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家庭三部曲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24:18 体裁作文
家庭三部曲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从“家庭三部曲”到《断背山》

从“家庭三部曲”到《断背山》

——从李安电影看东西方文化差异(定稿)

摘要:

李安是唯一两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华人导演,他的作品承载着中西文化的合流,通过对一系列中西方文化的探讨,实现了一种良性互动的跨文化传播,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成功范例。 “家庭三部曲”(《喜宴》,《推手》,《饮食男女》)是奠定李安电影风格和华语影坛地位的重要里程碑。而《断背山》则是跨入西方题材,成功打入美国电影市场的佳作,这部电影也让李安导演在世界影坛确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本文将从东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通过李安电影作品“家庭三部曲”和《断背山》,从文化分析等理论视角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冲突及融合,反思中国文化本身及趋向,试图为探讨中西文化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李安电影,“家庭三部曲” ,《断臂山》,文化差异

目录:

引言

一、 四部作品各臻其美

(一)《推手》

(二)《喜宴》

(三)《饮食男女》

(四)《断背山》

二、中西文化的四大差异

(一)生活习惯

(二)语言文化

(三)教育理念

(四)婚姻观念

结束语

引言:

李安作为一位两次获得奥斯卡奖的导演,以他独特的视角,拍摄出一部部使东西方观众都能接受的影片,从这一点上而言,他无疑是成功的,他成功的塑造出了生活中遭受东西方文化冲突影响的一个个人物形象,如《推手》中的老父,由于文化背景与生活经历的多元化,李安对中心方文化均有研习,中国传统文化

的滋养和西方文化的熏陶培养了李安具有包容性的开放情怀,他立足于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排除文化的界限对艺术题材进行挖掘和探索,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主流文化巧妙地融于电影之中,这使他的电影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呈现出跨文化的特色。

李安是世界当代蜚声海外的著名中国电影导演,曾担任第6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评委会主席。他的第一部作品《推手》获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等8个奖项的提名,台湾金马奖也被视为是台湾电影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喜宴》柏林国家电影节上荣获金熊奖。《卧虎藏龙》荣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获此殊荣的华语电影,并且被《时代周刊》评为2000年度最佳影片,而李安本人也被评选为最佳导演。2006年,凭借电影《断背山》,李安荣获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华人导演获此殊荣

。李安为华人影坛所做出的贡献无与伦比,他也成功地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桥梁。

本文以李安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李安电影作品“家庭三部曲”和《断背山》,试图从李安电影主题的选择、文化认同的途径及文化融入的表现策略三个部分探讨李安如何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寻求文化间的沟通和认同。

一、四部作品各臻其美

(一)《推手》

《推手》比较注重表现东西方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其中的太极父亲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之道并身体力行,初面异域文化时充满自信,在影片中与他构成对立面的是完全不能接受东方文明的洋儿媳。在表层冲突下隐藏的深层的两种文化间的冲突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逐渐展开先后体现为父亲与儿媳、儿子及餐馆老板的冲突,这些冲突都是以父亲为象征的东方文化与其对立面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间矛盾的外化。

影片开头随着手部特写镜头的拉开,我们看到父亲身着一袭蓝色中式衣裤,动作舒缓自如、矫健轻盈、安详平和;与此同时,洋儿媳在电脑屏幕前飞快的敲击键盘,红色的台灯和桌上杂四乱无章的物品给人一种内心烦躁的暗示。二人一静一动,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个段落中没有一句对白,所有声音都是自然音响,导演有意利用单个镜头内的场面调度画面上两个主人公一直处于隔离状态,几乎不出现在同一空间,即便是同一空间,也通过画面的纵深调度形成强烈对比,或是封闭的横向构图中二人左右对称的对比,或是纵深构图中前后的对比,互不理睬又互有压力的模式造成强烈的隔离感,充分体现二人内心的疏离与隔绝。

该段落中儿媳的烦躁显然为父亲的悠然、自信提供了陪衬,当她在莫名的烦躁中远远审视这位异常平和的中国父亲时,我们看到在两种文化较量的第一个回合中,东方式的达观超然的人生态度与圆柔应对的处世 原则占了上峰。随着叙事的推衍,这种对比却迅速变化,父亲以往强大自信的态势逐步弱化。随着微波炉中的那一声爆炸和儿媳的一句“shit”,父亲的威严受到了挑战而动摇,当他不得不戴上耳机听京剧时,分明表现了他开始向妥协迈进。晚饭餐桌上两种嘈杂的言语充分体现了两种势力的争夺,儿子虽极力调和,但孙子无意间翻译出的一句最不该翻译的话令这种呼之欲出的矛盾终于暴露。父子下棋时所说的“民主就是没大没小”和教给孙子的逻辑颠倒的“娃娃调”都预示后来两方势力对比的

