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烧塔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7:20:17 体裁作文
烧塔仔体裁作文

篇一:语文收集资料

第四单元上网的利与弊

一、利:

1.开阔视野

因特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中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2.加强对外交流

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面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中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同时现在的中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带来压力,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3.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特网就提供了这个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中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

二、弊:

1.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2.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 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 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3.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 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 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第六单元 怎样收集资料

一、起源1.春节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

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2. 元宵节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3.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4.端午节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5.中秋节

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6.重阳节

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

二、诗句

1.春节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2.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 元宵节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5.中秋节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6.端午节

端午日 唐 殷尧潘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三、传说故事

1.中秋节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

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

2. 元宵节 袁世凯与元宵

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买他的帐,照样在民间流传。

3.清明节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被迫流亡。重耳又累又饿,忠臣介子推为了不让他饿死,便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他吃,重耳十分感激。后来重耳当了王,要封介子推官。介子推不愿做官,便逃到大山。有人建议放火烧山,把他逼出来。结果火烧了好多天,介子推仍未出山。火熄了,介子推的尸体被人找到,重耳十分后悔,为了纪念他,规定这天为寒食节,后来演变成清明节。

4.春节

古代有一种怪兽叫年,每年春节期间会出来吃人(那时候还没有春节),人们用点燃爆竹的方法将怪兽吓跑,从此每年过春节,人们都要放鞭炮

5.端午节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后世延续为传统,渐渐演化为端午节

6.重阳节

东汉时期,汝南县一村庄,有一名叫桓景的小伙子。他在九月九那天防瘟疫之疾。 桓景除掉瘟魔后,汝河两岸的百姓欢天喜地。从那时起,人们就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四、各地过中秋的风俗

1.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2.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

3.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

4.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

5.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6.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篇二:答案

《父亲的果园》

1.果园遭冰雹的侵袭,父亲心中是最痛苦的,但面对母亲的沮丧,父亲却掩饰住内心的情绪劝慰母亲。表达了父亲对家人的关爱,同时也表达了父亲对自己的果园及劳动的收获充满了信心。 2.写出了父亲劳动的艰辛,表现了儿子对父亲辛劳付出的感动与感激。 3.不矛盾。虽然都是描述母亲为“我”开箱拿水果,但“再熟悉不过”是说明母亲曾经无数次从箱中为儿女拿水果,而“始料不及”则是“我”没有想到父母竟会在挥汗如雨的农忙季节为“我”精心地存放水果,这让“我”体会到了父母爱的可贵。 4.没有。这正是父爱在母亲身上的深刻体现,从第⑧段可以得到印证。 5.勤劳善良、朴实敦厚、任劳任怨、疼爱子女。6.父亲用自己的生命年华,换来了果园的欣欣向荣,儿女的幸福生活。

《收枣时节》

1.出发进山 满载而归 2.量多;色美;味香;乡民们丰收的喜悦之情 3.表现了山民们的勤劳以及劳动的欢欣。 4.写晒枣突出丰收的成果,表现了山村的淳朴、祥和及美丽。 5.示例一:风停了,雨住了,月亮出来了。我从她闪烁的双眼中看到了光明,似乎她就是天空中的那轮明月。我用力地点了点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示例二:阴沉的天空扯来一片乌云掩住了自己忧伤的脸。鲜红如血的分数,像图钉撒在我的心上,再一个个被用力地踩了进去。

《花草的“脑瓜”里装了什么》

1.示例:植物具有独到的“听力”;植物能够分辨善恶;植物懂得“团结” 2.不能,这一段以菊花为例说明“并不是所有的FT基因都是在长时间日照下工作”,是对上文的补充,如果删去,则显得绝对化,不符合事实,这体现了说明文准确性的原则。 3.A处:举例子、列数字。以小麦为例具体说明“植物根据太阳每天在天空中游荡的时间,来保证自己在合适的季节开花”,从而让读者更易明白。B处:作比较,将跳舞草听到《月光下的凤尾竹》后的舞动,与听到噪声后的无动于衷进行比较,说明了跳舞草对音乐的喜好表现在它们的“舞姿”上,从而形象地说明了植物具有独到的“听力”。

知识操练营(一)

