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赤壁之战作文描写高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05:22 小学作文
赤壁之战作文描写高中小学作文

篇一:小学作文:赤壁之战现代版(上)

赤壁之战现代版(上)

话说,三国大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据传三国新一轮的赤壁之战又要开始了,据我所知,大战前夕本来三国之间的关系非常和睦,民间百姓的生活也无忧无虑,各国之间的来往也甚多,根本没有人想到后来会酿成如此之大的灾祸??赤壁之战。听从魏国逃亡到蜀国的百姓说:因为魏国的资金已经不太够了,许多地方还欠下了不少的债务,魏王曹操突然心生一计,发动赤壁之战,企图把亏损的资金通通赚回来,他手下的将领们为了这次大战准备了三个月呢!

篇二:高中语文素材:赤壁之战总结

高中语文素材:赤壁之战总结

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 (禽——擒)

2.五万兵难卒合(卒——猝)

3.顷之,烟炎张天(炎——焰;张,同涨,布满)

4.雷鼓大震(雷——擂)

5.进住夏口(住——驻)

6.卿能办之者诚绝(诚——请)

二. 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孙权所统治的地区)

2.备南走(逃跑)

3.致殷勤之意(恳切慰问)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

5.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末,尽头;势,力量.)

6.鼎足之形成矣(形,形势;成,形成)

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

8.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

9.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

10.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和儿女)

11.邂逅不如意(一旦)

12.初一交战(初,刚刚;一,开始)

13.北面而事之(面北称臣)

14.北军大坏(溃败)

15.莫不响震失色(改变面色)

三.指出并解释活用词.

1.名——动:

a.敬贤礼士 (以礼相待,礼遇)

b.犹且守义不辱(被动,受侮辱)

c.水路具下(向下,来)

2.使动:

a.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立)

b.乘犊车,从吏卒(使??跟从)

c.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失望)

d.可烧而走也(使??走)

e.必蹶上将军(本义跌倒,引申为挫折,作动词,使??受挫)

f.操悉浮以沿江(使??浮,此时该句为“悉浮(之)以沿江”,以,连词,而)

3.形——名:

a.瑜等率轻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b.敬贤礼士(贤德的人)

c.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

d.除残去秽(残暴、丑恶的坏人,互文)

4.名——状:

a.备[南]走

b.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c.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

d..[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表面上;内心实际上)

5.意动 :

a.英雄乐业(以??为乐)

6.形容—动:

a.恐为操所先 (抢先)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凭借)

2.二子不协(和睦)

3.与操有隙(嫌怨)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打算)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

7.如其克谐(能够)(圆满顺利)

8 肃宣权旨(传达)

9.近者奉辞伐罪(皇帝的命令)

10.权以示群下(给??看)

11.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

12.不复料其虚实(估计)

13.今以实校之(核对)

1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及)

15.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

16.上建旌旗(插)

17.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

18.兼仗父兄之烈(功业)

19.卿能办之者诚绝(处置)

20.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对抗)

21.愚谓大计不如迎之。(投降)

(二))多义实词

1、卒:

a.鲁肃闻刘表卒。(死亡,动词)

b.乘犊车,从吏卒,(兵、士卒,名词)

c.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副词)

2、士:

a.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读书人)

b.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士兵)

3、将:

a.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打算,v.)

b.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率领)

c.行将为人所并(将要)

4、抚:

a.及说备使抚表众。(抚慰、安抚)

b.权抚其背。(抚摩)

5、治:

a.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

b.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部署,率领)

6、足:

a.岂足托乎(值得)

b.兵精足用(充足,动词)

7、次:

a.引次江北(驻扎,停驻,)

b.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8、数:

a.统兵数万(数词,几)

b.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动词)

9、烈:

a.兼仗父兄之烈(功业)

b.火烈风猛(大,形容词)

10.事:

a.北面而事之(侍奉)

b.不足与图大事(事业)

c.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形势)

11.计:

a.今为君计(考虑、打算,v.)

b.备用肃计(计策、谋略,n.)