倒置。 原本自信的父亲在丧失了精神归属的环境中体味到强烈的漂泊感,他寻求心灵归属和文化认同,恰巧此时他遇到了陈太太,这种心灵的空寂、精神的漂泊和文化的失落似乎有望在陈太太处得以终结。

陈太太与父亲感同身受、同病相怜,与其说她是父亲所期待的情感归宿,倒不如说她是父亲的精神家园。而当父亲得知儿女只是为了他的负累才安排他与陈太太接触时,这个曾是东方文明的顽固代表为了保存自己最后的尊严选择了离开。父与子的冲突毕竟是悲哀的,它意味着东方文明力量的衰弱已成势不可挡的定局,这种衰弱已经表现为东方文明自身的内部冲突。当父亲展开与整个西方秩序的冲突时,东方文明势力衰退的趋势发展到了极限,警察的介入把父亲所代表的东方文化与西方社会的冲突完全外化,虽然在父亲戴着手铐被送入警车时显出/英雄视死如返乡0的镇定,但我们能感受到的却只是他独坐在监狱里时的凄凉和无奈。按照本片所传达的理念,暴力是失去平衡时的一种表现,父亲用暴力所打破的不是西方社会的秩序,而是东方传统文化智慧和修养角度所认为的平衡,它成为父亲修身处世原则彻底的失败与颠覆,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尚未开打以前父亲就已经输了,他被逼到绝境,无计可施,无路可走。格斗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亲因使用暴力而显露了自己寂老苍凉的内心最脆弱的一面。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是空间位移后产生的水土不服的困窘。父亲一句:练神还虚不容易啊!把影片挥之不去的悲凉情绪发展到极限,矛盾终究经过暴力达到平衡,悲伤与空虚的情绪得到了升华。

《推手》的场面贯穿整部影片,你来我往的交换步伐,努力在两人之间制造一个平淡素雅的氛围,似乎告诉人们要寻求宁静和松弛,就要排除杂念,使心灵在纷杂的环境里清净下来,来来往往中凡事都以柔静临之,松化处之,圆活待之,才是做人处事的道理。父亲一直推崇的内心宁和并没有达到,在人生道场的修行中,外在的苦难折磨他可以战胜,惟独内心的牵挂却放不下,实在难以修炼到真正的中国功夫那种虚无清静的至高境界【1】。他离开了儿子的家,搬到中国城独居,短暂的中西合璧家庭宣告结束,从此各自为安。父亲在清理了自己的伤口之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虽然在活动中心与陈太太谈话时的背景依旧有一面醒目的美国旗不安分的提示这两个来自东方的空寂灵魂依旧在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压迫下,但当他们一同站在阳光下时,影片传达出的信息却是他们或许可以相携相怜,在西方文化的包围中建立一个东方传统文化氛围之家,慰藉漂泊的心灵。【1】

【1】冯光远.《推手,一部电影的诞生》[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二)《喜宴》

《喜宴》(TheWeddingBanquet1993年)是一部关于认同的问题喜剧 ,《推手》始终让人感到一缕隐隐的悲悯之情,而《喜宴》却是以轻喜剧的手法铺陈,对东西方文化冲撞问题的关注与探讨更深一步,更关注深层观念上的差异,选取一个颇具宽容度的叙述视角,将西方式的同性恋故事与东方式的人伦大义错综对接,层层衍展开去,揭示出丰厚的人文内涵。影片中的师长父亲来自台湾,早年在两岸间的辗转经历使他的内心已经跨越了感叹漂泊的阶段,无奈的认可了浮萍命运,而痴情于“根”的延续。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强调着“种”的重要地位,可儿子的同性恋取向意味着“种”的丧失【2】 。于是,两种文化观念又产生巨大的冲突:前者重视传统,后者注重个体存在的自由;前者为了种的繁衍可以牺牲个人的情感和幸福,甚至以权利的运作方式对个人生活实行全面统辖;后者宣扬个

