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乡音无改鬓毛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7:15:56 字数作文
乡音无改鬓毛衰字数作文

篇一:“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

唐作藩

选自《语文修养与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唐作藩,语言学家。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篇《回乡偶书》(其一)已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初等文化水平的人大都能背诵,但对“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往往拿不准,或有不同的看法。这里谈点个人的意见。

“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有三种读音:

1.读suō,同“蓑”。《说文〃衣部》:“衰,草雨衣”。经传古籍多作“蓑”,本是以草编成的雨衣,南方多用棕榈毛制作,俗称“蓑衣”。“衰”字这一音义,现代口语里已不用了,完全为“蓑”字所替代。

2.读cuī。常用的意义有二:一是指旧时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后来又写作“缞”。《广韵〃灰韵》:“缞,长六寸博四寸,亦作衰。”一是用于“等衰”,即由大到小依一定等级递减的意思,如《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乡臵侧室,丈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引申为减退。《广韵〃支韵》:“衰,小也,减也,杀也。”这些用法多见于古典诗文,现在也很少用了。

3.读shuāi。衰微、衰落、衰弱等的意思。《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广韵〃脂韵》:“衰,微也。”这也是现代常用的音义。

那么,“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又是什么?读shuāi,还是读cuī?此处“衰”字的意义很明白,是指鬓毛减少,疏落,而不是衰

老的意思。再从整首绝句的韵脚来看,与“衰”字相押的是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和末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来”。此三字在“诗韵”即“平水韵”中属同一灰韵,它们的韵腹(主元音)和韵尾本相同,大抵都是ai,唯韵头(介音)开合有别。宋元以后,由于语音发生演变,北京话和其他许多北方话原灰韵的开口(即《广韵》的哈韵)字,如“该、开、、孩、皑、哀、胎、台、来、哉、猜、才、鳃”等,其韵母变读为-ai;而合口(即《广韵》的灰韵)字,如“瑰、盔、灰、回、桅、摧、衰、堆、颓、雷、杯、裴、胚、梅”等,其韵母则变读-ui或-ei。

因此,无论从字的意义或全诗的用韵来看,这句诗中的“衰”字自然当读为cuī。不仅我们在课堂上这样讲读,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的中学语文课本初中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的《唐诗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月第1版,68页)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1983年12月第1版,52页)也都注读cuī。

有人说,“衰”念cuī,虽与“回”字同韵,但与“来”字韵腹不同,不能相押。这是现代读音的不同,如上所说,是语音演变的结果。而在贺知章所处的唐代无疑是同韵相押的。这种古代诗韵本来很谐和,由于历史发展,变得不相押,是很普遍的现象。例如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三:“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碾渦深没马,藤蔓曲藏蛇。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韵脚“花、家”和“蛇、赊”,在唐韵里本同属麻韵,今普通话和一些方言里也分化为不同的韵母了。

有人说,把“鬓毛衰”的“衰”读作shuāi或读同“揣”(chuāi),这首绝句就押韵了。这种主张显然有问题,既不符合字义,也背离古韵及

其演变规律。因为古诗韵“平水韵”的灰韵合口字,今普通话没有读-uai韵母的,况且灰韵属蟹摄一等韵,无知、照系声母,因而不可能有演变为卷舌声母的字。只有止摄脂韵合口字,今有读-uai韵母的,如“揣、衰(~老)、帅、率(~领)”等。而这首诗押的是灰韵,而不是脂韵,而且还有“回”字,普通话也不念huái。

有人说,用方言念这首诗的韵脚“回、衰、来”就押韵了,因为方言里保存较多的古音,比如山西平遥话。但我国方言复杂,发展不平衡,各地方言所保持的古音成分也颇不一致。读起古诗来究竟该按哪种方言呢?如用你的平遥家乡话,读贺知章这首《回乡偶书》,是和谐了。但读杜甫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三就不见得押韵了,因为平遥方言里“花、家”和“赊、蛇”韵腹也不一致,属于不同的韵(参看侯精一、温端政主编《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然而,南方某些方言区的人读来又相谐了。又如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韵脚“原”和“昏”在平水韵中属元韵,自然相押,而现代南北许多方言(包括普通话和平遥话),二字韵母都不同了。主张用方言读古诗的先生又如何改读才相押呢?