12.难:

a.今操芟夷大难(灾难)

b.五万兵难卒合(困难)

13.略:

a.略已平矣(大致)

b.助画方略(策略)

14.方:

a.操军方连船舰(正在)

b.地方百里(方圆,面积)

c.助画方略(办法,谋略)

d.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

e.挟天子以征四方(方向)

15.济:

a.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成就,完成)

b.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成功)

c.朝济而夕设版焉 (过河,渡)

16.今:

a.今为君计(现在)

b.今不速往(如果)

17.引:

a.引次江北(退却)

b.引军北还(率领)

18.若:

a.若水之归海(好像,如同)

b.若事之不济(如果)

19.众:

a.众士仰慕(众多的)

b.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士兵)

(三)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等到)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都)

3.向察众人之议(刚才)

4.累官故不失州郡(仍然)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只是)

6.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

(四)多义虚词

1、而:

a.若据而有之(承接,占据并拥有)

b.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

c.备必喜而从命(修饰)

d.事急而不断(转折,却)

2、以:

a.权以示群下(介词,把)

b.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用)

c.挟天子以征四方(表示目的)

d.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来)

e.余船以次俱进(介词,按照)

f.动以朝廷为辞(拿,介词)

3、为:

a.今为君计(替,介词)

b.为操后患(是,动词)

c.安能复为之下(处于,做)

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

4、其:

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代前所说之事,代词)

b.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那里,代荆州之地)

c.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代刘邦)

d.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代刘表)

e.其实汉贼也(代曹操)

f.失其所与,不知(代自己)

g.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表揣测)

h.其可怪也欤(加强语气)

i.吾其还也(表婉商,还是)

5、乃: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只是,动词)

b.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甚至、竟, 副词)

c.骑乃得过(才,副词)

d.乃罢会(于是 连词)

6、于:

a.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在,介词)

b.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和,介词)

c.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介词)

d.言于孙权曰(对,介词)

e.寄寓于表(在,介词,本句非状后)

f.肃追于宇下(到,介词)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a.刘备天下枭雄

b.我,子瑜友也

c.子瑜者,亮兄瑾也

d.田横,齐之壮士耳

e.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f.曹公,豺虎也

g.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h.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2.被动句:

a.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b.行将为人所并

c.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d.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e.操军破,必北还

f.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3.省略句:

a.将军起兵(于)江东,刘豫州收众(于)汉南

b.交游(于)士林

c.避乱(于)江东

d.裹(之)以帷幕

e.权以(之)示群下

f.操当以(吾)还付乡党

4.宾语前置:

a.豫州今欲何至

b.卿欲何言

c.何以言之(介词的宾语前置)

5.状语后置: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b.豫州虽败于长坂

c.裹以帷幕

6.定语后置: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篇三:高中作文专题辅导

高中作文专题辅导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为了在这场事关重大的选拔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许多考生绞尽脑汁在自己的写作中求新求异,表现出可贵的独立思考精神。但需要注意的是,创新也有创新的规范,超越了这一规范,就有可能走进误区,适得其反。

一、主要失误:

1.内容真实,但善恶不辨,缺乏是非观念;或缺乏辨证的思考,观点偏激。

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而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之一的作文,决不能为作文而作文,高考作文更是要旗帜鲜明地发挥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的功能,任何在立意上超越了道德底线的作文都只能遭遇“红灯”。举例:

(1)话题:幸福;

立意:有权有钱就是幸福,流露出对权与钱的向往与追求;

(2)话题:读书

立意之一:读书可以做“人上人”;可以光宗耀祖;以免受劳役之苦;

立意之二:现在舍弃享乐,将来就会多一些享乐。

(3)话题:感受高三

立意:

——写学校生活,把学习写得像服苦役,把老师写得面目可憎,把考试制度说得一无是处。如:生活像地狱,学习像一张网;

——写家庭生活,父母成了唠叨、专制、保守等的代名词,对父母缺乏宽容和理解,流露出对父母的极浓的厌弃情绪。

(4)话题:可贵的平凡

立意之一:做一个平凡的人才能随心所欲;

立意之二:我们不能像伟人那样有改变生活的誓言,也不能像古人那样去忍受耻辱卧薪尝胆。 准则:作文题材无禁区,但价值取向有禁区。

2. 张扬个性,但或顾影自怜,或孤芳自赏,缺乏对自我的深刻高远的超越,缺乏对更高的精神、价值的追求。

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写出真情实感,其根本目的在于根治大话套话充斥全文的“顽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但此类作文有三种倾向值得注意:

其一,局限于个人的狭小天地,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上,缺乏对更高的精神价值的追求。例如:

