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人类寻根之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31:48 体裁作文
人类寻根之旅体裁作文

篇一:关口葡萄寻根之旅

诗画建始旅游品牌系列主题公关活动

—— 关口葡萄比利时寻根之旅策划构思

一. 为什么是“诗画建始”

建始旅游目前正处于着力开发的前期,其旅游主题诉求是“人类起源地

自然探秘区”,就品牌传播而言,这句诉求语给人们的冲击力还不够,还需要一句概括性的引导广告语来衬托,以此来引发人们的关注。就恩施的旅游资源来看,建始人确实是独具排他性的,但要成为建始旅游的主体还略显单薄,真正要人们来关注的还须是建始这片秀美的山水,所以我们要让人们知道的是:建始人代表了人类的起源,而人类就是起源在这片秀美的土地。建始人谱写出了人类起源的史诗,这片人类起源的秀美山水如诗如画,充满着神仙气、人间气、自然气、文化气、民族气,用怎样的美丽辞藻来形容都无法到位,因此就是:诗画建始—人类起源地 自然探秘区

二. 关口葡萄比利时寻根之旅的策划思路

二、三十年代,比利时传教士来到建始进行传道,带来一颗葡萄种苗,

从此在建始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中国葡萄的一个代表性品种—建始关口葡萄,这是建始农业经济和旅游经济的亮点,更是建始与比利时2地人民国际友谊的见证。现在,恩施正在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冲刺,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恩施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建始旅游,以关口葡萄为媒,与比利时开展国际性旅游交流,将会是建始旅游品牌塑造的主题公关亮点,为建始旅游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形象提升以及旅游市场建设起到积极而深远的重要作用。

三. 关口葡萄比利时寻根之旅怎样进行

比利时并不盛产葡萄,但关口葡萄的确是比利时传教士带来的,因此,

关口葡萄就是一根连接建始人民和比利时人民友谊的红线,恩施州建始县旅游局和比利时旅游局也因为关口葡萄就此拉开两地国际旅游的相互交流之谊,为恩施旅游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口葡萄比利时寻根之旅:

1、 恩施州和建始县组成“关口葡萄比利时寻根之旅”访问团,赴比利

时开展友谊寻根活动,向比利时人民推介仙居恩施 诗画建始;

2、 与“欧洲最美丽最精致的城市”布鲁日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3、 邀请比利时旅游局、布鲁日市市长及官员访问神话恩施 诗画建始,

藉此深度传播建始旅游“人类起源地 自然探秘区”的品牌诉求。

四. 整合推广关口葡萄比利时寻根之旅

推广策略:精确整合 有效传播

推广媒体:东航传媒航机视频(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所有客机)

东航传媒《逸途》航机杂志(中国第一本航旅专属旅游读本) 湖北卫视、旅游卫视、恩施电视台、建始电视台

新浪网、腾讯网、荆楚网、恩施政府网、东航传媒网

中国旅游报、武汉晚报、湖北日报、恩施日报

五. 宣传品制作

1、诗画建始品牌形象片(10分钟、5分钟、3分钟、30秒广告、15秒广告)

2、诗画建始MV音乐片(3-5分钟)

3、诗画建始旅游宣传画册(1套)

4、诗画建始广告海报(1套)

5、诗画建始旅游展示宣传物料(形象展板、便携式展架)

六、文化延伸营销

1、 以比利时传教士和关口葡萄为题材,以诗画建始为背景,创作拍摄一部

数字电影,在CCTV电影频道、湖北卫视、比利时电视台播出;