体解放,尊重并以法律保护个人私生活的一切领域(这里还要插入一点,西方传统文化在宗教的熏陶下同是排斥各种以享乐而非繁衍为目的的性行为,东方自古也有同性之爱的传统,但这些问题确非在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之列)。父亲形象在出场前作足了铺垫,尽管他一直处于叙事后景,但又切实主控整个叙事进程,象征了潜在的、不可抗拒的东方伦理传统的压抑,在从台北到纽约的叙事空间里,他精神的影子无所不在。台北的“越洋电话”、母亲的“录音带、信函”、美国的相亲,都镌刻着父亲权威的阴影。儿子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并对其敬畏有加,却皈依了现代西方社会,面对西方文化强大不可扭转的状况,传统文化首先在他身上体现出弱势并不得不做出让步。无论是儿子对旧时老友的排斥,还是对女房客挑逗的冷淡反应,都暗示他早已有意无意的疏远了东方的传统文化。当他熟练地用美国人习惯的方式打发街头卖艺人时,他对于在物质利益驱使和个体独立意识左右下的西方文化已显示出极大的认同。 面对父亲以各种形式的敦促乃至强迫结婚生子,儿子阳奉阴违安排假结婚成了暂时化解对立矛盾的唯一出路,表面上是儿子屈从于父母之命而向传统的家庭理念做出妥协,实际上反而成为父亲所代表的东方文化被愚弄的发端。原本妥协/愚弄可以就此打住,不想父亲携同母亲亲临观礼,儿子伟同、准儿媳威威和儿子的同性恋伙伴塞门手忙脚乱的“清理现场”又将这场较量扩大化了。

父母初到的一场戏中,导演运用各种镜头语言阐述了两种文化的对立与即将突现的冲突:威威头头是道的品评父亲的书法时,一家人同时出现在镜头中而惟独不见塞门,此时他所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为东方传统文化所击败,在书法这一极具东方风情的载体上,他显然丧失了表达语言。紧接着,父母送威威礼物用长镜头表述,威威捧着礼物和旗袍从左侧出画,塞门和伟同从右侧入画给父母送见面礼,母亲却看着右侧画外喊出声,画面右移,景深处威威身着旗袍亭亭玉立,一家人上前簇拥着假冒准儿媳,前景又只留下塞门一个人,再次显示出在这样特殊的空间中西方的劣势状态。其实塞门的弱势地位也并非绝对的,事实上一直是塞门在行使“儿媳”的职责,,我们甚至难以说清楚,究竟是塞门代替了威威,还是威威代替了塞门。塞门所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绝没有被轻易打倒,反而表现出勃勃生机。那场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婚礼戏看似东西文化的融合,表面上也呈现出东方占据优势的局面,但西方强大势力的气息却可以隐隐嗅到。尽管喜宴在一个装饰极度民族化的大厅内进行,但这个大厅却坐落于曼哈顿街头一座现代化的摩天大楼里;尽管婚礼的主角以及宾客大部分都是东方人,但镜头中却时时闪出一两个西方人的影子提醒我们,这样一个民俗味浓郁的喜宴的演员虽是东方人,但外在的观众却西方人,他们以西方的眼光审视这群“疯狂”的东方人,这种“看””被看””制造被看”正是后殖民主义及所谓的东方主义的一个重要模式。 师长父亲初次踏上西方国家领土时曾经极度自信:他挺胸抬头、昂首阔步行走于高楼林立的纽约街头,身后跟着顺从的儿子,表现出不言而喻的威严。接下来却是这位当年英姿飒爽的师长沉睡的近景:他毕竟老了,酣眠中的苍老更使他显得虚弱无力,“廉颇老矣”的悲凉和无奈油然而生。其实从他兴冲冲的踏上这片已跨入后工业文化形态的热土的那一刻起,他内心所承受的压力和挑战就已经非常人所能体悟。父亲终归是父亲,他病愈后不得不以逃避的方式戴上一副不新不旧的道德面具,以某种现代的开明性掩饰传统的脆弱无力。他把原本送给威威的礼金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塞门,以非正式形式接受了儿子的恋人,又为了维持传统的家庭模式不敢公开。父亲的形象也形成事实上的人格分裂:既是发自内