话题:失落

立意:情感的失落;追求(主要是学习)的失落;写一次情感或考试的失败后的感受,写自己的伤心、痛苦、绝望,大有一蹶不振之势。

其二、孤芳自赏、高人一等、盛气凌人、漠视万物。例如:

话题:感受高三

内容摘录:看看周围的同学吧,他们对时间的利用真可谓淋漓尽致,见缝插针。他们整天在各科的题海中挣扎,瞪着空洞无神的双眼,几近毙命,还在追求着所谓的“理想”;再看看我们的先生们,他们今天“提醒”,明天“注意”,后天又来一条“规律”,似乎他的话都是金科玉律,他就是这个行当的“龙头老大”。其实,在我看来,他们就好比是那没上过战场而又缺乏实战训练的士兵和将军,在临战之前,早慌了手脚。他们只懂得有备无患,哪里还记得劳逸结合、以逸待劳、重点突破等作战法则呢?

其三、随心所欲,无视公众法则。如有的学生在《感受高三》中用赞美的笔调描写他所欣赏的个性:着前卫的服装,哼时尚的歌曲,嚼着口香糖招摇过市,或旁若无人地进进出出,全不管他人诧异的目光??作者把诸如此类的行为视为“潇洒”,而完全忽略了当事人外在表象之下的精神实质。刘国正先生说:“把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同培养独立思考与发展个性对立起来是错误的。两者完全可以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那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张扬个性,展示才华与灵气,与尊重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利益与价值并不矛盾。

准则:海阔凭鱼跃,但鱼跃只能在大海。

3.想象丰富,但或不合情理,或细节失真,或格调低下。

丰富的想象,是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条件。但需要说明的是,想象也不是天马行空,任意发挥,必须要符合生活的真实——运用推测想象,要注意合乎生活常理和逻辑,要让人相信(教材第一册116页)。脱离生活真实的想象,只能是胡思乱想,或胡编乱造。例如:

——2002年高考作文:一辆火车开过来,轨道上有一群孩子在玩耍,而另一条废弃的轨道上只有一个孩子。你是扳道工,这时你会选择扳向哪一方?答案是扳向轨道外,让火车出轨。还有一篇《雨殇》,写的是洪水来了,主人公驾船去救人,最后只剩两家,一家是女友一大家人,另一家是一个妇女和一个小孩。结果主人公去救了另一家,女友一大家则被洪水吞噬。

——2002年高考作文:一个医生给肿瘤病人开刀,打开腹腔,居然是一个婴儿。一个人冒着烈火拼命去救人,救出来的竟是一个塑料模特。还有一篇《心灵的选择》,写家境贫寒的“我”考上高中的时候,家中无力供“我”上学,父亲让“我”到山里看玉米,自己去挣钱。第二天晚上,一个黑影摸了上来,“我”上前一棒,打死了,原来是父亲。

——我有一支魔笔:拥有这支魔笔后,平时可以放胆地玩,笔记由魔笔记,作业由魔笔做,考试可以轻而易举地得高分;还有,嫌父母土气,拿起魔笔,轻轻几笔,潇洒有钱的父亲,年轻漂亮的母亲,便相伴左右;还有,魔笔是万能的,可以变别墅,变汽车??

准则:想象既要丰富,又要合情合理。

4.形式新颖,但或漏洞百出,或内容贫乏,或语言苍白。

作文创新,在思想内容的新颖独特之外,形式上的创新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部分考生大胆创新作文形式,将小标题、题记、分镜头组合、广告、病历诊断书等形式引进作文,给作文教学带来全新的感受。而部分考生在打破一些常规模式的同时,又忽略了新形式的规范,或者是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例如:

——文体不明;《在这0.1秒钟》,前一半记述一个家庭会议,是记叙文;后一半展开议论,是议论文。《孙悟空找吴承恩算帐》,前半部分采用魔幻式的手法,写孙悟空为了过上一种平凡的生活,先上天庭,后入地府,寻找他的生活的设计者吴承恩算帐;后半部分则展开大段的议论,显得不伦不类。

——文体错误;采用书信体,主人公是一位空姐,在飞机遇到寒流,降落伞不够时,主人公和机组全体人员都选择了献出降落伞。本文无论是内容、主旨,还是语言、结构,均属一等偏上,但由于书信格式有错误,又没有标题,最后只评为一等偏下。