2、将关口葡萄比利时寻根之旅拍摄成纪录片,在湖北卫视、比利时电视台、

旅游卫视、东航机上视频媒体播映。

注:以上均可制成影视光盘作为礼品馈赠嘉宾以及作为旅游商品在景区销售。

七、预算预估

1、东航传媒航机视频(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所有客机)播出+诗画建始品牌形

象片+诗画建始MV音乐片 创意制作=800000元

2、诗画建始旅游宣传画册(创意设计+印刷)=100000元

3、诗画建始广告海报(创意设计+印刷)=60000元

4、诗画建始旅游展示宣传物料(形象展板、便携式展架)=40000元

以上是关口葡萄比利时寻根之旅的策划思路,如建始县通过此思路方案,即提呈详细运作执行方案。

湖北东航传媒有限公司

2010-11-30

篇二:2013-2014高三政治期末答案

2013—2014上学期期末 高三政治试卷答案

7.答案B

解析:举办“中国寻根之旅”活动,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①正确;该活动吸引了许多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通过他们的交流和传播,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③正确;②④与题意不符。故该题选B。 8. 【答案】D

【解析】ABC不合题意,加强对唐卡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是为了促进民族繁荣的需要。 9.【答案】A

【解析】由于我国文化演出市场存在追求豪华演出效果、高票价盛行等现象,这让普通民众难以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所以文化演出市场需要加强引导,又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百姓享受到发展的成果,②③与题无关。

10. 【答案】A

【解析】②说法错误,文化生产力对现代经济有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④说法与题无关。

11. 【答案】C

【解析】A说法错误,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BC与题无关。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心灵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将影响到对他的发展,所以大学要高度重视。

12. 【答案】C

【解析】①④说法正确,但与题无关,电视这一大众媒体,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小叔子、小舅子、小姑子、妯娌”等称呼只能简单处理为“哥哥、姐姐”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13.【答案】C

【解析】一些人将贩卖隐私的花边新闻、热火朝天的口水战当做了自己的精神正餐,说明要提高他们的文化鉴赏力,AD与题无关,B说法错误。文化消费心理影响文化消费行为而不是决定。

14. 答案 D

15.题解析:此题考查文化生活之文化的作用,相对容易。2的决定作用太绝对,材料中的越来越……的经历体现潜移默化,3选项对应教材。4选项较难判断。答案选B

16.【答案】 B

【解析】青苔的花虽然小,但是不惭愧仍然自豪的活着,用来比喻人自强不息,不服输的精神,能够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不要被困难吓倒。所以 B 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理解能力,明白题干中所蕴含的道理,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 17.【答案】D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点“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结合教材分析应该是考查文化的作用,只有③④的观点正确,所以选D。①错在主导地位,经济为主;②错在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才是根本动力。 18【答案】D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点“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说明书法教育的重要性。结合此分析甲的观点有合理性,但①表述错误,文化发展的根源是实践,不是传统文化。乙的说法认为浪费时间,对此不足②分析正确,要选。③的观点错误,太绝对。④观点正确,要选。因此,选D。 19.【答案】 B

【解析】 本题难度低,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注意题目的关键信息:为了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把它们纳入教育,同样强调的是教育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B选项符合题意,教育功能没有发生改变,A选项表述错误;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C选项错误;D选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定位】教育

二、非选择题:(52分) 25.【答案】(10分)

①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要大力发展经济,从而拉动文化消费。 ②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面向世界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多样文化,提高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吸引力。

③教育在传承人类文化中具有重要功能。要通过教育,培养居民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习惯。

④政府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正确引导,为居民文化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

⑤政府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逐步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推动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

【解析】这一问材料给出的信息较有限:GDP与文化消费关系,广东城乡文化消费支出不同。而设问中要求调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知识范围又比较大,涉及多个单元

和课的知识,要求学生对材料的把握准确和对教材知识娴熟,从中归纳出答案来。广东人均GDP达到8570美元,为什么消费支出不高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考虑:消费的主体――居民、消费的对象――文化产品、消费的环境,联系教材来组织答案。另外,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拉动文化消费的合理建议,言之有理都可适当得分。 26答:(16分)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养儿防老”体现中华民族有关“孝”的传统思想,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4分)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养儿防老”体现的关于“孝”的观念,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世代相传中长期保持着其基本特征,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4分)