1.(1)顽强拼打(2)示例:回家耶回家 回家是我永远的牵挂 2.A(应读tónɡ) 3.B(眉批指书页上方空白的地方) 4.(1)在“获奖”后面加上“名单” (2)用词不当 5.(1)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2)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6.示例:图如一个母亲俯身抱起路上的孩子,表明爱心和责任心;一条路,伸向远方,表明让宝贝回家任重道远。“宝贝回家”四个字,醒目,说明组织的要旨。整个图标用醒目的红色,表明警醒和告诫。 7.【中秋习俗】示例:吃月饼、赏明月、舞火龙、堆宝塔、树中秋、烧塔仔、看串月、托球舞、偷月亮菜等。【联对中秋】A(“窥”好,因为窥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的调皮,并且与上联“弄”相对照,对仗既工整且含无穷韵味,最能传神)【赏月品读】水浒;施耐庵;示例:作者巧妙地选取自然景物,侧面展现月之皎洁,场面宏阔,意境幽远。 8.(1)①适逢,恰好遇到;②原因;③不久;④听说。(2)过了许久,才知道发生了地震,都快步跑出屋子。(3)D(4)时间顺序。戌时、俄而、久之、逾一时许等。(5)补叙;补充说明地震的破坏性,增强真实感。

《旷野与城市》

1.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或: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要知道,人类永远不可能以城市战胜旷野,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旷野的包容与强大。 3. 城市追求井然有序的繁华,不断侵袭破坏旷野,而旷野追求的是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4.有力地证明“旷野一旦反扑,人类就一筹莫展”的观点。或有力

地表现在强大的旷野面前,人类是多么的弱小。 5.将旷野比喻为皮,将人类或城市比喻为毛,形象贴切地表明了城市与旷野相依相存的关系。(或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

《闲话白菜》

1.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药用价值。 2.采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通过引用古代医书使“白菜除作为蔬菜供人们食用之外,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更有说服力。 3.(1)不能去掉。其理由是:“据考证”是根据资料考核证实并作出了一定的结论,说明“白菜栽培历史悠久”不是凭空捏造。若去掉,有可能让人觉得是杜撰的,体现不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密性、准确性)。(2)“仅”是表范围小的副词,表示“白菜食用方法”只限制在“入书”范围内,不包括还没入书的。“全部”表范围大的副词,表示没有遗漏,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

知识操练营(二)

1.(1)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2)“什么”的谐音。“神马”成了网络用语,而且还容易让人想到早前的神兽,更增添了一分戏谑的意味,心照不宣的默契让人会心一笑。(3)一些热爱生活,崇尚健康,酷爱户外运动,善待自己也善待环境的人。他们“下班关手机,点菜要维C,周末必出游,随手带垃圾”。(4)网络上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用此话回帖,相当于“路过”。 2. B(应为出神入化,精巧绝伦用此不当) 3.示例:邓小平巧妙地将“台湾”说成是中国的一个省,表明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反对阻扰也只是国家内部矛盾,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4.示例:青灰;翠绿;浓白;袅袅。 5. 《西游记》;吴承恩;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 6. (1)上联是:苏洵、苏轼、苏辙;下联是: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 (2)李白(3)项羽(4)范仲淹 7.(1)示例:民间访问 实地考察 资料查阅 现场观摩等(2)示例:灯笼春节、元宵红娃、清明印、龙粽端午、七夕爱之印、团圆中秋、菊花重阳。(3)示例:应积极传承(拯救)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或有些民间艺术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况。 8. (1)①整治,修理②大声叫(2)第二天,迂公请人整修屋子。(3)讽刺了缺乏远见的人,批评了目光短浅,看不见长远利益的人。

《家常豆腐》

1.yù quán rù jiē 2.内容上,写出了豆腐的地位及多样面貌;结构上,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3.通过与前文所写的各种珠光宝气的豆腐作对比,以突出豆腐的家常吃法最可人。 4.豆腐处处随遇而安,让人尽情发挥智慧。 5.以表现生活的庸常琐屑疲惫艰辛乃至愁苦,为下文写“我”对生活的感悟“生活的安稳甜美”作铺垫。 6.既表现豆腐风味的独特,又抒发了对苏轼乐观豁达生活态度的赞颂之情。

《开花的课桌》

1.(1)yān(2)qiào(3)xiān(4)qì 2.写出了初春的寒冷灰暗,为下文写在教室里发现第一抹春痕作铺垫。 3.春意的萌动和蔓延;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生气与活力 4.(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小树枝、小野花的细小,色彩美,赞美了孩子们的灵秀、细心。(2)运用拟人、回环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花枝的灿烂与孩子的可爱。 5.孩子们像春天一样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希望,表现了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6.示例: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知识操练营(三)

1.长命百岁;唐僧;美丽的家乡;雄鹰翱翔 2.C 3.(1)改“由”为“在”;(2)用词不当 4.B 5.示例:爸爸、妈妈:我很感谢您们对我的关怀。我能理解你们望子成龙的心态,但也请给我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好吗?爸爸妈妈,放心吧,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6. (1)音乐、书法(2)戏剧(京剧)、绘画 7.【世园新闻】小记者入园