所以,我们赞同国家教委的决定: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在各级各类学校里提倡学习普通话。特别是语文教学,无论念课文(包括古今散文)、朗诵古代诗歌都应该用普通话。凡遇有韵而读来不相押的地方,可以告诉学生:这是古今音的不同。诗歌韵文的时代越古,现在读来不相押的地方也越多,不足为奇。由此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

至于个人喜欢用自己的方言读古诗,闭门高声吟诵,那是个人的爱好和自由,旁人听不懂无关紧要;犹如我们国家推行简化字,你个人习书法,喜欢写写繁体,也悉听尊便,但不能强求别人跟你去学平遥家乡话。 阅读指要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什么音?作者从“意义”和“韵脚”两方面判断,“衰”字在整首诗中应该作“疏落”而不是“衰老”的意思,应该读cuī,而不是读shuāi。作者进一步指出,这首诗的三个韵脚字现在的读音不完全押韵,是因为语言发生了历史演变,这在语音发展史上是普遍的现象。

有些人说,用方言念这首诗的韵脚就押韵了,因为方言里保存较多的古音。作者认为这种主张不可取,因为我国方言复杂,各地方言保持的古音成分也颇不一致,有时一首古诗用这个方言区的语言读是和谐押韵的,而用另一个方言区的语言就不见得押韵了。所以作者主张今天朗读古代诗歌都应该用普通话,凡遇到有韵而读来不相押的地方,知道是古今音的不同就可以了,不必硬要用方言去改变字的读音。

另有人认为:

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中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有人主张读shuāi,也有人主张读cuī,说这样读才押韵。到底应当怎么读?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应当读shuāi,理由如下:

一、“衰”读cuī的音,在古代汉语中,一是表示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二是表示由大到小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如衰序(按一定比数递

减的次序)。在现代汉语中“衰”读cuī的音要写作“缞”,只表示“丧服”的意思。这样的意思当然与“鬓毛衰”的意思不相吻合。

二、“衰”读shuāi,基本意思是衰老、衰落、衰残、衰败等,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也是一种衰残的现象,古代称作“衰白”,疏落变白的鬓发古诗文中称作“衰鬓”,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剑南诗稿》)

三、在现代汉语中,“衰”与“回”“来”不押韵,但在上古音韵中,“回”“衰”“来”属于同一个韵部(微部)。

篇二:篆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时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1)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时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2)横看成玲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

2

3

4

5

篇三:“鬓毛衰”的“衰”的读法

“鬓毛衰”的“衰”的读法

2008-11-26 16:46:52| 分类: 阅读9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怎么现在小学二年级课本上标的是“shuāi”?有了新的解释了吗?请教各位老师,谢谢!

三百卷生:

哪来的新解释!只不过是用普通话读音来注音的。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这些字的读音不同是很自然的事。我们不能拿现代普通话来对待古诗文和典故中一些字的读音。

查《新华字典》,“衰”读shuāi,其义为“事物转向微弱”,举例有“衰老”。“鬓毛衰”的“衰”读shuāi音是衰老义。读cuī音的“衰”是古汉语读音,其义有二:1. 等衰、等差、等次、等级。

2. 同“缞”。“缞”是古时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粗麻布是发白的,所以“鬓毛衰”的“衰”读cuī用的是第二义,是从颜色上把花白的鬓毛形容为“衰”。 “鬓毛衰”的“衰”读shuāi音,是直说人衰老了,完全说得通,但是修辞效果远远不如古音那么形象。至于《唐诗鉴赏辞典》解释为“cuī,疏落之意”,大概是根据语言环境形容老人鬓毛外形的吧。

说“石径斜”的“斜”与普通话读音不同是为了押韵,恐怕不完全是吧。因为“斜”字的古音就一直读xiá。

现在,学校学习的是国家推广的普通话,小学课本把一些古诗中的古汉语读音做普通话注音,是在执行国家宪法和《语言文字法》。另外是不是还有减轻学生负担的意思?可能

乡音无改鬓毛衰

有吧。 对于我们的小学生,还是应该以现代汉语普通话规范读音为准,也就是以课本为准。但是并不排斥在适当的时机让他们了解这些字的字音。这也是丰富自己的文化,提高着语文素养。如果学生现在问起,可以适当解说。

是啊,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学古诗怎么能那么死抠古音呢?你抠了这个字读古音,那别的字呢?要是这样的话,恐怕就会像广东人和山西人在一块儿,用各自的方言读现代诗文,谁也听不懂。依法办教育,依照儿童的认识发展规律编教材,这是编教材的原则。 这只是我的一点陋见,很想听听不同见解。诸君,您的看法呢?