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养儿防老”体现的关于“孝”的观念,只有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进步发挥积极作用。(4分)

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对“养儿防老”的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4分) 27.(12) ①《齐鲁风》以“山”字为基础形态,融合了彩虹飞舞、鸟儿飞翔、黄河滔滔三种形态,表达了山东文化产业将要腾飞的事实,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3分)

②《齐鲁风》的设计体现了现代与远古相对接,说明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3分)

③《齐鲁风》被赋予一个诗意的名字和浪漫的想象,这是文化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和加工,说明文化创新要充分发挥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3分)

④《齐鲁风》闪亮登场,凝聚了参与者的聪明才智,体现了公众的热情支持,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3分)

28.(14分)答案:①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分)

②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6分)

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6分)

篇三:【读书问道】华文化寻根之旅 重走徐霞客之路

【读书问道】华文化寻根之旅 重走徐霞客之路

“千古奇人,千古奇书”

“世上有奇境,必有奇人以揭之”,从古至今,于400多年前明代出生的徐霞客一直以“游圣”著称,彪炳千秋,当之无愧。生平游历祖国壮丽河山,其“吾荷一锸耒,何处不可埋吾骨耶”的精神无人能及。其书《徐霞客游记》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亦有”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之称。

“踏遍青山成大道”

徐自幼勤奋好学,博览图地志,却毅然放弃仕途,寄情山水,游遍全国名山大川,“驰鹜数万里,踯蠋三十年”而“途穷不忧,行误不悔”。背后所体现的,是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愚公精神;求真、求实、求严的科学精神、热爱祖国山河的爱国精神。这些经过时间的严峻考验并于历史中沉淀下来的精神,打动人心。我们虽不能像徐一样倾注毕生之心血,驰鹜数万里。但我们“身体力行,传播文明”之举,实乃对先贤学术道德优良传统之继承和发扬。

【问道】

从22岁起,徐霞客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间,他先后进行了四次“长征”式的跋涉,足迹踏遍整个中国大,同时还给我们后人留下了瑰宝《徐霞客游记》。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正是大学生所需要学的。我们团队一直想重走徐霞客之路,但是由于徐霞客老先生游迹太广,几乎横跨整个中国,我们一个暑假不可能完全重走完徐霞客之路,而且难度较大危险性较高。观其游记我们选择了《徐霞客游记》的前六章节徐霞客所游景点,即《游天台山日记》《游雁宕山日记 》《游白岳山日记》《 游黄山日记 》《游武彝山日记》《 游庐山日记》这几篇游记所对应山川如今也多为出名景点,从安全、交通、经费考虑可行性较后面章节粤西黔滇游记可行性更大。其二,从前六章游记开始,也算我们重走徐霞客之路的开始,以后有时间经历和机会我们会将整个徐霞客游记重游一遍。

【价值意义】

1、亲登名山大川,体验祖国秀美山河。

“智者乐水,仁者爱山”中国人历来喜爱山地休闲,在国人眼中山地休闲蕴含着宇宙无限的奥妙,是得道,生慧,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修身养性之处。善意抽象成为文化精神,山与休闲文化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的休闲方式与休闲理念。山川俊秀、傲岸;怪石嶙峋,险峻;山间石、花、草、虫、鱼、鸟兽,无不让人感叹自然的创造力。登名山,访胜迹,一趟五彩缤纷的旅程,在绚丽的山川中驻足停留,欣赏流连,感受祖国山川恢宏气魄,领悟宁静,豁达之胸襟。

跟随徐老脚步,不畏艰险,观景“必求全胜”。我们相信:一切归于平淡之后,一定会留下些什么。

2、零距离接触当地文化,让“文化寻根”之旅开花结果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我们不能不佩服古圣先贤随顺自然的大智慧;我们不能不感恩留下并传承这悠久传统文化的中华祖先。古代中国人对于山有着极高的崇拜与敬畏,中丽国名山大川众多,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徐霞客的“黄山归来不看岳”,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等就是对祖国这些壮美秀丽名山大川的无限赞美。当今我们早已卷入物欲横流的现实中,中国千年文化遗产更加需要我们去宣扬与保护,让我们像古人一样旅行,再现徐霞客当年的探险旅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之精髓。

