美丽的幌子,当集团中的一些人从中得到了想得到的,就可以轻易改弦易辙了。他们过分把艺术当回事儿了,而且不能不说是存心把艺术打扮得多么与众不同,然后在里边大做自己的文章。
我对杜尚的《L。H。O。O。Q。》分析:
《L。H。O。O。Q。》杜尚
这个作品原是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在这里,作为达达主义的杜尚,坚持着达达主义的原则:破坏一切。对《蒙娜丽莎》进行了一种“恶搞”,并命名为《L。H。O。O。Q。》。原本的《蒙娜丽莎》是给人一种美得感觉,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男性的《蒙娜丽莎》。由于进行“破坏”之后,作者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于是便用《L。H。O。O。Q。》来代替《蒙娜丽莎》。 如果说达达的破坏是有限的、一时的、情绪化的,是摧毁一切的战争中不满情绪的彻底发泄,那么杜尚的坚正的叛逆和嘲讽一切则是深入骨髓的。杜尚是西方理性主义逻辑发展中的一个例外,他的影响深远而持久,而且他所达
到的新境界至今无一人能够真正继承。今天人们大多能欣赏和津津乐道的是他的那些出新的艺术作品,但对于他最出色的思想,即超越艺术局限,走入自由境界尚理解不足。
与他们本质不同的是,杜尚是非功利的,不搞运动,不建派系,把艺术看作只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内容,他的否定一切是为了呈现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他可以花8年甚至20年完成一件作品,他可以花20年去下棋,他可以让自己30多年默默无闻,就因为他对自己、对人类、对世界没有任何功利的期许,活得非常流畅婉转、圆融自如。
相当多的流派都认为自己跟杜尚有关,就像美国画家德库宁说的:“杜尚一个人发了一场运动--这是一个真正的现代运动,其中暗示了一切,每个艺术家都可以从他那里得到灵感。”达达几乎是最早一个奉杜尚为精神领袖,并给以极高尊敬的流派,但实际上杜尚一直与它及之后的一切运动若即若离,并不是它们当中任何一个的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因为不仅达达容不下杜尚,之后的任何一个流派或运动都没能跳出杜尚早已看透的套路,杜尚至今没有被超越。
体会
不管怎么样,达达主义曾经在美术的舞台上风行一时,我不知道怎样去描述它,只知道艺术的作品只有用艺术家的眼光去看待,那样我们才会体会出其中的韵味。就像我们学问学的去看《金瓶梅》,只有用文学的眼光去看,我们才不会说它是一部禁书、黄书!达达主义一系列的作品也是,它是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并不能说是破坏文学作品,冲击人们的视野!
篇四:达达主义
这种自然性事物的表达方式,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我们只好叫它为达达。"
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象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
自1919年在巴黎成立了达达团体后,巴黎就成了这一流派活动的基地,文艺杂志《文学》则达了达达主义者的喉舌。参加这一流派的作家有:布洛东、阿拉贡、苏波、艾吕雅、皮卡比亚等。达达主义虽然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终因精神空虚而不持久。到1921年,巴黎的一些大学生抬着象征"达达"的纸人,把它扔进塞纳河"淹死",以表示对达达主义的憎恨。1923年,达达主义流派的成员举行最后一次集合而宣告崩溃,它的许多成员随即转向,参加到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
编辑本段由来
关于“达达”一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有一些人则认为它来自罗马尼亚艺术家查拉和詹可频繁使用的口头语“da, da”,在罗马尼亚语中意为“是的,是的”。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1916年,一群艺术家在苏黎世集会,准备为他们的组织取个名字。他们随便翻开一本法德词典,任意选择了一个词,就是“dada”。在法语中,“达达”一词意为儿童玩耍用的摇木马。
因此,这场运动就被命名为“达达主义”,以昭显其随意性,而非一场一般意义上的“文艺运动”。
达达主义是一场兴起于一战时期的苏黎世,波及视觉艺术、文学(主要是诗歌)、戏剧和美术设计等领域的文艺运动。达达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达达主义作为一场文艺运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波及范围却很广,对20世纪的一切现代主义文艺流派都产生了影响。 达达主义者的活动包括公开集会、示威、出版艺术及文学期刊等等。在达达主义者的出版物中,充斥着对艺术、政治、文化的热情洋溢的评述和见解。
达达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等。这场运动的诞生是对野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种抗议。达达主义者们坚信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种价值观是一种僵化、呆板的压抑性力量,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还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达达主义运动影响了后来的一些文艺流派,包括超现实主义和激浪派。