介绍一个资料

在现行小学语文新教材古诗词中,凡涉及多种读音的字,往往不注古音而改注今音(普通话标准音)。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衰”字原读cuī,现改读shuāi),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斜”字原读xiá,现改读xié),北朝民歌《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野”字原读yǎ,现改读yě)。 许多学生家长表示不理解。也有人反映,古诗词中某些字、词的古音读法,在多数知识分子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且目前的辞书、古诗词读本及语文教学参考书中,注古音和注今音的都有,没有统一的规范,真是叫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就这个问题,本人曾请教过有关语言专家,他们认为:应该用普通话(今音)读古诗词。语言学家苏培成教授的观点更为鲜明:“我们今天怎么去读古诗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普通话读。可是这样一来就变得不完全押韵了。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语言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后人无法左右,只得接受。”我国已故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也曾在《诗经韵读》中指出:“我们并不要求大家用古音来读《诗经》,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我们读《诗经》主要是了解它的诗意,不是学习它的用韵,所以仍旧可以用今音去读。”

主张“古音今读”,其理由如下:

首先,古音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语音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东西,它不像文字、词汇那样能留下供我们查考的可靠材料。今天,谁也无法证明自己读得“古音”就是标准音,因为古人无法留下录音资料,这是无需争辩的事实。

其次,古音今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由繁到简,也是语音演变的一种规律。现实生活中,

此类现象已是屡见不鲜、比比皆是。例如,成语“叶公好龙”古读“Shè公好龙”,而今人们统读“Yè公好龙';“衣锦还乡”中的“衣”古音读yì,现统读yī;地名“百色'原来读作?Bó色',而今均读成?Bǎi色';“阿房宫”读作“ēpáng宫”是不争的事实,可曾几何时,一些影视片中,纷纷读成“āfáng宫”了。

再者,今人读古诗,目的是汲取古代文化艺术营养,提高自身文学素质,并不是去学习古音的。由于语音的不断发展变化,古诗词中的那几个“古音”,好多人早就改读“今音”了,而且习以为常。按“约定俗成”的原则,古音今读,势在必行。它有利于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也一定会为广大中小学师生所认可、所接受、所欢迎。

篇四:(6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

2010年4月28日,临近5.1假期,天气不像往年般闷热,反而仍凉爽得让人十分惬意。

晚上8:30分,行李员郭思敏带着一男一女两位客人来到行李柜台,当班班长黄伟明热情地迎上前去:“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哦,你会说潮汕话吗?”“当然,我就是本地人”那你知道西堤码头吗?”“知道,我从小就是在那边长大的。”一番轻松的对话,拉近了小黄和客人的距离。原来这两位是2604房的客人,姓蔡,来自新加坡,是父女俩,这次是他们第一次到汕头来。这时,蔡小姐又问:“你知道当年华侨是从那个地方坐船到南洋的吗?”凭着丰富的常识,小黄拿起汕头地图介绍起来,从妈屿岛、樟林古港到红头船,再到水客、侨批,娓娓动听的一段潮汕侨事,说得蔡小姐父女俩不停地点头。这时,蔡老先生也向小黄说出他此次来汕头的缘由:原来蔡先生出生在汕头,7岁时就随父母到新加坡谋生,今年已经72岁了,60多年来从未回过中国,他母亲几年前去世的时候,叮嘱他一定要回家乡看看,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根在潮汕。多少年来,蔡老先生也是日思夜想着故乡,今天,他终于回来了。言语间蔡老先生几度哽咽,眼角也泛着泪花,那一刻故乡的祖屋,村口的大榕树犹在眼前,那熟悉的童谣在耳边缭绕 “天顶一只鹅,阿弟有亩阿兄无,阿弟生仔叫大伯,大伯小理无奈何,拍个包袱过暹罗??”听完蔡老先生的故事,小黄心里特别感动,是啊,上一辈潮人为了生活,结伴离乡,坐着红头船,飘洋过海,移居海外,从中国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先进

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在侨居地披荆斩棘艰辛创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做出了贡献,同时也给家乡的亲人带来了温饱,给家乡的建设带来繁荣。