——重形式轻内容;《曹操、陈宫的选择》,只是将三国故事再版,没有任何加工创造;《生存》,以独幕剧的形式,写警察与小偷的对话,所反映的主旨是:警察抓小偷,小偷偷东西,都是“生存”的选择。

准则:定势模式要打破,文质皆美要追求。

二、应对策略:

1.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把握生活的主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在比较中认识生活,客观地分析生活中的“不尽如人意”;对一些表面上看来极具魅力的生活现象,要善于认识其内在实质。

①要善于辨证地分析生活,还要善于把握主要矛盾。

——学校生活:对课业负担的评价;对考试制度的评价;

——家庭生活:对父母的唠叨甚至武断的评价;

——社会生活:对腐败的看法。

②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包括中学生的服饰);

——对早恋的看法;

③学会逆向思维和多角度思维。

2.掌握一些比较常见的文体形式。如:

日记体和书信体。这是抒发情感,刻画内心世界的最好形式,可以将复杂的情节演化成具体的时间流程,也可以借助第二人称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2001年《黑色七月日记(山东)》写自己在高考几日的见闻感受,表达一个诚实的考生对作弊现象的忧患意识;《给陈至立部长的一封信(江苏)》写一个中学生对有的学校只重知识教育不重品德培养,导致有些青年道德品质低下的现实的忧患意识。)

章节体。便于表达多重情感、多层论点,叙写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使许多复杂的故事和情感变得条理有序。(《女孩,I am sorry!(福建)》四个章节,追忆一个男孩一段不成熟的感情经历,表达了对没有诚意的昨天的歉意。)

剧本体。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将故事情节压缩在几个人物、几个场景和几段对话中表现独特的主题。(《门的变迁[江西]》以门为线索,设计了三幕短剧:原始时代,面对危险,人们渴望一扇木门;唐代,人们害怕强盗,渴望一扇铁门;现代,经济繁荣,但邻里之间人情的淡漠,信任的失落,使小儿子渴望没有那扇防盗门。

童话、寓言和科学幻想。有利于发挥想象,通过对大自然和未来世间的描摹,写出生动、神奇的故事。(《另类童话[浙江]》想象希腊神话里丘比特等神灵,叙述讲诚信的缪斯吃不饱饭,造假货的丘比特发大财的故事。)

调查报告。便于客观地叙述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事实,并进行概括性评价。(2001年“诚信”山东一考生的《乞丐的故事》,写作者亲自调查了趵突泉公园门口、天地坛街、大明湖西南门、火车站和大观园等地的形形色色的乞丐,通过对他们的观察和与他们的交流,表现了现实生活中最典型的缺少诚信的群体的生存状态。)

此外,小小说、演说辞、个人计划总结、会议记录和故事新编等我们非常熟悉而可操作性很强的文体,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3.把握三个原则。

创新只是对传统作文模式的突破,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借鉴甚至模仿一些成功的范例。在借鉴、模仿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取其旨,叙自己的事。看到他人的某种思想、感悟,自己也曾有过,但说不出来,或说得不够准确。这时,就可以借他人的主旨,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内容必须是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这样才能给人真实自然的感受。例如,习作《穷,并快乐着》其题目借鉴了白岩松散文

集的书名《痛,并快乐着》而主旨则来源于他所读过的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贫穷的生活赋予我坚韧、淳朴、勤奋的品质,并会使我成为一棵松树。花总有凋谢的时候,松树却可以常青。”正文分两个小标题,“幼时贫穷是块宝”和“穷且益坚”,叙述贫穷的家境使他养成的不怕苦、不服输的性格和使他感受到的种种幸福。虽然主旨及语言都有借鉴他人之处,但叙述的却是自己的真实的经历,所以文章并不给人以生搬硬套的感觉。

——摹其思,写自己的话。“思”,即构思。巧妙的构思,以他的新颖、独特令人叹服,聪明的读者总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去模仿、学习。如面对话题“放弃”,有位学生就模仿2002年河南的一篇高考优秀作文《我选择善良》。河南考生在他的作文中采用梦幻手法虚拟了权力、金钱、善良三扇门,通过引导者的介绍形成对比,从而展示“心灵的选择”。这位学生就模仿其构思,也采用梦幻手法虚拟了金钱、权力、亲情三个山谷,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三个山谷里人们不同的生活状态,在对比中表现自己的取舍。这样,既脱胎于他文,又突破了原文,写出了自己的理解,因而也就写出了新意,有了创新。