3、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所探寻的其实并不是从未向世人揭开面纱的神秘之地。它们曾经用巍峨的身姿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百千诗文,他们曾经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进入过教科书,显得熠熠生辉,其内涵绝不逊色于如今正“热”的天堂西藏。但它们和其他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一样,渐渐失去本真的光华,就如徐霞客和他的游记一般,直教人充满无奈。我们五人重走徐之路,行程安排得很艰难,但我们想用毅力和行动做旅行,在路上一起想办法克服困难。我们渴望着新视野、新发现——以我们独特的方式重新解读——让本来就充满着魅力的东西,异彩绽放,重获新生。从这个角度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实则比保护更进一步,我们觉得很实在。

【团队介绍】

<队名> “侠客行”

<口号>:“看山走水,赏华夏风光。品文会意,长霞客豪情。”

<成员>:

A、队长:代晓江

自我介绍:出生于云南大理。从小喜欢“山丘野马”的玩。大学之后翅膀硬一点了便开始长途旅行。大二暑假从成都出发从川藏G318线骑到了拉萨,用时23天,在我23岁之前达成了一个心愿。大三寒假到虎跳峡徒步,到香格里拉环纳帕海。我渴望与众不同的生命、我热爱旅行。

职责:协调整个队伍,激励大家热情,鼓励和关心队友

B、成员:李吉

职责:在队里主要负责线路制定,行程安排,编辑。

小吉旅行故事@日志

C、成员:字美桦

自我介绍:我来自大理,喜欢舞蹈,背包旅行一直是我的梦想,大家加油!! 职责:门户网站历史文化宣传,协调全队。

D、成员:李皓君

自我介绍:本人李皓君,来自云南大理。外表平凡,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尤其喜欢旅行与运动。有着矛盾的双面天性,曾幻想山林隐居,也梦想成为光耀的名人。如今已是一名大三学生,最终顿悟,自己既无成名的天份与才华,更不可能遗世独立,于是满足这一份遁世之念的,大概就是旅行。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至今只游览了华东华北大部分城市,不过对于踏入世界的怀抱这一梦想“虽不能至,心已远”吧。相信就有可能!

职责:负责后期宣传。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学建筑专业的,喜欢旅行摄影,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职责:负责摄影摄像,旅行中财务管理计划

篇四:李波: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身边的生命科学》开发与实践研究

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身边的生命科学》开发与实践研究

[摘 要]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身边的生命科学》以《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标准》为依据,与新版义务教育生物学教材衔接,以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和生物学知识为编写内容,更好地体现“趣味性、探究性、实效性、同步性、开放性、选择性”的研究目标。开发并撰写适合我校学生需要、体现办学特色、符合我校及本地区实际,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校本课程教材,并研究与生物校本课程相应的评价方式。本文对《身边的生命科学》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背景、条件、意义、目标和内容、课程实施及展望做了阐述。 [关键词]校本课程 开发 实践

一、《身边的生命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从目前情况来看,生物学科在我国中学课程中的地位还是很低的,面临生物科学新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普遍重视生物学教育,而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体现生物学课程的价值。给中学生物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极大的挫伤了广大生物学教师的积极性,教师队伍流失严重,导致中学生物学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使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陷入困境。在课程设置上,生物课程结构欠妥,生物教材还待完善,初中生物占总课时数分比偏少;生物课程设置年级不尽合理,初中三个年级只有七、八两个年级安排了生物课,九年级未安排。

武汉市除开四年的科学课改革之外,生物均未纳入中考,少数学校不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挤压生物学课时,任意安排非专业性质的教师担任生物学教学等。中考不考,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不重视、生物教师整体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等等。如此种种,已经不能适应生物学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如何“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将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也将为生物学新课程改革带来新的契机。