见到老父亲的情绪有点失控,蔡小姐轻轻地拉着他的手并对小黄说:“我记得阿嬷跟我说过,我们的老家在澄海的渔洲,蔡厝,她老人家也记不清当年是从西堤还是澄海上船到南洋的,所以,这次我们想先到旧码头看看当年老一辈离开潮汕的地方,然后再去澄海渔洲,你能帮我安排辆车子吗?”“没问题”,小黄爽快地答应了。

“澄海、渔洲、蔡厝”,记忆里,小黄记得澄海好像没有渔洲这个地方,倒是龙湖区有个地方叫渔洲,就在韩江边上。疑虑中,小黄拿起电话向朋友咨询。原来,渔洲这个地方以前确实是属于澄海,但几年前汕头重新规划行政区时,渔洲并入了龙湖区的管辖,而且那地方就有个村叫蔡厝埕。没错,一定是这个地方,小黄把得到的情况向蔡先生做了说明,蔡先生也激动得连说:“是的,肯定是的,我还记得村前有一条河,小时候老跟母亲去那里洗衣服。”确定了寻亲地点,小黄也十分高兴,只是现在天色已晚,于是他对蔡先生说:“蔡先生,时间也不早了,我看明天再去吧,现在你们可以去逛一下汕头的夜景,品尝一下家乡的小吃。”蔡小姐父女高兴地接受了小黄的建议。

第二天一早,在小黄的安排下,蔡氏父女怀着激动地心情踏上了寻亲访祖的道路,小黄也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他们早点找到故乡、找到亲人。

西堤码头——老妈宫——红头船公园——樟林古港——渔洲蔡

厝埕。汽车载着蔡先生父女的满腔思乡之情,拳拳的赤子之心开始了一路的回忆寻找。故乡的景色、亲人、孩提时代的趣事,一幕幕在蔡老先生的脑海中闪过??

晚上9:40分,蔡先生在亲戚的陪同下高兴地回到酒店。一进大堂,看见小黄当班,蔡先生激动地上前握住小黄的手说:“谢谢你,黄先生,我终于找到故乡了,没错,就是那地方——渔洲蔡厝埕,这是我的表侄,下午我们去拜过祖坟了,太谢谢你了。”听到这令人振奋的消息,小黄也高兴地向蔡先生表示祝贺。意犹未尽,蔡先生又让小黄安排他们明天去潮州游玩。小黄也不失时机地向蔡先生介绍起庄严古朴的开元寺、书香四溢的韩山师院、巧夺天工的湘子桥??

5月1日10:20分,蔡先生父女俩退完房,在离开酒店之前再一次来到礼宾处向小黄致谢。蔡小姐认真地告诉小黄,她将会通过互联网给酒店发感谢信,对酒店及小黄这次帮助他们完成寻亲之路表示衷心的感谢。小黄也祝蔡先生父女一路顺风,并送客人上车,挥手道别。

望着远去的蔡家父女,小黄顿感释怀,轻轻地念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黄伟明

2010-5-5

汕头市金海湾大酒店

篇五:衰的读音

“衰”还是读“cuī”好

《回乡偶书》一诗中的经典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曾勾起多少海外游子的眷恋思乡之情,其中“衰”的读音一直标注为“cuī”。近日从小学课本上再见这首诗时,发现 “衰”的读音已标注为“shuāi”。

经查阅字典后,觉得恢复以前的读“cuī”更符合作者文笔简捷、意境深远的风格。

《现代汉语词典》上明确标注:衰(cuī)同缞(cuī),而缞(cuī)的基本意思是:用粗布制成的丧服。众所周知,丧服的颜色是白色的正与年老发白吻合。衰(cuī)与缞(cuī)正是古代诗文中常有用的通假字手法。衰(cuī)通假为缞(cuī)表示白,使“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的意思浅显明了,与整个诗歌文笔简捷,通俗易懂抽象格浑然天成。我认为这也是此诗流传千古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当然,文字虽浅显,读诗的人却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出不尽的人生沧桑。文浅显而意深远正是贺知章的大家风范。

现版的衰“shuāi”,注释为“衰弱”。衰弱多指精神面貌,而精神的东西并不非一睹而知,须透过表面,加以自己的何体验才能感受出来。这就与其它三句言简意赅的风格显的格格不入,破坏了整个诗歌明白如话的特色。再看南版说明:衰即衰老,诗中指鬓毛斑白。既然还是指发白就应该依照古人的习惯,用通假的形式来表达,而不是以意会得知。

为了保持全诗文简意远的风格,应还原衰“cuī”的读音。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