心恪守伦常的威望家长,又是不得不压抑内心不满的西方现代式的尊重个体平等的朋友。他对现实的妥协,既是无奈的选择,又是他以退为进,力求摆脱危机而求得新的平衡的一种老到的处世态度,他好像一只有力的大手,在幕后操纵事态的发展,又像是个局外人,冷眼旁观主人公们的喜怒哀乐。当与塞门一同坐在风中,看着河面上的微澜时,他显得那么无助,昔日里叱咤风云的风光和藐视一切的自信都无从寻觅,身上威严的光环已经褪去,只是作为平等的个体存在于西方现代文化的强大势力之下。 影片的结尾更耐人寻味,全家人翻看婚礼相册,好像是父亲把昨天的辉煌重新温习,他脸上自然的露出笑容,当相册翻到最后一页塞门、伟同和威威三人的合影时,父亲当即回到现实中,收敛笑容起身道别,当初见面给威威的那句“谢谢你照顾伟同”自然的还给了塞门,而对威威报以“高家会谢谢你”,其中蕴涵了多少话语。两位老人的内心都在痛苦和矛盾中挣扎,却只说出“我只是高兴”“我也高兴”这样的话,一句“高兴”在片尾反复强调,形成对片名《喜宴》强烈而鲜明的讽刺。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父亲站在安检入口,面对十足的西方人的质疑,夸张的将双臂高举过头顶,从剪影似的画面中,我们终于领悟,尽管父亲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但他所代表的东方文化终于还是妥协了。儿子迫于传统道德观念的驱使,不得不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家庭模式,一边是来自中国内地,代表着传统东方伦理观念的威威,一边是来自美国,代表着西方现代价值观念的塞门,三人间的冲突没有传统叙事中善与恶的斗争,而完全是两种不同观念的差异。这种突破了外在矛盾冲突而着重关注人物心理冲突的观念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进步。

【2】力子.《融合中西之长创造完美电影,李安访谈录》[M].当代

影,2001,(6).

(三)《饮食男女》

《饮食男女》(EatDrinkManWoman1994年)与前两部不同的是,导演在开始便让影片的主人公离开西方文化茁壮滋长的本土——美国,回到颇具东方理念情怀的台湾,人物设置是统一的东方人。尽管西方文化丧失了存在的物质载体,没有外在的文化冲撞,但并不意味两种文化的冲突已经消退,恰恰因为在完全的东方文化语境下依旧存在着西方文化熏陶渲染的阴影,反而令人感到潜在的西方力量更甚。原始的没有干扰的东方文化早已被西方无声的侵蚀,这种冲击较之明显的两种文化的外在冲突更为剧烈。当东方文化的承接者已经自觉的叛离了东方文化本身时,这种文化或许可说是岌岌可危了。本片的国厨父亲也长期处于漂泊和分裂的状态中,他的漂泊是生活历程和个人情感的漂泊,他的分裂决(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家庭三部曲作文)定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的典型的分裂态度:饮食是台面上的东西,可以发展成一种令人艳羡的艺术;男女则是台面下的东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晓。

【3】

随着女儿的长大成人,父亲面临着不可抗拒的抉择:要么克己欲,守人伦,继续孤单的任由情感漂泊;要么接受现代生活观念,自由选择新的情感寄托,开创新的生活。片中与父亲对立的是三个性格各异的女儿,她们身上都有着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影子,无论是大女儿对天主教的笃信,还是二女儿与旧日情人依旧保持着性伙伴的关系,以及小女儿的快餐文化,都是西方文化在东方领域内的投射。 本片是《生活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不仅思想深度更进一步,讲述故事的技巧也比前两个影片更胜一筹,父女四人情感发展各自为线,看似散漫,而几条线索又在每

篇二:幸福家庭三部曲

幸福家庭“三部曲”

我有一个多姿多彩的家,家里虽然不豪华,但却陪伴着我一年年长大。十二年岁月的长河里,流淌着妈妈的慈爱爸爸的教诲,也倒映着我记忆中金色童年的蓝天、白云、小草和小鸟,当然也有数不清的教训和伤心的眼泪;生活就像五味瓶里面载满了酸甜苦辣咸,从中令我受益匪浅,生活就像变奏的交响曲,一刻也不停的在演奏…..

第一部曲 ?快乐家庭?

“哈哈哈”听,是谁笑得如此轻快爽朗?原来是我老妈呐!她正在收看春晚小品,妈妈可是个不太爱笑的人,谁要是将她逗笑了,可不容易;爸爸也闻声赶来,看着电视上的多彩屏幕,嘴里嘟嚷着“ 别说你开车不合格,你长得都违章了”老爸刚一念完,立马开口大笑“哈哈哈…”又是一阵雷鸣般的大笑传出来。看他们笑得如此开心,我便也来了兴致,跟他们说“我去做一份水果拼盘吧?”他们正在兴头上,便连忙点头说“好好好”!我奔入厨房,拿出那唯一的最精致的水晶玻璃盘,突然,我的手往下一滑“哗啦”我惊呆了!

第二部曲 ?恐怖?