二、《身边的生命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利条件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进展知识的渴求。”“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学教学的传统做法,这些都给校本课程的开发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从“口号”、“理念”走向了“行

〔1〕动”与“现实”。虽然在江、浙、沪等地区的一些学校已有一些成型的经验和

做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制约,生物学校本课程建设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尤其对于武汉市来说,如何改变生物学教学现状,提升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根据学生全面成长的具体需要,建设好富有学校特色的生物学校本课程,始终是急需解决的实际课题。就我区、我校来看,没有一所学校进行生物学科领域的校本课程开发,更没有一套适合于初中学生的生物学校本课程教材。

我校位于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所市级初中示范中学,2012年高质量通过了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督导评估的验收。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围绕“营造师生快乐成长的精神家园”办学理念,重点发展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选修课系列课程,通过构建适合本校实际的课程体系、开发出了一系列的配套教材,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可行性支持。 三、《身边的生命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完善学校本课程体系,探索初中生物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模式,形成一套具有生物学科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特色,为特色学校增添新的内涵,并逐步在区域内推广。

2.实践意义

课程发展是一个积极互动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互动与学校的发展、行动研究和教师发展有密切的关联〔2〕。因此,生物学校本课程能满足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发展需要,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品位和知名度,为发展特色学校内涵创造了条件。

四、《身边的生命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及内容

(一)课程开发的目标

开发并撰写适合我校学生需要、体现办学特色、符合我校及本地区实际,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校本课程教材,并研究与生物校本课程相应的评价方式。

校本课程教材的撰写拟以《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与新版义务教育生物学教材衔接,以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和生物学知识为编写内容,更好地体现“趣味性、探究性、实效性、同步性、开放性、选择性”的研究目标。

(二)课程开发的内容

1.《初中生物校本课程(试用)》教材。 2.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类型及实施途径。 3.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4.初中生物校本课程配套资源(课程实施所需的教学仪器装备、与课程配套的课件等)。

五、《身边的生命科学》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六、《身边的生命科学》校本课程实施的类型 1.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是《身边的生命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阵地。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课程实验探究已经形成序列,根据现行生物学教材的体系,对应安排了植物、人体、动物、生物遗传和变异、起源和进化等探究活动,每学期之处严格按照课程实施计划,列出所需仪器、药品等实验探究材料,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探究废电池对环境的影响”、“ 探究含羞草的感震运动”、“ 探究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比较”、“探究鱼鳍的功能”等各种类型的探究性实验。 2.技能操作

技能操作主要是在现行生物学教材的基础上生物技能的拓展,如:解剖鲫

鱼、植物无性繁殖技术(嫁接、扦插、压条)、水培植物技术、测量血压、测肺活量、急救的方法等,不仅包含了基本的生物学操作技术,还注重紧密贴近生活,教给学生必要的生活本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生物学基本素养。

使用汞式血压计测量血压

解剖鲫鱼

肺活量的测定

3.标本制作

标本制作分为两个专题:植物标本的制作和动物标本的制作。植物标本的制作包括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植物保色浸制标本的制作等;动物标本的制作包括鲫鱼解剖浸制标本的制作、小型动物骨骼标本的制作、龙虾干制标本和浸制标本的制作等。

篇五:浅析台湾同胞寻根之旅中蕴含的亲缘和地缘文化

浅析台湾同胞寻根之旅中蕴含的亲缘和地缘文化

Analyzing the Culture of Qin and Di Relationships which is included in the Taiwan

Compatriots’ trip of looking for root

[摘 要]两岸之间同根同源,同宗同祖,有着广泛的亲缘和地缘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亲缘文化和地缘文化。以亲缘和地缘文化为纽带,台湾同胞步履匆匆地返回大陆寻根谒祖,他们寻找亲人以增强情感联络,回归故里以慰藉桑梓之情,拜祭祖先以寻求落叶归根,台湾同胞的寻根之旅带有挥之不去的亲缘和地缘文化背景,并且增强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意识。