采访记录,宣传“世园” 【世园图展】会徽以自然花瓣为构型,用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叠加,组合而成一个富有东方神韵的“百花吉印”。其中三角形如汉字“人”,体现以人为本,四边形如西安古城,象征和谐人居,二者相扣寓意世园会主题:天人长安。五边形代表五星,体现中国特色;六边形代表六合,寓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中国哲学思想,代表包容一切的自然环境。从三到六自然递进,体现了人、城市、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世园感悟】世界是个大家庭,只有通过相互交流合作和公开竞争,方可共同进步、繁荣。 8.(1)①已经 ②有时 ③吃惊 ④终了、完毕 (2)先生俯身笑着说:“为什么留下味道不好的枣子给我老头子呢?” (3)第一件事:夏天与儿童嬉戏,为儿童扑枣。第二件事:故意持雨伞坐屋檐下,使大官绅士来营造学舍。(4)老而不失童心,诙谐多智。

《故乡的红月饼》

1.详写红月饼制作过程,表明了作者对家乡红月饼记忆的深刻和热爱,突出了作者对家乡强烈的思念之情。 2.表现了人们进入八月后烤月饼时的紧张、忙碌的情形,为下文写“我”姐妹俩在八月十五下午把月饼烤糊作铺垫。 3.父亲诚恳实在、心地善良,关心他人。 4.既收到了邻居们送来的各种红月饼,感受到了乡邻的友爱,同时父亲没有责怪“我”姐妹俩把月饼烤糊一事,反而要求“我们”把烤糊的月饼送给村口的瞎子老爹,“我们”从父亲那里懂得了为人要诚恳实在和关爱他人的道理。 5.城市里收到的月饼没有家乡红月饼的味道;同时又因为远离家乡和亲人,所以感到“忧伤”。

《当语言死亡时》

1.语言死亡的现象 语言死亡的方式 语言死亡的后果 2.语言死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了代际传承。 3.举例子、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语言的濒危现象。 4.不能去掉。用了“绝大多数”表明还有少数是有文字记载的。去掉后,就不能准确、严谨地表达这一意思。 5.示例:世界是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想象力被囚禁,世界不再丰富多彩。(言之有据有理即可)

知识操练营(四)

1.(1)①jī②xué (2)第①句,将“虽然”改为“如果”。 2.B 3. (1)马后炮(2)唱主角(3)闯红灯(4)打边鼓 4.B 5.该徽标由字母“e”和汉字“文”结合而成。“e”象征着网络;“文”代表文明、文化。整体以中国红为主色调,呈现一个舞动奔腾的人,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主办方认为该徽标展现了中国网民的阳光与热情,豪迈与拼搏,展现了中国网民文化节的时代魅力和文化内涵。 6.【概括观点】外媒核心观点:中国大规模撤离在利比亚人员,彰显了大国实力。【表达问候】示例:叔叔(阿姨)您好!祖国永远是您归航的港湾,这里有守望您的笑脸和亲情。欢迎回家! 【拟颁奖词】示例:是他们,心系祖国同胞的安危,不远万里将援助的手伸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是他们,克服千山万水重重阻拦,将千万颗悬挂在天际的心灵温暖地放回地面。他们,有个响亮的名字叫中国军人!他们是祖国的儿子,他们更是人民心中的长城! 7.(1)孤傲清高,不随波逐流,执著坚守的高雅气节。(2)诗人借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达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忠于国家的决心。 8.(1)①下棋②离开③擅长(2)有一只老猴在树上偷看两位仙人运子下棋的方法,于是也得到了下棋的窍门。(3)心不在焉(4)以己之长,攻他人所短。(或能了解并利用对方的弱点)

篇三:中秋的来历

中秋的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有些地方,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农历八月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

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我国城乡百姓都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联系在一起,象征家人团圆。

月饼最初是家庭制作的,到了近代,有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也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同时,人们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祈盼丰收、幸福,月饼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用以联络感情。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的传说

故事一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于是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9个多太阳,并严令

最后1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而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小人蓬蒙在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后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傍晚,后羿知道此事后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3步,月亮退3步,他退3步,月亮进3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故事二 吴刚伐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500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

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事,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故事三 玉兔捣药

“玉兔捣药”原是道教掌故之一。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只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服用这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代文人写诗作词,也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习俗则多种多样,并且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节时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宫嫦娥。金门人中秋拜月之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主要是妇女和小孩,且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设案,桌上摆满佳果和饼食,银烛高燃,香烟缭绕,然后拜月。

中秋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约1至3公尺,多用碎瓦片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之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焰熊熊,极为壮观。

还有一些地方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关于中秋的诗句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琦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篇四:中秋资料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以及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