——仿其形,立自己的意。这是借用现成的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写作意图的写作方法。在第二个问题中所谈的几个方面都属于这种方法。

4.归纳一些语言运用的技巧。

在语言运用的复习中,同学们进行了大量的仿写、续写的训练,把这类训练的成果运用于写作,一定会使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三、“故事新编”类作文写作指要:

1.吃透原作。

故事新编,对原作的准确把握是基础。没有对原作的主题、情节、人物、环境甚至文中细节的准确把握,是不可能写出佳作的。以2001年佳作《赤兔之死》为例,文中赤兔马所述关羽虎牢关之英勇,白门楼之义气,无不来自原作。赤兔马的自述之词“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其实是反映了关羽的为人。文章的语言风格也与原作相扣甚紧。

2.紧扣话题。

故事新编不是任意编造,必须紧扣话题的要求。仅仅复述原作情节的“就地打滚”,或以原作的某一人物为由头敷衍一个故事的“膨胀”式炮制,是难以写出高质量的文章的。故事新编,一在“新”,二在“编”。要做到“新”,就不能仅止于复述原作;必须紧扣话题要求,抓住与话题关系密切之处进行放大。只有这样,才能选准原材,合理安排,写出佳作。2002年江苏考生的《华容道》一文,以赤壁之战后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这一故事为基本情节。作者

篇四:论赤壁之战中的智谋描写

论赤壁之战中的智谋描写

汉语言文学 06(1)班 白志强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写战争的长篇历史小说,他写战争不着力写武力相斗,而注重写智谋较量,在《三国演义》中,智谋描写随处可见,使全书光彩夺目,令人难以释怀。赤壁之战是小说中智谋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在赤壁地区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大战之前,三方进行着一场场奇智异谋的较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官渡之战平定北方以后,便挥师南征。东吴上下人心惶惶,荆州刘宗束手投降,刘备兵败当阳;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建议刘备实施其战略大计,联吴抗曹。联吴抗曹的目的是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诸葛亮在分析了天下形势后提出的复兴汉室的根本大计。

一、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及具体实施

1、诸葛亮联吴抗曹方针的战略依据

正如历史学家翦伯赞指出的:“三国鼎立的局面之形成,正是豪族在混战中彼此吞灭到最后,再不能吞灭的结果”。①早在隆中时,诸葛亮就向刘备分析说:将军于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难让孙权占地理,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兴汉室”。然而,刘备错过了夺权荆州的好机会。曹操大兵压来,刘宗投降使刘备处境险恶,自身难保。力取荆州,谈何容易,在这种形势下,联吴抗曹对刘备是十分有利的。其实质是借吴抗曹,以坐收渔翁之利。诸葛亮说的很明白:“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南北两军互相吞并,若南军胜则我乘势以取江南可见!刘备集团的出现在于使魏、吴相拼、在魏吴力量的不断消耗过程中壮大自己。此时的刘备兵不过万人,只有江夏弹丸之地,实力与东吴相差甚远,尽管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认为刘备胸怀大志,富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是当时唯一可与自己相比的英雄,由于刘备力量较小,当时曹操还未真心把刘备放在眼里,江南六郡才是他心上的一块心病,魏吴蜀三方之间的力量对比悬殊,分作三个不同的等级。对刘备来说,要想恢复汉室,首先要均衡三方实力,要实现这如意算盘,问题关键在于

孙权会不会抗曹,如果孙权投降曹操,那么刘备的处境将更险恶。在当时,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曹操的重要谋士旬攸就认为大兵压境,孙权必将惊疑来投降,东吴内部分为两派;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以黄盖为首的主战派,独具慧眼的诸葛亮认为,抗曹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江东有长江天险可依,贤人智士尽心辅佐,兵精粮足,具备对抗曹操的实力。再者,从个人利益角度讲,孙权也不会把江东拱手献出,为了:“保妻子,全富贵”维护自己的至尊地位,孙权在思想上是主张抗曹的,如果东吴参战,那么势必会寻求刘备的支持,这样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就可以实现了。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正确分析,及联吴抗曹的战略决定,充分表现出他的过人智慧。