妈妈闻声赶来,只见狼藉一片,顿时发起火来。妈妈的脸可真是像初春的天气——说变就变;刚看她笑得那股劲儿,本以为会没事,可他顿时就像变成了一头暴怒的狮子,家中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盘?盘?盘子太滑,碎了”我望着地上散得七零八落的玻璃碎片,怯生生地说道,顿时,我哭了,哭的好伤心??

“哭!就知道哭!还不赶紧打扫?”我只好赶紧动手打扫起来,这时候,爸爸做了过来??

第三部曲 ?温馨?

“这盘子怎么摔了?”爸爸问我。

“手太滑了”我抽泣地答道。

“怎么这样说呢?”爸爸循循善诱,“这盘子是人操控的,要不是你拿它的速度太快,会掉吗?”对呀,爸爸的一番话让我开了窍,以后看来拿东西时要轻拿轻放。

爸爸把妈妈悄悄地拉到一旁,不知说了什么,只听到一些“不要在严厉训斥孩子,毕竟还小不懂事”之类的话,我又啜泣了一下,还是爸爸懂我呀!妈妈走来了,笑着问我:“原谅我吧,是我的错”。“不!”我故意赌气地答道“是我速度太快,不怪你”我努起小嘴。“好好,是你的错,行了吗?”老妈赔着笑脸,我才发现自己“上当”了,望着她一脸微笑,我也破涕为笑了。

看来,只要家庭你我之间心中多一份关爱与尊重,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这就是我的家庭三部曲,因为它会变脸;因为它会晿赞歌;因为它时刻提醒我怎么做人做事......

如果说生活是艘船,那么和谐就是帆,生活中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欢乐,多一份和谐就多一份幸福。只要家庭中的成员能互相帮助、宽容、理解,那么你就可以把“家和万事兴”领进门,给自己一个幸福的家,把幸福传递给大家!小家如此,大家更要如此,我们的社会大家庭会更和谐,更幸福!!!

教师评语:从你的字里行间,老师感觉到了家的温暖,生活的点滴中都透出家人之间纯纯的爱。你的语言很流畅,表达方式也很新,是一篇成功的习作。(指导教师:王丽)

潘柏成 12岁 东关小学六四班

篇三:谢泼德“家庭三部曲”灵感起源论文

谢泼德“家庭三部曲”的灵感起源

摘要:当代美国戏剧作家谢泼德的代表作是其“家庭三部曲”,本文对谢泼德早期家庭剧《岩石花园》和《圣灵》中的情节及主题加以分析,并对其艺术特征行探讨。追溯到他早期创作的家庭悲剧的灵感起源。

关键词:谢泼德的早期家庭剧;情节及主题;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057-02

美国当代戏剧作家谢泼德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陆续创作了家庭三部曲,分别包括《饥饿阶级的诅咒》(curse of the starving class,1976),《被埋葬的孩子》(buried child,1978)和《真正的西部》(true west,1980)。这三部剧作奠定了他在美国剧坛的重要地位。

谢泼德早期剧作《岩石花园》和《圣灵》中可以追溯到他创作的家庭悲剧的灵感起源。本文对谢泼德早期家庭剧的情节及主题加以分析,并对其艺术特征行探讨。

一、《岩石花园》-个体的独立及家庭成员间的隔阂

这是一出独幕剧,分为三场。第一场中有三个人物:父亲、儿子和女儿,他们坐在厨房餐桌旁,谁也不讲话。其间唯一的动作便是男孩和女孩在喝牛奶。女孩泼翻了牛奶。

第二场的场景切换到母亲的卧室。母亲患了感冒,裹着几条毯子躺在床上,儿子只穿睡衣坐在旁边的摇椅里,母亲开始回忆起幼时

与家人一起去野营的情景。对她而言,那是一段难忘而有趣的时光。对于母亲的回忆,儿子几乎是在敷衍。母亲注意到儿子继承了外祖父和丈夫的遗传,有着跟他们相似的体貌特征;她有意无意地让儿子去给她拿水和毯子。而儿子每接受一次差谴便穿上一件衣服,以掩盖自己的遗传特征,等此场结束时他浑身上下已裹满衣服。 母亲抱怨父亲没有对家庭尽到责任,她迷恋上雨天,却因为在雨中散步而染上感冒。整个第二场都是母亲略带神经质的往事回忆以及有些强迫症意味的对儿子的差谴。第二场结束时,父亲上场,同他儿子一样也穿了许多衣服,儿子立即躲开父亲。父亲自顾自换上睡衣,坐在儿子刚刚坐过的摇椅上。父亲和母亲相对无语。两人又陷入长时间的沉默。