[关键词]寻根之旅;亲缘文化;地缘文化

海峡两岸之间血缘相亲、地缘相近,一直以来两岸人民之间交流往来密切。连横先生在《台湾通史》中说:“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中国民国史民族志》民族史词条“高山族”中说:“高山族是百越的一支”,“应是从迁移过去的”。早在长滨文化时期就有一批从大陆迁移到台湾的移民,之后陆续有大量移民迁往台湾定居。李亦园先生指出,近代汉民族移民台湾“大致又可分为三波:首先是十二三世纪的南宋时代,汉民族从闽南各地移居澎湖。??汉民族的移住台湾本岛是开始于明朝末年的第二波移民。??第三波的移入是民国三十四年台湾光复以至三十九年间。”[1]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蒋介石率国民党残部退居台湾,大陆百余万人涌入台湾。如今大陆移民早已在台湾岛内落叶生根,但是埋藏于心底的乡土情结或是桑梓之情时刻牵动着他们。然而,一条浅浅的海湾,一道人为的鸿沟,阻断了台湾同胞回归祖国家园的脚步,致使他们思乡怀亲之情更加浓厚,期盼回归的心情更加急切,满足心灵归属诉求也更加强烈。

1987年,台湾当局终于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顺应了台湾民众思乡怀亲的心理需求,从此在台湾民众中掀起了反籍求谱、认亲归宗的热潮,探亲、寻根成了流行于两岸之间最热炙的词,但是仍然有许多限制因素束缚着台湾民众寻根谒祖。2008年12月,在两岸的共同努力下,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同步实施,两岸同胞直接“三通”得以基本实现,海峡两岸交流往来从此迈入了全新境界,也为台湾同胞回大陆的寻根之旅提供了便利。据两岸旅游交流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2010年上半年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寻根、旅游观光、贸易投资、文化交流的人数达到247.43万人次,同比增长17.13%。如此之多的台湾民众步履匆匆返回大陆寻根溯源,与两岸之间一衣带水、同根同源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是受之于两岸之间长期交流往来所形成的亲缘文化和地缘文化的驱动和影响。

两岸之间同根同源,同宗同祖(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人类寻根之旅),有着紧密的亲缘和地缘关系,并构成了独特的亲缘文化和地缘文化。亲缘文化和地缘文化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研究员林其锬先生提出五缘文化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亲缘文化是“由亲缘关系构成的,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亲缘是“以亲属为纽带而形成的宗族亲戚关系”。家族成员经常在宗庙祠堂举行祭祖活动,表达对死去先人的哀思,提高家族成员的宗族根源意识,并能够增强亲属之间情感联络,防止家族成员精神离散,所以亲缘文化体现于家族的吸附力和凝聚力。地缘文化是“以郡望、籍贯、乡土为纽带的邻里乡党关系”即地缘所构成的文化众生态,它体现在人们埋藏于心底的乡土情怀。[2]五缘文化学说中亲缘和地缘之间是相互渗透,无法截然分开,所以亲缘文化和地缘文化之间也相互作用。因此,远在异乡的人们总是期盼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畅叙佳话,重温故土风情,追寻先人足迹,满足心理归属需求。两岸之间“大三通”的实现,犹如打开了一道泄洪闸,返回大陆寻根的台湾同胞奔涌而来,络绎不绝。[3]在亲缘文化和地缘文化的影响下,台湾同胞的寻根之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寻找亲人以增强情感联络,回归故里以慰藉桑梓之情,拜祭祖先以寻求落叶归根,台湾同胞的寻根之旅带有挥之不去的中华民族文化影响,是两岸文化同根的体现。