达达主义者认为“达达”并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反艺术”。无论现行的艺术标准是什么,达达主义都与之针锋相对。由于艺术和美学相关,于是达达干脆就连美学也忽略了。传统艺术品通常要传递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潜在的信息,而达达者的创作则追求“无意义”的境界。对于达达主义作品的解读完全取决于欣赏者自己的品味。此外,艺术诉求于给人以某种感观,而达达艺术品则要给人以某种“侵犯”。讽刺的是,尽管达达主义如此的反艺术,达达主义本身就是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流派。“达达”作为对艺术和世界的一种注解,它本身也就变成了一种艺术。 达达主义的倡导人查拉在宣言中为达达主义下定义说:“这是忍不住的痛苦的嗷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命。”达达主义的目的和对新视觉幻象及新内容的愿望,表明了他们在以批判的观念重新审视传统,力图从反主流文化形式中解脱出来。达达破坏的冲动给当代文化以重要的影响,成了本世纪艺术的中心论题之一。
编辑本段兴起
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它首先产生在瑞士。
达达主义代表作《波兰骑士》
1915年秋委,几个流亡在瑞士苏黎世的文学青年,包括罗马尼亚人特里斯唐·查拉、法国人汉斯·阿尔普以及另外两个德国人,他们在伏尔泰酒店组织了一个名叫“达达”的文学团体;1919年,又在法国的巴黎组织了"达达"集团,从而形成了达达主义流派。
达达主义,语源于法语“达达”(dada),这是他们偶然在词典中找到的一个词语,意为空灵、糊涂、无所谓;法文原意为“木马”。它采取了婴儿最初的发音为名,表示婴儿呀呀学语期间,对周围事物的纯生理反应。宣称作家的文艺创作,也应象婴儿学语那样,排除思想的干扰,只表现官能感触到的印象。查拉在草拟的《宣言》中,曾为"达达"下了这样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这是各种
束缚、矛盾、荒诞东西和不合逻辑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活。”有人还作过进一步的解释:“达达,即什么也感觉不到,什么也不是,是虚无,是乌有。”
编辑本段宗旨
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常常用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来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查拉在回顾达达主义运动时说:“目的在于设法证明这各种情况下,诗歌是一种活的力量,文字无非是诗歌的偶然的、丝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托;无非是诗歌这种自然性事物的表达
达达主义作品《保护绘画》
方式,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我们只好叫它为达达。”
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象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
达达分子是无政府主义者,而不是社会主义者。在某些情况下是原始法西斯分子,他们采用了巴枯宁的口号:破坏就是创造。
编辑本段崩溃
自1919年在巴黎成立了达达团体后,巴黎就成了这一流派活动的基地,文艺杂志《文学》则达了达达主义者的喉舌。参加这一流派的作家有:布洛东、阿拉贡、苏波、艾吕雅、皮卡比亚等。达达主义虽然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终因精神空虚而不持久。到1921年,巴黎的一些大学生抬着象征“达达”的纸人,把它扔进塞纳河“淹死”,以表示对达达主义的憎恨。1923年,达达主义流派的成员举行最后一次集合而宣告崩溃,它的许多成员随即转向,参加到超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及其世界各地活动
人物
阿尔普(Jean Hans Arp) 特里斯坦·查拉(Tristan Tzara) 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 奥托·狄克斯(Otto Dix) 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 , 1887-1968 )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 – 法国 汉斯·阿尔普 – 瑞士、法国、德国 雨果·巴尔 – 瑞士 约翰尼斯·巴德 – 德国 阿尔图尔·卡拉凡 – 法国 让·克罗蒂 – 法国 马塞尔·杜尚 – 法国、美国 马克思·恩斯特 – 德国 罗尔·豪斯曼 – 德国 艾米·翰宁斯 – 瑞士 理查德·胡森贝克 – 瑞士、德国 马塞尔·詹可 – 瑞士 克勒蒙·邦撒耶 – 比利时 弗朗西·毕卡比亚 – 法国、美国 曼·雷 – 法国、美国 汉斯·里克特 – 瑞士 库尔特·施威特斯 – 德国 苏菲·托伯 – 瑞士 特利斯坦·查拉 – 瑞士 比阿特丽斯·伍德 – 法国、美国
苏黎世
1916年,雨果·巴尔、艾米·翰宁斯、特里斯坦·查拉、汉斯·阿尔普、理查德·胡森贝克和苏菲·托伯等流亡苏黎世的艺术家在当地的“伏尔泰酒店”成立了一个文艺活动社团,他们通过讨论艺术话题和演出等方式来表达对战争,以及催生战争的价值观的厌恶。同年10月6日,这个组织正式取名为“达达”。