第三场,时间是在周六下午,球赛开始之前,父亲坐在沙发上,儿子背对父亲坐在椅子上,时而从椅子里滑下来又重新坐好。父亲对儿子的行为一点也没有觉察。父亲突然谈及他的梦想,要建造一座岩石花园,它将成为他逃离社会和人群的世外荒岛及避难所。儿子的反应依然是在敷衍,一段长时间沉默过后,儿子开始了他在整幕剧中唯一的大段独白,其中叙述了他对性的冲动、兴奋和迷恋,他的种种梦想以及生活目标。听过这男孩的独白,父亲震惊地从沙发上掉下来。幕落。在父亲和母亲以及儿子的独白中,他们都不断地重复:“我不知道??你知道吗?”而事实上,谁也没有真正了解彼此。

谢泼德曾说,他的戏剧创作是由这部独幕剧《岩石花园》开始的。

这部剧作第一次以家庭为中心,以父亲、母亲和儿子为主要人物,也正是《岩石花园》使他意识到任何戏剧冲突都离不开家庭这一框架。谢泼德在这部作品中表达了人类存在的最深层的渴望。在这个气氛冷漠的家庭里,男孩渴望实现他的个性,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与尊重,这部剧的悲剧性恰恰体现在男孩的渴望之中。

《岩石花园》可称为谢泼德的早期家庭剧。在这部作品中他首度以家庭成员为主要人物,有父亲、母亲和处于青春期焦躁不安的儿子。用谢泼德自己的话解释,该剧取材他少年时期逃避父母的真实经历,描述了一个无人去关心的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正是对家庭中这种人与人之间虽然有血缘关系但又彼此隔膜的描写,为他今后创作家庭剧埋下伏笔。

外外百老汇最热情的支持者迈克尔·史密斯对《岩石花园》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谢泼德是戏剧天才。“这些剧作很难归类”,他评价道,“我并不确定归类是否有价值。谢泼德仍然在以他自己的方式来创作,以本能来处理语言和戏剧结构。”

二、《圣灵》-父子间的冲突与对峙

《圣灵》描写的是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其背景是在亚利桑那州荒凉的沙漠之夜,摇滚歌手艾斯离开纽约来此探望父亲。父亲一直独居在沙漠中并且正感受到死神的威胁,他告诉艾斯,印第安女巫奇蒂(chindi)是死神使者,她的到来就预示着死亡降临,他恳求儿子的帮助。然而父亲却没有意识到实际上他已死,是个没能完成自己责任的魂灵,由于未能与儿子达成和解,

而被夹在生死之间。

女巫果然来了,还带来父亲的尸体,告诉他尚有一点时间去处理未尽之事,但如果超出这有限时间,尸体将无法完整。此时父亲与艾斯仍无法沟通,尤其艾斯不愿继承家庭姓氏,使父亲深感失落。这时父子关系发生转换,父亲开始像孩子一样向艾斯寻求安慰,甚至还蜷缩在艾斯腿边要他讲故事。然而艾斯对早年在父亲身边的不幸生活记忆犹新,他痛斥父亲像对待“奴隶”一样对待自己, 并称父亲遗传给自己的是一种毒药,艾斯把父亲的遗传视为毒药,认为这种遗传压抑了自己天性中至纯至善的东西,他时时为此而感到痛苦。

父亲对此无动于衷,他依然幻想着以后与艾斯一道过他理想中的生活。并要艾斯放弃演艺事业,父亲的这种行为预示他根本未把艾斯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这使艾斯对父亲的隔膜愈益严重,最后当父亲说要艾斯为父亲对他的帮助做出回报时,艾斯毫不犹豫地举起枪向父亲射击。然而父亲不情愿接受这一死去的结局,全剧结束时,父亲的灵魂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起舞,艾斯依然摆脱不掉父亲的存在。这也是谢泼德第一次在剧作中强调家族遗传的影响。 《圣灵》取材于谢泼德的真实经历。生活中的谢泼德是随心所欲的,在1965至1966年间,谢泼德认为自己的名字太长,不适于戏剧的商业性发展,于是舍弃自己的姓氏“rogers”,将名字改为“sam shepard”。他的举动引起了父亲的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对家族和血统的背叛,从此父子之间的隔阂越加深了。