2、诸葛亮巧用智激孙权,促成孙刘联盟

尽管孙权不甘心做人臣,但要他真正下决心抗曹也是有困难的,首先它的周围有一股强大的投降派,江东第一谋士张昭认为,曹操“势不敌,不如纳降,为万安至此”。众谋士从自身利益出发,也主张降曹。其次,孙权也有惧曹心理,曹操兵多将广,东吴在军队数量上处于明显劣势,如果战而不胜,必降曹,第三,曹操采用精神战术使东吴笼罩着失败的情绪,在送往东吴檄文说:

“孤近承帝命,奉诏伐罪,旌麾南指,刘琛来于,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流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②

真是来势滔滔,不可一世,并露出相吞之意。另外,由于刘备新败,势穷力孤,要得到东吴的信任和支持,并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也是不易的。诸葛亮肩负着艰巨而重大的使命来到东吴,面对张昭为首的投降派的围攻和非难,进行了锋相对的斗争。经过唇枪舌剑的较量,他以广博的知识和机敏的应变,驳倒“群儒”,威慑了投降实力,舌战群儒目的是要说服东吴集团中一批鼠目寸光,软弱胆怯的文官,以使从思想上分清利弊,铲除他们的惧曹心理,从而进一步坚定吴主抗曹的决心,与吴建立巩固联盟,诸葛亮深知孙权不愿降曹,但对它“只可激,不可说”。他先说曹军势大、兵多、将广,扫荡北方群雄,招降刘表,现有图江东,以一番危言耸辞劝孙权北面事曹。孙权身为吴主,岂愿:“北面而事之”?于是反问孔明:“诚若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曹;孔明洞察孙权心理,便说:“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又安能屈于人下乎?”③言下之意是你孙权怎能和刘豫州比呢?甚至连回横还不

如呢。这一段果然凑效,孙权勃然大怒,袖手而起,退入后堂,这就初步激起孙权的自尊心和英雄主义情感。但只从感情上激怒孙权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孔明进一步献策,消除其疑虑,指出曹操军事数量上虽占优势,但实质上存在严重的缺点:曹军远来,兵士已疲惫。曹兵多数为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新降之众,迫于曹操的兵威,并未心服,同时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军事实力和有利条件,认为两家同心协力,必能破曹。这样使孙权增强了破曹的信心,经于表示“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

智激周瑜是为了进一步激励孙权的抗战决心。周瑜是东吴主战的实力派人物,对孙权的影响很大,诸葛亮掌了周瑜性格高傲的特点和坚决抗曹的态度,没有谈军事,而为他诵曹操的《铜雀台赋》,对其中文字稍有改动,指出曹操欲得“二乔”乐度晚年,借题发挥激怒周瑜,周瑜大怒,指出曹操“老赋欺吾太甚。”而孔明假装不知“二乔”与周瑜,孙策的关系,短短几句话,说到了周瑜的痛处,周瑜起誓:“吾与老赋誓不两立!”有力地调动了周瑜抗曹操的积极性,周瑜力劝孙权下决心抗曹,孙权砍破案角发誓:诸将官再有言者,如同此案:“于是东吴上下形成了同心抗曹的局面,诸葛亮到东吴的胜利,向人们展示了他超人的智慧。

赤壁之战的主导思想是“联吴抗曹”以促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交战过程中,周瑜曾几次加害诸葛亮,诸葛亮依然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始终没有破坏联盟这一原则。曹操败走时,他没有把曹操置于死地,是因为一旦曹操死去,北方势必大乱,军阀混战可能再起,难以控制,而东吴势力将会强大,刘备很可能会被东吴军阀吞并,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势力薄弱,孙权势力比较强大,而刘备的势力却无法于二者抗衡。魏、蜀、吴的继续对立,才会有空隙供刘备发展,争取自立。诸葛亮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在用兵上他意在削弱曹操,壮大自己。他派骁勇善战的赵云、张飞、分别在乌林、彝陵拦截曹操,却没有下令追杀曹操,设下疑兵,引曹操误走华容道,却让义重如山的关羽把守,诸葛亮巧妙的安排,让曹操逃走,,主要目的是为了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实践证明诸葛亮的策略是正确的。

二.赤壁之战万事俱备之四计

赤壁之战的计的描写比较多,而且非常的详细,如草船借箭,周瑜的反间计,黄盖的苦肉计,庞统的连环计,计计精彩纷呈,充分体现了古代人的聪明的军事才能,这四计也是把曹操推向失败的原因。

1、诸葛亮“草船借箭”:

诸葛亮的“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真可谓是高瞻远瞩,他审时度势的政治家风度,显示了他干练的外交才能。“草船借箭”充分体现了他的足智多谋。

吴,蜀的联盟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共同的利益联合的,目的是为了不被曹操吞并,在共同的抗曹的过程中,双方既有联合又有斗争,主要表现在周瑜和诸葛亮的关系上,也体现了吴蜀之间的矛盾,对于诸葛亮的才能,周瑜嫉妒认为他的谋略高于自己,“久必为江东之患”,于是产生了杀诸葛亮的念头。鲁肃不赞同,让诸葛瑾招诸葛亮共事东吴。诸葛瑾的劝说没有成功,周瑜更加恨他。于是就派诸葛亮同关张赵等星夜断曹操的粮道,周瑜想借曹操之手除掉诸葛亮,诸葛亮看出了其中之事,在临走之前对鲁肃说,自己水战,步战,车战,马战各尽其妙,不像周瑜只懂得水战,又一次用激将法,周瑜听说后,非常愤怒,为了证明自己能陆战,决定不用诸葛亮,亲自出马先断粮道。诸葛亮巧妙的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周瑜对孔明的迫害,孔明并没有在意,而是从全局出发,诸葛亮分析了曹操必会重兵提防,若去断粮必为所擒,建议先决水战,挫曹军的锐气,分析的合情合理,十分精辟。周瑜感到诸葛亮的才智过人,以后必为大患,于是又起杀机,鲁肃从全局着眼,认为周瑜的做法是错误的,劝止了周瑜的行为。后来周瑜借蒋干之手用反间计除了曹军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派鲁肃去试探诸葛亮看其是否知其计策,诸葛亮一见鲁肃便说,都督用计杀了蔡、张二人,未与周贺喜,周瑜得知后嫉妒更盛,认为孔明非等闲之辈。他责孔明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为难诸葛亮,诸葛亮反而说只用三日,并且立下了军令状,强然的对比,在当时的条件下早十万之箭是不可能的,诸葛亮深知借其杀他的用意,诸葛亮运筹帷幄,把握住曹操的作战心理,精彩上演了“草船借箭”这一幕。

事后,当鲁肃问诸葛亮如何知道会有大雾时,孔明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陈图,不明兵势,是庸子也,亮于三日前算定今有大雾,因此,敢立三日之限”,实质上是事物运动的规律,要掌握事物

运动变化的规律,需要有科学知识作为基础,诸葛亮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草船借箭和巧借东风都是利用天文知识的杰作,对于科学规律的认识是他在吴地游刃有余的重要原因。

2、周瑜的反间计

周瑜虽然在与诸葛亮的斗智中略低一筹,但他并非才智平庸之辈,他的反间计的成功使用,是赤壁之战不可缺少的因素。大战之前,双方都在寻求破敌良策。周瑜为了鼓舞军威,树立胜利的信息。在接见曹操下书的使者时,斩使示威,同时发挥自己的水师优势,在三江口挫伤曹军,,亲自探视曹军水寨以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当他窥探曹军水寨之后,大惊曰:“此深得水军之妙也”,决定除掉对方的水军都督,解除东吴威胁,反间计有周瑜唱主角完成,反间计者:“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④曹军在三江口失利之后,命蔡瑁和张允加紧训练水军,谋士蒋干请求到东吴说降周瑜,蒋干和周瑜曾是同窗,但是他根本不了解周瑜,只知道曹军势众,东吴兵寡,而不知道曹军的致命弱点和东吴的有利条件,想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周瑜,他绝对没有想到,周瑜正针对他的这种心理设下了圈套等着他来钻。周瑜一听到将干过了江,便计上心来,做了十分严密的布置之后,出迎蒋干,一语道破了他说客的目的,使蒋干有口难辨,群英会上周瑜当众说“干非曹操说客,”以故人相待,让蒋干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随后令太史慈按剑监酒,更使蒋干惊愕,不敢多言,饮至半酣,又领蒋干出帐观看军士和粮草,是蒋干看到吴军训练有素,蒋干虽然口若悬河,舌如利剑也不能动周瑜之心使蒋干的幻想彻底破灭,面如土色。周瑜的表现即使蒋干感到故人厚谊,又叫他陷入困境。周瑜装醉,带他进入军帐之中,让蒋干往圈套里面钻,身负重任的蒋干怎么能够睡得了呢,周瑜的帐内是军机要地,桌上对这一叠文书,说不定里面有重要的情报,看门周瑜已经睡着,便下床透视,果然内有一封上面写着:“蔡瑁张允谨封”的信,看了之后,才知蔡张二人暗通东吴,这使蒋干如获至宝,赶紧将信件藏在衣内,连夜偷渡过江,以回报曹操。