1916年7月14日,在这个组织的第一次公开集会上,巴尔公开宣读了所谓的“达达主义宣言”。1918年,查拉撰写了另外一份达达主义宣言,
篇五:达达主义与杜尚
达达主义与杜尚
西方的现代艺术流派有很多,其中达达主义是使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流派之一,它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于艺术的认知。随意拿出几件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就是艺术吗,达达主义对艺术是如何理解的,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流派呢?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查拉在草拟的《宣言》中,曾为“达达”下了这样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东西和不合逻辑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活。”有人还作过进一步的解释:“达达,即什
么也感觉不到,什么也不是,是虚无,是乌有。”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常常用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来表达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查拉在回顾达达主义运动时说:“目的在于设法证明这各种情况下,诗歌是一种活的力量,文字无非是诗歌的偶然的、丝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托;无非是诗歌这种自然性事物的表达方式,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我们只好叫它为达达。”
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像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
达达主义对现代生活的辛辣批评与形式化的、抽象的雕塑作品的整个发展背道而驰,随之带来了一种新的随意性。在达达的展览会上作为艺术品选择并展出了取自现代人的普通环境的物体。杜尚沉着而轻率地以对诸如自行车轮、洗瓶器、小便池、拔瓶塞的螺丝锥和其他“现成的”平凡东西等物体的偶然选择,嘲弄了严肃的艺术意图。安德烈·勃勒东把这些称作“通过艺术家的选择而被上升到艺术品的高位的制造品。”在杜尚看来,和在他后面受到其艺术,尤其其态度的深刻影响的艺术家看法一样,生活与艺术是偶然与任意选择的事情,艺术行动的本质是故意的选择,每一个行动都是个别的,独特的。他说:“你的偶然与我的不同,正如你掷骰子很少和我相同一样。”这种关于艺术家绝对自由的哲学对于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杜尚也许可以作为最机敏、最有理解力的现代运动理论家。他将从一个安在凳子上的自行车轮(及车叉)所获得的自由给予了参观者,允许他们随意旋转车轮。
达达主义虽然活动时间比较短暂,但它的影响至今犹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开始活跃在欧美和日本画坛上的“帕洛代”艺术可以说是达达主义运动的回潮或延续。达达主义预示了现代主义艺术演进的第二个阶段——抛弃绘画本身。现代主义艺术运动行至于此已经对艺术的存在方式以及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发出了终极疑问。在问题的悬而未决中,又再一次地激发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创造领域,西方艺坛在六十年代陆续出现的波普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以及观念艺术等等在不同程度上都受益于达达与杜尚的启发。
米歇尔·杜尚( MARCEL DUCHAMP , 1887-1968 )是达达主义的代表艺术家。其作品主要有:《泉》、《有胡须的蒙娜丽莎(LHOOQ)》、《下楼梯的裸女》等。
《下楼梯的裸女》是一幅立体主义风格绘画,当它被送到1912年的“独立沙龙”立体主义画展时,却遭到了婉拒,因为评选人认为这幅画涉嫌带有未来主义绘画的风格。从那以后,杜尚意识到了派别之间存在的狭隘,决定摆脱受缚于这种狭隘的危险,开始回避艺术圈
的活动,独自玩弄起自己的艺术。
1913年,杜尚创作了他的第一件现成艺术作品《自行车轮》,开启了现成艺术之先河,挑战了人们对于艺术既定模式的思考。杜尚的一些匪夷所思的作品是现代艺术史反复诠释的对象。例如,1917年杜尚将一白瓷小便池以“莫特”先生之名并命名为《泉》,送交美国现代艺术大展。虽然因其在当时太过前卫而被退了回来,但杜尚的意图却很鲜明:否定艺术,取消美,取消艺术的趣味,他以一种辛辣又不失幽默的方式嘲讽人类在崇高的名义下对于艺术的自我设限。艺术其实并不崇高,艺术品是否出自艺术家之手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艺术家选择了它便有了“点石成金”的效用,使得寻常对象可以摆脱物的功能而一跃成为艺术品。杜尚的颠覆作用就在于此,“艺术可以是非艺术”,“艺术可以不美”,取消艺术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从而将传统艺术的一切乃至平面绘画本身也彻底否定掉。这一点也表现出“达达”虚无主义的心态。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