1969年创作的《圣灵》反映了父子之间的冲突与对峙,出走的儿子与问题父亲也成为了谢泼德家庭剧中不变的主角。虽然父子之间存在着隔阂,但二人之间毕竟有着血浓于水的关系。谢泼德在家庭剧中反复言说了那无法剪断的血缘纽带和无法摆脱的遗传基因的影响。谢泼德对父亲的感情可谓是爱恨交加,这种矛盾的情感在家庭剧中也演化成父子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与对抗。

《圣灵》在情节方面首度出现了谢泼德所钟爱的角色转换。这种角色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莱辛《汉堡剧评》中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看法。莱辛认为,在自然里,一切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变换,互相转化的,而剧作家在模仿自然时应按照事物在时间和空间的种种表现加以鉴别和选择,作家应“把现实世界的各部分加以改变,替换,缩小,扩大,由此形成一个自己的整体,以表达他自己的意图”。

三、早期家庭剧特征

(一)梦魇般的情节,近乎启示录的风格,充斥着大量情绪化的对白

谢泼德的早期作品往往被定义为是暧昧、模糊与游戏性的,这种游戏性的拼贴与杂糅在其家庭剧中也得到了继承。现实主题与现实主义戏剧手法的运用必然会为观众营造出一种幻觉,但这种幻觉是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一种错觉。

《圣灵》中长篇的独白,缺乏连贯性与逻辑性,它们可以自由、即兴发挥,没有时空的限制,唯一意图就是想获得观众的注意。因

篇四:写好作文三部曲

写好作文三部曲

一、读书

写好作文作的基础是阅读,只有阅读无数,才能胸有成竹,才能左右逢源,才能穿跃时空。

多记,多模仿,记住文章里的好词好句和别人写得好的段落,并摘抄下来,逐渐地在自己脑子里记的好词好句就越来越多了,有了知识的积累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

二、实践

在写好作文并非登天难事,它需要的是听,说,读,写同步进行,要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

你可以开个博客或者坚持谢谢日记, 把你说的、写的、画的、照片等都发布在上面,无数熟人或陌生人一起分享,很有意思。

写博客和日记不但能提高表达能力,而且也是孩子之间加强沟通的一种方式,同时还可以减轻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在博客上公开表白自己心声的做法,远远胜于将想法深埋在心底。

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兴趣。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

比如自己喜欢的一些物品,自己发自内心的话语等等,有话就长,无话就短。 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高中作文写作技巧大全讲解

作文写作技巧:写人记事 内容生动

知识要点: 1、写记叙文,会具体地写人记事,有较明确的中心思想。 2、会恰当地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 3、能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能运用具体的事例写出人物的某些特点。

作文写作技巧:展开想像 拓宽思路

知识要点: 1、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2、生活是想象之源,想象是作文的翅膀。 3、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文贵创新 突出个性

知识要点: 1、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2、所谓创意,即创造、创新之意。

作文写作技巧:多读多写 养成习惯

知识要点: 1、多读多写是一条通向学好作文的成功之路。 2、良好的写作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 考试说明: 鲁迅曾经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作文写作技巧:工于记实 善于写虚

知识要点: 1、叙述、描写和说明是三种记实的能力。 2、议论和抒情是两种写虚的能力。 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作文写作技巧:文从字顺 有条不紊

知识要点: 1.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作者驾御书面语言的能力。 2.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叫语感。语感在写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文写作技巧:理清思路 和理结构

知识要点: 1、结构是文章的骨骼。 2、一篇文章要写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一致,就必须妥善安排结构。 3、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作文写作技巧:围绕中心 严格选材

知识要点: 1、确定内容,就是选择材料;确定中心,就是确定中心思想,也叫立意。

2、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作文写作技巧:整体构思 确定主旨

知识要点: 1、文章所表现的主要思想、情感或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就是文章的主旨,也就是中心思想。 2、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统帅。

作文写作技巧:抓住关键 审清题意

记叙文写作系列训练——细节描写

记叙文写作系列训练

——细节描写

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致、深入的描写。

细节描写包括:语言、外貌、神态、行为、心理、环境等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作用

1、细节描写,传神的刻画出人物形象,给人以逼真形象之感。

2、细节描写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可以成功传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物血肉丰满,进而让人感受栩栩如生。

4、细节描写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细节描写的重要性

运用细节描写,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睛,感动阅卷老师,容易得到高分。 著名作家赵树理说过:“细致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

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长何永康教授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细节描写顶得上千言万语。一两个生活细节描写是记叙文中亮点和得分点。 对比效果

A、这次上去写会是什么结果呢?我坐在椅子上,想了又想,心里很紧张, 犹豫了很久,终于走上了讲台??