小说在41回,曹操在受降封官时,荀攸曾说;“蔡瑁、张允乃陷妄之徒,主公何遂加以显爵,更叫督水军乎?”曹操笑道:“吾岂不识人,止因吾所领北地之众,不习水战,故且权用此二人,待事成之后,别有理会。”可见,曹操早就有除掉二人的想法,只是因为他们是水战的行家才暂时得以重用。当蒋干呈上

篇五:《赤壁之战》读写练习题

《赤壁之战》读写练习题 姓名:

一.抄写文中描写东南风的句子,说说作者反复写东南风的原因。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赤壁之战》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地点是,故事的起因是 ,故事的发展是 ,故事的结果是 这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

2.曹操的兵士都是坐船曹操叫人用 把船一条一条 ,就像 一样。曹操连战船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因为 。

赤壁之战作文描写高中

3.课文具体讲了周瑜火攻的经过,是分四步讲的:第一步 第三步 ;第四步

三.读“黄盖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欢喜得不得了。”回答问题。

1.这段话中的“鸡蛋”指的是什么?“石头”指的是什么?黄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2.黄盖信中说的“带士兵和粮草”去投降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四.总结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五.阅读习作,回答问题。

包 饺 子

青岛市李沧区唐山路小学六年级二班 纪莉

大年三十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包饺子(用一句话入题,痛快)。

我们首先分了工:爸爸和面,我擀皮儿,妈妈包饺子。爸爸一会儿把面和好了,“我的任务完成了,轮到你们母女俩干了!”说着,爸爸走出了厨房。妈妈很快把一团面做成长条,再用刀切成大小均等的面剂子儿,用手按成一个个小圆饼。(他们做得快,你的叙述也简洁明快)“我要擀饺子皮啦!”我高兴地说着,模仿(这个词是个关键词,否则叫人不明白你的做法是怎么来的,从上下文来看,你在这里没掌握要领,所以这词用得恰切)妈妈的动作把擀面杖压在面剂子儿上,再用手掌压着擀面杖按纵横方向来回地推压。只见面剂逐渐地变大,于是我把面剂子换了个方向擀,可是,擀出来的饺子皮方不方圆不圆的,厚薄不匀(把你擀皮儿的动作及结果都写出来了)。这时,妈妈在一旁嘻嘻地笑我。我不耐烦了,“这么难擀,我不擀了!”(写自己遇到挫折要打退堂鼓了)“你怎么做事遇到困难就后退?这样什么事也做不成,我来教你。”(这一句暗合主题,应该写)妈妈右手拿起擀面杖,左手拿着小面剂子儿的一边儿,说:“你看着,把擀面杖的一头放在面剂的中间,右手并拢按住擀面杖滚动;右手拇指、食指的指头肚儿捏着面剂子边。等到擀面杖从面剂子上下来的时候。迅速地旋转一下面剂。”妈妈一边给我做示范一边说(此处写了妈妈的动作和语言)。我根据妈妈讲的要领,慢慢做,终于擀出来了第一个像样的皮(虽是略写,但读者结合上文也能明白你是怎么做的,这样处理很巧妙)。妈妈说:“这个擀得不错,继续努力。”就这样,我擀出来了第二、

三、四??个饺子皮,而且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好。终于我和妈妈一起把饺子包好了(一笔带过,干脆利落)。

晚上,奶奶、爸爸、妈妈都夸饺子好吃,还说饺子皮有筋道。我听了心里像吃了蜜糖似的甜滋滋的。通过擀饺子皮,还使我懂得了,做事不能蛮干,要认真想窍门耐心做,才会把事情做好(结尾写事情的结果,还点出了中心思想)。

简评:文章详略处理得当,叙述的事情有波折起伏,引人入胜,中心思想正确、鲜明。 发表于《作文报》2003年第20期

指导评点:朱维山

1. 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2. 哪一部分写得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六.写一件你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恰当方法做出的漂亮事及感受,把重点地方写具体。

小学作文