一、寻找亲人以增强情感联络

移居台湾的现代移民与祖国大陆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无法相聚,所以他们期盼回乡与亲人团聚。台湾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以后,长期忍受着骨肉分离之苦的岛内民众终于有机会返回大陆寻找亲人,两岸亲人相聚后喜极而泣,因为他们不曾想到与亲人分割几十年后,在有生之年还能与亲人团聚相逢。此后,回乡探亲之路架起两岸沟通交流的桥梁。

探亲潮的闸门打开后,到1989年进入大陆的台胞已近100万人次,到1990年超过200万人次。此后,每年以100万人次的速度递增,到1996年已突破1000万人次。如今两岸三通实现,返回大陆探亲台湾同胞人流如涌。2010年10月,蒋介石贴身警卫、年过八旬的台湾老板彭妙岙不远千里跋涉来到江苏南通寻亲,在与堂弟相见后紧紧相拥,热泪盈眶,说道“我一直想回家。今天,终于见到你们了!”多年来,他始终难以割舍对大陆亲人的思念之情,备受思念煎熬的他在亲属的陪同下踏上了寻亲圆梦之旅时,隔61年终于能够与亲人团聚。台湾同胞的怀亲之情在节日欢聚之时尤为强烈。中国传统佳节往往是亲人团聚的日子,异乡游子期盼与亲人欢聚,王维的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朴质而真实地道出了做客他乡之人的心理情感。近年来,大陆相继出台各种便于两岸交流的政策,台湾居民办理入境及居留手续更加简便,尤其是两岸通邮、直航以来,在传统佳节之际两岸亲人之间可以相互寄送节日礼品,甚至可以飞越浅浅的海峡团聚在一起,十五观灯、中秋赏月、除夕欢聚??这大大增强了台湾同胞与大陆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络,台湾同胞切身感受到宗亲们血脉相连的真挚情谊,深深地领悟到亲人们血浓于水的骨肉情缘,有效增强了台湾同胞与大陆亲人之间的同宗同祖意识,防止独在异乡的游子精神离散,从而以亲缘为纽带凝聚了家族成员。

二、回归故里以慰藉桑梓之情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安土重迁,对养育自己的故土怀有无法割舍的情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谋求生存,并逐渐在异乡落叶生根,但是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乡土家园,梦回故里,余光一首《乡愁》便道出了这种浓烈的思乡之情。正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不管身在何方,他们都想回到魂牵梦萦的乡土,而对故国家园的深厚情感又总是与故土山河乡土风物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心灵深处他们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以至童年乡间生活都能记忆得巨细无遗、活灵活现,只要有机会他们便想回到生之养之的故土,一睹家乡的土物风情。

所以,移居台湾的大陆移民盼望回到自己眷念的家乡热土,从未放弃寻找触摸故乡的机会,即便是家乡已无亲人,甚至不认得任何宗亲,但是他们毅然回到大陆,只求在家乡走一走,看一看,以了却多年的思乡之心。两岸三通实现以后,让咫尺不在成天涯,台湾同胞只需一张机票或者是一张船就可以回到家乡,不再辗转绕道,就像金门的台胞说:“不必再像过去必须经过‘三门一湾四机场’(即金门、台湾、澳门、厦门)才回得了家。”“胡马依北风,飞鸟翔故里。”一批批台湾同胞返回祖国大陆,回到故土家园,解乡愁、圆乡梦,临了还不忘带一捧家乡的泥土或是家乡的物品,以在思乡之时能拿出了使自己的心灵得以慰藉。“鱼总是要回到源头去产卵的??”经过一番辗转、颠簸,台湾作家张晓风带母亲回到了故乡“苏北小张村”,在村边稻田边烧香磕头祭祖,临走之时她拔了根萝卜带回台湾。无论多么坎坷、多么曲折,乡土乡情是一个人一生的情结。[4]