B、这次上去写会是什么结果呢?我坐在椅子上,双脚发抖,手也冰凉冰凉的,这使我感到很不舒服,不停地在椅子上挪动??又有两位同学上去改答案了,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到底上不上去呢?我心里像揣了只小兔,怦怦地跳着。我又把脚伸直了压了压,几次想冲上去,可我能对班里权威人物的答案提出异议吗?我再一次在草稿纸上认真地计算了一遍,似乎真的找不出什么错误了。于是,心一横,“呼”地站起来,跺跺脚,对着手哈了几口气,迈离了座位?? ——摘自《脱下自卑的外衣》

A(原文)她端起碗,挑了几根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嘴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

B(改文)她小心翼翼地端起碗,挑了几缕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樱桃小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还不停地用餐巾纸擦拭唇角的余油。)(《淑女的吃相》)

细节描写种类

一、动作细节描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

二、肖像细节描写

如《孔乙己》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三、心理活动细节描写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有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四、环境的细节描写

“刚走到阅览室的门口,一股热气就迎面扑来。踏进阅览室一瞧,嗬,人真多啊!坐的坐,站的站,还有挤来挤去找位子的、觅书报的??然而却静得出奇,只有日光灯发出‘吱——’的声响。我不禁屏息静气,插身进去。”(《在阅览室里》) “立体”式结构形式:

细节描写时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这样才能把人物的精神面貌集中传神地展现出来。构成细节描写的要素主要有这样一些:人物典型化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情态、服饰以及与之相关的场景等。教材选用的课文中有大量精典的细节描写,稍作分析,便会发现,尽管刻画人物不一样,但在写法上有共同点,都是选择两三个角度精雕细刻的。

下面结合几例高考满分作文中的细节描写,探究细节描写的几种灵活变化,体会细节描写的“立体”效果。 1、神情+动作+心理

学校包的车停满了校园。我找到应该坐的位子,走过去,坐好。喝一口?谢了,我有。“红牛”缩了回去。我这瓶怎么样,要不,来一口?是“丫丫”的罐装露露。我浅笑,拿出自己的水瓶,对她摇摇。透明的塑料瓶里是沉淀了一层水垢的开水,经我一摇,都兴奋起来,四处游曳,恰似我们奋争了十二年的心,今天都不失时机地亢奋起来。

2007年江苏考生《厚重的心》

这段细节描写将自己敦实的个性、淡然的心态以及临上考场奋发向上的斗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让人眼前一亮。

2、肖像+情态+动作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

动。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

2007年北京考生《沉默的父爱》

这段细节描写充分调用了父亲独具个性的神情与动作,将一位质朴坚毅的父亲浓墨重彩地描画出来,虽然父亲沉默无语,但父亲那深沉复杂的眼神与情深意厚的手部动作是对儿子的嘱托也是热切的鼓励,文字中蕴含的父爱令人潸然,更令人肃然起敬。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3、心理+动作

时间好像在那一刻停止,周围静得可怕,就如同我沉沉的心。那句“爸妈,我不上了”在口中转了几圈又咽了回去,只有我知道,我对学习是多么的渴望,可家中……母亲,您的手依旧在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绳的一部分。父亲猛地捏灭了烟,起身去了邻家,我依旧心沉沉的,您依旧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草绳……

2007年山东考生《母亲手中的稻草绳》

这一段细节描写,犹如电影镜头,将一家三口的“立体”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的真切的心理、母亲编稻草绳手的“一颠一颠”以及父亲狼下决心的“捏”烟的动作,将一个家庭面临的困境与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厚意清晰地表达出来,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4、语言+动作

好像从我记事起,爷爷就一直是忙碌的。他背着锄头出去侍弄他的农田、土地;他在园子里种菜,栽果树;他去给人家帮一点力所能及的忙??很健康很快乐很自在地活着。奶奶呢,就在家里喂她的那群鸡,吆喝着两只狗,洗干净爷爷的衣裳,一边等着爷爷多年不变的“命令”:“老婆子,在干什么?快煎茶吃!”奶奶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假装埋怨地说:“这么快就回来休息啦。”然后很认真地去为爷爷煎茶,端送到爷爷手中,与他坐着一边喝茶一边闲谈。

2007年湖南考生《诗意地生活》

这一处细节描写读来让人叹为观止,不得不佩服作者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表达。“爷爷奶奶”典型化的语言飘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奶奶的举止动作弥漫着多么简朴诗意的生活滋味。“于细微处见真情”,这难道不是平凡生活中的“诗意”吗?

5、神态+场景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