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

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诗词选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篇五:Doc1

中秋知识竞赛

一、选择题

1. 月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A

A祭奉月神的祭品 B馈赠亲友的礼物 C节日食品 D地方小吃

2. 以下哪个不是中秋节传说?D

A嫦娥奔月 B吴刚伐桂 C玉兔捣药 D迎涛神说

3.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谁的佳作?A

A王安石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4.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脍炙人口的中秋名句。您知道它出自哪位大家之手吗?D A李白 B苏轼 C杜甫 D张九龄

5.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的必备食品,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是由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B A唐朝 B元末 C宋朝 D明朝

6 .在古代月圆和月缺一般形容什么?A

A悲欢离合 B天气的好坏 C凶吉的象征 D身体是否健康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烧塔仔)

7. 下面哪些不是中秋节的起源?C

A. 嫦蛾奔月 B. 秋报的遗俗 C. 因为杨贵妃喜欢吃月饼所以有了中秋节 D. 朱元璋月饼起义

8、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谁的佳作?A

A王安石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二、判断题:

1.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对 )

2. 在宋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元明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对)

3.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传说之二:吴刚折桂,传说之三:吴广与月饼起义。( 错 )

4. 一些地方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 对 )

三、抢答题:

1. 中秋节又称什么节?(团圆节、仲秋节二者均可)

2. 在古代月圆和月缺一般形容什么?(悲欢离合)

3. 在典故中,吴刚伐的是什么树?(桂树)

4. 在哪个朝代中秋节才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代)

5. 哪种水果是传统的中秋水果? (柚子 )

6. 月宫里的月桂树有多少丈? (五百丈)

7. 古时月饼起义的主角是谁? (朱元璋 )

8. 嫦娥的老公是: (后羿 )

9. 今年的中秋节是: ( 9月12日)

1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出自于谁的笔下? (苏轼)

1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首词的作者是:(苏轼 )

甲:在这个人们喻为最有人情味、最具诗情画意的节日里。

乙:我们155班全体师生齐聚一堂,以知识竞赛的方式来了解中秋,共享中秋带给我们的快乐!

合:我宣布:北正街小学六年级155班中秋知识竞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中秋知识竞赛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填空:(35分,每空格1分)

1、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2、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 节假日,放假 1 天。

3、每年农历 八 月 十五 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中秋又称“ 团圆节 ”。

4、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 中秋节 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5、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6、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一剪梅》(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9、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10、中秋民谣

中秋夜

中秋夜/亮光光/ 家家户户赏月忙

摆果饼/烧线香/大家一起拜月亮

分红柿/切蛋黄/赏罢月亮入梦乡

乘火箭/月宫逛/看看嫦娥和吴刚

11、中秋歇后语

八月十五的月亮—— 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吃月饼—— 节日的美食。

八月十五办喜事—— 人月共团圆。

八月十五看桂花—— 花好月圆。

12、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

13、中秋传说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免捣药、玉兔入月宫、玄宗漫游月宫等。

14、中秋习俗有中秋宴俗、文人赏月、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玩花灯、舞火龙等。

15、八大赏月佳处:庐山、黄山、三峡 、西湖 、

石湖、象山、 峨眉山 、 洞庭湖 。

二、判断(5分,每题1分)

1、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

2、《春江花月夜》是唐杜甫写的诗。 ( )

3、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是宋朝辛弃疾写的《太常引》。 ( )

4、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5、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 )

中秋简介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则始于宋朝。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此外,中秋节还是是中国全民性的重大节日,不但汉族过中秋节,侗族、苗族、壮族、傣族、黎族、满族、朝鲜族、高山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

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汉族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传说

嫦娥奔月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 。

玉兔入月宫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

玉兔捣药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 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妹们,到月宫陪伴嫦娥住了!

玄宗漫游月宫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继续追问: 题目+答案!!! 类似考试试卷那样,格式是选择题、问答题~

补充回答: 一、八月十五又称什么节?

A月饼节 B团圆节 C故乡节 D诗人节

二、元宵节和端午节与下面哪个节日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

A春节 B重阳节 C中秋节 D圣诞节

三、潮汐与什么有关?

A太阳 B星星 C月亮 D风

四、在典故中,吴刚伐的是什么树?

A槐树 B桂树 C柳树 D杨树

五、在哪个朝代中秋节才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

A唐 B宋 C元 D明

六、月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A祭奉月神的祭品 B馈赠亲友的礼物 C节日食品 D地方小吃

七、以下哪个不是中秋节传说?

A嫦娥奔月 B吴刚伐桂 C玉兔捣药 D迎涛神说

八、以下哪个国家中秋节不吃月饼?

A美国 B日本 C意大利 D英国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