三、拜祭祖先以寻求落叶归根

“水有源,树有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寻根谒祖的传统美德。移居台湾的大陆移民经过多年的奋斗拼搏早已在岛内落叶生根,发展顺利,在物质生活需求基本满足之后他们便试图去寻求心灵的归属,以求落叶归根,哪怕是死后他们也要魂归故里。2010年9月12日,饮誉两岸的人文大师、台湾著名作家柏杨遗骨安葬仪式在河南新郑举行,最终柏杨“叶落归根、回归故里”的遗愿得以实现。所以,台湾同胞大陆游的一项重要活动便是寻

根谒祖,小到寻宗亲之根,大到寻中华民族之根,他们拜祖先、修祖庙、事鬼神、祭神庙,以各种形式寻求落叶归根。其中黄帝陵祭祖尤为人们所重视。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陵是中华儿女共同景仰的圣地。祭拜黄帝,是跨海而来的台胞的心愿。“黄帝崩,葬桥山”,每年黄帝陵公祭都吸引了许多台湾同胞聚首黄陵桥山,怀赤诚之心祭拜先祖轩辕黄帝,只求献一炷香烛,行三跪九叩之礼,向轩辕黄帝诉说心中的眷念之情,表达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2008年宋楚瑜率大陆访问团祭拜了黄帝陵,表达了“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的同根同祖之情。

寻根祭祖活动显示出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根祖文化的魅力之所在,无数台湾同胞将其视为寻根的重要形式。这不仅是表达对列祖列宗的一份敬意,更有对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一种认同。1999年清明前国民党副主席、前“行政院长”郝伯村携家人回江苏盐城老家扫墓。在父母墓前,郝伯村领着全家人一起向他阔别了61年的父母坟磕头、上香,行跪拜礼,然后环绕墓地一圈,将水酒洒在父母坟上。在凛冽朔风中跪在坟前的郝伯村已潸然泪下。郝伯村后来说,在台湾生活了50年,回到家乡,是要后代记住自己的根,自己的本,中国人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在台湾东山籍同胞有20多万人,两岸实现了直接“三通”以来,每年清明节期间回东山岛祭祖扫墓的台湾同胞不断增多,他们三五结伴上山扫墓,以表示自己“根”在祖国大陆的心迹,特别是一些年老的台胞怕断了“根缘”,承有生之年携全家人回祖籍地扫墓祭祖,让子孙后代知道自己的“根”在祖国大陆。[5]

台胞寻根拜祖的主要依据是祖传下来的族谱、家乘,这是记载台湾各地姓氏家族来源的关键依据,也是宗族亲属之间具体关系的凭证,是珍贵的“血缘、地缘地图”。作为团结宗族亲属的纽带,许多台胞通过族谱、家乘寻找自己的血脉根源。漳州是台湾居民的主要祖籍地,近年来漳台之间开展了一系列的族谱对接工作,保存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族谱资料,为台湾同胞回乡寻找血脉根源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族谱对接说明了两岸同胞真正是根相根、心连心,展示了漳台之间根脉相连、血浓于水的渊源关系,充分彰显了两岸同胞是血缘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增强了台胞对大陆“根”“祖”的认同。[6]

以亲缘和地缘为纽带,台湾同胞寻根之旅背后所隐含的是对祖国大陆那份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这种心理情结则是台湾同胞回大陆寻根谒祖的动力,将会驱使更多的台湾同胞来大陆追踪溯源。在此过程中,两岸之间的人员交流往来会更加频繁,这有利于加强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亲属之间的情感联络,加深双方之间的了解,增强互信,从而提高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意识;同时,在亲缘和地缘文化的基础上,两岸同胞之间可以在经济、教育、公益等事业上展开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 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85页.

[2] 林其锬,吕良弼.《五缘文化概论》[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24页.

[3] 姚同发.《台湾历史文化渊源》[J].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年9月.

[4] 蔡力.《海峡两岸永远是一家》[N].海峡导报,2001年3月24日第7版

[5] 林长华.《台胞清明返乡念祖寻根》[N].团结报,2010年4月3日第4版.

[6] 张俊毅.《跨越海峡“寻根接力”结硕果》[N].闽南日报,2010年3月17日第1版.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